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
從來沒想到這本書的完成會在紐約,一個我少年音樂旅程的完美終點。
2002年,我開始生活在紐約--這個二十世紀西方文明中前衛與頽廢文化的源泉、華麗與腐敗的肉身呈現,以及六○年代以來搖滾反叛烈焰的火源。
在這裏,我行過了WoodyGuthrie、BobDylan、VelvetUnderground徘徊過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Village),行過了多少搖滾人棲息過且SidVicious(SexPistols的貝司手)槍殺了女友的切爾西酒店(ChelseaHotel),行過了JohnLennon被槍殺的公寓Dakota門前,以及不遠處紀念他的草莓園(StrawberryFields),並且在朋剋運動初次登場的傳奇酒吧CBGB的最後一夜和所有樂迷一起守望着。我也親眼目睹了本書中許多搖滾反叛前鋒的表演,不論是改寫音樂史的紐約本地英雄:BobDylan、LouReed、PattiSmith、SonicYouth、JohnLenon的妻子小野洋子(YokoOno)和兒子SeanLennon,八九十年代的反叛英雄R.E.M.、TomMorello,或是從英國、愛爾蘭來傳遞憤怒的BillyBragg、PrimalScream、Radiohead和U2。有些人的演唱會我無緣到場聆聽,衹是閱報間無意瞥見他們的演唱會廣告如尋人啓事般大小躺在報紙角落:PeterSeeger、IggyPop、SexPistols、DavidBowie。他們在我生活中就如走馬燈般,真實、鮮明,卻一閃即逝(他們畢竟不是我穿着拖鞋去雜貨店買冰淇淋時會遇到的那個一頭亂發遛狗的歐吉桑啊)。但這個城市,使我相信本書的文字終究不是一場虛構,而是真實人物輪番上演的歷史與現實。
在我眼前重現的不衹是音樂表演,還有社會衝突。這幾年的美國,正爆發美國繼六○年代以後最大的反戰運動。人們對六○年代的所有浪漫想象得以再度現身。當小野洋子在紐約另類雜志《村聲》(VillageVoice)刊登全版廣告,並在全白版面正中央寫着"想象和平"(ImaginePeace)時,我激動地以為我手中翻閱的是三十年前的紐約雜志。但是當BillyBragg在狹小的舞臺上呼籲聽衆參加反戰遊行時,我知道這不是已經泛黃的夢境,革命就是現在!
從來沒想到這本書的完成會在紐約,一個我少年音樂旅程的完美終點。
2002年,我開始生活在紐約--這個二十世紀西方文明中前衛與頽廢文化的源泉、華麗與腐敗的肉身呈現,以及六○年代以來搖滾反叛烈焰的火源。
在這裏,我行過了WoodyGuthrie、BobDylan、VelvetUnderground徘徊過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Village),行過了多少搖滾人棲息過且SidVicious(SexPistols的貝司手)槍殺了女友的切爾西酒店(ChelseaHotel),行過了JohnLennon被槍殺的公寓Dakota門前,以及不遠處紀念他的草莓園(StrawberryFields),並且在朋剋運動初次登場的傳奇酒吧CBGB的最後一夜和所有樂迷一起守望着。我也親眼目睹了本書中許多搖滾反叛前鋒的表演,不論是改寫音樂史的紐約本地英雄:BobDylan、LouReed、PattiSmith、SonicYouth、JohnLenon的妻子小野洋子(YokoOno)和兒子SeanLennon,八九十年代的反叛英雄R.E.M.、TomMorello,或是從英國、愛爾蘭來傳遞憤怒的BillyBragg、PrimalScream、Radiohead和U2。有些人的演唱會我無緣到場聆聽,衹是閱報間無意瞥見他們的演唱會廣告如尋人啓事般大小躺在報紙角落:PeterSeeger、IggyPop、SexPistols、DavidBowie。他們在我生活中就如走馬燈般,真實、鮮明,卻一閃即逝(他們畢竟不是我穿着拖鞋去雜貨店買冰淇淋時會遇到的那個一頭亂發遛狗的歐吉桑啊)。但這個城市,使我相信本書的文字終究不是一場虛構,而是真實人物輪番上演的歷史與現實。
在我眼前重現的不衹是音樂表演,還有社會衝突。這幾年的美國,正爆發美國繼六○年代以後最大的反戰運動。人們對六○年代的所有浪漫想象得以再度現身。當小野洋子在紐約另類雜志《村聲》(VillageVoice)刊登全版廣告,並在全白版面正中央寫着"想象和平"(ImaginePeace)時,我激動地以為我手中翻閱的是三十年前的紐約雜志。但是當BillyBragg在狹小的舞臺上呼籲聽衆參加反戰遊行時,我知道這不是已經泛黃的夢境,革命就是現在!
1.
如果本書於紐約完成是一大意外,那麽人生更大的意外就是這本書的出版。
大學畢業以前,我衹以為音樂是一生的嗜好,攻讀政治學且以知識作為政治和社會實踐的武器則是人生的志業。沒想到在我人生的第三個十年,會不斷嘗試把這兩者結合。
少年時期剛開始聽音樂時,沒想到將來會從事任何跟音樂有關的事業。心中深處當然有着成為偉大歌手的夢想:童年願望是做個在舞臺上翻來滾去砸吉他踢音箱的搖滾巨星,青年時期的想象則是蓄長發留鬍楂兒背着吉他走唱街頭的抗議歌手。
因為沒有音樂天賦,歌手沒有做成,竟然走上寫音樂文章這條路,的確是始料未及。
無論如何,這本書對我二十年的"音樂生涯"是極富意義的。許多成長的回憶衹有零碎而朦朧的片段,但是當時聆聽的音樂卻異常鮮明,因為音樂終究是不會消逝的;仿佛電影結束時,鏡頭突然停格,配樂卻驟然開始響起;觀衆對影片的最終記憶遂濃縮於這首歌和最後一個鏡頭。於是,這一首首歌麯點點拼湊起我生命旅程中那些過度曝光而模糊的聲音與光影,以及青春期後的憤怒。
2.
八○年代前期,小學五年級,我和小叔叔去南京東路的"中華體育館"聽"愛臺灣"第一名的"空中補給"(AirSupply)演唱會,聽到一半就因為沒吃晚餐而肚子痛起來,以至於演唱會沒結束便狼狽抱着肚子哀嚎逃出。沒想到,日後"中華體育館"被燒掉,燒掉了我以"空中補給"作為音樂啓蒙的難堪。
國中(初中)時的鏡頭是陽光燦爛的熱天午後,躺在叔叔的小房間床上,散落一地的是他的唱片;封面不是前衛搖滾的精緻插畫,就是重金屬充滿性意含的美女封面。房中間則矗立着齊柏林飛船樂團(LedZeppelin)"通往天堂的梯子"1,讓我總是可以爬上去,逃逸到一個遠離升學體製壓迫的音樂世界。
到了高中,在放學與回傢的空當中,背着書包一路在臺北街頭追趕上個時代的音樂,撿拾前人遺落的精彩:在西門町佳佳唱片行搜尋以前本土的搖滾刊物(誰還記得《搖滾生活》、《小雅》……),或是在大安路巷中沉醉於發行老搖滾錄音帶的"翰江",要不就是在公館"宇宙城"認真閱讀各種錄音帶中文側標來吸收信息。
如果本書於紐約完成是一大意外,那麽人生更大的意外就是這本書的出版。
大學畢業以前,我衹以為音樂是一生的嗜好,攻讀政治學且以知識作為政治和社會實踐的武器則是人生的志業。沒想到在我人生的第三個十年,會不斷嘗試把這兩者結合。
少年時期剛開始聽音樂時,沒想到將來會從事任何跟音樂有關的事業。心中深處當然有着成為偉大歌手的夢想:童年願望是做個在舞臺上翻來滾去砸吉他踢音箱的搖滾巨星,青年時期的想象則是蓄長發留鬍楂兒背着吉他走唱街頭的抗議歌手。
因為沒有音樂天賦,歌手沒有做成,竟然走上寫音樂文章這條路,的確是始料未及。
無論如何,這本書對我二十年的"音樂生涯"是極富意義的。許多成長的回憶衹有零碎而朦朧的片段,但是當時聆聽的音樂卻異常鮮明,因為音樂終究是不會消逝的;仿佛電影結束時,鏡頭突然停格,配樂卻驟然開始響起;觀衆對影片的最終記憶遂濃縮於這首歌和最後一個鏡頭。於是,這一首首歌麯點點拼湊起我生命旅程中那些過度曝光而模糊的聲音與光影,以及青春期後的憤怒。
2.
八○年代前期,小學五年級,我和小叔叔去南京東路的"中華體育館"聽"愛臺灣"第一名的"空中補給"(AirSupply)演唱會,聽到一半就因為沒吃晚餐而肚子痛起來,以至於演唱會沒結束便狼狽抱着肚子哀嚎逃出。沒想到,日後"中華體育館"被燒掉,燒掉了我以"空中補給"作為音樂啓蒙的難堪。
國中(初中)時的鏡頭是陽光燦爛的熱天午後,躺在叔叔的小房間床上,散落一地的是他的唱片;封面不是前衛搖滾的精緻插畫,就是重金屬充滿性意含的美女封面。房中間則矗立着齊柏林飛船樂團(LedZeppelin)"通往天堂的梯子"1,讓我總是可以爬上去,逃逸到一個遠離升學體製壓迫的音樂世界。
到了高中,在放學與回傢的空當中,背着書包一路在臺北街頭追趕上個時代的音樂,撿拾前人遺落的精彩:在西門町佳佳唱片行搜尋以前本土的搖滾刊物(誰還記得《搖滾生活》、《小雅》……),或是在大安路巷中沉醉於發行老搖滾錄音帶的"翰江",要不就是在公館"宇宙城"認真閱讀各種錄音帶中文側標來吸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