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戏剧评论>>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梨園往事
  梨園往事幾多精彩,伶人命運令人感慨!北京是戲劇的叢藪,京劇生於此,昆麯、評戲、評書、話劇也莫不活躍於此。數十年前的北京,戲園茶館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多見矣!本書回憶當年梨園往事和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娓娓到來,令人追懷。
第1節:程長庚"大老闆"
  名伶掠影
  程長庚"大老闆"
  清代京劇名伶、劇麯活動傢程長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係道光年間三慶班頭排老生,為人正直,品格高尚,且文武昆亂不擋,以其德纔兼備而執掌三慶班,成為該班以"德"服衆的班主,威望甚高。
  科班出身的程長庚,戲路極寬,他能演穿"紅靠"的《戲太平》中的華雲,穿"黃靠"的《竜虎鬥》中的趙匡胤,穿"緑靠"的《戲長沙》中的關羽,穿"白靠"的《九竜山》的嶽飛,穿"黑靠"的《白良關》的尉遲恭(反串"銅鐘花臉")。其唱法古樸沉着,字正腔圓,穿雲裂帛,餘音繞梁。
  程長庚不僅是前無古人的角兒,而且是個戲包袱。三慶班應堂會,配演人員不夠時,程長庚每每缺什麽補什麽,扮個"英雄",來個"院子",甚至"旗"、"鑼"、"傘"、"報",什麽小角兒都演,有時一場堂會,總要先後扮四五個角色。
  後來,有人勸之曰:"大老闆,您這麽幹,不怕對您的盛名有纍嗎?"程長庚笑答曰:"衆人搭三慶班都是捧我來的,派什麽,唱什麽,我為什麽不能來個零碎兒呢!正角兒是唱戲,配角兒同樣是唱戲,同是唱戲,又有何高低之分,貴賤之別呢!"一席話說得聽者為之動容。
  同治年間,張二奎病故,餘三勝又經常輟演,程長庚因此而更名聲遠震。以致北京城內流傳着一首歌謠:"二奎今日已淪亡,三勝由來沒準常,若問歌壇推巨擘,個中還數四箴堂。"按"四箴堂"者,乃程長庚之堂號。
  程長庚治班極嚴,凡事皆以"公"字當先,為維護三慶班利益,從來不應個人"外串"(臨時參加外面演出)。光緒初年,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各道掌印監察御史舉行元旦國拜,邀四喜班演堂會。有人提出叫程長庚外串一出,卻遭到拒絶。莊親王載動以為自己面子大,親自來請,亦遭拒絶。問其為何不唱,答曰:"嗓子痛",遂激怒諸貴胄,將程長庚抓來鎖在臺柱子下邊以示懲罰。事後有人問之曰:"您寧可忍辱被鎖,而何以不唱?"答曰:"以鎖羞辱不足惜,安能以外串圖私利而愧對三慶班諸兄弟!"其嘉言傳至班中,無不為之感動。
  道光年間,程長庚即被清廷內務府加委擔任精忠廟廟首(廟址位於前門外,為清代戲麯藝人行會組織,以廟名作會名,半官性質),除處理伶界糾紛外,着重整肅班紀,鼓勵藝人擯棄陋習,致力於提高藝術水平。
  程長庚所創"四箴堂"科班,註重選拔優秀童伶隨三慶班演出,以利觀摩和實踐,故培育出孫菊仙、譚鑫培、錢金福等諸多優秀人才。梨園界尊稱其為"大老闆",一些貴胄和朝野文人甚至贊揚他為"伶聖"。
第2節:"單刀叫天"譚鑫培
  "單刀叫天"譚鑫培
  清末民初的名伶譚鑫培,其父譚志道,唱老旦,嗓音脆亮,有"叫天"(一種鳥)之稱,世人皆知。但譚鑫培被譽為"單刀叫天",卻是鮮為人知。說起來很有趣。
  譚鑫培從十一歲起入金奎科班學藝,學的老生和武生,嶄露頭角。他十五歲出科,隨父親在京城"廣和成"搭班演戲。後來他嗓子"倒倉",有一次演《銀空山》,唱"自從盤古開天地"那一段,第一句就啞得唱不出聲來,招來了滿堂倒彩,對他打擊很大。無奈,譚鑫培衹好不唱老生了,衹演武戲。不久,他結婚有了孩子,經濟負擔越來越重,舞臺上的失意(不能唱文戲了)和生活中的窘迫,逼着他另謀生路。於是,他去北京郊區和河北一帶農村,開始了一段闖蕩江湖的賣藝生涯,這就是俗稱的"跑野臺子"。
  到鄉下風餐露宿,奔波勞頓,但也沒有停止練功。有時遇到江湖上的武林高手他還去請教問藝。譚鑫培能耍一手"六合力"就是一位少林寺高僧傳授的。他演《秦瓊賣馬》時耍的拳,則是從一種叫"攔馬橛"的套路中演化出來的。到此時,他的武功越來越精,早已超出了在舞臺上花拳綉腿的水平。在搭不上班子的時候,就有人請譚鑫培當保鏢或看傢護院。他在京東河北省豐潤縣史傢,就一面看傢護院,一面和同伴們研習武藝,遇到強盜夜襲,他憑着"六合刀法",勇挫群敵,名聲大振。黑道上的朋友都知道有個武藝不凡的"單刀叫天"。
  有一次,他在京東蘇州把看守皇傢陵墓(東陵)的士兵打死了,世人大為震驚。那天,他和同伴們剛在遵化演完戲,徒步趕往薊州,夜間露宿東陵,受到東陵士兵的粗暴驅趕。當時,譚鑫培又睏又餓,火氣衝天,和守陵士兵吵了起來。士兵們怎把這個窮戲子放在眼裏,他們邊駡邊動起手來。然而,他們根本不是譚鑫培的對手,被火氣衝天的譚鑫培三拳兩腳,其中一個就被打得一命嗚呼了。
  這下子可闖下了大禍,守陵大臣發下緊急公文緝捕。這時,譚鑫培已逃回遵化,得到遵化知州的庇護。這個知州是譚鑫培的忠實戲迷。譚鑫培之父譚志道又在京城央求三慶戲班大老闆程長庚出面,煩請內務大臣從中周旋。經過上下兩方面疏通,一場大禍纔得以平息。此後,譚鑫培又悄然潛回京城,重操舊業,搭班演戲。
  由於譚鑫培武功不凡,演起武戲來令人叫絶。他主演《惡虎符》,扮黃天霸,立於舞臺中心,另有四人分立四個臺角,逐個將酒壇擲來,他不用接,而是全靠肩、肘、膝、足來接應,從容不迫,準確地將酒壇頂回對方手中,觀衆稱"酒壇打出手"。演《打棍出箱》時,他用右腳一踢,鞋子飛入空中,人隨之跌坐臺上,而那衹鞋恰恰落在他的頭上。在《定軍山》、《戰太平》、《戰蒲關》一類的武老生應工的戲裏,他舞出的刀花、槍花及反手接劍等絶技,勇中有美,險而又穩,又用上了他早年習武的功夫。
  後來,譚鑫培到了京城,初時習武生,不久改唱老生,師事程長庚,藝名"小叫天"。光緒十六年被清廷選入升平署,任"內廷供奉",受到慈禧賞識,賜四品服,專為皇傢演戲。
  當年,慈禧恣意享樂,沉溺聲歌,她身邊有一個專為她傳喚"供奉"進宮演戲的小太監。有一天,這個小太監看到大總管李蓮英係着一條花色美觀的"涼帶",得知是譚從宮外代為購買的,便托譚也代買一條。譚因忙於戲事,竟將小太監之托忘在腦後。小太監見譚未給買來,便不露聲色,私忖給譚小鞋穿。不久,有一天慈禧說想看譚的戲,小太監便趁機進言:"老佛爺,聽說譚老闆編了出新戲,叫《盜魂鈴》,裏邊加了好多新花樣,他演豬八戒,又唱又做,可有意思啦!"慈禧聽後,當即叫小太監傳她旨意,讓譚兩天之後進宮演《盜魂鈴》。
  譚鑫培接到宮裏傳訊,頓時發起愁來:《盜魂鈴》是一出醜角應工戲,戲中豬八戒、獅子精都有一套"打出手"的絶活兒,自己嚮來演老生,從未演過豬八戒。可是老佛爺懿旨已下,看來不會演也得演。他苦苦思忖一個晚上,最後决心以自己唱老生的優勢,在豬八戒探路化齋的戲上下功夫。
  進宮演出時,他將著名老生唱段和自己所創新腔連綴一起,並把各派唱腔的音調韻味學得惟妙惟肖。為此,使慈禧聽得眉開眼笑,連連誇好,最後還讓小太監賞了銀子。小太監欲害譚鑫培結果反而成全了譚鑫培,譚靠自己紮實的老生功底躲過了這一劫,從此,這戲的演出遂開了老生飾演豬八戒的先河。
  後來,流傳開去的《盜魂鈴》是譚鑫培熔文武於一爐、集唱做於一體的代表作,經常在社會上作營業戲演出,成了譚派的保留劇目。
  譚鑫培由於出色的表演,自創新聲,獨成一派,與同時代的四喜班的孫菊仙、春臺班的汪桂芬鼎足而立,遂被稱為"老生後三傑",或"後三鼎甲"。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孫菊仙移傢上海,汪桂芬篤信佛教,譚在北京京劇舞臺上遂獨享盛名。當時京師有諺語:"有匾皆為■,無腔不學譚。"說明了譚派唱腔影響之大。
  一代國學大師、康梁變法主將梁啓超曾有詩贊曰:
  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
  如今老矣偶玩世,尚有俊響吹塵埃。
  藝爾蒲風晚來急,五湖深處寄煙笠。
  何限人間■綉人,枉嚮場中費歌泣。
首頁>> 文學>> 戏剧评论>>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