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畫聯姻
周黎明
2006年4月24日,星期一。紐約林肯中心的艾弗瑞·費雪大廳像往常一樣擠滿了音樂愛好者,但觀衆比平時的古典樂迷更加年輕。當晚的節目主持人是美國影壇的兩大泰鬥:馬丁·斯科西斯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是誰的演出能夠讓這兩位大導演聯袂登場?黑澤明的《夢》曾由斯皮爾伯格監製、斯科西斯參演,因為黑澤明是他倆都非常敬重的前輩;但平時,除了奧斯卡等業內高端活動,很難想像他們兩人出席同一個為他人捧場的場合。這次讓他們同時登臺的,是當今美國電影界的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
威廉斯是斯皮爾伯格的御用配樂傢,被很多人視為影史上最成功的電影配樂傢,他的崇高地位光從45次奧斯卡提名、5次得奬的記錄便可窺見一斑。這場音樂會的前半場,威廉斯率領紐約愛樂樂團演奏了伯納德·赫曼的電影音樂。赫曼是希區柯剋的御用配樂傢,光是那段《驚魂記》中浴室殺人的鋸齒式段落就足以讓他流芳百世,何況他還配了《公民凱恩》、《出租車司機》等多部不朽傑作。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威廉斯自己的作品。斯皮爾伯格上場,放映了一段四分鐘的《聖戰奇兵》追殺戲,但不配音樂。畫面雖然精彩絶倫,但略顯冗長。然後,斯皮爾伯格把這段戲重新放了一遍,但這次由威廉斯現場演奏他創作的配樂,頓時,畫面如虎添翼,氣氛緊張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電影音樂的重要性,沒有比這個例子詮釋得更清楚的了。如果你不信,衹要把電視的音響關閉,嘗試一下你最迷戀的電影片斷,看看效果打了多少折扣。
很多人喜歡看電影,也喜歡聽音樂;但當音樂和畫面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多數人卻常常熟視無睹,好像這些畫面是帶着音樂一起誕生的。
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容易忽視電影音樂的影迷。正因如此,我深感展鳳所做的工作是多麽有價值。
欣賞電影音樂,意味着改變被動的觀影習慣,刻意訓練自己的耳朵,使之能夠從習以為常的聲畫合一中將音樂分離出來,但又不是絶對的分離,而是把音樂當作審視的主體,看它如何為其他元素服務,如同欣賞一位高超的配角如何為他人配戲。
俗話說: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女人。電影配樂就好比那個偉大的女性,讓在外拋頭露面的男人(畫面)發揮出最佳狀態,為整個家庭(影片)創造完美和諧的環境。但正如生活中有女強人,電影中也有不甘當緑葉的音樂,比如在庫布裏剋的《2001太空遨遊》中,無論你喜歡與否,音樂是無法忽視的。作為一名古典音樂迷,該片的音樂使用(雖不是原創音樂)令我嘆為觀止。
電影和音樂都可以用感性的方法來體驗,也可以純理性地分析其技巧。展鳳將這兩種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讀展鳳的文章,仿佛有一位精通電影和音樂的好朋友帶你徜徉在藝術的殿堂中,嚮你娓娓道出其中奧妙,沒有教師的居高臨下,也沒有急於抒情者的自我陶醉。她的文字總是那麽耐心,那麽容易親近,但同時又極富知識性。
電影音樂是一個跨專業的領域,可賴以指點迷津的嚮導並不多。展鳳不僅是一名出色的嚮導,而且堪稱國內影迷在該領域的啓蒙者。有了展鳳的解說,我們的電影之旅就會有更大的收穫。
周黎明
2006年4月24日,星期一。紐約林肯中心的艾弗瑞·費雪大廳像往常一樣擠滿了音樂愛好者,但觀衆比平時的古典樂迷更加年輕。當晚的節目主持人是美國影壇的兩大泰鬥:馬丁·斯科西斯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是誰的演出能夠讓這兩位大導演聯袂登場?黑澤明的《夢》曾由斯皮爾伯格監製、斯科西斯參演,因為黑澤明是他倆都非常敬重的前輩;但平時,除了奧斯卡等業內高端活動,很難想像他們兩人出席同一個為他人捧場的場合。這次讓他們同時登臺的,是當今美國電影界的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
威廉斯是斯皮爾伯格的御用配樂傢,被很多人視為影史上最成功的電影配樂傢,他的崇高地位光從45次奧斯卡提名、5次得奬的記錄便可窺見一斑。這場音樂會的前半場,威廉斯率領紐約愛樂樂團演奏了伯納德·赫曼的電影音樂。赫曼是希區柯剋的御用配樂傢,光是那段《驚魂記》中浴室殺人的鋸齒式段落就足以讓他流芳百世,何況他還配了《公民凱恩》、《出租車司機》等多部不朽傑作。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威廉斯自己的作品。斯皮爾伯格上場,放映了一段四分鐘的《聖戰奇兵》追殺戲,但不配音樂。畫面雖然精彩絶倫,但略顯冗長。然後,斯皮爾伯格把這段戲重新放了一遍,但這次由威廉斯現場演奏他創作的配樂,頓時,畫面如虎添翼,氣氛緊張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電影音樂的重要性,沒有比這個例子詮釋得更清楚的了。如果你不信,衹要把電視的音響關閉,嘗試一下你最迷戀的電影片斷,看看效果打了多少折扣。
很多人喜歡看電影,也喜歡聽音樂;但當音樂和畫面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多數人卻常常熟視無睹,好像這些畫面是帶着音樂一起誕生的。
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容易忽視電影音樂的影迷。正因如此,我深感展鳳所做的工作是多麽有價值。
欣賞電影音樂,意味着改變被動的觀影習慣,刻意訓練自己的耳朵,使之能夠從習以為常的聲畫合一中將音樂分離出來,但又不是絶對的分離,而是把音樂當作審視的主體,看它如何為其他元素服務,如同欣賞一位高超的配角如何為他人配戲。
俗話說: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女人。電影配樂就好比那個偉大的女性,讓在外拋頭露面的男人(畫面)發揮出最佳狀態,為整個家庭(影片)創造完美和諧的環境。但正如生活中有女強人,電影中也有不甘當緑葉的音樂,比如在庫布裏剋的《2001太空遨遊》中,無論你喜歡與否,音樂是無法忽視的。作為一名古典音樂迷,該片的音樂使用(雖不是原創音樂)令我嘆為觀止。
電影和音樂都可以用感性的方法來體驗,也可以純理性地分析其技巧。展鳳將這兩種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讀展鳳的文章,仿佛有一位精通電影和音樂的好朋友帶你徜徉在藝術的殿堂中,嚮你娓娓道出其中奧妙,沒有教師的居高臨下,也沒有急於抒情者的自我陶醉。她的文字總是那麽耐心,那麽容易親近,但同時又極富知識性。
電影音樂是一個跨專業的領域,可賴以指點迷津的嚮導並不多。展鳳不僅是一名出色的嚮導,而且堪稱國內影迷在該領域的啓蒙者。有了展鳳的解說,我們的電影之旅就會有更大的收穫。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
音樂裏的終極關懷
前言
八十年代中期,波蘭被紊亂與脫序主宰着--它主宰着每個地方、每件事,以至於每個人的生活。緊張、無望的情緒,以及對更惡劣的未來的恐懼,呼之欲出。那時我已開始不時出國轉轉,觀察到整個世界也普遍彌漫着猶豫的感覺。我指的不是政治,而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我感受到大傢在禮貌的微笑背後隱藏着對彼此的漠然;還有一種迫人的印象,覺得自己看到愈來愈多不知為何而活的人們……本文所引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文字素材,見基耶斯洛夫斯基,《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唐嘉慧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另亦參見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現代倫理的敘事緯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十誡》嘗試描述關於十到二十個人的十個故事。這些人各自面臨特殊的狀況而作掙紮。這些狀況都是虛構的,但它們也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這些人領悟到自己在繞圈子,他們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變得太自私、太愛自己和自己的需求,其他人便在背景中消失了。照理說,我們都為所愛的人付出很多,可是,當我們回顧過往,就會看到自己雖然付出了這麽多,卻從來沒有花精神或時間去擁他們入懷,對他們說句好聽、溫柔的話。我們無瑕談論感情。我想那纔是真正的癥結所在。或是我們沒有時間感受與感情有密切關係的激情。於是我們的生命就這樣從我們的指隙間流逝了。
我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細心審視,都有屬於自己的秘密與夢想。人們羞於談論自己的生命,因為覺得難堪,不願揭開舊瘡,否則便是害怕自己顯得守舊、多愁善感,因此,我們希望在每部影片的開始都暗示主角是被攝影機隨意挑中的。我們想在一個有成千上萬觀衆的大運動場裏,將集點對準其中一個臉孔。也想到在擁擠的街道上隨意挑出一位行人,然後用攝影機一直在跟蹤她/他到影片結束。最後我們决定將場景放在一棟大型的國宅裏,第一個鏡頭就拍那上千個一式一樣的窗戶……
--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1
一切都是出於偶然,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在其傳記裏談到《十誡》(The Decalogue,1988)的衍生,他某天情緒低落之際,在街上的拐角碰到跟他合寫《永無休止》(No End)的律師編劇皮斯維茨(Krzysztof Piesiewicz)。那天天氣很冷,皮斯維茨到處遊蕩,基耶斯洛夫斯基則遺失了一隻手套,二人偶遇,閑聊幾句,皮斯維茨就沒頭沒腦地對基耶斯洛夫斯基說:"有人應該拍一部關於十誡的電影,應該由你拍。"誰知道呢?衹是閑聊間的小點子,一係列十集震驚國際影壇的作品就這樣産生了。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說,沒有在路上撞見皮斯維茨,就沒有《十誡》;要不是那天二人心情俱壞,也沒有《十誡》。個中充滿一種難以解釋的神秘味道,生命難以預料,誰都說不清。
基耶斯洛夫斯基說,那時候,他們都活在沮喪的思緒之下:
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甚至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麽要生活下去,或許我們應回頭去探求那些教導人們如何生活、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則。
於是,他們想到《舊約聖經》裏的"十誡"。在舊約裏,一切如此黑白分明,上帝在當中,是永恆、明確、絶對(而非相對)的仲裁,基氏曾說:"舊約裏的上帝是一位要求很多、很殘酷的神。他毫不寬貸,殘忍地要求子民服從他定下的一切規矩。"於是,二人想到,落入復雜無常的現今社會,舊約的十條戒律,還足以大派用場,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與皮斯維茨所關註的,也是扣緊十個故事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構思《十誡》的過程中,二人不住地思索: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什麽是謊言?什麽是真相?何謂誠實?何謂不誠實?它們的本質何在?人們又可以用怎樣的態度對待上述種種問題?
《十誡》是十個關乎個人道德睏惑的故事,當中人物處身於復雜的道德處境,背負着進退維𠔌、百感交集的矛盾與無奈。基氏曾說:"在情感的範疇,我們可以享有較大的自由,但在社會生活的範疇,我們卻大大地受到機遇主宰。"故事往往發生在個人的脆弱無力與生命的詭譎無常之間,那是電影裏的重要基調。
是的,一直想寫一篇關於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誡》的電影音樂,紀念這位我最鐘愛的光影大師及其知交電影配樂傢普理斯納(Zbigniew Preisner),二人合作多年[《十誡》以後,就是《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ka,1991)與《藍白紅三部麯》(Three Colors: Blue, White, Red,1993-1994)],每部作品都讓我深受觸動。我不諱言,基氏的電影與普氏的音樂於我如同宗教如同藥,每隔一段時間,我總忍不住要把它們放進碟盤觀看、聆聽,然後,人就寧靜、釋懷。2006年3月,正值基氏逝世十周年紀念,一晃眼,十年一覺揚州夢。是時候下筆,零零星星記下二人如何以光影與音樂在《十誡》裏書寫生命的種種悖論,以作為一種心情的紀錄、一份敬仰的紀念。
音樂裏的終極關懷
前言
八十年代中期,波蘭被紊亂與脫序主宰着--它主宰着每個地方、每件事,以至於每個人的生活。緊張、無望的情緒,以及對更惡劣的未來的恐懼,呼之欲出。那時我已開始不時出國轉轉,觀察到整個世界也普遍彌漫着猶豫的感覺。我指的不是政治,而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我感受到大傢在禮貌的微笑背後隱藏着對彼此的漠然;還有一種迫人的印象,覺得自己看到愈來愈多不知為何而活的人們……本文所引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文字素材,見基耶斯洛夫斯基,《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唐嘉慧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另亦參見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現代倫理的敘事緯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十誡》嘗試描述關於十到二十個人的十個故事。這些人各自面臨特殊的狀況而作掙紮。這些狀況都是虛構的,但它們也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這些人領悟到自己在繞圈子,他們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變得太自私、太愛自己和自己的需求,其他人便在背景中消失了。照理說,我們都為所愛的人付出很多,可是,當我們回顧過往,就會看到自己雖然付出了這麽多,卻從來沒有花精神或時間去擁他們入懷,對他們說句好聽、溫柔的話。我們無瑕談論感情。我想那纔是真正的癥結所在。或是我們沒有時間感受與感情有密切關係的激情。於是我們的生命就這樣從我們的指隙間流逝了。
我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細心審視,都有屬於自己的秘密與夢想。人們羞於談論自己的生命,因為覺得難堪,不願揭開舊瘡,否則便是害怕自己顯得守舊、多愁善感,因此,我們希望在每部影片的開始都暗示主角是被攝影機隨意挑中的。我們想在一個有成千上萬觀衆的大運動場裏,將集點對準其中一個臉孔。也想到在擁擠的街道上隨意挑出一位行人,然後用攝影機一直在跟蹤她/他到影片結束。最後我們决定將場景放在一棟大型的國宅裏,第一個鏡頭就拍那上千個一式一樣的窗戶……
--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1
一切都是出於偶然,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在其傳記裏談到《十誡》(The Decalogue,1988)的衍生,他某天情緒低落之際,在街上的拐角碰到跟他合寫《永無休止》(No End)的律師編劇皮斯維茨(Krzysztof Piesiewicz)。那天天氣很冷,皮斯維茨到處遊蕩,基耶斯洛夫斯基則遺失了一隻手套,二人偶遇,閑聊幾句,皮斯維茨就沒頭沒腦地對基耶斯洛夫斯基說:"有人應該拍一部關於十誡的電影,應該由你拍。"誰知道呢?衹是閑聊間的小點子,一係列十集震驚國際影壇的作品就這樣産生了。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說,沒有在路上撞見皮斯維茨,就沒有《十誡》;要不是那天二人心情俱壞,也沒有《十誡》。個中充滿一種難以解釋的神秘味道,生命難以預料,誰都說不清。
基耶斯洛夫斯基說,那時候,他們都活在沮喪的思緒之下:
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甚至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麽要生活下去,或許我們應回頭去探求那些教導人們如何生活、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則。
於是,他們想到《舊約聖經》裏的"十誡"。在舊約裏,一切如此黑白分明,上帝在當中,是永恆、明確、絶對(而非相對)的仲裁,基氏曾說:"舊約裏的上帝是一位要求很多、很殘酷的神。他毫不寬貸,殘忍地要求子民服從他定下的一切規矩。"於是,二人想到,落入復雜無常的現今社會,舊約的十條戒律,還足以大派用場,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與皮斯維茨所關註的,也是扣緊十個故事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構思《十誡》的過程中,二人不住地思索: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什麽是謊言?什麽是真相?何謂誠實?何謂不誠實?它們的本質何在?人們又可以用怎樣的態度對待上述種種問題?
《十誡》是十個關乎個人道德睏惑的故事,當中人物處身於復雜的道德處境,背負着進退維𠔌、百感交集的矛盾與無奈。基氏曾說:"在情感的範疇,我們可以享有較大的自由,但在社會生活的範疇,我們卻大大地受到機遇主宰。"故事往往發生在個人的脆弱無力與生命的詭譎無常之間,那是電影裏的重要基調。
是的,一直想寫一篇關於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誡》的電影音樂,紀念這位我最鐘愛的光影大師及其知交電影配樂傢普理斯納(Zbigniew Preisner),二人合作多年[《十誡》以後,就是《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ka,1991)與《藍白紅三部麯》(Three Colors: Blue, White, Red,1993-1994)],每部作品都讓我深受觸動。我不諱言,基氏的電影與普氏的音樂於我如同宗教如同藥,每隔一段時間,我總忍不住要把它們放進碟盤觀看、聆聽,然後,人就寧靜、釋懷。2006年3月,正值基氏逝世十周年紀念,一晃眼,十年一覺揚州夢。是時候下筆,零零星星記下二人如何以光影與音樂在《十誡》裏書寫生命的種種悖論,以作為一種心情的紀錄、一份敬仰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