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时政>>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豬業實錄
  記者解密中國養豬業,透視三農深層矛盾,揭示2007年豬肉價格上漲真相,解析食品安全、動物疫情,集合民生熱議話題,講述真實的豬業,真實的三農,真實的中國。
第1節:序 養豬業考驗政府决策
  序 養豬業考驗政府决策
  黨國英
  讀《豬業實錄》讓我對養豬業有了很多瞭解。養豬業出了問題,實際是我們的體製出了問題。這是我閱讀本書的最大感受。書的編者想告訴讀者"一個真實的豬業,一個真實的農産業,一個真實的中國",我看達到了目的。透過養豬業,我們的確從一個側面觀察到我國産業鏈條上存在的諸多問題,也看到政府所能做出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所受到的製約。
  養豬業問題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是市場調節産生的常見的産量和價格波動問題,另一是經濟管理體製問題。後一問題會影響前一問題,使情況變得復雜,讓我們感到一頭霧水。其實兩方面的問題是可以分開看的。
  市場調節難免價格波動。按照經濟學的一般說法,對豬肉這種産品,需求對價格的反應程度要大於供應,加之豬肉生産的周期比較長,就使得豬肉生産周期變動的幅度比較大。經濟學的"蛛網模型"大致描述了這種狀況。這樣說來,豬肉價格波動也不需要太大驚小怪。問題是政府的政策不要助長這種波動。但偏偏這樣的事情就出現了。南方農村報的記者給我們分析了這種情形。在豬肉價格下跌的時候,政府沒有出手幫助豬農,為下期豬肉大漲留下隱患;豬肉價格上升了,政府的補貼開始了,市場和政府兩個方面都會使下一期豬肉産品供應大大增加,埋下了下一期豬肉價格大跌的種子。所以,政府方面學會避免逆嚮調節是很要緊的;逆嚮調節還不如不調節。
  經濟管理體製方面的問題本應該通過吸取經驗教訓逐步得到解决。南方農村報的記者們在報道中對養豬業的行業政策和基礎管理制度做了深入分析。影響生豬生産的主要因素包括疫病防治、環境標準設定、産業組織扶持、市場開放節奏、技術研究和開發、産品質量控製和市場流通秩序維護等方面。應該說我國政府在這些方面都做過一些努力,也有很大成績。當然管理方面的弊端也很明顯。南方農村報的記者們深入采訪,又請教養豬業技術專傢,在這方面提出了一些很是深刻的見解。在書中,關於有關部門監控"瘦肉精"使用的真相,關於種豬培育的難題,關於産業鏈內部的利益分配等,都有細緻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表現了記者們很強的洞察力。
  這兩年,國外研究環境的學者開始關註牲畜飼養中的污染問題,有的報告稱,一頭牲畜排放的污染比一部汽車還多。中國現在各類牲畜(大牲畜和豬、羊)的存欄數量大約10億頭(衹),加上城鄉所養的狗的數量,估計也在13億之上,就是說平均一人一頭。如此說來,畜牧業的總污染量的確是很驚人的。
  但問題似乎還有另一面。說養豬業關乎國計民生,也不為過。現在生豬每年出欄大約在7億頭左右,總産值約10萬億,這也是養豬的全部産業鏈的收入。若其中一半是勞動的報酬,又假設勞動者人均年工資是2萬元,産業周期是1年半(包括上遊産業),那麽,養豬業全部産業鏈吸收就業的人數少說也在1600萬上下。這自然是很重要的。還有,中國人的食譜離不開豬肉;豬肉供應似乎事關中國人的健康。
  以上兩個方面需要權衡輕重,而權衡的依據與人們觀念有關係。觀念是可以變化的。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為養豬付出的環境治理投資就會增加,豬肉的價格也就會增加,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養豬業的規模就會收縮。也許這是一件好事。最近還有報道說,人吃素不見得不利於身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吃素的觀念普及以後,也會促進養豬業規模收縮。觀念會影響到豬肉産品供需兩個方面的變化。由此引起的就業問題,也可以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來解决。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政策也應該註意將人們觀念的變化作為决策的依據之一。
  一般說來,記者的報道是個案分析,在統計學上的意義不大。但大量個案集中起來也足以說明事情的一般情況,因此,我還是認為,這本書對我國養豬業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的觀點很值得决策部門參考。
  2008年1月18日於北京
第2節:豬業革命:昭示宏大的國情難題
  第一部分豬年豬事
  豬業革命:昭示宏大的國情難題
  2007年的豬事,可以"豬業革命"視之。
  一頭豬在豬年以價格暴漲的方式革了全中國老百姓嘴中"那一口"的命。
  一場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肆虐國內絶大部分省區無數大小豬場,從而帶來養殖、動保行業技術革命的契機。
  今後豬業該往何處走?
  豬業問題,積重難返;豬業革命,遲早都會發生。衹是以一場席捲而來的豬病作為導火索,恰逢農歷丁亥,豬事在豬年暴發,因而蒙上了一層戲劇色彩,這是一個巧合。現實往往比藝術更為豐富,更為復雜,相信往後會有更多的文章著述,去記錄這一段歷史,它將遠遠超越養殖業的範疇,超越農業的範疇,直接緊扣中國國情以及城鄉民生等宏大主題。
  2007年有兩個數字:持續的高豬價與空前的病死豬數量,作為刷新紀錄的歷史數據,將會留存於中國養豬業的文檔中。全體養豬産業中人,包括動保與飼料行業人士,共同見證了21世紀初葉豬年豬事,這是一段特殊的歷史,他們最清楚,這個行業究竟出了什麽事?
  一頭豬能鬧多大事?答案與糧食能鬧多大事相若。它涉及産業中1億多人的生計,年産值達5000多億,是全國十幾億老百姓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生豬供應短缺,價格暴漲,充當了引發一輪通貨膨脹的"帶頭大哥",豬年豬事,驚動中央,政府多次政策幹預,可見非同小可。
  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現代化養殖場技術水平基本上與國際同步,但是遍布鄉野的農村家庭,"一戶一豬"仍然不在少數,其中不少甚至與1000年前幾乎一樣。統計數據表明,目前由散養戶支撐着全國市場80%的生豬供應量。這就是典型的中國農業,存在如此巨大的技術與規模差異,有着如此大起大落的市場行情:2006年,豬價曾經跌入歷史低𠔌,豈料翌年一衝直上𠔌頂,在疫病重創之下,欲追高而不得,這陣勢,令養豬幾十年的行尊也束手無策,徒呼奈何。這一輪"洗牌",不知令多少人血本無歸。農村、農業、農民,三農的真實生態,就是如此。
  疫病、食品安全、環保,是豬業的三大難題,都能成為引發"革命"的誘因。疫病為什麽越來越棘手?食品安全為什麽總是不能令人放心?瘦肉精為什麽屢禁不絶?逼迫養豬業搬遷,真就能解决豬業的環保問題了嗎?環保問題是不是政府勢利的藉口?豬業的問題,從來都不僅僅是養豬人自己的問題。革命總是在最薄弱的環節發生,豬業革命將是一個漫長艱辛的歷程。
  2007年12月的第一周,媒體接連報道了廣東東莞、博羅等地發生百頭豬場被偷被搶的案件,看起來像一條與豬業無關的社會新聞,事件簡單地可解釋為豬值錢了,偶然事件背後可以分析出並不簡單的根源。民生的睏惑,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樣一些雖非主流卻含暴力的因素加入,隱約地對"豬業革命"的殘酷性提了一個醒。
  (《豬業革命》特刊2007年12月)
首頁>> 文學>> 时政>>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