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裏的一天,北京讀書人VIP俱樂部的湯小明、張順平和鄧景異三位先生來茅捨茶室品茗談事,其間談及時下社會上“國學”熱的種種現象,他們也想在俱樂部內為會員們普及一些正確的傳統文化知識和精神,並希望我為俱樂部成員設計一條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子。
當時,我按照自己多年來形成的一個想法,即“三玄”、“四書”、“五經”為中國傳統文化根源性經典,以及想要真正把握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必須從原典入手等,嚮他們宣傳了一番。誰知他們三位相當認同我的想法。於是,當下就一起擬了一個“三、四、五、六”(“六”是選了六部佛典)的係列講讀計劃,並趁熱商量了禮請哪些專傢擔任講解和導讀,以及爭取在兩三年內逐步完成等問題。談到這裏,他們說,為了讓聽者瞭解我的想法,這個原典係列講讀最好由我來開頭。沒想到,原來衹是幫着出謀劃策,結果卻是“引火上身”。
不過回頭一想,他們的意見也有道理。於是我就說,我來講一個“總論”吧,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主要內容、特點、精神和現代意義等問題概括地講一講,以便大傢進一步去學習原典時有一點準備。之後,經過幾天的思考,我决定這個“總論”分八個題目來講,這就是大傢現在在這本書中所看到的八個部分。
在這個“總論”中,我想盡量把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看法講給大傢聽,但由於準備將來在網絡上傳播,每次講座都要做錄像,所以時間上規定為每次兩小時。而且由於講座時我衹準備了一個簡單的提綱,講着講着時間不夠了,後面的題目就衹能講得簡單一點,甚至省略不講了。因此,一些題目中的有些問題就無法展開了,有些問題則或詳或略。整個講座既不充分,更不那麽嚴謹、係統。這可能衹能嚮大傢說聲抱歉了,或者說留些餘興,以後再來探討吧。
此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認識、體會和思考,人各有不同,這是正常的現象。我在這裏講述的衹是個人的一些淺見、陋見而已,講出來衹是想給人們提供一種參考,並不想強加給任何人。衹是希望我的這些淺陋之見能引起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來關註我們的傳統文化,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反思我們的傳統文化,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樹立起一種文化主體意識,用我們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創造性地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來。
這裏,我還想對最後兩講做一點說明。在我的腦子裏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即中國的傳統文學藝術,最深刻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中國的中醫,特別是中醫理論,最全面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觀念和思維方式。這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基本思維特點,最充分地體現在傳統文學藝術和中醫理論中;反之,通過對傳統文學藝術和中醫理論的瞭解和把握,也就可以更深刻地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思維特點。所以,我在“總論”講座中安排了“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和“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這兩講。可是,我對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中醫,雖都看過一些書,但總起來講是知之甚少的,是沒有資格講這兩講的。而我之所以不怕出醜,要勉強講這兩講,目的就是為了表達上述這種感覺,希望能引起大傢的關註,把傳承傳統文化與保護中醫和傳統藝術聯繫起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能以道統藝,由藝臻道,道藝並進,形神俱完。把血肉豐滿,神氣十足的中國傳統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至於講座中的幼稚、錯誤之處,尚請方傢見諒和指正。
這八個題目,分八次講,從2006年7月初開始,一直到12月中纔講完。在講座進行過程中,湯小明、張順平和鄧景異等先生不斷嚮我反映說,聽衆聽了都覺得頗有啓發,希望能把講座的內容整理成文字稿,如果能出版,也許會對更多人有所啓示。我同意了他們的建議,但我自己沒有時間來整理,經過商量,决定由鄧景異先生負責整理講稿。當我講完最後一講後不久,他就把全部整理稿交給了我。鄧先生為整理此稿花了不少的心血,書中的各講提示和小標題等都是他提煉出來的。可以說,沒有鄧先生的精心整理,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版。最後,當然還應當感謝北京讀書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湯小明和張順平先生等,沒有他們的策劃、組織、督促,我也可能就完不成這一係列講座,當然也就不會有本書的出版。
樓宇烈
2007年元旦
當時,我按照自己多年來形成的一個想法,即“三玄”、“四書”、“五經”為中國傳統文化根源性經典,以及想要真正把握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必須從原典入手等,嚮他們宣傳了一番。誰知他們三位相當認同我的想法。於是,當下就一起擬了一個“三、四、五、六”(“六”是選了六部佛典)的係列講讀計劃,並趁熱商量了禮請哪些專傢擔任講解和導讀,以及爭取在兩三年內逐步完成等問題。談到這裏,他們說,為了讓聽者瞭解我的想法,這個原典係列講讀最好由我來開頭。沒想到,原來衹是幫着出謀劃策,結果卻是“引火上身”。
不過回頭一想,他們的意見也有道理。於是我就說,我來講一個“總論”吧,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主要內容、特點、精神和現代意義等問題概括地講一講,以便大傢進一步去學習原典時有一點準備。之後,經過幾天的思考,我决定這個“總論”分八個題目來講,這就是大傢現在在這本書中所看到的八個部分。
在這個“總論”中,我想盡量把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看法講給大傢聽,但由於準備將來在網絡上傳播,每次講座都要做錄像,所以時間上規定為每次兩小時。而且由於講座時我衹準備了一個簡單的提綱,講着講着時間不夠了,後面的題目就衹能講得簡單一點,甚至省略不講了。因此,一些題目中的有些問題就無法展開了,有些問題則或詳或略。整個講座既不充分,更不那麽嚴謹、係統。這可能衹能嚮大傢說聲抱歉了,或者說留些餘興,以後再來探討吧。
此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認識、體會和思考,人各有不同,這是正常的現象。我在這裏講述的衹是個人的一些淺見、陋見而已,講出來衹是想給人們提供一種參考,並不想強加給任何人。衹是希望我的這些淺陋之見能引起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來關註我們的傳統文化,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反思我們的傳統文化,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樹立起一種文化主體意識,用我們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創造性地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來。
這裏,我還想對最後兩講做一點說明。在我的腦子裏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即中國的傳統文學藝術,最深刻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中國的中醫,特別是中醫理論,最全面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觀念和思維方式。這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基本思維特點,最充分地體現在傳統文學藝術和中醫理論中;反之,通過對傳統文學藝術和中醫理論的瞭解和把握,也就可以更深刻地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思維特點。所以,我在“總論”講座中安排了“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和“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這兩講。可是,我對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中醫,雖都看過一些書,但總起來講是知之甚少的,是沒有資格講這兩講的。而我之所以不怕出醜,要勉強講這兩講,目的就是為了表達上述這種感覺,希望能引起大傢的關註,把傳承傳統文化與保護中醫和傳統藝術聯繫起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能以道統藝,由藝臻道,道藝並進,形神俱完。把血肉豐滿,神氣十足的中國傳統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至於講座中的幼稚、錯誤之處,尚請方傢見諒和指正。
這八個題目,分八次講,從2006年7月初開始,一直到12月中纔講完。在講座進行過程中,湯小明、張順平和鄧景異等先生不斷嚮我反映說,聽衆聽了都覺得頗有啓發,希望能把講座的內容整理成文字稿,如果能出版,也許會對更多人有所啓示。我同意了他們的建議,但我自己沒有時間來整理,經過商量,决定由鄧景異先生負責整理講稿。當我講完最後一講後不久,他就把全部整理稿交給了我。鄧先生為整理此稿花了不少的心血,書中的各講提示和小標題等都是他提煉出來的。可以說,沒有鄧先生的精心整理,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版。最後,當然還應當感謝北京讀書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湯小明和張順平先生等,沒有他們的策劃、組織、督促,我也可能就完不成這一係列講座,當然也就不會有本書的出版。
樓宇烈
2007年元旦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更是中國文化的世紀。上個世紀百年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中國人離不開自己的文化,衹有具有堅實、鮮明的中華文化傳統的現代化中國,才能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體性
現在的挑戰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首先講什麽叫文化?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文化就是人類創造性的實踐和理論的結晶,它包含着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生活樣式和信仰習俗等,跟一個國傢的歷史和傳統密切相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就是歷史的載體。我們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朝代,而是指整個中國文化的積澱和傳承有五千年。
所以,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傢,它的文化主體性失落了的話,那也就意味着這個國傢的歷史中斷了,它的民族精神和傳統喪失了。因此維護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一點現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戰。
在當今世界,隨着國際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的開放和交流勢不可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將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發展都趨嚮一元的話,那麽既無法交流,也無需交流。
遺憾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也在嚮全球化發展。當今世界上一些強國的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着其他國傢的文化傳統。
我們講強勢文化,其實說得坦率一點兒,就是美國文化。在現在世界上,美國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這種強勢文化正以非常強大的力量和速度在嚮全球推進,它不僅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傢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同樣也在影響着那些有着古老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國傢。所以目前在歐洲,不管是法國也好,西班牙也好,德國也好,同樣也都在思考對於美國文化這樣一種流行的強勢文化,應該采用什麽樣的方法來應對的問題。
於是,維護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可以說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國傢、民族最關切的一個問題。不然的話,自己民族特有的歷史、傳統、精神都會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體性以後,這個國傢的獨立性也就喪失了。
但我們不能采取抵製的辦法,說我們幹脆不交流,這是不行的。當前有一些國傢,特別是伊斯蘭國傢,有時候就會采取一些完全排斥外來文化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比如現在的伊朗,甚至一些美國的歌麯音樂都不準放,這樣能不能解决問題呢?絶對解决不了問題,隨着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文化交流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因此,現在的挑戰就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一百多年來,我們實際上都在面對這個問題、處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解决沒有?沒有解决!不但沒有解决,形勢還越來越嚴峻,在今天的中國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因此,在我們重新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回顧一下百年來的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
一、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體性
現在的挑戰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首先講什麽叫文化?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文化就是人類創造性的實踐和理論的結晶,它包含着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生活樣式和信仰習俗等,跟一個國傢的歷史和傳統密切相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就是歷史的載體。我們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朝代,而是指整個中國文化的積澱和傳承有五千年。
所以,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傢,它的文化主體性失落了的話,那也就意味着這個國傢的歷史中斷了,它的民族精神和傳統喪失了。因此維護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一點現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戰。
在當今世界,隨着國際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的開放和交流勢不可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將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發展都趨嚮一元的話,那麽既無法交流,也無需交流。
遺憾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也在嚮全球化發展。當今世界上一些強國的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着其他國傢的文化傳統。
我們講強勢文化,其實說得坦率一點兒,就是美國文化。在現在世界上,美國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這種強勢文化正以非常強大的力量和速度在嚮全球推進,它不僅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傢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同樣也在影響着那些有着古老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國傢。所以目前在歐洲,不管是法國也好,西班牙也好,德國也好,同樣也都在思考對於美國文化這樣一種流行的強勢文化,應該采用什麽樣的方法來應對的問題。
於是,維護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可以說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國傢、民族最關切的一個問題。不然的話,自己民族特有的歷史、傳統、精神都會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體性以後,這個國傢的獨立性也就喪失了。
但我們不能采取抵製的辦法,說我們幹脆不交流,這是不行的。當前有一些國傢,特別是伊斯蘭國傢,有時候就會采取一些完全排斥外來文化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比如現在的伊朗,甚至一些美國的歌麯音樂都不準放,這樣能不能解决問題呢?絶對解决不了問題,隨着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文化交流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因此,現在的挑戰就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一百多年來,我們實際上都在面對這個問題、處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解决沒有?沒有解决!不但沒有解决,形勢還越來越嚴峻,在今天的中國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因此,在我們重新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回顧一下百年來的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