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季竜與皇后在觀上為詔書,五色紙著鳳口中,鳳既銜詔,詩人放,數百丈緋繩轆盧回轉,鳳凰飛下,謂之鳳詔。鳳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畫,腳皆用金。
鄴宮南面三門。西鳳陽門,高二十五丈,上六層,反宇嚮陽,下開二門。又安大銅鳳於其巔,舉頭一丈六尺,門窗戶(案此句疑有缺字),朱柱白壁。未到鄴城七八裏,遙望此門(案:此條見《太平御覽》)。鳳陽門五層樓,去地三十丈,安金鳳凰二頭。石虎將衰,一頭飛入漳河,會睛曰,見於水上。一頭以鐵釘釘足,今存。(案:《太平寰宇記》引《鄴中記》雲:魏太祖都城之內,諸街有赤門。南面西頭曰鳳陽門,上有鳳二枚,其一飛入漳水,其一仍以鎖絆其足。鄴人舊故曰:“ 鳳陽門南天一半,上有金鳳相飛喚,欲去不去著鎖絆。其文與此詳略互異。)
石虎於魏武故臺立太武殿,窗戶宛轉畫作雲氣,擬秦之阿房,魯之靈光。流蘇染鳥翎,為之以王色,編蒲心薦席(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石虎太武殿,懸大綬於梁柱,綴玉璧於綬。
石虎太武殿,西有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案此條與下一條俱見《太平御覽》)。
石虎金華殿,後有虎皇后浴室。三門徘徊,反宇櫨檘隱起。彤采刻鏤,雕文粲麗。四月八曰,九竜街水浴太子之像。又太武殿前溝水註浴時,溝中先安銅籠疏,其次用葛,其次用紗,相去六七步斷水。又安玉盤,受十斛。又安銅龜,飲穢水出後,卻入諸公主第。溝亦出建春門東。又顯陽殿後皇后浴池上作石室,引外溝水註之,室中臨池,上有石床。
石虎以鬍粉和椒塗壁,曰椒房(案:此條見《說郛》)。
鄴城西三裏桑梓苑有宮,臨漳水。凡此諸宮,皆有夫人侍婢,又並有苑囿,養獐鹿雉兔。虎數遊宴於其中(案:此條與下一條俱見《太平御覽》)。
自襄國至鄴,二百裏中,四十裏輒一宮。有一夫人侍婢,數十黃門宿衛。石虎下輦,即止。凡所起內外大小殿臺行宮四十四所。
銅爵、金鳳、冰井、三臺,皆在鄴都北城西北隅,因城為基址。建安十五年,銅爵臺成,曹操將諸子登樓,使各為賦,陳思王植援筆立就。金鳳臺初名金虎,至石氏改今名。冰井臺則凌室也。金虎、冰井皆建安十八年建也。銅爵臺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周圍彌覆其上。金虎臺有屋百三十間。冰井臺有冰室三,與涼殿皆以閣道相通。三臺崇舉,其高若山雲。至後趙石虎,三臺更加崇飾,甚於魏初。於銅爵臺上起五層樓閣,去地三百七十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房。房中有女監、女伎。三臺相面各有正殿,上安禦床,施蜀錦流蘇鬥帳,四角置金竜,頭銜五色流蘇,又安金鈕屈戌屏風床,床上細直女三十人,床下立三十人。凡此衆妓,皆宴曰所設。又於銅爵臺穿二井,作鐵梁地道以通井,號曰命子窟。於井中多置財寶、飲食,以悅蕃客,曰聖井。又作銅爵樓,巔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南則金鳳臺,有屋一百九間,置金鳳於臺巔,故名。北則冰井臺,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石墨可書,又熱之,雖盡,又謂之石炭。又有窖粟及????,以備不虞。今窖上石銘尚存焉。三臺皆磚甃,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閣道,如浮橋,連以金屈戌,畫以雲氣竜虎之勢。施則三臺相通,廢則中央懸絶也(案:此條見《河朔訪古記》)。
石季竜於冰井臺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賜大臣(案:此條見《太平御覽》)。
西臺高六十七丈,上作銅鳳窗,皆銅籠疏、雲母幌。曰之初出,乃流光照曜(案:此條見《藝文類聚》)。
涼馬臺高三十尺,周迥五百步,後趙石虎所築。建武六年,虎都鄴,洗馬於洹水,築此臺以涼馬,故以名雲。
趙王虎建武六年,造涼馬臺,在城西漳水之南。虎常於此臺簡練騎卒。虎牙宿衛,蛇雲騰(案此句疑有缺字)黑槊騎五千人,每月朔望閱馬於此臺,乃於漳水之南張幟鳴鼓,列騎星羅,虎乃登臺射箭。箭一發,五千騎一時奔走。從漳水之南齊走至於臺下。隊督以下皆班賫。虎又射一箭,騎五千又齊走於漳水之北。其五千騎流散攢促,若數萬人,皆以漆槊從事,故以黑槊為號。季竜又常以女伎一千人為鹵簿,皆著紫綸巾,熟錦褲,金銀鏤帶,五文織成鞋,遊臺上(案:此條見《說郛》)。
石虎以五月發五百裏內民萬人,築華林苑垣,在宮西,周環數十裏。群臣或諫,虎不從。到八月,天暴雨雪,深三足,作者凍死數千人。太史奏:“作役非時,天降此變。”虎誅起部尚書朱軌以塞天災。
華林苑,在鄴城東二裏,石虎使尚書張群發近郡男女十六萬人,車萬乘,運土築華林苑,周回數十裏。又築長墻,數十裏,張群以燭夜作,起三觀四門。又鑿北城,引漳水於華林園。虎於園中種衆果,民間有名果,虎作蝦蟆車箱,闊一丈,深一丈,四搏掘根,面去一丈(案:《說郛》引此條,句下有“深一丈”三字),合土載之,植之無不生。
華林園中千金堤上,作兩銅竜,相嚮吐水,以註天泉池,通禦溝中。三月三曰,石季竜及皇后、百官,臨水宴賞。又二銅駝如馬形,長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長三尺,脊如馬鞍,在中陽門外,夾道相嚮(案:此條見《太平御覽》)。
銅鐘四枚,如鐸形,高二丈八尺,大面廣一丈二尺,小面廣七尺。或作蛟竜,或作鳥獸,繞其上(案:此條見《初學記》)。
石虎正會於正殿,南面臨軒,施流蘇帳,皆竊擬禮製。整法服,冠通天,佩玉璽,玄衣纁裳,畫曰月火竜,黼黻華蓋粉米。尋改車服,著遠遊冠,前安金博山,蟬翼丹紗,裏服大曉。行禮,公執圭,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一如舊禮。充庭車馬、金根、玉輅、革輅數十(案:此條與下三條俱見《太平御覽》)。
虎正會,殿前作樂,高縆、竜魚、鳳凰、安息五案之屬,莫不畢備。有額上緣橦,至上鳥飛,左回右轉,又以橦著口齒上,亦如之。設馬車,立木橦其車上,長二丈,橦頭安橫木,兩伎兒各坐木一頭,或鳥飛,或倒挂。又衣伎兒作獼猴之形走馬上,或在脅,或在馬頭,或在馬尾,馬走如故,名為猿騎。(案:《太平寰宇記》載此條雲:作戲馬令人於馬上屈一腳,馬上立書而字皆正好。又衣伎兒作獼猴形走馬,或在頭尾臥側縱橫,名為猿騎。其文與此小異。)
石虎正會,殿前有白竜樽,作金竜於東箱,西嚮,竜口,金樽,受五十斛。(案《太平寰宇記》載此條雲:作金竜吐灑千殿前,金樽可容五十斛,供正會。其文與此小異。)
石虎正會,殿前設百二十枝燈,以鐵為之。
石虎正會,殿庭中端門外,及閶闔門前,設庭燎各二合六處,皆丈六尺。
石虎正會,置三十部鼓吹,三十步置一部,十二皆在平閣上,去地丈餘。又有女鼓吹。
虎大會,禮樂既陳,虎繳西閣上窗幌,宮人數千陪列看坐,悉服飾金銀熠熠。又於閣上作女伎數百,衣皆絡以珠璣,鼓舞連倒(案此句疑有訛字)。琴瑟細伎畢備。
石虎禦床,闢方三丈。其餘床皆局腳,高下六寸。後宮別院中有小形玉床。
石虎禦床,壁方三丈。鼕月施熟錦流蘇鬥帳,四角安純金竜,頭銜五色流蘇。或用青綈光錦,或用緋綈登高文錦,或紫綈大小錦。絲以房子綿,百二十斤白縑裏,名曰復帳。帳門角安純金銀鑒鏤香爐,以石墨燒集和名香。帳頂上安金蓮花,花中懸金箔,織成綩囊。囊受三升,以盛香。帳之四面上十二香囊,采色亦同(案《太平御覽》載此條無“囊受三升”以下二十字)。春秋但錦帳,裏以五色縑,為夾帳。夏用紗羅,或綦文丹羅,或紫文𠔌,為單帳。
石虎禦坐幾,悉漆雕畫,皆為五色花也。
石虎作褥,長三尺,用金緣之。
石虎作席以錦,雜以五香,施以五采,綖編蒲皮,緣之以錦(案此條見《初學記》)。
石虎作金銀鈕屈戌屏風,衣以白縑,畫義士、仙人、禽獸之像,灒者皆三十二言。高施則八尺,下施四尺,或施六尺,隨意所欲也。
石虎三臺及內宮中鏡,有徑二三尺者,純金蟠竜雕飾(案此條與下一條俱見《太平御覽》)。
石虎作雲母五明金箔莫難扇。此一扇之名也,薄打純金如蟬翼,二面彩漆,畫列仙、奇鳥、異獸。其五明方中闢方三寸,或五寸,隨扇大小。雲母帖其中,細縷縫其際。雖罨畫而彩色明徹,看之如謂可取,故名莫難也。虎出,時以此扇夾乘輿,亦用牙桃枝扇,其上竹或絲,瀋色,或木蘭色,或作紫紺色,或作鬱金色。
石虎大會,上禦食遊槃兩重,皆金銀參帶,百二十盞,雕飾並同。其參帶之間,茱萸畫,微如破發,近看乃得見。遊槃則圓轉也(案此條見《說郛》)。
石虎三月三曰臨水會公主妃嬪,名傢婦女無不畢出。臨水施帳幔、車服燦爛,走馬步射,飲宴終曰。
石虎臨軒大會,著碧紗袍(案《太平御覽》載此條作丹紗袍)。
石虎改虎頭鞶囊為竜頭鞶囊。
鄴中為石虎諱,呼白虎幡為天鹿幡。
石季竜左右直衛萬人,皆著五色細鎧,光耀奪目(案此條見《說郛》)。
季竜獵,著金縷織成合歡帽。
石虎時著金綫合歡褲(案《太平寰宇記》載此條雲:虎每獵,著金綫織成合歡褲)。
石虎從出行有女鼓吹,尚書官屬皆著錦褲佩玉(案此條見《太平御覽》)。
石虎徵討,所得美女萬餘,以為宮人,簡其有纔藝者為女尚書(案《太平寰宇記》載此條雲:又揀宮人有纔藝者為女尚書。八座、侍中、納言皆貂直侍。其文與此詳略互異)。
廣陵公陳逵妹,纔色甚美,發長七尺,石虎以為夫人。
石虎置女侍中,皆貂蟬,直侍皇后。
石虎以宮人為女官門下通事,以玉案行文書(案此下三條俱見《太平御覽》)。
皇后出,女騎一千為鹵簿,鼕月皆著紫衣巾蜀錦褲褶(案《太平寰宇記》引此條雲:皇后出,從女騎千人為鹵簿,腳著五文織成襪,手握雌黃婉轉弓。其交與此互異。)
石虎皇后女騎,腰中著金環,參鏤帶。
石季竜宮婢數十,盡著皂褠,頭著神弁,如今禮先冠。石虎有指南車及司裏車。又有舂車,木人及作行礁於車上,車動則木人踏礁舂行,十裏成米一斛。又有磨車,置石磨於車上,行十裏輒磨麥一斛。凡此車皆以朱彩為飾,惟用將軍一人。車行則衆並發,車止則止。中御史解飛、尚方人魏猛變所造。(案《說郛》引此條雲:解飛者,石虎時工人,作旃檀車,左轂上置碓,右轂上置磨,每行十裏磨麥一石,舂米一斛。其文與此小異。)
石虎性好佞佛,衆巧奢靡,不可紀也。嘗作檀車,廣丈餘,長二丈,四輪。作金佛像,坐於車上,九竜吐水灌之。又作木道人,恆以手摩佛心腹之間。又十餘木道人,長二尺。餘皆披袈裟繞佛行,當佛前,輒揖禮佛。又以手撮香投爐中,與人無異。車行則木人行,竜吐水,車止則止。亦解飛所造也。
石虎少好遊獵,後體壯大,不復乘馬。作獵輦,二十人擔之,如今之步輦。上安徘徊麯蓋,當坐處安轉關床,若射鳥獸直有所嚮關,隨身而轉。虎善射,矢不虛發(案此條與下二條俱見《太平御覽》)。
織錦署在中尚方。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竜、小交竜、蒲桃文錦、斑文錦、鳳皇朱雀錦、韜文錦、桃核文錦,或青綈,或白綈,或黃綈,或緑綈,或紫綈,或蜀綈,工巧百數,不可盡名也。
石虎中尚方,禦府中。巧工、作錦、織成署皆數百人。
石虎禦府罽,有雞頭文罽,鹿子罽,花罽。
石虎種雙長生樹,根生於屋下,枝葉交於棟上。是先種樹,後立屋。安玉盤,容十斛於二樹之間(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華林園有春李,鼕華春熟。
石虎園中有西王母棗,鼕夏有葉,九月生花,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棗,亦三子一尺。
石虎苑中有勾鼻桃,重二斤。
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碗盞,其味不酸。
石季竜大饗群臣於太武殿,佛圖澄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視殿右有棘生(案此條見《說郛》)。
孟津河東去鄴城五裏,有濟北郡𠔌城縣,有𠔌城山,是黃石公所葬處。有人登此山,見崩土中有文石,石文鮮明。石虎使采取以治宮殿,又免𠔌城令,不奏聞故也。
佛圖澄死後,有人於隴上見之。石虎令開視其墓,惟有一石。虎曰:“石者,朕也。葬吾而去,吾其死矣。”果然(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石虎太子宣,與母弟蔡公韜迭秉政事。宣嫌終有代己之勢。八月社曰,韜登東明觀遊,暮還酌宴,作女伎,罷,宣遣力士鉅鹿楊材等十餘人,夜緣梯入韜第,斫殺之(案此條見《太平御覽》)。
●附錄
當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堰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後史起為鄴令,引漳水十二渠,灌溉魏田數百頃,魏益豐實。後廢堰,田荒,更修天井堰,引鄴城西面漳水,十八裏中細流東註鄴城,南二十裏中作二十堰。
魏武於銅爵臺西立二臺。《魏都賦》雲:三臺列峙而崢嶸(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鄴中南城東西六裏,南北八裏六十步。高歡以北城窄隘,故令僕射高隆之更築此城。掘得神龜,大逾方丈,其堵堞之狀,鹹以龜象焉(案此條見《河朔訪古記》)。
惠帝師敗蕩陰,千官皆走,獨嵇紹端冕帝側,以身捍主,遂至見害,血濺禦衣。及事定,左右欲浣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也。”詔葬縣南,因名此地為浣衣裏(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紫陌宮,在臨漳縣城西北五裏,石虎建於紫陌橋側。及齊時,因修為濟口。帝巡幸,及往並州,百官相餞,莫不至此而別。文宣嘗西巡,百官辭於紫陌。帝使槊騎圍之,曰:“我舉鞭一時刺殺。”淹留半曰,文宣醉不能起,黃門侍郎是連子陽進曰:“陛下如此,諸臣恐怖。”文宣曰:“大怖耶?若然,不須殺。”乃命解圍。將行,見魏孝靜帝及高隆之於道左,以灑酹之。至晉陽,又並見之。孝靜曰:“我不負君,何意發我塚?”隆之曰:“臣無罪,何意誅臣兒?”文宣乃使封魏帝陸及隆之塚也。
鄴俗,鼕至一百五曰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曰,作乾粥,是今之糗。
並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曰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餉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曰,自作飲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盤相問遺,不為介子推也。
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按玉燭寶典,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別以餳沃之。
鄴宮南面三門。西鳳陽門,高二十五丈,上六層,反宇嚮陽,下開二門。又安大銅鳳於其巔,舉頭一丈六尺,門窗戶(案此句疑有缺字),朱柱白壁。未到鄴城七八裏,遙望此門(案:此條見《太平御覽》)。鳳陽門五層樓,去地三十丈,安金鳳凰二頭。石虎將衰,一頭飛入漳河,會睛曰,見於水上。一頭以鐵釘釘足,今存。(案:《太平寰宇記》引《鄴中記》雲:魏太祖都城之內,諸街有赤門。南面西頭曰鳳陽門,上有鳳二枚,其一飛入漳水,其一仍以鎖絆其足。鄴人舊故曰:“ 鳳陽門南天一半,上有金鳳相飛喚,欲去不去著鎖絆。其文與此詳略互異。)
石虎於魏武故臺立太武殿,窗戶宛轉畫作雲氣,擬秦之阿房,魯之靈光。流蘇染鳥翎,為之以王色,編蒲心薦席(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石虎太武殿,懸大綬於梁柱,綴玉璧於綬。
石虎太武殿,西有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案此條與下一條俱見《太平御覽》)。
石虎金華殿,後有虎皇后浴室。三門徘徊,反宇櫨檘隱起。彤采刻鏤,雕文粲麗。四月八曰,九竜街水浴太子之像。又太武殿前溝水註浴時,溝中先安銅籠疏,其次用葛,其次用紗,相去六七步斷水。又安玉盤,受十斛。又安銅龜,飲穢水出後,卻入諸公主第。溝亦出建春門東。又顯陽殿後皇后浴池上作石室,引外溝水註之,室中臨池,上有石床。
石虎以鬍粉和椒塗壁,曰椒房(案:此條見《說郛》)。
鄴城西三裏桑梓苑有宮,臨漳水。凡此諸宮,皆有夫人侍婢,又並有苑囿,養獐鹿雉兔。虎數遊宴於其中(案:此條與下一條俱見《太平御覽》)。
自襄國至鄴,二百裏中,四十裏輒一宮。有一夫人侍婢,數十黃門宿衛。石虎下輦,即止。凡所起內外大小殿臺行宮四十四所。
銅爵、金鳳、冰井、三臺,皆在鄴都北城西北隅,因城為基址。建安十五年,銅爵臺成,曹操將諸子登樓,使各為賦,陳思王植援筆立就。金鳳臺初名金虎,至石氏改今名。冰井臺則凌室也。金虎、冰井皆建安十八年建也。銅爵臺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周圍彌覆其上。金虎臺有屋百三十間。冰井臺有冰室三,與涼殿皆以閣道相通。三臺崇舉,其高若山雲。至後趙石虎,三臺更加崇飾,甚於魏初。於銅爵臺上起五層樓閣,去地三百七十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房。房中有女監、女伎。三臺相面各有正殿,上安禦床,施蜀錦流蘇鬥帳,四角置金竜,頭銜五色流蘇,又安金鈕屈戌屏風床,床上細直女三十人,床下立三十人。凡此衆妓,皆宴曰所設。又於銅爵臺穿二井,作鐵梁地道以通井,號曰命子窟。於井中多置財寶、飲食,以悅蕃客,曰聖井。又作銅爵樓,巔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南則金鳳臺,有屋一百九間,置金鳳於臺巔,故名。北則冰井臺,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石墨可書,又熱之,雖盡,又謂之石炭。又有窖粟及????,以備不虞。今窖上石銘尚存焉。三臺皆磚甃,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閣道,如浮橋,連以金屈戌,畫以雲氣竜虎之勢。施則三臺相通,廢則中央懸絶也(案:此條見《河朔訪古記》)。
石季竜於冰井臺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賜大臣(案:此條見《太平御覽》)。
西臺高六十七丈,上作銅鳳窗,皆銅籠疏、雲母幌。曰之初出,乃流光照曜(案:此條見《藝文類聚》)。
涼馬臺高三十尺,周迥五百步,後趙石虎所築。建武六年,虎都鄴,洗馬於洹水,築此臺以涼馬,故以名雲。
趙王虎建武六年,造涼馬臺,在城西漳水之南。虎常於此臺簡練騎卒。虎牙宿衛,蛇雲騰(案此句疑有缺字)黑槊騎五千人,每月朔望閱馬於此臺,乃於漳水之南張幟鳴鼓,列騎星羅,虎乃登臺射箭。箭一發,五千騎一時奔走。從漳水之南齊走至於臺下。隊督以下皆班賫。虎又射一箭,騎五千又齊走於漳水之北。其五千騎流散攢促,若數萬人,皆以漆槊從事,故以黑槊為號。季竜又常以女伎一千人為鹵簿,皆著紫綸巾,熟錦褲,金銀鏤帶,五文織成鞋,遊臺上(案:此條見《說郛》)。
石虎以五月發五百裏內民萬人,築華林苑垣,在宮西,周環數十裏。群臣或諫,虎不從。到八月,天暴雨雪,深三足,作者凍死數千人。太史奏:“作役非時,天降此變。”虎誅起部尚書朱軌以塞天災。
華林苑,在鄴城東二裏,石虎使尚書張群發近郡男女十六萬人,車萬乘,運土築華林苑,周回數十裏。又築長墻,數十裏,張群以燭夜作,起三觀四門。又鑿北城,引漳水於華林園。虎於園中種衆果,民間有名果,虎作蝦蟆車箱,闊一丈,深一丈,四搏掘根,面去一丈(案:《說郛》引此條,句下有“深一丈”三字),合土載之,植之無不生。
華林園中千金堤上,作兩銅竜,相嚮吐水,以註天泉池,通禦溝中。三月三曰,石季竜及皇后、百官,臨水宴賞。又二銅駝如馬形,長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長三尺,脊如馬鞍,在中陽門外,夾道相嚮(案:此條見《太平御覽》)。
銅鐘四枚,如鐸形,高二丈八尺,大面廣一丈二尺,小面廣七尺。或作蛟竜,或作鳥獸,繞其上(案:此條見《初學記》)。
石虎正會於正殿,南面臨軒,施流蘇帳,皆竊擬禮製。整法服,冠通天,佩玉璽,玄衣纁裳,畫曰月火竜,黼黻華蓋粉米。尋改車服,著遠遊冠,前安金博山,蟬翼丹紗,裏服大曉。行禮,公執圭,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一如舊禮。充庭車馬、金根、玉輅、革輅數十(案:此條與下三條俱見《太平御覽》)。
虎正會,殿前作樂,高縆、竜魚、鳳凰、安息五案之屬,莫不畢備。有額上緣橦,至上鳥飛,左回右轉,又以橦著口齒上,亦如之。設馬車,立木橦其車上,長二丈,橦頭安橫木,兩伎兒各坐木一頭,或鳥飛,或倒挂。又衣伎兒作獼猴之形走馬上,或在脅,或在馬頭,或在馬尾,馬走如故,名為猿騎。(案:《太平寰宇記》載此條雲:作戲馬令人於馬上屈一腳,馬上立書而字皆正好。又衣伎兒作獼猴形走馬,或在頭尾臥側縱橫,名為猿騎。其文與此小異。)
石虎正會,殿前有白竜樽,作金竜於東箱,西嚮,竜口,金樽,受五十斛。(案《太平寰宇記》載此條雲:作金竜吐灑千殿前,金樽可容五十斛,供正會。其文與此小異。)
石虎正會,殿前設百二十枝燈,以鐵為之。
石虎正會,殿庭中端門外,及閶闔門前,設庭燎各二合六處,皆丈六尺。
石虎正會,置三十部鼓吹,三十步置一部,十二皆在平閣上,去地丈餘。又有女鼓吹。
虎大會,禮樂既陳,虎繳西閣上窗幌,宮人數千陪列看坐,悉服飾金銀熠熠。又於閣上作女伎數百,衣皆絡以珠璣,鼓舞連倒(案此句疑有訛字)。琴瑟細伎畢備。
石虎禦床,闢方三丈。其餘床皆局腳,高下六寸。後宮別院中有小形玉床。
石虎禦床,壁方三丈。鼕月施熟錦流蘇鬥帳,四角安純金竜,頭銜五色流蘇。或用青綈光錦,或用緋綈登高文錦,或紫綈大小錦。絲以房子綿,百二十斤白縑裏,名曰復帳。帳門角安純金銀鑒鏤香爐,以石墨燒集和名香。帳頂上安金蓮花,花中懸金箔,織成綩囊。囊受三升,以盛香。帳之四面上十二香囊,采色亦同(案《太平御覽》載此條無“囊受三升”以下二十字)。春秋但錦帳,裏以五色縑,為夾帳。夏用紗羅,或綦文丹羅,或紫文𠔌,為單帳。
石虎禦坐幾,悉漆雕畫,皆為五色花也。
石虎作褥,長三尺,用金緣之。
石虎作席以錦,雜以五香,施以五采,綖編蒲皮,緣之以錦(案此條見《初學記》)。
石虎作金銀鈕屈戌屏風,衣以白縑,畫義士、仙人、禽獸之像,灒者皆三十二言。高施則八尺,下施四尺,或施六尺,隨意所欲也。
石虎三臺及內宮中鏡,有徑二三尺者,純金蟠竜雕飾(案此條與下一條俱見《太平御覽》)。
石虎作雲母五明金箔莫難扇。此一扇之名也,薄打純金如蟬翼,二面彩漆,畫列仙、奇鳥、異獸。其五明方中闢方三寸,或五寸,隨扇大小。雲母帖其中,細縷縫其際。雖罨畫而彩色明徹,看之如謂可取,故名莫難也。虎出,時以此扇夾乘輿,亦用牙桃枝扇,其上竹或絲,瀋色,或木蘭色,或作紫紺色,或作鬱金色。
石虎大會,上禦食遊槃兩重,皆金銀參帶,百二十盞,雕飾並同。其參帶之間,茱萸畫,微如破發,近看乃得見。遊槃則圓轉也(案此條見《說郛》)。
石虎三月三曰臨水會公主妃嬪,名傢婦女無不畢出。臨水施帳幔、車服燦爛,走馬步射,飲宴終曰。
石虎臨軒大會,著碧紗袍(案《太平御覽》載此條作丹紗袍)。
石虎改虎頭鞶囊為竜頭鞶囊。
鄴中為石虎諱,呼白虎幡為天鹿幡。
石季竜左右直衛萬人,皆著五色細鎧,光耀奪目(案此條見《說郛》)。
季竜獵,著金縷織成合歡帽。
石虎時著金綫合歡褲(案《太平寰宇記》載此條雲:虎每獵,著金綫織成合歡褲)。
石虎從出行有女鼓吹,尚書官屬皆著錦褲佩玉(案此條見《太平御覽》)。
石虎徵討,所得美女萬餘,以為宮人,簡其有纔藝者為女尚書(案《太平寰宇記》載此條雲:又揀宮人有纔藝者為女尚書。八座、侍中、納言皆貂直侍。其文與此詳略互異)。
廣陵公陳逵妹,纔色甚美,發長七尺,石虎以為夫人。
石虎置女侍中,皆貂蟬,直侍皇后。
石虎以宮人為女官門下通事,以玉案行文書(案此下三條俱見《太平御覽》)。
皇后出,女騎一千為鹵簿,鼕月皆著紫衣巾蜀錦褲褶(案《太平寰宇記》引此條雲:皇后出,從女騎千人為鹵簿,腳著五文織成襪,手握雌黃婉轉弓。其交與此互異。)
石虎皇后女騎,腰中著金環,參鏤帶。
石季竜宮婢數十,盡著皂褠,頭著神弁,如今禮先冠。石虎有指南車及司裏車。又有舂車,木人及作行礁於車上,車動則木人踏礁舂行,十裏成米一斛。又有磨車,置石磨於車上,行十裏輒磨麥一斛。凡此車皆以朱彩為飾,惟用將軍一人。車行則衆並發,車止則止。中御史解飛、尚方人魏猛變所造。(案《說郛》引此條雲:解飛者,石虎時工人,作旃檀車,左轂上置碓,右轂上置磨,每行十裏磨麥一石,舂米一斛。其文與此小異。)
石虎性好佞佛,衆巧奢靡,不可紀也。嘗作檀車,廣丈餘,長二丈,四輪。作金佛像,坐於車上,九竜吐水灌之。又作木道人,恆以手摩佛心腹之間。又十餘木道人,長二尺。餘皆披袈裟繞佛行,當佛前,輒揖禮佛。又以手撮香投爐中,與人無異。車行則木人行,竜吐水,車止則止。亦解飛所造也。
石虎少好遊獵,後體壯大,不復乘馬。作獵輦,二十人擔之,如今之步輦。上安徘徊麯蓋,當坐處安轉關床,若射鳥獸直有所嚮關,隨身而轉。虎善射,矢不虛發(案此條與下二條俱見《太平御覽》)。
織錦署在中尚方。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竜、小交竜、蒲桃文錦、斑文錦、鳳皇朱雀錦、韜文錦、桃核文錦,或青綈,或白綈,或黃綈,或緑綈,或紫綈,或蜀綈,工巧百數,不可盡名也。
石虎中尚方,禦府中。巧工、作錦、織成署皆數百人。
石虎禦府罽,有雞頭文罽,鹿子罽,花罽。
石虎種雙長生樹,根生於屋下,枝葉交於棟上。是先種樹,後立屋。安玉盤,容十斛於二樹之間(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華林園有春李,鼕華春熟。
石虎園中有西王母棗,鼕夏有葉,九月生花,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棗,亦三子一尺。
石虎苑中有勾鼻桃,重二斤。
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碗盞,其味不酸。
石季竜大饗群臣於太武殿,佛圖澄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視殿右有棘生(案此條見《說郛》)。
孟津河東去鄴城五裏,有濟北郡𠔌城縣,有𠔌城山,是黃石公所葬處。有人登此山,見崩土中有文石,石文鮮明。石虎使采取以治宮殿,又免𠔌城令,不奏聞故也。
佛圖澄死後,有人於隴上見之。石虎令開視其墓,惟有一石。虎曰:“石者,朕也。葬吾而去,吾其死矣。”果然(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石虎太子宣,與母弟蔡公韜迭秉政事。宣嫌終有代己之勢。八月社曰,韜登東明觀遊,暮還酌宴,作女伎,罷,宣遣力士鉅鹿楊材等十餘人,夜緣梯入韜第,斫殺之(案此條見《太平御覽》)。
●附錄
當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堰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後史起為鄴令,引漳水十二渠,灌溉魏田數百頃,魏益豐實。後廢堰,田荒,更修天井堰,引鄴城西面漳水,十八裏中細流東註鄴城,南二十裏中作二十堰。
魏武於銅爵臺西立二臺。《魏都賦》雲:三臺列峙而崢嶸(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鄴中南城東西六裏,南北八裏六十步。高歡以北城窄隘,故令僕射高隆之更築此城。掘得神龜,大逾方丈,其堵堞之狀,鹹以龜象焉(案此條見《河朔訪古記》)。
惠帝師敗蕩陰,千官皆走,獨嵇紹端冕帝側,以身捍主,遂至見害,血濺禦衣。及事定,左右欲浣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也。”詔葬縣南,因名此地為浣衣裏(案此條見《太平寰宇記》)。
紫陌宮,在臨漳縣城西北五裏,石虎建於紫陌橋側。及齊時,因修為濟口。帝巡幸,及往並州,百官相餞,莫不至此而別。文宣嘗西巡,百官辭於紫陌。帝使槊騎圍之,曰:“我舉鞭一時刺殺。”淹留半曰,文宣醉不能起,黃門侍郎是連子陽進曰:“陛下如此,諸臣恐怖。”文宣曰:“大怖耶?若然,不須殺。”乃命解圍。將行,見魏孝靜帝及高隆之於道左,以灑酹之。至晉陽,又並見之。孝靜曰:“我不負君,何意發我塚?”隆之曰:“臣無罪,何意誅臣兒?”文宣乃使封魏帝陸及隆之塚也。
鄴俗,鼕至一百五曰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曰,作乾粥,是今之糗。
並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曰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餉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曰,自作飲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盤相問遺,不為介子推也。
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按玉燭寶典,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別以餳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