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轉眼之間,小波離世已經十年了。他的文字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仍舊如日中天。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二:
一是他寫的東西是純文學,而純文學生命的計量單位不是月,不是年,甚至不是十年,而是百年。如果一個文學家寫的是生活、愛情,無論哪個時代的人,多大歲數的人,都會喜歡讀的,因為人們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活了多大歲數,他衹要活着,衹要嚮往愛情和美,就總是能夠從純文學中找到共鳴,用作傢帶給我們的精神來填補自己的心靈。
二是他傳播的許多思想仍然是目前的中國所需要的。這十年也許是中國人物質生活上變化最快的十年,但卻肯定不是我們精神生活上變化最快的十年。當然,我們有了互聯網,有了一億多的網民,這是小波在世時完全沒有過的新鮮事物。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卻是老樣子。所以小波的許多話題不但沒有過時,有的甚至還很前衛。記得當年有一位專門研究先鋒藝術的意大利電影人采訪過小波,同批被采訪的人中有崔健、金星等人,可見他是把王小波當做先鋒藝術傢來看的。時至今日,王小波的思想、他的藝術還是前衛的。什麽時候,他的思想成為人們的共識,不再顯得前衛,中國就進步了。
這本書是在十年前的一本紀念集的基礎上重新選編的,其中大部分篇幅是原有的,也增加了一些當時沒有趕上收入的文章,以及人們新寫的文章。希望人們從這本書中瞭解王小波其人其書,希望他的生命和作品永遠活在愛他的人們心中。
李銀河
2007年3月10日
轉眼之間,小波離世已經十年了。他的文字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仍舊如日中天。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二:
一是他寫的東西是純文學,而純文學生命的計量單位不是月,不是年,甚至不是十年,而是百年。如果一個文學家寫的是生活、愛情,無論哪個時代的人,多大歲數的人,都會喜歡讀的,因為人們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活了多大歲數,他衹要活着,衹要嚮往愛情和美,就總是能夠從純文學中找到共鳴,用作傢帶給我們的精神來填補自己的心靈。
二是他傳播的許多思想仍然是目前的中國所需要的。這十年也許是中國人物質生活上變化最快的十年,但卻肯定不是我們精神生活上變化最快的十年。當然,我們有了互聯網,有了一億多的網民,這是小波在世時完全沒有過的新鮮事物。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卻是老樣子。所以小波的許多話題不但沒有過時,有的甚至還很前衛。記得當年有一位專門研究先鋒藝術的意大利電影人采訪過小波,同批被采訪的人中有崔健、金星等人,可見他是把王小波當做先鋒藝術傢來看的。時至今日,王小波的思想、他的藝術還是前衛的。什麽時候,他的思想成為人們的共識,不再顯得前衛,中國就進步了。
這本書是在十年前的一本紀念集的基礎上重新選編的,其中大部分篇幅是原有的,也增加了一些當時沒有趕上收入的文章,以及人們新寫的文章。希望人們從這本書中瞭解王小波其人其書,希望他的生命和作品永遠活在愛他的人們心中。
李銀河
2007年3月10日
成長歲月
——與宋華女士、王小平先生談王小波
艾曉明
時間:1997年5月14日、15日、16日上午9點至11點
地點:國傢教委宿舍宋華女士傢中
訪談人:宋華,王小波的母親,國傢教委離休幹部。王小平,王小波的哥哥,1949年生於濟南,在北京長大。美國圖蘭大學哲學博士,現居美國。王小波出事後趕回北京。
一、傢裏的孩子
艾曉明(以下簡稱艾):我原來看小波的作品,覺得傢長挺不容易的,允許孩子寫到這個程度。一般的傢長看了會說,喲!怎麽能這樣寫啊!
王小平(以下簡稱王)?:哪有傢長啊,他都那麽大年齡了,誰管他呢。
艾(問宋華女士):您看了他的書嗎?《黃金時代》。
宋華(以下簡稱宋):我看了。
艾:好多人看了其中的性描寫覺得不能寫到那個程度,寫到那個程度太野了。那您也沒管他啊?
宋:我不管,也管不了。
艾:您覺得可以接受,無所謂是嗎?
宋:我無所謂。他有些散文我看了。我覺得你仔細看看,裏面有很深刻的內容。以前我沒大看,銀河走了以後,他經常回來,順手帶來一些東西,我就看了。過去他還寫了些什麽,我不是全都瞭解。
艾:說說他是什麽時候開始寫作的?
宋:初中。
王:什麽時候?雲南兵團回來的時候。
艾:你最早看到他的作品是什麽時候?
宋:他倆住一個屋。他跟小平住一個屋。小平每月從煤礦回來。
王:寫作,他是從山東回來的時候開始寫的。好像一開始寫了一個人如何變驢的。
宋:還有《緑毛水怪》。
王:還有《劉三姐》,現在找不到了。
艾:《劉三姐》找到了。銀河說,《緑毛水怪》在一個朋友那兒。你當時看了感覺怎麽樣?
王:佛頭着糞,翻案文章。
宋:他能把一本書看成個捲兒,就像個海帶捲兒一樣。
王:咱們傢的人都不愛惜書,國外的教授們看完了書,那書還是雪白雪白的。
艾:他說你們傢的傢訓是不學文科,他後來還是轉到這上面來了。
宋:他從小愛看書,愛講故事。他看一本書以後,能給他們小孩講故事,從頭到尾講下來。
艾:看小波的書,覺得你是一個熱愛文學的人,給他念《青銅騎士》。你看過他給《青銅時代》寫的序嗎?說小時候,我哥哥給我念《青銅騎士》。
王:我確實給他念過《青銅騎士》,那都是真事。普希金的《青銅騎士》,那時候我能背相當多的段落,2/3都能背下來。我當時給他背了一段。
艾:他說比較起來,還有一位先生譯的《青銅騎士》就不夠好,有東北二人轉的調子。
王:那也是我跟他講過的。講過的話有一些我忘了,不過看到他寫的東西,我能回憶起來。我好像跟他講過,就是不同的譯者,高下,雲泥一樣。詩是很難翻譯的。
艾:那你那時候喜歡文學是受了什麽影響?看書是傢裏的書還是別人的書,藉的書?
王:有傢裏的書,也有藉的書。小波和我一樣,衹要見了書就沒命了。小波看書時像根木頭,你喊他,他聽不見,你要踢他一腳。
艾:可是那時候也沒有什麽好看的書。
王:怎麽沒有好看的書,我父親的書架,他的書房裏,大概得有兩千本書。他藏書比較多。
宋:賣了七麻袋。
艾:是嗎?什麽時候賣的?“文革”的時候?
宋:“文革”,“文化大革命”啊。
王:“文革”以前,當然都是現代文學的東西。你看現在市面上,介紹的東西,英法的居多,美國現代文學的東西,中國人可能比美國人知道得多。他們到美國去跟人交流,中國人看過的東西,美國人也沒看過。或者是很早很早的。在“文化革命”以前,西方的古典的作品,介紹得很多啊。所以,我們那時候,也看了一些。
宋:他爸爸,雖然是搞邏輯的,實際上也很喜歡文學。他爸爸的文筆挺好的。一個早晨起來,六七千字的文章就寫出來了。
艾:寫論文吧。
王:小波像我爸爸。我爸爸從小也有相當的文學天才。過去他讀私塾,四書五經,舊學功底很好。小波還有一個地方也像他,就是會寫東西,不會做活。
艾:我今天聽瀋原說,你爸爸給他們上哲學課,學生說這個老師上課特開心。
宋:他爸爸講課,學生都很喜歡。
王:那時候我爸爸已經有病了,他有腦血栓。其實他早年就是以寫文章見長的。
宋?:念了9年私塾,上小學就是把英文、數學都補上去。後來就上師範。
王:後來當八路軍,也是當的筆桿子。
宋:也做過政治工作,但主要是搞教育,他能講。看問題也透。而且有點超前。所以到哪兒,下級、同事都對他特別好,但是對領導,他就不會了。看見別人有缺點,他也敢講。
艾:你父親挨整是哪一年?1952年是吧?
王:1952年。那時快“三反”“五反”了。媽媽你把李新寫的那個東西給她看看。
艾?:哦,《炎黃春秋》1992年5月總第6期。李新的《追思邏輯學家王方名》。
王:我爸爸太天真,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其實很多青年加入共産黨以後,很快就意識到,不能當理想主義者。可是我爸爸始終認為,應該有共産主義理想,應該很高尚、很純潔。所以他在地方工作可以,因為那時上下級、同志之間關係都比較簡單。他1950年調到中央教育部工作,後來他就倒黴了。
宋:你可以看李新寫的那段。
艾:在這裏,李新寫的:“王方名把他受冤屈的經過和我講得很詳細。1952年‘三反’時,王方名給高教部領導提了許多意見,引起了許多領導對他的極度不滿。恰在此時,四川轉來了王方名家乡農會控告王方名包庇地主家庭,並附有王方名給他父親的信。高教部領導如獲至寶,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王方名當做階級異己分子開除黨籍。按黨章規定,開除黨員要經過支部,但‘三反’期間誰還顧到什麽黨章呢?由黨組書記錢俊瑞簽名呈報,經‘三反’運動副主任劉景範批示,再送中央組織部部長安子文批準,這個鐵案就鑄成了。”
王:後來1979年以後恢復黨籍。因為當時是經安子文批的,所以一直扯皮,扯到了錢俊瑞他們那兒。經過了“文化大革命”,他們也挨整,就理解了。後來恢復了黨籍。
艾:李新寫了,說:“安子文看了錢俊瑞的報告後,二話不說,就在報告上寫下了他的意見,說他從前的批示有錯誤,應予撤銷。”他承認,過去的官僚主義太嚴重了。你父親平反你們幫忙了沒有?幫他寫材料、遞材料?
——與宋華女士、王小平先生談王小波
艾曉明
時間:1997年5月14日、15日、16日上午9點至11點
地點:國傢教委宿舍宋華女士傢中
訪談人:宋華,王小波的母親,國傢教委離休幹部。王小平,王小波的哥哥,1949年生於濟南,在北京長大。美國圖蘭大學哲學博士,現居美國。王小波出事後趕回北京。
一、傢裏的孩子
艾曉明(以下簡稱艾):我原來看小波的作品,覺得傢長挺不容易的,允許孩子寫到這個程度。一般的傢長看了會說,喲!怎麽能這樣寫啊!
王小平(以下簡稱王)?:哪有傢長啊,他都那麽大年齡了,誰管他呢。
艾(問宋華女士):您看了他的書嗎?《黃金時代》。
宋華(以下簡稱宋):我看了。
艾:好多人看了其中的性描寫覺得不能寫到那個程度,寫到那個程度太野了。那您也沒管他啊?
宋:我不管,也管不了。
艾:您覺得可以接受,無所謂是嗎?
宋:我無所謂。他有些散文我看了。我覺得你仔細看看,裏面有很深刻的內容。以前我沒大看,銀河走了以後,他經常回來,順手帶來一些東西,我就看了。過去他還寫了些什麽,我不是全都瞭解。
艾:說說他是什麽時候開始寫作的?
宋:初中。
王:什麽時候?雲南兵團回來的時候。
艾:你最早看到他的作品是什麽時候?
宋:他倆住一個屋。他跟小平住一個屋。小平每月從煤礦回來。
王:寫作,他是從山東回來的時候開始寫的。好像一開始寫了一個人如何變驢的。
宋:還有《緑毛水怪》。
王:還有《劉三姐》,現在找不到了。
艾:《劉三姐》找到了。銀河說,《緑毛水怪》在一個朋友那兒。你當時看了感覺怎麽樣?
王:佛頭着糞,翻案文章。
宋:他能把一本書看成個捲兒,就像個海帶捲兒一樣。
王:咱們傢的人都不愛惜書,國外的教授們看完了書,那書還是雪白雪白的。
艾:他說你們傢的傢訓是不學文科,他後來還是轉到這上面來了。
宋:他從小愛看書,愛講故事。他看一本書以後,能給他們小孩講故事,從頭到尾講下來。
艾:看小波的書,覺得你是一個熱愛文學的人,給他念《青銅騎士》。你看過他給《青銅時代》寫的序嗎?說小時候,我哥哥給我念《青銅騎士》。
王:我確實給他念過《青銅騎士》,那都是真事。普希金的《青銅騎士》,那時候我能背相當多的段落,2/3都能背下來。我當時給他背了一段。
艾:他說比較起來,還有一位先生譯的《青銅騎士》就不夠好,有東北二人轉的調子。
王:那也是我跟他講過的。講過的話有一些我忘了,不過看到他寫的東西,我能回憶起來。我好像跟他講過,就是不同的譯者,高下,雲泥一樣。詩是很難翻譯的。
艾:那你那時候喜歡文學是受了什麽影響?看書是傢裏的書還是別人的書,藉的書?
王:有傢裏的書,也有藉的書。小波和我一樣,衹要見了書就沒命了。小波看書時像根木頭,你喊他,他聽不見,你要踢他一腳。
艾:可是那時候也沒有什麽好看的書。
王:怎麽沒有好看的書,我父親的書架,他的書房裏,大概得有兩千本書。他藏書比較多。
宋:賣了七麻袋。
艾:是嗎?什麽時候賣的?“文革”的時候?
宋:“文革”,“文化大革命”啊。
王:“文革”以前,當然都是現代文學的東西。你看現在市面上,介紹的東西,英法的居多,美國現代文學的東西,中國人可能比美國人知道得多。他們到美國去跟人交流,中國人看過的東西,美國人也沒看過。或者是很早很早的。在“文化革命”以前,西方的古典的作品,介紹得很多啊。所以,我們那時候,也看了一些。
宋:他爸爸,雖然是搞邏輯的,實際上也很喜歡文學。他爸爸的文筆挺好的。一個早晨起來,六七千字的文章就寫出來了。
艾:寫論文吧。
王:小波像我爸爸。我爸爸從小也有相當的文學天才。過去他讀私塾,四書五經,舊學功底很好。小波還有一個地方也像他,就是會寫東西,不會做活。
艾:我今天聽瀋原說,你爸爸給他們上哲學課,學生說這個老師上課特開心。
宋:他爸爸講課,學生都很喜歡。
王:那時候我爸爸已經有病了,他有腦血栓。其實他早年就是以寫文章見長的。
宋?:念了9年私塾,上小學就是把英文、數學都補上去。後來就上師範。
王:後來當八路軍,也是當的筆桿子。
宋:也做過政治工作,但主要是搞教育,他能講。看問題也透。而且有點超前。所以到哪兒,下級、同事都對他特別好,但是對領導,他就不會了。看見別人有缺點,他也敢講。
艾:你父親挨整是哪一年?1952年是吧?
王:1952年。那時快“三反”“五反”了。媽媽你把李新寫的那個東西給她看看。
艾?:哦,《炎黃春秋》1992年5月總第6期。李新的《追思邏輯學家王方名》。
王:我爸爸太天真,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其實很多青年加入共産黨以後,很快就意識到,不能當理想主義者。可是我爸爸始終認為,應該有共産主義理想,應該很高尚、很純潔。所以他在地方工作可以,因為那時上下級、同志之間關係都比較簡單。他1950年調到中央教育部工作,後來他就倒黴了。
宋:你可以看李新寫的那段。
艾:在這裏,李新寫的:“王方名把他受冤屈的經過和我講得很詳細。1952年‘三反’時,王方名給高教部領導提了許多意見,引起了許多領導對他的極度不滿。恰在此時,四川轉來了王方名家乡農會控告王方名包庇地主家庭,並附有王方名給他父親的信。高教部領導如獲至寶,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王方名當做階級異己分子開除黨籍。按黨章規定,開除黨員要經過支部,但‘三反’期間誰還顧到什麽黨章呢?由黨組書記錢俊瑞簽名呈報,經‘三反’運動副主任劉景範批示,再送中央組織部部長安子文批準,這個鐵案就鑄成了。”
王:後來1979年以後恢復黨籍。因為當時是經安子文批的,所以一直扯皮,扯到了錢俊瑞他們那兒。經過了“文化大革命”,他們也挨整,就理解了。後來恢復了黨籍。
艾:李新寫了,說:“安子文看了錢俊瑞的報告後,二話不說,就在報告上寫下了他的意見,說他從前的批示有錯誤,應予撤銷。”他承認,過去的官僚主義太嚴重了。你父親平反你們幫忙了沒有?幫他寫材料、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