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的 話
《百年文化中國》叢書
文化之河猶如一個民族的血脈。古往今來,世界任何民族生生不息的真正不竭動力就是她的獨特文化。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源絶流斷,那麽,這個民族也就匿跡銷聲了。
20世紀的中國歷經了有史以來最劇烈的震蕩和最深刻的變革。她承繼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在波瀾壯闊、風雲激蕩的社會變遷中艱難而頑強地生長,抗擊着社會動蕩的破壞與摧殘、西方文化的衝擊與震撼,迭經波折,吞吐吸納,化舊為新。其獨特的精神內核歷久彌堅。
百年時光相去不遠,民族文化魂牽夢縈。圓明園的頽垣斷壁、未名湖的微波瀲灧、故宮博物院的奇珍異寶、蘇杭園林的旖旎風光、遍布神州的古城遺址、名人學者的故居遺跡、烈士暮年的彷徨迷惑、文人雅士的吟詠書畫、梨園百傢的清音妙麯、收藏者的金石碑帖、文販攤的瓶罐尺綃……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訴說着百年的滄桑,無不傳承着中華民族的血脈!
《百年文化中國》叢書以反映中國在20世紀變遷中的文化底藴為主旨,通過記述文化遺存逸事、人文事跡節操、社會風俗流變,展現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生生不息的深層原因。在敘述方式上,不求體例一致、形式統一、辭章華麗,但求史料翔實、自得一見、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文字明暢、圖文並茂,總之,以讀者喜聞樂見為首要。
《百年文化中國》叢書是為廣大作者、讀者提供的一塊開放的文化園地。稱其為開放,意在解放思想,不因舊物陳說束縛灼見,不拘題材大小遮掩真知;稱其為園地,唯願作者也是讀者,讀者也是作者,你植一株苗,我培一鍬土,你澆一杯水,我施一捧肥,共同耕耘、共同培育,使其生長為茂密的森林。此即編者之願矣。
當代中國出版社編輯部
引 言
親愛的讀者,您知道程硯秋嗎?
有點年紀的老先生,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知道他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或許當年在北京、上海還看過程硯秋的戲;青年朋友可能對他就不那麽熟悉了。
這也難怪。因為這位傑出的京劇藝術傢離開我們已近經五十年了。
程硯秋(1904-1958)是四大名旦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比梅蘭芳小十歲,比荀慧生、尚小雲小四歲,藝事生活比那三位開始的晚;在四大名旦中,程硯秋又是故世最早的,而且是壯年早逝,享壽僅五十有四,從他開始學藝算起到1957年鼕天最後一場演出,舞臺生活不及五十年。
程硯秋在京劇藝壇上辛勤耕耘了近半個世紀,藝術成就很高。他所創造的風格卓異的程派藝術,不僅使他生前享有盛名,就是在他辭世近五十年後,程派仍廣泛流傳於國內外,一代代傳人輩出,有着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深遠廣泛的藝術影響。程硯秋連同梅、荀、尚三位,是中國京劇劃時代的巨匠,東方戲劇的傑出代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驕傲,躋身於世界著名藝術大師之林而毫不遜色。
對京劇藝術做出重大貢獻的程硯秋,在做人的品格和節操上,也是堪為稱道的。他一生律己甚嚴,追求進步,九死無悔,錚錚鐵骨,高風亮節。在黑暗的舊時代,他潔身自愛,正直不苟,熱心公益,嫉惡如仇;在之後的新中國,他以藝術服務於人民,表現了一個愛國的、正直的、進步的藝術傢的執着追求。
這一切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歷經磨難,充滿坎坷。然而,他奮戰不息,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終於在從藝和做人上,達到彪炳史册、足為後世楷模的境地。
程硯秋一生的事跡是十分豐富感人的。他是獨特的、有性格的人。本文集納了程硯秋一生中的若幹片斷,足以勾勒出這位大藝術傢的基本形象,展現出他的思想性格。而他身後的50年中,程硯秋和程派藝術備受尊重,源遠流長,其中也有若幹動人的人和事,值得一書。
《百年文化中國》叢書
文化之河猶如一個民族的血脈。古往今來,世界任何民族生生不息的真正不竭動力就是她的獨特文化。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源絶流斷,那麽,這個民族也就匿跡銷聲了。
20世紀的中國歷經了有史以來最劇烈的震蕩和最深刻的變革。她承繼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在波瀾壯闊、風雲激蕩的社會變遷中艱難而頑強地生長,抗擊着社會動蕩的破壞與摧殘、西方文化的衝擊與震撼,迭經波折,吞吐吸納,化舊為新。其獨特的精神內核歷久彌堅。
百年時光相去不遠,民族文化魂牽夢縈。圓明園的頽垣斷壁、未名湖的微波瀲灧、故宮博物院的奇珍異寶、蘇杭園林的旖旎風光、遍布神州的古城遺址、名人學者的故居遺跡、烈士暮年的彷徨迷惑、文人雅士的吟詠書畫、梨園百傢的清音妙麯、收藏者的金石碑帖、文販攤的瓶罐尺綃……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訴說着百年的滄桑,無不傳承着中華民族的血脈!
《百年文化中國》叢書以反映中國在20世紀變遷中的文化底藴為主旨,通過記述文化遺存逸事、人文事跡節操、社會風俗流變,展現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生生不息的深層原因。在敘述方式上,不求體例一致、形式統一、辭章華麗,但求史料翔實、自得一見、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文字明暢、圖文並茂,總之,以讀者喜聞樂見為首要。
《百年文化中國》叢書是為廣大作者、讀者提供的一塊開放的文化園地。稱其為開放,意在解放思想,不因舊物陳說束縛灼見,不拘題材大小遮掩真知;稱其為園地,唯願作者也是讀者,讀者也是作者,你植一株苗,我培一鍬土,你澆一杯水,我施一捧肥,共同耕耘、共同培育,使其生長為茂密的森林。此即編者之願矣。
當代中國出版社編輯部
引 言
親愛的讀者,您知道程硯秋嗎?
有點年紀的老先生,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知道他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或許當年在北京、上海還看過程硯秋的戲;青年朋友可能對他就不那麽熟悉了。
這也難怪。因為這位傑出的京劇藝術傢離開我們已近經五十年了。
程硯秋(1904-1958)是四大名旦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比梅蘭芳小十歲,比荀慧生、尚小雲小四歲,藝事生活比那三位開始的晚;在四大名旦中,程硯秋又是故世最早的,而且是壯年早逝,享壽僅五十有四,從他開始學藝算起到1957年鼕天最後一場演出,舞臺生活不及五十年。
程硯秋在京劇藝壇上辛勤耕耘了近半個世紀,藝術成就很高。他所創造的風格卓異的程派藝術,不僅使他生前享有盛名,就是在他辭世近五十年後,程派仍廣泛流傳於國內外,一代代傳人輩出,有着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深遠廣泛的藝術影響。程硯秋連同梅、荀、尚三位,是中國京劇劃時代的巨匠,東方戲劇的傑出代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驕傲,躋身於世界著名藝術大師之林而毫不遜色。
對京劇藝術做出重大貢獻的程硯秋,在做人的品格和節操上,也是堪為稱道的。他一生律己甚嚴,追求進步,九死無悔,錚錚鐵骨,高風亮節。在黑暗的舊時代,他潔身自愛,正直不苟,熱心公益,嫉惡如仇;在之後的新中國,他以藝術服務於人民,表現了一個愛國的、正直的、進步的藝術傢的執着追求。
這一切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歷經磨難,充滿坎坷。然而,他奮戰不息,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終於在從藝和做人上,達到彪炳史册、足為後世楷模的境地。
程硯秋一生的事跡是十分豐富感人的。他是獨特的、有性格的人。本文集納了程硯秋一生中的若幹片斷,足以勾勒出這位大藝術傢的基本形象,展現出他的思想性格。而他身後的50年中,程硯秋和程派藝術備受尊重,源遠流長,其中也有若幹動人的人和事,值得一書。
嚴酷的學藝生涯
傢道敗落,缺衣少食,給幼小的程菊儂的心靈留下創傷。他很懂事,不大愛說話,能體諒母親的難處。因為窮,他衹念過一年私塾。
母親動了讓兒子學戲的念頭,又怕兒子太小受不了學戲的苦,就同兒子商量。程菊儂既懂事又倔強,知道自己不是梨園世傢,人傢要能收做徒弟已是萬幸,傢裏就能少一個人吃飯。至於受苦,他倒不怕,說:"人傢受得了,我也受得了。"此外,他小時候看過不少名角的好戲,從心眼裏喜歡,也真想去學戲。
一天,母子倆換上幹淨的衣服,湊錢打了送禮的蒲包,跟着花臉鄰居從天橋經虎坊橋來到騾馬市魏染鬍同榮蝶仙傢中--這是給程菊儂找的學戲的師父。
榮蝶仙是唱花旦、刀馬旦的,在清末陸華雲先生辦的長春科班坐科學藝,與故去不久的"活關公"李洪春是同門師兄弟。此時,榮蝶仙二十多歲,正搭班唱戲,同時也帶幾個徒弟。他見了程菊儂,上下打量了一下,覺得模樣不錯,是個唱戲的坯子,就說:"這孩子還不錯,我收下了,讓他傢裏人立'文書'吧。"
母親在猶如賣身契的"文書"上畫了押,含着淚叮囑兒子:"要孝敬師父、師娘,要好好學戲,記住,說話要謹慎,不要占人傢便宜,尤其在錢財上,更不能這樣。"菊儂邊聽邊點頭,母親忍淚一狠心扭頭走了。
拜師學藝,為何還要寫"賣身契"?這涉及早年培養戲麯演員的帶有極大封建性的行規。
舊時代培養戲麯演員,不外三種方法:一種是出錢請教師教戲,先投資後收益,多是傢道殷實的梨園子弟。因為出了錢,教師比較客氣,學生不太受罪。梅蘭芳就屬於這種,他靠祖父梅巧玲的餘蔭,傢道也還不錯,纔請得起老師。采用這種方法的是少數。另兩種方法是進科班學藝和"寫"給老師當"手把徒弟",這是多數,大部分是貧寒子弟,既謀衣食,又求技藝。這兩種方法封建性很強,對學生很殘酷,等於是賣身奴隸。尚小雲是三樂科班出身,程硯秋是"手把徒弟",荀慧生則先是"手把徒弟"後又入了科班。
"手把徒弟"是由師父個別傳藝。這比科班更黑暗。拜師時要立文書字據,規定年限任打任駡,生老病死、覓井逃亡,師門概不負責;學徒期間,演出收入全歸老師。學生學藝之餘,還要承做師門中各種雜務,伺候師父師娘,抱孩子倒夜壺。個別品行不端的老師,還任意摧殘學生的身體,甚至霸占女學生,所謂"先睡覺後傳藝"。
那麽程硯秋是幾歲拜師學的藝?程的自傳文章《我所走過的道路》中說:"六歲因傢赤貧"拜榮蝶仙為師學藝,故多人沿其所說。不過其中有矛盾。程六歲時為1910年,清王朝還未倒,哥哥還在當差,他傢的"鐵桿莊稼"還有,傢道雖中落,還不至一貧如洗,而且他幼年隨母親出城看戲,已略記人事,從小翔鳳鬍同搬出時恐已四五歲,至六歲一年多之中怎能搬好幾次傢?赤貧應在民國以後。又,他在同文中說:"十一歲時開始登臺演唱",又據程未發表的手書年表中說:"學一年演於春陽友會,入丹桂開始正式演出。"若六歲拜師,那"學一年"就是七歲;而又說"十一歲開始演出",此時他已有四年藝齡就不可能纔"開始登臺"了,故文中前後矛盾。何況,榮蝶仙收徒弟也為謀利,不可能在傢中白白養活他五年。因此推算,程硯秋拜師學藝大概不(太可能)是六歲,而應是十歲左右。
六歲也好,十歲也罷,反正他入師門時還是個孩子。偏偏遇上了一個極為殘暴的老師。這也難怪,那個時代講究"不打不成材",師父對徒弟很少有不粗暴的。
榮蝶仙脾氣很不好,對徒弟十分兇狠,稍不如意就拳打腳踢。那時也興"打"。程菊儂一進師門就成了小聽差的,伺候師父師娘,幹雜活,抱孩子,每天頂着星星起來,半夜才能睡下,挨打受駡更是傢常便飯。
一次,剛練完早功,榮蝶仙馬上讓他吊《宇宙鋒》的唱腔。琴師趙硯奎按老方法拉,他開始有點發蒙,一時張不開嘴,榮蝶仙大怒,立時狠狠地打了一頓板子。由於剛練完撕腿,血還未換過來,一頓毒打,把血凝聚在腿腕子上,留下了一個淤血疙瘩。二十年後,他訪歐時,纔在德國動了手術,治好了這個毛病;心靈上的創傷卻是永遠無法平復的。
傢道敗落,缺衣少食,給幼小的程菊儂的心靈留下創傷。他很懂事,不大愛說話,能體諒母親的難處。因為窮,他衹念過一年私塾。
母親動了讓兒子學戲的念頭,又怕兒子太小受不了學戲的苦,就同兒子商量。程菊儂既懂事又倔強,知道自己不是梨園世傢,人傢要能收做徒弟已是萬幸,傢裏就能少一個人吃飯。至於受苦,他倒不怕,說:"人傢受得了,我也受得了。"此外,他小時候看過不少名角的好戲,從心眼裏喜歡,也真想去學戲。
一天,母子倆換上幹淨的衣服,湊錢打了送禮的蒲包,跟着花臉鄰居從天橋經虎坊橋來到騾馬市魏染鬍同榮蝶仙傢中--這是給程菊儂找的學戲的師父。
榮蝶仙是唱花旦、刀馬旦的,在清末陸華雲先生辦的長春科班坐科學藝,與故去不久的"活關公"李洪春是同門師兄弟。此時,榮蝶仙二十多歲,正搭班唱戲,同時也帶幾個徒弟。他見了程菊儂,上下打量了一下,覺得模樣不錯,是個唱戲的坯子,就說:"這孩子還不錯,我收下了,讓他傢裏人立'文書'吧。"
母親在猶如賣身契的"文書"上畫了押,含着淚叮囑兒子:"要孝敬師父、師娘,要好好學戲,記住,說話要謹慎,不要占人傢便宜,尤其在錢財上,更不能這樣。"菊儂邊聽邊點頭,母親忍淚一狠心扭頭走了。
拜師學藝,為何還要寫"賣身契"?這涉及早年培養戲麯演員的帶有極大封建性的行規。
舊時代培養戲麯演員,不外三種方法:一種是出錢請教師教戲,先投資後收益,多是傢道殷實的梨園子弟。因為出了錢,教師比較客氣,學生不太受罪。梅蘭芳就屬於這種,他靠祖父梅巧玲的餘蔭,傢道也還不錯,纔請得起老師。采用這種方法的是少數。另兩種方法是進科班學藝和"寫"給老師當"手把徒弟",這是多數,大部分是貧寒子弟,既謀衣食,又求技藝。這兩種方法封建性很強,對學生很殘酷,等於是賣身奴隸。尚小雲是三樂科班出身,程硯秋是"手把徒弟",荀慧生則先是"手把徒弟"後又入了科班。
"手把徒弟"是由師父個別傳藝。這比科班更黑暗。拜師時要立文書字據,規定年限任打任駡,生老病死、覓井逃亡,師門概不負責;學徒期間,演出收入全歸老師。學生學藝之餘,還要承做師門中各種雜務,伺候師父師娘,抱孩子倒夜壺。個別品行不端的老師,還任意摧殘學生的身體,甚至霸占女學生,所謂"先睡覺後傳藝"。
那麽程硯秋是幾歲拜師學的藝?程的自傳文章《我所走過的道路》中說:"六歲因傢赤貧"拜榮蝶仙為師學藝,故多人沿其所說。不過其中有矛盾。程六歲時為1910年,清王朝還未倒,哥哥還在當差,他傢的"鐵桿莊稼"還有,傢道雖中落,還不至一貧如洗,而且他幼年隨母親出城看戲,已略記人事,從小翔鳳鬍同搬出時恐已四五歲,至六歲一年多之中怎能搬好幾次傢?赤貧應在民國以後。又,他在同文中說:"十一歲時開始登臺演唱",又據程未發表的手書年表中說:"學一年演於春陽友會,入丹桂開始正式演出。"若六歲拜師,那"學一年"就是七歲;而又說"十一歲開始演出",此時他已有四年藝齡就不可能纔"開始登臺"了,故文中前後矛盾。何況,榮蝶仙收徒弟也為謀利,不可能在傢中白白養活他五年。因此推算,程硯秋拜師學藝大概不(太可能)是六歲,而應是十歲左右。
六歲也好,十歲也罷,反正他入師門時還是個孩子。偏偏遇上了一個極為殘暴的老師。這也難怪,那個時代講究"不打不成材",師父對徒弟很少有不粗暴的。
榮蝶仙脾氣很不好,對徒弟十分兇狠,稍不如意就拳打腳踢。那時也興"打"。程菊儂一進師門就成了小聽差的,伺候師父師娘,幹雜活,抱孩子,每天頂着星星起來,半夜才能睡下,挨打受駡更是傢常便飯。
一次,剛練完早功,榮蝶仙馬上讓他吊《宇宙鋒》的唱腔。琴師趙硯奎按老方法拉,他開始有點發蒙,一時張不開嘴,榮蝶仙大怒,立時狠狠地打了一頓板子。由於剛練完撕腿,血還未換過來,一頓毒打,把血凝聚在腿腕子上,留下了一個淤血疙瘩。二十年後,他訪歐時,纔在德國動了手術,治好了這個毛病;心靈上的創傷卻是永遠無法平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