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文物古董>> 廖文偉 Liao Wenwe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收藏之旅
  《收藏之旅》就是講述他尋找和收藏這些藝術珍品的故事和經歷,簡樸平易,沒有什麽驚天動地、大起大落的大故事,也沒有什麽令人激動得非哭不可的大場面。真實可信,活潑生動,為收藏路上的徐樹仁畫了張"旅行圖",可以說就是他的收藏小傳。是所有收藏路上的收藏者們摸得着的,看得見的,親切感人。通過這張"旅行圖",可以看出真正的收藏愛好者付出的艱辛與心血,可以看出收藏路上各種人物的心態,更可以看出,收藏實質上是人品心智的考驗,是歷史文化素養的表現,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享受。我個人認為,《收藏之旅》的可讀之處,就在這幾個方面。收藏路上的千萬讀者,讀讀這本書,真的可以感覺到,原來自己就在其中。收藏熱潮遍及城鄉各地,瀏陽衹是其中的縣市之一,但就是這麽個瀏陽市便有這麽多熱心收藏歷史文化的愛好者,別的縣市自然是一樣的。因此,我也藉此機會,祝收藏路上的所有收藏愛好者都有收穫,有心得,有體會。當然,收藏是否有成就,應該用三個尺寸來衡量藏品。
第1節:寫在《收藏之旅》前面的幾句話
  這本書中有你的影子
  --寫在《收藏之旅》前面的幾句話
  "收藏"這兩個字,今天的城鄉百姓都不陌生。你隨意選擇十幾個人問問,一定有一兩個知道"古玩"的,而且還能說點這方面的故事。這就叫深入人心,收藏這件事深入人心了,一點都不假。
  湖南是個歷史文化遺存非常豐富的地方,深埋地下的許多寶貝暫且不說,遠至春秋戰國的屈原,西漢的賈誼,南朝的顔延之、鮑照、庚肩吾、陰鏗和唐代的裴休、褚遂良、駱賓王、張說、張九齡、孟浩然、王昌齡、李白、杜甫、懷素、顔真卿、歐陽詢等,近至宋代的米芾、張栻、朱熹等以及明清時代、民國時期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都曾在三湘大地留下過足跡,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遺存都與他們有關聯。
  唐僖宗時,曾派宰相裴休在瀏陽的石霜村監修一寺,就是今日的石霜寺。裴休用過的象牙笏,今日就保存在瀏陽文物管理局。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以及曾國荃、左宗棠、鬍林翼、李朝斌、彭玉麟等一大批湘軍將領,與他們有關聯的歷史文化遺存既有不可移動文物,亦有傳世的書畫、文件、文房用具、傢俱、工藝品甚至聖旨、印章、照片、兵器等等。民國時期的"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前兩年就在瀏陽發現過他贈送朋友的一方刻銅墨盒。新發現的齊白石《清湘老人作畫圖》,前些年發現的左宗棠部將彭吉祥"立功受奬"的同治年聖旨、湘軍將領李元度遺物銀杏木嵌黃楊雕人物典故案屏、李朝斌舊藏文彭篆刻"飛鴻"平頭石章以及這兩年發現的曾國藩軍事批文、軍事佈告、湘軍將領合影等,都是與三湘歷史文化名人相關的古玩文物,都具有很好的收藏價值。
  有收藏品,自然便有收藏愛好者,這也是魚與水的關係的問題。
  湖南千萬收藏愛好者之中有個徐樹仁,瀏陽人。瀏陽有自古便吸引遊客的名勝大圍山,有著名的洞溪書院,有名人名士閑居的張坊,是"秋收起義"主要戰場。又有孔子一支後裔定居於此,大族李姓則是李唐王朝的支脈,歷史名人不少,有定居的亦有流動的,歷史文化遺存很多。徐樹仁生活在這裏,無疑為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歷史文化環境,使得他如魚得水。十幾年來,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不進娛樂場所,一心一意搞他的收藏。這其間有煩惱,有悔嘆,但更多的還是歡樂和愉快,收藏的收穫是多方面的。
  他的藏品很豐富,其中的康熙年間銅人經絡圖像,無疑是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的,他四進四出平江那個山區,最終買了回來,辛苦得很。明代的《母子圖》如果不是他從破紙堆中搶救出來,今日恐怕連一片紙屑都不會有了。這幅畫出自仇十洲手筆的可能性極大,十分珍貴。汪藩的淺絳彩花鉢,是今日所見極稀罕的一件淺絳彩瓷器。醴陵彩"龐涓",是收藏醴陵窯器的人眼中的珍稀之物。還有諸升的竹子、左柱的蘆雁、王云的魚,以及周小愚的秋收起義《文傢市會師》,黃楊木雕"八仙"等等,都是很難得的藏品。他是歷經辛勞獲得它們的,他很鐘愛它們。
  《收藏之旅》就是講述他尋找和收藏這些藝術珍品的故事和經歷,簡樸平易,沒有什麽驚天動地、大起大落的大故事,也沒有什麽令人激動得非哭不可的大場面。真實可信,活潑生動,為收藏路上的徐樹仁畫了張"旅行圖",可以說就是他的收藏小傳。是所有收藏路上的收藏者們摸得着的,看得見的,親切感人。通過這張"旅行圖",可以看出真正的收藏愛好者付出的艱辛與心血,可以看出收藏路上各種人物的心態,更可以看出,收藏實質上是人品心智的考驗,是歷史文化素養的表現,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享受。我個人認為,《收藏之旅》的可讀之處,就在這幾個方面。收藏路上的千萬讀者,讀讀這本書,真的可以感覺到,原來自己就在其中。
  收藏熱潮遍及城鄉各地,瀏陽衹是其中的縣市之一,但就是這麽個瀏陽市便有這麽多熱心收藏歷史文化的愛好者,別的縣市自然是一樣的。因此,我也藉此機會,祝收藏路上的所有收藏愛好者都有收穫,有心得,有體會。
  當然,收藏是否有成就,應該用三個尺寸來衡量藏品。一是是否珍稀精美,二是是否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三是是否有較好的經濟價值。而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收藏傢,能不能很好地研究藏品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並且能夠整理成文字,可以供別人藉鑒,或者供別人學習,這是很重要的,這是一種素養,一種深度,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傢必不可少的。
  作為老一輩文博工作者,要說我有什麽期望,這便是的。
  熊傳薪
  2008年3月10日於長沙
  (熊傳薪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享受國傢津貼的文博專傢)
第2節:初上收藏漫漫路 不識緙絲祝壽圖(1)
  初上收藏漫漫路
  不識緙絲祝壽圖
  1997年秋聲漸近的一個上午,晴空一碧如洗,陽光和煦,風輕如拂。
  徐樹仁急匆匆趕往瀏陽城北正南路,他要去處理一件生意場上的事情。此時他剛從國營方竹皮革廠"下海"不久,生産經營皮服,許多事情都馬虎不得,事必躬親,這已經成了習慣。經過座落在正南路上的譚嗣同故居,他的腳步忽然放慢了,一股沉甸甸的惆悵之情猛然襲上心頭。
  徐樹仁並非第一次路過這裏。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為清末維新派重要人物,戊戌政變之日,他與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同在北京菜市口被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啓蒙者。
  譚嗣同被害與袁世凱的告密是分不開的。有意思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以後,袁世凱被推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寶座,這位出賣維新變法的人物,竟然令內閣總理熊希齡頒發褒揚令,指示瀏陽縣知事唐維藩劃撥空地,為譚嗣同建祠祭祀。譚嗣同故居因此而得以保護,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一天,或許是天氣異乎尋常的好吧,譚嗣同故居前擠滿了小商販。賣老花眼鏡的,賣兒童服飾的,賣蘋果梨子的,應有盡有。靠近故居大門的人行道上,七八名婦女左顧右盼在招攬擦皮鞋的生意。徐樹仁穿行在他們之中,覺得這種混亂是對譚嗣同故居的褻瀆,是對烈士忠魂的不敬。他停住了腳步。故居大門敞開着,條石圍砌的天井盤旋着古盎氣韻,本板構建的墻體散發着幽凝陳香,但看不到一個虔誠敬慕的遊客。門外的喧囂包圍着門內的清冷,如果不是預先有人告知,誰會將這樣的場景與轟轟烈烈的仁人義士挂起勾來?
  惆悵之餘,徐樹仁思維的屏幕上次第冒出來幾個問號。中華文明漫漫五千年,歷史文化遺跡數不勝數,保護它們難道僅僅是為着養在深閨了事?重視它們未必一個禁止折除就夠?要營造肅穆而不是冷寞的氣氛,要引導萬人景仰而並非製造門前的車水馬竜,這纔是呵護根本,這纔是尊重歷史,這纔是仰止登高啊!
  這一刻,徐樹仁萌生了一個念頭,他要想方設法去收集歷史文物,收集那些散落飄零在民間的歷史文物,為描繪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瑰麗和豐滿增加光彩。
  這個念頭,從此引領他邁上了歡樂與懊惱並存的人生之旅。
  處理好要辦的事情,徐樹仁沒有回傢,他徑直去找表哥。
  表哥經營抽紗工藝品。所謂抽紗,即在亞麻布或者棉布上設計圖案,然後將圖案部分的經綫或者緯綫抽去,再加以連綴整理,便成為透空的裝飾花紋,因工藝形式而名,稱之為抽紗。1840年(道光20年)我國便已出現這種工藝,山東、廣東、江蘇、浙江較為盛行,産品銷路通暢,大江南北皆可尋見其蹤影。表哥是學美術的,又從事抽紗工藝工作,設計紋飾圖案免不了要藉鑒民俗文化的經典之作,群仙祝壽的年畫、八仙過海的刺綉、劉海戲金蟾的竹雕……他那間小小的"工作室"裏四處都可見到。
  徐樹仁這次踏進表哥的傢門,感覺上有些不一樣。他覺得表哥的這些東西比以前見到時更加親切而精美,看一看,摸一摸,分外的覺得出濃濃的古舊之氣。他對表哥說,你不是經常上山下鄉去收集古老的抽紗藝術品嗎?他想同他一道去搜集搜集這些古舊文物,多得到一些瀏覽古老的民俗文化的機會,確鑿也遇到自己喜歡的古老書畫什麽的,歷史文物什麽的,也收藏幾件。
首頁>> 文學>> 文物古董>> 廖文偉 Liao Wenwe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