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養生(代序)
中醫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健康的身體需要保養,亞健康時就要調養,病弱之軀則應補養。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就像保養汽車一樣,夏天要註意保養空調係統而鼕天要註意防凍。我們養生,也要順應自然界春、夏、秋、鼕的季節變化,通過不同的調養護理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比如我們鼕季可以用一些溫熱的食物或藥物來補養脾腎的陽氣,秋季氣候乾燥則要多吃一些滋陰清熱的食物以補充身體的津液;春夏季節又有不同。這就是四季養生的大意,當然這衹是舉個簡單的例子。準確地說,中醫四季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天人合一"的理念,說明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規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現象,並揭示出人類應當如何在陰陽不停變換的四季中,恰當地調養自己的身體的陰陽,以順應四季變化,達到陰陽平衡、氣血暢通、健康長壽的目的。
三、中醫養生的具體方法
1。養精神,調情志
中醫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是防病養生,而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也就是養精神,調情志。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動需要髒腑之氣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過來說,調養精神,調節情志,也可養護髒腑之氣,使五髒不受邪。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養生防病的重要保障。
中醫將人的情志變化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統稱為"七情",七情紊亂是導致疾病的最主要的因素。"百病生於氣",不良的情緒刺激可以使髒腑功能失調出現亞健康狀態,而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就可能引起組織器官的實質病變,比如長期的緊張焦慮可以導致高血壓病。所以在調養情志方面中醫非常強調"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即少思寡欲,隨遇而安,對人對事要順其自然,不要過於苛求;對金錢、權力不要過於貪婪,使情志達到清淨、平和的境界,才能夠頤養天年。
2。飲食調養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的本能,誰還不會吃嗎?實際上,大多數人真的沒有學會科學地吃,所以纔會出現那麽多高血脂、高血糖等吃出來的疾病。現代營養學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飲食多樣,營養平衡。其實,這是我們的祖先早就指出過的。中醫認為,任何食物都有寒、熱、溫、涼的不同性質,而人的體質也有陰虛、陽虛的差異,如果沒有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就會造成飲食失衡,不僅達不到補精益氣的目的,久而久之還會損傷脾胃。中醫把食物多種多樣的特性及其功效加以概括總結,歸納出其陰陽屬性,應用於實踐,收到了實效,所以就産生了"中醫食療理論"。該理論是中醫對食物保健及治療作用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結,主要內容包括"性"、"味"、"歸經"、"補瀉"等。瞭解這些,將對我們在飲食中"吃什麽"及"怎麽吃"等養生盲點,起着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
中醫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健康的身體需要保養,亞健康時就要調養,病弱之軀則應補養。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就像保養汽車一樣,夏天要註意保養空調係統而鼕天要註意防凍。我們養生,也要順應自然界春、夏、秋、鼕的季節變化,通過不同的調養護理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比如我們鼕季可以用一些溫熱的食物或藥物來補養脾腎的陽氣,秋季氣候乾燥則要多吃一些滋陰清熱的食物以補充身體的津液;春夏季節又有不同。這就是四季養生的大意,當然這衹是舉個簡單的例子。準確地說,中醫四季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天人合一"的理念,說明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規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現象,並揭示出人類應當如何在陰陽不停變換的四季中,恰當地調養自己的身體的陰陽,以順應四季變化,達到陰陽平衡、氣血暢通、健康長壽的目的。
三、中醫養生的具體方法
1。養精神,調情志
中醫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是防病養生,而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也就是養精神,調情志。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動需要髒腑之氣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過來說,調養精神,調節情志,也可養護髒腑之氣,使五髒不受邪。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養生防病的重要保障。
中醫將人的情志變化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統稱為"七情",七情紊亂是導致疾病的最主要的因素。"百病生於氣",不良的情緒刺激可以使髒腑功能失調出現亞健康狀態,而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就可能引起組織器官的實質病變,比如長期的緊張焦慮可以導致高血壓病。所以在調養情志方面中醫非常強調"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即少思寡欲,隨遇而安,對人對事要順其自然,不要過於苛求;對金錢、權力不要過於貪婪,使情志達到清淨、平和的境界,才能夠頤養天年。
2。飲食調養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的本能,誰還不會吃嗎?實際上,大多數人真的沒有學會科學地吃,所以纔會出現那麽多高血脂、高血糖等吃出來的疾病。現代營養學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飲食多樣,營養平衡。其實,這是我們的祖先早就指出過的。中醫認為,任何食物都有寒、熱、溫、涼的不同性質,而人的體質也有陰虛、陽虛的差異,如果沒有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就會造成飲食失衡,不僅達不到補精益氣的目的,久而久之還會損傷脾胃。中醫把食物多種多樣的特性及其功效加以概括總結,歸納出其陰陽屬性,應用於實踐,收到了實效,所以就産生了"中醫食療理論"。該理論是中醫對食物保健及治療作用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結,主要內容包括"性"、"味"、"歸經"、"補瀉"等。瞭解這些,將對我們在飲食中"吃什麽"及"怎麽吃"等養生盲點,起着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
飲食之性
首先,飲食養生要講"性"。"性"(或"氣")是指食物有寒、涼、溫、熱這四種不同的性質,中醫稱為"四性"或"四氣",這些並不是古人臆想出來的,而是人們通過幾千年實踐摸索總結出來,並經過歷史驗證屢用不爽的,因此成為中醫養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科學飲食起着舉足輕重的指導意義。
涼性或寒性,並不是因口感而定的,而是能令熱性體質和病癥的人吃了以後感到舒服或癥狀有所緩解的食物,就屬於涼性或寒性食物。如西瓜能緩解發熱、口渴、煩躁等熱象;梨能清熱解渴、止咳化痰,治療燥熱的咳嗽、痰多等癥;槐花蜜,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潤燥,可以治療熱性病及腸燥便秘。
溫性或熱性,與涼性或寒性正相反,凡能使寒性體質和病癥的人吃了以後感到舒服或癥狀有所緩解的食物,就屬於溫性或熱性食物。比如有的人一吃香蕉或梨,胃就不舒服甚至拉肚子,而喝點兒薑水,胃就感覺舒服,中醫認為這個人可能屬於脾胃虛寒。而香蕉和梨都屬於寒涼食物,所以吃後更傷脾胃陽氣;而生薑屬於溫熱性質,可以製約香蕉的涼性,鼓舞胃氣。所以,喝了薑水後胃感到很舒服。這種體質的人就應該少吃寒涼的食物。
平性食物的性質是介於寒涼和溫熱性質之間的,適合於一般體質,無明顯寒、熱象之人或寒涼、熱性病癥的人都可選用。平性食物多為一般營養保健之品,也是人們最常吃的食物。如米、面、黃豆、山芋、蘿蔔、蘋果、牛奶等,久食不會造成人體的寒熱失調,陰陽失衡。
據有關人士分析,歷代中醫食療書籍所記載的三百多種常用食物中,平性食物最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最少。一般說來,常用食物都具有營養保健功效,而寒涼性食物屬於陰性,還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功效;溫熱性食物屬於陽性,兼有溫經散寒、通絡助陽的功效。
飲食之味
"味"是指食物的味道。中醫將食物的味分為五種,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有這五種味道的食物,不僅起到人類飲食的重要調味功能,而且可以促進食欲、幫助消化、補養髒腑,供給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中醫認為,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味有斂汗、止汗、止瀉、止咳、澀精縮尿、固崩止帶的作用,如烏梅止咳、石榴皮澀腸止瀉等;苦味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降氣通便等作用,如苦瓜泄脾胃積火且通便、苦杏仁清肺火、蓮子心清心火等;甘味有補益、和中、解痙攣緩痛的作用,如紅糖養血又治虛寒腹痛,桂圓肉、蜂蜜都對人體有滋補作用;鹹味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多吃海帶、紫菜能治大脖子病等;辛味有發散、行氣血的作用,如風寒感冒時用生薑泡水或直接吃一頓麻辣火鍋,裏面有薑、蔥、蒜等辛味的調味料,吃時全身發熱,出一身汗,立刻會覺得身體輕鬆不少。因此,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纔有利於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就已明確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說明五味調和得當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
首先,飲食養生要講"性"。"性"(或"氣")是指食物有寒、涼、溫、熱這四種不同的性質,中醫稱為"四性"或"四氣",這些並不是古人臆想出來的,而是人們通過幾千年實踐摸索總結出來,並經過歷史驗證屢用不爽的,因此成為中醫養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科學飲食起着舉足輕重的指導意義。
涼性或寒性,並不是因口感而定的,而是能令熱性體質和病癥的人吃了以後感到舒服或癥狀有所緩解的食物,就屬於涼性或寒性食物。如西瓜能緩解發熱、口渴、煩躁等熱象;梨能清熱解渴、止咳化痰,治療燥熱的咳嗽、痰多等癥;槐花蜜,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潤燥,可以治療熱性病及腸燥便秘。
溫性或熱性,與涼性或寒性正相反,凡能使寒性體質和病癥的人吃了以後感到舒服或癥狀有所緩解的食物,就屬於溫性或熱性食物。比如有的人一吃香蕉或梨,胃就不舒服甚至拉肚子,而喝點兒薑水,胃就感覺舒服,中醫認為這個人可能屬於脾胃虛寒。而香蕉和梨都屬於寒涼食物,所以吃後更傷脾胃陽氣;而生薑屬於溫熱性質,可以製約香蕉的涼性,鼓舞胃氣。所以,喝了薑水後胃感到很舒服。這種體質的人就應該少吃寒涼的食物。
平性食物的性質是介於寒涼和溫熱性質之間的,適合於一般體質,無明顯寒、熱象之人或寒涼、熱性病癥的人都可選用。平性食物多為一般營養保健之品,也是人們最常吃的食物。如米、面、黃豆、山芋、蘿蔔、蘋果、牛奶等,久食不會造成人體的寒熱失調,陰陽失衡。
據有關人士分析,歷代中醫食療書籍所記載的三百多種常用食物中,平性食物最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最少。一般說來,常用食物都具有營養保健功效,而寒涼性食物屬於陰性,還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功效;溫熱性食物屬於陽性,兼有溫經散寒、通絡助陽的功效。
飲食之味
"味"是指食物的味道。中醫將食物的味分為五種,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有這五種味道的食物,不僅起到人類飲食的重要調味功能,而且可以促進食欲、幫助消化、補養髒腑,供給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中醫認為,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味有斂汗、止汗、止瀉、止咳、澀精縮尿、固崩止帶的作用,如烏梅止咳、石榴皮澀腸止瀉等;苦味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降氣通便等作用,如苦瓜泄脾胃積火且通便、苦杏仁清肺火、蓮子心清心火等;甘味有補益、和中、解痙攣緩痛的作用,如紅糖養血又治虛寒腹痛,桂圓肉、蜂蜜都對人體有滋補作用;鹹味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多吃海帶、紫菜能治大脖子病等;辛味有發散、行氣血的作用,如風寒感冒時用生薑泡水或直接吃一頓麻辣火鍋,裏面有薑、蔥、蒜等辛味的調味料,吃時全身發熱,出一身汗,立刻會覺得身體輕鬆不少。因此,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纔有利於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就已明確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說明五味調和得當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