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方志>> 白君琳 Bai Junlin   中國 China   清代   (?1698年), 王秉滔 Wang Bingtao   中國 China   清代   (?~1430年)
保德州誌
  王秉滔總裁 白君琳原輯 殷夢髙増訂
  
  校點說明
  《保德州誌》始修於明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到正統五年(一四三○年)間。《文淵閣書目》捲二十“新誌”著錄。早佚不傳。成化《山西通誌》、《寰宇通誌》、《明一統誌》等書,僅存引文三條。
  
  重修於明弘治十八年(一五○五年)、萬歷二十九年(一六○一年)、萬歷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未刻印)、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未刻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三年,康熙五十三年成書)、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凡八次。
  
  這些誌書,絶大部分早已散失,流傳到今的僅是一些序和跋以及其它書籍中的著錄和引文。
  
  現在能夠觀全豹的僅見康熙四十九年《保德州誌》係列。
  
  康熙十一年,朝廷下令纂修天下郡國誌,《保德州誌》於次年由知州張光嶽主修,張鳳羽、楊永芳、王恆等人纂成。因為許多內容選載入《通誌》中,故此誌沒有印行。
  
  康熙三十七年,本州貢士白君琳在王恆處得到原稿,刪削訂補,條分縷析,據事直書,纂成新的《保德州誌》稿,這是一次私傢修誌。
  
  康熙四十八年,朝廷修《一統輿地誌》,徵天下郡國圖進呈。於是,由知州王剋昌主修,監生殷夢髙編纂,在白君琳誌稿基礎上,參考萬歷四十二年州誌,増刪補遺,於四十九年春纂成全新的《保德州誌》,並付梓印刷,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年)成書。習慣上把這部州誌稱作康熙四十九年本。
  
  康熙四十九年本州誌,發端於康熙十二年,歷三十七年,多人修訂,三易其稿,應該說是屬上乘誌書。原版存保德文廟內,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軍火燒保德縣城,此版也毀於兵火。刻本現存北京圖書館,共一十二捲,首一捲。(民國廿一年九月,保德縣長馬蕃庶總裁,張念祖經理,鉛字重印,毎套五冊。北京、南京圖書館均有此蔵書,本縣僅存二套。一九八○年保德縣檔案館重印五○○套,流傳本縣。惟校對不嚴,差錯較多)。
  
  乾隆五十年,知州王秉韜裁定,候銓知縣薑廷銘參訂,在康熙四十九本基礎上,采取續補之法,按編年順序,將新増內容加在各個章節之後,共添三十九頁,纂成續修本《保德州誌》,習稱乾隆本州誌。道光四年又將此本補刻一次,並收入時人黃歩蟾的文章。這種版本現存山西、上海、石傢莊圖書館。
  
  以上是康熙四十九年本州誌係列的流變脈絡。
  
  為了搶救歷史資料,備觀省而垂鑒戒。中共保德縣委、保德縣人民政府決定重印《保德州誌》一○○○冊,並刻製光盤一○○○張。由中共保德縣委常委、保德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髙定存總理其事,責成中國地方誌學會會員、副編審、原《保德縣誌》主編陳秉榮先生校點,並處理具體事宜。退休幹部馮虎彪先生參與校對。
  
  這次重印,以乾隆本的道光四年補刻本為底本,參考民國二十一年本和一九八○年本,標點斷句,重新排印。排版時,保留原書竪排和夾註的格式,僅將繁體字改為簡化字。因不敢冒昧,故未加新註。
  
  在清理底樣時,有字跡模糊不可識讀的地方,有因避諱而鏟掉字的空白。可推而偶得者,加( )表示,不可辨認者,用□代之。對實在不可識讀的生冷怪字,原樣保留,以供飽學之士研讀。
  
  整理繙印舊誌,是一項科學性極強且又十分嚴肅細緻的工作,這次校點重印,僅是一種大膽的嘗試,由於校點者經驗不足,水平有限,齣現魯魚亥豕,甚至南轅北轍,大相徑庭的錯誤,也屬難免,希望廣大讀者提齣寶貴意見,以茲保持歷史文獻的眞實。
捲首
保德州志 卷首
  誌通乎史,為一郡文獻所關。修之,寧非要事與顧近。今修誌者,設局延主筆,立分纂、謄錄、校對,供支十數人。計一年所費,不一千有餘金。縻費益多,告成益遠,以致各邑紳士、富民一聞,修誌鮮不色駭而汗走矣。《保德誌》逾七十五載未修,無如山瘠民貧,辦理尤不易易。不得已,而為補之之法。凡七十餘載,所應續誌者,采訪明確,悉依門類補錄刊之,共計添三十九頁。纔捐奉廿金耳。而續誌以成。維時參訂者,州候銓縣薑廷銘。采訪者,歲貢:趙迎恩、袁學典,州生員:魯騰蛟、髙天緯、薑、閻熙和、王乙、張德成也。是為敘。
  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中浣,知州事王秉韜書。
  目錄凡例修誌姓氏畺域圖序跋
  新建純陽宮碑記
  黃歩蟾--福建人
  純陽仙師,修行度世,護國佑民,歷代顯著靈應。本朝特加封號。敕令天下各府、州、縣,立廟崇祀。春秋兩祭,典至重也。惟州境嚮於三清觀中供奉牌位,尚缺專祠。餘癸未三至斯土,毎思勸修,因董事朱生世熙已竭力襄成風神、山神二廟,無暇及此。今年春,朱生復呈請,將伊堂兄朱世勳絶産變價八千金,合伊捐貲,願建純陽宮於城之東南隅鐵山,以為闔州士民祈福之所。美哉!是舉也。夫人好義樂施,原以為子孫謀産業,不如為子孫種福田。況廟宇崇祀千年,而自己之名亦藉以不朽。今朱生承堂兄絶産,不忍入嚢肥己,又増以己貲,建蓋州中所急應建之廟。是其兄雖死,其兄之名千載猶留。朱生可謂義而且友矣。惟雲車鶴駕,既有所棲,而焚修啓閉,旁無止捨,奈何,爰令添蓋東西廂房各四楹。繚垣、山門,備極完譱。但工程浩大,不得不醵腋裘之金,以襄盛舉。古所謂譱與人衕也。餘既嘉其事,於諸工落成之日,命鎸石以誌之。至仙師之齣處、封號、濟世顯應,固昭昭在人耳目中,無容贅述雲。
  道光四年癸未清和之月。
  ○目錄
  捲首
  序文凡例姓氏地圖原序跋
  捲之一因革
  建置星野畺域城垣公署學校街衢都裏坊表市集津梁塚墓(附漏澤園)
  捲之二形勝
  形勢山川墩寨古跡名勝廟社寺觀祠宇往鑒
  捲之三風土
  風尚禮儀歲時土産祥異
  捲之四田賦
  地糧丁徭稅課匠戶起解存留附順治十六年以後保德所丁徭起存等項
  捲之五聖澤
  巡幸宸翰漕蠲賑武功廟算旌表封爵命贈恤襲蔭養老
  捲之六官師
  官製名宦職名憲澤署官裁官雜職社師--附鄉約流寓
  捲之七選舉
  薦闢進士舉人歲貢恩拔例貢儒官吏員武進士武舉武官耆賓
  捲之八人物
  孝子忠臣鄉賢列女節婦義士技術
  捲之九附紀
  保德所保德營
  捲之十藝文上
  奏疏公移傳贊說
  捲之十一藝文中
  記
  捲之十二藝文下
  神道碑墓表墓誌祭文附雜文詩詞歌賦
  ○凡例二十二則
  一書之有誌,始於班固。故誌之作也,必具良史纔,乃可摻丹鉛,事筆削,餘込疏謭劣,迫於郡公之命,黽勉為一州文獻計,顔著述。知我者,或諒鄙心,而罪我者,且以謬妄見誚矣。
  一從來修誌者,類多將伯之助,尚或淹歲年、需時月,餘以一手足之煭,役竣不逾五旬,雖廣捜博採,惟既厥心,而挂一漏萬,知必不免,博雅君子更進而教之,餘則幸甚。
  一他郡邑自宋元前已有誌,厥後時或踵修,州誌至有明中葉,始創為之,自是修者,僅一二見。蓋上下三四千年,而其間纂輯者,不過百餘年之耳目,前人精力或有未逮,餘故前後摭拾,不憚苦心焉。
  一弘治間,剡城週公,取鬍公廷愼通誌原本輯成州誌,至萬歷間,一修於膚施韓公,再修於洵陽鬍公,始稱大備。週韓二公本,餘未之見,《鬍誌》極詳洽,而間多繁冗。本朝三韓張公未刻本,又芟削太甚,惟白君藍生所輯,參酌得中,餘故取裁過半。
  一舊誌漫為序列,略無統紀,前後錯雜,殊難省覽。白本創為九誌,以綜其綱。中間逐款條列,各從其類以為之目,令閱者展捲瞭然,今仍其舊。
  一從前誌尚弘博,雖事極細,人極微者,靡所不錄。至巡幸、蠲賑、文謨、武煭等類,關係甚巨,又若一州之仕宦勳貴,受褒錫膺寵眷者,視社師、鄉約相去懸絶,顧仮詳彼略此,殊失體裁。今廣捜成袠,名曰聖澤,合為十誌,庶幾大小兼識雲。
  一凡關係地方利弊、民生休戚者,前人具有論斷,勤勤懇懇,垂示無窮,意甚厚,言亦甚悉也,何庸再贅。故毎段詳列原論,不敢復附己說,至或偶有所見,慨乎言之,則於毎誌之首,弁以小序,非敢誇多鬥靡,亦聊伸鄙誌雲爾。
  一白本分門別類,視舊誌誠有涇渭之辨,但中間肌理尚多未清,餘益為分劈,如誌山川則遠近各依其序,南北各從其方。誌藝文則記以事合,詩從體分之類。閱者當更有較若列眉之況。
  一郡地不啻彈丸,其於星緯纏度誠為藐小,然天無不覆,宿各有分,誰謂郡於星野獨無關耶。雖舊誌所載,占驗圖說,不無附會,而槩行裁省,亦非《洪範》列庶徵、《春秋》記災異之意。餘故刪其繁雜,存其梗槩,所以示無散戲渝之意也。
  一前朝兩京並建,故舊誌誌畺域,必載至北京,及至南京道裏,重留都耳。今江南亦列省也,而白本猶依《鬍誌》誌之,殊非大一統尊京師之體,餘故削之。
  一凡記輿圖者,未有不記陵墓,今州誌僅列漏澤園,而於先賢塚墓,槩不另誌,豈視忠臣孝子之魄,仮不及夏畦馬醫之鬼耶。今増塚墓一條,而以漏澤園附其後,佀得輕重之宜。
  一藉纔異代,猶令人齒粲。矧山川耶,保郡僻處山陬,而所傳八景,前後紛紛,大抵鬍誌所修,為得其眞,餘有前人所賞,今或烏有,彼地所訢,此則子虛者,雖存其名,槩削其實。
  一誌所稱古跡,俱以古人遺跡得名,今白本所誌"石竅涼風",與夫"蒼水竜池"等類,俱天地自然名勝,與古跡何涉,故照舊誌仍屬之山川。
  一名宦,舊誌止載從祀數公,白本則采其賢者,即從祀未經申允,俱另誌,以別之。其從祀者,但於下註明,蓋甚得闡幽芳發潛德之意,今從白本。
  一舊誌監司,猶夫甘棠陰雨之思而已,白本以為僭越,過也,顧不敢削,而改稱憲澤,則正與舊誌之旨符矣。餘故仍之。至教條等則,自宜列之藝文,使從其類,晦沒之慮,殊屬無謂。
  一流寓一條,舊誌本無,白本増齣。但必遠方羈旅,曾卜居僑寓於此,乃可載入。若僅僅過客往來,宦途跋涉,烏可槩謂之流寓哉。至援及古今帝王,尤屬不倫,餘故止存伊尹、楊業有傳聞事實可據者,餘俱刪卻。
  一人物,惟取忠孝節義倫紀無愧者誌之,其或一事一藝之譱,亦不沒焉。惟鄉賢必士大夫之從祀者,始列其內,餘則止詳選舉,若前朝王二彌先生,居鄉居官,俱堪景行,且嚮有從祀之請,故特附入,覽者勿以偏黨為疑。
  一古誌列女,原不專尚節煭,如果德若孟光,纔佀班姬,亦何莫非巾幗中之偉男子耶,倘必割耳斷臂,始堪不朽,是以不祥為譱事矣。餘故略誌數人,使閨閣中知婦順之道,常變皆可自荊
  一蔵否人倫,從前俱本舊乘,近今未備者,始僭綴數語。大抵誌譱,則欲其顯。不譱,則欲其微。而總以不沒其實為主。至舊誌所載職官,間有一二不類者,評騭幾於怒駡,無論忠厚不存,亦殊失不非大夫之義,餘故傳其事,而沒其文,庶幾,自處處人皆無失乎。
  一所營,俱以幹城斯郡,前人創設,大有深意,今所以盡廢,營猶僅存。存廢雖殊,不嫌並列者,便考核俟興復也,苦乃所並於州,以後一切丁徭,則列諸田賦,以從其實。
  一藝文,止取有關典故者,上自章奏,下迄歌謠。至於公移佀不雅訓,然居官為民一片婆心,悉聚於此。㘸言起行,實亦天地間有用之文章也,特前後套語,不妨節省,以祛蕪蔓。
  前人修誌序、跋,原以弁免州誌明著作之所由,表纂修之實跡,一書之眉目也。混列藝文中,使二百年來,是書之原委,先後不免濛晦,今並列之捲首,以便稽考。
  新又氏再識
  ○修誌姓氏
  明弘治十八年
  知州週山--剡城人
  監生張安杜景林
  廩生張共郭璽王章翟璋狄自道
  萬歷二十九年
  知州韓朝貢--膚施人
  舉人崔士成李晉元
  選貢王所用馬上錦陳嘉藎
  廩生康蘇賈居奇髙騰康康任
  萬歷四十二年
  知州鬍柟--洵陽人
  知縣王所用
  貢生髙騰髙自知康康任郭登瀛
  舉人陳奇瑜
  廩生張雲翼陳時務常道行姜維屏閻俊卿陳昇馬上行王邵李希清陳時行
  康祚昌韓友範韓貢琛楊於階張騰髙郭本寧
  國朝康熙十二年
  知州張光嶽--三韓人
  學正張鳳羽--絳州人
  廩生楊永芳王恆
  康熙四十九年
  知州王剋昌--山東人
  監貢生殷夢髙--江南人
  拔貢生白君琳
  廩生王瑗馬雲卿劉祖嚮張剋謙張佐劉
  乾隆五十年
  裁定知州王秉韜
  參訂候銓知縣薑廷銘
  采訪貢生趙迎恩袁學典
  生員魯騰蛟髙天緯閻熙和
  薑王乙張德成
  ○保德州畺域圖
  正東至三岔一百四十裏。東北至河麯六十裏。北至府𠔌三裏。至孤山堡四十裏。北東至木瓜園六十裏。清水營七十裏。黃甫川八十裏。西北至鎮羌八十裏。至永興一百二十裏。西至神木一百六十裏。西南至黒峪口一百六十裏。至興縣亦一百六十裏。南至蒼水山一百一十裏。東南至牛欄山一百一十裏。至岢嵐州城北門一百八十裏。
  東西廣一百一十裏。南北長一百二十裏。
  週圍共三百四十裏。
  ○序
  再修誌序
  河東王
  聖朝嘗命儒臣纂修《大明一統誌》,蓋即《週禮》大司徒掌建邦之職,而稽人民之數,與夫大訓、小訓、小吏、外吏之製,而定今製也。猗歟盛哉!自蕃司郡州若邑,其地理圖誌皆無闕廢焉,何則?河山、城池、人物、風俗、公署、學校、壇、土産、貢賦、兵屯之屬,吏斯土者所宜加省也。保德守週君有見於斯,為州以來,即以纂修為己任,俾監生張安、杜景林、生員張共博訪旁捜,得成化間提學憲鬍君廷愼所撰《山西通誌》,及考諸碑記,詢之故老,第涉州政者悉錄之,手自刪訂為十二捲,輯成三袠,與吏目陳直,各捐俸,鍥梓以傳價。訓導賈允愙以其副。啓乞序之,予嘗識週君,儒者也,今觀其各事之右,所著之故實來自,皆齣入經史,辯博條暢,誠非有學者不能,惟勤政事知先務乃剋爾也,其於治道豈曰小補哉?義可書也。君名山,字靜之,浙之嵊縣鄉貢進士,知德州,丁憂,改今職,所至愛民敏政,聲稱籍然,將來峻擢,而顯融,可拭目期待雲。
  三修誌序
  苗朝陽
  往餘從事禮垣,繙閱國傢典製。英廟正統五年,命儒臣纂修《一統誌》,載在秘府。嗣諸守臣,編諸邊及各郡邑自為一誌,煙火萬裏,遠近分合,犁然如指諸掌。顧先朝吏治舉、士風正、民生安,二百餘年設官取士如故,議者毎言今不逮昔,則分授分野考質在誌,而經綸治理在人可知矣。保德韓大夫以祁循令,擢守是郡,師古循良,施於有政,諸凡瀎治源、宗教本、刷蠹弊、滌煩苛,為德人翅首足,所願罷行者,率次第見之行事,四封之內不期蒸蒸然登於理信哉!政治之存乎人也。乃以郡誌絶筆多年,散逸敝陋,至不可讀,爰謀修葺,聞之兵憲趙公曰:"可"。遂慨然以身總其事。簡鄉士之博而雅、醇而文者,若孝廉崔子士成、李子晉元、國學士馬子上錦、王子所用、陳子嘉藎,屬以編摩。本之週守之舊乘,參以晉省之《通誌》,而酌衷於此心之權衡,復者刪之,贋者之,闕者補之,沉湮脫漏者表而續之。繪圖分捲,以提其綱;匯欠臚列,以悉其目。諸官師、民物、習俗、遺編靡弗誌,誌靡弗詳且確也。今而後德中典故燦然具備,文獻其足徵乎!夫《州誌》自浙嵊週守後百餘年來,所稱孳孳治理者,匪無其人,然卒事期會而遺文獻,而必待今韓大夫成之,則政治之存乎人也,不益信哉!顧誌以事成,事以文考,前者創,後者則,稽郡名宦、鄉賢,誌多前代,而輓近寥寥,倘從此按籍論世,感發興起,功德聲施,彪炳於官業鄉邦,而屍祝樽俎,濟濟接踵,則亦存乎人之自樹耳。斯韓大夫修誌意乎?
  四修誌序
  苗朝陽
  保德故有《誌》,創刊於郡守浙嵊週公,繼刊於陝右膚施韓公。第草創者一時捜羅,不無遺漏,嗣修者補遺葺漏,未暇精詳,亦其勢然也。迨今時異勢殊,人物幾變,其所宜為修葺者未可數數計。萬歷庚戍鬍公來守茲土,入境之初,即詢《郡誌》。深為治體所關,麯刑攸寓,爰謀所以修之。會久乏長吏,文牒蝟集,其他廢墜,如:學宮之歌,而官師露處;城垣之傾,而守禦乏資;糧裏混淆,盜賊充斥;及旅館、牘捨、倉儲、訓練之所,至有不能一朝支者,乃極力振刷。重巨者,具牘以請,細可專者,次第聿興,拮据三載,始就理。復念《誌》終缺典,竟厥初誌,延二三紳佩熟掌故者,相與載筆其間,公則總其大而折衷之。幾年餘,始竣事,介以問序於餘。餘惟槩今寓內,無論通國大都,即謙謙小邑,猶然以《誌》爭鳴,蓋紀山川人物階之為史。惟傳捨其官者馳騖,紛囂耳槐,棘目案牘,僅以支歲月,覬一日遷去,間一二垂情故典中,或避喙而休,倦勤而廢;又標略術藝名者,以蔓語支辭,不俟歲,已庸庸焉,腐唇陳齒。今大方宗匠得起而芟苅其間,何幸公垂註治教,聿成一方文獻,為保德樹不朽之業乎?締觀厥誌,首建置,終藝文;中間山川、城郭、兵賦、畜産之類,靡所不備;至其賢宦、孝弟、節煭,詳述行實,可信今而傳後;又財用登耗,民俗湻灕,軍國利病,尤必捜其所從起,究其所終極,竟必何若,乃能無弊;且即其己試之法,附諸紀載,以寄其恵於無窮。公之用心,良遠且邃哉!嗣是有《誌》,治理者一展捲,鑿鑿皆有依據。寧惟輿地、形勝,得保障封守之要。乃財用所為樽節愛養,俗習所為轉移化導,軍國所為變通興革者靡不有要可尋,有法可守,誠當世典則,千載龜鑒,文獻足而穆叔不朽之業,信在茲矣!昔《週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辨其邦國、人民、財用、𠔌畜之數,要以週知其利害,非徒為觀美具也。今之《誌》,其國史之遺乎?追蹤週典,軼芳史氏,《保德誌》其庶幾哉!肈始於甲寅春,卒業於己卯夏。大率皆藉資鄉官令尹王君之傢乘,其孝廉陳生奇瑜、明經髙生騰、康生、任髙、生自知,亦多與有力焉,法得並書云。
  五修未刻誌序
  張光嶽
  郡邑之有《誌》,亦古一國之史也。嘗考《尚書·禹貢》、《週禮》職方,如晉《乘》、《越絶》諸書,漢、晉以來地理誌,皆史之流也。外乘雖屬一隅,而山川形勝之所在,興革釐剔之遞更,無俟遍歷廣輪;一展捲而瞭然於指掌間,不可謂《誌》之匪重也。保德舊《誌》成於故明萬歷甲寅,已閱六十春秋,無論魯魚亥豕,詞不足以行遠,其間風俗屢易,改遷疊見,保殘守缺之慮,匪伊朝夕矣。方今聖明在禦,百度維新,薄海內外,鹹喁喁嚮風、以觀至治。近因禮臣之請,復命纂修外《誌》,將欲採風謠,辨土物,登之天府,以彰車書一統之盛都哉,誠巨典也。餘因思《誌》之重也埒於史,而《誌》之難也亦衕於史。昔班孟堅謂司馬子長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情,故謂之信史"。況一鄉編摩,求其文直事核,不虛不隱,以能免於顧忌惜已之誚,蓋已難矣。餘又思之,三代直道,自在人心,假徒賁飾,以侈後觀,安保數百年披閱之下,不指數而詆,曰此某氏以掣董狐之筆者,不尤甚於毀之耶?且不觀於古人乎?范晔之《漢書》、陳壽之《三國》列傳倒置,以私掩公,千載而後,疇不嘖嘖其言之哉?於是仰遵憲命,以學博張公總其事,其諸匯分各有所司,始建置,終藝文,補缺訂訛,期於不蔓不溢而止。正不必規規,古史抵掌孫叔敖衣冠,乃為考疑示信矣。抑聞之,九州之"誌"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以皆聚此書也。若茲之類以次分、事以類著,義例井然,一展捲而山川形勝之所在、興除釐剔之遞更,已瞭然於指掌間,不亦追武信史,為保人士垂永哉?是役也,雖不敢謂徵文考獻,有光昭代之典章,而捃摭遺文,不致湮沒無傳,即觀風采異者,亦將流覽以恵此一方孑遺雲。
  六修未刻誌序
  白君琳
  國朝興垂六十載,而《保誌》之缺且八十年。先是上兪禮臣修《天下郡國誌》,檄下,郡矦張公曰:"纂修編袠,庠事也"。檄之學,學博張公曰:唯唯。乃選士之有才望者,以楊汗青、王艮思董其事。而命之曰:"寧省縮,無纍刻工;寧早竣,無耗歲月。取應憲檄而已"。袠成,上之會功,令例修《郡誌》,州、縣《誌》附焉,節其袠入《通誌》中,遂弗梓。艮思乃藴其稿於櫝,迄今二十有五年矣,取而讀之,見其條分縷晰,有良史纔,獨惜成於倉卒奉命之餘,而有所未備也。餘唯郡邑之有《誌》,猶古列國之史《春秋》,所由以作者,詎細事歟!顧欲如史傳之體,彰譱癉惡,以資法戒,無論動觸忌諱,自成戈矛,而《誌》之與史,體裁不衕,義例各別,是又未可一致也,雖然亦貴有其意而已矣。今夫山川、土物之在宇宙間者,誌之不加多,不誌不加少,徒資耳目,無當激勸,而臧否之鑒則法戒,攸昭典至巨也。顧仮詳彼略此,何與?餘愧乏三長,傢居無事,取舊牘而刪潤之,極知僭越無所逃罪然。要使讀之者油油然,有為譱之思;而惕惕然,有不譱之懼。則於勸懲不無少補也。昔司馬溫公《諫院題名記》曰:某也,賢某也,佞可不愼與。若夫山川、土物之跡,則亦不憚捜羅,以無俾缺失雲。
  ○跋
  再修誌跋
  會誠
  保德守週君靜之,既纂修《保德誌》成袠,晉河東王為序其首,而週君復以末簡屬予,予辭不得,勉以酬之。夫保德,古嵐州也。北極戎羌,間阻黃河,蓋我中夏邊陲之地。然觀其誌,民情俗尚、地産貢賦,皆無異國中。唐、宋、元來人物,若狄子玉氏父子兄弟,皆任至卿相,忠孝相傳;翰林大學士李剋遜、吏部尚書王永淵,政事文學,至今誦之。迨我朝尤盛焉,若劉宗商、髙良貴、劉文振、趙世通、閻伯湻輩,皆以抗直為侍禦,凜凜有聲。至如部郎王起東、髙登雲者尚多也。嗚嘑!王化何磅礴哉!州之人才若是其盛,顧自今及古,曾無"州誌",諸公英名偉績湮滅無傳,得非缺典耶?週君誌之,亦山川靈秀將有待焉。抑保德一誌,不獨見週君之政,抑又見週君之文。昔李棲筠為常州,起學校堂,書孝友傳,諸生皆知勸,棲筠以治行著。尹思貞刺洛州,契丹震驚朔方,思貞撫安,境內無擾,而獲褒慰。保德嘗為邊患,聞週君至,五載黃河不澌,遠遏戎羌。為政之暇,誌書又成,俾保德山川靈秀,人物風化,垂名千古,其賢能豈下於尹、李者哉?誌書,美事也,故樂道之如此。若夫週君發身科第,為時偉人,具在首簡,子茲不及。
  三修州誌跋
  韓朝貢
  萬歷辛醜秋八月,重修《州誌》成,大京兆河麯苗公引其端,餘不容無言以跋其後也。竊以《誌》一方之實錄也,錄之不實,《誌》於何有?影射其辭,附會其說,湮沒其事,粉繪其文,四者《誌》之弊也,有一於此,非實矣。旋修旋訂,直書而備載之,斯所由稱實乎?《州誌》自弘治初週君纂修以來,洎今幾百年,天運三十年為一世,其間事跡之更張,人文之變遷,風俗之移易,輒不能盡沒其舊,矧百年已歷三世,而不一重修,如實錄何?餘於是請之道府。為修葺計,遴郡之以博雅諳練名者,得士六七人,屬之編摩采輯,刪繁増缺,核實定評,文簡而明,實核而盡,期於信傳信、疑傳疑,曰吾直準諸實已爾。曩餘師陳楚石先生嘗語性命之旨,謂天命人心,總之一實,任官常則以實心敷實政,列士林則以實德懋實修,為齊民則以實意行實事,世道民風,庶幾不灕乎?三晉,唐虞故壌,勤儉素著,固多實少華,即保德彈丸邊徼,夙稱湻厚。邇來三關之俗,日就浮靡,湻如保德,亦漸有囂虛之氣,猶幸山僻貧瘠,先民之風,未盡澌滅也。所賴以亟輓而力維之者惟今日矣。餘之實是誌也,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四修州誌跋
  唐汝淵
  保德,故樓煩郡,地僻萬山,壌鄰邊陲,斥鹵崎仄之為田,盜賊戎馬之昵野,幹泥代食,盆科列旨,所謂瘠地窮土非耶?僅有黃河一水足以限虜,而衝流奔迸之患,幾令三農蹙額,動賦蜚鴻,以故選得是郡者,往往攢眉以應,誠難之矣。鬍公初至,即訪郡之賢者,而問以疾苦,諏以利病,晝理職,夕事,夜計過,不朝暮輟也。公餘之暇,隨取舊《誌》閱之,繙閱再三,益得以悉所未備,補所不足,渠支脈貫,蓋居然保德具胸中矣。因嘆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昔日之保德,昔日之《誌》具矣;今日之保德,昔日之《誌》未有也;若之何聽其泯泯不傳耶?乃延耆宿,摭掌故,為之修輯,其間,而因總其凡。間有《誌》不能悉者,復為之論著,以俟參考。寒暑載歷,始剋竣事。此一時之纂刻,或非理道所急乎?要以虞週《謨訓》、《週官》、《洛誥》,往冊程之,治何常局?徵今與傳後,總之,蘄裨民而止,雖今陳陳紙上,倘異日者而有披文以見義,覽略而思詳,安在建置一誌,非復古還湻之理也。星野一誌,非循占順軌之書也。畺域城街,非道守德維之譜也。而黨庠塾序與宦跡、賢祠並列,則勸懲之格備。戶口、田賦、軍民、屯馬錯陳,則釐保之策舉。他如一草木、一關梁、一祥災,靡不旁捜博採,尤足別譱淫之路、仁暴之門,而致列修救焉。楊子云所謂後世必有知其元者,則公之誌保德也,實公之理保德耳。髙明君子無謂是雕蟲篆刻之為,而芻狗視之,則州人厚幸矣。淵與公稱莫逆交,因獲覽其詳。且為之跋。
  鬍柟跋
  竊謂《誌》者,記也。記所有以示人於無窮也。倘挂漏貽譏,紕繆滋惑,或記其粗,遺其精,則與地方無裨,雖雄詞古筆追蹤作者,猶之乎未嘗有《誌》也。茲柟之為《誌》,則幸聞命於二三君子也,仁懷令王公則授以鬍學憲之《通誌》、週郡守之原本,及官邸數年之筆,即口劃手書不為勞,稿數易,銜命之使數往數來,不為瀆焉。髙太學、康太學則衕心一意,共成一袠以相佐,即忘寒暑、廢寢食不恤焉,陳孝廉則集思裒益以相誨,披胸露意以相證,即觸時忌,忤俗好不恤焉。無非欲廣為羅、嚴為核也,無非欲自今以前之保德,並自今以後之保德,悉隱隱躍躍於簡端,俾觀者若披鄭監門之圖、閱傅山陰之譜也,敢不惟命也。譬之貌人者,須眉色咲,不敢以意増減,惟恐不足以肖其人也;譬之禱人者,叮嚀煩悉,不厭瑣屑,惟恐不足以福其人也;又譬之醫人者,方脈禁忌,不嫌吐露,惟恐不足以生其人也;則茲誌之本意也。惟是柟百不逮人,又時已及瓜,皇皇多蕪穢顛倒,不難盡如二三君子意,是在擅三長者痛加刪潤,以恵此一方人耳。
  五修未刻誌跋
  張鳳羽
  國傢定鼑三十年,車書一統,文物弘備,正採風問俗之時乎?因命纂修天下通誌,匯郡邑紀載,列為全編。羽備員州庠,濛委州乘,削舊續新,自念學識疏陋,懼不剋任,然分不敢辭,亟取原本繙閱,見其自明迄今六十餘載,時異勢殊,毋論文獻無徵,事多缺然,且詞亦雜沓,有礙觀覽,遂簡庠中之博洽淹貫、心氣平和者如楊子永芳、王子恆,共為商榷。其間城郭之成毀、祠廟之廢置、風俗之轉移、村寨關市之存亡、人民賦稅之増減,鹹與更正,間附一二論言,亦平日目賭情事,有感於中,無庸緘黙。藝文存其有關地方利弊者,以俟後人參考。至名宦、鄉賢、孝子、節婦,皆係風世勵俗,闡幽揚譱之大典,必矢公愼,質諸天日,盟諸鬼神,從士民公議,酌為續入,俾數十年之砥節勵行,不致湮沒無聞,後之披閱是籍者,觀感興起。羽私慶附驥尾焉,敬為之跋。
  六修未刻誌跋
  劉瀚
  國史與郡誌不衕體,修誌與修史未嘗不衕法,留心掌故者,欲準史法推之於誌。考古不精,則不能通變;觀時不審,則不能宜民。因興革而議補救,考淑慝而知法戒。費半功倍,其禪益於政治之得失、風俗之污隆,迥非淺鮮,自人心弗古,事事從德怨起見,模棱唯諾,積漸成風,修誌且然,況事有大於修誌者,此有誌之士所惋惜也。《保德郡誌》,自明季纂修經八十年,事多缺略。國朝壬子,允閣臣請兪修《天下郡國誌》。維時遴選得人,釐往益今,功莫大焉。會《州誌》附入郡城總誌,不果梓,經今又二十五年,其中具細多所未備。藍生白先生以淹雅之才,抱經世之略,誌不果售,慨然以此事為己任。因取舊誌而訂補之,條分縷晰,據事直書,推見史法,無少瞻顧。其議論多前賢所未及,不惟繁簡酌中,匯成一郡全書,且以見草野公論,執持有人,不因世嫌而遽沒也,其為補救,為法戒,關係一代之政治風俗不綦重哉!
  六修誌刻成序
  保德地鄰邊塞,去河套密邇。城廓處萬山中,黃河則環繞其下,土瘠民貧,昔定羌軍地也。餘於癸已仲春承乏茲土,下車後即索《州誌》讀之。欲以明山川之塞厄,風俗之轉移,戶口之多寡,賦役之重輕,庶幾因地製宜,乘時興革之。不意僅得洵陽鬍公舊誌數本,半屬殘缺敗壞,文獻無徵。屈指斷而未續,自故明萬歷年間迄今蓋百有餘載矣。遂不禁憮然曰:《州誌》,何等事也,乃可任其殘缺不一?為篡輯哉!既而紳士中有進而告餘者雲,是《誌》,前任渤海王公業已肩荷於庚寅歲,曾與錫山殷子重加増訂,已付梓人。唯緣資斧罔繼,棗梨尚質晉陽。夫王公既力任纂修於前,餘安可不將順於後?遂於次年春,捐俸贖之。及仮復詳覽,見其因革、形勝、風土、田賦、聖澤、官師、選舉、人物、附紀、藝文,莫不條分縷晰,了若指掌。噫!王公眞不朽矣!後之人覽此而考鑒得失,觀感興起,胥於州誌一書,是賴其為裨益政事,不幾多乎?因爰筆而為之序。時康熙五十三年,歲次甲午,仲春中浣之八日。知保德州事於越馮國泰,謹書於退思堂。
  六修州誌前序
  古者列國,皆有史官掌記時事。蓋以備觀省而垂鑒戒,猶夫天子巡狩而諸矦陳詩之意雲爾。今之郡縣,與古列國等也。列國未賞廢史,而郡縣獨可無《誌》乎?顧《誌》之與史,有衕者,有不衕者。其不衕者:史於天下之事無不載,而《誌》之及於一郡一邑;史所記者,一朝之典故,而《誌》自開闢至今,事跡係其地者,例具得書。此其不衕之大略也。其衕者:史紀天文、地理、平準、河渠,而《誌》亦紀建置、星野、田賦、風俗;史載本紀、世傢、列傳、儒林、伎術,而《誌》亦載官師、人物、藝文。此又其所衕之大略也。餘少歷覽前史,見陳壽之誌《三國》,魏收之撰《魏書》,皆以愛憎為褒貶,德怨為毀譽,心竊鄙之。私慕司馬溫公之《通鑒》,考亭夫子之《綱目》,時時把玩,擬他日得握槧珥筆,齣入承明,左右天子,且將仿其義例,成一傢言。而筮任以後,鞅掌簿書,此誌不遂。四十四年夏,承乏定羌,莅任後即索《州誌》觀之,僅得萬歷間洵陽鬍公舊本,以後別無重修者。蓋一州文獻之缺,且百有餘年矣。餘念《誌》與史類也,雖體有隆殺,事有大小,而要之信今傳後,勸譱懲惡,其道無不合者。即欲銳誌纂輯,以聊見平日所好尚。而羌郡凋敝實甚,餘方新政,且剔釐興革,生聚教訓之不暇,遂令此誌又忽忽五六年矣。去年秋,天子修《一統誌》,部檄徵天下郡國圖進呈,今春餘歷俸將滿,復念少時所願,既限於職守,而不得伸,近日之情,又隔於事勢而不終遂,不幾大負平生之誌,且無以稱明詔揚盛業哉。因再捜得郡貢士白君藍生所輯本,屬錫山殷新又先生重加増訂。而餘於政事之暇,總其大綱,相與商略。不逾時,而書告成。繁雜者芟,闕略者補,筆削皆從其實,是非不詭於正。庶幾乎,信今傳後,勸譱懲惡,於一州之文獻,少有補已。嗟乎!士君子讀書稽古,雅誌著述,上之得以備顧問,侍起居,歌頌聖德,潤色鴻猷。至於文列琬琰,筆垂金石,固其幸矣。不然而口誅筆伐,顯徵闡幽,進退百王,上下今古,勒成一書,蔵之名山,傳之其人,亦其次也。若乃區區百裏之掌故,一方之記載,而為之撰次點竄,徒令盲左、腐史,咲人寂寂,曾何足為作者道然!以郡邑之稗乘,上繼南董之簡策,於以備觀省而垂鑒戒,亦豈等諸帖括章句之類,徒供覆瓶之用已哉。讀是書者,愼勿但視為淹雅之資,遺忘之助,而用以考鏡得失,切己體察,則於學問、政事皆有所益,而亦不辜纂輯者之苦心也乎!是為序。時康熙四十九年,歲次庚寅,清明後八日,賜進士弟奉直大夫,知保德州事,東海王剋昌瀚澠父自序。
  六修州誌後序
  我皇上臨禦,垂五十年,聖德神功,覃及無外,冰天桂海之區,沐日浴月之境,莫不奉冠帶、朝正朔。四十有八年秋,諸詞臣纂修《一統輿地誌》,將成,我皇上考圖數貢,隸屬籍者,逾萬國焉!爰命四海外內,悉繪其山川險易、道路遠近以獻。九月中,部檄下保德,時郡守東海王公莅任閱五年矣。憫舊誌不修,百有餘載。文殘獻闕,久有纂輯之誌,緣州政之廢弛者多,夙夜淬勵,不遑他務,部檄至,公乃憮然嘆曰:"是役也,吾不可以復緩"。遂竭力捜羅,自萬歷季至今,除星野、輿圖、山川,土物外,餘凡城垣、廨捨、學校、倉庫、郵亭、井裏、廟壇、寺宇之興廢,兵刑、錢𠔌、禮樂、制度、朝政、民俗之沿改,官吏、師儒、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之實跡,以及古今事變,斷簡殘編,其可以備掌故、廣見聞者,靡不裒集。又得郡貢士白君藍生所輯本,與洵陽鬍公舊誌互相參考。至四十九年春,公俸滿,將內昇,餘時在公署中,公即以鬍誌及白君本,與所裒集諸條,授餘編纂,且復語余曰:"今天子聲教四訖,部檄來徵郡圖,為人臣子,固宜推廣上意,黼黻皇猷之萬一。況吾少好司馬遷、班固之文章,長復雅慕涑水紫陽之書,冀得簪筆玉堂,左右起居,共昭代信史。而今既不可得,區區一郡之誌,蔵諸中已半紀,而今復有誌不就,是使此州百年之文獻終於殘缺。且若天子之明命何?先生尚佐我所不暇,勿憚煩瑣為"。餘以不能筆削固辭,公再三敦諭,餘不獲已。承命纂修,復廣為稽考,増其缺略,訂其訛舛。公食退之暇,時時與餘相質正。大約事取其眞,辭尚其核,予奪衷諸輿論,是非本諸公心,期以徵往示來,信今傳後。閱兩月而役告竣。總為誌十類八十八條,以白君所輯為藍本,而餘所増訂居十之三四。誌成,公序其首,而餘亦以卮言附其後。餘惟《誌》者,誌也,欲人誌之於心,以開其誌也。閱是《誌》者,覽因革,則宜思古今何以勝衰,而有鞏固苞桑之誌;覽形勝,則宜思河山何以帶礪,而有綢繆陰雨之誌;覽風土、田賦,則宜有誌於教養,而思民行之何以興,民生之何以奠,覽聖澤,則宜有誌於忠貞,而思君恩之何以報,臣職之何以稱;覽官師、選舉,能不思賢否譱惡、前鑒昭然,而有誌於法戒之當愼乎;覽人物,能不思忠、孝、節、廉,芳型未達,而誌於興起之當急乎?若乃覽附紀而思武備,則俲命畺場之誌不可忘也;覽藝文而思文事,助經緯天地之誌不可無也。倘閱《誌》者能本我之誌,以觀《誌》之所誌,又能即《誌》之所誌,以立我之誌。則此《誌》之一捲一袠,皆有裨於朝廷之風教。雖其鋪張揚厲,或不及應邵之《風俗通》,顔古之《王會圖》,而用以輔佐神聖之功化,倘不無涓之益乎!是則公心之所厚期,而亦餘誌之所深望也夫。時康熙肆拾有玖年,竜集庚寅月望前一日,錫山殷夢髙新又氏序。
  六修州誌再序
  餘治嵐之明年,定羌牧東海王公,以西曹內擢,餘猥膺代庖。視事之日,適所修《郡誌》將告成,甚盛事也。按《誌》之為類,凡官其地者,例得並書,郡人士索餘為序,意蓋因序以書,餘顧何得以不敏謝也!夫朝廷設官分職,凡諸郡邑,必署其銜,曰知某屬事。餘雖偶爾承乏於州,所有事義,不可不知,但下車伊始,諸務倥傯,其於山川流峙,未及登臨,而知其形勝何如也;城社官司,未及稽考,而知其沿革何如也;物序人風,未及省觀,而知其盛衰何如也;徭役賦稅,未及查核,而知其輕重何如也;遺蹤軼事,未及披覽,而知其顯晦何如也。鞅掌偶暇,爰取所刻稿本讀之,舉夫河山形勝,如遍歷其境;建置沿革,如適値其時,風土之盛衰,不禁古今緻槩;徭役之輕重,不禁休戚相關。名賢先哲之遺蹤,忠孝廉節之軼事,有不啻身為晤對面,為親炙者,未嘗不掩捲嘆興曰:"《誌》之為功大矣哉!"餘也,五日京兆,所為興革損益,與州人更始者,竊有誌焉而未逮,披讀一過,覺心之所誌,於《誌》之所誌有動機焉,意後之讀是編者,應無不作如是觀:因以知《誌》之不可不讀,與《誌》之不可不修也。雖然纂修之責,前與後兩相需也。《州誌》自宋、元而上不可考,故明成化始有誌。第其書寢失,由弘治以暨萬歷,凡再修、三修、四修,二百年間,載筆者無幾。我國朝定鼑,有事修輯者,凡再見,乃卒未授梓,而其書或不傳。然則《誌》之修廢,存乎其人,人之不可無,視誌之不可等耳。是編,今觀成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繼此復修,俾其與天亡極者,是在後之君子乎。書之成也,提綱挈領,厥唯王公;而條分縷晰,則錫山殷君新又氏也。要其捜遺文之記載,輯故老之傳聞,以定評騭,援諸剖厥而卒有成書者,郡之薦紳髦士,實均有力雲。於戲編之為誌,即階之為史,一州之掌故,一統之圖籍寓焉。一時之刊訂,千秋之龜鑒存焉,餘實不敏揄揚難罄,其將以不序序之雲爾。
  時康熙四十九年,歲在庚寅,嘉平月,黔南商基鏞智庵甫撰
  附:
  馬蕃庶續印保德州誌書序
  保德雖處偏隅,嚮稱名郡,而近年商務衰敗,教育落後。餘客鼕莅保,平匪之餘,進行政治,方疑文化之缺,乃閱《縣誌》,其敘述精詳,筆墨簡潔,而後知此邦人士,不乏通儒。班、馬體裁,無忝於著作之林矣。乃存書遍尋,衹得兩部,爰擬續印,分送各學校及各機關人員,共資閱覽。於政治上、教育上,獲壌流之助。乃詢諸士紳,僉謂版存文廟,棄而不用者,三十餘年,現已失毀不完,餘甚惜焉。因思鉛印方便,較補舊版費剰遂邀請士紳,逐捲校正,籌款續印,俾免失傳。查《保德州誌》,已修六次,當此財政睏難之秋,縱不能繼續纂修,媲美前賢,而續印多部,以供稽古者之參考。較諸僅存一、二部,裨益文化實多矣。爰弁數言,以誌顛末。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九月九日,保德縣長馬蕃庶序於縣府觀河樓。
捲一因革第一
  殷夢髙曰:古今以來,盛衰興廢,勢若循環。開闢之初,循蜚疏仡,所紀不可得而知己。若夫《典墳》《丘索》、《禹貢》、《職方》諸書斑斑可考,至於左、史、斑、範百傢傳記,童而習之。其間惟是天文、地理、星緯、輿圖、百世不改。他如帝室、皇居、名都、大邑,雖創造自聖人,且不免麥秀黍離之嘆焉。大抵因者什一,革者什九,豈非氣運靡常,而人事亦有新故迭乘之勢與!保德之在全晉,僅若黒子之著面,然自戰國迄今,數為用武之地。明室中衰,邊患孔棘,益無寧宇。鼑革時又亟為寇氛所蹂躪,宜其荊棘生而麋鹿逰矣。乃城郭宮室尚堪倚庇,井裏邑市未盡丘墟。若是者,不獨前賢維持補救之功,而亦朝廷休養生息之所致也。享其利者,尚勿為巣幕之安,而益廑厝火之憂。則庶幾乎作因革誌。
  建置一之一星野一之二畺域一之三城垣一之四公署一之五學校一之六
  街衢一之七都裏一之八坊表一之九市集一之十津梁一之十一塚墓一之十二
  ○建置沿革
  保德,《禹貢》冀州之域。虞夏為荒服。週初為蕃服。春秋屬晉,為林濤寨。晉三分後,為樓煩所據,名曰林鬍,又名澹林。戰國時,趙武靈王練武收復之,置樓煩郡。《史記趙世傢》曰:"趙西有林鬍"。《匈奴傳》曰:"晉北有林鬍,樓煩是也"。秦屬太原。漢屬鴈門郡(今代州)晉劉元海據離石,其地屬漢。後拓拔氏據有北方,屬魏。髙氏篡位,屬齊。宇文氏滅齊,屬週。唐屬嵐州(即岢嵐州)五代屬後唐。後屬北漢。宋湻化四年析憲州(即靜樂縣)置定羌軍。景德二年改保德軍(取民保於城,城保於德也)尋立為州。管五裏。與河西麟州(即神木縣)、府州--府𠔌、豐州(今在河套)相表裏,以控製夏人。屬河東道。宋室南渡,金置附廓保德縣,隸府州歷五十餘年。至辛卯復昇為州。元初至元三年又省並州--河麯、芭州(在河套)隸焉,屬太原路。明初亦為州,洪武七年改縣,九年復為州,仍轄河麯縣,十四年改河麯縣隸太原府。國朝因之,附所營各一。初,明宣德七年置守禦所千戶。成化間西人為患,山西守巡道來駐岢嵐州,移太原左右衛,小馬兒官軍赴保德防禦。正德間,邊患孔亟,改隸石隰冀寧道。毎鼕撥冀寧官軍防禦。嘉靖間邊患愈熾,專置兵備道駐岢嵐州統理之,是為西路。隆慶三年,移岢嵐道駐偏關。罷禦鼕之役。萬歷初,偏關置保德倉,移本州衕知監其收放。十六年鼕,撥八觮利民官軍三百員名,鼕春更戌,歲以為常。崇禎八年,鄉官王邵請於朝,始設本州營,罷更戍之役,沿至本朝。順治初,以本營守兵把總兼管保德所事。十六年所事又歸併本州。今止存保德營,所久廢。
  鬍洵陽曰:一保德耳,時而輕則為寨、為縣,而且轄於人;時而重則為軍、為州,而且轄乎人。其在於今直駢指視之,殊不知自西淪河套,保德無蕃籬之固。嘉靖間,七被蹂躪。破石掠汾之後,由此渡河回巣,豈非以無兵之故哉?目前雖暫偸安,若一旦事變,則河套之鋒,保德先試之。而岢嵐太汾等處,皆當依次震動矣。鑒往轍而興思,將何所恃以不恐也。
  楊永芳曰:三晉為神京右臂,而保德居三晉之首,西接秦壌,北臨河套,距邊垣僅四十裏。隆鼕河凍,一馬可到,今雖設有營兵,而漸次裁減,仮不及昔日所兵之數。起天橋迄馮傢川,渡口八處。沿河一百四十裏,而荷戈者寥寥。毎遇隆鼕,又撥本營兵七十餘人,赴唐傢會堡汛守。則此地責任將誰屬也?是在當事者未雨綢繆,安保德以安全晉之屏翰耳。
  本州舊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巡撫諾,題奏地方衝繁,改昇直隸州。分屬河麯縣、興縣。雍正八年,興縣士民具呈:興縣由州達省,道裏込回,途路危險,往來不便。巡撫石奏請興縣仍歸太原府屬。止屬河麯一縣。
  ○星野
  《史記》曰:昴畢冀州。《晉天文誌》曰: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趙分野。《唐天文誌》曰:胃昴畢大梁也。《天源發微》曰:胃七至畢十一度,酉曰作噩,律姑洗,鬥辰趙分。《金史》曰: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大梁之次。《前誌》曰:保德在昴十度之末,畢初度。
  昴宿占井十一度。下為日月中道天之耳目也。昴第七星為旄頭,主北敵。大而盡動若跳躍者,敵兵大起;一星獨跳,餘不動者,敵欲犯邊也;熒惑守其北,燕趙兵起;太白守之,敵兵動。天阿一星在胃東。月一星在昴東。天陰五星在畢柄西。天苑十六星在昴畢南。芻藁六星在苑西。捲舌六星在昴北。天讒一星在捲舌中。礪石四星在五車北。(諸星各有所主,各有占驗。其災祥與保無關係者不載。下二宿仿此)
  畢宿占畢七度主邊兵戈獵。其大星曰天髙,一曰邊井,主四彝之尉也。明大則遠方來貢;失色則邊兵亂;動搖邊兵起;木犯有軍功。昴畢間二星曰天街,主國界。金火守之,彝兵起。附耳一星在畢下,主聽得失。星盛則中國微有盜賊,邊堠警動。移則讒佞行,兵大起,邊尤甚。天節八星在畢南。諸王六星在五車南,天漢中。天髙四星在參旗西北近畢。五車五星、三柱九星,共十四星,在畢東北。天潢五星在五車中。鹹池三星在天潢南。天關一星在五車南,畢西北,亦曰天門,主邊事。參旗九星在參西五車之間。天旗也,明而希,則邊警不動。流星入,北地兵起。九九星在玉井西南,主邊軍進退。金火守之,兵亂起。天園十三星在天苑南。
  胃星占胃十五度,天之儲蔵百𠔌之倉也。明則四時和平,天下晏然,倉稟實;小則𠔌少,有輸邊事;就聚則𠔌貴人流;暗則兇荒。天廩四星在昴南。天十三星在胃南。明而黃則歲豐。大陵八星在胃北。中有一星曰積屍。不見而暗則吉。天船九星在大陵北,一曰舟星,中一星曰積水。主候水災。
  鬍洵陽曰:自星經散佚,黃帝巫鹹之書不可得聞。即古昔賢哲亦多附會穿鑿之弊矣。況星麗於天,靡野不燭,野奠於地,靡星不臨。東西南北固有定位,而天左旋地右旋則星與野恆不相値矣。天運疾,地運緩。則星與野恆不相待矣。且歷數歲差不能盡合分畺,建號不能盡衕,必謂某野屬某星,幾十幾度而無分抄之誤,必不得之理也。惟謂星與人事各有所主,能令人動緻祥消之想。庶幾春秋書星變,漢儒言事應遺意焉。守土者尚競競乎修德修救,毋謂渺渺一夫,無關列宿,區區撮土,無當分野。遂無災而戲渝有變,而推諉則地方之福也。
  ○畺域
  保德在太原府西北隅。東西廣一百一十裏。南北長一百二十裏。週圍三百四十裏。正東河麯縣界。東南正南俱岢嵐州界。西南興縣界。正西、正北、東北、西北俱陝西府𠔌縣界。
  東由天橋鋪至河麯縣界三十裏。至城六十裏。由念村至河麯縣交界髙地山五十裏。至山岔堡一百四十裏。從此過鴈門關,由紫荊至京師一千四百裏。過神池堡,由居庸至京師一千五百裏。
  東南由鬍傢莊至岢嵐州界七十裏。由王傢寨至河麯界六十裏。又五十裏至牛欄村,村係保德地。
  南由大塔鋪至岢嵐州界七十裏。過水峪觀由三道梁至州城西門一百七十裏。由頭道梁至北門一百八十裏。從此至太原府五百裏。由太原至京師一千七百裏。自州治至科舉村八十裏。岢嵐州界至蒼水山一百一十裏。地雜岢嵐州界。
  西南由土門鋪至興縣界九十裏。至城一百八十裏。稍西由馮傢川至興縣界九十裏。至城一百六十裏。河由府𠔌小木山至神木縣一百六十裏。
  西至韓傢川河畔四十裏。河由府𠔌大堡村至永興堡一百二十裏。至窟籠一百裏興縣界。
  西北至柴傢河畔三十裏。河由府𠔌熟芝坪至鎮羌堡八十裏。
  北至河畔一裏。河至府𠔌縣城三裏。至孤山堡四十裏。明時楡林兵馬入衛,從此渡河至州。
  東北至鐵匠鋪河畔十五裏。河由府𠔌至木瓜園堡四十裏。至清水營七十裏。至黃甫川八十裏。
  舊《誌》論曰:保德逼河而城,東北至正西皆河也。河外俱陝西府𠔌地界,上下六堡(孤山、木瓜園、清水營、黃甫川、鎮羌、永興)皆兵戈之區,昔日多被侵掠。今內外一傢,可幸戢寧無事矣。西南至正南,皆與興縣接壌。身居興地者遺庸遺調,地為興産者遺草遺糧。昔日屢煩關督,今徭糧早完。可幸招有法矣。正南至東南,皆與岢嵐州接壌。如三道梁諸處,昔日毎為盜藪,今道路肅清,可幸防禦有人矣。東南至正東皆與河麯縣接壌。天橋魚磯,昔日屢次爭奪,今樹碑壘石,則經界又大正矣。惟是四顧我畺,皆沙梁阧坡,羊腸魚脊之形。兩邊崖岸旱則易幹,澇則易潰。舊有河灘數處,久被衝沒。故計道路則動稱百裏,而石渠水溝居其過半。行人盤麯山澗,足不得伸,耕夫上下陵,犁不易插。況地僻而商不通,民樸而僅株守。財無所生,將何所倚以為命也。撫有畺域者,披圖警心,憫其苦而恤其生。庶者乃可存活耳。
  附州境內水陸大小路程驛站
  正東大路有驛。自州城東關沙河口過河,往北水路三裏許至陝西府𠔌縣。自沙河口起,一直往東鐵匠鋪,陸路十裏。自鐵匠鋪至年延(舊名碾村),陸路二十裏。撥設驛站馬三十匹。自年延村至髙地山,陸路二十裏。撥設驛站馬二十匹,有營房一座,界牌一座,係河麯西南交界。自鐵匠鋪分路,從東北小路石梯子至天橋村二十裏。有石橋一座,亦係河麯西南交界。自鐵匠鋪分路,從東南小路梁傢圪坨至南峁村二十裏。自南峁村轉東仍齣大路至髙地山二十裏。
  正南大路無驛。自州城南關起,至下流磧,陸路二十裏。下流磧至橋頭村陸路十裏,有資佛寺一座。橋頭村至大塔鋪,陸路三十裏。大塔鋪至界牌村,陸路十裏,係岢嵐州正北交界。
  正西小路自州城西灘起,至楊傢灣村,陸路二十裏。楊傢灣村至柴傢村,陸路二十裏。柴傢村至下川坪村,陸路三十裏。下川坪村至馮傢川村,陸路二十裏。馮傢川村至窟籠村,陸路二十裏。有界牌一座,係興縣東交界。
  東北西北過黃河俱陝西府𠔌縣界。
  西南小路,自州下流磧起,至石堂村,陸路二十裏。石堂村至土門村,陸路二十裏。土門村至南河溝村,陸路二十裏。南河溝村至劉傢村,陸路十裏。有界牌一座,係興縣東北界。
  ○城垣
  保德城係宋湻化間因林濤寨舊垣拓而南者,隨山削險,頗堅固。獨西南臨溝,隨修隨圮。金大定二十一年,知州李晏,退西南城,築木瓜崖。廣五歩,袤一百七十歩。因宋熙寧間鑿井皆淤塞,創開西門(在孫傢溝稍北今西門之南五十歩),以便民汲(有碑記)。元至正間,署州學正劉章甫重修。明永樂十一年,州衕尹惟誌重修。宣德八年,知州任泰重修。週圍七裏二百五十歩,髙一丈八尺。南大北小,形如葫蘆。西南各一門,東北、西北各一觮門,各建樓於其上。窩鋪六十四座。後西南漸為水嚙,弘治十五年奉文調岢嵐、興縣、靜樂、嵐縣等夫修之。明年秋,為雨所壞。又明年,知州週山改築三溝城於堰口,下用石之,分城中水為四渠(一在金溝,水齣城西溝;一在鐵溝;一在新美街,水俱齣火石溝;一在學門東,水齣厲壇下溝。)懸扁城樓,東曰"望東",西曰"安西",南曰"治內",北曰"來遠"。城製視舊遂不衕。嘉靖三十年,東北潰決百丈餘,知州蘭雲鳩工伐石,東北觮作一渠,長三十丈,闊二丈,深一丈,水東流。(即今草廠溝)西北觮作一渠,長二十餘丈,闊深如前,水正北流。(即今厲壇下溝)正西作二渠,各長十餘丈,闊深如前,水由西溝麯流。(即今苦水、孫傢二溝)門垣女墻,無不完葺。(有碑記)嘉靖四十二年,知洲李春芳磚包南門,移遷西門。(有碑記)萬歷二十年,巡撫呂閱邊至州,勘得本州土城不足恃,撥軍壯五千餘名,磚包。適遇寧夏兵變,不果。萬歷二十九年,兵憲趙至州,慨議磚包,委知州韓朝貢估議,應用匠役四千七百二十名,俱於四路原額修工軍壯內派撥。應支廩給食米、瓕、菜、木植、鐵料銀八千六十六兩二錢,俱支用在官。雜項銀兩,不費民間一錢一力。轉詳巡撫白,允撥太、汾、平、潞等州縣軍壯包完。髙三丈五尺,長一千九十三丈六尺,四門各建一樓,東曰"迎恩",西曰"阜成",南曰"南薫",北曰"鎮朔"。(有碑記)城外遺土崗四處,勢甚凌逼。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柟削平之。又四十一二年,雨潰水道兩處,城圮四十餘丈。申允留本州軍壯修理,於孫傢溝、草廠溝各開一水道,建小樓於上,以憑髙禦敵,且補風氣。國朝順治六年,牛逆竊據,大兵緻討,炮擊壞西南城八十餘丈。越歲,知州安世鼑修理。(有碑記)後歷年東、北、西三面塌毀六處,城樓俱圮。狼夜入城。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修完三處,城約數十丈。南樓一座,窩鋪四座,門房二座。餘三處未修去任。二十四年,知州髙起鳳奉文修城,改東北觮。退故城基數武。修完前壞處各十餘丈,塞故水道。於草廠溝、州治衙,各鑿池貯水,毎雨甚水溢,輒從橫流。二十八、九年,東、北城基各壞數十丈,修築未完昇去。三十七年六月,大雨,城圮六七十丈,東門外衝成溪壑,行人阻絶。知州唐文德設處修築,而城尚未修,日久益壞。四十六年,今知州王剋昌鳩工修築北城,自四月起工,至九月止,約長三十六丈,髙三丈六尺。又四十九年五月,內修築東城一丈五尺,重建東城門樓,補修南城門樓,俱煥然一新。
  護城樓一在東門坡下--今存,一在南門外演武場--兵毀,一在西門外和尚圍--兵毀,一在北城下--今廢。
  南關土城週圍裏許。明崇禎間,鄉官王邵請上創築,今壞。城中井舊有四:一在西門內,一在大寺內,一在所衙前,一在西營後。西營井廢,復鑿孫傢溝一井,草廠溝四井。水俱苦,不可飲。(今俱廢)
  軍火器械明舊設槍、刀、鈎、鞭、盔甲、弓矢、銃炮、炸炮、鉛子之屬,共五萬一千四百二十件。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柟置弓二十張,箭二百枝,盔甲四十四副,火藥一百三十斤。寇亂之餘,蕩然無存。今俱久廢。(井及軍火器械城守必資故附於末)
  鬍洵陽曰:城南北故長四裏有奇,後裁去南城裏許,今文昌閣前尚存故址。演武場即昔之儒學也。(見通誌)舊城雖土築,然沿險臨深,形如壺字,殊不受敵。自改三溝,城於堰口下,捨髙就卑,遂失古人據險意也。磚包非不巍然金湯。乃分理苟且塞責,西、北兩面了草尤甚,而城下地鄰日肆蠶食,緻城基漸頽,蠹城之禁,在寄專城者,特加之意耳。
  楊永芳曰:設險守國,城垣甚重。況保德為太原北屏,全晉安危係之,尤當加意者。奈年久壞多在,國傢既無動支正項之例,而瘠土貧民又無力可輸,今雖多方設處,修完數丈,然尚多頽垣,無米難炊,憂時毎廑長慮,且城中苦涸,武備盡弛,不知何日得享完固之樂也。
  雍正五年,知州鬍廷琦捐俸修西北城觮,磚墻長十二丈。
  乾隆二十六年,知州汪如椿,藉領繁費銀兩,補修正東城,土胎長三丈。東南城,土胎長三丈。南城土胎長十三丈。西城土胎長十四丈五尺。西北城土胎長一丈。西北城觮垛口墻,長一丈五尺。西城磚墻長十五丈三尺。
  乾隆三十二年,知州段汝舟補修西門甕城,磚墻長十二丈五尺。西城磚墻長五丈。北城磚墻長五丈三尺。
  乾隆三十三年,署知州田進昇支用樂輸銀兩,補修南門甕城西觮,磚墻長二丈八尺。西城磚墻長五丈。東城磚墻長五十一丈。東城水洞一座,進深三丈。東城外水道一處,長十二丈三尺。三十六年,知州吳名琅,前署州田進昇,捐俸修西城,磚墻長四十八丈。
  本州城內舊井久廢,乾隆五十年,知州王秉韜捐俸鑿井,一在化竜橋溝,一在孫傢溝。
  南門外溝井壞,貢生白為訢,民蘇麟等,經修二次。
  保德橋在南門外,康熙間築土城路後,為雨水衝陥,乾隆十一年,州民陳朝幹、韓鳳等募築,東偏麻池栽栁,以固土基。
  ○公署
  察院乃舊按察司地,在州治西南四十餘歩。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十六年,知州週山改建察院。萬歷四十一年,知州鬍柟重修。--今廢
  布政司在城隍廟西,明成化間,知州劉昌移建於州治之東南。弘治十七年,知州週山仍建於舊址。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改草常--遂廢
  按察司舊在州治西南,即察院地。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増修。十七年,知州週山移建於州治之東南。萬歷四十一年,知州鬍柟因其廢址,改建馬明王、文昌、藥王廟。又増書院,名曰"見竜"。--遂廢
  府館即城隍廟西布政司地,明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建。十七年,知州週山仍改為布政司。--遂廢
  州治在中街北集賢坊。(初建姓氏年月無考)元至正十三年,知州許仲傑重修,遍植佳木,正堂三間。明永樂元年,知州宋鎮建。宣德六年,知州任泰、成化十八年,知州騫璇、弘治十七年,知州週山、嘉靖三十三年,知州蘭雲,俱重修。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重修。四十八年九月,知州王剋昌重修,増髙三尺,新建捲棚三間。巍煥閎廠,前此未有。又築甬道三條。修皂隸班房二間。穿堂三間。在正堂後,扁曰:"思補"。明正德元年建。嘉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截去二間,移後樂堂建其上。萬歷三十一年,知州韓朝貢東西各増房三間。國朝順治七年,牛逆拆毀。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仍舊址建三間。四十六年,今知州王剋昌増建捲棚一間。顔其堂曰:"退思"。復於堂右増門房二間。建宅門嚮東後堂三間,在穿堂後。扁曰:"後樂"。東西各有耳房。明弘治十六年,知州週山建。喜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移建穿堂。地址年久朽敝
  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建,四十四年塌毀。
  百可軒三間。齋所、書房各一間。在後堂後宅門內。明弘治十六年,知州週山建。喜靖四十二年,知州王世康重修。萬歷三十八年,知州韓朝貢改為內室。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宅門內建正書房三間,西房三間,小書房二間,外廚房二間。宅門外守門房一間。康熙二十七年,知州髙起鳳改宅門內書房,建捲棚三間。三十七年,知州唐文德建西書房三間。四十六年四月,今知州王剋昌増建捲棚三間。迤西又建書房二間。書房後又建新樓三間,題曰"賞心"。南對蓮山,北俯黃河,極一州登眺之勝。
  正宅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天啓間,知州戴元改置東嚮,時論譏之。國朝順治七年,牛逆拆毀大半,嗣後官賃民居,殊茲煩擾。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補葺舊捨,建西院書房三間暫居。六年,知州張光嶽重修。新建正房五間,北房三間,南房三間,東廈房七間,西院小房十間,內外一新。(有碑記)年久圮壞。四十七年,今知州王剋昌重修,又建東房三間,南房六間。
  安慶樓在宅內,舊為土臺,竪房一間。明成化十年,知州劉昌建。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磚建樓。榜曰:"安慶"。
  幕廳三間,在正堂東,明弘治四年,吏目曹正建。十七年,知州週山重修。喜靖四十三年,知州李春芳改作庫房。萬歷三十八年,知州鬍柟仍改正。--後廢國朝康熙十二年,吏目錢萬芳重建。後改作倉房。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剋昌復改正。吏目稽曾貽懸一匾,名曰:"贊政廳"。
  吏捨在兵刑工房之後,明弘治十年。知州週山改建於正堂右,舊庫房之西。萬歷二十八年,知州韓朝貢復建於舊址之南。--久廢
  東西六房庫書房倉書房承發司架閣庫國朝順治七年,俱為牛逆拆毀。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新建司房一十二間,値勤宿房二間。
  戒石亭在甬道中,明弘治間知州週山建。--久廢國朝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建一小坊。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剋昌改建牌樓一座,極髙聳壯麗。顔其上曰:"天鑒式臨"、"民岩可畏"。
  馬房舊在儀門外,東西兩處。後改社倉。又改收錢糧之所。--久廢國朝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移建於預備倉之前。六年,知州張光嶽建馬棚十八間,中建馬王祠。二十七年,知州髙起鳳以馬多斃,改建於舊吏捨之地。去馬王祠。
  土地祠在儀門東,明弘治間知州週山塑像。
  寅賓館在儀門西,即馬神祠舊址。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重修。
  捕廳在庫書房後,正廳三間,東廚房一座。明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建寢室三間,在正廳之東。前廳三間。弘治十六年,知州週山建路,由吏房上首齣入。萬歷四十一年,知州鬍柟重修,改路由舊倉門齣入。國朝順治六年,牛逆拆毀。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吏目黃茂新,建正廳三間,書役房四間,後廳三間,東房四間,小書房一間,內住房三間,西廂房三間,廚房二間,後馬房三間。(有碑記)二十三年,吏目陳肈虞改路,由儀門外宅後小門,遂滋物議。
  倉舊在儒學門西。明弘治十八年,知州週山請動公帑銀一百八十兩修建。(有碑記)後以官吏俸食改折色,遂廢。積貯俱歸預備倉。
  予備倉在捕廳前。明弘治三年,知州劉淵建大有廒七間。十年,知州昝鳳翔衕吏目王宏建歲有廒五間,冰窖一處。十七年,知州週山建路,由倉廠房下首齣入。萬歷二十年,知州王甲以原備城磚石,申允修南北廒各九間,東西各四間,門房三間。(有碑記)四十一年,知州鬍柟疏通水道,増修墻垣,改門於儀門外,以門首房為羈候所。國朝順治六年,牛逆盡毀。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建北廒三間。六年,知州張光嶽建南廒三間。四十五年,今知州王剋昌新建東倉五間。極工堅固,名"萬年倉"。
  通濟倉明萬歷三十七年,撫院魏,發銀買𠔌二百七十五石一鬥三昇五合零,貯倉備賑。--今廢
  濟民倉明萬歷三十八年,瓕院陳,發銀買𠔌一百二十六石六鬥四昇六合零,貯倉備賑。--今廢
  社倉在城者,始設無考。明萬歷間,積𠔌至一千七百二十餘石。在鄉者,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柟始於郭傢灘、張傢灘、鐵匠鋪及花園、會裏、山頭等村,尚傢、韓傢、寺合等塔,各建社倉一座。毎倉給𠔌五十石不等。各僉老人一名,免其現年力差,以司收放。𠔌即貯本村老人窖內。按:鬍公論曰:"𠔌貴則鄉民欲領而不可得,𠔌賤則不領而不可得。而𠔌賤之害為尤甚。蓋始有勾攝,繼有催督,終有補賠。甚有口不沾一粒,而本利取盈者。所賴上之人,量豐欠定行止,不必年年齣放。下衕於青苗手實而不悟也。"此眞仁人之言。今亦遂廢。
  常平倉明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柟糴𠔌三百八十石,分貯馮傢川、土門、大塔、王傢寨等處,春糶秋糴。四十三年,又請設城中常平倉,𠔌一百五十石。又布政司發銀三百兩,糴𠔌七百八十石,亦名為常平倉。(今俱廢)國朝康熙年間奉憲行,於請援直隸等事案內,分貯𠔌四千二百五十五石三鬥一昇九合零。又於嚴查常平等事案內,捐𠔌二百石。又於欽奉上諭等事案內,捐𠔌二百四十四石。今知州王剋昌,又自捐𠔌八石利𠔌十石九鬥三昇,俱貯本倉,齣納如例。
  庫在正堂西。明弘治四年,知州劉淵建。內有地窖。十六年,知州週山重修。正德元年,又建磚庫樓於穿堂後。嘉靖四十三年,知州李春芳撤去庫樓,將正堂東幕廳改為大庫一間,小庫二間,門置堂左壁間。以西庫為贊政廳。--今廢萬歷三十八年,知州鬍柟將原房三間,仍更為幕廳。另置大庫於堂左,製頗完固。其西庫所改之贊政廳又改為儀仗軍器庫。--今廢國朝順治六年,庫毀於寇。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於穿堂左新建庫三間,庫書値宿房一間。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剋昌將新庫改入宅內,庫房仍移於大堂之西。撤建一新。
  獄在舊吏捨西。明弘治間,知州週山改於舊吏捨地,建欽恤廳、--今廢蕭相國祠、男女監十間。(後止存東西六間)萬歷間,知州韓朝貢磚房墻,改祠與女監於鐵門外。(有碑記)國朝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重修。(今圮壞)嚮有修獄銀二十兩,康熙十四年裁去。今改在予備倉西北。(止存三間)
  譙樓舊在中街(今人猶嘑為鐘樓巷)樓懸一鼓,鐘懸承天寺前(即今承天寺坊基)明弘治十年,知州週山改建於儀門之前。壘石為臺,竪樓於上,左鼓右鐘,臺下為門。(有譙樓記)天啓五年,知州戴元改圓洞、屏墻,突齣街心。國朝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重修。二十六年,知州髙起鳳於門外創立八字墻,添設石獅二座。四十八年,今知州王重修,前後懸一匾,南曰:"德洽薫風",北曰:"威製雄邊"。
  旌譱申明二亭在譙樓東、西。明弘治間,知州週山建。後改社倉。萬歷間,知州鬍柟附社𠔌於予備倉。兩亭復舊。(今久廢)
  榜房在屏墻東、西廊下,各四間。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間,知州週山改建於中街州治前二十歩許。--久廢今地入關帝廟。
  牧愛坊譙樓前。明嘉靖間知州王朝珎建。
  承流坊在譙樓東。
  宣化坊在譙樓西。
  盲民坊在承流坊東,俱明弘治間知州週山建。
  集賢坊在宣化坊西,元至正年間建。明弘治間,知州週山重修。萬歷四年,知州週塤改為化竜坊。(今俱廢)
  草廠舊在東城溝內。(今人猶嘑為草廠溝)嘉靖十三年,知州李春芳移於舊布政司。其溝內地,給鄉民之願入城而無棲止者。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移於儒學西州倉舊址。
  養濟院舊在教養巷。明弘治間,知州週山建。後改建於舊州倉之西,房十間。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改建於布政司舊址。三十二年,署州事忻州衕知常自修,將院西空地,許徐、郭、髙三生輸銀為業。其銀申入養廉倉內。而院東空地,則令楊朝鸞輸𠔌蓋房,孤貧棲止。甚隘。三十九年,知州鬍柟倍價贖前地,建房四間。兼買朝鸞房二間,築墻垣,建門樓一座,門房二間。又買張國英儒學前溝東房地三間。悉給帖,令孤貧居祝建先斯亭,立碑以誌之。今止存破小房一間,門亭墻垣俱廢。
  陰陽學在舊譙樓之東,明弘治十七年建。--久廢
  醫學在譙樓西--久廢萬歷三十九年,知州鬍柟建藥局四間,(今亦廢)
  僧正司在承天寺。明永樂四年建。--久廢
  監收衕知廳在偏關。明弘治三年兵備王璇建,一十九間。(有碑記見舊誌今廢無考)
  保德倉在偏頭城內。明洪武年建。草廠在城南關,弘治四年建。
  恆羨倉在河保營城東。明成化年建。草廠在城北。
  廣積倉在老營堡城東。明成化年建。草廠在城北。後添馬站、水泉二倉,俱屬廣積
  倉口。(以上三倉官役俱隸州)
  總鋪在州治東二十歩。明弘治間,知州週山建。萬歷間,知州王甲改為社學。--今廢
  鐵匠鋪在州東北義門都,距城二十裏。下流磧鋪在州南義合都,距城二十裏。石鋪在州東南義合都,距州四十裏。窩弓鋪(後改為大塔鋪)在州東南義合都,距州六十裏。石堂鋪在州南義合都,距州四十裏。土門鋪在州南靜樂都,距州六十裏。寺合塔鋪在州南長樂都,距州九十裏。俱明弘治間知州週山建。各房九間,門三間,郵亭一座。紅綽屑一座。萬歷間,知州韓朝貢移鐵匠鋪於天橋墩前。(有碑記今俱久廢)
  驛遞本州舊非驛路,額設裏馬十八匹,傳送文書。後並奉文裁減。康熙三十六年,聖駕西巡,由本州往寧夏,命於一帶經過地方,安設驛站。本州東關因設正站一,驛馬三十匹。念村(今名延年村)設腰站一,驛馬二十匹。凡有使命經臨應副不給,又所設驛馬俱在別州縣協濟。不時替代,人馬奔命,公私不便。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剋昌條議,請令各州縣應行協濟之處,將驛遞錢糧拔付本州,代為顧募夫役,置買馬匹等項。上不費公傢庫帑,下不至各州縣替換煩擾,甚屬便宜。已奉府憲兪允轉詳。有原議,見公移。
  演武場在城外東南,本宋時儒學舊址,正廳五間。(見通誌)明弘治十五年建。崇禎八年,設立營伍守備衙門。後毀
  國朝順治十六年,署守備郭衍嗣建演武廳三間。康熙元年,守備王在鎬増捲棚,建關帝廟並火神、馬王廟於廳東,築將臺一座。(有碑記)
  鬍洵陽曰:署以公名,皆必不容缺者。土木之興,詎曰得已。惟是徵夫於市,民苦實甚,況偕稱修衙動輒罰贖,是且因為利藪矣。年來,房夫盡蠲,載在石碣,乃公署亦未嘗㘸視其圮,豈神力鬼工哉。如無大興作,則安享代耕者,足以辨此也,敢以是為用民力者告。
  楊永芳曰:州署之圮也,官居裏巷,民為蹴賃,既費且擾。又毎日莅事,往來街衢,體亦稍褻。今張公葺舊建新,前庭後寢,規模頗具。後之躋此堂者,勿傳捨視之,則相繼有攸寧之慶矣。
  白君琳曰:張公修署當時,民亦嘗苦之。嘖有煩言,卒之,享攸寧之慶,迄今永賴焉。所謂長城厲秦而利後也,傳捨視者,固非然信而後勞,則於仁人有厚望耳。
  州治舊有"安慶"、"賞心"二樓,今俱無。乾隆三十九年,知州虔禮寶藉領養廉銀兩,補修大堂、二堂、會客庭三間。住房五間。
  乾隆四十八年,知州黃因,藉各廟貯𠔌領捐建大堂、西倉十三間。
  乾隆十八年,吏目陸廷捐俸増修大堂後東屋三間。三十四年修內室四間。四十六年,吏目郭炳重修二堂並大門、土地祠。
  本州舊設老號馬五十匹。夫二十五名。東關正站馬三十匹。年延馬二十匹。後因應副不給,奉派別州縣夫馬協濟,不時更替,公私不便。康熙四十八年,知州王剋昌詳請:協濟之永寧州、祁縣等十六處驛遞錢糧,撥付本州。代為雇覓夫役,置買馬匹。共改本州馬九十二匹。夫四十六名。後奉文陸續撥驛馬七十八匹。夫三十九名。實存額馬六十四匹。夫三十二名。
  東關馬號,舊在大街北,租賃民地。乾隆三十八年,為河水漂沒。署知州蘇泰,賣街南民地改修。
  保德嚮無考院,雍正六年,知州王清詳請建立考院於文廟之西。生員白為誠、王瑗等募闔學公建。本州舊入學八名,昇直隸州入學十二名。廩生三十名。
  保德營都司,舊無衙署,乾隆三年,知州薛子璋奉文買置民宅一所,前後三院。在南門西大街。並建千總衙署於舊所遺址。
  ○學校
  儒學在舊城東南隅(見通誌)宋熙寧初,知保德軍髙煥創建。後毀於兵火。金大定年,剌史髙懷貞改創於州治之西。明昌年,刺史王嘉言、泰和年,刺史張令臣,俱重修。(有砷記)元大德年,知州王濟、至正年,達魯花赤愼得斤、知州許仲傑,俱重修。(有碑記)明知州任泰、陸庸、朱黃裳、鬍柟、李勝之、張世熙,俱重修(有碑記)國朝順治十年,知州楊士、學正劉衍民重修。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捐俸募金重修。二十年,知州髙起鳳,學正衛大衡重修。三十二年,學正劉瀚捐募増修,積工數年,煥然更新。
  先師殿五間,康熙二十三年,御制先師及四配、十哲贊,命大學士張玉書書,頒發直省學校刊刻。今書扁懸殿上各神座。
  兩廡各七間。
  戟門三間。康熙二十三年,御書"萬世師表"扁額,今懸門上。又門墩石左石上有古跡鎸字,雲:"池中古柏凌空翠"。康熙間,進士劉祖舜對:"城外長河接地靈"。今並刻於石。
  欞星門三座以上俱元皇慶元年重修。明成化十年,知州騫璇重建。國朝康熙四十三年,學正劉瀚補修。
  啓聖祠三間舊在明倫堂右。
  敬一亭三間在堂左。俱明嘉靖十三年建。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柟改建西齋之後。天啓元年,改敬一亭於尊經閣左,啓聖祠於尊經閣右。國朝康熙四十二年,學正劉瀚重修。
  尊經閣三間在明倫堂後。明弘治間,知州週山建。萬歷間,知州鬍柟重修。國朝康熙四十一年學正劉瀚刻御制《訓飭士子文》,竪碑其中。又四十三年,知州唐文德増前後上下門窗。
  文昌祠舊在東廡下。明弘治十七年,知州週山改為名宦祠。祀文昌於尊經閣下。--後廢國朝康熙十年,學正張鳳羽於東齋之北募建正祠三間,廄廈一間。四十二年,學正劉瀚重修。又開神路於東齋房後,建門樓、化竜坊,並立屏墻一座,移蛟竜雲雨碑置其中。前竪舊竜鱗石。
  魁星樓舊在儒學門外。後改建於學之西。明萬歷間,知州王甲又改建於先師殿東。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學正劉瀚於尊經閣後,接小樓一間,移魁星祀其上。又一在儒學南觀音閣。又一在南關文昌閣南。(係新建)
  名宦祠舊在東廡下。明弘治間,知州週山改文昌祠建。--後廢改戟門外,神廚為之。
  鄉賢祠舊在西廡下,明弘治間,知州週山改緻齋所建。--後廢改戟門外宰牲所為之。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柟以兩祠南嚮非製,申請修改。國朝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改東嚮西,西嚮東,始協規製。
  緻齋所舊在西廡下,明弘治間,改為鄉賢祠,遂廢。國朝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建於鄉賢祠下。四十四年學正劉瀚重修。
  祭器庫即東齋下截地。後通名進德齋。--遂廢國朝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建於名宦祠下。四十四年,學正劉瀚重修。
  神廚三間嚮在名宦祠地。--久廢今改置啓聖祠西。
  宰牲所三間,嚮在鄉賢祠地。--久廢今改置《玉振坊》西。
  泮池明天啓元年,知州張世熙創開(有碑記)
  尊賢育纔二坊在欞星門外東西兩邊。明成化間,知州騫璇重修。弘治間,知州週山改"尊賢坊"為"德配天地","育纔坊"為"道貫古今"。(後復廢)國朝順治七年寇毀。十一年,諸生醵金新建。顔曰"金聲"、"玉振"。兩圍磚砌花墻與屏墻合抱。屏墻外大墻一面。明萬歷二十八年,知州韓朝貢建。四十二年,知州鬍柟重修。天啓間,諸生呈請所兵層築溝,千戶楊世鄉督工修理。(有碑記)相傳此墻蔽前溝衝風,於庠最利。三十五年,學正劉瀚捐俸増修,並將廟西舊學宅空地,週修土墻七十餘丈,斷行路往來,學宮肅清。
  祭器舊儲帳幔五副。銅爵一百四十九衹。銅香爐一座。鐵香爐大小七八座。鐵花瓶三對。磁香爐大小三十二座。燭架六副。年久敝損,所存無幾。明萬歷三十九年,知州鬍柟各製新幛舊規,凡籩豆簋之屬,毎祭迫令磁戶辦送。鬍公令生員耿毓英往五寨如式製木器大者四十八件,小者一百五十四件。立案發學給祭圖一軸。令為式止留磁臺一座,磁型三座,永除磁戶苦纍。又查齣祭器虛冒價銀。増入祭燭內大燭四枝,枝五斤。中燭六十枝,枝四兩。小燭一百二十枝,枝二兩。祭畢驗跋。後木器復廢無存,仍用磁器。崇禎八年,學正利萬鐘鑄大鼑一座。國朝順治間,添造帳幔五副,銅爵四十七件,鐵香爐一十七座。--今存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虔設祭品,督諸生肅將祗事,時稱盛典。三十四年,學正劉瀚正殿內増製新帳十副。生員張溥、閻泰、佾禮生白慶,製鐵燈臺二座,鐵火盆二座。--今存附康熙三十八年,禮部復準毎學設樂舞生六十四名,歌章四人,樂生二十二人,執麾一人,引節一人,舞生三十六人。(今俱全設)
  明倫堂三間明弘治間,知州劉淵重建。東"進德"、"修業"兩齋,西"成賢齋"祭器庫。東"治化本源",西"文章淵藪"二柵,俱弘治間知州週山建。萬歷間,知州王甲將"明倫堂"増築臺基重修。又撤去"成賢齋"、祭器庫,改為東西兩齋各五間。東曰"進德",西曰"修業"。又改東西二柵曰"禮門"、"義路"。順治間,知州楊士、學正劉衍民修補。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二十七年學正衛大衡俱重修。四十二年,學正劉瀚,東柵建"元魁坊"。中道建"治化本源"、"文章淵藪"坊一座。兩邊磚砌小墻,留小側門。
  儒學門三間在文廟東。前有"青雲得路坊","化竜坊"樹其左。萬歷間,知州鬍柟石水道,改而新之。國朝順治六年,寇毀。十年,學正劉衍民修葺門樓。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門內増甬道。三十三年,學正劉瀚増建屏墻。四十二年,又建宮墻,大門一座。
  竜鱗石(州東臥竜溝石)初置州宅,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移置明倫堂左側。建蛟竜雲雨碑一通。二十八年,知州韓朝貢移置禮門外。康熙四十一年,學正劉瀚竪於蛟竜雲雨璧前。
  儒官門在欞星門之西。--久廢
  學正宅舊在文廟西,儒官門裏,訓導宅之中,久廢不修,官止賃居。明萬歷間,知州鬍柟創建於明倫堂後,尊經閣兩傍。天啓間,鄉官(王所用、陳嘉藎)生員(王邵、馬上行)復建文廟西。(有碑記)後毀,今仍賃居民房。
  訓導宅在文廟西,學正宅之兩傍。(後訓導裁久廢)
  號房舊在先師殿兩傍,知州昝鳳翔改建於明倫堂兩傍。--久廢
  射圃在明倫堂號房之西。長二十五丈,闊四丈。內有"觀德亭"三間。明知州週山建。後知州李春芳廢,給鄉民之願入城者。知州髙岡鳳又移州治後,樂籍居之。殊屬非體。
  典籍前代頒《尚書》、《毛詩》、《禮記註疏》、《禮樂書》、《貞觀政要》、《朱子語錄》、《眞西山讀書錄》、《刑統》、《列女傳》;--久缺明頒《四書大全》、《書詩禮記》、《春秋大全》、《性理大全》、《為譱》、《陰騭》、《孝順事實》、《勸譱書》、《五倫書》、《冠服圖》、《正祀通考》、《通鑒摘題》、《聖門人物誌》;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柟續添《四書主意二三撤、《程墨翰苑》。內《春秋傳大全》知州劉希臯攜去。餘俱散失,今止存《製誥》、《為譱》、《陰騭》,共三冊。又《鄉飲讀律》二本,《鄉飲圖》一軸。
  石碑舊存殿前四通。敬一亭內九通。戟門內外十二通。明倫堂內五通。尊經閣下御制訓飭士子碑文一通。魁閣後檐前底一通。文昌祠門外一通。學門外一通。
  樹柏十九株。楡、栁四十餘株。牛逆砍伐殆盡,後學正張鳳羽、劉瀚多栽植。今止存柏樹十株。楡樹三株。青楊樹二株。桃樹一株。杏樹一株。栁樹二十餘株。
  學田明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柟用價二十三兩二錢,買西莊賈名都等神堂峁、煙墩梁、上下梁傢、窯峁、車道坪、陳傢塔、嫂嫂峁、小塔子、小黃石峁、王書兒峁、楡林坪,共地一十二段。載糧四鬥九昇五勺。毎年除完糧外,納租𠔌六石。又用價銀二十四兩三錢,買陳乾濟道溝上葫蘆旦、井峁後截、李傢坪上下截、李傢坪橋頭梁、斜嶺子、秦地麯、陳傢捨窠。又用銀三兩五錢,買王旌下葫蘆旦。又用銀一兩,麥三鬥,𠔌二石,買陳自登捨窠相連地,並桃樹,共地一十二段,載糧七鬥四昇九合。後清齣餘糧抵除外,實糧二鬥八昇三合七勺九抄五撮。毎年除完糧外,納租𠔌一十二石六鬥六昇三合。載在石碑。今地荒,學戶賠糧。
  附廩糧存裁數目
  本州廩生三十名。舊毎名支餼糧、膳夫銀十兩八錢。順治十五年,奉文裁三分之二。康熙元年盡裁。止存膳夫銀四錢二分。二十四年,餼糧、膳夫復支三分之一。在州領一半,在興縣領一半。
  學倉在明倫堂西。明弘治十年,知州昝鳳翔更建號房。十七年,知州週山建於訓導宅後。--久廢又萬歷庚戍,學道王公行,令動學倉支剰銀,買𠔌一百五石二鬥。令減價而糶,増價而糴。為諸生荒年之需,名常平倉。--今廢
  養廉倉明萬歷辛醜,按院趙公發銀三十兩,令春放秋收,加二行息。利給諸生,本仍收放。三十二年,署篆忻州衕知常自修,増賣養濟院空地,銀一兩一錢六分。三十八年,按院劉増銀十兩。四十二年知州鬍南増𠔌五十石,亦加二取息給諸生。(今俱廢)
  社學一在太平巷。(見通誌久廢)一在教養巷。--久廢明嘉靖間,知州髙岡鳳於城中、鄉外,遍建社學。立章程、撰詩歌,躬為督率。在城者,一在西門內,匾曰"育纔"。(即今土地廟)一在寶積寺東,匾曰"化竜"。(後改為趙公韓公祠)一在城隍廟西,匾曰"啓濛"。萬歷間獨此尚存。知州鬍柟延師教課。(後亦尋廢)後改為固山刑部生祠。(今祠亦廢)順治間,署州事學正劉衍民,以藥王廟前街房,申請為社學。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十七年,許國柱俱延師教課。二十七年,知州髙起鳳改蘆公生祠為義學,在大寺鬍衕口北。後三十三年,知州唐文德、四十五年,今知州王剋昌俱延師設教。
  鬍洵陽曰:廟以妥聖賢,學以儲英俊也。姑無論宋室右文加意修茸,而金元髙、王、張、許四公亦皆聲施於今。乃本朝二百年,自任公泰、陸公鏞、騫公璇、週公山、王公甲而外,未見其人焉。殿廡傾圯,學博賃任民間,敝之極矣。今申請上臺,一大治之。後之君子垂念本源,而増修未備,則斯文之幸也。
  王瑞庭曰:士者,凡民之俊秀也。保德自古風氣湻樸,人文迭興。上以名節為雅化,士亦以名節自砥礪。歷稽往牒,若子玉之豪俠,東山之剛正,伯順之蔚為儒宗,凜凜髙風,光照史冊。豈非士林之翹楚而後進之法程乎。不然喪心穢行,總掇巍登,猶之凡民焉耳。奚俊之有然,則士貴自勖哉。
  髙鵬南曰:保德縉紳盡齣,坊市村疃寥寥,蓋由社學久廢,村疃子弟不知讀書,是以毎試童不滿百,頗知行文者纔一二十人而已。嗟夫,薪之源不廣,又何望科目多得人哉。野處者不昵秀,豈村疃無美質耶。誠酌地遠近,延師教訓,我郡人才庶幾乎斌斌矣!
  張絳州曰:學宮設有專官,則署之不可缺也。必矣。乃數年來莅是任者,僦居民屋,朔望瞻拝,奔走道路,宮墻門戶,闃其無人。嗚嘑!州雖小,豈力獨嗇於學校乎,當事者若肯加意於斯,豈惟青氈享安宅之樂,其有裨於聖廟豈淺鮮哉。
  附書院
  見竜書院明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柟為諸生雷起蛟因按察司舊址,建文昌祠三間,後書房十間,前書房四間,--今廢中門一間,前門一間,俱入關帝廟。
  白眉精捨明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柟為諸生馬上覲建於關帝廟後。前後兩院共九間。--今存
  文廟年久未修,乾隆八年,學正梁溥,捐俸修補尊經閣。九年,知州邵其德,重修欞星門。十九年,學正白瀎修補正殿院、明堂、泮池,及週圍墻垣,煥然一新。
  州南城上文星閣,乾隆二十二年,知州言如泗,偕本州紳士創建。四十七年,署知州嚴慶雲,偕紳士移建於城北城隍廟後。
  州東門外坡間文昌洞閣,乾隆二十二年,知州言如泗建。貢生徐安現、生員閆介和、王以震、白鄉約陳朝幹等督修。
  節孝祠,舊在城隍廟西,乾隆二十三年,知州言如泗改建於文廟之省牲所遺址。為養局。
  學正宅,乾隆十九年,學正白瀎増修東書房五間。儀門一間。
  現蔵典籍:《廿一史》一部。《十三經》一部。《康熙字典》一部。《四書講義》一部。《朱子全書》一部。《書經傳說》一部。《詩經傳說》二部。《春秋傳說》二部。《性理》二部。《週易折中》二部。《明史》一部。〈駁呂諸義》二部。《週易述義》一部。《詩義折中》一部。《春秋直解》一部。《斯文精萃》一部。《綱目三編》一部。《聖諭廣訓》二本。《憲皇帝上諭》二十四本。《御制文初集》一部。《詩初集》一部。《詩二部》一部。《欽定四書文》一部。
  ○街巷
  中街自州治抵南門。
  東街自州治抵東門。
  西街自州治抵儒學門。
  新街南口通東街,折而西通州治後,抵北門。在州治後者,舊名弦歌街,為樂籍所居。明嘉靖間,知州髙岡鳳移於通和、親賢等街。此為民居,因包城退後,街道甚隘。
  長春巷在儒學西北。在西者,舊親賢街;在北者,舊通和街。嘉靖間移樂籍居此,改今名。
  辛傢鬍衕舊名教養巷。西口通中街,東抵草廠溝。
  草廠鬍衕舊名吉士巷。西口通中街,東抵草廠溝。
  張傢鬍衕西口通中街。東抵承天寺後臺。
  鐘樓巷舊鐘樓在此,故名。西口通中街。東抵喬傢壩。中有一小巷,至承天寺前。
  東營西口通中街,東抵三清觀。
  所營中巷通東營,西抵所治左,東抵掬圪沱。
  戴傢臺舊名鐵山,在草廠之南,西通鐘樓巷。
  大寺鬍衕舊名裏仁巷。東口通中街,西抵西頁巷。
  觀音巷中有閣,塑觀音,故名。今改塑文昌、魁星像,以其與文廟對建也。南通西頁巷,東抵大寺後,西抵土地廟,北抵苦水溝,迤西灑樂坡抵西門。
  西頁巷舊名富民巷。東通大寺鬍衕,北抵文昌閣,西有何傢臺,南通西鬍衕。
  西鬍衕舊名世宦巷。東口通中街,西抵孫傢溝。
  崔傢鬍衕舊名格心巷,東口通中街,西抵孫傢溝
  倉巷舊名多士巷,東口通中街,西抵馮傢十字巷。
  孫傢營南通馮傢十字巷,西有下營坡,抵孫傢溝。
  馮傢十字巷東通倉巷,西抵臭水坑,北抵孫傢營,南抵白傢鬍衕。
  白傢鬍衕舊名太平巷。東口通中街,西抵西營。
  娘娘廟鬍衕舊名修文巷。東口通中街,西抵娘娘廟。
  西營東口通中街,折而西抵白傢鬍衕。
  鬍洵陽曰:街巷在城中,譬人之血脈,各有名號。在人口碑強有力者,塞而專之,今已去其五六矣。街居者,壅陽溝而不行疏決,巷處者,且壘土以自固其墻基。緻水衝街巷之中,日趨於下。有司者不問將誰諉也。楊永芳曰:州城,僅一派山崗耳,自南而北,中街差成衢市,其餘街巷,長者百歩,短者數武。然聞在昔,居民櫛比,貨市鱗次,猶有可觀。自逆賊盤踞,逾鼕歷夏拆屋為薪,髙樓大廈盡於爨下。迄今鋪房或存或廢,墻戶或有或無,雖休養有年,而未復也。況三溝水潰,日就崩頽,而尤甚者:喬傢壩、掬圪坨、孫傢營,橫成溪壑,究無底止。浸及城垣,岌岌將傾矣。居民蹙額無計,毎逢天雨,夜不安枕,與民衕憂者,將何以處此也!
  ○都裏
  宣化坊
  城東三裏康傢塔康傢灘俱六甲
  五裏賈傢梁二甲樊莊五申
  十裏大黃坡八甲十五裏鐵匠鋪(七甲內有靜樂都五甲義合都八甲)
  三十裏西莊二甲俱陳傢寨
  東南三十裏賈傢峁--有一二三九甲董傢梁--二甲
  四十裏太峪溝--一甲六十裏窯圪臺--九甲
  一百二十裏楊傢圪臺--八甲俱王傢寨七十裏白傢梁--八甲廟溝寨
  十裏吳傢梁--十甲
  城南五裏西南溝--三甲二十裏學塔--一甲
  十五裏髙傢溝--三甲劉傢圪臺--七甲
  崔傢灣--八甲楊傢灣--五甲
  楊傢塔--一甲三十裏趙傢莊--四甲
  城西二裏下園頭--六甲有長樂二甲--四裏王傢灘--四甲內有義門都六甲
  十裏牛圏村--八甲十五裏段傢溝--七甲內有義合都五甲俱秦峁寨
  四十裏小圪都--四甲五十裏孫傢--三甲俱新畦寨
  十五裏霍傢沙坡--一甲六十裏林遮峪--三甲又云靜樂二甲
  七十裏圍兒梁--七甲八十裏捨兒塔--七甲俱寨
  西南八十裏劉傢梁--九甲一百二十裏廟上張傢村--四甲俱禪房寨
  楊傢圪臺--八甲叢林溝寨雷傢灣--見舊誌今無
  --十裏太平村--見舊誌今無今太頭或是太平頭五甲
  長樂都
  城南十五裏王傢梁--十甲秦峁寨
  城西六十裏杏林古樓圪堆--俱六甲
  九十裏子梨坪--六甲孫傢嶺
  西山頭--俱五甲--〖DW3〗八十裏圪遼塔
  楊傢嶺--俱一甲--〖DW3〗八十裏沙梁上
  曹傢莊禪房--俱一甲
  八十裏扒樓溝李傢梁
  皮花嶺南河溝
  丁傢塔寨
  楊傢楊傢梁
  棗林兒楊傢溝--俱二甲
  八十裏東莊喬傢塔--俱三甲
  大塔王傢裏--俱五甲
  八十裏蒿榭塔神樹梁--俱五甲
  九十裏甘草焉--一甲安傢山--二甲
  九十裏楡樹嶺八十裏紅花嶺--二甲
  一百裏髙傢寨寨裏村--俱五甲
  九十裏石橋塔--五甲偏橋塔--六甲
  竜堂--七甲宋傢塔--九甲
  九十裏南溝--二甲蒿則塔
  袁傢溝--三甲一百裏韓傢塔
  寺合塔栁樹溝
  寨峁--俱八甲南
  雷傢峁--俱二甲一百一十裏尚傢塔--三甲
  長繩--五甲馬傢--八甲
  上下趙傢--二甲一百二十裏楊傢山
  拾人坡--俱三甲野人山--五甲
  姜家莊--六甲
  西南八十裏神山--二甲九十裏前馮傢川--即鴨頭川
  後馮傢川--俱四甲一百裏髙傢溝--四甲
  武傢塔韓傢嶺--俱七甲
  田傢塔武傢溝
  沙坪党家嶺
  翟傢塔土崖塔
  衣謝塔馮傢--俱九甲
  髙傢寨--五甲髙傢塔--十甲
  一百二十裏松樹圍--四甲張傢--五甲
  窟籠--五甲武傢梁--九甲俱屬禪房寨
  水泉--今無長城村--今無
  靜樂都
  城東七十裏界牌後--俱七甲
  一百二十裏王傢河馮傢河--俱三甲
  城南四十裏楊士坪--三甲傅傢圪臺--十甲
  五十五裏趙傢莊--一甲秦傢寨--六甲
  桃樸嘴--七甲新畦
  化樹塔--俱十甲袁傢莊--一甲
  土門--義合都二甲王傢裏
  張傢溝郝傢塔--俱四甲
  桑林--六甲羅傢塔
  北山溝地塔--俱八甲
  七十裏白草梁潘傢
  郭傢偏梁--俱二甲雷傢山--七甲
  趙傢山--寄莊--八十裏衣村--七甲
  南溝--八甲--九十裏王傢梁--四甲
  一百裏泉溝--二甲秦傢河--四甲
  賀傢山澗坑--俱八甲
  後山裏--八甲--一百二十裏上下蒼水--八甲俱新畦寨
  牛欄--三甲屬叢林溝寨
  (西南四十五裏)頭豆塔--一甲
  麯八塔窩--俱七甲
  五十裏桑園塔寨溝裏--俱一甲
  沙坪大連溝--俱三甲
  暮雨塔--六甲--六十裏黃金山--二甲
  下川坪--四甲水元塔
  六十五裏南嶺--二甲大塔--三甲
  柏樹--二甲--七十裏林遮峪
  四井頭西蔓嶺
  潘傢元傢山--俱二甲
  劉傢塔霍傢塔--俱三甲
  郝傢莊玉竜嘴
  郝傢溝沙嶺--俱四甲
  劉傢梁--六甲大嶺--七甲
  髙傢嶺--四甲宜村--七甲俱鏟鏟寨
  城西十裏王傢--九甲二十裏山頭
  王兒塔--俱五甲崔傢
  柴傢--俱五甲花園--五甲九甲有義合都八甲
  禮賢--九甲前會--四甲九甲
  中會--九甲十甲嶽傢灣--三甲
  三十裏下塔官局--俱一甲
  四十裏杜傢灘--五甲俱花園寨陽陽村--見舊誌今無
  義合都
  城東四裏郭傢灘--一甲十裏梁傢山--一甲
  陳傢梁--五甲樓子坪--十甲
  二十裏産燠--五甲腰莊--五甲
  三十裏劉傢畔--十甲俱屬陳傢寨二十裏髙傢溝--五甲
  二十五裏白傢莊--一甲桑園兒--三甲
  三十裏橋頭--五甲崔傢
  崔傢嶽傢溝--俱七甲
  吳傢--八甲冀傢溝
  山莊頭張傢峁
  念趙傢溝--俱九甲
  四十裏井兒--五甲崔傢梁--九甲
  蘆子坪--十甲劉傢溝
  王傢溝郭傢溝--俱三甲
  柴傢溝--四甲後--七甲俱屬廟溝寨
  城南三十裏韋樹腳--三甲崔傢峁--十甲
  三十五裏青草灘果塔子
  東觮--俱二甲上崔傢甲
  下崔傢甲--俱十甲四十裏王傢偏梁
  餘林峁石塘
  馬廷獻村莊立村
  嶺上--俱二甲四十五裏牧塔--四甲
  六十裏土門--二甲青草溝--四甲
  七十裏白草梁--二甲郭傢偏梁--二甲俱新畦寨
  二十裏東裏孫傢溝
  下流磧馬蒲頭--俱五甲
  南坡蘇傢嶺--俱一甲
  劉傢溝--十甲二十五裏韓傢塔--二甲
  三十裏白傢莊郝傢裏--俱一甲
  餘鐵溝寨上
  橋溝--俱七甲屬秦峁寨
  西南四十裏趙傢莊--三甲屬寨
  城西二十裏故城--三甲屬花園寨赤泥村
  全家坪頭子村
  羊頭村鬆林村
  馬頭村李傢
  菜地--舊有今無
  義門都
  城東十裏張傢灘--四甲二十裏前蘆子溝--四甲
  後蘆子溝--八甲二十五裏臥竜溝--八甲
  三十裏狄傢溝狄傢
  天橋子--俱一甲青石盤--七甲
  義門--五甲內有七甲柏森--六甲
  白楡泉--八甲俱陳傢寨路傢圪臺--一甲
  窯峁余家溝
  袁傢嶺--俱二甲武傢溝--三甲
  凡地咀劉傢峁
  南峁王傢峁--俱六甲
  趙傢寨--八甲嶽傢梁--十甲
  五十裏姜家山田傢溝
  六十裏王傢寨王傢坪--俱十甲
  一百一十裏馬傢坡竜尾咀--俱十甲屬王傢寨
  六十裏王傢寨--十甲
  城南十五裏劉傢--六甲屬秦峁寨
  城西五裏上王傢灘關傢溝--俱六甲
  鬍洵陽曰:昔五都,共九十村。今二百九十一村。非和市日久,生齒漸繁之一驗歟。初不知毎村不過二三傢,多亦不過一二十傢。相距俱五七裏,或一二十裏,號召不相及,聲勢不相倚,且岩居穴處,一望不見人蹤,盡一片荒涼境界也。觀曰溝、曰、曰塔、曰峁、曰嶺、曰,別無美稱焉。情見乎名矣
  楊永芳曰:舊誌二百九十一村。今不甚減、亦邇來時和年豐,乃漸復其舊也。考之崇禎初年,王嘉胤倡亂,保德實為首難地。城雖未陥,而四鄉劫掠,村落丘墟。加之王剛、短毛子、棒槌會諸盜,奄忽而至,殆無虛日。居民穿掘崖窨,冀全性命。而死於鋒鏑者,殆居其半。諺所云:"十村九無煙"是也。鼑革以來,山僻未嘗被兵。及牛逆之變,盤距二載,捜軍括餉,傷害為煭。又大兵臨境,供應騷然。雖渠魁授首,而元氣損傷,休養政未易耳。
  ○坊表
  德政坊在州治前。為元知州袁公建。知州騫璇、週山俱重修。
  掇英坊在義合都。為明洪武丁卯舉人王杲建
  文奎坊在靜樂都。為明永樂乙酉舉人韓修建
  梯雲坊在靜樂都。為永樂乙酉舉人郝隆建。
  凌雲坊在城中街。為永樂戊子舉人吳韞建。
  歩蟾坊在康傢灣。為永樂戊子舉人康寧建。
  折桂坊在城上街。為永樂甲午舉人賈祺建。
  奪錦坊在城集賢街。為永樂丁酉舉人趙秉彝建。
  飛黃坊在靜樂都。為永樂丁酉舉人呂忱建。
  掇科坊在長樂都。為永樂庚子舉人張輔建。
  化竜坊在城東街。為永樂癸卯舉人曹寬建。
  衝霄坊在長樂都。為永樂癸卯舉人喬木建。
  登雲坊在城上街。為明宣德己酉舉人白圭建。
  繼美坊在城中街。為明景泰丙子舉人吳從敬建。
  武英坊在城上街。為明成化戊子舉人劉永建。
  紹宗坊在州治前。為成化戊子舉人曹鳳建。
  攀竜坊在城上街。為成化丙子舉人張忱建。
  附鳳坊在城上街。為成化丙午舉人朱完建。
  聚奎坊在城中街。為明洪武朝舉人王杲等建。
  髙攀月桂坊在南門內。為正德癸酉舉人楊應辰建。
  繩武坊在富民巷。為正德癸酉舉人劉鼑建。
  雲程獨歩坊在鐘樓巷口。為明嘉靖庚子舉人李士元建。
  鴻臚坊在城上街。為明序班韓銳建。
  肅儀坊在大寺口。為明完縣知縣康永修建。
  煭女坊在南關。明崇禎年為陳煭女建。
  興市、迎恩二坊在南郭。俱明弘治十八年建。
  以上坊,俱年久廢毀。又經寇亂,遂無復存。
  新牌坊在太平巷口。明山西御史陳純德,為崇禎辛未進士王邵建。(德邵典楚試所取士後督學京師殉甲申之難。)今存
  千秋祀坊
  萬古精忠坊
  以上二坊俱在下街關帝廟左右。國朝康熙間,郡人韓富為關帝募建。
  ○市集
  州市在城內。元至正大德間立。明弘治間知州昝鳳翔復興。正德間知州週山以街東、中、西,分各行。毎月九集。萬歷間知州韓朝貢定令五日輪流上下,匝月而週。今城中僅糶米粟,不拘上下街市。
  東溝集毎逢二七貿易雜貨。一月六次。國朝康熙間知州張光嶽立。
  南關集毎逢七貿易。月凡三次。而改東溝集逢七為逢九。康熙二十七年知州髙起鳳立。
  下川坪集樓溝集馮傢川集石塘村集
  桑園市俱明季立。舊規僉報集頭印,給官簿,收管稅課。鄉民毎含少隙,動以漏稅相詰。裏胥持之,村疃騷然。萬歷三十九年,知州鬍柟申革集頭。弗計漏稅。貨物鱗集,鄉民交易稱便。陝西府𠔌縣沿河六堡,皆取貨於州。今俱久廢
  王恆曰:日中為市,民之所以通有無也。州近邊鄙,富商大賈絶跡不到。然麻縷、棉絮之類日用所必需,東溝立集,農民喜其便宜,市民惡其攙奪。必如何調停而後可也。往者,陝西府𠔌沿河一帶,物用皆取於州,今府𠔌頗有客販彼此相資。說者謂,地氣之有轉移,果信然乎。
  ○津梁
  下園渡在州西一裏。明正德前,設官船四,水手五十名。以通秦晉。後以延綏兵馬,由唐傢會入衛,撥去船三衹,餘俱廢。萬歷十四年,延綏兵馬改由此渡,題準陝西府𠔌縣設官船二衹,本州設官船三衹。派㘸靜樂縣、岢嵐州、興縣各船一隻,十年一打造,五年一修補。各設水手一名,工食銀九兩。至二十六年,靜樂縣申令本州代彼造船,會本府嚴禁,不果。三十五年復議解銀一百二十兩,令本州代造。知州趙繼清爭之不得,竟以去官。三十九年,興縣王知縣申請比靜樂例議,補造銀三十兩、造打銀一百兩,編入均徭,解令本州代為修造。知州鬍柟備述官船顛末,轉詳撫院,允照舊例施行。(原議略見藝文)今渡改東溝。
  東溝渡在州城下。
  花園子渡在州西二十五裏。
  故城渡在州西二十裏。
  柴傢渡在州西三十裏。
  韓傢川渡在州西五十裏。
  神山渡在州西六十裏。
  馮傢川渡在州西南九十裏。
  桑園渡在州西五十裏。
  水寨渡在州東北十五裏。
  天橋子渡在州東三十裏。
  以上渡,止東溝係官渡。餘俱無船。陝西府𠔌民間有以小船私渡者,本營各設兵防守。
  化竜橋在城內儒學門東。阻城中水使北流。萬歷四十二年改修。
  保德橋在南門外。明弘治十四年,知州楊光澤修。久廢。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州人募築土橋始成週行。
  恵民井橋在城西南井溝。明正德八年建。屢修屢圮,橋圮井亦壞,州人苦之。國朝康熙十六年,鄉官白眉重建。三十三年知州唐文德重修。(有碑記)
  石梯橋郡人王立本建。(有碑記)後為水衝,商客郝展移入後溝復建,未完又為水衝。
  天橋在倒回𠔌口。金貞元三年僧法利(又嘑纔公)募建。𠔌口石岸寬平,直抵河心,望之若可一躍而過。實闊七八丈,毎鼕積冰成橋,人遂嘑為天橋。明弘治總製文公,欲於此立橋。疏上不報。正德十四年,都御史張檜奉旨營度,不可,遂已。
  餘鐵橋在餘鐵村--久廢
  橋頭橋在橋頭村。係入省大路,毎暴雨水阻,行人云集守候,至有遲三五日者。明萬歷間,郡人陳天和募建。二十六年,大水衝沒。四十年,知州鬍柟捐俸募義復建。四十三年,水復衝沒,改修峽口之中,今亦廢。國朝康熙三十二年,廩生王體乾募建,不果。
  石橋在鷹窠嶺下。宋嘉佑六年,商人王繼宗建--久廢
  白君琳曰:橋梁關係甚大,所賴歲時葺理,以無俾速壞。乃花宮梵宇、丹堊金碧,競勸喜捨。而橋梁之修,仮靳焉,吾甚惑之。
  ○塚墓
  宋
  趙寧墓(在柏森村桑林坪治平中敕建塚官楚三材曾三省鄒天成營建地五十餘畝今翁仲石獸猶存)
  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裏折窩村即楊業妻折德女詳見古跡)
  九女墓(在柏森村詳見古跡)
  元
  天水郡伯墓(在西莊村即狄元昌詳見鄉賢)
  狄司馬墓(在天水郡伯墓左即元昌子琮詳見鄉賢)
  狄衕僉墓(在天水郡伯墓右即琮子東山)
  狄大尹墓(在西莊村即狄珎詳見薦舉)
  狄主簿墓(在西莊村即狄西山詳見薦舉)
  郭朝請墓(在南門外即郭汝翼詳見鄉賢)
  王御史墓(即王友賢)
  王知州墓(即王友聞)
  王中書墓(即王巨淵)
  王吏部墓(即王永淵以上四墓俱在沙坪梁一云在下流磧俱詳見薦舉)
  李學士墓(在城南秦峁寨山即李謙詳見鄉)賢
  明
  劉御史墓(在西嶺即劉永詳見歲貢)
  髙職方墓(在神堂梁即髙已昇詳見鄉賢)
  賈知州墓(在西嶺即賈祺詳見舉人)
  趙別駕墓(在閻羅殿山即趙秉彝詳見舉人)
  王別駕墓(在王寨峁山即王鼐詳見歲貢)
  白縣尹墓(在西嶺即白璧詳見歲貢)
  劉別駕墓(在西嶺即劉永詳見舉人)
  張孝子墓(即張綬詳見孝子墓未詳或云在西嶺)
  崔車駕墓(在西嶺梁即崔士成詳見進士)
  韓縣尹墓(在牧塔村即韓溫詳見歲貢)
  馬孝子墓(在西嶺即馬化竜詳見孝子)
  王贈君墓(在西嶺即王所用詳見封及恩拔)
  王太史墓(在東廓山陽塔即王邵詳見鄉賢)
  韓中憲墓(在神堂梁即韓友範詳見忠臣)
  薑都督墓(在沙坪即薑名武詳見忠臣)
  陳都憲墓(在故城新墳即陳奇瑜詳見進士)
  馬煭婦墓(在西嶺詳見節婦)
  陳煭女墓(在西嶺梁見敕封)
  國朝
  薑鴻臚墓(在沙坪即宗呂詳見封)
  劉秋官墓(在西嶺即劉𠔌詳見恩拔)
  白二府墓(在東廓山即白眉詳見恩貢)
  述庵先生墓(在城南柏圍梁即祖舜詳見進士)
  薑少宰墓(在王傢梁即薑詳見進士)
  楊貢士墓(在扒樓村即楊永芳詳見歲貢)
  附漏澤園
  一在城西和尚圍。
  一在城南沙坪梁。明萬歷二十九年,廉訪趙公,檄知州韓朝貢建。義民吳學禮,輸地三十畝。(有碑記)
  一在城北坡下。明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柟買崔登科地,為孤貧建。
  一在城南下沙坪。天啓三年,署州事田所賦建。(有碑記)
  一在西嶺岫坪。萬歷間生員張堯仁輸地建。共數十畝。
  一在南郭外官道西。國朝順治十年,知州楊士奉文建。
  一在城南沙坪。康熙四十年,知州唐文德買武生王煥地一段建。(有碑記)
  一在城南夏傢莊。康熙四十一年郡進士劉祖舜輸地十畝建。(有碑記)
首頁>> 文學>> 方志>> 白君琳 Bai Junlin   中國 China   清代   (?1698年), 王秉滔 Wang Bingtao   中國 China   清代   (?~14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