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国志二十七卷,题名宋叶隆礼撰,是迄今为止记载辽代二百一十八年史事比较早、比较有系统的一部史书,它比元代官修的辽史约早百年,又是官修辽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契丹国志又称契丹志或辽志,体裁不完备与辽史相同,卷首有一进书表,一初兴本末,一世系图,一九主年谱,一地理图。正文计皇帝纪年(自阿保机至天祚皇帝)十二卷,各种人物传记七卷(卷十三为后妃,卷十四为诸王,卷十五为外戚,卷十六至十九为文武大臣),卷二十编排辽与石晋、北宋往来文牍,卷二十一辑录辽与北宋、西夏以及其他邻国相通馈献礼物,卷二十二为地理方域,卷二十三为政治制度,卷二十四至二十五节钞宋人使辽行程录,卷二十六为诸蕃杂记,卷二十七杂录岁时风俗。因此,契丹国志是囊括较广的一部史书。
此书大部分撮钞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兼采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洪皓松漠记闻等书而成,也利用了宋人对辽的著述,如武圭燕北杂记、契丹疆宇图等,而这些书流传后世,至今有的尚有节本,有的全部散佚,通过契丹国志还能略窥其面目。
叶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人,宋理宗淳佑七年进士。十年十月,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厅通判。十二年十月改除国子监簿。开庆元年十月调两浙转运判官,十一月一日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判除军器少监,十一日再以两浙转运判官兼知临安府。闰十一月三日磨勘,转朝奉大夫。景定元年正月一日除军器监,兼职如故。二月六日除直宝文阁,知绍兴府。四月二十六日以次官离任。宋末谪居袁州。入元以后,声迹销昵(参考本书附录)。
契丹国志现存者以北京图书馆藏黄丕烈题跋元刻本为最古,以嘉庆二年席世臣校刻的扫叶山房本流传最广,此外还有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的刻本及一些明、清时代的传钞本、节钞本和民国时代的重排印席刻本。这次的校点工作即以元刊本为底本而以永乐大典、古今逸史、古今说海、说郛所收节录本、复旦大学所藏明钞本,及席本与承恩堂本等,并尽可能地寻求史源,翻检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和两五代史、三朝北盟会编等书,校正了一些文字方面的舛讹,至于史实方面的错误,则留待学术界的同志们硏究了。点校工作中不足之处,欢迎辽金史的专家和读者悉心地指正。
另外,我们将有关契丹国志题跋、评论尽可能地搜集,辑为附录,着于书后,以便专家和读者参考和阅读。
贾敬颜林荣贵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经进契丹国志表
臣隆礼上言:伏惟契丹立国,强盛逾二百年;秘苑修书,鉴诫垂亿千代。不量愚瞽,冒渎渊聪,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恭惟皇帝陛下天挺英奇,神资睿圣,纵观前史,纡览宏图。印五帝三王之心,有意建极;陋三国六朝之事,奚取乱华。然道判污隆[一],载存媺恶。中朝不竞,漠北方勇于争衡;五闰纷拿,毡庐遂安于徙宅。载观大辽之纪号,其谁小朝以自居。八际洪流,顿起兴亡之慨;九州重雾,忍无夷夏之嗟。其契丹国自阿保机初兴,迄于于天祚之亡,立统乘家,凡二百余载。臣奉勑命,谨采摭遗闻,删繁剔冗,缉为契丹国志以进。浅短自惭,笔削莫措。尊王而黜霸,庶几有备于将来;外阴而内阳,益宜永鉴于既往[二]。所有契丹国志随表缮进以闻。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百拜昧死谨言。
淳熙七年三月日,秘书丞臣叶隆礼上表。
校勘记
[一]道判污赂道」原作「遭」,「污」原作「纡」,据复旦大学藏契丹国志明抄本(下称明抄本)、清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刊本(下称承恩堂本)及嘉庆二年扫叶山房刊席世臣校本(以下称席本)改。
[二]益宜永鉴于既往「永」原作「求」,据明抄本、承恩堂本及席本改。
契丹国初兴本末
契丹之始也,中国简而不载。远夷草昧,复无书可考,其年代不可得而详也。本其风物,地有二水。曰北乜里没里,复名陶猥思没里者,是其一也,其源流出自中京西马盂山,东北流,华言所谓土河是也。曰袅罗个没里,复名女古没里者,又其一也,源出饶州西南平地松林,直东流,华言所谓潢河是也。至木叶山,合流为一。古昔相传:有男子承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承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一曰祖皆利部,二曰乙室活部,三曰宝活部,四曰纳尾部,五曰频没部,六曰内会鸡部,七曰集解部,八曰奚嗢部。立遗像始祖及八子。于木叶山,后人祭之,必刑白马杀灰牛,用其始来之物也。后有一主,号乃呵,此主特一骷髅,在穹庐中覆之以毡,人不得见。国人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始变人形,出视事,已,即入穹庐,复为骷髅。因国人窃视之,失其所在。复有一主,号曰喎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此复一主,号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是三主者,皆有治国之能名,余无足称焉。异矣哉!毡中枯骨,化形治事;戴猪服豕,罔测所终。当其隐入穹庐之时,不知其孰为主也,孰为之副贰也,荒唐怪诞,讹以传讹,遂为口实,其详亦不可得而诘也。自时厥后,牛马死损,词讼庞淹,复遭风雨雪霜之害,中遂衰微。八部大人后稍整兵,三年一会,于各部内选雄勇有谋略者,立为之主,旧主退位,例以为常。至阿保机为众所立,后倂七部而灭之,契丹始大。原其立国,兴自阿保机,至耶律德光而寖张。遭五季之衰,天未厌乱,石郎胎衅,产祸诸华。毒痛四海,飞扬跋扈,贪残僭擬,中国帝王名数,尽盗有之;冠屦倒植,熏莸共染,干戈之惨极矣。迨宋真宗屈己和戎,不复以一矢相加遗,含容覆护,百有余年。圣、兴、道三主圣宗、兴宗、道宗[一]。以来,天诱其衷,革心慕义,贪婪岁币,顾惜盟好,销烽寝柝,号称无事,南北民不知兵,各保首领以没,兹非以德怀远之明效欤?嗟夫,宋列圣之兼爱,其德可谓至哉!若辽之威服诸夷,奄有全燕,何其强也。天祚昏孱,女真生心,深入一呼,土崩瓦裂,何其弱也。且隹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好远,盛极而微,理故然也。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悲夫!今摭旧闻,裒其本末,虽未能考其异而订其同,要之大略,甚不相逺[二],后之英主、忠臣、志士,游今洄古,可以鉴矣。
校勘记
[一]圣宗、兴宗、道宗此注原作圣宗、道宗、兴宗,据明抄本及正文三帝次序改。
[二]甚不相逺明抄本作「不甚相远」。
契丹九主年谱
太祖大圣皇帝,讳亿,番名阿保机。梁王贞明二年丙子称帝,国号大契丹,改元神册[一],辛巳改元天赞,至丙戌天赞六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二]。秋七月崩,在位十一年。
太宗嗣圣皇帝,讳德光,元名耀屈之,太祖第二子。丙戌岁即位,丁亥改元天显,丁酉改元会同,国号改大辽,丁未会同十一年北汉高祖天福元年。夏四月崩,在位二十二年。
世宗天授皇帝,讳阮,番名兀欲,太祖之孙,东丹王突欲之子。丁未岁即位,改元天禄,北汉隐帝干佑元年。辛亥天禄四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北汉干佑四年。秋九月为燕王述轧等弑于新州火神淀,在位九年。
穆宗天顺皇帝,讳璟,番名述律,太宗长子。辛亥岁即位,改元应历,至戊辰应历十八年宋太祖开宝元年。秋九月为庖人弑于黑山下,在位一十八年。
景宗孝成皇帝,讳明记,更名贤,世宗之子。戊辰岁即位,改元保宁,甲戌改元干亨,至壬午干亨九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崩,在位十五年。
圣宗天辅皇帝,讳隆绪,景宗之长子。癸未岁即位,改元统和,宋太平兴国八年。癸丑统和三十一年改元开泰,复改国号大契丹[三],壬戌改元太平,辛未太平十年宋仁宗天圣九年。六月崩于上京,在位四十九年。
兴宗文成皇帝,讳宗真,番名木不孤,圣宗第八子。辛未岁即位,壬申改元景福,宋仁宗明道改元。癸酉改元重熙,至乙未重熙二十三年宋仁宗至和二年。八月崩,在位二十五年。
道宗天福皇帝,讳洪基,兴宗之子。乙未改元清宁,乙巳改元咸雍,丙午咸雍二年复改国号大辽,乙亥改元寿昌,至庚辰寿昌六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崩,在位四十六年。
天祚皇帝,讳延禧,道宗之孙,秦王元吉之子。辛巳岁即位,改元干统,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卯改元天庆,戊辰天庆八年宋徽宗政和八年,金太祖天辅元年。辛丑改元保大,至甲辰保大四年,宋徽宗宣和六年,金太宗天会二年。金太宗举兵攻辽,天祚逃窜夹山,金国擒之,削封为海滨王,送长白山东,筑城居之,逾年乙巳而卒,辽国遂亡,在位二十四年。
契丹自太祖神册丙子称帝,至天祚保大甲辰,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实历二百丹九年[四]。
校勘记
[一]改元神册原脱此四字,据明抄本、承恩堂本及席本补。
[二]至丙戌天赞六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案:阿保机卒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适为契丹天赞五年,司马光资治通鉴(下称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及脱脱等辽史均有明载,此与明抄本、席本等皆作「六年」,误。
[三]癸丑统和三十一年改元开泰复国号大契丹按王偁东都事略(下简称事略)卷一百二十三附录一、国志卷七圣宗纪均作统和元年改大辽为大契丹。此与本纪、事略异。
[四]实历二百丹九年「丹」,承恩堂本及席本均作「单」,而永乐大典(下称大典)卷五千二百五十一引契丹九主年谱仍作「丹」。
(契丹世系之图)
(契丹地理之图)
(晋献契丹全燕之图)
(元刊本契丹国志书影)
契丹国志又称契丹志或辽志,体裁不完备与辽史相同,卷首有一进书表,一初兴本末,一世系图,一九主年谱,一地理图。正文计皇帝纪年(自阿保机至天祚皇帝)十二卷,各种人物传记七卷(卷十三为后妃,卷十四为诸王,卷十五为外戚,卷十六至十九为文武大臣),卷二十编排辽与石晋、北宋往来文牍,卷二十一辑录辽与北宋、西夏以及其他邻国相通馈献礼物,卷二十二为地理方域,卷二十三为政治制度,卷二十四至二十五节钞宋人使辽行程录,卷二十六为诸蕃杂记,卷二十七杂录岁时风俗。因此,契丹国志是囊括较广的一部史书。
此书大部分撮钞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兼采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洪皓松漠记闻等书而成,也利用了宋人对辽的著述,如武圭燕北杂记、契丹疆宇图等,而这些书流传后世,至今有的尚有节本,有的全部散佚,通过契丹国志还能略窥其面目。
叶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人,宋理宗淳佑七年进士。十年十月,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厅通判。十二年十月改除国子监簿。开庆元年十月调两浙转运判官,十一月一日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判除军器少监,十一日再以两浙转运判官兼知临安府。闰十一月三日磨勘,转朝奉大夫。景定元年正月一日除军器监,兼职如故。二月六日除直宝文阁,知绍兴府。四月二十六日以次官离任。宋末谪居袁州。入元以后,声迹销昵(参考本书附录)。
契丹国志现存者以北京图书馆藏黄丕烈题跋元刻本为最古,以嘉庆二年席世臣校刻的扫叶山房本流传最广,此外还有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的刻本及一些明、清时代的传钞本、节钞本和民国时代的重排印席刻本。这次的校点工作即以元刊本为底本而以永乐大典、古今逸史、古今说海、说郛所收节录本、复旦大学所藏明钞本,及席本与承恩堂本等,并尽可能地寻求史源,翻检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和两五代史、三朝北盟会编等书,校正了一些文字方面的舛讹,至于史实方面的错误,则留待学术界的同志们硏究了。点校工作中不足之处,欢迎辽金史的专家和读者悉心地指正。
另外,我们将有关契丹国志题跋、评论尽可能地搜集,辑为附录,着于书后,以便专家和读者参考和阅读。
贾敬颜林荣贵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经进契丹国志表
臣隆礼上言:伏惟契丹立国,强盛逾二百年;秘苑修书,鉴诫垂亿千代。不量愚瞽,冒渎渊聪,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恭惟皇帝陛下天挺英奇,神资睿圣,纵观前史,纡览宏图。印五帝三王之心,有意建极;陋三国六朝之事,奚取乱华。然道判污隆[一],载存媺恶。中朝不竞,漠北方勇于争衡;五闰纷拿,毡庐遂安于徙宅。载观大辽之纪号,其谁小朝以自居。八际洪流,顿起兴亡之慨;九州重雾,忍无夷夏之嗟。其契丹国自阿保机初兴,迄于于天祚之亡,立统乘家,凡二百余载。臣奉勑命,谨采摭遗闻,删繁剔冗,缉为契丹国志以进。浅短自惭,笔削莫措。尊王而黜霸,庶几有备于将来;外阴而内阳,益宜永鉴于既往[二]。所有契丹国志随表缮进以闻。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百拜昧死谨言。
淳熙七年三月日,秘书丞臣叶隆礼上表。
校勘记
[一]道判污赂道」原作「遭」,「污」原作「纡」,据复旦大学藏契丹国志明抄本(下称明抄本)、清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刊本(下称承恩堂本)及嘉庆二年扫叶山房刊席世臣校本(以下称席本)改。
[二]益宜永鉴于既往「永」原作「求」,据明抄本、承恩堂本及席本改。
契丹国初兴本末
契丹之始也,中国简而不载。远夷草昧,复无书可考,其年代不可得而详也。本其风物,地有二水。曰北乜里没里,复名陶猥思没里者,是其一也,其源流出自中京西马盂山,东北流,华言所谓土河是也。曰袅罗个没里,复名女古没里者,又其一也,源出饶州西南平地松林,直东流,华言所谓潢河是也。至木叶山,合流为一。古昔相传:有男子承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承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一曰祖皆利部,二曰乙室活部,三曰宝活部,四曰纳尾部,五曰频没部,六曰内会鸡部,七曰集解部,八曰奚嗢部。立遗像始祖及八子。于木叶山,后人祭之,必刑白马杀灰牛,用其始来之物也。后有一主,号乃呵,此主特一骷髅,在穹庐中覆之以毡,人不得见。国人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始变人形,出视事,已,即入穹庐,复为骷髅。因国人窃视之,失其所在。复有一主,号曰喎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此复一主,号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是三主者,皆有治国之能名,余无足称焉。异矣哉!毡中枯骨,化形治事;戴猪服豕,罔测所终。当其隐入穹庐之时,不知其孰为主也,孰为之副贰也,荒唐怪诞,讹以传讹,遂为口实,其详亦不可得而诘也。自时厥后,牛马死损,词讼庞淹,复遭风雨雪霜之害,中遂衰微。八部大人后稍整兵,三年一会,于各部内选雄勇有谋略者,立为之主,旧主退位,例以为常。至阿保机为众所立,后倂七部而灭之,契丹始大。原其立国,兴自阿保机,至耶律德光而寖张。遭五季之衰,天未厌乱,石郎胎衅,产祸诸华。毒痛四海,飞扬跋扈,贪残僭擬,中国帝王名数,尽盗有之;冠屦倒植,熏莸共染,干戈之惨极矣。迨宋真宗屈己和戎,不复以一矢相加遗,含容覆护,百有余年。圣、兴、道三主圣宗、兴宗、道宗[一]。以来,天诱其衷,革心慕义,贪婪岁币,顾惜盟好,销烽寝柝,号称无事,南北民不知兵,各保首领以没,兹非以德怀远之明效欤?嗟夫,宋列圣之兼爱,其德可谓至哉!若辽之威服诸夷,奄有全燕,何其强也。天祚昏孱,女真生心,深入一呼,土崩瓦裂,何其弱也。且隹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好远,盛极而微,理故然也。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悲夫!今摭旧闻,裒其本末,虽未能考其异而订其同,要之大略,甚不相逺[二],后之英主、忠臣、志士,游今洄古,可以鉴矣。
校勘记
[一]圣宗、兴宗、道宗此注原作圣宗、道宗、兴宗,据明抄本及正文三帝次序改。
[二]甚不相逺明抄本作「不甚相远」。
契丹九主年谱
太祖大圣皇帝,讳亿,番名阿保机。梁王贞明二年丙子称帝,国号大契丹,改元神册[一],辛巳改元天赞,至丙戌天赞六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二]。秋七月崩,在位十一年。
太宗嗣圣皇帝,讳德光,元名耀屈之,太祖第二子。丙戌岁即位,丁亥改元天显,丁酉改元会同,国号改大辽,丁未会同十一年北汉高祖天福元年。夏四月崩,在位二十二年。
世宗天授皇帝,讳阮,番名兀欲,太祖之孙,东丹王突欲之子。丁未岁即位,改元天禄,北汉隐帝干佑元年。辛亥天禄四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北汉干佑四年。秋九月为燕王述轧等弑于新州火神淀,在位九年。
穆宗天顺皇帝,讳璟,番名述律,太宗长子。辛亥岁即位,改元应历,至戊辰应历十八年宋太祖开宝元年。秋九月为庖人弑于黑山下,在位一十八年。
景宗孝成皇帝,讳明记,更名贤,世宗之子。戊辰岁即位,改元保宁,甲戌改元干亨,至壬午干亨九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崩,在位十五年。
圣宗天辅皇帝,讳隆绪,景宗之长子。癸未岁即位,改元统和,宋太平兴国八年。癸丑统和三十一年改元开泰,复改国号大契丹[三],壬戌改元太平,辛未太平十年宋仁宗天圣九年。六月崩于上京,在位四十九年。
兴宗文成皇帝,讳宗真,番名木不孤,圣宗第八子。辛未岁即位,壬申改元景福,宋仁宗明道改元。癸酉改元重熙,至乙未重熙二十三年宋仁宗至和二年。八月崩,在位二十五年。
道宗天福皇帝,讳洪基,兴宗之子。乙未改元清宁,乙巳改元咸雍,丙午咸雍二年复改国号大辽,乙亥改元寿昌,至庚辰寿昌六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崩,在位四十六年。
天祚皇帝,讳延禧,道宗之孙,秦王元吉之子。辛巳岁即位,改元干统,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卯改元天庆,戊辰天庆八年宋徽宗政和八年,金太祖天辅元年。辛丑改元保大,至甲辰保大四年,宋徽宗宣和六年,金太宗天会二年。金太宗举兵攻辽,天祚逃窜夹山,金国擒之,削封为海滨王,送长白山东,筑城居之,逾年乙巳而卒,辽国遂亡,在位二十四年。
契丹自太祖神册丙子称帝,至天祚保大甲辰,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实历二百丹九年[四]。
校勘记
[一]改元神册原脱此四字,据明抄本、承恩堂本及席本补。
[二]至丙戌天赞六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案:阿保机卒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适为契丹天赞五年,司马光资治通鉴(下称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及脱脱等辽史均有明载,此与明抄本、席本等皆作「六年」,误。
[三]癸丑统和三十一年改元开泰复国号大契丹按王偁东都事略(下简称事略)卷一百二十三附录一、国志卷七圣宗纪均作统和元年改大辽为大契丹。此与本纪、事略异。
[四]实历二百丹九年「丹」,承恩堂本及席本均作「单」,而永乐大典(下称大典)卷五千二百五十一引契丹九主年谱仍作「丹」。
(契丹世系之图)
(契丹地理之图)
(晋献契丹全燕之图)
(元刊本契丹国志书影)
太祖大圣皇帝
太祖皇帝讳亿,番名阿保机,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一],为夷离巾,犹中国刺史。帝生而拓落多智,与众不群。及壮,雄健勇武,有胆略[二]。好骑射,铁厚一寸,射而洞之。所寝至夜曾有光,左右莫不惊怪。部落惮其雄勇,莫不畏而服之。
先是契丹部落分而为八,以次相代。唐咸通末,有习尔者为王,土宇始大。其后钦德为王,乘中原多故,时入侵边。及阿保机称王[三],崩,谥太祖。尤雄勇,五姓奚及七姓室韦咸服属之。太祖击黄头室韦还,七部之于境上,求如约。太祖不得已,传旗鼓[四],且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七部许之。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又北伐室韦、女真,西取突厥故地。击奚,灭之,复立奚王,使契丹监其兵。东北诸夷皆畏服之。梁太祖开平元年,契丹遣其臣袍笏梅老之梁通好,梁遣太府少卿高颀、军将郎公远报聘。太祖尝入攻云州,共三十万。晋王李存勖唐太祖李克用长子也。与之连和,面会东城,约为兄弟,延之帐中,纵酒握手尽欢,约以今冬共击梁。留旬日而去,晋王赠以金缯数万。太祖留马三千匹、杂畜万计以酬之。太祖既归国,更通好于梁。
丙子神册元年。梁均王贞明二年。是年,阿保机始自称皇帝,国人谓之「天皇王」,以妻述律氏为皇后,置百官,建元曰神册,国号契丹。
初,唐末藩镇骄横,互相并吞邻藩,燕人军士多亡归契丹,契丹日益强大。又得燕人韩延徽,有智略,颇知属文。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于延徽有力焉。顷之,延徽逃奔于晋,晋王欲置之于幕府,而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归省母,遂复入契丹,太祖待之益厚。至是以为相,累官迁中书令、平章事。
丁丑神册二年梁贞明三年。春二月,晋王之弟威塞军节度使李存矩在新州,骄惰不治,边人嗟怨,为小校宫彦璋谋杀[五]。其裨将卢文进,帅其众奔契丹。
三月,卢文进引契丹兵马攻晋新州[六],刺史安金全弃城走。文进以其部将刘殷为刺史守之。晋王使周德威合河东、镇、定之兵攻之[七],旬日不克。太祖帅三十万众救之,德威大败奔归。太祖乘势进围幽州,扬言有百万,毡车毳幕弥漫山泽。卢文进教之攻城,为地道,昼夜四面俱进[八],城中穴地燃膏以邀之。又为土山以临城,城中镕铁汁以洒之,日死千计而攻城不止。周德威遣使告急于晋王。
四月,晋王命李嗣源、李存审、阎宝来援德威。契丹围幽州且二百日,城中危困。晋李嗣源等步骑七万,会于易州。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距幽州六十里,与太祖遇。太祖行山上,晋师行涧下,每至谷口,太祖以万余骑遮其前,晋师失色。嗣源以百余骑先进,免冑扬鞭,胡语谓曰:「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族类。」因跃马奋檛,三入阵中,斩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太祖兵却,晋师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人持一枝,止则成寨[九]。太祖骑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太祖兵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后,先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涨天,鼓噪合战,乃趣后阵起乘之。太祖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归,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师入于幽州。太祖以卢文进为卢龙节度使,居平州,岁入北边,杀掠吏民,卢龙巡属,为之残弊。
先是,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一○],下有渝水通海。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处纔数尺,旁皆乱山,高峻不可越。北至进牛口,中国尝置八防御军,募土兵守之,田租皆供军食,岁致缯纩以供衣。每岁早获,清野以待,契丹兵至,则坚壁不战,俟其去,则选骁勇据隘邀之,契丹常失利,不能轻入。及周德威镇卢龙,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始刍牧于营、平之闲。卢文进来归,常居平州,帅奚骑岁入北边,杀掠吏民,卢龙巡属,为之残弊。
戊寅神册三年。梁贞明四年。太祖弟撒剌阿泼,号北大王,谋乱。事觉,太祖数之曰:「汝为吾手足,而汝兴此心,吾若杀汝,则与汝何异?」乃囚之,期年而释之。撒剌阿泼帅其众奔晋,晋王厚遇之,养为假子,任为刺史。
己卯神册四年。梁贞明五年。
庚辰神册五年。梁贞明六年。
辛巳天赞元年。神册六年改元[一一],时梁均王龙德元年也。夏六月朔,日食。
十二月,晋王围镇州,讨张文礼。时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在定州,以镇、定为唇齿,恐镇亡而定孤,乃潜遣人语其子王郁,使赂契丹,令犯塞以解镇州之围。乃说太祖曰:「镇州美女如云,金帛如山,天皇王速往,则皆为己物也,不然,为晋王所有矣!」太祖以为然,悉众而南。述律后曰:「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僥利乎[一二]?吾闻晋王用兵,天下莫敌,设有危败,悔之何及!」太祖不听。遂长驱而南,围涿州,旬日拔之,擒刺史李嗣弼,进攻定州。王处直之子王都告急于晋王。
壬午天赞二年。梁龙德二年。春正月,晋王亲率铁骑五千来攻,先进新城北,半出桑林,太祖见之稍却。晋王之军来,遂获太祖之子。契丹兵遂退保望都。晋王至定州,王都迎谒马前,请以爱女妻王之子继岌。晋王趋望都,遇奚酋秃馁契丹将名。五千骑,为其所困,力战,出入数四,不解。李嗣昭引三百骑横击之,乃退,晋王始得出。因纵兵奋击,太祖兵败,遂北至易州[一三]。会大雪弥旬,平地数尺,人马死者相属,太祖乃归。晋王引兵蹑之,随其行止,见其野宿之所,布槁于地,回环方正,皆如编剪,虽去,无一枝乱者,叹曰:「契丹法严,乃能如是,中国所不及也。」晋王至幽州,使二百骑蹑契丹之后,曰:「如出境即还。」晋骑恃勇追击之,悉为所擒。太祖责王郁,絷之以归,自是不听其谋。
癸未天赞三年。梁龙德三年,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晋王李存勖称皇帝于魏州牙城之南,国号大唐。是为庄宗。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又于太原府建西京,又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时唐国所有,凡十三节度、五十州。
冬十月朔,日食。彗星见,出舆鬼,长丈余。
是月,梁主均王自杀死。
契丹日益强盛,遣使就唐求幽州以处卢文进。时东北诸夷皆服属,惟渤海未服。太祖谋南征,恐渤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遣其将秃馁及卢文进据平、营等州,以扰燕地。师攻渤海,无功而退。
甲申天赞四年。后唐同光二年。春正月,契丹攻幽州。
十二月,攻蔚州,唐遣李嗣源御之。
乙酉天赞五年。后唐同光三年。夏四月朔,日食。
丙戌天赞六年。后唐同光四年四月,明宗立,改元天成。夏四月朔,唐庄宗如汜水,严办将发,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叛,帅所部兵攻兴教门,缘城而入,近臣宿将皆释甲潜遁,庄宗为流矢所中而崩,年四十三。左右皆散,善友敛乐器覆尸而焚之。是月,李嗣源自罂子谷而入洛阳,拾庄宗骨于灰烬而葬之河南新县。百官劝请嗣源监国,嗣源,乃太祖李克用之养子也。既而即位,是为明宗。
七月,唐遣姚坤如契丹告哀。太祖闻之恸哭曰:「我朝定儿也。朝定犹华言朋友也。吾方欲救之,以渤海未下,不果往,致吾儿及此。」哭不已。又曰:「今天子闻洛阳有急,何不救?」坤对曰:「地远不能及。」曰:「何故自立?」坤曰:「新天子将兵二十年,所领精兵三十万,天时人事,其可得违?」其子突欲在侧,曰:「使者毋多言。蹊田夺牛,岂不为过?」坤曰:「应天顺人,岂比匹夫之事。」太祖即慰劳坤曰:「理正当如是。」又曰:「闻吾儿专好声色游畋,不恤军民,宜其及此。我自闻之,举家不饮酒,散遣伶人,解纵鹰犬。若亦效吾儿所为,行自亡矣!」又曰:「我于今天子无怨,足以修好。若与我大河之北,吾不复南侵矣!」坤曰:「此非使臣所得专也。」太祖怒,囚之。旬余复召之,曰:「河北恐难得,得镇、定、幽州亦可也。」[一四]给纸札笔趣为状,坤不可,欲杀之,用韩延徽之谏,乃复囚之。
太祖攻渤海,拔其夫余城,更命曰东丹国,命长子突欲镇之,号人皇王。一曰东丹王。以其次子德光元名耀屈之。守西楼自随,号「元帅太子」。
先是,渤海国王大諲撰本与奚、契丹为唇齿国。太祖初兴,并吞八部,继而用师,并吞奚国。大諲撰深惮之,阴与新罗诸国结援,太祖知之,集议未决。后因游猎,弥旬不止,有黄龙在其毡屋上,连发二矢,殪之,龙坠其前。后太子德光于其地建州,黄龙府即其地也。太祖曰:「吾欲伐渤海国,众计未定而龙见吾前,吾能杀之,是灭渤海之胜兆也。」遂平其国,掳其主。
纪异录曰:阿保机居西楼毡帐中,晨起,见黑龙长十余丈,蜿蜒其上,引弓射之,即腾空夭矫而逝,坠于黄龙府之西,相去已千五百里,纔长数尺。其后女真灭辽,尚藏其骸于内库,金酋悟室长子源尝见之,尾鬣肢体皆全,双角已为人所截,与水龙画绝相似。盖其背上鬣不作鱼鬣也。正文谓「射黄龙」,此谓「射黑龙」。黄黑色虽不可知,而符兆所先,抑何彰彰若是欤!
渤海既平,乃制契丹文字三千余言。因于所居大部落置寺,名曰天雄寺。今寺内有契丹太祖遗像。又于木叶山置楼,谓之南楼;大部落东一千里,谓之东楼;大部落北三百里置楼[一五],谓之北楼,后立唐州,今废为村;大部落之内置楼,谓之西楼,今上京是。其城与宫殿之正门,皆向东辟之。四季游猎,往来四楼之闲。
是月,太祖于夫余城崩。
述律后召诸酋长妻,谓曰:「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又集其夫泣问曰:「汝思先帝乎?」对曰:「受先帝恩,岂得不思?」后曰:「果思之,宜往见之。」遂杀之。
八月朔,日食。
九月,葬太祖于木叶山。置州坟侧,名曰祖州。今有庙,其靴尚在,长四五尺许。谥曰大圣皇帝,庙号太祖。
述律后左右有桀黠者,后辄谓曰:「为我达语于先帝。」至墓所,则杀之。前后所杀者以百数。最后,平州人赵思温当往,不肯行,后曰:「汝事先帝常亲近,何故不行?」对曰:「亲近莫如后,后行,臣则继之。」后曰:「吾非不欲从先帝于地下,顾嗣子幼弱,国家无主,不得往耳。」乃断其一腕,令置墓中。思温亦得免。
是月,述律后中子德光立。
论曰:契丹之兴,本自东胡。然人外而兽内,窥衅中原,未若有太祖其盛者也。唐末诸藩雾暗,五岳尘氛,赤县成墟,紫宸迁宅。太祖奋自荒陬,驰驱中夏,涨幽、燕而胡尘,吞八部以高啸,雄亦盛矣。岂天未厌乱,而淫名越号,亦可帖服诸人欤?不然,何以若斯其锋也。五胡云扰,圣鼎终移;拓拔鲸吞,南宇分割。虽曰人事,亦有运数存焉。
校勘记
[一]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太祖开平元年(九○七)五月纪事胡三省注引赵志忠虏廷杂记:太祖讳亿,番名阿保谨,又讳斡里。辽史太祖纪上:德祖皇帝长子。按德祖皇帝名撒剌的。此言太祖皇帝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云云,与杂记、辽史等有异。
[二]雄健勇武有胆略「勇」字从席世臣本补。
[三]及阿保机称王「及」原作「乃」,据席本及通鉴卷二百六十六改。
[四]传旗鼓「传」原作「专」,据席本及通鉴卷二百六十六改。
[五]为小校宫彦璋谋杀「宫」原作「宦」,据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改。
[六]卢文进引契丹兵马攻晋新州「引」原作「分」,据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改。
[七]晋王使周德威合河东镇定之兵攻之「合」原作「令」,据席本及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改。
[八]昼夜四面俱进「进」原作「起」,据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改。
[九]止则成寨「止」字从通鉴卷二百七十补。
[一○]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北」字从通鉴卷二百六十九补。
[一一]天赞元年神册六年改元辽史太祖纪下载神册六年无改元事,而于天赞元年二月下称「诏改元」。故自天赞元年始,国志与辽史干支相错一年。
[一二]以乘危僥利乎原作「以乘僥危利乎」,据通鉴卷二百七十一改。
[一三]遂北至易州「遂」原作「逐」,据席本改。
[一四]得镇定幽州亦可也原作「镇、定、幽州亦得也」,据通鉴卷二百七十五改。
[一五]大部落北三百里置楼「北」原作「西」,据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胡注改。
太祖皇帝讳亿,番名阿保机,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一],为夷离巾,犹中国刺史。帝生而拓落多智,与众不群。及壮,雄健勇武,有胆略[二]。好骑射,铁厚一寸,射而洞之。所寝至夜曾有光,左右莫不惊怪。部落惮其雄勇,莫不畏而服之。
先是契丹部落分而为八,以次相代。唐咸通末,有习尔者为王,土宇始大。其后钦德为王,乘中原多故,时入侵边。及阿保机称王[三],崩,谥太祖。尤雄勇,五姓奚及七姓室韦咸服属之。太祖击黄头室韦还,七部之于境上,求如约。太祖不得已,传旗鼓[四],且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七部许之。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又北伐室韦、女真,西取突厥故地。击奚,灭之,复立奚王,使契丹监其兵。东北诸夷皆畏服之。梁太祖开平元年,契丹遣其臣袍笏梅老之梁通好,梁遣太府少卿高颀、军将郎公远报聘。太祖尝入攻云州,共三十万。晋王李存勖唐太祖李克用长子也。与之连和,面会东城,约为兄弟,延之帐中,纵酒握手尽欢,约以今冬共击梁。留旬日而去,晋王赠以金缯数万。太祖留马三千匹、杂畜万计以酬之。太祖既归国,更通好于梁。
丙子神册元年。梁均王贞明二年。是年,阿保机始自称皇帝,国人谓之「天皇王」,以妻述律氏为皇后,置百官,建元曰神册,国号契丹。
初,唐末藩镇骄横,互相并吞邻藩,燕人军士多亡归契丹,契丹日益强大。又得燕人韩延徽,有智略,颇知属文。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于延徽有力焉。顷之,延徽逃奔于晋,晋王欲置之于幕府,而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归省母,遂复入契丹,太祖待之益厚。至是以为相,累官迁中书令、平章事。
丁丑神册二年梁贞明三年。春二月,晋王之弟威塞军节度使李存矩在新州,骄惰不治,边人嗟怨,为小校宫彦璋谋杀[五]。其裨将卢文进,帅其众奔契丹。
三月,卢文进引契丹兵马攻晋新州[六],刺史安金全弃城走。文进以其部将刘殷为刺史守之。晋王使周德威合河东、镇、定之兵攻之[七],旬日不克。太祖帅三十万众救之,德威大败奔归。太祖乘势进围幽州,扬言有百万,毡车毳幕弥漫山泽。卢文进教之攻城,为地道,昼夜四面俱进[八],城中穴地燃膏以邀之。又为土山以临城,城中镕铁汁以洒之,日死千计而攻城不止。周德威遣使告急于晋王。
四月,晋王命李嗣源、李存审、阎宝来援德威。契丹围幽州且二百日,城中危困。晋李嗣源等步骑七万,会于易州。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距幽州六十里,与太祖遇。太祖行山上,晋师行涧下,每至谷口,太祖以万余骑遮其前,晋师失色。嗣源以百余骑先进,免冑扬鞭,胡语谓曰:「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族类。」因跃马奋檛,三入阵中,斩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太祖兵却,晋师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人持一枝,止则成寨[九]。太祖骑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太祖兵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后,先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涨天,鼓噪合战,乃趣后阵起乘之。太祖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归,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师入于幽州。太祖以卢文进为卢龙节度使,居平州,岁入北边,杀掠吏民,卢龙巡属,为之残弊。
先是,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一○],下有渝水通海。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处纔数尺,旁皆乱山,高峻不可越。北至进牛口,中国尝置八防御军,募土兵守之,田租皆供军食,岁致缯纩以供衣。每岁早获,清野以待,契丹兵至,则坚壁不战,俟其去,则选骁勇据隘邀之,契丹常失利,不能轻入。及周德威镇卢龙,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始刍牧于营、平之闲。卢文进来归,常居平州,帅奚骑岁入北边,杀掠吏民,卢龙巡属,为之残弊。
戊寅神册三年。梁贞明四年。太祖弟撒剌阿泼,号北大王,谋乱。事觉,太祖数之曰:「汝为吾手足,而汝兴此心,吾若杀汝,则与汝何异?」乃囚之,期年而释之。撒剌阿泼帅其众奔晋,晋王厚遇之,养为假子,任为刺史。
己卯神册四年。梁贞明五年。
庚辰神册五年。梁贞明六年。
辛巳天赞元年。神册六年改元[一一],时梁均王龙德元年也。夏六月朔,日食。
十二月,晋王围镇州,讨张文礼。时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在定州,以镇、定为唇齿,恐镇亡而定孤,乃潜遣人语其子王郁,使赂契丹,令犯塞以解镇州之围。乃说太祖曰:「镇州美女如云,金帛如山,天皇王速往,则皆为己物也,不然,为晋王所有矣!」太祖以为然,悉众而南。述律后曰:「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僥利乎[一二]?吾闻晋王用兵,天下莫敌,设有危败,悔之何及!」太祖不听。遂长驱而南,围涿州,旬日拔之,擒刺史李嗣弼,进攻定州。王处直之子王都告急于晋王。
壬午天赞二年。梁龙德二年。春正月,晋王亲率铁骑五千来攻,先进新城北,半出桑林,太祖见之稍却。晋王之军来,遂获太祖之子。契丹兵遂退保望都。晋王至定州,王都迎谒马前,请以爱女妻王之子继岌。晋王趋望都,遇奚酋秃馁契丹将名。五千骑,为其所困,力战,出入数四,不解。李嗣昭引三百骑横击之,乃退,晋王始得出。因纵兵奋击,太祖兵败,遂北至易州[一三]。会大雪弥旬,平地数尺,人马死者相属,太祖乃归。晋王引兵蹑之,随其行止,见其野宿之所,布槁于地,回环方正,皆如编剪,虽去,无一枝乱者,叹曰:「契丹法严,乃能如是,中国所不及也。」晋王至幽州,使二百骑蹑契丹之后,曰:「如出境即还。」晋骑恃勇追击之,悉为所擒。太祖责王郁,絷之以归,自是不听其谋。
癸未天赞三年。梁龙德三年,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晋王李存勖称皇帝于魏州牙城之南,国号大唐。是为庄宗。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又于太原府建西京,又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时唐国所有,凡十三节度、五十州。
冬十月朔,日食。彗星见,出舆鬼,长丈余。
是月,梁主均王自杀死。
契丹日益强盛,遣使就唐求幽州以处卢文进。时东北诸夷皆服属,惟渤海未服。太祖谋南征,恐渤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遣其将秃馁及卢文进据平、营等州,以扰燕地。师攻渤海,无功而退。
甲申天赞四年。后唐同光二年。春正月,契丹攻幽州。
十二月,攻蔚州,唐遣李嗣源御之。
乙酉天赞五年。后唐同光三年。夏四月朔,日食。
丙戌天赞六年。后唐同光四年四月,明宗立,改元天成。夏四月朔,唐庄宗如汜水,严办将发,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叛,帅所部兵攻兴教门,缘城而入,近臣宿将皆释甲潜遁,庄宗为流矢所中而崩,年四十三。左右皆散,善友敛乐器覆尸而焚之。是月,李嗣源自罂子谷而入洛阳,拾庄宗骨于灰烬而葬之河南新县。百官劝请嗣源监国,嗣源,乃太祖李克用之养子也。既而即位,是为明宗。
七月,唐遣姚坤如契丹告哀。太祖闻之恸哭曰:「我朝定儿也。朝定犹华言朋友也。吾方欲救之,以渤海未下,不果往,致吾儿及此。」哭不已。又曰:「今天子闻洛阳有急,何不救?」坤对曰:「地远不能及。」曰:「何故自立?」坤曰:「新天子将兵二十年,所领精兵三十万,天时人事,其可得违?」其子突欲在侧,曰:「使者毋多言。蹊田夺牛,岂不为过?」坤曰:「应天顺人,岂比匹夫之事。」太祖即慰劳坤曰:「理正当如是。」又曰:「闻吾儿专好声色游畋,不恤军民,宜其及此。我自闻之,举家不饮酒,散遣伶人,解纵鹰犬。若亦效吾儿所为,行自亡矣!」又曰:「我于今天子无怨,足以修好。若与我大河之北,吾不复南侵矣!」坤曰:「此非使臣所得专也。」太祖怒,囚之。旬余复召之,曰:「河北恐难得,得镇、定、幽州亦可也。」[一四]给纸札笔趣为状,坤不可,欲杀之,用韩延徽之谏,乃复囚之。
太祖攻渤海,拔其夫余城,更命曰东丹国,命长子突欲镇之,号人皇王。一曰东丹王。以其次子德光元名耀屈之。守西楼自随,号「元帅太子」。
先是,渤海国王大諲撰本与奚、契丹为唇齿国。太祖初兴,并吞八部,继而用师,并吞奚国。大諲撰深惮之,阴与新罗诸国结援,太祖知之,集议未决。后因游猎,弥旬不止,有黄龙在其毡屋上,连发二矢,殪之,龙坠其前。后太子德光于其地建州,黄龙府即其地也。太祖曰:「吾欲伐渤海国,众计未定而龙见吾前,吾能杀之,是灭渤海之胜兆也。」遂平其国,掳其主。
纪异录曰:阿保机居西楼毡帐中,晨起,见黑龙长十余丈,蜿蜒其上,引弓射之,即腾空夭矫而逝,坠于黄龙府之西,相去已千五百里,纔长数尺。其后女真灭辽,尚藏其骸于内库,金酋悟室长子源尝见之,尾鬣肢体皆全,双角已为人所截,与水龙画绝相似。盖其背上鬣不作鱼鬣也。正文谓「射黄龙」,此谓「射黑龙」。黄黑色虽不可知,而符兆所先,抑何彰彰若是欤!
渤海既平,乃制契丹文字三千余言。因于所居大部落置寺,名曰天雄寺。今寺内有契丹太祖遗像。又于木叶山置楼,谓之南楼;大部落东一千里,谓之东楼;大部落北三百里置楼[一五],谓之北楼,后立唐州,今废为村;大部落之内置楼,谓之西楼,今上京是。其城与宫殿之正门,皆向东辟之。四季游猎,往来四楼之闲。
是月,太祖于夫余城崩。
述律后召诸酋长妻,谓曰:「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又集其夫泣问曰:「汝思先帝乎?」对曰:「受先帝恩,岂得不思?」后曰:「果思之,宜往见之。」遂杀之。
八月朔,日食。
九月,葬太祖于木叶山。置州坟侧,名曰祖州。今有庙,其靴尚在,长四五尺许。谥曰大圣皇帝,庙号太祖。
述律后左右有桀黠者,后辄谓曰:「为我达语于先帝。」至墓所,则杀之。前后所杀者以百数。最后,平州人赵思温当往,不肯行,后曰:「汝事先帝常亲近,何故不行?」对曰:「亲近莫如后,后行,臣则继之。」后曰:「吾非不欲从先帝于地下,顾嗣子幼弱,国家无主,不得往耳。」乃断其一腕,令置墓中。思温亦得免。
是月,述律后中子德光立。
论曰:契丹之兴,本自东胡。然人外而兽内,窥衅中原,未若有太祖其盛者也。唐末诸藩雾暗,五岳尘氛,赤县成墟,紫宸迁宅。太祖奋自荒陬,驰驱中夏,涨幽、燕而胡尘,吞八部以高啸,雄亦盛矣。岂天未厌乱,而淫名越号,亦可帖服诸人欤?不然,何以若斯其锋也。五胡云扰,圣鼎终移;拓拔鲸吞,南宇分割。虽曰人事,亦有运数存焉。
校勘记
[一]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太祖开平元年(九○七)五月纪事胡三省注引赵志忠虏廷杂记:太祖讳亿,番名阿保谨,又讳斡里。辽史太祖纪上:德祖皇帝长子。按德祖皇帝名撒剌的。此言太祖皇帝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云云,与杂记、辽史等有异。
[二]雄健勇武有胆略「勇」字从席世臣本补。
[三]及阿保机称王「及」原作「乃」,据席本及通鉴卷二百六十六改。
[四]传旗鼓「传」原作「专」,据席本及通鉴卷二百六十六改。
[五]为小校宫彦璋谋杀「宫」原作「宦」,据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改。
[六]卢文进引契丹兵马攻晋新州「引」原作「分」,据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改。
[七]晋王使周德威合河东镇定之兵攻之「合」原作「令」,据席本及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改。
[八]昼夜四面俱进「进」原作「起」,据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改。
[九]止则成寨「止」字从通鉴卷二百七十补。
[一○]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北」字从通鉴卷二百六十九补。
[一一]天赞元年神册六年改元辽史太祖纪下载神册六年无改元事,而于天赞元年二月下称「诏改元」。故自天赞元年始,国志与辽史干支相错一年。
[一二]以乘危僥利乎原作「以乘僥危利乎」,据通鉴卷二百七十一改。
[一三]遂北至易州「遂」原作「逐」,据席本改。
[一四]得镇定幽州亦可也原作「镇、定、幽州亦得也」,据通鉴卷二百七十五改。
[一五]大部落北三百里置楼「北」原作「西」,据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胡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