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人类与考古>> 朱岩 Zhu Y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3年)
圖說北齊高洋墓
  據傳,春秋時代的首霸齊桓公開始築鄴,戰國後歸魏國。魏國大臣西門豹和史起曾先後擔任鄴縣令,在這期間先後開鑿了十二渠引漳水溉田,使????鹵之地盡為良田,所以左思《魏都賦》說:“西門溉其前,史起濯其後。”這次治鄴的結果是,通過疏瀎河道,逐漸使這片土地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溝渠發達的區域。古代農業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灌溉農業,必須有水澆灌莊稼,纔可能保證收成,因此,從漢代到唐代,這裏一直屬於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第1節:通往灣漳之路
  一、通往灣漳之路
  1.從京廣綫南下
  列車在遼闊的華北平原上風馳電掣地嚮南飛馳,車窗外不斷閃過一株株筆直的白楊樹。和風吹送着一片片整齊的麥田,漾起一輪又一輪金色的波浪。在田間簡易的馬路上,一些上點年紀的冀中漢子,就像高傢莊的鄉親們一樣裹着白色的頭巾,吆喝着大車往來奔忙,一幅豐收在望的忙碌景象。
  西側的車窗外,有一條南北走嚮的山廓一直隱隱地伴隨着列車南下,那就是著名的太行山脈。當西沉的夕陽漸漸遊移到那遙遠的山廓之上,人們眼前出現了一條不算太大的河流。這是一條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河流,相傳2300多年前,一個當地的地方官吏為了治理此河,曾把一個危害地方、為"河伯"四處張羅童男童女的老巫婆扔進了滔滔的河水。後來,這個故事被寫進了中學的歷史課本,成為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條河流發源於山西省東南部的太行山腹地,有清漳、濁漳二源,在河北省涉縣合漳村匯合後,稱為漳河,流域面積達18200平方公裏。
  當漳河流經冀、豫兩省的交界地面時,車窗外不斷有大大小小的古代墳丘從人們眼中閃過。望着那矗立在蒼穹下的巨大土丘,人們不由得涌起一陣思古情懷--眼前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有過怎樣的輝煌呢?
  這裏是河北省最南部的磁縣地界,地處華北大平原的腹地,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距此嚮南不過幾十公裏的河南省北部重鎮安陽,就曾經長期成為商王朝的都城;而從此嚮東5公裏,就是著名的鄴城了。
  據傳,春秋時代的首霸齊桓公開始築鄴,戰國後歸魏國。前面提到的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魏國大臣西門豹和史起曾先後擔任鄴縣令,在這期間先後開鑿了十二渠引漳水溉田,使????鹵之地盡為良田,所以左思《魏都賦》說:"西門溉其前,史起濯其後。"這次治鄴的結果是,通過疏瀎河道,逐漸使這片土地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溝渠發達的區域。古代農業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灌溉農業,必須有水澆灌莊稼,纔可能保證收成,因此,從漢代到唐代,這裏一直屬於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就在這樣一片曾經喧鬧一時的熱土上,那大大小小的墳丘,必然與歷史上一係列大大小小的歷史人物相聯繫。而與這片土地有關的係列人物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莫過於那位在戲劇舞臺上抹着白臉的曹操。
  2.曹操"七十二疑塚"與北朝陵墓群
  史載: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拜漢丞相,封於鄴;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敗袁紹,實據鄴城;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王,都於鄴;曹魏黃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歸葬鄴城之西陵。
  那麽,曹操的陵墓在哪裏?這個歷史上的謎案,時至今日依然成為人們經久不衰的話題。
  曹操的陵墓既然被稱為西陵,那麽,它就應該位於他親自規劃建造的歷史名城曹魏鄴城之西。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最南端的臨漳縣,鄴城以西5公裏的磁縣境內,分佈着大大小小的墳丘--就是那些在列車上引發人們聯想的大小土丘。曾幾何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當地居民,都把這些墓葬稱為"曹操七十二疑塚"。
  曹操的多疑與狡黠,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傳說曹操死後,為了迷惑人們,保全自己的陵墓不被盜掘,一夜之間在當時鄴都的西郊建造了數量衆多的假墳丘,然後把自己隱藏在這大大小小的土丘下面。於是,曹操達到了目的,他真正的藏身之地,直到今天仍然迷惑着當世的人們。
  北宋時代,人們出於當時的政治目的,開始醜化曹操,此後就連民間戲劇中的曹操,都被描述成白臉姦臣,"七十二疑塚"的傳說,更是他多疑姦詐的一個有力證據。宋人愈應符在《曹操疑塚》詩中寫到∶
  生前欺人絶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
  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餘機到丘壠。
  又云:
第2節:七十二疑塚
  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盡發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藏君屍。
  這至少說明,早在宋代,人們就已經把鄴城西郊的墓群認定為建於三國曹魏時代了,而且還是"大姦臣"曹操本性狡詐的佐證。難怪連崇尚斯文儒雅和紳士風度的宋代文人,說出來的話也幾乎等於潑皮駡街:什麽機關算盡的七十二疑塚,都給開膛破肚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你曹操還有藏身之地嗎?
  宋代以後,疑塚的傳說不但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還成為文學作品的素材。以創造鬼怪故事著稱的清代文學家蒲鬆齡,曾在《聊齋志異》中寫下了《曹操塚》的故事,描述的內容更是光怪陸離,匪夷所思。
  這以訛傳訛的曹操"七十二疑塚",在現代考古學誕生以前是難以平反昭雪的。考古學之所以逐漸成熟為一門科學,是因為它獨特的理論和方法日臻成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疑惑不斷給予科學的回答。20世紀30年代以後,磁縣古墓群的一些出土遺物引起學者的註意,有人開始懷疑:磁縣古墓群與曹操"七十二疑塚"或許並無關係?
  20世紀50年代,在舉國一片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潮中,伴隨着基礎建設的開展,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幾座磁縣古墓葬,結果證實了學者的猜疑--鄴城西郊的古墓群,應當屬於晚於曹魏王朝300多年後東魏、北齊都城鄴城的附屬陵墓區,而不是千百年來人們訛傳的曹操"七十二疑塚"!
  如今的鄴城衹是一片深埋農田之下的廢墟,而在它消逝之前,一直是歷代英雄逐鹿中原的歷史舞臺,3至6世紀的300餘年時間裏,鄴城先後六次成為國都。儘管這個"六朝古都"未能如西安、北京、南京一樣幸存至今,但其締造者的榮耀卻無人不曉。
  在軍閥紛爭的東漢末年,曹操通過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徵戰逐步強大,而最關鍵的轉折是在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以弱勝強打敗了北方的袁紹,占據了鄴,從此他有了強大的財力和人力,在未來的戰爭中占據着明顯的優勢。
  曹操以全新的城市規劃理念興建了一座劃時代的城市。曹魏鄴城是第一次依據城市規劃有步驟地建設的都城,全城平面為規整的長方形,北部中央是唯一的宮城。貫穿南北有一條鮮明的中軸綫,城門、道路、主要建築群東西對稱,這種中軸對稱的都城佈局一直影響到了明清北京城。曹魏鄴城的東西主幹道將全城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其他主要街道將城區劃分為整齊的區域,貴族、官僚、百姓分別居住在不同區域。曹魏鄴城徹底改變了漢代以來的都城格局,包括隋唐長安城等中國歷代都城都受到曹魏鄴城深刻影響,可以說曹魏鄴城是中國都城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造化弄人,鄴城的命運與過場的帝王將相一起歷經着滄桑輪回,曹氏父子對漢獻帝玩弄的把戲,很快就報應在孫子曹奐身上,司馬昭父子更加富於創造性的表演,為歷史的舞臺增添了不少戲劇色彩。
  如今的鄴城遺址分為南北兩城,曹魏鄴城又稱為鄴北城。西晉末年的戰亂很快禍及鄴北城,五鬍十六國中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首先定都於此。334年,趙主石虎對鄴北城進行了大規模重建,史稱"三臺更加崇飾,甚於魏初"。石氏據鄴近20年,極盡奢華之能事,待到冉魏統治者冉閔奪取政權,就在鄴城對鬍羯人展開了一場種族大屠殺,死者達20餘萬。此後前燕、前秦、後燕這幾個王朝走馬燈似地在鄴城登臺亮相,到北魏統一北方時,鄴北城早已凋敝不堪了。
  534年,北魏王朝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魏權臣高歡立年僅11歲的元善見為皇帝,因洛陽無險可據,從而遷都鄴城,歷史上稱為東魏。鑒於鄴北城毀損嚴重、遷來的洛陽人口衆多,高歡便於緊鄰鄴北城的南面興建新城,現又稱鄴南城。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而建立的北齊政權,也繼承並繼續修建這一故地新都。
  東魏、北齊在建國之初,尚思進取,勤政強國,在與西魏、北周和南朝梁、陳的對抗中,都保持着較大的力量優勢,傲然有大國雄風。當其時,鄴城人口充盈,物産豐饒,往來其間的不僅有西域的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還有中亞的粟特、波斯等外國人常住於此。一時間,鄴城四方商賈雲集,天下奇珍彙聚,成為名噪天下的國際性大都市。
首頁>> 文學>>>> 人类与考古>> 朱岩 Zhu Y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