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诸子杂家>> 何躍青 He Yueq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你最該知道的中國之文化藝術
  作為該套叢書之一的《文化藝術》,將帶領讀者一睹五千年的文明風采。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隕落,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許多事隨塵煙而逝,許多事被歷代傳承。有人一生奮鬥卻懷才不遇,有人一世拼搏而浮沉史海,這些人和事匯成了浩瀚的歷史長河,也鑄就了人類文明。
第1節:前言
    前言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宛如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每當我們置身其中,耳旁都是金玉珠璣的歷史回音,眼前盡現琳琅滿目的歷史勝景,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多彩,讓我們回味也讓我們深思。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基礎,也是每個中華子孫引以為傲的靈魂所在。五千年的變遷,不僅為我們留下了浩瀚的歷史,也承載着文明的印記。我們的祖先在漫長而麯折的奮鬥歷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無數王朝的更迭為後人留下了歷史年輪滑過的真實印記,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在歷史長河的蕩滌之下為我們留下了嘆為觀止的真跡,同時各民族也在自己的領域創造出許多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文化奇珍。歷史為我們創造了寶貴財富,我們要珍惜更要加以宣揚。
    五千年的歷史是浩繁而宏大的,而古今中外的歷史典籍、史學著作更是汗牛充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盡覽文明與歷史的精髓,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能夠有所選擇的閱讀最有價值的文化,最想知道的歷史,最想瞭解的名人,最想瀏覽的古跡,無疑是無數讀者夢寐以求的事情,而這也正是本套叢書所有編輯的初衷。為此,我們特地邀請衆多在各自領域有專長的學者和專傢編撰了這套《你最該知道的中國》係列叢書,該書從各個層面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藝術、人文、地理、民俗等做了一次係統的梳理。旨在幫助大傢更好地瞭解中國、熱愛中國、弘揚中國。該書可以作為歷史愛好者參閱的讀本,也可以是學生在教材之外更清晰深入瞭解中國的一個窗口,更是所有渴望讓心靈和歷史對話的讀者的最好選擇。我們衷心希望本套叢書的出版能獲得大傢的厚愛。
    作為該套叢書之一的《文化藝術》,將帶領讀者一睹五千年的文明風采。
    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隕落,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許多事隨塵煙而逝,許多事被歷代傳承。有人一生奮鬥卻懷才不遇,有人一世拼搏而浮沉史海,這些人和事匯成了浩瀚的歷史長河,也鑄就了人類文明。
    “試拂三閭文字,還與日月爭光”,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之不朽,體現在他登峰造極的文學成就上,也體現在他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深遠的歷史影響上。當我們瞭解了孔子以及他思想産生的來源,就會明白為什麽儒傢思想能夠流傳至今而且被世界推崇;當我們閱讀了白居易的《長恨歌》並且知道其詩的背景,就會更深刻地體會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和一個文人的悲憫情懷;而文壇鬥士魯迅,不僅使我們折服於他鋒利如槍的筆觸,更被他一個文人的氣節和骨氣而感動。
    如果說文字是歷史的真實記錄,那麽繪畫藝術就是歷史的重現。鋪開中華文明這幅大畫捲,流傳於世的名傢名品可謂是數不勝數,他們在藝術上的造詣也是出神入化。閻立本的《步輦圖》,徐渭的《花鳥圖》,徐悲鴻豪邁奔放的《八駿圖》,每一副作品都透射着藝術的魅力,同時也融匯了作者對藝術的理解和對人生的感悟,當我們用眼睛欣賞佳品的時候又何嘗不是讓自己的心靈做一次輕鬆愜意的旅行!
    繪畫藝術是對歷史無聲的再現,而戲麯音樂和舞蹈就是立體回聲。流傳至今的舞蹈的活化石——儺舞,反復觀看卻看之不厭,師曠的作品古琴十大名麯之一的《陽春白雪》,多次聆聽卻聽之不倦。藝術的魅力不在於時間的長久,而在於歷經歲月流沙,卻依然魅力依舊。
    文化可以讓你增識長智,藝術可以讓你陶冶心性,走進文化藝術的殿堂,我們心曠神怡、甘之如醇。追求藝術的那種超越、完美的精神,是人類永不荒蕪的靈根、靈性。
第2節:老子與《道德經》
    第一章 文人文學
    老子與《道德經》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結構和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藴蓄磨礪期。在那個現實生活相對混亂動蕩、思想領域卻極其活躍繁榮的年代,流傳至今的中國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時的諸子百傢可謂是這種精粹孕育成形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想百川匯流、衝激跌宕的時代現象。老子作《道德經》,創道傢學派,開文化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
  老子(約前570~前470),姓李,名耳,《莊子》稱他為老聃,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傢,哲學家。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從師於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官。晚年在故裏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學,死於扶風。
  老子研讀《尚書》的時期是他思想發展的成熟期。當時老子聲名鵲起,許多學者都慕名前來討教。據說孔子就專程前往洛邑嚮李耳問禮。他們在廟堂階前看到一尊“三緘其口”的金人,孔子問他,背後的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慮”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個人等到他的骨頭都已腐朽了,衹有他的言論尚存。況且作為一個君子,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出而為仕,否則就隨遇而安。會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貨物藏得很嚴密,仿佛一無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鈍。去掉你身上的驕氣與過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態與過多的志嚮,這些對你有益無害。
  孔子離去後,對自己的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翔;魚,我知道它能在水中遊動;獸,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獸我可以用網去捕捉它,能遊的魚可以用釣繩去釣,能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至於竜,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風雲飛上天呢?我今天見到老子,感覺他就像竜一樣。”
  本來,老子的思想已開始嚮隱居修養、追求無名發展,恰好此時周王室的一場內亂又使他得以由仕途中解脫。周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的周朝典籍逃奔到楚國。此事波及到李耳,李耳於是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準備從此隱居。行至函𠔌關時,令尹喜請求道:“先生要隱居了,請盡力寫一部書吧。”於是老子寫了一部書,這就是《道德經》。
  老子的思想集中於《道德經》,這是他唯一的傳世之作,書中所述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他用“道”來概括宇宙萬物的生成與演變——道是客觀自然規律,又具有永恆絶對的本體的意義。他提出“反者道之動”,指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對立,認為事物的變化都是有和無的統一,意識到對立面的互相轉化,並提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他還主張“柔弱勝剛強”。他教導後世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名無欲,使夫智者所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為)”。他熱愛和平,反對無謂的戰爭。他指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者多,是以饑。”並奉勸統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德經》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談宇宙,談人生,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礎之作。
首頁>> 文學>> 诸子杂家>> 何躍青 He Yueq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