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诗歌评论>>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明代詩學書目匯考
捲一
明代诗学书目汇考 卷一
  凡例
  
  一、本目收錄所有明人編撰的詩話、詩論、詩評等詩學著作。各書標明書名(包括異名)、捲數、編撰人、版本,簡述編撰者生平及其書中內容。編撰人凡能考定生卒年者,皆為註明;難以確定者,註明大致生存時期。
  二、為有助於瞭解研究各書版本沿革,本目註重收錄歷代書目文獻的著錄資料,尤其註意搜集明人有關記錄。
  三、版本著錄有所選擇,善本(包括有前人批校、題跋者)著錄力求詳盡,通行本或普及本註明所據底本。善本皆註明館藏(國傢圖書館簡稱“國圖”,上海圖書館簡稱“上圖”,南京圖書館簡稱“南圖”)。
  四、本目限收單獨成書的詩學著作,起自明初,迄於民國年間。包括未經刊行的稿本和抄本,以及收入叢書者。凡專論《詩經》的著作,或作為詩文別集中部分章節、未曾單獨刊行者,一般不予采納。
  五、明人詩學著作或兼收文論,或兼有詞評,凡涉及詩歌者,均予收錄。某些通常列入子部雜傢類、小說類、集部總集類的著作,亦酌情收錄。
  六、凡初刊於明代、編著者生平不詳、其內容又無法確定年代的,亦予收入。
  七、本目所收,限於筆者所見所知的現存著作。凡見載於前人著述、書目文獻,而今已亡佚,或存佚難明者,擬歸入附錄,日後再續。
  八、本目原則上按成書先後編排。若成書時間不詳,則以編撰者卒年先後為序。上述二項均不明者,盡可能依照初版時間排列。
  1、文式二捲 曾鼎編撰
  曾鼎(1321—1378),字元友,改字有實,泰和(今江西吉安)人。元末奉母避難,以孝聞,闢為濂溪書院山長.明洪武八年(1375),受聘任教泰和縣社學.好學能詩,兼工書法、篆刻及邵雍《易》學.曾鼎為明大學士楊士奇外祖母之弟,故士奇幼年得其教益頗多。生平見楊士奇《孝子曾先生改葬志銘》(《東裏文集》捲二〇)。據本書自序,作者曾從先輩處得《文場式要》一書,後又獲李塗《古今文章精義》、趙撝謙《學範》,遂交互參訂,添加按語,編成本書。本書上捲以采錄《學範?作範》為主,又引陳繹曾《文說》、陳騤《文則》、嚴羽《滄浪詩話》、皎然《辨體一十九字》等論文說詩之語,前半論文,後半論詩。下捲則錄李塗《文章精義》、呂祖謙《古文關鍵》導語、蘇伯衡《述文法》三種。
  本書有明嘉靖八年(1529)刻本,藏於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藏有舊鈔本。
  2、傅與礪詩法四捲 題元任邱宋應祥伯禎點校 弟傅若川編
  宋應祥,字伯禎,元末明初人,生平不詳。傅若川,字次舟,傅若金(字與礪)弟。本書包括:捲一《詩法源流》、《文法》;捲二《詩法》,題黃子肅先生述;《詩宗正法》,題揭曼碩先生述;《詩宗正法眼藏》,未題撰人;捲三《詩法傢數》,題楊仲弘先生述;捲四選錄漢魏晉詩,未題選編者名。據捲一《文法》後傅若川洪武二十一年戊辰(1388)鼕所撰跋文,此書乃傅若川所編,其中捲一《詩法源流》、《文法》,為傅與礪述範德機意而作,其餘各捲為傅若川所輯。傅氏跋文實為偽作(參見張蕉元代詩法校考》),然此書確屬元人詩論詩法之匯編,於明代流傳甚廣,摘抄、重編本屢見。
  此書原刊於洪武二十一年,佚。嘉靖年間有熊奎、方九敘重刊本,現藏蘇州市圖書館。
  3、詩文軌範二捲 徐駿編撰
  徐駿,字叔大,常熟(今屬江蘇)人。生平不詳。光緒刊《重修常昭合志?藝文》於元代部分著錄有徐駿《詩文軌範》二捲、《對類總歸》、《五服集證》六捲。然本書言及“先儒趙暉謙”,趙暉謙即趙撝謙,可見此編完稿,在趙撝謙謝世之後,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以後(參見張蕉元代詩法校考?元代詩法著作版本考述》)。書中所收元人詩法著作有:《詩源至論》(他本題為《詩法正論》,謂傅與礪述範德機意而作。本書未署撰者姓名)、《詩法》(他本題作《詩解》)、楊載《詩法傢數》序文。《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於“詩文評類存目”,謂“其書雜采古人論文之語,率皆習見。所載詔、誥、表、奏諸式,尤未免近俗”。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清抄本,曾為清初曹寅所藏。
  4、歸田詩話(妙集吟堂詩話、存齋詩話)三捲 瞿佑撰
  瞿佑(1347—1433),字宗吉,號存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初官至周王府右長史,永樂間謫戍保安(今陝西西安附近)十年,洪熙元年(1425)赦歸,悒悒以終。有《樂全詩集》、《詠物詩》、《樂府遺音》、《剪燈新話》等二十餘種。生平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乙集。(按:瞿佑生卒年據《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張仲謀《明瞿佑等四詞人生卒考》一文著錄。)本書成於洪熙元年作者放還之後,故取名《歸田詩話》,初版為成化初年木訥、柯潛序刊本。弘治十三年(1500)鬍道重刊,易名《存齋詩話》,附陳垕跋。《百川書志》捲十八《文史》著錄曰“存齋《歸田詩話》三捲,國朝錢唐存齋公瞿佑宗吉告歸田時著也。凡百二十條”,當即此本。清乾隆間鮑廷博知不足齋據鬍道本重刊,定名為《歸田詩話》,刪陳垕跋,改附朱文藻跋文,考述瞿佑生平及本書淵源頗詳。《歷代詩話續編》本即據知不足齋本印行。
  《國史經籍志》捲五著錄作“瞿宗吉詩話二捲”,《澹生堂藏書目》詩話類作“《妙吟堂詩話》二册三捲”,《千頃堂書目》文史類則著錄為“《吟堂詩話》三捲,又《歸田詩話》三捲”兩種。今按南圖藏明初黑口大字本《妙集吟堂詩話》三捲,實與成化刊本《歸田詩話》無異,一書數名而已。南圖又藏明弘治刊本,有明貢大化批、跋和清丁丙跋。上圖藏清初抄本,清吳允嘉跋。國圖藏清曹炎抄本,周一良抄補,周叔弢跋。又,國圖藏明刊《存齋詩話》一捲本,實為選本,自三捲本(一百二十則)選錄七十八則。
  5、西江詩法一捲 朱權編
  朱權(1378—1448),朱元璋第十七子,自號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等。曾封大寧,卒謚獻,故又稱寧獻王。嗜好戲麯音樂,著有《太和正音譜》、《臞仙文譜》、《詩譜》、《詩格》等多種。本書捲首有編者宣德五年(1430)後臘一日所撰序文,謂曾徵得黃褧(明成化時人)《詩法》二篇,後又得元儒《詩法》,刪編而成此書。全書分二十五目,依次為:詩體源流,詩法源流,詩傢模範,詩法大意,作詩骨格,詩宗正法眼藏,詩法傢數,詩學正法,作詩準繩,律詩法要,字眼,古詩要法,五言古詩法,七言古詩法,絶句詩法,諷諫詩法,榮遇詩法,登臨留題詩法,徵行詩法,贈行詩法,詠物詩法,贊美詩法,賡和詩法,哭輓詩法,作樂府法。所論未註出處,其實主要摘自《詩法正論》、《詩法傢數》、《黃子肅詩法》、《詩宗正法眼藏》以及嚴羽《滄浪詩話?詩體》等,並另立名目。
  《百川書志》文史類著錄“《江西詩法》一捲,臞仙編,為目二十有二”。“江西”為“西江”之訛,且全書實為“二十五目”。《萬卷堂書目》雜文類、阮元文選樓刻《天一閣書目》亦著錄本書,均未註明版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天一閣藏“明嘉靖十一年(1532)重刊本”,未能寓目。今按河南省圖書館藏清抄本(據嘉靖十一年刊本抄錄),書後署“嘉靖十一年七月朔建安王一忠子重刊”。疑天一閣藏本即此王一忠刊本,並非“重刊”。
  6、詩學梯航一捲 周敘編撰
  周敘(1392—1452),字公敘,一作功敘,吉水(今屬江西)人。永樂十六年(1418)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著有《石溪集》。傳見《明史列傳》捲三〇。本書捲首有正統十三年(1448)作者自序,捲末有彭光後序。自序謂正統年間丁憂傢居,翻閱故籍,得其父校錄祖叔子霖、東吳王汝器二傢所作《詩法》,遂重加編訂,間以己意補之,更名《詩學梯航》。全書分六部分:《敘詩》述詩歌源流梗概,《辨格》言古今詩格變化,《命題》論作詩之大要,《述作》論詩體、五古及唐律,《品藻》評魏至唐之詩人將近百傢,《通論》多論作詩之法。彭光後序稱此編“論說純粹,類例精當”。
  本書為《澹生堂藏書目》詩式類著錄。《明史?藝文志》亦予著錄,註曰“宣德中周敘等奉敕編”,未知何據。有明成化刊本。又有明鈔本,天一閣藏。
  7、新編名賢詩法三捲 佚名編 史潛校刊
  史潛,字孔昭,金壇(今屬江蘇)人。正統元年(1436)進士,曾官河東????運使。本書輯錄元代名傢詩法著作。書前史潛《凡例》曰,此書“博採唐元名人詩法、詩評,舊未分類,今釐為上、中、下三捲,庶便觀覽,故總名目曰《名賢詩法》”。此書“原係鈔本”,編者不詳,且有誤字不通之處,史潛又加以更正疏通。捲上《詩評》(又名《詩法源流》或《詩法正論》),捲中《楊仲弘註杜少陵詩法》(或題《詩格》,謂楊載得諸杜甫九世孫杜舉),捲下《黃子肅答王著作進之論詩書》(即黃清老《詩法》)、《王近仁與友人論作詩帖》、《範德機述江左第一詩法》(或題《木天禁語》)、《虞侍書詩法》(或題《詩傢一指》)、《虞侍書金陵詩講》(或題揭傒斯《詩法正宗》)、《項先生暇日與子至誠談詩》。
  《販書偶記續編?詩評之屬》著錄曰:“《名賢詩法》三捲,不署編輯姓名,無刻書年月。約明初金壇史潛校刊黑口本。是書所采皆唐元名人詩法詩評。”今存明刊黑口本,國圖藏,蓋即《販書偶記續編》著錄之本。
  8、文章辨體五十五捲 吳訥編撰
  吳訥(1372—1457),字敏德,又字剋敏,號思庵,常熟(今屬江蘇)人。歷仕成祖至英宗四朝,官至南京左副都御史,卒謚文悖著有《小學集解》、《文法至論》等。傳見《明史》捲一五八。本書為詩文選集,采錄明初以前詩文,分體編輯。書前有天順八年(1464)彭時序,又有《凡例》八則,說明編書宗旨;以及《諸儒總論作文法》,備舉古賢論文之語,多為宋人語錄,皆註明出處。書中分體以及闡說,大抵以宋真德秀《文章正宗》為藍本,內集五十捲,所列文體名目凡五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四十九體);外集五捲,列文體凡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五體),為連珠、律詩、詞麯之類。各體均作“序說”,闡述各體之命名意義及其源流、作法等。其後徐師曾《文體明辨》、賀復徵《文章辨體匯遜等,皆直接受其影響。今人抽出《凡例》、《諸儒總論作文法》及各體序說,別為一書,題作《文章辨體序說》行世。
  本書有明天順八年(1464)刊本、嘉靖三十四年(1555)刊本等。《文章辨體序說》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於北山校點本,以嘉靖三十四年刊本為底本,校以天順刊本、《皇明文衡》、《古今圖書集成》等。
  9、菊坡叢話二十六捲 單宇輯撰
  單宇,字時泰,號菊坡,臨川(今屬江西)人。正統四年(1439)進士,歷任浙江嵊縣、諸暨、侯官(今福建閩侯)知縣,有政績。傳見《明史》捲一六四。本書捲首有單宇成化元年(1465)自序及成化九年黎擴、黎近序文,知本書成於成化元年,刊行於成化九年。自序稱其書體例大致仿鬍仔《苕溪漁隱叢話》,故仍以“叢話”為名。全書雜采各傢詩話、雜著、詩選,“集古今人之話言有及於論詩者”,分二十六類:天文、地理、時令、花木、鳥獸、宮室、器用、人物、詩人、風懷、婚姻、緻政耆壽、釋梵、仙逸、哀謚、科舉、兵戎、送贈、戲謔、身體、服飾、飲食、文史、詩法、四六與樂府。每類一捲。其中論詩二十四捲,論四六、論樂府各一捲。所輯以宋人著作居多,元人間有涉及。多註明出處,其中不少原書已佚,故頗具資料價值。
  本書《絳雲樓書目》及《徐氏傢藏書目》詩話類皆著錄作“二十六捲”,《澹生堂藏書目》詩評類則著錄為“《菊坡叢話》四册五捲”。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國圖藏有成化九年黎擴序刊二十六捲本,以及成化元年鈔本(有日本人朱筆圈點)。北大圖書館藏有明鈔本。臺北廣文書局影印本據成化九年序刊本影櫻《說郛》摘錄九則,題作《菊坡叢語》。
  10、詩傢一指一捲 懷悅刊
  懷悅,字用和,號鐵鬆,嘉禾(今浙江嘉興)人。景泰至成化年間在世。曾以漕粟入官。輯有《士林詩遜二捲。生平略見《列朝詩集小傳》乙集、《四庫全書總目?士林詩選提要》。本書捲首有成化二年(1466)八月魏驥《詩傢一指序》,捲末有是年九月懷悅《書詩傢一指後》。此書題懷悅編集,然後序中稱“偶獲是編”,則懷悅實為刊刻者。是書收錄《詩傢一指》、《詩代》、《品類之目》、《當代名公雅論》、《木天禁語》、《嚴滄浪先生詩法》。
  本書《百川書志》、《萬卷堂書目》、《千頃堂書目》、《明史?藝文志》均著錄,阮元文選樓刻《天一閣書目》還轉載懷悅後序。原刻本已佚,現存朝鮮翻刻本:一藏日本國會圖書館,捲首有嘉靖三十年(1551)朝鮮尹春年《詩傢一指序》;一藏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庫,無尹序。
  11、詩法源流一捲 懷悅刊
  本書題“嘉禾懷悅用和編集”,然考懷悅本人成化元年(1465)五月所作後序,知其乃刊刻者,原編者不詳。全書包括四部分:一、《詩法正論》,題“傅與礪述德機範先生意”;二、《詩法傢數》,題傅與礪述(按此非楊載《詩法傢數》,王用章《詩法源流》三捲本題作《詩文正法》);三、《詩解》,係節選自楊載《詩法傢數》,共六則;四、《詩格》,不題撰人(或題:吳成、鄒遂、王恭撰),共列三十六格,如接項格、交股格、纖腰格、雙蹄格等,每格以杜詩證之,並引前人之說以闡其義。
  高儒《百川書志》著錄有《詩法源流》一捲,曰“元人著。有《正論》、《傢數》、《詩解》、《詩格》”,未言為懷悅編集。本書成化元年初刻本已佚。今存明刻本,國圖藏。按,此本因書名頁闕失,著錄者誤以首篇《詩法正論》為書名。又有舊鈔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著錄作“王用章編”,亦誤。又有朝鮮刊本,有朝鮮尹春年嘉靖三十一年(1552)序、懷悅後序,並附尹春年《詩法源流體意聲三字批註》一捲。又有日本江戶間據朝鮮本重刊本,題作《新編詩法源流》,增有正德戊辰(1508)周廷徵《詩法源流後序》。上述諸本內容、編排皆有差異。1973年臺灣廣文書局《詩話續編》本據明刻本影印,捲末有道光癸未(1823)魏亨逵題識、鹹豐戊午(1858)丁白曾題識。
  12、詩學權輿二十二捲 黃溥輯
  黃溥,字澄濟,號石崖居士,弋陽(今屬江西)人。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曾任御史、廣東按察使。著有《石崖集》、《漫興集》等。生平略見本書捲首序文。本書為作者早年所編,用於傢塾授學,後重加纂集,於成化五年(1469)梓行。捲首有成化五年作者友人夏塤序文、作者自序各一。此書旨在為學詩者指點門徑:“固於政暇,探索古詩人遺矩,定為名格、名義、韻譜、句法、格調等目,並係古人詩之可法者,通為若幹捲。”(夏塤序)本書實為詩法、詩論、詩評、詩選之混合,前九捲講述詩法、詩格、詩體等,頗引歷代詩話或名傢有關論述;捲一一以下列舉各體代表作。許學夷《詩源辯體》捲三十五評及此書,謂“皆類次晚唐、宋、元人舊說,而多不署其名,其署名者又多謬誤,蓋彼但見纂集之書,初未見全書也。其論以名物為義者既多穿鑿,以字句相尚者又多細碎……間有一二正論,又與前後相反,蓋彼但類次舊說,初未有己見也”;《四庫全書總目》列入“總集類存目”,亦謂“采摭雖廣,考證多疏”。
  本書許學夷《詩源辯體》著錄曰“黃澄濟《詩學權輿》二十二捲”。《千頃堂書目》文史類則作“《詩學權輿》四捲”,未署作者姓名。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今存成化五年作者自刻本,國圖藏;成化六年熊斌刊本,南京大學圖書館藏;天啓五年(1625)復禮堂刊本,蘇州市圖書館藏,皆二十二捲。今按國圖藏本,缺捲十,其餘各捲亦有缺頁。
  13、鬆石軒詩評(懶仙詩評)一捲 朱奠培撰
  朱奠培(1418—1491),號竹林懶仙。明成祖朱權之孫,正統十四年(1419)襲爵,史稱寧靖王。工書,詩文雋永,另撰有《文章大模式》等。生平見《明史》捲一一七、《藩獻記》捲二。本書捲首有《觀詩錄序》及《敘》,捲末有後序。全書一百四十五則,評述歷代詩人詩作,上起漢、魏,下至金、元,以時代先後編次。入評者近二百傢,文人以外,帝王將相、衲僧婦女,無不闌入,尤以唐代詩人為多。其品評着眼於風格,多用比喻形容。
  本書《萬卷堂書目》雜文類、《徐氏傢藏書目》詩話類著錄為“《懶仙詩評》”,《澹生堂藏書目》詩評類、《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為“《鬆石軒詩評》”,然前者作“一捲”,後者為“二捲”。《明史?藝文志》則作“朱奠培詩話一捲”。今存明成化十年(1474)序刊一捲本,署名《鬆石軒詩評》,天一閣、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捲首《觀詩錄序》及《敘》俱殘缺。
  14、詩話(十子詩話)十捲 楊成編刊
  楊成,字成玉,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天順八年(1464)進士,成化年間任揚州知府。本書捲首有弘治三年(1490)揚州知府馮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誤為馬忠)《重刊詩話引》,謂“閩楊成玉守揚州時,嘗刻《詩話》一册,太常少卿師召陳先生序其捲端,謂其初得《詩話》寫本,日三復玩味,而詩學益進,乃不欲自秘其美,命工鋟梓”,後“謝郡事,攜其板刻以歸”,馮忠“遂用捐俸命工翻刻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此稱編者為楊成玉。今考楊成所刊《詩法》成化十六年(1480)自序,署“知直隸揚州府事前監察御史三山楊成”,文後鈐有印章三枚,其一“成玉”,又一“甲申進士”。“三山”即閩縣,以城中有閩山、越王、九仙三山得名。又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福建閩縣楊成中天順八年甲申進士。知楊成玉即楊成。其生平略見上述二序。本書為宋十傢詩話合編,一傢一捲,即:《貢父詩話》、《六一詩話》、《司馬溫公詩話》、《後山居士詩話》、《東萊呂紫微詩話》、《竹坡老人詩話》、《許彥周詩話》、《珊瑚鈎詩話》、《石林詩話》、《庚溪詩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上述後世通行之書,明初“皆秘籍”。
  本書《萬卷堂書目》雜文類著錄為“十子詩話十捲,楊成玉”,《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於“詩文評類存目”,作“詩話十捲”。成化間初刊本似已不傳。《中國叢書綜錄》著錄弘治三年序刊本,然僅錄詩話八種,闕《石林》、《庚溪》二種,並謂重慶市圖書館、上圖均有藏本。今按上圖藏本,殘存一至七捲,此本附有校註,如《六一詩話》校語較多。校者未詳。又,駱兆平《新編天一閣書目?天一閣遺存書目》著錄佚名編明弘治刊本《詩話》八種八捲,即上述《石林》、《庚溪》以外八種,疑即楊成所刊之本。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據上圖藏本影櫻
  15、詩法(群公詩法)五捲 楊成編
  本書捲首成化十六年(1480)楊成《重刊詩法序》,謂於淮揚任職次年,“偶得寫本《詩法》一部,不知何人所編”,因粗加考訂,刊行於世。本書為宋元詩法論著匯編,捲一範梈《木天禁語》,捲二《詩傢一指》,捲三《嚴滄浪先生詩法》、楊載《詩法傢數》,捲四《金針集》、範梈《詩學禁臠》,捲五《沙中金集》。正德間孫贇重刊,更名《群公詩法》。無名氏《重刊群公詩法後序》曰:“範德機秘旨之通確,嚴滄浪體製之要妙,楊仲弘傢數之廣備,《金針集》之意格純正,《沙中金》之字眼響健,《一指?普說》之論辯精博。”頗加褒揚。其後黃省曾、朱紱、謝天瑞編選元人詩法,多取自此書。
  本書阮元文選樓刻《天一閣書目》著錄,今人駱兆平《新編天一閣書目》則作“《詩法》五捲,明楊成編。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暘刻本,存捲三至五”。成化年間初刊本早已不傳。今存除天一閣藏本,尚有嘉靖二年(1523)與王用章編《詩法源流》合刊本,天津市圖書館藏;嘉靖二十九年重刻本,張蕉元代詩法校考》著錄(不知館藏)。按天津市圖書館藏本,捲首《重刊詩法序》,署嘉靖二年邵銳撰;《詩法源流序》,署成化十六年楊成撰;捲末又有嘉靖二年邱某《詩法源流後序》。今以嘉靖二十九年刊本之邵序、楊序(張蕉元代詩法校考》轉載)對勘,知嘉靖二年刊本錯簡,楊成序文“別寫一通”以下直至結尾,被移至《詩法源流序》;《詩法源流序》“獨區區體式之求”以下一段,則移至《重刊詩法序》,緻有此誤。又,《萬卷堂書目》雜文類著錄孫贇《群公詩法》五捲,今存明刊本,國圖藏,捲首楊成序、捲末佚名後序皆殘。
  16、瓊臺詩話(瓊臺先生詩話)二捲 蔣冕輯撰
  蔣冕(1463—1533),字敬之,全州(今屬廣西)人。大學士瓊臺先生邱瀎弟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官至首輔。卒謚文定。著有《湘臯集》。傳見《國朝獻徵錄》捲一五《弇州別記蔣公傳》、《明史》捲一九○。作者仿程、朱門人輯錄師說之例,錄其師邱瀎詩論詩談,並摘其詩作,詳加論列。捲首有作者成化十七年自序及《上瓊臺先生書》。馮驥聲《重刊瓊臺先生詩話序》謂本書輯錄一人詩事詩作以為詩話,實為首創。
  本書《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今存萬歷二十六年(1598)許自昌刊本,江蘇吳縣圖書館藏;崇禎十一年(1638)愛吾廬刊本,山西臨猗縣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藏。又有光緒重刊本、1972年臺北學生書局據抄本影印本等。
  17、讕言長語一捲 曹安撰
  曹安,字以寧,號蓼莊,鬆江(今屬上海)人。正統甲子(1444)舉人,官安邱縣教諭。另著有《取嗤稿》、《蟋蟀吟》等。生平略見本書序跋。本書捲首有作者自序,又有成化丙午(1486)顧純題詞、正德乙亥(1515)史紀重刊跋語。本書內容較雜,既載詩人軼事、個人見聞、佳詩秀句,又論歷代詩人詩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讕言者,逸言也;長語者,剩語也。……書中多據所見聞,發明義理,其論詩不中肯綮,所錄諸詩亦大抵不工。”評價不高。
  本書《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於子部雜傢類。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七人聯句詩記(聯句詩記)一捲 楊循吉撰
  楊循吉(1458-1546),字君謙,號南峰,吳縣(今屬江蘇)人。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授禮部主事。後因病辭歸,隱居支硎山下。有《鬆籌堂集》、《蘇談》、《吳中故語》、《南峰樂府》等。生平見《明史》捲二八六、《國朝獻徵錄》捲三五。本書分詩記和附傳兩部分。成化二十二年八月,作者因病辭官,同事好友王古直、王存敬、徐慄夫、趙慄夫、陳一夔、侯公繩等六人餞行,“詩記”即述席間賦詩之情狀,“附傳”為與會七人小傳。
  本書《徐氏傢藏書目》詩話類著錄為“七人聯句一捲” ,並有小字附註七人姓名。今存嘉靖間顧氏大石山房所刻《顧氏明朝四十傢小說》本,上圖、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又有崇禎三年(1630)淮南李蘅輯刊《璅探》本,題為《聯句詩記》,有李蘅旁批,國圖藏。
  19、蟫精雋十六捲 徐伯齡撰
  徐伯齡,字延之,自號籜冠生,嵊縣(今屬浙江)人,一作杭州人。天順、成化間在世。博學能文,工琴善書,性曠放。生平見本書捲一二附張錫《籜冠生傳》。本書談詩論文,亦涉雜事,多采舊文,兼出己說。凡二百六十一則,各則均有標題,文評、詩話居十之九。有關詩話部分,多記佚詩佚事,兼及用字、用事之考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體例略似孟棨《本事詩》;其多錄全篇,又略似劉塤《隱居通議》;其中猥瑣之談,或近於小說;而遺聞舊事,他書所不載者,亦頗賴以傳”。
  本書《千頃堂書目》著錄為二十捲。《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於子部雜傢類,十六捲。今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詩學體要類編三捲 宋孟靖編撰
  宋孟靖,字廉夫,萊陽(今屬山東)人。弘治年間任漢中府儒學訓導,生平事跡不詳。據本書捲首自序,弘治十六年(1503),於漢中府學任上編撰此書,序刻於次年。本書旨在為初學者闡說詩體及各體作法,捲一分詩源、詩變、總說、諸名賢詩話四部分;捲二、捲三羅列詩體,計有四言、五言、七言等四十餘種,各體略作說明,次引前人評論,次舉前人(多唐、宋)詩一首為例,並集前人品評。
  本書《百川書志》文史類著錄為“國朝漢中訓導萊陽宋孟清廉夫編。為目五十有二,雜取諸傢詩話”。《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作者名亦署“宋孟清”。今按國圖藏明弘治十七年作者自序刊本,署名實為“宋孟靖”。
  21、晦庵先生詩話一捲 瀋爚輯
  文徵明《晦庵詩話序》曰:“練川瀋文韜氏,以明經遊學官,而特好為詩。取凡朱子平日論詩之語,萃而為書,曰《晦庵詩話》,豈將會理與詩而一之耶?” (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捲一七)當指此本。
  《澹生堂藏書目》詩文評類著錄曰“《朱晦庵詩話》一册,一捲,瀋爚編”;《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為“瀋爚《纂集晦庵先生詩話》一捲”,並謂瀋氏為“弘治中人”。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此書有明抄本,藏於天一閣。駱兆平《新編天一閣書目?天一閣訪歸書目》著錄曰:“明藍絲欄抄本,一册,朱氏別宥齋贈。”
  22、吟窗小會 瀋周撰
  瀋周(1427—1509),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書畫名傢。著有《石田先生集》等。生平見《甫田集》捲二五《瀋先生行狀》、《王文恪公集》捲二九《石田先生墓志銘》。
  本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詩文評類著錄,有清抄本,殘存一捲,原藏安徽勞動大學圖書館。
  23、南溪筆錄群賢詩話(南溪詩話)三捲 南溪輯
  本書由明三原王恕收藏,後經其子承裕校訂,“別為前、後、續集”,由程啓充刊行於世。捲首王承裕序,捲末程啓充跋,均作於正德五年(1510)。王序稱此書為其傢藏舊本,“南溪”為原輯者別號,逸其姓名,當為元人。正德初年,承裕丁憂傢居,嘉定程啓充來訪,閱此書而好之,遂刊行。明季徐火勃據書中所錄謝枋得語,斷為“元朝人所輯”。(《重編紅雨樓題跋》捲一《南溪詩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疑輯者為元末人士。書中輯錄前賢詩論詩評,前集專論杜甫;後集着重於李白,兼論韋應物、孟浩然等;續集則論宋、元人詩作,兼及詩法。所錄皆宋、元詩話詩評要籍,多註明出處。或自擬標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所錄往往並非實有其書,斥為“好標立名目”。
  本書《百川書志》文史類著錄並摘錄序文,謂“述者不傳”。《萬卷堂書目》雜文類作“《南溪詩話》三捲”,誤題作者為“程啓元”(當是刊刻者“程啓充”之訛寫)。《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為“《南溪筆錄詩話》三捲,又續集二捲”,《明史?藝文志》作“《南溪詩話》三捲”,皆誤題作者為“程啓充”。《四庫全書總目》歸入詩文評類存目,著錄為“二捲”。今存明正德五年王承裕序刊三捲本,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國圖、首都圖書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師範學院等八傢圖書館有藏本。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據陝西省圖書館藏正德五年刊本影櫻
  24、談藝錄一捲 徐禎卿撰
  徐禎卿(1479—1511),字昌𠔌,一作昌國,常熟(今屬江蘇)人,遷居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授大理寺左寺副。有《迪功集》等。傳見《明史》捲二八六。本書成於作者登第之後。全書二十餘則,專論先秦和漢魏古詩。本書於後世影響較大,鬍應麟稱嚴羽論詩“六代以下甚分明,至漢魏便鶻突”,“昌𠔌始中要領,大暢玄風”(《詩藪》內編捲二);王士禛亦稱“餘於古人論詩,最喜鐘嶸《詩品》、嚴羽《詩話》、徐禎卿《談藝錄》”(《帶經堂詩話》捲二)。
  本書《國史經籍志》詩文評類著錄。今知初刊為正德辛未(1511)豫章刻本。又有正德、嘉靖間刊顧元慶輯《顧氏明朝四十傢小說》本、萬歷三十一年(1603)刊鬍文煥輯《格緻叢書》本、萬歷中刊周履靖輯《夷門廣牘》本等。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國圖、上圖、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均藏有明刊本,上圖另藏有清惠氏紅豆齋抄本。通行為中華書局《歷代詩話》校點本。
  25、懷麓堂詩話(麓堂詩話)一捲 李東陽撰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警齋、西涯,原籍茶陵(今屬湖南),以戍籍居京師。天順八年(1464)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卒謚文正。有《懷麓堂稿》、《懷麓堂續稿》等。傳見《明史》捲一八一。本書為作者談詩論文之隨筆,非一時之作。遼陽王鐸抄錄並刊行,其識語稱東陽為“今少師” ,知本書初刊於正德初年(李東陽正德元年升任少師,七年致仕)。全書一百三十七則,多闡揚其詩學觀。明人俞弁謂書中多載同官諛辭,且多錄己詩,有自矜之嫌(《逸老堂詩話》捲上)。明季許學夷則謂此書“首正古、律之體,次貶宋人詩法,而獨宗嚴氏,可謂卓識”(《詩源辯體》捲三五)。清人鮑廷博亦稱其“折衷議論,俱從議論甘苦中來”(知不足齋刊本鮑氏跋語)。
  本書《國史經籍志》詩文評類著錄曰“麓堂詩話”、《萬卷堂書目》雜文類作“懷麓堂詩話”。本書原先單行,正德本《懷麓堂稿》未收此編,清人輯刻《懷麓堂全集》時采入。單行本由王鐸初刊於正德初年,嘉靖間陳大曉重刊。清乾隆間,鮑廷博據手抄本(抄自陳大曉重刊本)收入《知不足齋叢書》。鮑氏刊本前有王鐸識語,後附陳大曉嘉靖壬寅(1542)跋文、鮑廷博乾隆乙未(1775)識語。《歷代詩話續編》本據知不足齋本排櫻
  26、汝南詩話(汝南詩評)一捲 強晟撰
  強晟(1452—1514後),字景明,汝南(今屬河南)人。曾任秦府左長史,詩名頗著,有《羅川翦雪詩》。生平略見本書楊槮識語及《前輩風緻》、《秦臺識別》諸條。本書多記作者父執及其友人詩語軼事、汝南鄉俗趣事,以及任職秦府時於陝地之所見所聞。所記諸人多為原籍汝南、或與汝南有關者,故以為名。
  本書《百川書志》文史類著錄,曰:“《汝南詩話》一捲,皇明秦藩長史汝南強晟著,紀其應接遭際之事以代客談。”《萬卷堂書目》捲四作“《汝南詩評》一捲,《井天詩話》二捲”,《千頃堂書目》文史類作“《汝南詩話》一捲,又《井天詩話》三捲”,《明史?藝文志》則作“《汝南詩話》四捲”。疑《明史?藝文志》誤將《汝南詩話》與《井天詩話》兩書合為一書著錄。《井天詩話》蓋已佚失。今存明正德刊本《汝南詩話》一捲,有作者門生楊槮正德九年(1514)識語,捲首缺頁,藏於國圖。
  27、南濠詩話(都玄敬詩話)一捲 都穆撰
  都穆(1458—1525),字玄敬,號南濠居士,吳縣(今屬江蘇)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官至太僕寺少卿。有《使西日記》、《金薤琳琅》、《寓意編》、《談纂》、《都氏鐵網珊瑚》等。傳見《列朝詩集小傳》丙集。本書為作者晚年之作,大抵主嚴羽《滄浪詩話》論詩之旨,稱其“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之說“最為妙論”,反對揚唐抑宋及擬古之風,謂歐、梅、蘇、黃等人詩作,與唐詩相比“真無愧色”。
  本書《國史經籍志》、《澹生堂藏書目》詩文評類著錄,皆作“《都玄敬詩話》二捲”,後者附註“餘苑本”。《萬卷堂書目》雜文類作“《都玄敬詩話》一捲”,《四庫全書總目》據天一閣藏本著錄於詩文評類存目,作“《南濠居士詩話》一捲”。有明正德八年(1516)黃桓初刻本,凡七十二則,有黃氏序;又有文徵明嘉靖十一年(1532)刻本,凡四十二則,其中三則為黃本所無,前有文氏序。清乾隆間,鮑廷博以黃、文兩本參校,合為七十五則,鮑氏有跋文。通行為中華書局《歷代詩話續編》校點本,凡七十九則,是為足本。又有明琴川徐綰傢塾刻二捲本,題為《都玄敬詩話》,藏於臺灣中央圖書館,臺灣廣文書局《古今詩話續編》本據以影櫻
  28、夢蕉詩話二捲 遊潛撰
  遊潛,字用之,豐城(今屬江西)人。弘治十四年(1501)舉人,曾任雲南賓州知州。謫遣故裏,隱居嘯傲以終。有《夢蕉存稿》、《博物志補》等。生平略見《明詩紀事》丁簽。作者謫返故裏後,於鐘城山隙築有別業,其中一亭曰“夢蕉”,故用以名書。書中有明確紀年者,以正德十四年(1519)為最遲。全書六十五則,涉及掌故、考證、輯佚、詩解和詩評等,以記詩事為主,尤以元末明初詩壇軼事為多,詩論、考據則多襲前人陳說。又記詩讖、夢兆、仙詩等怪誕之事。書中亦有明顯舛訛,《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已辨其誤。
  本書《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為“二捲”。今知初刊於明嘉靖年間,萬歷及清康熙年間屢次修補刊印,均為《夢蕉三種》本(與《夢蕉存稿》、《博物志補》合刊),臺灣中央圖書館藏。又有《學海類編》本,合為一捲。
  29、詩法源流三捲 王用章編集
  王俊民(1480-1538),字用章,號南湖,荊南石首(今屬湖北)人。正德九年(1514)進士,官至雲南布政使。生平見《陽峰傢藏集》捲二四《王公墓志銘》。本書捲首有嘉靖二年(1523)邵銳《詩法源流序》,捲末有此年邱道露後序》。邱序稱編者“榷詩法源流》,增入古人論述與詩足法者,釐為三捲”,知本書是在別本《詩法源流》(即舊題懷悅編集之本)基礎上增補而成。捲上錄詩法五種:即《詩法正論》,題傅與礪述德機範先生意;《詩文正法》,題傅與礪述;《詩法》,題黃子肅先生述;《詩法正宗》,題揭曼碩先生述;《詩宗正法眼藏》,未署作者。捲中為詩選,所選皆漢、魏、晉、宋古詩,題後學傅若川次舟編次。捲下為律詩,題門人吳成、鄒遂、王恭編次,實為杜詩選註。後附元至治壬戌(1322)楊載《詩法源流序》。許學夷《詩源辨體》捲三五論及本書,曰:“《詩法源流》一書,乃嘉靖間王用章取元人論述古人詩增廣而成者。古詩采自《十九首》至陶淵明共九十九首,律詩采杜子美五言九首、七言四十二首。其所引元人語,純駁不齊,而略無己見。後附《詩法源流》舊序,乃楊仲弘作。”
  本書《千頃堂書目》文史類、《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皆著錄。今存嘉靖二年與楊成《詩法》五捲合刊本,天津市圖書館藏,捲首楊成《重刊詩法序》與邵銳《詩法源流序》錯簡,捲末邱道隆序脫文。又有嘉靖二十九年重刊本,增有謝上葴跋。
  30、朱文公遊藝至論二捲 餘祐輯
  餘祐,字子積,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師從鬍居仁,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嘉靖初官至雲南布政使。著有《性書》,編有《文公先生經世大訓》。傳附見《明史》捲二八二鬍居仁傳。本書捲首有嘉靖三年(1524)輯者自序,謂文風凋敝,“不知求純古之作”,故為轉變時風而輯此書。捲上輯朱熹論文語七十五條,捲下輯其論詩語五十九條及論賦六條、論字二十六條。
  本書《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為“一捲”,註曰:“輯《朱子語類》論文之語。”今存皆二捲本。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明嘉靖刊本,國圖藏;清康熙五十年(1711)張潛光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藏;雍正間師善堂精刊本,中科院圖書館藏。
  31、頤山詩話一捲 安磐撰
  安磐,字公石,一字鴻漸,號頤山,嘉定(治今四川樂山)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兵科都給事中。屢抗疏直諫,廷杖免官。卒於傢。詩集不傳,清王士禛《池北偶談》錄有散篇。傳見《明史列傳》捲七二。本書捲首有嘉靖三年(1528)九月自序,謂本書係匯集免官後談詩語而成。全書五十八則,以品詩為多,間涉詩事及考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論詩以嚴羽為宗”。其品評本朝詩人詩作,奬譽頗多。
  本書《近古堂書目》詩話類著錄,未註明捲數。《千頃堂書目》文史類、《四庫全書總目》皆作“二捲”。今按國圖藏明抄本,實未分捲,故作一捲計。此本即四庫本之底本,原藏天一閣。
  32、餘鼕詩話二捲 何孟春撰 佚名輯
  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號燕泉,郴州(今屬湖南)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官至南京工部侍郎,引疾歸。曾師從李東陽,晚年潛心學問。著有《何文簡公文集》、《何文簡疏議》、《餘鼕序錄》等,又曾校註《賈太傅新書》、《孔子傢語》、《陶淵明集》。傳見《明史列傳》捲六六。全書八十五則,多論前代詩人詩事詩語。持論大抵秉承李東陽之說,推崇漢、魏、唐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本書實為《餘鼕序錄》六十五捲之節選本,摘錄其中論詩語而成,輯者及成書時間則不詳。並斥其“以講學之見論詩,益去之千裏矣”。
  本書《四庫全書總目》歸入詩文評類存目。有《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據以排櫻
  33、拘虛詩談一捲 陳沂撰
  陳沂(1469-1538),字宗魯,改字魯南,號石亭,又以嗜好蘇詩,自號小坡,鄞縣(今屬浙江)人,徙傢金陵。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山東參政。工書畫。有《拘虛集》。傳見《明史》捲二八六。本書捲首有陳鳳序,謂此書乃繼嚴羽《滄浪詩話》、徐禎卿《談藝錄》之後,“指明迷方,昭揭廣路”之作。全書四十八則,品評作傢作品為主,兼論詩史,於明詩發展歷史有簡要評述。
  本書《國史經籍志》詩文評類、《萬卷堂書目》雜文類著錄。司馬泰《文獻匯編》捲九三、《千頃堂書目》類書類亦著錄,而誤以序者陳鳳為作者。《澹生堂藏書目》詩話類則誤題為“虛拘詩話”。有《四明叢書》本。
  34、名傢詩法(黃氏詩法、詩法)八捲 黃省曾編
  黃省曾(1490-1540),字勉之,號五嶽山人,吳縣(今屬江蘇)人。嘉靖十年(1531)舉人,學詩於李夢陽。有《五嶽山人集》。生平附見《明史》捲二八七文徵明傳。本書乃楊成《詩法》之重編,將楊本五捲析為八捲,稍有增減。捲一題白樂天《金針集》,捲二嚴滄浪《詩體》、《名公雅論》,捲三範德機《木天禁語》,捲四楊仲弘《詩法》,捲五《詩傢一指》,捲六《詩學禁臠》,捲七、捲八分別為《沙中金集》上、下。其中真偽雜糅,所收各書文字與他本多有不同。
  本書《國史經籍志》詩文評類著錄為“《黃勉之詩法》八捲”,《萬卷堂書目》雜文類作“《詩法源流》八捲”,《千頃堂書目》文史類作“《詩法》八捲”。今存嘉靖二十四年結緑囊刻本,首都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藏。嘉靖三十四年詹氏白露館刻本,南京博物院藏。明贛郡蕭氏古翰樓刻本,天一閣藏。又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吳江史煒重訂本。臺灣廣文書局《古今詩話續編》本據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影櫻[1][2][3][4][5]下一頁
捲二
  35、唐詩品一捲 徐獻忠撰
  徐獻忠(1483-1559),字伯臣,號長𠔌、九靈山長,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嘉靖四年(1525)舉人,授奉化知縣。嘉靖中棄官,徙居吳興。著有《長𠔌集》、《樂府原》、《六朝聲偶集》、《吳興掌故集》等數百捲。傳見王世貞《徐先生墓志銘》(《弇州山人四部稿》捲八九)、《明史》捲二八七。《唐詩品》附於朱警父子所輯《唐百傢詩》刊行。據朱警《唐百傢詩後語》,《唐百傢詩》成書於“嘉靖庚子(1540)之秋”,本書當成於此前。全書分兩部分,前為自序,總論唐詩風格演變,涉及歷代詩歌變遷及其原因。其後正文,具體品評唐代詩人詩風,大致按時間先後排列,以人立目,自太宗、玄宗、虞世南、許敬宗、王、楊、盧、駱初唐四傑,至南唐李建勳、女冠魚玄機、羅虯,共八十人,附二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諸大傢均未論及,不知何故。
  本書有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和明鈔本,均附於《唐百傢詩》,後人或誤以二書為一人所撰。《唐百傢詩》為《萬卷堂書目》、《國史經籍志》總集類著錄,均作“《百傢唐詩》一百捲,徐獻忠”;《千頃堂書目》總集類著錄為“徐獻忠《唐詩品》一捲,又《百傢唐詩》一百捲”,皆誤。
  36、樂府原十五捲 徐獻忠編撰
  本書捲首有作者嘉靖庚申(1560)識語,書蓋成於此時。此書專取漢魏六朝古樂府詩,逐一考證題旨或出處,故以《樂府原》為名。全書按體分類,錄其原詩,闡釋題旨詩意,或亦為詩中詞語典故作註。本書《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於總集類存目,評價不高,謂其“所見殊淺,而又索解太鑿”。
  今存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刊本。
  37、李詩辨疑二捲 朱諫撰
  朱諫(1462-1541),字君佐,號蕩南,樂清(今屬浙江)人。弘治九年(1496)進士,官至吉安(今屬江西)知府。有《蕩南集》、《雁山志》、《李詩選註》等。生平見王蕉朱先生行狀》(《國朝獻徵錄》捲八七)。本書為申明《李詩選註》體例、辨析李詩真偽而作,捲首有《辨疑小序》,書末有跋。作者認為選註李詩,當先辨真偽,次辨高下。書中辨詩二百十六首,多經驗之談。
  有民國十八年(1929)黃氏《敬鄉樓叢書》本。
  38、夷白齋詩話一捲 顧元慶撰
  顧元慶(1487—1565),字大有,號大石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布衣終身,所交多吳中名士。藏書萬卷,曾擇其善本梓行。著有《山房清事》、《陽山新錄》、《檐曝偶談》等。編刊《陽山顧氏文房小說》、《顧氏明朝四十傢小說》行世。傳見《顧大有先生墓表》(王稚登《青雀集》下)。《顧氏明朝四十傢小說》輯成於嘉靖二十年(1541),其中收作者自撰書七種,本書即其中之一。“夷白齋”為作者室名。全書四十則,以記事為主,多為作者耳聞目睹吳中詩傢軼事,兼及考釋,旁涉書畫鑒賞。論詩解詩間有疏誤迂闊處,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譏議。
  本書《澹生堂藏書目》著錄“《後四十傢小說》本”,即明嘉靖年間陽山顧氏傢塾所刊《顧氏明朝四十傢小說》本。又有《學海類編》本。通行為中華書局《歷代詩話》校點本。
  39、譚苑醍醐九捲 楊慎撰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正德六年(1511)進士,官至翰林學士。以議大禮謫戍雲南永昌衛,凡三十餘年,死於貶所。有《丹鉛錄》、《譚苑醍醐》、《檀弓叢訓》等一百餘種。後人輯其詩文及重要雜著,為《升庵集》。傳見《明史》捲一九二。本書捲首有嘉靖二十一年(1542)自序,謂此書取名“醍醐”,蓋如“從乳出酪,從酪出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猶之精義之入神,非一蹴之力也” ;又謂“佛氏藉之以喻性也,吾藉之以名吾譚苑也”……書中多述遺事,兼及考據,考訂辨析,頗多精詣之見。全書除捲一“莊子解”二十五則外,多亦見於其《丹鉛錄》中,蓋從《丹鉛錄》摘錄而成。
  本書《徐氏傢藏書目》小說類著錄。今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光緒間樂道齋刊八捲本等。又有委宛山堂《說郛》一捲本,係刪節而成。
  40、詩話補遺(詩話拾遺)三捲 楊慎撰
  本書為作者謫戍雲南永昌衛之後所作,其門人曹命編次成書。捲首有嘉靖三十一年(1552)作者友人張含序、嘉靖三十五年王嘉賓序,捲末附嘉靖三十五年其門生楊達之後敘。據序文,此書成於嘉靖三十一年,四年後梓行。書中多記典故,摘錄詩句,引錄詩評,辨析考證,指錯糾謬。因撰於戍所,無文獻可供稽考,唯憑記憶,故多紕漏,“然其賅博淵通,究在明人諸傢之上,去瑕存瑜,可采者固不少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本書《國史經籍志》詩文評類著錄為“《詩話拾遺》二捲”,《千頃堂書目》文史類、《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皆作“《詩話補遺》三捲”。今存嘉靖三十五年曹命刊本,四川省圖書館、天一閣藏,即《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之本。又有明祁氏澹生堂鈔本一册(國圖藏)、《函海》本等。按,中華書局1983年《歷代詩話續編》校點本《升庵詩話》十四捲,實已囊括本書。
  41、絶句衍義四捲 楊慎編撰
  本書捲首有作者自序,謂於嘉靖丙辰(1556)之夏,采選唐代名傢絶句百首,“箋而衍之,或闡其義意,或解其引用,或正其訛誤,或采其幽隱”,撰成此書。此書集選詩、箋註、品評、議論、校勘、考證、鑒賞為一體,廣徵博引,闡說深入。
  今存明曼山館刊本,與其《絶句辨體》八捲、附錄一捲、《增本》五捲、《捜奇》一捲等合為兩册,國圖藏。
  42、閑書杜律一捲 楊慎撰
  本書九則,不知何人何時所輯。專論杜甫詩歌。作者曾謂“不讀萬卷書,不能解讀杜詩”(《升庵詩話》捲八),本書即闡述其解讀杜詩之法。
  今存明末刊《古今詩話》本、《說郛續》本。
  43、千裏面譚二捲 楊慎撰
  本書上捲捲末有楊慎識語,自稱因多病而作詩不多,喜談詩而無詩友,與禺山張含相距千裏,故“暇日書《千裏面譚》一捲,以代一夕之話”。下捲末有楊慎跋文、張含識語,謂張含欲刊傭千裏面譚》,楊慎又從所集詩訊詩林振秀》中輯出一捲寄去,張含遂合二捲為一書。可見此書為楊慎謫戍雲南時所撰。全書凡五十一則,其中上捲九則,下捲四十二則,以選錄唐詩及唐以前佳篇為主,唯捲末錄有作者詩友張含詩一首。各詩均註明作者和篇名。詩後多加評語、說明,或指出所錄詩為輯佚所得,或強調其歷史地位,或拈取妙語佳聯給予褒賞。
  《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本書,註曰:“與張含談詩。”今存萬歷初年淮南蔡翰臣琳琅館重刊本,國圖藏。捲首有蔡氏萬歷四年(1576)正月所撰序文,述其崇敬楊慎之情以及重刊此書始末。又有《說郛續》一捲本,實為原書上捲,並刪去序跋。
  44、升庵詩話(楊升庵詩話)十四捲 楊慎撰
  本書集中體現作者“胸中有萬卷書”之豐富學識,書中大量考據以及遺聞軼事之輯錄,足資參考。
  本書《國史經籍志》詩文評類著錄為“《楊升庵詩話》二捲,又《詩話拾遺》二捲”,《澹生堂藏書目》詩話類著錄稍有差異,“拾遺”作“補遺”,並有附註“升庵雜錄本”。《徐氏傢藏書目》詩話類、《千頃堂書目》文史類作“《楊升庵詩話》四捲”,後者有吳氏校記,曰“遺書目作《丹鉛詩話補遺》”。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今存嘉靖刊四捲本,南圖、天一閣藏;明刊本,上圖、四川省圖書館藏。丁福保《重編升庵詩話弁言》曰:“《升庵詩話》自明以來無善本。有刻入《升庵文集》者,凡八捲;有刻入《升庵外集》者,凡十二捲;有刻入《丹鉛總錄》者,凡四捲;《函海》又載其十二捲及補遺三捲。此詳彼略,此有彼無,前後異次,捲帙異數。其字句之訛,則各本皆然。”丁氏遂詳加校訂,“據其題中第一字之筆畫數,改編一十四捲”,輯入其《歷代詩話續編》。1983年中華書局《歷代詩話續編》校點本,又從《詩話補遺》及《函海》本《升庵詩話》補入十八條,是為完本。
  45、儼山詩話(陸儼山詩話)一捲 陸深撰
  陸深(1477—1544),初名榮,字子淵,號儼山,上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謚文裕。著有《南巡日錄》、《音律類義》、《儼山集》等數百捲。傳見《明史》捲二八六。本編原載《儼山集》捲二五。凡三十二則,多記詩事,兼及考證。作者與“前七子”徐禎卿、李夢陽、何景明等友善,其論詩亦受影響。
  本書《澹生堂藏書目》詩話類著錄為“《陸儼山詩話》一捲,《陸文裕公集》本”。今存嘉靖刊《儼山集》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等。
  46、冰川詩式十捲 梁橋撰
  梁橋,字公濟,號冰川子,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嘉靖年間在世。生平不詳。本書成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張渙《序》及顧憲成《題辭》皆謂作者積三十餘年學詩之功而萃於此書。本書援引《木天禁語》、《詩法源流》等宋元詩法類著作,重新編排引申,論述詩體、詩韻、詩格,後世影響較大,或與《談藝錄》、《解頤新語》、《藝苑卮言》、《詩藪》等相提並論(參見梅鼎祚《刻冰川詩式序》)。
  《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曰“《冰川詩式》四捲”,盧校改“四”為“十”,並雲:“初印以文、行、忠、信編號,故誤作‘四捲’耳。”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今存明刊本皆為十捲,其中隆慶四年(1570)刊本,國圖、山東省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藏;萬歷壽槐堂刊本,國圖、上圖、天津市圖書館藏,後者有清人高鳳翰批點;明刻本,施夢竜校,浙江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藏。嘉靖二十八年刊本,藏於臺灣中央圖書館,臺灣廣文書局據以影櫻
  47、逸老堂詩話二捲 俞弁撰
  俞弁(1488—?),字子客,一作子容,號守約居士、戊申老人,昆山(今屬江蘇)人,或曰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布衣終身。有《山樵暇語》等。生平略見本書捲首自序、捲尾求古居主人、盧文弨、丁福保跋。據自序,本書當成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逸老堂”為作者齋名。全書一百五十二則,記事、考證為主,兼及論評。書中於前人詩作、詩話與詩論多所稱引,時有辨析論證。論及詩話多種,或已佚失,如《瀋石田詩話》。作者與祝允明、唐寅等交好,故書中亦頗涉書畫及有關軼事。
  本書《堯圃藏書題識再續錄》、《藏園群書題記》均著錄“舊鈔本”。此書明、清兩代僅有鈔本流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盧文弨於鐘山書院抄錄,跋曰:“其書雖無大過人處,而敘述亦班駁可喜。其論《麓堂詩話》載同官獻諛之詞,未免起後人之議,尤確論也。”此書現藏於國圖,書後附黃丕烈、盧文弨、繆朝荃、趙詒琛和丁福保等人跋文。民國年間丁福保將本書收入《歷代詩話續編》印行。
  48、山樵暇語十捲 俞弁撰
  本書捲首有作者自序,自稱喜讀百傢書,開捲即似與聖賢明公遊歷山川,“吊古感今,或有一得之愚,隨手筆記,以備遺忘。積久盈帙,不忍棄去,釐為十捲,名曰《山樵暇語》”;捲尾又有嘉靖戊子(1528)後序,蓋書即成於此時。全書三百六十餘則,以記載文人詩事、詞章典故為主,兼及論評考據。多記當代詩人軼事佳句,引錄本朝詩話、筆記、雜著頗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斥此書“編次皆無倫序,亦多疏舛”,似過於苛刻。
  本書《四庫全書總目》據天一閣藏本著錄於子部雜傢類存目。有華亭朱象玄鈔本,《涵芬樓秘籍》本據以影櫻
  49、蓉塘詩話二十捲 薑南撰
  薑南,字明叔,號蓉塘、半村野人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正德、嘉靖間在世。有《蓉塘雜著》數十種。生平略見本書序跋。本書捲首有陸深《題引》,捲末附張秉壺、洪楩跋文。陸深《題引》謂作者“方工進士業,餘力及此書”,其實作者並非有意撰寫詩話,本書乃從其筆記雜著中選輯而成。書中各捲題目,即其雜著原名,如捲一《半村野人閑談》,捲二《洗硯新錄》,捲三《輟築記》,捲四《鶴亭筆乘》等。故書中所記並不限於詩人詩事,內容較為駁雜。多記文史典故、詩文軼事,間附其心得或考證。
  本書《澹生堂藏書目》詩話類、《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今存嘉靖二十六年(1547)洪楩刊本,北京大學圖書館、天一閣藏。又有抄本多種,國圖、中科院、清華、復旦圖書館藏,國圖藏本有清人王士禛批語。又有明抄六捲本、鈕氏世學樓抄一捲本(上圖藏)、《說郛續》一捲本,均為刪節本。
  50、杜工部詩通十六捲 張綖撰
  張綖,字世文,號南湖,高郵(今屬江蘇)人。正德八年(1513)舉人,八試進士不第,謁選為武昌通判,官至光州知州。有《南湖詩集》、《詩餘圖譜》等。生平見顧璁《南湖墓志銘》(《南湖先生詩集》附錄)。據書中作者之子張守中題識,本書於嘉靖三十年(1551)為臨海舉人鬍子正藉錄,十年後張守中巡視浙東學校,秀纔鬍承忠獻之,張守中乃托進士張鳴鸞、侯一麟校正,於隆慶六年(1572)刊行。書前有江西左布政使侯一元序,書後有張鳴鸞跋。本書旨在闡釋杜詩,作者以元人範梈批點杜詩三百十一篇(以合《詩經》之數)為基礎,為之“證事釋文,悉加考究,以會杜子本意”。
  《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張綖有“《杜律本意》二捲”,或與本書有淵源關係。本書今存明隆慶初刊本,國圖、山東省圖書館藏。
  51、詩談一捲 徐泰撰
  徐泰,字子元,號豐厓,海????(今屬浙江)人。弘治十七年(1504)舉人,官至福建光澤知縣。有《玉池稿》,又輯有《皇明風雅》四十捲。生平略見《明詩紀事》丁簽。據作者捲首引言及捲末識語,本書係效仿鐘嶸《詩品》及劉會孟《詩評》,晚年閑居時所撰,書成不早於嘉靖十九年(1540)(參見陳正宏《明代詩文研究史》)。全書四十一則,大致依時代先後論列,始於劉基、高啓,終至黃省曾。末三則論及婦人、道士及衲子。所論均為作者熟知之明代詩人,“未及知,知未悉者,弗談也”(《識語》)。書中頗稱李東陽、李夢陽、何景明振興詩壇之功,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詩論“大抵宗旨不出七子門庭”。
  本書《千頃堂書目》文史類、《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著錄。初刊為明嘉靖三十三年鄭梓輯《明世學山》本,後相繼收入萬歷刊《百陵學山》、天啓刊《????邑志林》、清鹹豐間刊《遜敏堂詩話三種》等叢書。通行為《學海類編》本。
  52、王右丞詩畫評(唐宋諸傢評王右丞詩畫鈔)一捲 顧起經輯
  顧起經(1515—1569),字長濟,一字玄緯,號羅浮外史,無錫(今屬江蘇)人。以國子生授廣東????課副提舉。有《王右丞年譜》、《類箋唐王右丞詩集》等十餘種。生平略見《錫山書目考》捲二。本書九十二則,為王維詩畫之評語,輯自唐、宋諸傢文集、選集、雜著、詩話、畫譜、畫史、傢譜、序跋、史傳、類書等。所輯評語,多註重品格之褒貶。
  今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無錫顧氏奇字齋刻本,浙江省圖書館藏。
  53、過庭詩話二捲 劉世偉撰
  劉世偉,字宗周,信陽(今屬河南)人。嘉靖中任寧州州同。有《厭次瑣談》等。生平略見本書序文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本書捲首有嘉靖三十六年(1557)作者同郡友人閻新恩序,稱作者之父寧國君冷庵翁學養頗深,此書取名“過庭”,蓋標榜其傢學淵源。全書一百十四則,論古今各體詩歌,兼及本朝詩人詩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皆拾七子之緒餘,實於漢、魏、盛唐了無所解,於宋詩亦無所解也”,並指出書中若幹謬誤。
  本書《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誤題作者為“劉世湋”。《四庫全書總目》據天一閣所藏嘉靖刊本著錄於詩文評類存目。此嘉靖刊本今藏於國圖,題下署:“齊人劉世偉著,進士呂蔭校正。”
  54、香宇詩談一捲 田藝蘅撰
  田藝蘅,字子藝,號香宇,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學憲汝成之子。十歲隨父過采石,賦詩為人所稱。隆慶間以歲貢為徽州教授,罷歸。善製南麯小令。有《田藝蘅集》、《留青日札》等。生平參見《明史》捲二八七、《列朝詩集小傳》丁集、《徐氏傢藏書目》捲七。本書三十四則,以論唐詩為主,兼及前代作傢作品。
  本書未見明清書目文獻著錄。《澹生堂藏書目》詩評類著錄田藝蘅“《日札詩談》二捲”,今亦未見。《四庫全書總目》於雜傢類存目著錄田藝蘅《留青日札》,謂其中《詩談初編》、《二編》等原為“別行之書”。今按其《留青日札》,捲五、捲六分別為《詩談初編》、《詩談二編》,或即《澹生堂藏書目》所謂《日札詩談》二捲。然《留青日札》捲首總目於“詩談初編”之下,有小字註曰“自為十捲”,疑其《詩談》原為十捲。《留青日札》有萬歷三十七年(1609)徐懋升重刊本,浙江省圖書館藏。本書實自《詩談初編》、《詩談二編》摘選而成,今存《說郛續》本。
  55、陽關三疊圖譜一捲 田藝蘅撰
  本書考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之傳唱發展過程。捲末有蔣子久《題陽關圖譜詩》,嘉賞本書考辨探源之功。本書與《留青日札》捲三九內容完全一致,蓋原先單行,田藝蘅編刊《留青日札》時輯入。
  有《說郛》本、《廣百川學海》本。
  56、詩女史十四捲 田藝蘅編撰
  本書捲首有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月作者自序、《凡例》,謂本書旨在采詩記事,以表彰歷代工詩女子。書中以記詩人詩事為主,錄詩為輔。上自五帝西陵嫘祖,下至明代吳中詩女。其中先秦二十八人,漢十六人,魏三人,晉二十三人,南北朝至隋三十人,唐、五代九十七人,宋六十九人,明二十六人。共計三百十八人。歷代正史於女子事跡記載極少,或語焉不詳,故本書所載多采自野史傳聞。
  本書《萬卷堂書目》女史類著錄為“十二捲”。清《欽定續文獻通考》捲一九七《經籍考》總集類著錄為“十四捲、拾遺二捲”。據《臺灣公藏書目》,今存嘉靖三十六年刊十四捲本,臺灣中央圖書館藏。南圖藏有縮微膠捲。
  57、清江詩法三捲 熊逵編
  熊逵,名或作“奎”,清江(今屬江西樟樹市)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曾官左布政使。編刊《清江二傢詩》、《傅與礪詩法》等。生平略見《隆慶臨江府志》捲一〇。本書捲首有嘉靖四十一年編者自序,謂其鄉賢前輩範德機以工詩著稱,所著《木天禁語》、《詩學禁臠》,曾被收入《詩法》一書,刊行於揚州,然天長日久,書板已亡;又有《說文要指》一書,乃范氏門人輯錄,鈔本流傳,原書三捲,當時前兩捲(捲一說文,捲二說字)已佚,惟存捲三《說詩要指》,乃其友人楊翬得之手抄。《說詩要指》分兩部分:其一題為《吟法玄微》,內容與《詩法正論》大致相同;其二題作《總論》,多為有關詩學詩法之答問。熊氏遂取上述《木天禁語》、《詩學禁臠》、《說詩要指》三種,“合而壽之梓,題曰《清江詩法》”。
  今存舊鈔本,臺灣中央圖書館藏。
  58、詩說解頤四捲 蘇濂輯撰
  蘇濂,字子川,號鴻石,濮州(今山東濮縣)人,尚書蘇祐之子。以蔭授鴻臚寺丞,官至鞏昌通判。科場失意,歸而著述,凡十餘種。工詩,有《伯子集》。生平略見本書蘇曙跋語及《明詩紀事》己簽捲七。本書成於嘉靖癸亥(1563),有作者是年自序;崇禎戊寅(1638)刊板梓行,有作者仲孫蘇曙是年跋語。全書分元、亨、利、貞四捲,係“掇拾舊聞,並附己意”(自序)而成。廣涉詩評、辨體、詩法、考辯、逸聞、掌故、詩句源流等,自劉勰《文心雕竜》、鐘嶸《詩品》、皎然《詩式》以下,至宋人詩話、詩論,采擷甚多。皆不註出處,排列亦隨意。
  今存明紅格鈔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59、藝苑玄幾一捲 邵經邦撰
  邵經邦(1491—1565),字仲德,號弘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因上疏指斥權臣,謫戍鎮海衛,卒於戍所。有《弘藝錄》、《律詩指南》、《儷語指迷》等。傳見《明史》捲二〇六。本書七十三則,專論作詩撰文之法,論及詩教、詩體、詩才、詩思、詩格、詩並詩意、詩情、詩景、詩識、詩義、詩詞、詩趣、詩品、詩註等等,亦論及文教、文體,乃至賦頌史傳。篇幅雖短,涉及面較廣。
  本書《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刊本(附於《弘藝錄》前)。又有《武林往哲遺著》本。
  60、蘭莊詩話一捲 閔文振撰
  閔文振,字道充,浮梁(今江西景德鎮)人。另撰有《異物匯苑》、《遊文小史》等。本書引錄李東陽、吳訥、鬍纘宗、丘瀎詩語,又《遊文小史》所錄迄於嘉靖,知作者大約於明中葉在世。全書四十六則,皆錄本朝詩人詩事,所謂“意趣有涉,隨得輒錄”,以供笑談而已。其論詩主復古,亦有針對當時詩壇詩歌之評議。
  本書《徐氏傢藏書目》詩話類、《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今存明鈔本,國圖藏。按:宛委山堂本《說郛》亦有署名“閔文振”之《蘭莊詩話》,與本書無關。
  61、作詩體要一捲 楊良弼撰
  楊良弼,字夢徵,號古嵓主人。生平事跡不詳。本書集詩體八十種,各體均附以例詩,並作評析說明。其論詩宗盛唐,主張“以老杜為祖”。其論唐詩,分盛、中、晚三唐,以為初唐詩“未脫陳、隋間氣習”,不成體,故將初唐陳子昂、杜審言、瀋佺期、宋之問諸人列入盛唐。
  有嘉靖間古嵓書屋清稿本,臺灣廣文書局《古今詩話續編》本據以影櫻
  62、五色筆二捲 佚名撰
  本書分乾、坤兩册,論文為主,兼及詩事。書中稱“明代”為“國朝”,且《寶鏡》條引楊慎詩,《賽濤》條言及正德末年事,知作者為明人,書成於嘉靖以後。
  有日本抄本,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63、存餘堂詩話(存餘齋詩話)一捲 朱承爵撰
  朱承爵,字子儋,號舜城漫士、左庵等,江陰(今屬江蘇)人。明正德、嘉靖年間在世。終身未仕。工文能畫,尤嗜藏書、校刻。有《灼薪劇談》、《鯉退稿》等。校刊有《庾開府詩集》、《樊川詩集》、《浣花集》、《放翁律詩抄》、《黃太史精華錄》等。生平見唐寅《嘯旨後序》(《唐伯虎先生集》捲下)。本書二十九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二十六條),兼涉詩評、詩事、考證等。其考證頗具藏書傢特點,多校讎之發現。
  本書《徐氏傢藏書目》著錄。《澹生堂藏書目》詩話類著錄作“《存餘齋詩話》”,謂有《藏說小萃》本、《後四十傢小說》(即嘉靖顧元慶輯刊《顧氏明朝四十傢小說》)本。今存另有明末《古今詩話》本、《學海類編》本。國圖藏清抄本,曾為繆荃蓀(孫)收藏。通行為中華書局《歷代詩話》本,1980年排印出版時曾以《學海類編》本校勘。
  64、客齋詩話六捲 陳基虞撰
  陳基虞,字志華,溫陵人。生平不詳。按書中言及“本朝正統間土木之變”,錄有嘉靖間人王九思樂府、楊慎詩論,且本書為明季多種書目著錄,知作者為明人,嘉靖以後在世。本書捲首題:“溫陵陳基虞志華甫輯,會稽門人來斯行可捲甫校。” 無序跋。按《欽定續文獻通考》捲一七八,著錄來斯行《經史典奧》六十七捲,小註謂來斯行為蕭山人,萬歷進士,官至福建右布政使。本書凡一百九十九則,每則均有標題。雜記歷代詩人軼事,多為唐、宋、元人,唐代宋之問、駱賓王、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韓愈,宋代蘇軾、黃庭堅、瀋思、政禪師、僧如璧,元代趙孟頫、馮子振、薩都剌、張雨、趙雍、中峰禪師等均有所涉及。追索詩語出處,考辨名物典故,大多輯自歷代詩話或雜著,然多不註明出處。書中所記,或與詩歌無關;或引用歷代詩歌,卻是為了證明某些風俗、俚語之歷史,蓋以輯錄軼事、考辨詞語為主,專論詩法詩律者不多。
  本書《徐氏傢藏書目》詩話類著錄。《澹生堂藏書目》、《千頃堂書目》亦著錄,誤作“客窗詩話”。今存明刊本,藏國圖。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舊鈔本。
首頁>> 文學>> 诗歌评论>>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