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志
昔在唐堯,洪水滔天,鯀功無成。聖禹嗣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稟參伐,俯壤華陽,黑水、江、漢為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惟下中,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狸、織皮。於是四隩既宅,九州攸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成貢中國。蓋時雍之化東被西漸矣。
歷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職。周文為伯,西有九國。及武王剋商,並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職方氏猶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貫利,迄於秦帝。漢興,高祖藉之成業,乃改雍曰涼,革梁曰益,故巴、漢、庸、蜀屬益州。
至魏鹹熙元年平蜀,始分益州巴漢七郡置梁州,治漢中。以相國參軍中山耿黼為刺史。元康六年,廣漢還益州,更割雍州之武都、陰平、荊州之新城、上庸、魏興以屬焉。凡統郡一十二,縣五十八。
《洛書》曰:人皇始出,繼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為九囿,人皇居中州,製八輔。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其分野:輿鬼、東井。其君上世未聞。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禹娶於塗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啓,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
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紵,魚、????、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芰,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給客橙、葵。其藥物之異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璝者有桃支、靈壽。其名山有塗籍、靈臺,石書刊山。
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詩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𠔌,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𠔌旨酒,可以養母。”其祭祀之詩曰:“惟月孟春,獺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潔,彼犧惟澤。蒸命良辰,祖考來格。”其好古樂道之詩曰:“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誰能長生,不朽難獲。”又曰:“惟德實寶,富貴何常。我思古人,令問令望。”而其失在於重遲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
周之仲世,雖奉王職,與秦、楚、鄧為比。春秋魯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聘鄧,鄧南鄙攻而奪其幣。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是後,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國分遠,故於盟會希。
戰國時,嘗與楚婚。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將軍有蔓子請師於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藉楚之靈,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1乃自刎,以頭授楚使。王嘆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為1乃以上卿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
周顯王時,楚國衰弱,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於巴。巴、蜀世戰爭。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三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
秦昭襄王時,白虎為害,自秦、蜀、巴、漢患之。秦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邑萬傢,金帛稱之。”於是夷朐忍廖仲藥、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於高樓上,射虎,中頭三節。白虎常從群虎,瞋恚,盡搏殺群虎,大呴而死。秦王嘉之曰:“虎歷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要,王嫌其夷人;乃刻石為盟,要復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雇死倓錢。盟曰:“秦犯夷,輸黃竜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夷人安之。漢興,亦從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復之,專以射白虎為事,戶歲出賨錢口四十,故世號“白虎復夷”,一曰“板楯蠻”,今所謂“頭虎子”者也。
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閬中人範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談曬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鳧鄉侯。目固辭,乃封渡沔侯。故世謂“三秦亡,範三侯”也。復除民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
天下既定,高帝乃分巴、蜀置廣漢郡。孝武帝又兩割置犍為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廣”也。
自時厥後,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偉既多,緞掮謠旁作。故朝廷有忠貞盡節之臣,鄉黨有主文歌詠之音。
巴郡譙靖善仕成、哀之世,為諫大夫,數進忠言。後違避王莽,又不事公孫述。述怒,遣使賚藥酒以懼之。靖善笑曰:“吾不省藥乎1其子瑛納錢八百萬得免。國人作詩曰:“肅肅清節士,執德寔固貞。違惡以授命,沒世遺令聲。”
巴郡陳紀山為漢司隸校尉,嚴明正直。西虜獻眩王庭,試之,分公卿以為嬉,紀山獨不視。京師稱之。巴人歌曰:“築室載直梁,國人以貞真。邪娛不揚目,枉行不動身。姦軌闢乎遠,理義協乎民。”
巴郡嚴王思為揚州刺史,惠愛在民。每當遷官,吏民塞路攀轅,詔遂留之。居官十八年卒,百姓若喪考妣。義送者賚錢百萬,欲以贍王思傢。其子徐州刺史不受。送吏義崇不忍持還,乃散以為食,食行客。巴郡太守汝南應季先善而美之,乃作詩曰:“乘彼西漢,潭潭其淵。君子愷悌,作民二親。沒世遺愛,式鏡後人。”
漢安帝時,巴郡太守連失道,國人風之曰:“明明上天,下土是觀。帝選元後,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禍福由人。願君奉詔,惟德日親。”
永初中,廣漢、漢中羌反,虐及巴郡。有馬妙祈妻義、王元憒妻姬、趙蔓君妻華,夙喪夫,執共薑之節,守一醮之禮,號曰“三貞”。遭亂兵迫匿,懼見拘辱,三人同時自沉於西漢水而沒死。有黃鳥鳴其亡處,徘徊焉。國人傷之,乃作詩曰:“關關黃鳥,爰集於樹。窈窕淑女,是綉是黼。惟彼綉黼,其心匪石。嗟爾臨川,邈不可獲。”
永建中,泰山吳資元約為郡守,屢獲豐年。民歌之曰:“習習晨風動,澍雨潤乎苗。我後恤時務,我民以優饒。”及資遷去,民人思慕,又曰:“望遠忽不見,惆悵嘗徘徊。恩澤實難忘,悠悠心永懷。”
孝桓帝時,河南李盛仲和為郡守,貪財重賦。國人刺之曰:“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旋步顧傢中,傢中無可與。思往從鄰貸,鄰人已言匱。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
漢末政衰,牧守自擅,民人思治,作詩曰:“混混濁沼魚,習習激清流。溫溫亂國民,業業仰前修。”
其德操仁義、文學政幹若洛下閎、任文公、馮鴻卿、龐宣孟、玄文和、趙溫柔、龔升侯、楊文義等播名立事、言行表世者,不勝次載者也。
孝安帝永初二年,涼州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擾動巴中。中郎將尹就討之,不剋,益州諸郡皆起兵禦之。三府舉廣漢王堂為巴郡太守。撥亂緻治,進賢達士,貢孝子嚴永、隱士黃錯、名儒陳髦、俊士張璊,皆至大位。益州刺史張喬表其尤異,徙右扶風,民為立祠。
孝桓帝以並州刺史泰山但望字伯闔為巴郡太守,勤恤民隱。郡文學掾宕渠趙芬、掾弘農馮尤、墊江龔榮、王祈、李溫、臨江嚴就、鬍良、文愷、安漢陳禧、閬中黃閶、江州毋成、陽譽、喬就、張紹、牟成、平直等詣望自訟曰:“郡境廣遠,千裏給吏,兼將人從,鼕往夏還,夏單鼕復。惟逾時之役,懷怨曠之思。其婚喪吉兇,不得相見解緩補綻。下至薪菜之物,無不躬買於市。富者財得自供,貧者無以自久。是以清儉夭枉不聞。加以水陸艱難,山有猛獸,思迫期會,隕身江河,投死虎口。咨嗟之嘆,歷世所苦。天之應感,乃遭明府,欲為更新。童兒匹婦,歡喜相賀,將去遠就近,釋危蒙安。縣無數十,民無遠邇,恩加未生,澤及來世,巍巍之功,勒於金石。乞以文書付計掾史。人鬼同符,必獲嘉報,芬等幸甚。”望深納之。
郡戶曹史枳白望曰:“芬等前後百餘人歷政訟訴,未蒙感寤。明府運機布政,稽當皇極,為民庶請命救患,德合天地,澤潤河海。開闢以來,今遇慈父。經曰:‘奕奕梁山,惟禹甸之;有倬其道,韓侯受命。’比隆等盛,於斯為美。”
永興二年三月甲午,望上疏曰:“謹按《巴郡圖經》境界,南北四千,東西五千,周萬餘裏。屬縣十四,????、鐵五官各有丞、史。戶四十六萬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萬五千五百三十五。遠縣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裏,鄉亭去縣或三、四百,或及千裏。土界遐遠,令尉不能窮詰姦兇。時有賊發,督郵追案,十日乃到,賊已遠逃蹤跡,滅絶罪錄。逮捕證驗,文書詰訊,即從春至鼕,不能究訖。繩憲未加,或遇德令。是以賊盜公行,姦宄不絶。榮等及隴西太守馮含、上𠔌太守陳弘說,往者至有劫閬中令楊殷、終津侯薑昊,傷尉蘇鴻、彭亭侯孫魯、雍亭侯陳已、殷侯樂普。又有女服賊千有餘人,布散千裏,不即發覺,謀成乃誅。其水陸復害殺郡掾枳謝盛、塞威、張禦,魚復令尹尋、主簿鬍直。若此非一。給吏休謁,往還數千。閉囚須報,或有彈劾,動便歷年,吏坐逾科。恐失鼕節,侵疑先死;如當移傳,不能待報,輒自刑戮。或長吏忿怒,冤枉弱民,欲赴訴郡官,每憚還往。太守行桑農不到四縣,刺史行部不到十縣。郡治江州,時有溫風,遙縣客吏多有疾玻地勢側險,皆重屋纍居,數有火害,又不相容。結舫水居五百餘傢,承二江之會,夏水漲盛,壞散顛溺,死者無數。而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姿態敦重;墊江以西,土地平敞,精敏輕疾。上下殊俗,情性不同。敢欲分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魚池、????鐵,足相供給,兩近京師。榮等自欲義出財帛,造立府寺,不費縣官,得百姓歡心。孝武以來,亦分吳、蜀諸郡。聖德廣被,民物滋繁,增置郡土,釋民之勞,誠聖主之盛業也。臣雖貪大郡以自優假,不忍小民顒顒蔽隔,謹具以聞。”朝議未許,遂不分郡。分郡之議,始於是矣。
順、桓之世,板楯數反,太守蜀郡趙溫恩信降服。於是宕渠出九穗之禾,朐忍有連理之木。光和二年,板楯復叛,攻害三蜀、漢中,州郡連年苦之。天子欲大出軍。時徵役疲弊,問益州計曹,考以方略。益州計曹掾程苞對曰:“板楯七姓以射白虎為業,立功先漢,本為義民,復除徭役,但出賨錢口歲四十。其人勇敢能戰。昔羌數入漢中,郡縣破壞,不絶若綫。後得板楯,來虜殄盡,號為神兵。羌人畏忌,傳語種輩,勿復南行。後建和二年,羌復入漢,牧守遑遑,復賴板楯破之。若微板楯,則蜀漢之民為左裧矣。前車騎將軍馮緄南徵,雖授丹陽精兵,亦倚板楯。近益州之亂,朱龜以並、涼勁卒討之,無功,太守李顒以板楯平之。忠功如此,本無惡心。長吏鄉亭,更賦至重,僕役過於奴婢,箠楚降於囚虜,至乃嫁妻賣子,或自剄割。陳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闕廷遙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叩心窮𠔌,愁於賦役,睏乎刑酷,邑域相聚,以致叛戾,非有深謀至計,僣號不軌。但選明能牧守,益其資𠔌,安便賞募,從其利隙,自然安集,不煩徵伐也。昔中郎將尹就伐羌,擾動益部,百姓諺雲:‘虜來尚可,尹將殺我。’就徵還後,羌自破退。如臣愚見,權之遣軍,不如任之州郡。”天子從之,遣太守曹謙宣詔降赦,一朝清戢。
獻帝興平元年,徵東中郎將安漢趙韙建議分巴為二郡。韙欲得巴舊名,故白益州牧劉璋:以墊江以上為巴郡,河南龐羲為太守,治安漢;以江州至臨江為永寧郡,朐忍至魚復為固陵郡。巴遂分矣。建安六年,魚復蹇胤白璋,爭巴名。璋乃改永寧為巴郡,以固陵為巴東,徙羲為巴西太守,是為“三巴”。於是涪陵謝本白璋,求以丹興、漢發二縣為郡。初以為巴東屬國,後遂為涪陵郡。分後,屬縣七,戶二萬,去洛三千七百八十五裏。東接朐忍,西接符縣,南接涪陵,北接安漢、德陽。
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其畜牧在沮,今東突峽下畜沮是也。又立市於龜亭北岸,今新市裏是也。其郡東枳有明月峽、廣德峽,故巴亦有裙瓤。巴、楚使揉攻伐,故置扞關、陽關及沔關。
漢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官,今北府城是也,後乃還南城。劉先主初以江夏費觀為太守,領江州都督。後都護李嚴更城大城,周回十六裏;欲穿城後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為洲。求以五郡置巴州,丞相諸葛亮不許。亮將北徵,召嚴漢中,故穿山不逮;然造蒼竜白虎門,別郡縣,倉皆有城。嚴子豐代為都督。豐解後,梓潼李福為都督。延熙中,車騎將軍鄧芝為都督,治陽關。十七年,省平都、樂城、常安。鹹熙元年,但四縣,以鎮西參軍隴西怡思和為太守,二部守軍。
江州縣郡治。塗山有禹王祠及塗後祠。北水有銘書,詞雲:“漢初,犍為張君為太守,忽得仙道,從此升度。”今民曰“張府君祠”。縣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為粉,則膏暉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故世謂江州墮休粉也。有荔芰園,至熟,二千石常設廚膳,命士大夫共會樹下食之。縣北有稻田,出禦米。陂池出蒲蒻藺席。其冠族有波、釒公、毋、謝、然、忄蓋、楊、白、上官、程、常,世有大官也。
枳縣郡東四百裏,治涪陵水會。土地確瘠。特多人士,有章、常、連、黎、牟、陽,郡冠首也。
臨江縣枳東四百裏,接朐忍。有????官,在監、塗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門亦傢有????井。又嚴、甘、文、楊、杜為大姓。晉初,文立實作常伯,納言左右;楊宗有稱武陵;甘寧亦縣人,在吳為孫氏虎臣也。
平都縣蜀延熙時剩大姓殷、呂、蔡氏。
墊江縣郡西北中水四百裏。有桑蠶牛馬。漢時龔榮以俊纔為荊州刺史,後有龔揚、趙敏,以令德為巴郡太守。淳於長寧雅有美貌。黎、夏、杜皆大姓也。
樂城縣在江州西三百裏。延熙十七年剩
常安縣亦剩
巴東郡,先主入益州,改為江關都尉。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魚復、漢豐、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縣為固陵郡,武陵廖立為太守。章武元年,朐忍徐慮、魚復蹇機以失巴名,上表自訟,先主聽復為巴東,南郡輔匡為太守。先主徵吳,於夷道還,薨斯郡;以尚書令李嚴為都督,造設圍戍。嚴還江州,徵西將軍汝南陳到為都督。到卒官,以徵北大將軍南陽宗預為都督。預還內,領軍襄陽羅獻為代。
蜀平,獻仍其任,拜凌江將軍,領武陵太守。泰始二年,吳大將步闡、唐咨攻獻,獻保城。咨西侵至朐忍。故蜀尚書郎巴郡楊宗告急於洛,未還,獻出擊闡,大破之,闡、咨退。獻遷監軍、假節、安南將軍,封西鄂侯;入朝,加錫禦蓋朝服。吳武陵太守孫恢寇南浦,安蠻護軍楊宗討之,退走。因表以宗為武陵太守,住南浦,誘恤武陵蠻夷,得裙蓉初附民。獻卒,以犍為太守天水楊欣為監軍。欣遷涼州刺史,朝議以唐彬及宗為代。晉武帝問散騎常侍文立曰:“彬、宗孰可用?”立對曰:“彬、宗俱立事績在西,不可失者。然宗纔誠佳,有酒嗜;彬亦其人,性在財欲。惟陛下裁之。”帝曰:“財欲可足,酒嗜難改。”遂用彬為監軍,加廣武將軍。
迄吳平,巴東後省羊渠,置南浦。晉太康初,將巫、北井還建平,但四縣。去洛二千五百裏。東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巴郡,北接房陵。有奴、獽、夷蜑之蠻民。
魚復縣郡治。公孫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鹹熙初復。有橘官。又有澤水神,天旱鳴鼓於傍即雨也。
朐忍縣郡西二百九十裏。水道有東陽、下瞿數灘,山有大小石城勢。有靈壽木、橘圃、????井、靈龜。鹹熙元年,獻靈龜於相府。大姓扶、先、徐氏,漢時有扶徐,荊州著名。楚記有“頭白虎復夷”者也。
漢豐縣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
南浦縣郡南三百裏。晉初置,主夷。
郡與楚接,人多勁勇,少文學,有將帥纔。
涪陵郡,巴之南鄙,從枳南入,溯舟涪水。本與楚商於之地接,秦將司馬錯由之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也。漢後恆有都尉守之。舊屬縣五,去洛五千一百七十裏。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柯,北接巴郡。土地山險水灘,人多戇勇,多獽、蜑之民。縣邑阿黨,鬥訟必死。無蠶桑,少文學,惟出茶、丹、漆、蜜、蠟。漢時赤甲軍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發其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遂移傢漢中。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反,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之。見玄猿緣其山,芝性好弩,手自射猿,中之。猿子拔其箭,捲木葉塞其創。芝嘆曰:“嘻!吾傷物之性,其將死矣。”乃移其豪徐、藺、謝、範五千傢於蜀,為獵射官。分羸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麯,為大姓。晉初,移弩士於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叉,世號“靈叉”。
涪陵縣郡治。
丹興縣蜀時剩山出名丹。
漢平縣延熙十三年置。
萬寧縣孝靈帝時置,本名永寧。
漢發縣有????井。
諸縣北有獽、蜑,又有蟾夷也。
巴西郡,屬縣七,去洛二千八百一十五裏。東接巴郡,南接廣漢,西接梓潼,北接漢中、西城。土地山原多平,有牛馬桑蠶。其人自先漢以來,傀偉俶儻,冠冕三巴。及郡分後,叔布、榮始、周群父子、程公弘等,或學兼三纔,或精秀奇逸;其次馬盛衡、承伯纔藻清妙,龔德緒兄弟英氣曄然,黃公衡應權通變,馬德信、王子均、勾孝興、張伯岐建功立事,劉二主之世,稱美荊楚。乃先漢以來,馮車騎、范镇南皆植斯鄉,故曰“巴有將,蜀有相”也。及晉,譙侯修文於前,陳靖衫炳於後,並遷雙固,倬群穎世,甄在傳記,縉紳之徒不勝次載焉。
閬中縣郡治。有彭池大澤,名山靈臺,見文緯書讖。大姓有三狐、五馬、蒲、趙、任、黃、嚴也。
南充國縣和帝時置。有????井。大姓侯、譙氏。
安漢縣號出人士。大姓陳、範、閻、趙。
平州縣
其裙蓉為郡。
宕渠郡,延熙中置,以廣漢王士為太守。郡建九年剩永興元年,李雄復置,今遂為郡。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盧城。秦始皇時,有長人二十五丈見宕渠。秦史鬍母敬曰:“是後五百年外必有異人為大人者。”及雄之王祖世,出自宕渠,有識者皆以為應之。先漢以來,士女賢貞,縣民車騎將軍馮緄、大司農玄賀、大鴻臚龐雄、桂陽太守李溫等皆建功立事,有補於世。緄、溫各葬所在。常以三月,二子之靈還鄉裏,水暴漲,郡縣吏民莫不於水上祭之。其列女節義在《先賢志》。
宕渠縣郡治。有鐵官。石蜜,山圖所采也。
漢補蓉和帝時置。大姓勾氏。
宣漢縣今剩
右巴國凡分為五郡二十裙蓉。
撰曰:巴國遠世則黃、炎之支封,在周則宗姬之戚親,故於《春秋》班侔秦、楚,示甸衛也。若蔓子之忠烈,範目之果毅,風淳俗厚,世挺名將,斯乃江、漢之含靈,山嶽之精爽乎!觀其俗足以知其敦壹矣。昔沙麓崩,卜偃言其後當有聖女興,元城建公謂王翁孺屬當其時,故有政君。李雄,宕渠之廝伍、略陽之黔首耳,起自流隸,獲君士民,其長人之魄,良有以也。
昔在唐堯,洪水滔天,鯀功無成。聖禹嗣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稟參伐,俯壤華陽,黑水、江、漢為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惟下中,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狸、織皮。於是四隩既宅,九州攸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成貢中國。蓋時雍之化東被西漸矣。
歷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職。周文為伯,西有九國。及武王剋商,並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職方氏猶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貫利,迄於秦帝。漢興,高祖藉之成業,乃改雍曰涼,革梁曰益,故巴、漢、庸、蜀屬益州。
至魏鹹熙元年平蜀,始分益州巴漢七郡置梁州,治漢中。以相國參軍中山耿黼為刺史。元康六年,廣漢還益州,更割雍州之武都、陰平、荊州之新城、上庸、魏興以屬焉。凡統郡一十二,縣五十八。
《洛書》曰:人皇始出,繼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為九囿,人皇居中州,製八輔。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其分野:輿鬼、東井。其君上世未聞。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禹娶於塗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啓,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
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紵,魚、????、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芰,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給客橙、葵。其藥物之異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璝者有桃支、靈壽。其名山有塗籍、靈臺,石書刊山。
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詩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𠔌,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𠔌旨酒,可以養母。”其祭祀之詩曰:“惟月孟春,獺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潔,彼犧惟澤。蒸命良辰,祖考來格。”其好古樂道之詩曰:“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誰能長生,不朽難獲。”又曰:“惟德實寶,富貴何常。我思古人,令問令望。”而其失在於重遲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
周之仲世,雖奉王職,與秦、楚、鄧為比。春秋魯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聘鄧,鄧南鄙攻而奪其幣。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是後,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國分遠,故於盟會希。
戰國時,嘗與楚婚。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將軍有蔓子請師於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藉楚之靈,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1乃自刎,以頭授楚使。王嘆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為1乃以上卿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
周顯王時,楚國衰弱,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於巴。巴、蜀世戰爭。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三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
秦昭襄王時,白虎為害,自秦、蜀、巴、漢患之。秦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邑萬傢,金帛稱之。”於是夷朐忍廖仲藥、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於高樓上,射虎,中頭三節。白虎常從群虎,瞋恚,盡搏殺群虎,大呴而死。秦王嘉之曰:“虎歷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要,王嫌其夷人;乃刻石為盟,要復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雇死倓錢。盟曰:“秦犯夷,輸黃竜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夷人安之。漢興,亦從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復之,專以射白虎為事,戶歲出賨錢口四十,故世號“白虎復夷”,一曰“板楯蠻”,今所謂“頭虎子”者也。
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閬中人範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談曬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鳧鄉侯。目固辭,乃封渡沔侯。故世謂“三秦亡,範三侯”也。復除民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
天下既定,高帝乃分巴、蜀置廣漢郡。孝武帝又兩割置犍為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廣”也。
自時厥後,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偉既多,緞掮謠旁作。故朝廷有忠貞盡節之臣,鄉黨有主文歌詠之音。
巴郡譙靖善仕成、哀之世,為諫大夫,數進忠言。後違避王莽,又不事公孫述。述怒,遣使賚藥酒以懼之。靖善笑曰:“吾不省藥乎1其子瑛納錢八百萬得免。國人作詩曰:“肅肅清節士,執德寔固貞。違惡以授命,沒世遺令聲。”
巴郡陳紀山為漢司隸校尉,嚴明正直。西虜獻眩王庭,試之,分公卿以為嬉,紀山獨不視。京師稱之。巴人歌曰:“築室載直梁,國人以貞真。邪娛不揚目,枉行不動身。姦軌闢乎遠,理義協乎民。”
巴郡嚴王思為揚州刺史,惠愛在民。每當遷官,吏民塞路攀轅,詔遂留之。居官十八年卒,百姓若喪考妣。義送者賚錢百萬,欲以贍王思傢。其子徐州刺史不受。送吏義崇不忍持還,乃散以為食,食行客。巴郡太守汝南應季先善而美之,乃作詩曰:“乘彼西漢,潭潭其淵。君子愷悌,作民二親。沒世遺愛,式鏡後人。”
漢安帝時,巴郡太守連失道,國人風之曰:“明明上天,下土是觀。帝選元後,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禍福由人。願君奉詔,惟德日親。”
永初中,廣漢、漢中羌反,虐及巴郡。有馬妙祈妻義、王元憒妻姬、趙蔓君妻華,夙喪夫,執共薑之節,守一醮之禮,號曰“三貞”。遭亂兵迫匿,懼見拘辱,三人同時自沉於西漢水而沒死。有黃鳥鳴其亡處,徘徊焉。國人傷之,乃作詩曰:“關關黃鳥,爰集於樹。窈窕淑女,是綉是黼。惟彼綉黼,其心匪石。嗟爾臨川,邈不可獲。”
永建中,泰山吳資元約為郡守,屢獲豐年。民歌之曰:“習習晨風動,澍雨潤乎苗。我後恤時務,我民以優饒。”及資遷去,民人思慕,又曰:“望遠忽不見,惆悵嘗徘徊。恩澤實難忘,悠悠心永懷。”
孝桓帝時,河南李盛仲和為郡守,貪財重賦。國人刺之曰:“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旋步顧傢中,傢中無可與。思往從鄰貸,鄰人已言匱。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
漢末政衰,牧守自擅,民人思治,作詩曰:“混混濁沼魚,習習激清流。溫溫亂國民,業業仰前修。”
其德操仁義、文學政幹若洛下閎、任文公、馮鴻卿、龐宣孟、玄文和、趙溫柔、龔升侯、楊文義等播名立事、言行表世者,不勝次載者也。
孝安帝永初二年,涼州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擾動巴中。中郎將尹就討之,不剋,益州諸郡皆起兵禦之。三府舉廣漢王堂為巴郡太守。撥亂緻治,進賢達士,貢孝子嚴永、隱士黃錯、名儒陳髦、俊士張璊,皆至大位。益州刺史張喬表其尤異,徙右扶風,民為立祠。
孝桓帝以並州刺史泰山但望字伯闔為巴郡太守,勤恤民隱。郡文學掾宕渠趙芬、掾弘農馮尤、墊江龔榮、王祈、李溫、臨江嚴就、鬍良、文愷、安漢陳禧、閬中黃閶、江州毋成、陽譽、喬就、張紹、牟成、平直等詣望自訟曰:“郡境廣遠,千裏給吏,兼將人從,鼕往夏還,夏單鼕復。惟逾時之役,懷怨曠之思。其婚喪吉兇,不得相見解緩補綻。下至薪菜之物,無不躬買於市。富者財得自供,貧者無以自久。是以清儉夭枉不聞。加以水陸艱難,山有猛獸,思迫期會,隕身江河,投死虎口。咨嗟之嘆,歷世所苦。天之應感,乃遭明府,欲為更新。童兒匹婦,歡喜相賀,將去遠就近,釋危蒙安。縣無數十,民無遠邇,恩加未生,澤及來世,巍巍之功,勒於金石。乞以文書付計掾史。人鬼同符,必獲嘉報,芬等幸甚。”望深納之。
郡戶曹史枳白望曰:“芬等前後百餘人歷政訟訴,未蒙感寤。明府運機布政,稽當皇極,為民庶請命救患,德合天地,澤潤河海。開闢以來,今遇慈父。經曰:‘奕奕梁山,惟禹甸之;有倬其道,韓侯受命。’比隆等盛,於斯為美。”
永興二年三月甲午,望上疏曰:“謹按《巴郡圖經》境界,南北四千,東西五千,周萬餘裏。屬縣十四,????、鐵五官各有丞、史。戶四十六萬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萬五千五百三十五。遠縣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裏,鄉亭去縣或三、四百,或及千裏。土界遐遠,令尉不能窮詰姦兇。時有賊發,督郵追案,十日乃到,賊已遠逃蹤跡,滅絶罪錄。逮捕證驗,文書詰訊,即從春至鼕,不能究訖。繩憲未加,或遇德令。是以賊盜公行,姦宄不絶。榮等及隴西太守馮含、上𠔌太守陳弘說,往者至有劫閬中令楊殷、終津侯薑昊,傷尉蘇鴻、彭亭侯孫魯、雍亭侯陳已、殷侯樂普。又有女服賊千有餘人,布散千裏,不即發覺,謀成乃誅。其水陸復害殺郡掾枳謝盛、塞威、張禦,魚復令尹尋、主簿鬍直。若此非一。給吏休謁,往還數千。閉囚須報,或有彈劾,動便歷年,吏坐逾科。恐失鼕節,侵疑先死;如當移傳,不能待報,輒自刑戮。或長吏忿怒,冤枉弱民,欲赴訴郡官,每憚還往。太守行桑農不到四縣,刺史行部不到十縣。郡治江州,時有溫風,遙縣客吏多有疾玻地勢側險,皆重屋纍居,數有火害,又不相容。結舫水居五百餘傢,承二江之會,夏水漲盛,壞散顛溺,死者無數。而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姿態敦重;墊江以西,土地平敞,精敏輕疾。上下殊俗,情性不同。敢欲分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魚池、????鐵,足相供給,兩近京師。榮等自欲義出財帛,造立府寺,不費縣官,得百姓歡心。孝武以來,亦分吳、蜀諸郡。聖德廣被,民物滋繁,增置郡土,釋民之勞,誠聖主之盛業也。臣雖貪大郡以自優假,不忍小民顒顒蔽隔,謹具以聞。”朝議未許,遂不分郡。分郡之議,始於是矣。
順、桓之世,板楯數反,太守蜀郡趙溫恩信降服。於是宕渠出九穗之禾,朐忍有連理之木。光和二年,板楯復叛,攻害三蜀、漢中,州郡連年苦之。天子欲大出軍。時徵役疲弊,問益州計曹,考以方略。益州計曹掾程苞對曰:“板楯七姓以射白虎為業,立功先漢,本為義民,復除徭役,但出賨錢口歲四十。其人勇敢能戰。昔羌數入漢中,郡縣破壞,不絶若綫。後得板楯,來虜殄盡,號為神兵。羌人畏忌,傳語種輩,勿復南行。後建和二年,羌復入漢,牧守遑遑,復賴板楯破之。若微板楯,則蜀漢之民為左裧矣。前車騎將軍馮緄南徵,雖授丹陽精兵,亦倚板楯。近益州之亂,朱龜以並、涼勁卒討之,無功,太守李顒以板楯平之。忠功如此,本無惡心。長吏鄉亭,更賦至重,僕役過於奴婢,箠楚降於囚虜,至乃嫁妻賣子,或自剄割。陳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闕廷遙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叩心窮𠔌,愁於賦役,睏乎刑酷,邑域相聚,以致叛戾,非有深謀至計,僣號不軌。但選明能牧守,益其資𠔌,安便賞募,從其利隙,自然安集,不煩徵伐也。昔中郎將尹就伐羌,擾動益部,百姓諺雲:‘虜來尚可,尹將殺我。’就徵還後,羌自破退。如臣愚見,權之遣軍,不如任之州郡。”天子從之,遣太守曹謙宣詔降赦,一朝清戢。
獻帝興平元年,徵東中郎將安漢趙韙建議分巴為二郡。韙欲得巴舊名,故白益州牧劉璋:以墊江以上為巴郡,河南龐羲為太守,治安漢;以江州至臨江為永寧郡,朐忍至魚復為固陵郡。巴遂分矣。建安六年,魚復蹇胤白璋,爭巴名。璋乃改永寧為巴郡,以固陵為巴東,徙羲為巴西太守,是為“三巴”。於是涪陵謝本白璋,求以丹興、漢發二縣為郡。初以為巴東屬國,後遂為涪陵郡。分後,屬縣七,戶二萬,去洛三千七百八十五裏。東接朐忍,西接符縣,南接涪陵,北接安漢、德陽。
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其畜牧在沮,今東突峽下畜沮是也。又立市於龜亭北岸,今新市裏是也。其郡東枳有明月峽、廣德峽,故巴亦有裙瓤。巴、楚使揉攻伐,故置扞關、陽關及沔關。
漢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官,今北府城是也,後乃還南城。劉先主初以江夏費觀為太守,領江州都督。後都護李嚴更城大城,周回十六裏;欲穿城後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為洲。求以五郡置巴州,丞相諸葛亮不許。亮將北徵,召嚴漢中,故穿山不逮;然造蒼竜白虎門,別郡縣,倉皆有城。嚴子豐代為都督。豐解後,梓潼李福為都督。延熙中,車騎將軍鄧芝為都督,治陽關。十七年,省平都、樂城、常安。鹹熙元年,但四縣,以鎮西參軍隴西怡思和為太守,二部守軍。
江州縣郡治。塗山有禹王祠及塗後祠。北水有銘書,詞雲:“漢初,犍為張君為太守,忽得仙道,從此升度。”今民曰“張府君祠”。縣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為粉,則膏暉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故世謂江州墮休粉也。有荔芰園,至熟,二千石常設廚膳,命士大夫共會樹下食之。縣北有稻田,出禦米。陂池出蒲蒻藺席。其冠族有波、釒公、毋、謝、然、忄蓋、楊、白、上官、程、常,世有大官也。
枳縣郡東四百裏,治涪陵水會。土地確瘠。特多人士,有章、常、連、黎、牟、陽,郡冠首也。
臨江縣枳東四百裏,接朐忍。有????官,在監、塗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門亦傢有????井。又嚴、甘、文、楊、杜為大姓。晉初,文立實作常伯,納言左右;楊宗有稱武陵;甘寧亦縣人,在吳為孫氏虎臣也。
平都縣蜀延熙時剩大姓殷、呂、蔡氏。
墊江縣郡西北中水四百裏。有桑蠶牛馬。漢時龔榮以俊纔為荊州刺史,後有龔揚、趙敏,以令德為巴郡太守。淳於長寧雅有美貌。黎、夏、杜皆大姓也。
樂城縣在江州西三百裏。延熙十七年剩
常安縣亦剩
巴東郡,先主入益州,改為江關都尉。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魚復、漢豐、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縣為固陵郡,武陵廖立為太守。章武元年,朐忍徐慮、魚復蹇機以失巴名,上表自訟,先主聽復為巴東,南郡輔匡為太守。先主徵吳,於夷道還,薨斯郡;以尚書令李嚴為都督,造設圍戍。嚴還江州,徵西將軍汝南陳到為都督。到卒官,以徵北大將軍南陽宗預為都督。預還內,領軍襄陽羅獻為代。
蜀平,獻仍其任,拜凌江將軍,領武陵太守。泰始二年,吳大將步闡、唐咨攻獻,獻保城。咨西侵至朐忍。故蜀尚書郎巴郡楊宗告急於洛,未還,獻出擊闡,大破之,闡、咨退。獻遷監軍、假節、安南將軍,封西鄂侯;入朝,加錫禦蓋朝服。吳武陵太守孫恢寇南浦,安蠻護軍楊宗討之,退走。因表以宗為武陵太守,住南浦,誘恤武陵蠻夷,得裙蓉初附民。獻卒,以犍為太守天水楊欣為監軍。欣遷涼州刺史,朝議以唐彬及宗為代。晉武帝問散騎常侍文立曰:“彬、宗孰可用?”立對曰:“彬、宗俱立事績在西,不可失者。然宗纔誠佳,有酒嗜;彬亦其人,性在財欲。惟陛下裁之。”帝曰:“財欲可足,酒嗜難改。”遂用彬為監軍,加廣武將軍。
迄吳平,巴東後省羊渠,置南浦。晉太康初,將巫、北井還建平,但四縣。去洛二千五百裏。東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巴郡,北接房陵。有奴、獽、夷蜑之蠻民。
魚復縣郡治。公孫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鹹熙初復。有橘官。又有澤水神,天旱鳴鼓於傍即雨也。
朐忍縣郡西二百九十裏。水道有東陽、下瞿數灘,山有大小石城勢。有靈壽木、橘圃、????井、靈龜。鹹熙元年,獻靈龜於相府。大姓扶、先、徐氏,漢時有扶徐,荊州著名。楚記有“頭白虎復夷”者也。
漢豐縣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
南浦縣郡南三百裏。晉初置,主夷。
郡與楚接,人多勁勇,少文學,有將帥纔。
涪陵郡,巴之南鄙,從枳南入,溯舟涪水。本與楚商於之地接,秦將司馬錯由之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也。漢後恆有都尉守之。舊屬縣五,去洛五千一百七十裏。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柯,北接巴郡。土地山險水灘,人多戇勇,多獽、蜑之民。縣邑阿黨,鬥訟必死。無蠶桑,少文學,惟出茶、丹、漆、蜜、蠟。漢時赤甲軍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發其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遂移傢漢中。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反,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之。見玄猿緣其山,芝性好弩,手自射猿,中之。猿子拔其箭,捲木葉塞其創。芝嘆曰:“嘻!吾傷物之性,其將死矣。”乃移其豪徐、藺、謝、範五千傢於蜀,為獵射官。分羸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麯,為大姓。晉初,移弩士於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叉,世號“靈叉”。
涪陵縣郡治。
丹興縣蜀時剩山出名丹。
漢平縣延熙十三年置。
萬寧縣孝靈帝時置,本名永寧。
漢發縣有????井。
諸縣北有獽、蜑,又有蟾夷也。
巴西郡,屬縣七,去洛二千八百一十五裏。東接巴郡,南接廣漢,西接梓潼,北接漢中、西城。土地山原多平,有牛馬桑蠶。其人自先漢以來,傀偉俶儻,冠冕三巴。及郡分後,叔布、榮始、周群父子、程公弘等,或學兼三纔,或精秀奇逸;其次馬盛衡、承伯纔藻清妙,龔德緒兄弟英氣曄然,黃公衡應權通變,馬德信、王子均、勾孝興、張伯岐建功立事,劉二主之世,稱美荊楚。乃先漢以來,馮車騎、范镇南皆植斯鄉,故曰“巴有將,蜀有相”也。及晉,譙侯修文於前,陳靖衫炳於後,並遷雙固,倬群穎世,甄在傳記,縉紳之徒不勝次載焉。
閬中縣郡治。有彭池大澤,名山靈臺,見文緯書讖。大姓有三狐、五馬、蒲、趙、任、黃、嚴也。
南充國縣和帝時置。有????井。大姓侯、譙氏。
安漢縣號出人士。大姓陳、範、閻、趙。
平州縣
其裙蓉為郡。
宕渠郡,延熙中置,以廣漢王士為太守。郡建九年剩永興元年,李雄復置,今遂為郡。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盧城。秦始皇時,有長人二十五丈見宕渠。秦史鬍母敬曰:“是後五百年外必有異人為大人者。”及雄之王祖世,出自宕渠,有識者皆以為應之。先漢以來,士女賢貞,縣民車騎將軍馮緄、大司農玄賀、大鴻臚龐雄、桂陽太守李溫等皆建功立事,有補於世。緄、溫各葬所在。常以三月,二子之靈還鄉裏,水暴漲,郡縣吏民莫不於水上祭之。其列女節義在《先賢志》。
宕渠縣郡治。有鐵官。石蜜,山圖所采也。
漢補蓉和帝時置。大姓勾氏。
宣漢縣今剩
右巴國凡分為五郡二十裙蓉。
撰曰:巴國遠世則黃、炎之支封,在周則宗姬之戚親,故於《春秋》班侔秦、楚,示甸衛也。若蔓子之忠烈,範目之果毅,風淳俗厚,世挺名將,斯乃江、漢之含靈,山嶽之精爽乎!觀其俗足以知其敦壹矣。昔沙麓崩,卜偃言其後當有聖女興,元城建公謂王翁孺屬當其時,故有政君。李雄,宕渠之廝伍、略陽之黔首耳,起自流隸,獲君士民,其長人之魄,良有以也。
漢中志
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嶓塚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其應上昭於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巴、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秦,恆成爭地。漢高帝既剋秦,獲子嬰,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三十一縣。帝不悅。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於一人之下,則伸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願大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帝從之,都南鄭。及項籍弒義帝,高帝東伐,蕭何常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蕭何鎮關中,資其衆,卒平天下。以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二,去洛一千九十一裏。叔既饋以軍餉,又緻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後為魯相。然以帝業所興,不封藩王。
自叔之後,世修文教,有俶儻之士,異人並挺。鄧公抗言於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張騫特以蒙險遠,為孝武帝開緣邊之地,賓沙越之國,緻大宛之馬,入南海之象,而車渠、瑪瑙、珊瑚、琳碧、罽寶、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蒟醬,殊方奇玩,盈於市朝,振揚威靈,被於幽裔。遂登九列,杖節綉衣,剖符博望。𠔌口子真秉箕潁之操,湛然嶽立,不營不求,德聲邁流。楊王孫應至人之概。
自建武以後,群儒修業,開按圖緯,漢之宰相當出坤鄉。於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太尉子堅弈世論道。其珪璋瑚璉之器則陳伯臺、李季子、陳申伯之徒,文秀瑋曄。其州牧郡守,冠蓋相繼,於西州為盛,蓋濟濟焉。
莽時,公孫述據蜀,跨有漢中,當秦、隴之徑,每罹於其害。
安帝永初二年,陰平、武都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沒略吏民。四年,羌復來。太守鄭廑出屯褒中,欲與羌戰。主簿段崇陳諫,以為但可堅守,來虜乘勝,其鋒不可當。廑不從,戰,敗績。崇與門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戰捍廑,並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馳來赴難,冒寇殯殮廑。虜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陳禪為漢中太守。虜素憚禪,更來盤結。禪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睏,乃矯詔赦之,大小鹹服。既誅其亂首,天子善之,徙禪左馮翊太守。程信怨恥,乃結故吏冠蓋子弟嚴孳、李容、薑濟、陳巴、曹廉、勾矩、劉旌等二十五人,誓志報羌,各募壯士,預結同死以待寇。太守鄧成命信為五官,孳等門下官屬。元初二年,羌復來,巴郡板楯救之。信等將其士卒力奮討,大破之。信被八創,二十五人戰死。自是後羌不敢南嚮。五年,天子下詔褒嘆信、崇等,賜其傢𠔌各千斛,宗、展、孳等傢𠔌各五百斛,列畫東觀。每新太守到,必先存問其傢。以羌畏服陳禪,拜禪子澄漢中太守。
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傢。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𠔌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捨,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雲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鬥米,故世謂之“米道”。
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修攻固。成固人陳調素遊俠,學斃蕤,固以為門下掾。說固守捍禦寇之術,固不能用,逾墻走,投南鄭趙嵩,嵩將俱逃。賊盛,固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固又令鈴下偵賊。賊得鈐下,遂得殺固。嵩痛憤,杖劍直入。調亦聚其賓客百餘人攻修,戰死。魯遂有漢中。數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
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說巴夷杜濩、樸鬍、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漢朝,亦慢驕。帝室以亂,不能徵,就拜鎮民中郎將,漢寧太守。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璋數遣龐羲、李思等討之,不能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又遣楊懷、高沛守關頭。請劉先主討魯。先主更襲取璋。
二十年,魏武帝西徵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1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時先主東下公安,巴漢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樸鬍、袁約為三巴太守;留徵西將軍夏侯淵及張郃、益州刺史趙顒等守漢中,遷其民於關隴。
二十四年春,先主進軍攻漢中,至定軍。淵、郃、顒來戰,大為先主所破,將軍黃忠斬淵、顒首。魏武帝復西徵先主。先主曰:“孟德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先主遂為漢中王。將還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中,衆皆以必張飛,張飛心亦自許。先主乃以牙門義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漢中,卿居之若何?”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偏將十萬而來,請為大王吞之。”衆壯其言。
初,魏武之留淵、郃也,以雞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楊修知之,故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也。”
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
蜀平,梁州治沔陽。太康中,晉武帝孫漢王迪受封,更曰漢國。郡但六縣。
南鄭縣郡治。周貞王十八年秦厲公城之。有池水,從旱山來入沔。大姓李、鄭、趙氏。
沔陽縣州治。有鐵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檢,二曰濁檢。有魚穴,清水出,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齲蜀丞相諸葛亮葬定軍山。
褒中縣孝昭帝元鳳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縣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
蒲池縣
西鄉縣
魏興郡,本漢中西城縣。哀、平之世,縣民錫光字長衝為交州刺史,徙交阯太守。王莽篡位,據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內,未以為意。尋值所在兵起,遂自守。更始即祚,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節,徵拜為大將軍、朝侯祭酒,封????水侯。後漢中數寇亂,縣土獨存。漢季世別為郡。
建安二十四年,劉先主命宜都太守孟達從姊歸北伐房陵、上庸;又遣副軍中郎將劉封乘沔水會達上庸。以申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達、耽降魏。黃初二年,文帝轉儀為魏興太守,封鄖鄉侯。蜀平,遂治西城。屬縣六,戶萬,去洛一千七百裏。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中郡同。
西城縣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騎校尉蜀郡何攀為公國也。
喂蓉
安康縣
興晉縣晉置。
鄖鄉縣本名長利縣,縣有鄖鄉。
洵陽縣洵水所出。
上庸郡,故庸國,楚與巴、秦所共滅者也。秦時屬蜀,後屬漢中。漢末為上庸郡。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劉封徵上庸,上庸太守申耽稽服,遣子弟及宗族詣成都。先主拜耽徵北將軍,封鄖鄉侯,仍郡如故。黃初中降魏,文帝拜耽懷集將軍,徙居南陽。省上庸,並新城。孟達誅後復為郡。屬縣六,戶七千,去洛一千七百裏。
上庸縣郡治。
北巫縣
安樂縣鹹熙元年為公國,封劉後主也。
武陵縣
安富縣
微陽縣
新城郡,本漢中房陵縣也,秦始皇徙呂不韋捨人萬傢於房陵,以其隘地也。漢時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縣。漢末以為房陵郡。
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徵房陵,殺太守蒯祺,進平三郡。與劉封不和,封奪達鼓吹。關羽圍樊城,求助於封、達,封、達以新據山郡、未可擾動為辭。羽為吳所破殺。達既忿封,又懼先主見責,遂拜書先主,告叛降魏。魏文帝善達姿纔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襲劉封,封敗走,達據房陵。文帝合三郡為新城郡,以達為太守。後蜀丞相諸葛亮將北伐,招達為外援,故貽書曰:“嗟乎孟子度!邇者劉封侵凌足下,以傷先帝待士之望,慨然永嘆。每存足下平素之志,豈虛託名榮者哉1都護李嚴亦與書曰:“吾與孔明並受遺詔,思得良伴。”吳主孫權亦招之。達遂背魏通吳、蜀,表請馬弩於文帝。撫軍司馬宣王以為不可許。帝曰:“吾為天下主,義不先負人,當使吳、蜀知吾心。”乃多與之,過其所求。
明帝太和初,達叛魏歸蜀。時宣王屯宛,知其情,乃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傢。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乃以書與亮曰:“宛去洛八百,去此千二百裏。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閒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辨。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剿憒,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起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1亮以其數反覆,亦不救,遂為宣王所誅滅。宣王分為三郡。新城屬縣四,戶二萬,去洛一千六百裏。
房陵縣郡治。有維山,維水所出,東入沔。
沶鄉縣
昌魏縣
綏陽縣
右三郡,漢中所分也。在漢中之東,故蜀漢謂之“東三郡”。蜀時為魏,屬荊州,晉元康六年始還梁州。山水艱阻,有黃金、子午,馬聰、建鼓之阻。又有作道——九君摶土作人處。而其記及《漢中記》不載,又不為李雄所據,璩識其大梗概,未能詳其小委麯也。
梓潼郡,本廣漢屬縣也。建安十八年,劉先主自葭萌南攻州牧劉璋,留中郎將南郡霍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楊帛誘峻,求共城守。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也1帛退。劉璋將嚮存、扶禁由巴閬水攻峻,歲餘不能剋。峻衆纔八百人,存衆萬計,更為峻所破敗,退走。成都既定,先主嘉峻功。二十二年,分廣漢置梓潼郡,以峻為太守。屬縣五,戶萬,去洛二千八百三十八裏。東接巴西,南接廣漢,西接陰平,北接漢中。土地出金、銀、丹、漆、藥、蜜也。世有雋彥,人侔於巴、蜀。
梓潼縣郡治。有五婦山,故蜀五丁士所拽蛇崩山處也。有善板祠,一曰惡子,民歲上雷杼十枚,歲盡不復見,雲雷取去。四姓:文、景、雍、鄧者也。
涪縣去成都三百五十裏,水通於巴。於蜀為東北之要,蜀時大將軍鎮之。有山原田,本稻田。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陽泉出石丹。大司馬蔣琬葬此。大姓楊、杜、李,人士多見《耆舊傳》也。
晉壽縣本葭萌城,劉氏更曰漢壽。水通於巴西,又入漢川。有金銀礦,民今歲歲取洗之。蜀亦大將軍鎮之。漆、藥、蜜所出也。大將軍費禕葬此山,大姓葬此者多。
白水縣有關尉,故州牧劉璋將楊懷、高沛守也。
漢德縣有劍閣道三十裏,至險,有閣尉,桑下兵民也。
武都郡,本廣漢西部都尉治也,元鼎六年別為郡。屬縣九,戶萬,去洛一千八百七十八裏。東接漢中,南接梓潼,北接天水,西接陰平。土地險阻,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出名馬、牛、羊、漆、蜜。有瞿堆百頃險勢,氐傁常依之為叛。漢世數徵討之,分徙其羌遠至酒泉、敦煌。其攻戰壘戍處所亦多。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遣將軍雷同、吳蘭平之,為魏將曹洪所破殺。魏益州刺史天水楊阜治此郡。阜以濱蜀境,移其氐傁於汧、雍及天水略陽。建興七年,丞相諸葛亮遣護軍陳戒伐之,遂平武都、陰平二郡,還屬益州。魏將夏侯淵、張郃、徐晃徵伐常由此郡;而蜀丞相亮及魏延、姜維等多從此出秦川,遂荒無留民。其氐傁楊濮屬魏,魏遙置其郡。蜀平,屬雍州。元康六年還梁州。
八年,氐傁齊萬年反,郡罹其寇,晉民流徙入蜀及梁州。永嘉初,天水氐傁楊茂搜率種人為寇,保據其郡,貢獻長安。愍帝以鬍寇方盛,欲懷來戎翟,拜驃騎將軍、左賢王。劉曜破長安,丞相平昌公上隴據天水。茂搜數饋平昌公,拜茂搜長子難敵徵南將軍,少子堅頭竜驤將軍。種衆彊盛,東破梁州,南連李雄,威服羌戎。時平昌公為劉曜所破,陳安作賊,於時並氐傁如一國。茂搜死,敵、堅代為主。數歲,劉曜自攻武都,敵、堅南奔雄。至晉壽,遣子為質;又厚賂雄兄子晉壽守將稚。曜不獲敵、堅,腋曬,敵、堅還武都。恃險驕慢,攻走雄陰平太守羅演。演,稚舅也。稚鞭恚,白兄含與雄,求徵之。雄使含、稚將數千人攻之。時敵妻死,葬於陰平。含、稚徑至下辨,入武街城,以深入無繼,盡為氐傁所破殺。敵、堅死,子盤、毅復代為王。鹹康四年,敵從弟初殺盤、毅兄弟,代為主,迄今。自茂搜父子之結據也,通晉傢及李雄、劉曜、石勒、石虎、張駿,皆稱臣奉貢,受其官號,所嚮用其官及其年號。
下辨縣郡治。一曰武街。
武都縣東漢水所出。有天池澤。
上祿縣
故道縣
河池縣泉街水入沮合漢也。
沮縣沮水所出端闈𠔌也。
平樂縣
修城縣
嘉陵縣
陰平郡,本廣漢北部都尉。永平後,羌虜數反,遂置為郡。屬縣四,戶萬,去洛二千三百四十四裏。東接漢中,南接梓潼,西接隴西,北接酒泉。土地山險,人民剛勇。多氐傁,有黑、白水羌、紫羌,鬍虜風俗、所出與武都略同。
漢安帝永初二年,羌反,燒郡城,郡人退住白水。會漢陽諸羌反,溢入漢,殺太守。漢陽杜琦自稱將軍,叛亂廣漢郡,屯葭萌。漢使侍御史唐喜討琦,進討羌,經年不下,詔賜死。更遣中郎將尹就討羌,亦無功。諸郡太守皆屯涪。元初五年,巴郡板楯軍救漢中,漢中大破羌,羌乃退。郡復治,置助郡都尉。
劉先主之入漢中也,爭二郡不得。建興七年,諸葛亮始命陳戒平之。魏亦遙置其郡,屬雍州。元康六年,還屬梁州。
永嘉末,太守王鑒粗暴,郡民毛深、左騰等逐出之,相率降李雄。晉民盡出蜀,氐、羌為楊茂搜所占有。
陰平縣郡治,漢曰陰平道也。
甸氐縣有白水,出徼外,入漢。
平武縣有關尉。自景𠔌有步道徑江油左儋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號關尉。
剛氐縣涪水所出,有金銀礦。
右梁州。
撰曰:漢沔彪炳,靈光上照。在天鑒為雲漢,於地畫為梁州。而皇劉應之,洪祚悠長。蕭公之雲,不亦宜乎!
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嶓塚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其應上昭於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巴、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秦,恆成爭地。漢高帝既剋秦,獲子嬰,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三十一縣。帝不悅。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於一人之下,則伸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願大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帝從之,都南鄭。及項籍弒義帝,高帝東伐,蕭何常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蕭何鎮關中,資其衆,卒平天下。以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二,去洛一千九十一裏。叔既饋以軍餉,又緻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後為魯相。然以帝業所興,不封藩王。
自叔之後,世修文教,有俶儻之士,異人並挺。鄧公抗言於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張騫特以蒙險遠,為孝武帝開緣邊之地,賓沙越之國,緻大宛之馬,入南海之象,而車渠、瑪瑙、珊瑚、琳碧、罽寶、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蒟醬,殊方奇玩,盈於市朝,振揚威靈,被於幽裔。遂登九列,杖節綉衣,剖符博望。𠔌口子真秉箕潁之操,湛然嶽立,不營不求,德聲邁流。楊王孫應至人之概。
自建武以後,群儒修業,開按圖緯,漢之宰相當出坤鄉。於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太尉子堅弈世論道。其珪璋瑚璉之器則陳伯臺、李季子、陳申伯之徒,文秀瑋曄。其州牧郡守,冠蓋相繼,於西州為盛,蓋濟濟焉。
莽時,公孫述據蜀,跨有漢中,當秦、隴之徑,每罹於其害。
安帝永初二年,陰平、武都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沒略吏民。四年,羌復來。太守鄭廑出屯褒中,欲與羌戰。主簿段崇陳諫,以為但可堅守,來虜乘勝,其鋒不可當。廑不從,戰,敗績。崇與門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戰捍廑,並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馳來赴難,冒寇殯殮廑。虜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陳禪為漢中太守。虜素憚禪,更來盤結。禪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睏,乃矯詔赦之,大小鹹服。既誅其亂首,天子善之,徙禪左馮翊太守。程信怨恥,乃結故吏冠蓋子弟嚴孳、李容、薑濟、陳巴、曹廉、勾矩、劉旌等二十五人,誓志報羌,各募壯士,預結同死以待寇。太守鄧成命信為五官,孳等門下官屬。元初二年,羌復來,巴郡板楯救之。信等將其士卒力奮討,大破之。信被八創,二十五人戰死。自是後羌不敢南嚮。五年,天子下詔褒嘆信、崇等,賜其傢𠔌各千斛,宗、展、孳等傢𠔌各五百斛,列畫東觀。每新太守到,必先存問其傢。以羌畏服陳禪,拜禪子澄漢中太守。
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傢。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𠔌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捨,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雲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鬥米,故世謂之“米道”。
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修攻固。成固人陳調素遊俠,學斃蕤,固以為門下掾。說固守捍禦寇之術,固不能用,逾墻走,投南鄭趙嵩,嵩將俱逃。賊盛,固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固又令鈴下偵賊。賊得鈐下,遂得殺固。嵩痛憤,杖劍直入。調亦聚其賓客百餘人攻修,戰死。魯遂有漢中。數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
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說巴夷杜濩、樸鬍、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漢朝,亦慢驕。帝室以亂,不能徵,就拜鎮民中郎將,漢寧太守。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璋數遣龐羲、李思等討之,不能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又遣楊懷、高沛守關頭。請劉先主討魯。先主更襲取璋。
二十年,魏武帝西徵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1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時先主東下公安,巴漢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樸鬍、袁約為三巴太守;留徵西將軍夏侯淵及張郃、益州刺史趙顒等守漢中,遷其民於關隴。
二十四年春,先主進軍攻漢中,至定軍。淵、郃、顒來戰,大為先主所破,將軍黃忠斬淵、顒首。魏武帝復西徵先主。先主曰:“孟德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先主遂為漢中王。將還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中,衆皆以必張飛,張飛心亦自許。先主乃以牙門義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漢中,卿居之若何?”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偏將十萬而來,請為大王吞之。”衆壯其言。
初,魏武之留淵、郃也,以雞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楊修知之,故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也。”
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
蜀平,梁州治沔陽。太康中,晉武帝孫漢王迪受封,更曰漢國。郡但六縣。
南鄭縣郡治。周貞王十八年秦厲公城之。有池水,從旱山來入沔。大姓李、鄭、趙氏。
沔陽縣州治。有鐵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檢,二曰濁檢。有魚穴,清水出,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齲蜀丞相諸葛亮葬定軍山。
褒中縣孝昭帝元鳳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縣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
蒲池縣
西鄉縣
魏興郡,本漢中西城縣。哀、平之世,縣民錫光字長衝為交州刺史,徙交阯太守。王莽篡位,據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內,未以為意。尋值所在兵起,遂自守。更始即祚,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節,徵拜為大將軍、朝侯祭酒,封????水侯。後漢中數寇亂,縣土獨存。漢季世別為郡。
建安二十四年,劉先主命宜都太守孟達從姊歸北伐房陵、上庸;又遣副軍中郎將劉封乘沔水會達上庸。以申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達、耽降魏。黃初二年,文帝轉儀為魏興太守,封鄖鄉侯。蜀平,遂治西城。屬縣六,戶萬,去洛一千七百裏。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中郡同。
西城縣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騎校尉蜀郡何攀為公國也。
喂蓉
安康縣
興晉縣晉置。
鄖鄉縣本名長利縣,縣有鄖鄉。
洵陽縣洵水所出。
上庸郡,故庸國,楚與巴、秦所共滅者也。秦時屬蜀,後屬漢中。漢末為上庸郡。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劉封徵上庸,上庸太守申耽稽服,遣子弟及宗族詣成都。先主拜耽徵北將軍,封鄖鄉侯,仍郡如故。黃初中降魏,文帝拜耽懷集將軍,徙居南陽。省上庸,並新城。孟達誅後復為郡。屬縣六,戶七千,去洛一千七百裏。
上庸縣郡治。
北巫縣
安樂縣鹹熙元年為公國,封劉後主也。
武陵縣
安富縣
微陽縣
新城郡,本漢中房陵縣也,秦始皇徙呂不韋捨人萬傢於房陵,以其隘地也。漢時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縣。漢末以為房陵郡。
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徵房陵,殺太守蒯祺,進平三郡。與劉封不和,封奪達鼓吹。關羽圍樊城,求助於封、達,封、達以新據山郡、未可擾動為辭。羽為吳所破殺。達既忿封,又懼先主見責,遂拜書先主,告叛降魏。魏文帝善達姿纔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襲劉封,封敗走,達據房陵。文帝合三郡為新城郡,以達為太守。後蜀丞相諸葛亮將北伐,招達為外援,故貽書曰:“嗟乎孟子度!邇者劉封侵凌足下,以傷先帝待士之望,慨然永嘆。每存足下平素之志,豈虛託名榮者哉1都護李嚴亦與書曰:“吾與孔明並受遺詔,思得良伴。”吳主孫權亦招之。達遂背魏通吳、蜀,表請馬弩於文帝。撫軍司馬宣王以為不可許。帝曰:“吾為天下主,義不先負人,當使吳、蜀知吾心。”乃多與之,過其所求。
明帝太和初,達叛魏歸蜀。時宣王屯宛,知其情,乃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傢。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乃以書與亮曰:“宛去洛八百,去此千二百裏。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閒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辨。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剿憒,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起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1亮以其數反覆,亦不救,遂為宣王所誅滅。宣王分為三郡。新城屬縣四,戶二萬,去洛一千六百裏。
房陵縣郡治。有維山,維水所出,東入沔。
沶鄉縣
昌魏縣
綏陽縣
右三郡,漢中所分也。在漢中之東,故蜀漢謂之“東三郡”。蜀時為魏,屬荊州,晉元康六年始還梁州。山水艱阻,有黃金、子午,馬聰、建鼓之阻。又有作道——九君摶土作人處。而其記及《漢中記》不載,又不為李雄所據,璩識其大梗概,未能詳其小委麯也。
梓潼郡,本廣漢屬縣也。建安十八年,劉先主自葭萌南攻州牧劉璋,留中郎將南郡霍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楊帛誘峻,求共城守。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也1帛退。劉璋將嚮存、扶禁由巴閬水攻峻,歲餘不能剋。峻衆纔八百人,存衆萬計,更為峻所破敗,退走。成都既定,先主嘉峻功。二十二年,分廣漢置梓潼郡,以峻為太守。屬縣五,戶萬,去洛二千八百三十八裏。東接巴西,南接廣漢,西接陰平,北接漢中。土地出金、銀、丹、漆、藥、蜜也。世有雋彥,人侔於巴、蜀。
梓潼縣郡治。有五婦山,故蜀五丁士所拽蛇崩山處也。有善板祠,一曰惡子,民歲上雷杼十枚,歲盡不復見,雲雷取去。四姓:文、景、雍、鄧者也。
涪縣去成都三百五十裏,水通於巴。於蜀為東北之要,蜀時大將軍鎮之。有山原田,本稻田。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陽泉出石丹。大司馬蔣琬葬此。大姓楊、杜、李,人士多見《耆舊傳》也。
晉壽縣本葭萌城,劉氏更曰漢壽。水通於巴西,又入漢川。有金銀礦,民今歲歲取洗之。蜀亦大將軍鎮之。漆、藥、蜜所出也。大將軍費禕葬此山,大姓葬此者多。
白水縣有關尉,故州牧劉璋將楊懷、高沛守也。
漢德縣有劍閣道三十裏,至險,有閣尉,桑下兵民也。
武都郡,本廣漢西部都尉治也,元鼎六年別為郡。屬縣九,戶萬,去洛一千八百七十八裏。東接漢中,南接梓潼,北接天水,西接陰平。土地險阻,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出名馬、牛、羊、漆、蜜。有瞿堆百頃險勢,氐傁常依之為叛。漢世數徵討之,分徙其羌遠至酒泉、敦煌。其攻戰壘戍處所亦多。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遣將軍雷同、吳蘭平之,為魏將曹洪所破殺。魏益州刺史天水楊阜治此郡。阜以濱蜀境,移其氐傁於汧、雍及天水略陽。建興七年,丞相諸葛亮遣護軍陳戒伐之,遂平武都、陰平二郡,還屬益州。魏將夏侯淵、張郃、徐晃徵伐常由此郡;而蜀丞相亮及魏延、姜維等多從此出秦川,遂荒無留民。其氐傁楊濮屬魏,魏遙置其郡。蜀平,屬雍州。元康六年還梁州。
八年,氐傁齊萬年反,郡罹其寇,晉民流徙入蜀及梁州。永嘉初,天水氐傁楊茂搜率種人為寇,保據其郡,貢獻長安。愍帝以鬍寇方盛,欲懷來戎翟,拜驃騎將軍、左賢王。劉曜破長安,丞相平昌公上隴據天水。茂搜數饋平昌公,拜茂搜長子難敵徵南將軍,少子堅頭竜驤將軍。種衆彊盛,東破梁州,南連李雄,威服羌戎。時平昌公為劉曜所破,陳安作賊,於時並氐傁如一國。茂搜死,敵、堅代為主。數歲,劉曜自攻武都,敵、堅南奔雄。至晉壽,遣子為質;又厚賂雄兄子晉壽守將稚。曜不獲敵、堅,腋曬,敵、堅還武都。恃險驕慢,攻走雄陰平太守羅演。演,稚舅也。稚鞭恚,白兄含與雄,求徵之。雄使含、稚將數千人攻之。時敵妻死,葬於陰平。含、稚徑至下辨,入武街城,以深入無繼,盡為氐傁所破殺。敵、堅死,子盤、毅復代為王。鹹康四年,敵從弟初殺盤、毅兄弟,代為主,迄今。自茂搜父子之結據也,通晉傢及李雄、劉曜、石勒、石虎、張駿,皆稱臣奉貢,受其官號,所嚮用其官及其年號。
下辨縣郡治。一曰武街。
武都縣東漢水所出。有天池澤。
上祿縣
故道縣
河池縣泉街水入沮合漢也。
沮縣沮水所出端闈𠔌也。
平樂縣
修城縣
嘉陵縣
陰平郡,本廣漢北部都尉。永平後,羌虜數反,遂置為郡。屬縣四,戶萬,去洛二千三百四十四裏。東接漢中,南接梓潼,西接隴西,北接酒泉。土地山險,人民剛勇。多氐傁,有黑、白水羌、紫羌,鬍虜風俗、所出與武都略同。
漢安帝永初二年,羌反,燒郡城,郡人退住白水。會漢陽諸羌反,溢入漢,殺太守。漢陽杜琦自稱將軍,叛亂廣漢郡,屯葭萌。漢使侍御史唐喜討琦,進討羌,經年不下,詔賜死。更遣中郎將尹就討羌,亦無功。諸郡太守皆屯涪。元初五年,巴郡板楯軍救漢中,漢中大破羌,羌乃退。郡復治,置助郡都尉。
劉先主之入漢中也,爭二郡不得。建興七年,諸葛亮始命陳戒平之。魏亦遙置其郡,屬雍州。元康六年,還屬梁州。
永嘉末,太守王鑒粗暴,郡民毛深、左騰等逐出之,相率降李雄。晉民盡出蜀,氐、羌為楊茂搜所占有。
陰平縣郡治,漢曰陰平道也。
甸氐縣有白水,出徼外,入漢。
平武縣有關尉。自景𠔌有步道徑江油左儋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號關尉。
剛氐縣涪水所出,有金銀礦。
右梁州。
撰曰:漢沔彪炳,靈光上照。在天鑒為雲漢,於地畫為梁州。而皇劉應之,洪祚悠長。蕭公之雲,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