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箴言
依稀记得初次去佛日庵拜见法顶禅师的情景。那天,我穿越茂密的树林,抵达禅师的住所。禅师恰巧外出不在,因此我在佛日庵院内,等了三四个小时。当时有种宁静沁入心扉的感觉,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在空无一物的山地上等待是件非常无聊的事情,我曾想过是不是该打道回府。但不知怎么的,那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不知从何时起,竟被一种温暖平和的宁静取代,这正是禅师山居所特有的氛围。
事实上,一个人的住所能反映出主人的内心世界;屋宇内的一切,代表了主人的思想境界与生活方式。穿过厚朴树茂密的枝丫,我看到房内摆放着与主人的盛名不符的寒酸厨具;那简朴而静寂的生活空间,多么让人难以忘怀。
环顾四周,触目所及尽是一派纯净的景象:土墙前的木椅、堆栈的餐具、伏在我脚背上的蝈蝈,以及搁在墙角的耙子与镰刀。从这些简朴的陈设当中,我们可以聆听到主人内心世界的沉默话语;我默思良久,忍不住侧耳去倾听那寂然的声音。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我,仿佛是一个走进神秘庭院的稚童。过了一会儿,我走到涓流的山泉旁喝水。贴近泉边时,我凝视自己倒映在清泉中的面庞,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有种难以言喻的宁静,缓缓注入心间。
如果当时周遭很嘈杂,或是我没嗅到屋内飘出的馨香,也许我喝了水就会离开。如同一泓湖泊若碧波顷动,就无法看清自己倒映的面容。我想,正是禅师纯朴茅舍本具的单纯,让我瞥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放眼望去,所有的景致,即使是一颗小石子都浑然天成,充溢着一种自然之美。我独自感受着那份静寂,两三个小时后就下山了。虽然没能见到禅师,但我已全然感受到他的存在。
依稀记得初次去佛日庵拜见法顶禅师的情景。那天,我穿越茂密的树林,抵达禅师的住所。禅师恰巧外出不在,因此我在佛日庵院内,等了三四个小时。当时有种宁静沁入心扉的感觉,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在空无一物的山地上等待是件非常无聊的事情,我曾想过是不是该打道回府。但不知怎么的,那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不知从何时起,竟被一种温暖平和的宁静取代,这正是禅师山居所特有的氛围。
事实上,一个人的住所能反映出主人的内心世界;屋宇内的一切,代表了主人的思想境界与生活方式。穿过厚朴树茂密的枝丫,我看到房内摆放着与主人的盛名不符的寒酸厨具;那简朴而静寂的生活空间,多么让人难以忘怀。
环顾四周,触目所及尽是一派纯净的景象:土墙前的木椅、堆栈的餐具、伏在我脚背上的蝈蝈,以及搁在墙角的耙子与镰刀。从这些简朴的陈设当中,我们可以聆听到主人内心世界的沉默话语;我默思良久,忍不住侧耳去倾听那寂然的声音。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我,仿佛是一个走进神秘庭院的稚童。过了一会儿,我走到涓流的山泉旁喝水。贴近泉边时,我凝视自己倒映在清泉中的面庞,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有种难以言喻的宁静,缓缓注入心间。
如果当时周遭很嘈杂,或是我没嗅到屋内飘出的馨香,也许我喝了水就会离开。如同一泓湖泊若碧波顷动,就无法看清自己倒映的面容。我想,正是禅师纯朴茅舍本具的单纯,让我瞥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放眼望去,所有的景致,即使是一颗小石子都浑然天成,充溢着一种自然之美。我独自感受着那份静寂,两三个小时后就下山了。虽然没能见到禅师,但我已全然感受到他的存在。
再见禅师时,我心中无限欢喜。他给我的感觉,一如那天在佛日庵的感受,那是一种安然舒坦的感觉,令我对人性重燃起希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外在与内心是否一致,是衡量人性真诚与否的尺度与标准。
我在禅师的住处所感受到的,是安贫乐道及自律的生活。这让我彻底领悟,现代生活充斥着太多物欲。过度追求炫耀装饰的生活,其实就像一座“富足的监狱”。
禅师总是强调清贫的人生。清贫的人生!我们都生活在提倡经济振兴与物质生活富裕的现代社会里,但其实我对禅师的倡言深感认同。
每当对这世上的喧嚣感到疲累时,我就无比怀念十年前初次在佛日庵的庭院中所感受到的那段静默。我多么盼望能重返旧地,独自沉思冥想,就像从土中掘出地瓜那样,掘出我的静默。
本书文稿节录自禅师过去几年间所撰写的文学篇章。内有明洞圣堂建成100周年纪念会时的演讲稿、清澈芬芳寺及吉祥寺会员聚会时念诵的祈请文,以及最近在道尔书院中所做的开示。另外有数次私人聚会的内容,我也凭着个人的记忆誊写下来,一一收录在本书之中。
在本书的每个小节之间,我特别用螺纹符号来分隔,每节之间的留白,是为了不打破言语中间歇的沉默。这样,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纯净、雅致的韵味。
回忆起佛日庵的种种情景,我的心中顿生万分感慨,我期盼能通过此书,真实传递出当时那种万籁俱寂之感。
在文稿处理上,我们先将录音内容一字不漏地缮写下来,再由编辑修润文辞,但仍保留禅师开示的原貌。书内的图画,是版画家李哲秀兄所作的版画,以文字和一朵花的意象传递禅师的精神。本书也谨遵禅师常教诲的简朴哲学,在章节上尽量安排简短,力求让版面的编排显得简洁美观。
我在禅师的住处所感受到的,是安贫乐道及自律的生活。这让我彻底领悟,现代生活充斥着太多物欲。过度追求炫耀装饰的生活,其实就像一座“富足的监狱”。
禅师总是强调清贫的人生。清贫的人生!我们都生活在提倡经济振兴与物质生活富裕的现代社会里,但其实我对禅师的倡言深感认同。
每当对这世上的喧嚣感到疲累时,我就无比怀念十年前初次在佛日庵的庭院中所感受到的那段静默。我多么盼望能重返旧地,独自沉思冥想,就像从土中掘出地瓜那样,掘出我的静默。
本书文稿节录自禅师过去几年间所撰写的文学篇章。内有明洞圣堂建成100周年纪念会时的演讲稿、清澈芬芳寺及吉祥寺会员聚会时念诵的祈请文,以及最近在道尔书院中所做的开示。另外有数次私人聚会的内容,我也凭着个人的记忆誊写下来,一一收录在本书之中。
在本书的每个小节之间,我特别用螺纹符号来分隔,每节之间的留白,是为了不打破言语中间歇的沉默。这样,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纯净、雅致的韵味。
回忆起佛日庵的种种情景,我的心中顿生万分感慨,我期盼能通过此书,真实传递出当时那种万籁俱寂之感。
在文稿处理上,我们先将录音内容一字不漏地缮写下来,再由编辑修润文辞,但仍保留禅师开示的原貌。书内的图画,是版画家李哲秀兄所作的版画,以文字和一朵花的意象传递禅师的精神。本书也谨遵禅师常教诲的简朴哲学,在章节上尽量安排简短,力求让版面的编排显得简洁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