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哲学思考>>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美國 United States   現代美國   (1928年1987年)
波譜啓示錄:安迪·沃霍爾的哲學
  本書堪稱“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的非正式自傳。沃霍爾在此書中回顧了自己病態的少年晨夕,孤寂的青年時代,在紐約闖蕩的歲月,初創“工廠”的奢華時光,以及他遭受槍擊的創痛。英文版刊行於1975年,此後事跡自然無法呈現,但沃霍爾的人生精華已然濃縮於此。同時,這又一部拼貼而成的波普語錄。愛,性,工作,藝術,名氣,頭銜,時間,死亡,美,成功……舉凡時尚都市生活的各式睏惑,此書都備有現成的駭世箴言任君挑選——中譯本甚至做足工夫,將凡具警策潛力的句子都以加重的字體予以強調,並配上英文,免去摘引者核對原文的勞頓。三十餘年過去,安迪•沃霍爾的波普囈語讀來依舊新鮮時尚,或許,沃霍爾就是時尚本身。
第1節:推薦序
  推薦序一
  消費時代的自由和誠實
  陳丹青
  安迪·沃霍爾不是作傢而超越所有作傢。至少,從自然主義、意識流到新小說作傢們苦心開掘的領域,被他輕而易舉大幅度刷新。他使每分鐘的瑣屑與念頭值得一顧、值得一寫,一如他使世界同意:湯罐與廣告值得一畫。半世紀前,他公開為繪畫重新定義,此後又在私下重新定義了寫作。
  這本書展示了無所不在的自由和誠實,或者說,沃霍爾以無辜的自私、病態的天真、備受睏擾的好奇心,以及對任何外部信息與內心活動的天然的平等意識,嚮我們證明什麽纔是自由和誠實。閱讀它,我發現自己對消費時代種種人性的可能,對於時尚、購物、金錢、媒體、性等等的感知,仍處於前消費時代。
  沃霍爾已經過時了,但他在我們這裏尚屬未來。現在,沃霍爾將近三十年前那些語無倫次而異常細膩的獨白,對於自以為進入現代生活的中國都市讀者們,可能正當其時。不過請註意,你休想從中獲益,除非你也像他那樣誠實地面對自由,以至無須在乎那就是自由,就是誠實。
  推薦序二
  安迪·沃霍爾的遺産
  徐冰
  我曾用一套《天書》,換過一件安迪·沃霍爾的版畫。而這幅畫的真假,在今天看來,也是一個疑問。因為我的一個朋友是美國安迪·沃霍爾委員會的成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鑒別、清理沃霍爾留下的繁雜的藝術作品。
  其實,沃霍爾留下的真正繁雜的是他的思想、生活和處理藝術的方式。
  他的復雜性在於:他把藝術與社會核心部分的關係,看得透到了讓人"無從下手"的程度。衹有退回到中國禪智慧的方法裏,纔有可能找到大致的對位。
  這本書差不多是一本禪的公案集。
  如果你總是期待師傅告訴你什麽是禪的要旨,師傅一定不會告訴你。如果你想從沃霍爾這本書裏找到對藝術的回答,同樣也一定找不到。這種"尷尬"正是沃霍爾的一種方法。
  事實上,學會想事情的方法比弄清楚一個事情的概念,不知道要重要多少。
第2節:愛(青春期) (1)
  1
  愛(青春期) Love(Puberty)
  我的人生中有一段時間,在50年代晚期,我開始覺得自己從認識的人身上感染到他們的疑難雜癥。一個朋友無可救藥地與一名已婚婦女有染,另一個透露他是同志,一個我鐘愛的女人顯現出強烈的精神分裂徵兆。我從未感覺到自己有什麽問題,因為我從未具體界定任何問題,但是,如今我感到朋友的種種疑難雜癥像細菌一樣自動散布到我身上。
  我决定尋求精神科診治,就如同許許多多我認識的人所做的一樣。我覺得我該界定一些自己的問題--假如我,確實,有任何問題的話--而不光是滿懷同情眼睜睜看着朋友的疑難雜癥。
  我小時候經歷過三次精神崩潰,每次中間各間隔一年。一次是我八歲的時候,一次是九歲,一次是十歲。這幾次發病--風濕性舞蹈癥(St.Vitus Dance) --全都是在暑假第一天發作的。我不知道這代表什麽。我整個夏天都花在聽收音機上,還有抱着我的查理·麥卡錫(Charlie McCarthy) 玩偶,以及和散落滿床單上和枕頭下沒剪下來的紙娃娃一起躺在床上。
  我的父親一直不停前往各個煤礦場出差,我嚮來很少見到他。我的母親會用她濃重的捷剋斯洛伐剋口音竭盡所能地念書給我聽,而我一定會在她念完狄剋·崔西 之後說:"媽,謝謝。"即便我一個字都沒聽懂。而每次我畫完一頁着色本,她就會給我一條赫爾希(Hershey)巧剋力棒。
  當我回想起我的中學歲月,說真的,我記得的衹有上學時的漫長路程,穿過曬衣架上晾着女用包頭巾與連身工作褲的捷剋貧民窟,位在賓州的麥基斯波特(McKeesport)。我不特別受人歡迎,但有幾個不錯的朋友。我跟誰都不特別親,雖說我認為我是想要與人親近,因為當我看見那些小朋友彼此傾訴各自的問題時,我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沒有人對我傾吐心事--我不是他們會想要傾吐心事的那種人。我們每天都會經過一座橋,橋下有用過的避孕用品。我總是大聲地對所有人說出那些是什麽東西,然後他們會笑。
  有年夏天,我找到一份百貨公司裏的差事,替一個叫做沃瑪先生的大好人翻閱《時尚》(Vogue)和《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以及其他歐洲時裝雜志。我的酬勞好像是每小時五毛錢,而我的工作就是找尋"點子"。我不記得我曾找到過或是想到過任何點子。沃瑪先生對我來說是個偶像,因為他來自紐約,這點看起來很令人興奮。不過,我自己倒是從沒當真想過要去那裏。
首頁>> 文學>> 哲学思考>>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美國 United States   現代美國   (1928年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