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异国风情>> 陈强 Chen Jia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大小眼看美国
  本书是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和他12岁的女儿旅美一年多期间写下的作品,试图从两代人的不同视角看美国。陈强带着时下困扰中国的热点难点问题去观察美国社会,试图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而陈韵正记录的则是她在美国上小学、中学的经历,对中国教育者、学生和家长无疑具有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第1节:代序
  代 序
  受陈强兄之托,为他和女儿的新著写序,这对我是一个挑战。
  作为一个新闻界的同行和十几年的老朋友,特别是我们几乎同时到达美国,虽在美国不同的州生活,但这些相似的经历和相通的感触,却让我无法逃避这个邀请。
  我常常想,像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骨子里头其实是非常正统的。当然,我们这些在"文革"中度过童年,接受过上世纪80年代新思想启蒙的洗礼,感受过改革开放浪潮的60后,注定和前一代或后一代人是不一样的。我还记得当初,我们在大学时代,因为中国女排夺冠而走上街头,数万人眼含热泪,振臂高呼:"振兴中华!"一直到现在,每每想起,都会热血沸腾。我们身上没有50后那样的伤痕,也没有70后、80后的洒脱,但有一些理想,有一些执著,有一些开放,还有一些痴狂。我们看起来似乎不太安分,但绝不是那种爱惹是生非的人,就像我长这么大,妈妈从不担心我会走上邪路一样。
  我们有机会旅居美国,有着与他人完全不同的心路历程。我们为西方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欢呼,我们为他们经过数百年摸索和调试形成的社会机制而感到敬佩,我们为他们在全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重新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自身修养的完善感到震撼。我深知,我们这种感觉,不是妄自菲薄,不是崇洋媚外,我相信我们的心态十分健康,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丝毫不输于国内同胞。
  我们就像在海边沙滩漫步,不是捡起那些闪光的贝壳玩玩就算了,我们想揣着它们,回家装点自己的家。我们不是看到什么就捡什么,而是家里缺什么,我们就留意什么。结果,回家的时候,我们行囊沉沉,腰背压弯。
  书中陈强和韵正小朋友的文章,多数写在国外,这是他父女俩不曾贪图享乐的一种见证。他们一家子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轻松度过一年半的时间--春看花,夏看果,秋赏月,冬踏雪,如同诗人一般;他们也可以利用美国廉价的交通条件,频频往来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峡谷、百老汇的歌剧院和汇聚世界各大品牌专卖店。而陈强父女用激情写就的文字告诉我们,他们在美国的时候,心中惦记的是祖国母亲,惦记她的发展和强大,惦记她的和谐和美丽。他们捡了不少"贝壳",希望装点在祖国母亲的身上。从美国的政治、社会、教育、文化和许许多多非设身处地无法真实了解的方面,一路走,一路捡,一路思考……
  和陈强交流的时候,我赞赏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敢于当众称赞别人的人,绝对不是自卑的人;相反,那些挺着腰杆挑剔别人缺点成为习惯的,未必算得上真正的英雄好汉。我们以新闻人特有的敏感,直接进入美国社会的具体环境,体验式的、感悟式的研究,找到我们某些方面的不足,探寻是否可以通过借鉴的方式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加快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进程。
  十多年来,我眼中的陈强,始终是这样一个人,不知疲倦,铆劲十足,虽有时言辞激烈,但不乏真诚坦荡。他即将付梓的这部新著,我相信对于变革时期的祖国,非常珍贵,那是游子珍藏的贝壳,那是游子的一片心。
  邱江波
  2008年1月于美国
第2节:自序(1)
  自 序
  从一个人出访到一家人出国
  2002年,我参加了全国青联组织的为期3个月的"中国青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学习公共行政管理研修班"。这是我首次访问美国,期间拜访了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密苏里新闻学院。百年前该学院创办人Walter Williams确立的"报人信条"镶嵌在大楼的墙面上,"I believe that a journalist should write only what he holds in his heart to be true. (我坚信记者应该只写他自己内心认为真实的东西)"这条具有普世价值的从业准则深深打动了我,我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到这个"记者的殿堂"接受一番思想的洗礼。
  此后,我和这所新闻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办公室中国合作项目主任、博士候选人章于炎先生一直保持联系。2005年秋,我收到了密苏里新闻学院国际交流项目办主任Fritz Cropp博士签发的信函,邀请我当访问学者,并允许携家眷前往。这对于我们一家三口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当我兴奋不已的时候,太太和10岁的女儿却不想去。已是副主任医师的太太担心随我到美国当"专职内人",荒废了自己的事业;而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则舍不得离开她的老师和同学们。
  太太和我"谈判"--她去美国的前提是,在那儿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活干。于是,我们一起上网查找和她肿瘤专业相关的美国医疗机构,给其中的一些单位发求职邮件和简历,正好密苏里大学附属的一家癌症中心对我太太的中西医结合背景很感兴趣,老板特地打电话来和她交谈,并愉快地邀请她到那里去当访问医生。太太想通了之后,我们一起哄女儿--你喜欢的"迪斯尼"就在美国,那里上学很轻松,放学后没有作业,而且冬天还会下雪。爸爸带你去美国就是为了还你一个快乐的童年。
  尽管女儿不太情愿,但总算不再反对出国。我们三人按照预约的时间到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去签证。因为我们的户口在福州,而福州人偷渡到美国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我们又是一家三口同时面签,很可能会被认为有"移民倾向"而遭到拒签。一些有经验的人建议我,分两步走比较稳妥--我个人先签,等出国后两三个月,再申请太太和女儿出来。我想这样做,固然我个人获得签证的把握很大,但是如果太太和女儿之后签证不顺利,我们岂不是要分居好长时间,那滋味可不好受。为了保证全家人能够在一起体验异国生活,我决定还是"铤而走险"--全家一起去签证。
首页>> 文学论坛>> 异国风情>> 陈强 Chen Jia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