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释家类>> 盛噶仁波切 Cheng Garenboqie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77年)
轉世尊者開智心語:盛噶仁波切心得
  這本書是由藏傳佛教噶舉派現世轉世活佛盛噶仁波切根據自己十幾年求學反思心得撰寫而成,他所講述的佛理語言生動平實,切合都市人群的心理,讓人在感悟中領會佛傢的慈悲心懷,進而淨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1節:寫在前面
  寫在前面
  如果說,在被認證為活佛轉世之前的16年中,我對佛法的所有修持是本着對世界充滿善良和美好的願望的自覺行為,那麽,在16歲到28歲的十幾年中,當我以活佛的身份接受上師的言傳身教,接受尼泊爾、印度高級佛學院的係統教育,並在寺院教育之餘刻苦地研修佛學理論、參悟教義並尋找修煉方法時,我的所有修持,已經轉變為一個佛門弟子必需的功課。
  在這樣的求學歷程中,我對佛法的領悟、對人世的理解也逐漸加深,讓我能撥開迷霧,見到佛學的真諦。當然,求佛的人必然要經歷大的迷惘,甚至經歷大的苦難,在此過程中,我的所有疑惑、不解甚至是小小的迷途,都是佛讓我在求學的路上必經的逆境。
  無論是順境逆境,我都時常反思自己,反思我的求學之路,希望在這樣的反思中,領悟到更多,並指導我的下一步修持。這十幾年的求學並反思的心得,以片段的形式被我記錄了一些,我的有心的弟子們也從我的日常言談中記錄了一些。雖然是片段式的文章,經過整理,也是一大收穫。--止貢噶舉盛噶仁波切
第2節:信仰有多重要?1
  信仰有多重要?信仰即人格。一個人有了信仰,就會更好地成就人格,而對於一個成就了人格的人來說,他的信仰就是高尚的,就是一生有成的。
  1948年11月28日,豐子愷為廈門佛學會作了一次演講,題目是《我與弘一法師》。
  在演講中,豐子愷講道:"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3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3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1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賢孫,這樣就滿足了。
  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2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這裏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傢'。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大,對2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3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
  他們以為財産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豐子愷認為:"我們的弘一大師,是一層一層地走上去的……
  故我對於弘一大師的由藝術的升華到宗教,一嚮認為當然,毫不足怪。"以上的話是我在翻閱佛傢圖書時看到的,對於弘一大師,我是欽佩的,他既是一個出色的藝術傢,也是一個優秀的佛傢弟子,尤其,他對華嚴宗、淨土宗和律宗都有很深的研究,的確是一代佛學大師。對弘一大師出傢的動因,現在已經形成佛教歷史和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了,很多人都曾撰寫文章,分析弘一大師"出傢之謎"。
首頁>> 文學>> 释家类>> 盛噶仁波切 Cheng Garenboqie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