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969年4月16日:英格麗·褒曼在第四十一屆奧斯卡奬頒奬典禮上宣讀最佳女主角提名,五位候選人分別是凱瑟琳·赫本--《鼕獅》,帕特裏夏·尼爾--《玫瑰怨》,瓦內莎·立德格拉芙--《絶代美人》,芭芭拉·史翠珊--《妙女郎》和喬安娜·伍德沃德--《巧婦怨》。此時此刻,二十六歲的芭芭拉·史翠珊緊張地坐在靠近走廊的座位上,陪在身旁給予她精神支持的是剛與她離婚的丈夫艾略特·古德。褒曼拆開信封,宣佈道:"獲奬者是--"她停頓了一下,換了口氣,然後接着說:"這次是兩個人得分相等!獲奬者是《鼕獅》中的凱瑟琳·赫本和芭芭拉·史翠珊!" 赫本,這位好萊塢傳奇人物,一嚮不參加各類頒奬典禮,這次照舊缺席。而與衆不同的好萊塢新人芭芭拉·史翠珊早已是娛樂界的傳奇人物,她憑第一部影片就成為奧斯卡最佳女演員。她站起身來,剛剛為並列女主角而驚詫不已的觀衆們再一次受到衝擊,因為芭芭拉身上的斯嘉錫設計的整體長褲套裝幾乎是透明的!在大傢的歡呼中,由於激動和倉促,史翠珊跌跌絆絆走上領奬臺,於是她的身體更多地暴露在世界各地觀看典禮的幾千萬觀衆眼前。此時,大傢似乎都不約而同地想:"她穿內衣了麽?"
史翠珊接受了奧斯卡奬後,望着手中的金像,詼諧地說了一句《妙女郎》中的臺詞:"瞧,多漂亮啊!"當然,這句臺詞是事先設計好的,但是用在發表獲奬緻辭時非常恰當;觀衆們熱情的笑聲從開始一直延續到史翠珊走下領奬臺。布魯剋林出生的新人史翠珊優雅地嚮電影偶像赫本致意:"能夠與凱瑟琳·赫本這麽出色的影星共同分享這個奬項,我感到非常榮幸。"史翠珊手持金像隨褒曼走下領奬臺,各大媒體的閃光燈閃個不停,記者們紛紛為她拍照。轉天,世界各地的讀者都在報紙上看到了這顆好萊塢的新星和她那件頗受爭議、被人反復研究的透明服裝。當然,她手中拿着奧斯卡小金人。
大約四十年後,人們仍然對史翠珊獲奧斯卡奬記憶猶新,尤其是她那件衣服--人們可以由此看到史翠珊的事業核心的兩個方面。儘管史翠珊當時衹有二十六歲,但是她的成就是備受矚目的,有時甚至令人不可思議,這些成就隨着人們對她的着裝、她的坦率直言和她的私生活的評價逐漸透露出來,簡而言之,她的成就是通過與她的才華一樣出衆的個性體現出來的。由於公衆無法把她的個人生活和她的事業區分開來,無法衹關註她的作品本身而不涉及她對完美的不懈追求,所以"那個史翠珊"(她在二十二歲主演百老匯舞臺劇《妙女郎》時得到的稱呼)一直耿耿於懷。毫無疑問,史翠珊肯定希望獲得奬勵和同輩人的嘉許,但是她年紀輕輕就徵服了演藝界的各個領域,還不到三十歲就獲得了奧斯卡奬、托尼奬、艾美奬和格萊美奬,所以當她看到美國夢的陰暗面--抨擊、幸災樂禍和對她私人生活的偷窺--時,不免感到有些沮喪,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1969年4月16日:英格麗·褒曼在第四十一屆奧斯卡奬頒奬典禮上宣讀最佳女主角提名,五位候選人分別是凱瑟琳·赫本--《鼕獅》,帕特裏夏·尼爾--《玫瑰怨》,瓦內莎·立德格拉芙--《絶代美人》,芭芭拉·史翠珊--《妙女郎》和喬安娜·伍德沃德--《巧婦怨》。此時此刻,二十六歲的芭芭拉·史翠珊緊張地坐在靠近走廊的座位上,陪在身旁給予她精神支持的是剛與她離婚的丈夫艾略特·古德。褒曼拆開信封,宣佈道:"獲奬者是--"她停頓了一下,換了口氣,然後接着說:"這次是兩個人得分相等!獲奬者是《鼕獅》中的凱瑟琳·赫本和芭芭拉·史翠珊!" 赫本,這位好萊塢傳奇人物,一嚮不參加各類頒奬典禮,這次照舊缺席。而與衆不同的好萊塢新人芭芭拉·史翠珊早已是娛樂界的傳奇人物,她憑第一部影片就成為奧斯卡最佳女演員。她站起身來,剛剛為並列女主角而驚詫不已的觀衆們再一次受到衝擊,因為芭芭拉身上的斯嘉錫設計的整體長褲套裝幾乎是透明的!在大傢的歡呼中,由於激動和倉促,史翠珊跌跌絆絆走上領奬臺,於是她的身體更多地暴露在世界各地觀看典禮的幾千萬觀衆眼前。此時,大傢似乎都不約而同地想:"她穿內衣了麽?"
史翠珊接受了奧斯卡奬後,望着手中的金像,詼諧地說了一句《妙女郎》中的臺詞:"瞧,多漂亮啊!"當然,這句臺詞是事先設計好的,但是用在發表獲奬緻辭時非常恰當;觀衆們熱情的笑聲從開始一直延續到史翠珊走下領奬臺。布魯剋林出生的新人史翠珊優雅地嚮電影偶像赫本致意:"能夠與凱瑟琳·赫本這麽出色的影星共同分享這個奬項,我感到非常榮幸。"史翠珊手持金像隨褒曼走下領奬臺,各大媒體的閃光燈閃個不停,記者們紛紛為她拍照。轉天,世界各地的讀者都在報紙上看到了這顆好萊塢的新星和她那件頗受爭議、被人反復研究的透明服裝。當然,她手中拿着奧斯卡小金人。
大約四十年後,人們仍然對史翠珊獲奧斯卡奬記憶猶新,尤其是她那件衣服--人們可以由此看到史翠珊的事業核心的兩個方面。儘管史翠珊當時衹有二十六歲,但是她的成就是備受矚目的,有時甚至令人不可思議,這些成就隨着人們對她的着裝、她的坦率直言和她的私生活的評價逐漸透露出來,簡而言之,她的成就是通過與她的才華一樣出衆的個性體現出來的。由於公衆無法把她的個人生活和她的事業區分開來,無法衹關註她的作品本身而不涉及她對完美的不懈追求,所以"那個史翠珊"(她在二十二歲主演百老匯舞臺劇《妙女郎》時得到的稱呼)一直耿耿於懷。毫無疑問,史翠珊肯定希望獲得奬勵和同輩人的嘉許,但是她年紀輕輕就徵服了演藝界的各個領域,還不到三十歲就獲得了奧斯卡奬、托尼奬、艾美奬和格萊美奬,所以當她看到美國夢的陰暗面--抨擊、幸災樂禍和對她私人生活的偷窺--時,不免感到有些沮喪,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史翠珊的成功能否抵消公衆對她持續不斷的、甚至是無情的審視呢?從積極的方面說,以下這些數據絶對值得炫耀,這一連串的獲奬情況在娛樂圈是史無前例的:她曾獲得一個托尼奬、兩個奧斯卡奬、六個艾美奬、八個格萊美奬、十個金球奬、十三張超白金唱片、三十一張白金唱片、五十張金唱片、流行歌麯女歌手唱片創紀錄暢銷奬、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奬--她的成就數不勝數,如果都列舉出來簡直會把人纍垮。作為公衆人物,史翠珊的經歷是灰姑娘神話的再現,她從一隻醜小鴨變成了徵服整個娛樂界--百老匯、電視界、唱片界、好萊塢--的白天鵝(這不就是整個娛樂界嗎?)。在將近六十歲時,史翠珊還找到了真實生活中英俊的白馬王子詹姆斯·布羅林。這樣的傳奇經歷仿佛是一部令人難以置信的、劇情豐富的彩色好萊塢音樂劇被搬到了現實生活之中。
史翠珊史無前例的成功與夢想成真使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第一個版本的《一個明星的誕生》中,標題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好萊塢成名需要付出什麽代價?"這個問題並無不當之處,但對史翠珊而言,它卻包含了另外的含義。史翠珊實現了童年的每一個夢想,但卻失去了正常人應有的私人生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明星公開表示他們渴望擁有隱私,但事實上,衹要他們一離開舞臺的聚光燈就會委靡不振。史翠珊與他們不同,她真心地渴望擁有那種隱私,這是她羞澀的本性使然。為了保持這份隱私,她在1969年被封為"好萊塢女王"(她的演藝生涯開始後僅僅八年)後基本上不接受采訪。她不再參加舞臺劇的演出,演唱會也中止了,她與公衆的真實接觸都消失了。在錄音棚或攝影棚中,史翠珊感到更加舒服自在,這些都是她能夠完全控製的環境。不過,她的做法並沒有把觀衆趕走,而是大大增加了她的吸引力。史翠珊表面上的高傲讓她的歌迷和影迷為之瘋狂。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女明星,從未打算將自己裝成一個普通人。就芭芭拉而言,在才華、魄力、財富、名望、獲奬情況、引發的爭議以及最重要的影響力方面,沒有人能和她相提並論,她不愧是一名超級女明星。
但是,即使她最狂熱的歌迷和影迷都誤解了她的真實態度。史翠珊並沒有輕視他們,她的做法往往被理解為孤高;實際上,她非常尊重他們給予她的支持,在《一個明星的誕生》受到評論界的抨擊後,史翠珊在《超人史翠珊》專輯的套封介紹中曾提到了這一點。她衹是希望影迷和歌迷關註她的作品,而不是她的私人生活。此外,她似乎難以理解他們對她的崇拜,儘管這種崇拜與她的公衆形象相吻合,而所有的女明星似乎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瘋狂歌迷的過分吹捧讓史翠珊感到很不自在,她公開地告訴他們:"感謝你們的支持,但是,希望你們擁有自己的生活。"
史翠珊史無前例的成功與夢想成真使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第一個版本的《一個明星的誕生》中,標題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好萊塢成名需要付出什麽代價?"這個問題並無不當之處,但對史翠珊而言,它卻包含了另外的含義。史翠珊實現了童年的每一個夢想,但卻失去了正常人應有的私人生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明星公開表示他們渴望擁有隱私,但事實上,衹要他們一離開舞臺的聚光燈就會委靡不振。史翠珊與他們不同,她真心地渴望擁有那種隱私,這是她羞澀的本性使然。為了保持這份隱私,她在1969年被封為"好萊塢女王"(她的演藝生涯開始後僅僅八年)後基本上不接受采訪。她不再參加舞臺劇的演出,演唱會也中止了,她與公衆的真實接觸都消失了。在錄音棚或攝影棚中,史翠珊感到更加舒服自在,這些都是她能夠完全控製的環境。不過,她的做法並沒有把觀衆趕走,而是大大增加了她的吸引力。史翠珊表面上的高傲讓她的歌迷和影迷為之瘋狂。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女明星,從未打算將自己裝成一個普通人。就芭芭拉而言,在才華、魄力、財富、名望、獲奬情況、引發的爭議以及最重要的影響力方面,沒有人能和她相提並論,她不愧是一名超級女明星。
但是,即使她最狂熱的歌迷和影迷都誤解了她的真實態度。史翠珊並沒有輕視他們,她的做法往往被理解為孤高;實際上,她非常尊重他們給予她的支持,在《一個明星的誕生》受到評論界的抨擊後,史翠珊在《超人史翠珊》專輯的套封介紹中曾提到了這一點。她衹是希望影迷和歌迷關註她的作品,而不是她的私人生活。此外,她似乎難以理解他們對她的崇拜,儘管這種崇拜與她的公衆形象相吻合,而所有的女明星似乎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瘋狂歌迷的過分吹捧讓史翠珊感到很不自在,她公開地告訴他們:"感謝你們的支持,但是,希望你們擁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