首頁>> 文學>> 影视评论>> 張西 Zhang X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獨傢解謎康洪雷和《士兵突擊》:奇跡
  一部《士兵突擊》令2007年溫暖綻放,它不但成為收視冠軍而且迄今已囊括20多個奬項,成為一道奇特的景觀,被稱為“士兵突擊現象”。一部國産電視劇達到了這樣的精緻和人性,它的成功是徹底的。導演康洪雷完成了這部大作品。以致有人說,你能信麽?《青衣》、《激情》和《士兵》是一個人拍的。康洪雷是誰?這個奇跡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從《激情燃燒的歲月》到《士兵突擊》,短短幾年,這個傳奇導演幾乎每部作品都颳起收視旋風。這部高端人物訪談錄,是對導演康洪雷的成長道路和他的代表作品,特別是《士兵突擊》的全面解讀,是各方人物精彩對話的結集。訪談既有知名專傢學者、官員、電視人、《士兵突擊》演員、“ 突迷”們的真知灼見,也有康洪雷本人的自述。
第1節:序(1)
  序
  2007年深秋的一天,我擡頭呆望了一會兒天花板,然後打電話給一位曾經合作過的責編,說我想寫導演康洪雷。責編在電話那頭拼命擺手,說康沒什麽名氣,這類書根本賣不動。別傻。
  責編考慮的是市場是銷路。也對。
  我又呆望了一會兒天花板,並沒有把寫康洪雷的想法收回。在電影學院折騰了幾年,對電影現狀頗感睏惑,卻對康洪雷的作品多有尊敬。一部《激情燃燒的歲月》看出了我的眼淚。他對歷史對社會對觀衆負責的態度給我留下良好印象。
  2007年11月初的某天,我參加了一個聚會。當康洪雷偕夫人踏着《婚禮進行麯》滑稽搞笑地出場時,我纔知道是他過生日。場面簡約而熱鬧,來者都是好友。那晚康洪雷話特多,嘴也貧,雖然四十好幾了,依然像個調皮的孩子王。一個長相死難看的傢夥把康洪雷的臉糊滿蛋糕奶油,康洪雷更壞,不擦臉,卻冷不防地親了一下那個看似敦厚的中年男人,並把他也糊成花臉。他們的玩鬧動靜很大,洋相連連,在場的許多人都被捲進去。我幾次笑翻。席間,善解人意的康洪雷怕我生分和拘謹,特意叮囑同桌的兩位青年人陪我把酒攀談。
  出去接電話時,有位小服務員悄悄央求我,能否把史班長叫出來,特想跟他合影。我問史班長是誰?女服務員說,就是給你敬酒的那個啊。女孩眼淚汪汪的樣子讓我覺得奇怪,我認真打量起我面前笑容可掬,清秀而略帶書捲氣的張譯,沒覺得他有什麽不尋常的地方。
  回到傢中上網瀏覽,纔知道史班長是電視劇《士兵突擊》中一個情深義重的角色,這個角色令無數觀衆癲狂;纔知道《士兵突擊》火得一塌糊塗;纔知道康洪雷繼《激情燃燒的歲月》之後,又導演了一部軍旅電視劇;纔知道那個長相死難看的傢夥是編劇蘭小竜,被康洪雷親了一個大嘴巴的是總製片人張謙。
  2007年,他們聯手為中國觀衆獻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這一年,中國發生過許多大事,其中,《士兵突擊》的出現,是最有記載價值的事情之一。沒有女性角色,沒有明星大腕,沒有男女間的情感糾葛,就是傳遞了真誠、善良和堅持的信念而感動了大江南北和海內外的無數觀衆。
  用一周時間,我認真地看完了《士兵突擊》。就像當年看《激情》時,我的眼淚又來了。這次伴隨着更大的感動與愉悅,靈魂再次被拷問,對康洪雷有了更多的敬重和感謝,寫康洪雷的想法捲土重來。
  决定有所動作的前一刻,我給出版界的某腕兒打電話。聽說我要寫導演康洪雷,對方立刻表示沒興趣。我問為什麽寫康洪雷不行?對方誠懇地說,康洪雷還沒火到那個份兒,還得等幾年。觀衆衹感興趣電視劇傳播帶給他們的精神,不關心導演、演員們背後的故事,頂多也衹有媒體感興趣。僅此而已。說到底,康是戲火人不火,而那幾位大腕導演都是戲火人也火,有專門的經濟公司給他們宣傳。康不註重對自己的宣傳,如果給他重新包裝,投入太大。
  既然沒人看,我還寫這本書嗎?
  最沮喪時,我跟《士兵突擊》的摯愛者徐雅雅轉述了出版方面的態度。她勃然,繼而懇求我一定要寫。她說康洪雷自己都不知道他有多偉大。這是一本有影像的當代聖經,六個字:不拋棄!不放棄!
  曾經是軍人的徐大姐對我宣稱,她值得一嫁的男人都在二戰中犧牲了。《士兵突擊》仿佛又讓那些英雄男兒再現。
第2節:序(2)
  我領悟到了《士兵突擊》的價值所在。文章從來都是寫給該看的人看的。
  徐大姐請求我為一個好人寫本書。她說康洪雷值得寫,寫他是你的光榮!
  我曾到《士兵突擊》貼吧瀏覽,見識了無數中"兵"毒的突迷。這部劇就像一朵火花,一根導火索,在貼吧裏翻起了巨浪。如果說,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激情已經燃盡了的話,那麽,這個虛擬的世界又讓激情重新點燃。這些尋找靈魂依托的觀衆,其基數之大令人驚嘆不已。由於這部劇,他們突然找到了一種共鳴,找到了知音和朋友,如同當年唱着《國際歌》就能找到同志一樣,這就是《士兵突擊》!
  短短一年,百度《士兵突擊》貼吧的跟帖人數已到280多萬,點擊量在三千多萬。這樣一種自發的純粹的力量在網上整體亮相,實在有些罕見,不能不讓人震撼。誰說中華民族缺少精英,缺少英雄氣節,衹是缺少發現;誰說中國人已經散成一地沙子,衹是缺少凝聚力,缺少認同的信仰!
  《士兵突擊》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康洪雷不能不算是一個創造奇跡的人!
  我僅僅是為一個好人寫書嗎?《士兵突擊》所引發的精神現象豈止是一個好人就能完成的?這背後應該有一個發力的整體,而這個發力整體背後的核心人物是誰,他們是怎樣運作纔推出這部令千萬觀衆熱淚盈眶的作品?他們可曾料到,這部作品將引發出國人的一場精神洗禮運動?
  我也終於喘了口氣,國産電視劇發展到今天,終於有了自己的劇迷,終於可以從港臺劇、韓劇、美國大片的苦海裏跳出來,充滿驚奇地欣賞我們自己的偶像明星,崇拜我們自己塑造的屏幕英雄。
  作為同道中人,我開始咀嚼《士兵突擊》給我們帶來了什麽?有怎樣的價值?越品味,越覺得我極願意把這部作品的始作俑者李洋、張謙、康洪雷、蘭小竜等人拉到前臺曬曬太陽。這些平頭,平臉,平常心的男人,在我眼裏都是擲地有聲的草根英雄。
  《士兵突擊》不僅教會我們"不拋棄、不放棄"的信條,還教會我們對人對事懷有感恩之心。這原本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衹是我們丟失過一段時間,現在我們又被《士兵突擊》援引着去尋找,去回望。
  《士兵突擊》引發的精神現象,給社會學提供瞭解讀當代中國人不甘淪陷精神沙漠而渴求理想和美好的心理態勢。這種精神現象是自下而上的,以網絡為平臺自發輻射,以滾雪球的方式席捲了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各個區域,甚至華人所在的各個國傢。極為難能可貴的是,它從"突迷"的角度深入探討了我們久違的信仰被重新發現、撿起的心理過程。
  也許《士兵突擊》之後,康洪雷的心血之作《我的團長我的團》將再次在中華大地颳起"團長"旋風,那個場景真的有可能出現;也許康洪雷再也未能拍出超過《士兵突擊》高度的作品,激情不復,江郎纔盡……但是,一部《激情燃燒的歲月》燃起了共和國父輩們埋藏在心底的激情;一部《士兵突擊》再次燃起幾代人的信仰之燈,喚醒數千萬人對美好和真誠的嚮往,僅憑這一貢獻,我們也有理由記住康洪雷的名字。
  我不給康洪雷寫傳記,這種事留着他自己幹去吧。我衹把與他的對話,以及與數人的數次心靈碰撞加以整理和提煉,作為最先介紹他的一本書傳播給喜歡他作品的讀者。
  每個時代的每個領域都不乏睿智者,他們之間看似無關聯,但放到同一個話題裏,聽他們闡述獨到見解,看他們的智慧大碰撞,便是一道奇觀了。
  如果讀者也認可這本書是解讀導演康洪雷和《士兵突擊》的一把新鑰匙,我便有理由轉移註意力了。
  而且,即便衹有少量讀者,我也願意承受。
  僅以此書,嚮他奇跡般的經歷和作品致敬!
  2008年春節
首頁>> 文學>> 影视评论>> 張西 Zhang X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