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Literature>> 作家评传>> Dan Nan   China   现代中国   (1938 AD)
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
  中国第一个女兵作家谢冰莹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武汉分校女生队的学员,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女兵。在北伐战争中,被挑中编入叶挺将军指挥的中央独立师,开赴北伐前线,迎击夏斗寅叛军。在行军途中,她以膝头当书桌,奋笔疾书,把前线的战况,战地的趣闻,民众的热情……迅速地传递到后方的报刊,她享誉世界的《从军日记》,就诞生在这血与火的征途中。她的《女兵自传》,不但是当时的畅销书,译成了英、日、法、西、葡、意等多种文字,而且长销至今,拍了电影,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她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从逃婚到从军,从北伐前线到抗日前线,从创办大型文学月刊《黄河》,参与筹办北方左联,到执教大学讲堂,她勇往直前。她热爱学生,桃李满天下;她勤奋笔耕八十余载,作品逾二千万言,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她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第1节:序
  序
  阎纯德古今中外,传记文学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旗手;因为它是历史,是社会,是人生,是记录人类生活的一种根本的文字形式。始自《史记》,司马迁便为传记和传记文学建立了中国传统。
  在当代中国作家队伍中,石楠是一个靓丽的名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当我们逃离文学荒原而扑向文学之春的时候,在中国历史“新时期”的大门口,便摆着石楠的第一部长篇传记小说《画魂——张玉良传》。新鲜,脍炙人口,使它成为八十年代第一场春雨中酣畅的雨滴。接下来,她又陆续给我们奉献了《美神——刘苇传》、《寒柳——柳如是传》、《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一代明星舒绣文》、《沧海人生——刘海粟传》、《陈圆圆——红颜恨》、《张恨水传》、《另类才女苏雪林》等长篇传记和长篇小说《真相》、《生为女人》等二十部作品及小说集,如今又以生花之笔,为中国传记文学花园里增添了一朵奇葩——《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
  在中国现代史上,谢冰莹是一位传奇女性。她的名字不仅联系着国民革命和中国女性伟大抗争的重大命题,也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发生有着血肉关联。
  当我们走在二十一世纪的时空里,面对或真实或虚拟、或五彩缤纷或光怪陆离的人生时,当我们回过头来徜徉于历史之中,检索那些可歌可泣的伟大人物画廊时,我们会发现会想到很多人——那是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一代,是为祖国清扫屈辱的一代,是我们现代生活的缔造者。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我们有无数英雄豪杰和风流人物,他们创造了国家的尊严,树立了理想和自信,他们有的与历史长存,有的淹没在滔滔的岁月洪流之中。但是,不管是伟大,还是“平凡”,他们都是我们的骄傲,是行走在当今和未来的中国人心中的圣者!
  以道论之和以史论之,我一生敬仰的许多人中,就有一生苦多乐少、战场上叱咤风云、文坛上流血流汗的谢冰莹。她是二十世纪一位巾帼英雄式的强者。这位从小反叛封建家庭,为婚姻自由多次逃婚,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存亡,参加北伐,跟随叶挺西征讨伐杨森、夏斗寅,坐过日本牢狱的国民革命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再造,曾历经艰难困苦、枪林弹雨,成就了最重的人生价值。自她踏上文学之旅,更是艰苦卓绝,走多少路,便爬多少格子,写多少文章,她的不事雕琢、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的七十多部散文集、小说集、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和儿童文学,铸成她的血肉,她的人格,她的精神,她的光辉。她的鼓荡着时代风雨、历史脉搏,充满女性叛逆、爱国爱家和民族气节的《从军日记》和《女兵自传》,更是我们认识中国精神与中国人命运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历史教科书;作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开拓者,由于她的辛勤耕耘和成就,而被称为新文学史上“女兵”文学的老“祖母”。
  谢冰莹一生坎坷,命运的风雨给她痛快淋漓的快乐,更为她制造了数不尽的人生苦难! 她一再说,自己平凡而渺小,生来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与世无争,能吃苦,不怕穷;为国家,为文学,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从不向现实低头,从不向敌人屈服,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鼓起勇气再干。这就是谢冰莹! 谢冰莹是一面精神的旗帜,感动过无数中国人和外国人。从1974年我在巴黎大学执教时起,便梦想写一部关于她的传记,张扬她的精神;但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梦”终于由石楠变成了现实。这种欣慰和感谢,难于言表!
  传记文学写作很难,因为它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但是,传记文学毕竟是文学,作家必须以“史蕴诗心”写出传主的人性光辉和历史真实,塑造出传主丰满而完整的生命与独特而鲜活的灵魂。真实、历史、艺术地解释传主的性格和生命历程,是传记文学成功的标志。
  传记文学既是一种人生实录,又是一种艺术创造。传记文学,既然是文学,那就一定得是创造。石楠说,她的传记写作追求以真为骨,以美为神的史实与艺术完美统一。传记文学传主的天空往往广阔而散乱,作家的功夫和智慧在于将传主生命中的零碎细节和漂浮于时空和记忆里的轶事,以严密的结构和文学语言编织出完整的悲喜剧,塑造出传主栩栩如生的性格,就是说在真实的“囹圄”中跳出美丽的舞蹈。
  石楠这样资深的作家,撰写谢冰莹这样的“历史”文学人物,应该说对谁都是一种缘分。每个人的一生,充其量不过百年,“一个世纪”在时空浩茫的宇宙中只是一瞬。我们的作家捕捉住这现实的历史的人生的“一瞬”,却是一件辉煌的事业。石楠磨砺了一支带着雷火之光的诗笔,成就了一个个令我们敬仰和怀念的“传记”,为历史留下真善美,也使石楠的故乡“安徽太湖县笔架村”变成真正美丽的“笔架”……
  2007年6月18日于北京半亩春
第2节:谢冰莹全传(1)
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 第2节:谢冰莹全传(1)
  兵女一第国中兵女一第国中0000传奇从脱车开始
  谢冰莹原名谢鸣岗,谢冰莹是她进军校时改用的名字。在这部记述她人生传奇的开篇,为了表述准确和叙述方便,还得用她的原名谢鸣岗。
  1926年9月28日,是二十岁的谢鸣岗急切期待的一天。因为这天下午2时,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湖南考区新生出发去武汉的时间。她把这一天看做是她新生活的开始,激动得一夜没睡,一早就起来收拾行李用品,和她的好友树蓉,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们生活、学习了五年的长沙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前往集合地点长沙火车站。
  1993年7月12日谢冰莹(阎纯德摄)
  怎奈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可大雨没能阻挡住他们,他们二百五十个热血青年,从湖南各地纷纷提前赶到了长沙火车站,等候上车。车站内外拥挤着送行的亲友。年轻的姑娘哭红了眼,母亲拉着儿子的手泣不成声,鸣岗心里却回荡着兴奋的波涛,庆幸她的父母还不知道,她可以实现当兵的美梦了。如果母亲知道她要远赴武汉参军,肯定要跑来把她拽回家去的。她一点没有离别的沮丧,她的同学树蓉挽住她的手,不屑地说那些啼啼哭哭的人,“哭什么哭?她们应该给我们打气,鼓励我们勇敢地上前线杀敌才对。”
  这时,谢鸣岗的二哥撑着把黑阳伞来了,老远就看到了她,叫了她一声妹妹,向她跑过来说:“我刚下课,就跑来了,担心你们已走了呢。”
  1990年12月谢冰莹回台湾与九十五岁的苏雪林
  “雨这么大,哥的病还没好彻底,淋湿了可不好。车还没到,快回去吧。”
  二哥嘱咐着她:“妹妹,你可得自己照顾好自己哟,部队不像学校。有什么事就写信来,我会去帮你的。”
  “我知道,你就放心回去吧。”
  “我等你们上车再走。”
  “三哥!”她看到了她三哥,喊了他一声。他正在四下张望,她抬手招呼他。
  “二哥也来啦。”三哥收拢伞,像条蛇样从人网里钻了过来。他又嘱咐了她一番。
  “我不是小孩子,你们就不用为我操心了。”
  这时,吹响了紧急集合的哨子,有人大声说:“火车就要到了,大家到月台上排好队,男生排成一行,女生排成一行,不要拥挤。”
  “哥,你们回去吧,到了学校就给你们写信,最好暂时不要告诉家里,等我写信告诉父亲吧。你们看,”她指了下攒动的人头,“送的人太多,你们不要进去。”她向哥哥们扬了下手,就拉着小胖子树蓉向里走了。
  火车轰轰隆隆驶了过来,他们的领队邱委员指挥他们上车。五十名女生安排在一个车厢里,鸣岗和树蓉背着自己的行李上了车。没有座位,没有窗户,听说是装货运马的车,她们只好把背包放到地下当垫子坐。大家挤坐在一起,虽然空气不怎么好,但大家都很开心。两扇铁门一关上,车厢立刻就没有了光亮。列车启动了,“科托,科托”地欢叫着向前驶去。他们欢呼起来,有人唱起了《国际歌》,同学们齐声跟着合唱起来,车厢里回响起《国际歌》的旋律: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歌声冲破了车厢的黑暗,响彻云霄,在田野山峦河流上空飘荡。
  鸣岗和许多女同学都是第一次坐火车,又大多来自乡间,她不知道火车上有没有厕所,也羞于向人打听,内急了,只得忍着。火车行驶到了一个乡间站头停下来,她连忙拉着树蓉下车,向附近一个小村庄跑去找厕所。可当她俩解决了内急回到车站的时候,火车已不见了踪影。她俩的腿顿时吓软了,也急昏了,就沿着铁路线没命地往前追去。
  她们想都没去想,人是追不上火车的。她们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拼命地往前追赶,跌倒了爬起来,又往前跑,两人追得气喘吁吁,可仍然望不到火车的影子。天色就在她们的追赶中渐渐暗了下来。幸好雨已完全停住了,但道路仍然泥泞湿滑。她们的腿酸了,脚走痛了,天也完全黑下来了,铁路两旁的树林变得像幢幢魔影,阴森森,非常怕人。鸣岗跟树蓉说:“我们再这样走下去碰到坏人怎么办?得找个地方住一夜,等天明了再继续走。”
Home>> Literature>> 作家评传>> Dan Nan   China   现代中国   (1938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