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 宅
老官不是官,可舉手投足都帶着幾分官樣
村裏人都說,官宅占據了尚莊最有風水的地方:緊靠着一個大水塘,水塘西、南、北有三個進水口,每逢下大雨時,奔涌而來的過街水從三個進水口流進水塘,就像小溪匯入大海。雨後街上無水,這塘裏卻蓄滿了水。蛙們此時便極為興奮,一天到晚不停地大合唱。
塘邊是一圈柳樹,因為近着水,長得特別茂盛。水塘西邊是一個葦塘,官宅就坐落在葦塘邊。
村裏人說官宅的風水好,指的就是三個進水口和一個水塘,全村的雨水都流進水塘,水塘衹有東面沒進水口,而官宅就建在東面,因此便有了“肥水註一塘,塘邊建官房”之說。有人則說得更玄乎,官宅側靠聚寶盆,全村的財氣人氣都會聚到這裏了。
據說,早年間官宅曾盛極一時。老人們這樣描述:那是一座四面圍房的四合院,大門在院墻東南角,門樓高大宏偉,門前有“上馬石”、“拴馬樁”,進門是堵影壁,上書四個正楷描金大字“詩書傳傢”。坐北朝南的正房是主人的住處,東西兩側的廂房為晚輩起居處,朝北的倒坐房是客廳、客房、門房。正房與倒坐房之間還有一道中門院墻,把整個宅院分為前院、後院兩部分,院內有水井和盛“天落水”的水缸,院內栽植花木,陳設着魚缸、盆景。房屋嚮外都沒有門窗,後墻與院墻連在一起,把一個長方形院落封閉得十分嚴實。
這宅院曾經出過一位當官的,但這當官的在山西做官,從不回鄉,這宅院就由他的後人經管。戰亂年代官宅裏有護院的,護院的人配有土炮洋槍,一般人不敢靠近。宅院主人有妻有妾,還有供使喚的僕役。總之,這官宅在尚莊老年人心中是一個非常氣派令人仰慕的地方。若幹年來,風水寶地、豪宅貴邸以及關於神秘高墻內種種猜測和傳說,在沒見過什麽世面的尚莊人中間成了一個永遠的話題。
不過,現在的官宅早已無官。官宅的後人們沒有延續祖上遺風,“詩書傳傢”也沒有傳下來,而不斷的分傢和拆賣搬遷早已改變了傳說中的官宅的模樣。原來的宅基上衹是一座很普通的三間老房,住着老少三代四口人,戶主叫尚文德。
尚文德自稱是尚傢官宅的嫡傳,他津津樂道於他的先人:我爺爺那時候我們尚傢是個大傢主,足有百八十口人哪,還有官轎哪!
尚莊的人都把尚文德叫老官。老官,吃了嗎?吃了。尚莊人這樣跟他打招呼,尚文德老頭也毫無愧色地這樣回答。時間既久,約定俗成,人們反倒把他的大號淡忘了。
但是,老官不是官。他活了六十多歲也沒有沾過官的邊兒,衹是年輕時曾在京城一傢綢緞莊當過兩年夥計,回鄉後一直閑居在傢,和尚莊人一樣耪地。但他仍然處處顯示着與衆不同,舉手投足言語談吐都帶着幾分“官樣兒”。他春秋時穿着長袍馬褂,足蹬抓地鞋,頭頂瓜皮帽,腰間挂着個煙荷包,手裏拿着根玉石嘴長桿大煙袋,走路時慢吞吞的,一步一步邁得很穩。夏天時上身是白布褂子,下身是黑綢子褲子,他從來不像莊稼人那樣光膀子穿褲衩兒。手裏總是拿着一把檀木股大折扇,那折扇足有一尺多長,嘩的一聲打開,嘩的一聲合上,動作很紳士,響聲也幹淨利落。鼕天時他穿的是一件黑棉布面羊羔皮袍子,腰間紮着一條布帶子,有時會將皮袍的一角折上來,塞進腰帶,露出白絨絨的羊羔皮毛。頭上戴的是一頂帶皮耳的氈帽頭,天冷時就把皮耳放下來。他拎着糞筐拾糞時也是這個打扮,而且不管天多冷都是慢條斯理、穩穩當當地邁着方步。見到牲口糞,挎在肩上的糞筐也不放下,用糞杈一叉,往後一甩就將糞準確地放進背着的糞筐裏,動作極利落也極瀟灑,和那些穿着臃腫的棉襖、凍得絲絲哈哈、放下糞筐撿糞的莊稼人根本就是兩種形象。村裏人誇贊說:看人傢老官,拾糞也帶着官樣!
老官最讓人敬佩和仰慕之處是他會說書。也不知他是什麽時候讀過並記下的,他肚子裏裝着好多成本大套的書,什麽《三國》、《水滸》、《大八義》、《小八義》、《五鼠鬧東京》,他能夠連續不斷地講下去,一部書能講一兩個月,是遠近聞名的說書人。說書地點就設在他傢門口的高臺上,這高臺就是官宅原先的基座。高臺下是一塊臨街平地,每逢夏天,村裏的男女老少書迷們天一擦黑便拿着小凳子會聚到這裏,黑壓壓地坐了一大片,平心靜氣地聽着老官說書。那時村裏沒什麽娛樂,也沒有電燈,黑漆漆的在傢裏呆着,莫如涼快快的在月光下聽老官說書。
老官不是官,可舉手投足都帶着幾分官樣
村裏人都說,官宅占據了尚莊最有風水的地方:緊靠着一個大水塘,水塘西、南、北有三個進水口,每逢下大雨時,奔涌而來的過街水從三個進水口流進水塘,就像小溪匯入大海。雨後街上無水,這塘裏卻蓄滿了水。蛙們此時便極為興奮,一天到晚不停地大合唱。
塘邊是一圈柳樹,因為近着水,長得特別茂盛。水塘西邊是一個葦塘,官宅就坐落在葦塘邊。
村裏人說官宅的風水好,指的就是三個進水口和一個水塘,全村的雨水都流進水塘,水塘衹有東面沒進水口,而官宅就建在東面,因此便有了“肥水註一塘,塘邊建官房”之說。有人則說得更玄乎,官宅側靠聚寶盆,全村的財氣人氣都會聚到這裏了。
據說,早年間官宅曾盛極一時。老人們這樣描述:那是一座四面圍房的四合院,大門在院墻東南角,門樓高大宏偉,門前有“上馬石”、“拴馬樁”,進門是堵影壁,上書四個正楷描金大字“詩書傳傢”。坐北朝南的正房是主人的住處,東西兩側的廂房為晚輩起居處,朝北的倒坐房是客廳、客房、門房。正房與倒坐房之間還有一道中門院墻,把整個宅院分為前院、後院兩部分,院內有水井和盛“天落水”的水缸,院內栽植花木,陳設着魚缸、盆景。房屋嚮外都沒有門窗,後墻與院墻連在一起,把一個長方形院落封閉得十分嚴實。
這宅院曾經出過一位當官的,但這當官的在山西做官,從不回鄉,這宅院就由他的後人經管。戰亂年代官宅裏有護院的,護院的人配有土炮洋槍,一般人不敢靠近。宅院主人有妻有妾,還有供使喚的僕役。總之,這官宅在尚莊老年人心中是一個非常氣派令人仰慕的地方。若幹年來,風水寶地、豪宅貴邸以及關於神秘高墻內種種猜測和傳說,在沒見過什麽世面的尚莊人中間成了一個永遠的話題。
不過,現在的官宅早已無官。官宅的後人們沒有延續祖上遺風,“詩書傳傢”也沒有傳下來,而不斷的分傢和拆賣搬遷早已改變了傳說中的官宅的模樣。原來的宅基上衹是一座很普通的三間老房,住着老少三代四口人,戶主叫尚文德。
尚文德自稱是尚傢官宅的嫡傳,他津津樂道於他的先人:我爺爺那時候我們尚傢是個大傢主,足有百八十口人哪,還有官轎哪!
尚莊的人都把尚文德叫老官。老官,吃了嗎?吃了。尚莊人這樣跟他打招呼,尚文德老頭也毫無愧色地這樣回答。時間既久,約定俗成,人們反倒把他的大號淡忘了。
但是,老官不是官。他活了六十多歲也沒有沾過官的邊兒,衹是年輕時曾在京城一傢綢緞莊當過兩年夥計,回鄉後一直閑居在傢,和尚莊人一樣耪地。但他仍然處處顯示着與衆不同,舉手投足言語談吐都帶着幾分“官樣兒”。他春秋時穿着長袍馬褂,足蹬抓地鞋,頭頂瓜皮帽,腰間挂着個煙荷包,手裏拿着根玉石嘴長桿大煙袋,走路時慢吞吞的,一步一步邁得很穩。夏天時上身是白布褂子,下身是黑綢子褲子,他從來不像莊稼人那樣光膀子穿褲衩兒。手裏總是拿着一把檀木股大折扇,那折扇足有一尺多長,嘩的一聲打開,嘩的一聲合上,動作很紳士,響聲也幹淨利落。鼕天時他穿的是一件黑棉布面羊羔皮袍子,腰間紮着一條布帶子,有時會將皮袍的一角折上來,塞進腰帶,露出白絨絨的羊羔皮毛。頭上戴的是一頂帶皮耳的氈帽頭,天冷時就把皮耳放下來。他拎着糞筐拾糞時也是這個打扮,而且不管天多冷都是慢條斯理、穩穩當當地邁着方步。見到牲口糞,挎在肩上的糞筐也不放下,用糞杈一叉,往後一甩就將糞準確地放進背着的糞筐裏,動作極利落也極瀟灑,和那些穿着臃腫的棉襖、凍得絲絲哈哈、放下糞筐撿糞的莊稼人根本就是兩種形象。村裏人誇贊說:看人傢老官,拾糞也帶着官樣!
老官最讓人敬佩和仰慕之處是他會說書。也不知他是什麽時候讀過並記下的,他肚子裏裝着好多成本大套的書,什麽《三國》、《水滸》、《大八義》、《小八義》、《五鼠鬧東京》,他能夠連續不斷地講下去,一部書能講一兩個月,是遠近聞名的說書人。說書地點就設在他傢門口的高臺上,這高臺就是官宅原先的基座。高臺下是一塊臨街平地,每逢夏天,村裏的男女老少書迷們天一擦黑便拿着小凳子會聚到這裏,黑壓壓地坐了一大片,平心靜氣地聽着老官說書。那時村裏沒什麽娛樂,也沒有電燈,黑漆漆的在傢裏呆着,莫如涼快快的在月光下聽老官說書。
老官說書時也是慢條斯理,不慌不忙的。他坐在一個高板凳上,手裏悠然搖着大折扇,旁邊放着一壺茶,不時地抿一口。他的嗓音厚重而洪亮,能傳出好遠。開場白總是:列位坐好了,咱們接着講……他的記憶力出奇的好,昨天講到哪兒了,今天怎麽接,一點兒不差,有條不紊。一般是講完一回就打住,說聲:天不早了,且聽下回分解吧!衆人餘興未盡戀戀不捨,但看到老官拾起凳子轉身回屋了,衹好各自散去。老官說書過程中不時地抿一口茶,像是間歇一下,喘喘氣,又像是故意做出一種姿態和風度。他從不自己倒水。他是一手拿着小泥壺,一手搖着長折扇,慢吞吞地喝茶的,水沒了就命令似的喚道:三兒他娘,續水!這時便有一位小腳女人悄悄上前,拿着竹皮暖瓶往老官的小泥壺裏續滿水,然後悄悄地退下。這位被喚作“三兒他娘”的小腳女人,便是這官宅的女主人。
刷洗夜壺是水塘邊一道引人註目的景觀
舊時鄉下女人大都不呼名字,連自己的姓也退居其次,前面是夫傢的姓,後面是自己的姓,後面再連帶一個“氏”字。長此以往,連女人的名字也被人們遺忘了,衹記得她夫傢姓後面那個屬於她的姓。有時連這個字也不提,直呼“某氏”,再俗一些稱作某婆子、老某傢的,或藉用她兒子的名字:鐵柱他娘、瑞祥他娘。乃至藉用兒子小名綽號:二喜他娘、三歪他娘。更為可悲的是女人死了立碑時也沒有名字,衹寫個張李氏之墓、宋王氏之墓等。
這個被老官喚作“三兒他娘”的女人便是因為她的一個兒子小名叫“尚三”,老官挺喜歡尚三。
三兒他娘雖說是這官宅的女主人,但她並不是老官的老婆,她和老官相差二十歲,她是老官的兒媳婦。
老官的老婆、三兒他娘的婆婆對尚莊人來說是個謎,因為沒人知道她姓甚名誰長得什麽樣。於是種種說法和猜測便應運而生。有人說老官的媳婦兒是京城的一個被贖出來的窯姐兒,贖她的是老官給人傢當夥計的那個絲緞莊的大掌櫃,大掌櫃把這窯姐兒贖出來做妾,但大掌櫃的原配夫人容不下她,大掌櫃便做了個人情把她賞給了店夥計老官,私下買了處房子讓老官他們住,但條件是大掌櫃可以隨便來往。
還有一說是大掌櫃原配夫人挺看好老官,把自己的一個侄女給了老官。
諸如此類的說法都認定老官媳婦在京城,老官就曾經和這個京城女人過日子,並生下一個兒子就是三兒他娘的丈夫。至於那個京城女人後來的情況,持“窯姐兒”說者認為是又回了窯子;持大掌櫃夫人侄女說者認為是得病死了,但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認定老官的婚姻很短暫,僅僅是老官在京城當綢緞莊夥計的兩年多時間。綢緞莊何時敗落及其原因不得而知,尚莊人唯一肯定的是老官還鄉時獨身一人。後來他又去了趟京城,領回個孩子,就是三兒他娘的丈夫。
老官對他的婚姻之事守口如瓶,不露一字,任憑鄉人猜測傳說。對這孩子是怎麽回事及來竜去脈也不露一字,於是便有了這孩子不是老官親子的傳說和猜測,對此,老官同樣不置可否。
老官從京城領回這孩子時三十來歲,那孩子十來歲。老官一直未娶,卻把這孩子養大成人,並給他娶了個媳婦就是現在的三兒他娘。三兒他娘不是尚莊的而是京城附近的一個什麽村子的,於是關於三兒他娘的來歷又生出幾多傳說和猜測。
三兒他娘嫁到尚傢後為尚傢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夭折了,小二比小三大兩歲。小三沒出生三兒他娘的丈夫就當兵去了,當的什麽兵沒人知道,衹知道他死在外面,沒見過他的第三個孩子。也有的說這孩子與老官爬灰有關,這也是老官特別喜歡小三的原因。
村裏人嘴雜,老娘兒們沒事時就湊在一起編排這些離奇故事,也不知是真是假。
平時,三兒他娘領着孩子住西屋,老官住東屋。老官是這個傢的理所當然的傢長,很有些傢長作風,使喚三兒他娘像使喚下人似的。不管白天黑夜老官的一聲呼喚都會把三兒他娘嚇一跳,趕緊踮着小腳從西屋走到東屋,悄悄地掀開門簾問一聲:爹,什麽事?
刷洗夜壺是水塘邊一道引人註目的景觀
舊時鄉下女人大都不呼名字,連自己的姓也退居其次,前面是夫傢的姓,後面是自己的姓,後面再連帶一個“氏”字。長此以往,連女人的名字也被人們遺忘了,衹記得她夫傢姓後面那個屬於她的姓。有時連這個字也不提,直呼“某氏”,再俗一些稱作某婆子、老某傢的,或藉用她兒子的名字:鐵柱他娘、瑞祥他娘。乃至藉用兒子小名綽號:二喜他娘、三歪他娘。更為可悲的是女人死了立碑時也沒有名字,衹寫個張李氏之墓、宋王氏之墓等。
這個被老官喚作“三兒他娘”的女人便是因為她的一個兒子小名叫“尚三”,老官挺喜歡尚三。
三兒他娘雖說是這官宅的女主人,但她並不是老官的老婆,她和老官相差二十歲,她是老官的兒媳婦。
老官的老婆、三兒他娘的婆婆對尚莊人來說是個謎,因為沒人知道她姓甚名誰長得什麽樣。於是種種說法和猜測便應運而生。有人說老官的媳婦兒是京城的一個被贖出來的窯姐兒,贖她的是老官給人傢當夥計的那個絲緞莊的大掌櫃,大掌櫃把這窯姐兒贖出來做妾,但大掌櫃的原配夫人容不下她,大掌櫃便做了個人情把她賞給了店夥計老官,私下買了處房子讓老官他們住,但條件是大掌櫃可以隨便來往。
還有一說是大掌櫃原配夫人挺看好老官,把自己的一個侄女給了老官。
諸如此類的說法都認定老官媳婦在京城,老官就曾經和這個京城女人過日子,並生下一個兒子就是三兒他娘的丈夫。至於那個京城女人後來的情況,持“窯姐兒”說者認為是又回了窯子;持大掌櫃夫人侄女說者認為是得病死了,但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認定老官的婚姻很短暫,僅僅是老官在京城當綢緞莊夥計的兩年多時間。綢緞莊何時敗落及其原因不得而知,尚莊人唯一肯定的是老官還鄉時獨身一人。後來他又去了趟京城,領回個孩子,就是三兒他娘的丈夫。
老官對他的婚姻之事守口如瓶,不露一字,任憑鄉人猜測傳說。對這孩子是怎麽回事及來竜去脈也不露一字,於是便有了這孩子不是老官親子的傳說和猜測,對此,老官同樣不置可否。
老官從京城領回這孩子時三十來歲,那孩子十來歲。老官一直未娶,卻把這孩子養大成人,並給他娶了個媳婦就是現在的三兒他娘。三兒他娘不是尚莊的而是京城附近的一個什麽村子的,於是關於三兒他娘的來歷又生出幾多傳說和猜測。
三兒他娘嫁到尚傢後為尚傢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夭折了,小二比小三大兩歲。小三沒出生三兒他娘的丈夫就當兵去了,當的什麽兵沒人知道,衹知道他死在外面,沒見過他的第三個孩子。也有的說這孩子與老官爬灰有關,這也是老官特別喜歡小三的原因。
村裏人嘴雜,老娘兒們沒事時就湊在一起編排這些離奇故事,也不知是真是假。
平時,三兒他娘領着孩子住西屋,老官住東屋。老官是這個傢的理所當然的傢長,很有些傢長作風,使喚三兒他娘像使喚下人似的。不管白天黑夜老官的一聲呼喚都會把三兒他娘嚇一跳,趕緊踮着小腳從西屋走到東屋,悄悄地掀開門簾問一聲:爹,什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