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東西是怎樣做成的?揭示的是隱藏於受歡迎的食品、舒適的衣物、復雜的機械和創造性的方便用具背後的秘密。本書所選擇的各種物品代表了影響工業、運輸、音樂、食物、休閑和生活方式的科技進步和發展趨勢,包含了具體的、對各個生産步驟的詳細描寫,科學術語和定義的簡單描述,並且每個章節都有圖片和標註進行輔助說明。
每個部分的重點在於講述該物品的生産過程,同時提供了豐富的相關背景資料:誰最先發明了這種産品或者怎樣發現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麽?使用什麽生産材料?怎樣進行設計?産品質量控製,未來的應用和可以獲得更多相關訊息的圖書和雜志列表。
為了讓讀者更容易找到個人感興趣的部分,每種物品的敘述都分成幾個部分,具體如下:
背景知識--歷史或發展
生産所需的原材料
産品設計--工作原理
生産過程
質量控製
副産品
未來的發展
參考資料
內文左邊一欄是有關産品或者其發明過程中發生的特別有趣的事情。本書有七十多幅圖片作為文字的補充,並附有一個完整的參考資料列表,包含了重要事項、過程、材料和相關人物。
東西是怎樣做成的?揭示的是隱藏於受歡迎的食品、舒適的衣物、復雜的機械和創造性的方便用具背後的秘密。本書所選擇的各種物品代表了影響工業、運輸、音樂、食物、休閑和生活方式的科技進步和發展趨勢,包含了具體的、對各個生産步驟的詳細描寫,科學術語和定義的簡單描述,並且每個章節都有圖片和標註進行輔助說明。
每個部分的重點在於講述該物品的生産過程,同時提供了豐富的相關背景資料:誰最先發明了這種産品或者怎樣發現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麽?使用什麽生産材料?怎樣進行設計?産品質量控製,未來的應用和可以獲得更多相關訊息的圖書和雜志列表。
為了讓讀者更容易找到個人感興趣的部分,每種物品的敘述都分成幾個部分,具體如下:
背景知識--歷史或發展
生産所需的原材料
産品設計--工作原理
生産過程
質量控製
副産品
未來的發展
參考資料
內文左邊一欄是有關産品或者其發明過程中發生的特別有趣的事情。本書有七十多幅圖片作為文字的補充,並附有一個完整的參考資料列表,包含了重要事項、過程、材料和相關人物。
牛仔褲
發明者:李維·斯特勞斯
時間:1873年
美國年銷售額:123. 4億美元
現今世界流行時尚以無常和多變而令人眼花繚亂,然而牛仔褲作為人們衣櫥中的"基本配備"卻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至今仍熱度不減。無論服裝潮流如何變換,這種粗糙的斜紋棉布製成的衣物基本沒有什麽改進,卻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甚至一代人又一代人,受消費者歡迎、為人們所需要。服裝或許會褪色,可是對時尚的狂熱追求卻永不褪色。
牛仔褲是由舒適的丁尼布製成的一種休閑褲。很早以前就成為最受農夫、裁縫、礦工和牛仔們歡迎的經久耐用的工作褲。在過去50年間,學生和年輕人已經把牛仔服當成了非正式的製服,緊跟潮流的設計師也給牛仔服貼上了領導時尚的風嚮標標簽。
丁尼( Denim )布料已經有很長的歷史,這個名字來自於serge de Nimes,後者是一種強韌的斜紋嗶嘰布料,原産於法國的尼姆市( Nimes )。起初它是由羊毛織成的,在18世紀,紡織工人開始在布料中加入棉綫,最後棉綫成為唯一的原料。最開始這種堅韌的布料是被用來做船帆的。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一些聰明的熱那亞人决定使用這種結實的布料來做褲子,這就是牛仔褲的起源。
牛仔褲是藍色的,這是因為丁尼布在做成牛仔褲前需要經過從靛青植物中提取的藍色顔料的漂染。事實上早在公元前2500年,在亞洲、埃及、希臘、羅馬、英國以及秘魯,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靛青作為染料。牛仔褲的生産商一直從印度進口靛青,直至20世紀人造靛青技術開始發展為止。
據人們所知牛仔褲是由李維·斯特勞斯,一個來自德國的美國新移民於1853年發明的。斯特勞斯是洛杉磯的一個商人,當他發現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的礦工需要比普通褲子更加結實耐用的工作褲時,便開始設計、銷售由丁尼布做成的牛仔褲,並把它命名為"李維斯"。於是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裏,李維斯牛仔褲成為加利福尼亞的礦工、農夫和牛仔們最日常的衣物。
最初的李維斯牛仔褲並沒有在接縫處使用鉚釘的設計。鉚釘褲是一個叫雅各布·戴維斯的裁縫--他從俄羅斯移居到美國,為一些礦工發明的,他們總嚮他抱怨簡單縫製的丁尼褲不夠耐撕扯,無法裝他們的工具。1873年斯特勞斯以69美元,相當於美國一個專利申請費的價碼買下了戴維斯的主意。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裏,牛仔褲的樣式基本沒有什麽改變。1920年拉鏈代替了紐扣(隨後的歲月裏,紐扣作為一種流行設計又重新回歸)。
1937年由於教育委員會抱怨學生牛仔褲上的鉚釘經常在桌子上留下劃痕,原本釘在牛仔褲背面的鉚釘被移到了口袋內。同樣牛仔擔心他們的馬鞍被損壞,而父母則擔心傢裏的傢具或者汽車的防護板被颳花,於是在20世紀60年代,鉚釘完全從牛仔褲的後袋上消失了。
發明者:李維·斯特勞斯
時間:1873年
美國年銷售額:123. 4億美元
現今世界流行時尚以無常和多變而令人眼花繚亂,然而牛仔褲作為人們衣櫥中的"基本配備"卻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至今仍熱度不減。無論服裝潮流如何變換,這種粗糙的斜紋棉布製成的衣物基本沒有什麽改進,卻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甚至一代人又一代人,受消費者歡迎、為人們所需要。服裝或許會褪色,可是對時尚的狂熱追求卻永不褪色。
牛仔褲是由舒適的丁尼布製成的一種休閑褲。很早以前就成為最受農夫、裁縫、礦工和牛仔們歡迎的經久耐用的工作褲。在過去50年間,學生和年輕人已經把牛仔服當成了非正式的製服,緊跟潮流的設計師也給牛仔服貼上了領導時尚的風嚮標標簽。
丁尼( Denim )布料已經有很長的歷史,這個名字來自於serge de Nimes,後者是一種強韌的斜紋嗶嘰布料,原産於法國的尼姆市( Nimes )。起初它是由羊毛織成的,在18世紀,紡織工人開始在布料中加入棉綫,最後棉綫成為唯一的原料。最開始這種堅韌的布料是被用來做船帆的。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一些聰明的熱那亞人决定使用這種結實的布料來做褲子,這就是牛仔褲的起源。
牛仔褲是藍色的,這是因為丁尼布在做成牛仔褲前需要經過從靛青植物中提取的藍色顔料的漂染。事實上早在公元前2500年,在亞洲、埃及、希臘、羅馬、英國以及秘魯,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靛青作為染料。牛仔褲的生産商一直從印度進口靛青,直至20世紀人造靛青技術開始發展為止。
據人們所知牛仔褲是由李維·斯特勞斯,一個來自德國的美國新移民於1853年發明的。斯特勞斯是洛杉磯的一個商人,當他發現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的礦工需要比普通褲子更加結實耐用的工作褲時,便開始設計、銷售由丁尼布做成的牛仔褲,並把它命名為"李維斯"。於是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裏,李維斯牛仔褲成為加利福尼亞的礦工、農夫和牛仔們最日常的衣物。
最初的李維斯牛仔褲並沒有在接縫處使用鉚釘的設計。鉚釘褲是一個叫雅各布·戴維斯的裁縫--他從俄羅斯移居到美國,為一些礦工發明的,他們總嚮他抱怨簡單縫製的丁尼褲不夠耐撕扯,無法裝他們的工具。1873年斯特勞斯以69美元,相當於美國一個專利申請費的價碼買下了戴維斯的主意。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裏,牛仔褲的樣式基本沒有什麽改變。1920年拉鏈代替了紐扣(隨後的歲月裏,紐扣作為一種流行設計又重新回歸)。
1937年由於教育委員會抱怨學生牛仔褲上的鉚釘經常在桌子上留下劃痕,原本釘在牛仔褲背面的鉚釘被移到了口袋內。同樣牛仔擔心他們的馬鞍被損壞,而父母則擔心傢裏的傢具或者汽車的防護板被颳花,於是在20世紀60年代,鉚釘完全從牛仔褲的後袋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