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宮殿是權力的象徵,也是文明輪回的見證。宮殿裏時時爾虞我詐,刀光劍影;宮殿裏處處雍容華貴,金碧輝煌。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是皇帝們發號施令、行使權力和爭奪權力的地方。在儒傢思想的影響下,善良的人們衹知道對皇帝頂禮膜拜,把紫禁城看得無比神聖。殊不知,紫禁城裏面充滿了污垢、陰謀和血腥。所謂君臣大義、道德人倫等等,衹不過是防範百姓的藩籬、禁錮異端的鎖鏈罷了。
事實上,很多時候,奪權都是在無聲無息中進行,被奪權者往往來不及"奮力鬥爭",就已經被推翻下臺。取得一時的勝利並不睏難,難的是守住自己的地位。在紫禁城裏,殺出一條血路,風光上臺的多,四面楚歌、黯然退出的更是不少。
明朝的永樂皇帝花了14年的時間建這座偉大的宮殿,在暮年纔如願以償入主其間。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本是一個藩王,胸懷大志,膽識過人,他打着"靖難"的旗號奪取帝位,他的侄子建文帝從此不知所終。朱棣自知自立為皇不合禮法,不得人心,心靈上的譴責使得他在南京的都城惶惶不可終日。因而,他决定回到那能使他感到踏實的原來的藩地--北京,因而有了這座偉大的宮殿--紫禁城。
中國古代一直奉行着皇權至上的原則。在這樣一種狀況下,無所謂法律,皇帝的意志就是國傢的至高原則,皇帝的話就是絶對的真理,皇帝是凌駕於法律和其他社會力量之上的,皇帝被稱為真竜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因而,這是個皇權專製的年代,也是比任何時候都渴望賢君的時代。因而,偏信宦官的明英宗,迎來了紫禁城裏第一次大婚的喜慶,卻難逃被俘土木堡的羞辱。
從第一條西方武裝商船到中國炫耀力量,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其間經過了兩個世紀。在這兩個世紀裏,中國的貴人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吃喝玩樂,偌大的府庫本可以裝備出一支氣貫九州的軍隊,但當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的士兵卻要拿着長矛大刀,搬着對不準目標的大炮,和洋人的堅船利炮搏殺。洋人的蒸汽船嚇倒了一堆念叨"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清廷官員,有官員在寫給皇帝的奏章裏,慌慌張張地形容這些西洋船"疑其輪係用牛拉"。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洋人的大船大炮,是從中國人在幾個世紀前發明的火藥和指南針中找到的靈感。
不管是太平盛世,還是紛擾亂世,紫禁城都不缺故事,將那些故事串起來,人們便可看到一個天朝上國的皇朝命運,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那締造紫禁城的朱棣不會想到,取代朱傢皇朝的會是滿族人,那開拓大清江山的努爾哈赤、皇太極以至後面的順治、康熙,也不會想到帝王的時代終有結束的一天,更不會想到紫禁城會敞開懷抱接待着平常百姓,任人談論它的點滴。
現在,落日的餘暉灑滿落寞的紫禁城,帝王走了,一個時代結束了,承載了5個世紀的繁重使命,陪伴了二十多位君王的紫禁城,衹能獨自在長河落日下暢想。那些荒唐、感動的故事,那些怨氣衝天的亡魂、功過不一的皇靈,相互依偎着,穿梭在歷史縱橫中。紫禁城安靜地坐落在那裏,見證一段歷史的結束,見證一段歷史的開始。
宮殿是權力的象徵,也是文明輪回的見證。宮殿裏時時爾虞我詐,刀光劍影;宮殿裏處處雍容華貴,金碧輝煌。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是皇帝們發號施令、行使權力和爭奪權力的地方。在儒傢思想的影響下,善良的人們衹知道對皇帝頂禮膜拜,把紫禁城看得無比神聖。殊不知,紫禁城裏面充滿了污垢、陰謀和血腥。所謂君臣大義、道德人倫等等,衹不過是防範百姓的藩籬、禁錮異端的鎖鏈罷了。
事實上,很多時候,奪權都是在無聲無息中進行,被奪權者往往來不及"奮力鬥爭",就已經被推翻下臺。取得一時的勝利並不睏難,難的是守住自己的地位。在紫禁城裏,殺出一條血路,風光上臺的多,四面楚歌、黯然退出的更是不少。
明朝的永樂皇帝花了14年的時間建這座偉大的宮殿,在暮年纔如願以償入主其間。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本是一個藩王,胸懷大志,膽識過人,他打着"靖難"的旗號奪取帝位,他的侄子建文帝從此不知所終。朱棣自知自立為皇不合禮法,不得人心,心靈上的譴責使得他在南京的都城惶惶不可終日。因而,他决定回到那能使他感到踏實的原來的藩地--北京,因而有了這座偉大的宮殿--紫禁城。
中國古代一直奉行着皇權至上的原則。在這樣一種狀況下,無所謂法律,皇帝的意志就是國傢的至高原則,皇帝的話就是絶對的真理,皇帝是凌駕於法律和其他社會力量之上的,皇帝被稱為真竜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因而,這是個皇權專製的年代,也是比任何時候都渴望賢君的時代。因而,偏信宦官的明英宗,迎來了紫禁城裏第一次大婚的喜慶,卻難逃被俘土木堡的羞辱。
從第一條西方武裝商船到中國炫耀力量,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其間經過了兩個世紀。在這兩個世紀裏,中國的貴人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吃喝玩樂,偌大的府庫本可以裝備出一支氣貫九州的軍隊,但當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的士兵卻要拿着長矛大刀,搬着對不準目標的大炮,和洋人的堅船利炮搏殺。洋人的蒸汽船嚇倒了一堆念叨"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清廷官員,有官員在寫給皇帝的奏章裏,慌慌張張地形容這些西洋船"疑其輪係用牛拉"。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洋人的大船大炮,是從中國人在幾個世紀前發明的火藥和指南針中找到的靈感。
不管是太平盛世,還是紛擾亂世,紫禁城都不缺故事,將那些故事串起來,人們便可看到一個天朝上國的皇朝命運,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那締造紫禁城的朱棣不會想到,取代朱傢皇朝的會是滿族人,那開拓大清江山的努爾哈赤、皇太極以至後面的順治、康熙,也不會想到帝王的時代終有結束的一天,更不會想到紫禁城會敞開懷抱接待着平常百姓,任人談論它的點滴。
現在,落日的餘暉灑滿落寞的紫禁城,帝王走了,一個時代結束了,承載了5個世紀的繁重使命,陪伴了二十多位君王的紫禁城,衹能獨自在長河落日下暢想。那些荒唐、感動的故事,那些怨氣衝天的亡魂、功過不一的皇靈,相互依偎着,穿梭在歷史縱橫中。紫禁城安靜地坐落在那裏,見證一段歷史的結束,見證一段歷史的開始。
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
朱棣是殘暴的,他在篡位奪權後,對建文帝舊臣大開殺戒,一次就將方孝孺的十族873人折磨致死;朱棣又是仁厚的,他對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對前來歸順的韃靼人施以錦衣玉食。殘暴也好,仁厚也罷,都不過是為了能在那權力之巔多留些時日。他建立起來的擁有9999間房屋的紫禁城,也不過是一個上演權力相爭的血雨腥風之地。
偉大宮殿誕生能阻止殺戮繼續嗎
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 1403年1月23日,中國農歷癸未年的正月初一。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依然延續着自古以來的傳統,度過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這一年,在公子小姐們的日記中,不再有建文的年號了。建文帝4年的統治,在一場史稱"靖難之變"的戰爭後,成為了往事。
誰也沒有想到,當初那個在濠州破廟裏為溫飽發愁的小和尚,竟成為大明朝的開山皇帝,坐享一班文臣武將前呼後擁。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從登基的那天起,朱元璋就不得不為朱傢的後代子孫,籌謀考慮。朱元璋雖然讀書不多,但多年的徵戰已經讓他意識到,皇權可以讓人瘋狂,可以讓人泯滅良知,可以讓人拋卻性命……他有責任建立起一個足以確保皇權留在朱傢的基業。
起初,朱元璋並沒有辜負同伴們的期望,將那些和自己徵戰多年的兄弟們一一封官加爵,君臣間其樂融融,似乎"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古諺不再靈驗。然而,好景不長,短短幾年的時間,殺戮之氣便充斥了整個皇宮,宰相鬍惟庸一案成了誅殺功臣名將的導火索,大臣們早起離傢上朝,便不知傍晚能否安然回來,每次出門都免不了和傢人悲悲戚戚地訣別。太傅宋濂落得個客死荒野的悲涼下場;大將傅友德和兒子一起被押解刑場,腰斬身亡;才華橫溢的劉基被毒死;大夫李善纔的免死金牌也失去效力,一傢七十多口血濺屠刀……幾年的時間裏,便有三萬多人身首異處,衹要是朱元璋懷疑的,都難逃一死。在開朝功臣中,衹有一個叫湯和的人,因出了名的頭腦簡單,僥幸活了下來。
這些大臣都太優秀了,不除掉他們,自己的兒孫便無法坐穩皇位。朱元璋也知道強臣謀君權的道理,但凡會對朱傢皇權造成威脅的,他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將其鏟除殆盡。望着空蕩蕩的朝野,朱元璋不會有治國無纔的感慨,反而踏實了許多。
那些活下來的大臣也並不好過,明代大臣的俸祿少得可憐,堪稱歷代最薄,一品官員有可領米八十七石,最低的官吏一月衹有五石米。朱元璋早年受盡貪官污吏欺壓,决心以削減大臣俸祿的方式"反腐倡廉",然而諷刺的是,朱傢的皇子皇孫卻個個是花錢高手。
朱元璋的24個兒子和1個侄孫,都順順利利地建藩為王。有兵有權,這些藩王,無論功績如何,每月都可以享受五萬石米的俸祿,足足是低級官員月俸的一萬倍。而除了五萬石米,藩王還能得到二萬五千貫的生活費,至於絹、布、????、茶、馬、草等日常用品,也都有數目不菲的配給。因"反腐倡廉"節省下的錢財,最終落入朱傢的口袋裏。
朱元璋當時的太子朱標溫文爾雅,寬厚仁慈,甚至還因不滿朱元璋對功臣的殘暴政策和朱元璋發生過矛盾。明朝本有機會迎來一個仁厚君主,卻不料朱標未等登臨皇位就撒手人寰。白發人送黑發人,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很快,朱元璋在朱標的兒子朱允身上,看到了朱標的影子。朱允聰慧好學,心地善良,在朱標病重時,日夜在旁伺候。朱元璋大感欣慰,終於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立朱允為皇太孫。
皇權一下子就落到了朱允面前,這讓朱允感到幾分不安,權勢的另一面就是鮮血和毀滅。朱元璋帶着朱允嚮藩王行禮,朱允可以清楚地察覺到叔叔們目光中的殺伐之氣,他衹能暗自祈禱朱元璋的餘威能庇護自己更長時間。
朱元璋稱帝時,尚沒有將元朝的殘餘勢力完全平定。在北方,蒙古殘兵仍苦苦支撐,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殺回南京重建大元政權。朱元璋在邊疆地區設置了不少防衛機構,還將坐守邊疆的重任交給了各個兒子。一來可以鍛煉兒子的本事,他不想自己的孩子是一無所長的酒囊飯袋;二來駐守邊疆乃國防大事,必須要絶對可靠的人才可擔當。明朝初立,朝政不穩,若是哪個守邊大將和蒙古人裏應外合,反撲明朝,朱元璋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便又要落入他人手中。而說到"可靠",當屬自己的骨肉至親,朱傢的子孫斷不會不用心守衛朱傢的江山。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了,朱允沒有懸念地即位,成為建文帝。
朱允一當上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鞏固自己的地位,他預感到,他的叔叔們早已覬覦皇位多時,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他的爺爺朱元璋衹考慮到他姓之人對皇權的威脅,而沒想到皇位爭奪更常發生在皇室內部。現在,朱允不得不着手處理爺爺忽視的問題,否則,不但江山不保,就連性命也難以顧全。
朱棣是殘暴的,他在篡位奪權後,對建文帝舊臣大開殺戒,一次就將方孝孺的十族873人折磨致死;朱棣又是仁厚的,他對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對前來歸順的韃靼人施以錦衣玉食。殘暴也好,仁厚也罷,都不過是為了能在那權力之巔多留些時日。他建立起來的擁有9999間房屋的紫禁城,也不過是一個上演權力相爭的血雨腥風之地。
偉大宮殿誕生能阻止殺戮繼續嗎
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 1403年1月23日,中國農歷癸未年的正月初一。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依然延續着自古以來的傳統,度過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這一年,在公子小姐們的日記中,不再有建文的年號了。建文帝4年的統治,在一場史稱"靖難之變"的戰爭後,成為了往事。
誰也沒有想到,當初那個在濠州破廟裏為溫飽發愁的小和尚,竟成為大明朝的開山皇帝,坐享一班文臣武將前呼後擁。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從登基的那天起,朱元璋就不得不為朱傢的後代子孫,籌謀考慮。朱元璋雖然讀書不多,但多年的徵戰已經讓他意識到,皇權可以讓人瘋狂,可以讓人泯滅良知,可以讓人拋卻性命……他有責任建立起一個足以確保皇權留在朱傢的基業。
起初,朱元璋並沒有辜負同伴們的期望,將那些和自己徵戰多年的兄弟們一一封官加爵,君臣間其樂融融,似乎"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古諺不再靈驗。然而,好景不長,短短幾年的時間,殺戮之氣便充斥了整個皇宮,宰相鬍惟庸一案成了誅殺功臣名將的導火索,大臣們早起離傢上朝,便不知傍晚能否安然回來,每次出門都免不了和傢人悲悲戚戚地訣別。太傅宋濂落得個客死荒野的悲涼下場;大將傅友德和兒子一起被押解刑場,腰斬身亡;才華橫溢的劉基被毒死;大夫李善纔的免死金牌也失去效力,一傢七十多口血濺屠刀……幾年的時間裏,便有三萬多人身首異處,衹要是朱元璋懷疑的,都難逃一死。在開朝功臣中,衹有一個叫湯和的人,因出了名的頭腦簡單,僥幸活了下來。
這些大臣都太優秀了,不除掉他們,自己的兒孫便無法坐穩皇位。朱元璋也知道強臣謀君權的道理,但凡會對朱傢皇權造成威脅的,他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將其鏟除殆盡。望着空蕩蕩的朝野,朱元璋不會有治國無纔的感慨,反而踏實了許多。
那些活下來的大臣也並不好過,明代大臣的俸祿少得可憐,堪稱歷代最薄,一品官員有可領米八十七石,最低的官吏一月衹有五石米。朱元璋早年受盡貪官污吏欺壓,决心以削減大臣俸祿的方式"反腐倡廉",然而諷刺的是,朱傢的皇子皇孫卻個個是花錢高手。
朱元璋的24個兒子和1個侄孫,都順順利利地建藩為王。有兵有權,這些藩王,無論功績如何,每月都可以享受五萬石米的俸祿,足足是低級官員月俸的一萬倍。而除了五萬石米,藩王還能得到二萬五千貫的生活費,至於絹、布、????、茶、馬、草等日常用品,也都有數目不菲的配給。因"反腐倡廉"節省下的錢財,最終落入朱傢的口袋裏。
朱元璋當時的太子朱標溫文爾雅,寬厚仁慈,甚至還因不滿朱元璋對功臣的殘暴政策和朱元璋發生過矛盾。明朝本有機會迎來一個仁厚君主,卻不料朱標未等登臨皇位就撒手人寰。白發人送黑發人,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很快,朱元璋在朱標的兒子朱允身上,看到了朱標的影子。朱允聰慧好學,心地善良,在朱標病重時,日夜在旁伺候。朱元璋大感欣慰,終於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立朱允為皇太孫。
皇權一下子就落到了朱允面前,這讓朱允感到幾分不安,權勢的另一面就是鮮血和毀滅。朱元璋帶着朱允嚮藩王行禮,朱允可以清楚地察覺到叔叔們目光中的殺伐之氣,他衹能暗自祈禱朱元璋的餘威能庇護自己更長時間。
朱元璋稱帝時,尚沒有將元朝的殘餘勢力完全平定。在北方,蒙古殘兵仍苦苦支撐,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殺回南京重建大元政權。朱元璋在邊疆地區設置了不少防衛機構,還將坐守邊疆的重任交給了各個兒子。一來可以鍛煉兒子的本事,他不想自己的孩子是一無所長的酒囊飯袋;二來駐守邊疆乃國防大事,必須要絶對可靠的人才可擔當。明朝初立,朝政不穩,若是哪個守邊大將和蒙古人裏應外合,反撲明朝,朱元璋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便又要落入他人手中。而說到"可靠",當屬自己的骨肉至親,朱傢的子孫斷不會不用心守衛朱傢的江山。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了,朱允沒有懸念地即位,成為建文帝。
朱允一當上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鞏固自己的地位,他預感到,他的叔叔們早已覬覦皇位多時,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他的爺爺朱元璋衹考慮到他姓之人對皇權的威脅,而沒想到皇位爭奪更常發生在皇室內部。現在,朱允不得不着手處理爺爺忽視的問題,否則,不但江山不保,就連性命也難以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