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就是說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儘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這個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為基礎的,所以說,人們要概括漢字,基本上都說是象形字。那麽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剛纔我說的這個字,自己的“自”它像個什麽,有人會說了它像目,上面帶一撇,這一撇有人說了可能指的眉毛,那麽如果是個目又帶一個撇,這個字形和我剛纔說的那幾個字義,自然、自己、自由、自從它有什麽關係?到底它有什麽關係,實際上作為漢朝的一個文字學家許慎,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漢字學家,他也解釋不清楚,為什麽,因為就是這個字形它離我們老祖宗所創造的最早的字形怎麽樣呢,有變異了、有改觀了。那麽,如果我們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麽樣呢,去找古字,這個現象非常有趣,在上個世紀初,我們知道,甲骨文挖掘出來了,在河南殷墟。
我們回到剛纔這個主題,我們說了,這個是“自”,那麽最早的字形是什麽樣子的呢,甲骨文是這樣的,我們說它是象形字,按照現在說是目,目指眼睛,這一撇,好像是眉毛,實際上我們知道了古字形以後再看這個,根本不搭界。我估計有點生活經歷,觀察敏銳的人會發現,它實際上像的是什麽,像的是人的鼻子,我們看,自己的“自”它為什麽用鼻子來象形,這有什麽道理,實際上我們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已經隱含了很多的思想在這裏頭,比如說,我們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麽呢,是氣,而鼻子是什麽呢,是呼吸的器官,實際上呼吸器官還包括肺、還包括氣管,但是在外在顯示出來的是鼻子。我們現在有人看電影、看電視還知道,當這個人生死不明的時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沒有氣息,於是乎,我們可以推想,當古人用鼻子來象徵自己的時候,我們看,直到今天還有人誰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麽他不過象徵的就是說我有氣,我是活着的,我是有生命狀態的。可見,就是甲骨文的發掘,就是古文字的發掘,確實為我們今人跟古人怎麽樣,搭了一個橋,使我們能夠走嚮古人的內心,去探秘他們到底想的是什麽。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是“打”,打人的“打”,目前發現,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現在的楷書差不多,一個手一個丁,一個手加一個丁它組合起來,表示什麽意思呢?我們知道,今天關於“打”,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是26種意思,《漢語大字典》是29種意思,有一個語言學家叫陳原,他寫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為什麽神奇呢這個“打”,我們看,當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給他一拳,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們說打他,可是,我們還這麽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這個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關係太好了,這也是打。還有,我們現在出門,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這麽來的,舉手幹嘛呢,打的,我們也沒去打這個汽車,為什麽叫打的,再有我們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現在一般人不玩這個了,但是,過去女同志這個都是自己織,當時不叫織毛衣,叫什麽 “打毛衣”。我們拿起電話叫打電話,再有我們回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去買醬油、買醋、買酒叫“打酒”,等等這些意思它跟這個字形有什麽關係呢,一個手一個丁,所以陳原說了這麽一句話“漢字神奇,就打這麽一個字形包含那麽多的意思,但是裏面卻不見得統一。”那麽我們要研究古人他造這個字,他到底憑什麽,而且他憑什麽又能引申出這麽多意思來,當然我們可以說,漢字這個字形造出來以後,就像一個載重汽車,它隨着往我們這兒越來越靠近,它載的重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在剛剛造出來的時候,它已經要承載着一些貨物,也就是信息,這個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麽為瞭解“打”這個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來我對這字也沒太看重,衹是我有一個朋友在人民大學教書,他當時是給外國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國人,講漢語,他說這些外國朋友想不明白這“打”,而且想不明白為什麽這一個字形能有那麽多很衝突的意思,說讓我講講,這我纔對它進行了研究,那麽我研究漢字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還原,這個字形它是兩個部件構成一個手一個丁,還原到最遠古的時候,我們想像我們的先人拿這個象徵什麽,當然,這得有一定的狀態,那麽進入狀態以後,我想到了,也就是說,我們先人是拿着一個東西把一個釘子,當然過去的釘子,也不一定是金屬的,有可能木製的,也有可能石製的,揳進去一個物體裏頭,比如說樹木、比如說土,那麽這樣的話,剛纔說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夠通過這個動作還原出來,我們可以看,我們按現在的動作來看,假如你拿個錘子打這個釘子,第一個動作是什麽,是舉,第二個是揮,第三個是擊,第四個是進入。那麽我們想想一個打字不過是人四個動作,給它概括出來了這樣的字形,如果你不還原你不知道有這四個動作,當然得分解出來了,你怎麽可能知道這個“打”能分解這麽多的意思呢。那麽現在我們看吧,剛纔我們說“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為這四個動作,打毛衣是指什麽呢,進入;打酒、打醋,現在是液壓的,當然現在連液壓都不用是桶裝的,進入了;和誰打成一片,是進入;最開始打電話是跟打電報過來,打電報等於手要敲擊,也就是說我們解了這個漢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義我們怎麽樣呢,也就明白了,那29種意思,或者說《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26種意思都有根據了。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字是而且的“而”,這個而且的“而”,我們知道,現在至少有四種語義,但有兩種是最重要的,第一種是什麽呢,是遞進,比如說,孔子《論語》第一句話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麽呢?“學而時習之”,那麽這個“而”它是起一個遞進的作用,第二個是轉折,那麽這個遞進和轉折當然在現代漢語裏頭它不是實詞,是指虛詞,但這個虛詞這個語義怎麽來的呢,跟這個字形也有關係,那麽也是經過前人的考證,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發現了這樣一個字形,完了再跟許慎說文解字對照覺得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的“而”。這是什麽象形呢,是人的鬍子的象形,我們看是不是挺像的,當然這個字形有很多種。我們看一下,這個字我就不寫了,漢字有一個“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麽過去古代男人是要留鬍子的,而且這個字裏面它體現出了一種對女性的不尊重,用鬍子挑逗女性,叫耍。還有一個字一個而這邊是一個寸,也有的是個立刀,為什麽呢,因為過去中國古代如果你犯的錯不是特別大,就把你鬍子給剃了,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這個“而”和遞進和轉折它有什麽關係呢?為這個字我也想了好長時間,怎麽也想不明白,當然你可以簡單地比附,鬍子軟,好轉折,那麽遞進呢?往往遇到這種情況我就不硬想了,把這個放一放,去看別的書,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說文廣義》裏頭髮現他解這個“而”,這段記錄太珍貴了,因為除了他記錄別的地方我沒有發現,也就是說,我們先人除了管人的鬍子叫“而”,也管魚的鰭叫“而”。魚,我們知道有腹鰭、有背鰭,有胸鰭有尾鰭,像小翅膀似的,這個確實特別像鬍子,那麽我們先人也把魚的這個東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辭書沒有這個解釋了,那麽現在我們就能想明白了,當魚要奮進的時候要怎麽樣呢,使勁撥剌一下它的鰭,當魚拐彎的時候怎麽樣呢,尾鰭撥剌一下,這樣“而”的轉折和遞進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來是跟魚的鰭是有關係的。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是音樂的“樂”,那麽這個字形它和我們今天聽的音樂有什麽關係,這個字還有個讀音,叫什麽呢,叫樂,它和我們今天的快樂又有什麽關係,我們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這個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個象形字,像的是什麽呢?像的是個樂器,有的說是架子上架的各種鼓,有說是木架子上崩的絲弦,這都無所謂,但肯定一點它像的是什麽,像的是樂器,那麽現在我就明白了,那麽原來這個樂器的“樂”這個字最早它就是什麽呢?樂器的象形,那麽它這出了聲叫什麽呢?叫樂,它出了聲給我們帶來什麽呢?快樂,怎麽樣,這一個字形它包含着三個意思,全有了,當你不知道字形光看這個,想不明白。
那麽現在,我估計大傢會有一個問題,你這麽做是什麽目的呢?你這麽琢磨漢字是什麽目的呢?當然可以說一個最簡單的目的是滿足我的好奇心,因為我對漢字始終有一種神秘感,好奇,但光這個夠不夠,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滿足自己對漢字的這種神秘感,遠遠不能構成我對漢字研究的動力,這裏頭有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讀中國的古典文化,在我看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昆侖,真正的文化昆侖是在先秦時代,那個時候是我們國傢文化最燦爛的時代。
有人可能又問了,很多人老人,我們的先人,早把這些字給註解了,你按照他的註解去讀古書不就完了嗎,但根據我的研究,我發現,往往一個著作,一個詞語,它有不同的解釋,而且有些解釋怎麽樣呢,還是對立着的,那你說你聽誰的,那我這個時候,就幹脆誰的都不聽,我聽古人的,我去尋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們當時造這個字是怎麽想的,比如說,我剛纔說了孔子《論語》的第一句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三句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我們先看第一句話,第一句話,我最早知道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你們是做學生的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要經常復習功課是很快樂的,所以我覺得孔子這句話特別地平常,因為我同時也研究老子,我覺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在座的肯定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懸,孔子這句話太平常了。那麽當我對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後,我再重新看這段話,我發現過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說,我們先找一個字“學而時習之”的“習”字,特別簡單,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體字特別像,這個“習”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麽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鷹的小孩,也就是小鷹在幹嘛呢,在學飛,每天在學飛,那麽也就是說,他所引申出的第一個意思,不是復習功課是做事、是實踐,那麽現在我們再看孔子這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學”我們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學了我接受了,剛纔我們說了,這個“而”是遞進的意思,更要什麽呢,習之,更要去做,它講的是什麽呢,講的恰好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命題,知行合一,你衹有學了你去做你纔是快樂的。
我們由先秦來跳到初唐,初唐有個詩人叫王勃,王勃有一首詩在座的肯定知道,我衹說兩句,這是送杜少尉去四川當官去,有這麽一句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估計像我這種年齡的人對這些話會更熟悉,因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首歌,那時候談我們中國跟阿爾巴尼亞的關係,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講這個,因為阿爾巴尼亞離我們很遙遠。這首詩,我們先解一個字,存,這個“存”字,這個海內存知己,在《唐詩百話》裏面,《唐詩的百話》的作者是施蜇存,有點歲數的人知道這個人,活了90多歲,他是鴛鴦蝴蝶派的作傢之一,又是一個小說傢,又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批評傢,在華東師範大學教書,他《唐詩百話》裏面解這個海內存知己,說什麽呢,海內有我的知己,就像街坊鄰居這麽一樣近,我為什麽取施蜇存的解釋呢,因為他的名字裏面有一個“存”字,但是這個老先生對“存”字卻沒有解透,這個存最早的字形這邊是個纔,這是個子,纔表示小樹苗,小花小草,剛剛長出來,子表示小孩,那麽當人看到了小樹苗,小花小草,又看到了小孩,人首先産生的是一種什麽感覺呢,是愛戀的感覺,憐惜的感覺,那麽這個實際上纔是存的最本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最早的意思。接着引申出什麽呢,由愛引申出思念,那麽我們再看這首詩,還是這一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我思念我的知己,他就像街坊這麽近,正是這個思念纔使得這個空間怎麽樣,一下縮短了,就像街坊一樣這麽近。我們看看由於對這字解釋不同,一個是有,一個是思念,那麽這聯詩的語境怎麽樣呢,也是天壤之別。
我們又由唐朝再折回到先秦時代,先秦時代有一個大哲學家也是一個大文學家,在座的肯定知道,莊子,一般把他跟老子擱在一塊,說老莊哲學。《莊子》裏面在《養生主》有一個寓言,講的是《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前面怎麽復雜,我不說了,我衹說跟這個字有關的,叫“奏刀”,有印象嗎,叫“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我們先有個印象,對莊子這段話。我們拋開莊子這段話,我們想這個字“奏”有什麽語義,最近電視裏面,播皇帝的戲比較多,常用的字,“奏摺”。好我們擺脫掉皇帝,我們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說我們去看音樂會,音樂會有一個人在彈鋼琴,我們叫什麽呢?叫鋼琴獨奏,但最準確的動詞應該是什麽呢,應該是彈,為什麽不叫“鋼琴獨彈”呢?還有一個人拉小提琴,最準確的動詞應該叫拉,最準確的動詞應該是拉,應該叫什麽呢?“小提琴獨拉”,但如果在音樂會一個主持人這麽報幕的話,底下會怎麽樣,笑場。小提琴獨奏,五個銅管樂器在一塊吹,準確的動詞叫什麽呢,“木管五重吹”,你要這麽報幕也是,人笑翻了,得叫什麽?木管五重奏,可見“奏”這個字不一般,人們寧可捨去跟它最準確的這些動詞,吹、拉、彈、唱,而用“奏”這個字,說明它裏面有東西,有什麽東西呢,我們先人創造的這個字形是這樣的,這是甲骨文,經過前一代人破譯,它表示的什麽呢,這是手的意思,兩個手,這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它象徵性的,頭上戴着飾,比如說孔雀毛什麽的,底下也帶着飾,比如說孔雀尾,在幹嘛呢?在唱歌跳舞,載歌載舞,如果大傢熟悉中國歷史的話,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個文物,青海出土一個陶盆,盆裏面有畫,畫裏面一些人手拉手,在跳舞,特別像今天的芭蕾舞,就一堆人,或一群人在一塊,載歌載舞,載歌載舞幹嘛呢,祭天、祭地、祭祖宗、祭豐收,也就是說,這個“奏”我們先人用這個字形它表示的人在一塊進行的一種儀式,這個儀式要唱歌要跳舞,有的時候還要朗誦,還要奏樂器。那我們知道了這個字形表達的是這個意思,我們再去理解,比如說,奏摺,就好理解了,因為奏這個行為方式是怎麽樣呢,是朝上的,當然,也有平視的,比如說,我們剛纔說在音樂會,它這個“奏”字它體現了什麽呢?體現了臺上的演出者,和臺下我們欣賞者,構成了一個循環圈,這是欣賞音樂,欣賞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氛圍。我們現在回到莊子的《庖丁解牛》,莊子的《庖丁解牛》這“奏”很多人的解釋叫進刀或者到運刀,可是,我在查了所有的字典,關於奏的語義其中一個意思就是什麽?就是進刀或運刀,而據的例子就是莊子的《庖丁解牛》,奏刀運刀的意思衹有莊子用,後來的人全都沒有用過,什麽道理,是人們不知道這個字有什麽意思嗎,不是,我以為,是很多人對奏這個字在《莊子》這裏的用法沒有理解透。這裏頭就必須得還原,還原到“奏”最原始的意義,那麽現在我們想吧,庖丁奏刀,“騞然”,它這個刀在怎麽樣呢,牛的筋骨之間的遊動出現的聲音,而不是牛的叫聲,最後是怎麽樣,牛都不知道自己它就死了,然後,文惠君說什麽呢,技藝太棒了,就今天的話“蓋了帽了”。那我們想一想,一個進刀,和一個奏刀,把這個解牛當做一個儀式,當做一個藝術品,當做一個藝術活動,我們來去解牛的話,它才能夠進入到一種審美狀態,實際上莊子拿它當寓言,不是真正的講宰牛的事,因為他的總標題叫什麽呢,《養生主》,是說人怎麽在人世間活下去,正好,如果你們說我這臆想的話,但是,莊子後面幾句話,為我做註了,他後面說的什麽呢?這個“莫不中音”,這個“音”不是音響的意思,是音樂的意思,一句話是“ 合於桑林之舞”,“桑林”是什麽?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麯的名字,後一句什麽呢,“乃中經首之會”,“經首”是什麽呢?也是中國古代的麯名和舞名,這兩合在一塊,我們看看莊子他用的這個奏什麽,既有前面又有後面的結果,結起來多麽的吻合。那麽也正是對這個“奏”字的解釋不同,使得我們能區別出一個是什麽呢,一個是屠夫,一個是審美大師。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是毅力的“毅”,這邊是最早的字形是個金文,孔子《論語》裏面有句話,叫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個“毅”怎麽理解呢?按照今天的字形,底下我們都知道這個字念豕,豕是什麽?是豬的意思,這個字形是我們今天的辛,辛辣的“辛”,辛是什麽東西?辛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具,這個刑具很細,很鋒利,又可以剌人,可以把人耳朵割掉,又可以在人臉上刺字,不是有這麽一個刑嗎?叫“黥首”,就在你臉上刺字,辛就是這個刑具。那麽我們想一想,“毅”這個字,豬加上這個辛,我們先不看這半邊,它表示什麽呢?過去的豬,有兩種,一種是什麽,圈養的傢豬,還有一種是什麽?野豬,也有叫豪豬,野豬怎麽樣呢?後脊梁上的毛或者叫鬃,特別鋒利,很尖、很硬,當然如果我們養傢豬,尤其是像公的種豬的話,這個毛也很鋒利,能把人手給紮透了,那麽它表示什麽?什麽叫毅力?而且最早的字形沒有這個,它是指豬的毛,尤其是後脊梁的毛立起來了,豬在什麽情況下毛纔立起來呢?想一想很明白,很順當的時候,不會的,肯定是遇到了危險,比如說遇到了比它更強大的野獸,或者說遇到了它的同類要爭奪一個異性,它立毛的目的是什麽呢?第一是自衛,第二是進攻。可見,這個 “毅”我們這麽看就能夠感到它的內涵了,內涵是什麽,是在睏境當中振作起來,後來又加一個,這個是一回事,這個是手拿棍子在敲打、在趕這個豬,它指什麽呢?就是指有外在的因素來逼迫這個豬,讓這個豬毛立起來,讓這個豬奮進,這是毅的本義。我們回頭再看看,孔子這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那就是作為一個士就是屬於高等的人了,你必須要有毅力,現在我們講毅力,你必須怎麽樣呢?要經常把自己放在什麽呢?睏境當中,也可能你是順境,但你得想到自己在睏境當中,為什麽?因為任重而道遠,你沒有毅力你是堅持不下去的。
我們看,我剛纔解了孔子,還有莊子,衹是因為對這幾個字,解釋不同,註意,這個不同不是我故意的要跟現代人的註解不一樣,而是我要尋找我們先人他挖掘這個字、他創造這個字,到底是什麽意思,然後我們發現我們先人的著作,裏面包含着那麽多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是理解不到的,這就是我剛纔說的,我研究漢字目的是什麽,目的是為了讀通我們的經典。
我們回到剛纔這個主題,我們說了,這個是“自”,那麽最早的字形是什麽樣子的呢,甲骨文是這樣的,我們說它是象形字,按照現在說是目,目指眼睛,這一撇,好像是眉毛,實際上我們知道了古字形以後再看這個,根本不搭界。我估計有點生活經歷,觀察敏銳的人會發現,它實際上像的是什麽,像的是人的鼻子,我們看,自己的“自”它為什麽用鼻子來象形,這有什麽道理,實際上我們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已經隱含了很多的思想在這裏頭,比如說,我們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麽呢,是氣,而鼻子是什麽呢,是呼吸的器官,實際上呼吸器官還包括肺、還包括氣管,但是在外在顯示出來的是鼻子。我們現在有人看電影、看電視還知道,當這個人生死不明的時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沒有氣息,於是乎,我們可以推想,當古人用鼻子來象徵自己的時候,我們看,直到今天還有人誰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麽他不過象徵的就是說我有氣,我是活着的,我是有生命狀態的。可見,就是甲骨文的發掘,就是古文字的發掘,確實為我們今人跟古人怎麽樣,搭了一個橋,使我們能夠走嚮古人的內心,去探秘他們到底想的是什麽。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是“打”,打人的“打”,目前發現,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現在的楷書差不多,一個手一個丁,一個手加一個丁它組合起來,表示什麽意思呢?我們知道,今天關於“打”,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是26種意思,《漢語大字典》是29種意思,有一個語言學家叫陳原,他寫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為什麽神奇呢這個“打”,我們看,當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給他一拳,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們說打他,可是,我們還這麽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這個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關係太好了,這也是打。還有,我們現在出門,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這麽來的,舉手幹嘛呢,打的,我們也沒去打這個汽車,為什麽叫打的,再有我們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現在一般人不玩這個了,但是,過去女同志這個都是自己織,當時不叫織毛衣,叫什麽 “打毛衣”。我們拿起電話叫打電話,再有我們回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去買醬油、買醋、買酒叫“打酒”,等等這些意思它跟這個字形有什麽關係呢,一個手一個丁,所以陳原說了這麽一句話“漢字神奇,就打這麽一個字形包含那麽多的意思,但是裏面卻不見得統一。”那麽我們要研究古人他造這個字,他到底憑什麽,而且他憑什麽又能引申出這麽多意思來,當然我們可以說,漢字這個字形造出來以後,就像一個載重汽車,它隨着往我們這兒越來越靠近,它載的重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在剛剛造出來的時候,它已經要承載着一些貨物,也就是信息,這個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麽為瞭解“打”這個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來我對這字也沒太看重,衹是我有一個朋友在人民大學教書,他當時是給外國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國人,講漢語,他說這些外國朋友想不明白這“打”,而且想不明白為什麽這一個字形能有那麽多很衝突的意思,說讓我講講,這我纔對它進行了研究,那麽我研究漢字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還原,這個字形它是兩個部件構成一個手一個丁,還原到最遠古的時候,我們想像我們的先人拿這個象徵什麽,當然,這得有一定的狀態,那麽進入狀態以後,我想到了,也就是說,我們先人是拿着一個東西把一個釘子,當然過去的釘子,也不一定是金屬的,有可能木製的,也有可能石製的,揳進去一個物體裏頭,比如說樹木、比如說土,那麽這樣的話,剛纔說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夠通過這個動作還原出來,我們可以看,我們按現在的動作來看,假如你拿個錘子打這個釘子,第一個動作是什麽,是舉,第二個是揮,第三個是擊,第四個是進入。那麽我們想想一個打字不過是人四個動作,給它概括出來了這樣的字形,如果你不還原你不知道有這四個動作,當然得分解出來了,你怎麽可能知道這個“打”能分解這麽多的意思呢。那麽現在我們看吧,剛纔我們說“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為這四個動作,打毛衣是指什麽呢,進入;打酒、打醋,現在是液壓的,當然現在連液壓都不用是桶裝的,進入了;和誰打成一片,是進入;最開始打電話是跟打電報過來,打電報等於手要敲擊,也就是說我們解了這個漢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義我們怎麽樣呢,也就明白了,那29種意思,或者說《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26種意思都有根據了。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字是而且的“而”,這個而且的“而”,我們知道,現在至少有四種語義,但有兩種是最重要的,第一種是什麽呢,是遞進,比如說,孔子《論語》第一句話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麽呢?“學而時習之”,那麽這個“而”它是起一個遞進的作用,第二個是轉折,那麽這個遞進和轉折當然在現代漢語裏頭它不是實詞,是指虛詞,但這個虛詞這個語義怎麽來的呢,跟這個字形也有關係,那麽也是經過前人的考證,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發現了這樣一個字形,完了再跟許慎說文解字對照覺得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的“而”。這是什麽象形呢,是人的鬍子的象形,我們看是不是挺像的,當然這個字形有很多種。我們看一下,這個字我就不寫了,漢字有一個“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麽過去古代男人是要留鬍子的,而且這個字裏面它體現出了一種對女性的不尊重,用鬍子挑逗女性,叫耍。還有一個字一個而這邊是一個寸,也有的是個立刀,為什麽呢,因為過去中國古代如果你犯的錯不是特別大,就把你鬍子給剃了,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這個“而”和遞進和轉折它有什麽關係呢?為這個字我也想了好長時間,怎麽也想不明白,當然你可以簡單地比附,鬍子軟,好轉折,那麽遞進呢?往往遇到這種情況我就不硬想了,把這個放一放,去看別的書,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說文廣義》裏頭髮現他解這個“而”,這段記錄太珍貴了,因為除了他記錄別的地方我沒有發現,也就是說,我們先人除了管人的鬍子叫“而”,也管魚的鰭叫“而”。魚,我們知道有腹鰭、有背鰭,有胸鰭有尾鰭,像小翅膀似的,這個確實特別像鬍子,那麽我們先人也把魚的這個東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辭書沒有這個解釋了,那麽現在我們就能想明白了,當魚要奮進的時候要怎麽樣呢,使勁撥剌一下它的鰭,當魚拐彎的時候怎麽樣呢,尾鰭撥剌一下,這樣“而”的轉折和遞進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來是跟魚的鰭是有關係的。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是音樂的“樂”,那麽這個字形它和我們今天聽的音樂有什麽關係,這個字還有個讀音,叫什麽呢,叫樂,它和我們今天的快樂又有什麽關係,我們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這個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個象形字,像的是什麽呢?像的是個樂器,有的說是架子上架的各種鼓,有說是木架子上崩的絲弦,這都無所謂,但肯定一點它像的是什麽,像的是樂器,那麽現在我就明白了,那麽原來這個樂器的“樂”這個字最早它就是什麽呢?樂器的象形,那麽它這出了聲叫什麽呢?叫樂,它出了聲給我們帶來什麽呢?快樂,怎麽樣,這一個字形它包含着三個意思,全有了,當你不知道字形光看這個,想不明白。
那麽現在,我估計大傢會有一個問題,你這麽做是什麽目的呢?你這麽琢磨漢字是什麽目的呢?當然可以說一個最簡單的目的是滿足我的好奇心,因為我對漢字始終有一種神秘感,好奇,但光這個夠不夠,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滿足自己對漢字的這種神秘感,遠遠不能構成我對漢字研究的動力,這裏頭有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讀中國的古典文化,在我看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昆侖,真正的文化昆侖是在先秦時代,那個時候是我們國傢文化最燦爛的時代。
有人可能又問了,很多人老人,我們的先人,早把這些字給註解了,你按照他的註解去讀古書不就完了嗎,但根據我的研究,我發現,往往一個著作,一個詞語,它有不同的解釋,而且有些解釋怎麽樣呢,還是對立着的,那你說你聽誰的,那我這個時候,就幹脆誰的都不聽,我聽古人的,我去尋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們當時造這個字是怎麽想的,比如說,我剛纔說了孔子《論語》的第一句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三句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我們先看第一句話,第一句話,我最早知道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你們是做學生的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要經常復習功課是很快樂的,所以我覺得孔子這句話特別地平常,因為我同時也研究老子,我覺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在座的肯定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懸,孔子這句話太平常了。那麽當我對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後,我再重新看這段話,我發現過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說,我們先找一個字“學而時習之”的“習”字,特別簡單,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體字特別像,這個“習”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麽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鷹的小孩,也就是小鷹在幹嘛呢,在學飛,每天在學飛,那麽也就是說,他所引申出的第一個意思,不是復習功課是做事、是實踐,那麽現在我們再看孔子這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學”我們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學了我接受了,剛纔我們說了,這個“而”是遞進的意思,更要什麽呢,習之,更要去做,它講的是什麽呢,講的恰好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命題,知行合一,你衹有學了你去做你纔是快樂的。
我們由先秦來跳到初唐,初唐有個詩人叫王勃,王勃有一首詩在座的肯定知道,我衹說兩句,這是送杜少尉去四川當官去,有這麽一句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估計像我這種年齡的人對這些話會更熟悉,因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首歌,那時候談我們中國跟阿爾巴尼亞的關係,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講這個,因為阿爾巴尼亞離我們很遙遠。這首詩,我們先解一個字,存,這個“存”字,這個海內存知己,在《唐詩百話》裏面,《唐詩的百話》的作者是施蜇存,有點歲數的人知道這個人,活了90多歲,他是鴛鴦蝴蝶派的作傢之一,又是一個小說傢,又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批評傢,在華東師範大學教書,他《唐詩百話》裏面解這個海內存知己,說什麽呢,海內有我的知己,就像街坊鄰居這麽一樣近,我為什麽取施蜇存的解釋呢,因為他的名字裏面有一個“存”字,但是這個老先生對“存”字卻沒有解透,這個存最早的字形這邊是個纔,這是個子,纔表示小樹苗,小花小草,剛剛長出來,子表示小孩,那麽當人看到了小樹苗,小花小草,又看到了小孩,人首先産生的是一種什麽感覺呢,是愛戀的感覺,憐惜的感覺,那麽這個實際上纔是存的最本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最早的意思。接着引申出什麽呢,由愛引申出思念,那麽我們再看這首詩,還是這一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我思念我的知己,他就像街坊這麽近,正是這個思念纔使得這個空間怎麽樣,一下縮短了,就像街坊一樣這麽近。我們看看由於對這字解釋不同,一個是有,一個是思念,那麽這聯詩的語境怎麽樣呢,也是天壤之別。
我們又由唐朝再折回到先秦時代,先秦時代有一個大哲學家也是一個大文學家,在座的肯定知道,莊子,一般把他跟老子擱在一塊,說老莊哲學。《莊子》裏面在《養生主》有一個寓言,講的是《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前面怎麽復雜,我不說了,我衹說跟這個字有關的,叫“奏刀”,有印象嗎,叫“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我們先有個印象,對莊子這段話。我們拋開莊子這段話,我們想這個字“奏”有什麽語義,最近電視裏面,播皇帝的戲比較多,常用的字,“奏摺”。好我們擺脫掉皇帝,我們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說我們去看音樂會,音樂會有一個人在彈鋼琴,我們叫什麽呢?叫鋼琴獨奏,但最準確的動詞應該是什麽呢,應該是彈,為什麽不叫“鋼琴獨彈”呢?還有一個人拉小提琴,最準確的動詞應該叫拉,最準確的動詞應該是拉,應該叫什麽呢?“小提琴獨拉”,但如果在音樂會一個主持人這麽報幕的話,底下會怎麽樣,笑場。小提琴獨奏,五個銅管樂器在一塊吹,準確的動詞叫什麽呢,“木管五重吹”,你要這麽報幕也是,人笑翻了,得叫什麽?木管五重奏,可見“奏”這個字不一般,人們寧可捨去跟它最準確的這些動詞,吹、拉、彈、唱,而用“奏”這個字,說明它裏面有東西,有什麽東西呢,我們先人創造的這個字形是這樣的,這是甲骨文,經過前一代人破譯,它表示的什麽呢,這是手的意思,兩個手,這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它象徵性的,頭上戴着飾,比如說孔雀毛什麽的,底下也帶着飾,比如說孔雀尾,在幹嘛呢?在唱歌跳舞,載歌載舞,如果大傢熟悉中國歷史的話,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個文物,青海出土一個陶盆,盆裏面有畫,畫裏面一些人手拉手,在跳舞,特別像今天的芭蕾舞,就一堆人,或一群人在一塊,載歌載舞,載歌載舞幹嘛呢,祭天、祭地、祭祖宗、祭豐收,也就是說,這個“奏”我們先人用這個字形它表示的人在一塊進行的一種儀式,這個儀式要唱歌要跳舞,有的時候還要朗誦,還要奏樂器。那我們知道了這個字形表達的是這個意思,我們再去理解,比如說,奏摺,就好理解了,因為奏這個行為方式是怎麽樣呢,是朝上的,當然,也有平視的,比如說,我們剛纔說在音樂會,它這個“奏”字它體現了什麽呢?體現了臺上的演出者,和臺下我們欣賞者,構成了一個循環圈,這是欣賞音樂,欣賞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氛圍。我們現在回到莊子的《庖丁解牛》,莊子的《庖丁解牛》這“奏”很多人的解釋叫進刀或者到運刀,可是,我在查了所有的字典,關於奏的語義其中一個意思就是什麽?就是進刀或運刀,而據的例子就是莊子的《庖丁解牛》,奏刀運刀的意思衹有莊子用,後來的人全都沒有用過,什麽道理,是人們不知道這個字有什麽意思嗎,不是,我以為,是很多人對奏這個字在《莊子》這裏的用法沒有理解透。這裏頭就必須得還原,還原到“奏”最原始的意義,那麽現在我們想吧,庖丁奏刀,“騞然”,它這個刀在怎麽樣呢,牛的筋骨之間的遊動出現的聲音,而不是牛的叫聲,最後是怎麽樣,牛都不知道自己它就死了,然後,文惠君說什麽呢,技藝太棒了,就今天的話“蓋了帽了”。那我們想一想,一個進刀,和一個奏刀,把這個解牛當做一個儀式,當做一個藝術品,當做一個藝術活動,我們來去解牛的話,它才能夠進入到一種審美狀態,實際上莊子拿它當寓言,不是真正的講宰牛的事,因為他的總標題叫什麽呢,《養生主》,是說人怎麽在人世間活下去,正好,如果你們說我這臆想的話,但是,莊子後面幾句話,為我做註了,他後面說的什麽呢?這個“莫不中音”,這個“音”不是音響的意思,是音樂的意思,一句話是“ 合於桑林之舞”,“桑林”是什麽?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麯的名字,後一句什麽呢,“乃中經首之會”,“經首”是什麽呢?也是中國古代的麯名和舞名,這兩合在一塊,我們看看莊子他用的這個奏什麽,既有前面又有後面的結果,結起來多麽的吻合。那麽也正是對這個“奏”字的解釋不同,使得我們能區別出一個是什麽呢,一個是屠夫,一個是審美大師。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是毅力的“毅”,這邊是最早的字形是個金文,孔子《論語》裏面有句話,叫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個“毅”怎麽理解呢?按照今天的字形,底下我們都知道這個字念豕,豕是什麽?是豬的意思,這個字形是我們今天的辛,辛辣的“辛”,辛是什麽東西?辛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具,這個刑具很細,很鋒利,又可以剌人,可以把人耳朵割掉,又可以在人臉上刺字,不是有這麽一個刑嗎?叫“黥首”,就在你臉上刺字,辛就是這個刑具。那麽我們想一想,“毅”這個字,豬加上這個辛,我們先不看這半邊,它表示什麽呢?過去的豬,有兩種,一種是什麽,圈養的傢豬,還有一種是什麽?野豬,也有叫豪豬,野豬怎麽樣呢?後脊梁上的毛或者叫鬃,特別鋒利,很尖、很硬,當然如果我們養傢豬,尤其是像公的種豬的話,這個毛也很鋒利,能把人手給紮透了,那麽它表示什麽?什麽叫毅力?而且最早的字形沒有這個,它是指豬的毛,尤其是後脊梁的毛立起來了,豬在什麽情況下毛纔立起來呢?想一想很明白,很順當的時候,不會的,肯定是遇到了危險,比如說遇到了比它更強大的野獸,或者說遇到了它的同類要爭奪一個異性,它立毛的目的是什麽呢?第一是自衛,第二是進攻。可見,這個 “毅”我們這麽看就能夠感到它的內涵了,內涵是什麽,是在睏境當中振作起來,後來又加一個,這個是一回事,這個是手拿棍子在敲打、在趕這個豬,它指什麽呢?就是指有外在的因素來逼迫這個豬,讓這個豬毛立起來,讓這個豬奮進,這是毅的本義。我們回頭再看看,孔子這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那就是作為一個士就是屬於高等的人了,你必須要有毅力,現在我們講毅力,你必須怎麽樣呢?要經常把自己放在什麽呢?睏境當中,也可能你是順境,但你得想到自己在睏境當中,為什麽?因為任重而道遠,你沒有毅力你是堅持不下去的。
我們看,我剛纔解了孔子,還有莊子,衹是因為對這幾個字,解釋不同,註意,這個不同不是我故意的要跟現代人的註解不一樣,而是我要尋找我們先人他挖掘這個字、他創造這個字,到底是什麽意思,然後我們發現我們先人的著作,裏面包含着那麽多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是理解不到的,這就是我剛纔說的,我研究漢字目的是什麽,目的是為了讀通我們的經典。
漢字的誕生標志着中國的歷史由口耳傳說進入了文字記錄時代,有文字就有了文獻,因而,炎黃子孫一代接一代地總結歷史經驗,創造並推動着社會發展進程。可以說我們的祖先告別蒙昧,走進文明,漢字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在世界流行漢語熱的今天,我們對漢字的瞭解又有多少呢?漢字是如何誕生的?漢字真的藴含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嗎?解讀漢字到底有什麽意義呢?
一 、漢字濃縮着字前史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
如“活”字,最早的字型說明有水有根就活。
如“傢”字,最早的字型房裏有豬,豬繁殖力強,當時,人的生産力是最重要的生産,以生産能力旺盛的豬象徵傢的人丁興旺。
二 、漢字濃縮着字前史中國人的科學精華。
比如“思”字,現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說“心田”是管思想的。有人由此斷定中國人早先不知思維的器官是大腦。這是他沒看“思”的最早字形。“思 ”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頭蓋骨的匯合處,不信你去醫院找一個人頭骨標本,你看頭頂的紋路和“囟”非常相似。那麽,“ 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頭和心的相通。我們祖先的這一認識非常前衛。今天的科學證實,“心”“思”這字形,暨有思維,又稱情感。
三、漢字體現先人哲學的思辨。
比如“默”,表示的是不言語,無聲,按說僅一個“黑”字就足以象徵,為什麽還要加個“犬”呢?誰都知道,狗最愛叫。用善叫的狗去趨近寂靜、無言,更能體現出“默”的充實內容。巧了,從思想上說,“沉默”是由能言善辯的智者提出來,從造字上說,“默”又是由“汪汪”狂叫的狗來象徵。“默”是可以說,能說而不出聲。一個天生的呆癡再不說話,我們也不會以“沉默”刻畫他,如同我們不會說一段木頭失明了一樣。
漢字不僅構築了隱性的中國哲學體係,也塑造着中國人的心理結構。表面上看,漢字不過是一個符號,指稱着對應的事物,但就在這對應背後,還潛伏着中國人的情感、習慣甚至本能。
(全文)
我講的題目是探秘中國漢字,我想在座的都非常熟悉漢字,那麽漢字我們都知道,跟世界其他國的文字相比,尤其和拼音文字相比我們叫象形字,為什麽我們這個漢字叫象形字,它是怎麽産生的?誰發明的?誰創造的?我們也知道,中國古代有個傳說,叫倉頡造字。
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是活,望文生義,水加舌頭,舌頭是很靈活的嘛,口幹舌燥,舌頭又動不了,所以得加水,用舌頭來象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我剛纔說了,我們要想知道漢字,一定要找到它最早的字形,當然是盡可能了,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發掘的甲骨文,出現的單字是四五千個,到現在解釋出來有定論的,不到兩千個,當然,我相信還有地底下埋着很多很多的甲骨,也就是說,可能某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今天找不到的最早的字形以後可能會發現。那麽這個活最早的字形是這樣,這是水,這個呢就我們今天講的氏族的“氏”,這個是口,也有的活沒有口,底下是一個點,它表示什麽呢?表示的是根,那麽我們看看我們先人太了不起了,有根有水,怎麽樣呢,就能活,這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種觀察,通過活這個字,展現了出來。
我們再看,這個字是豬,最早的字形是甲骨文,誰都能看出來,房子裏頭有什麽呢,有豬。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這麽解這個字,房子裏有豬,就是傢,為什麽房子裏有豬就是傢了呢,我們老師沒有解釋,我看了一些前人研究甲骨文的一些人解釋,說什麽呢?說豬在我們遠古是重要的財産,就像有的時候我們現在的山西人出嫁,陪嫁的嫁妝是什麽呢?不是現在,是以前,是看你傢裏有幾缸子醋,你傢裏如果有七缸八缸醋,你傢很富有。那麽過去呢,豬是重要財産,你傢有豬,你傢就富有,但是,我有個疑問,這字我就不寫出來了,同樣是房子,裏面有個牛的話是什麽,牢房的“牢”,所以這在邏輯上叫什麽,叫不周延。還有甲骨文有這樣的字形,底下是羊,也是牢房的牢,難道說我們先人羊跟牛就不是財産了嗎?一樣啊,為什麽擱豬就是傢,擱羊擱就成牢房了?邏輯上說不通。那麽又有學者解釋了,說過去每一傢都有一個臺,祭祖的臺,祭俸祖先的臺,那麽祭俸祖先要把豬殺了,擱在上面,它表示這個,可是我們同樣知道,在我們遠古的時代牛和羊也是犧牲品,所以還是解釋不通。還有一個人這麽解釋,說你看,這個豬有這麽一小道表示什麽呢?表示它的生殖器,這是指的公豬,所以傢裏頭有公豬,房子裏有公豬那就是傢,這個是靠點邊,但是我用同樣的原理還可以反駁它,公牛為什麽就不是,公羊為什麽就不是呢?那麽得怎麽解釋呢?這就涉及對古文字研究的一個方法,還原法,還原到古代的一種動作。那麽如果我們要想知道這個字産生當時的意義是什麽,我們也必須還原把自己還原到那個時代,比如說原始社會那個時代。我們想一想,那個時代我們人傢周圍養了有六種動物,叫六畜,六種動物當中衹有雞是卵生的,雞的繁殖力最強,但是我們中國人有一個概念,胎生的比卵生的高級,所以雞就排除在外,在剩下這五個裏面來算,來算羊狗豬牛馬,誰的繁殖力強呢,是豬。如果你有點養殖經驗的話,你會發現,那麽豬正常情況下,一胎能生十幾個,狗一般不超過十個,羊更少頂多兩個,有的時候超長四個,馬也少,牛也少,所以說,我們先人用房子裏擱豬它首先象徵的是什麽呢,生殖力強,講究的是什麽,人丁興旺。那你會問了,你憑什麽這麽說呀?我們憑我們對歷史的研究和瞭解,我們知道在遠古的時候,人均壽命是多少知道嗎,不超過二十歲,那個時候,人的生産是第一位的,所謂多子多福是那個時候傳下來的,當然現在我們講究計劃生育,一般一傢衹有一個,所以你按照現在的感覺去理解這個“傢”字你找不到,你必須得還原到古代,遠古時代,那麽遠古時代怎麽樣呢,人的生産是第一的,所以用房子裏頭擱一個豬象徵着繁殖力強,象徵着人丁興旺,可見對一個漢字的解釋和研究,光從語文上、從漢字上,是不夠的,必須你還得具備什麽呢,歷史、養殖、農業,等等的知識,剛纔我說的,這是對這個漢字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概括和描摹。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法律的“法”,我有的學生特逗,有一天問我,這個來去的來加個三點水念什麽,我一下蒙了,我知道這裏有玄機,我說不知道,他說還念來,河北淶水縣,接着又問我,來去的“去”加個三點水念什麽,我說念去呀,他就樂了,然後他說你再看一看,我一看一寫出來念法。那麽後來我就研究我就發現,這個法這個字叫“去水”,那“去水”跟法有什麽關係呢,找到最早的字形,這個最早的字形這個是個金文我們看它表示是什麽,這是水,這個是去的意思,這個有人說這個字念jian,加個草子頭就是動物的草料,jian是什麽呢?中國古代的一種神獸,傳說的,長着一個角,叫獨角獸,類似今天的犀牛,但我不知道是不是犀牛,沒有考證過,它的作用是什麽呢,就是當引起訴訟的時候,這個人死不認罪的情況下,這個jian 請來,jian有識別是非的能力,他照着有罪的人就頂過去了,它起這個作用,那我們看,我們先人太了不得了,這幾個要素擱一塊它構成了什麽東西呢,第一這指是刑,懲罰你,懲罰你的目的是什麽呢,是把你的罪惡怎麽去掉,那作為罰得怎麽樣,君子小人在法律面前怎麽樣,平等,所以用水,來表示平等,可見這字一簡化,把這個字去掉光是去水,我們就不知道了,當然繁體字還有這個jian,我們知道這個獸什麽意思,我們就知道了,原來法是這個意思,我們先人是這麽聰明,特別早,那個時候法律思想,就跟現代的法律思想根本上是一樣的,這個字它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對當時社會秩序、法律秩序的一種嚮往,註意,我用的詞是嚮往,沒用現實,因為要真正能形成這樣的法製社會,在遠古時代那種專製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最起碼我們知道我們先人在思想上已經達到了這個高度。
好,我們下面再來分析漢字對科學的凝結。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字是思想的“思”。人們常常說,思想嘛就是心田,而且我們有這麽一種說法,這也是流行的謬語,“思維的器官是心”,而且中國古代就是這麽認為的,舉出了很多字,跟情感跟思想相關的都帶個心字,但是,如果你要找到了思的最早的字形我們一下就會明了,我們的先人在那麽早已經知道了思維的器官,不僅僅是心,註意我沒有說不是心,我說不僅僅是心。看看這個字形,這是思最早的字形,這個現在發現是在古璽上發現的,上面,不是田,下面是心,上面是什麽呢,上面是囟,知道什麽是囟嗎,頭蓋骨匯合出這叫囟,經常人講囟門。比如說我們中老年朋友生過孩子的時候,小孩剛抱到你懷裏的時候,如果你摸摸他的囟,軟乎乎的還沒合好,當我看到這兒以後,我的感覺就是一個霹靂,你們想想,過去人們始終認為,中國的思維落後,一直以為思維的器官是心,但是這個字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思維的器官是大腦跟心相通,為什麽我剛纔說不僅僅是心要包括心呢?因為我們中國過去古代把這個思概括了不僅僅是今天的思維,還包括情感,確實我們的心髒參與着我們的情感,我們每個人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當你特別痛苦的時候,你這兒難受,註意這個難受不是心裏難受,真是産生生理上的心痛,所以我們古人根據這個,把它合起來,今天的感情跟思維加起來都叫思,什麽證據呢,孔子有一句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因為思它不光有思想,還有感情嘛,所以這包括感情在裏頭,所以我們看看,通過思想的“思”我們發現我們的先人他的科學是多麽的發達,多麽的前衛。如果我說這個觀點成立的話,那麽認為思想的器官包括大腦的話,那比西方人要早了很多,絶不像我們現在流行的謬語說中國過去古代認為思維的器官是心,這是對科學的認識。
我記得,我在上節課談“學而時習之”的時候,已經把“時”給解了,現在把字形給大傢看一下。這個是腳步的意思,就之這個是太陽,太陽的腳步,後來加了一個寸,寸是什麽呢?這叫寸,這叫尺,在這裏指的是刻度,那麽連起來,什麽叫時間,就是太陽行走的刻度。我們看一下,我們中國古代計時是不是就是這麽計時,到現在世紀壇有一個什麽,跟避雷針似的那不是,那是日晷,看時間就是看它的刻度,我上節課講了直到今天,時間也是以太陽為參照的,在我們地球上。可見,時間這個時這個我們現在造這個字已經對科學的認識及已經到了這種程度,和我們今天沒有什麽兩樣。
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先人怎麽造死這個字,這是現在字這是古字,這個是死人的殘骨,或者說是屍體,這個是一個人在怎麽樣,在悼念。可見,死這個問題永遠是活着人的事,死了的人不想這事,他不可能想衹有活着的人才想死這個問題,那麽漢字恰好它表示了這種概念,而且我們也知道,人的自我意識成長幾個標志,其中一個標志,就是死亡意識,當你還沒有死亡意識的時候,實際上你對這一生是不會珍惜的。我記得,我在我的班上,做過一次思考題,讓同學們回答,討論思考題是假如你的生命衹剩下了120小時,你怎麽辦,哎呀,討論特別熱烈,這個說要去做善事,那個說要去做惡事,等等,而且把這120個小時,120小時幾天你們知道吧,分配得非常仔細,然後我一句話,揭底了,其實你們說的這120小時如何分配,不可能是你們臨死之前的120小時,是你們現在的心態,他們恍然大悟。這個字的造法體現了我們先人的智慧,他既表示了死這個事實,同時又告訴我們,我們得有這個意識,有了這個意識,這個死纔成立。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字也特別有趣,這是幸福的“幸”,甲骨文的字形,太棒了,如果說我要是帶來一個刑具的話你就知道這表示什麽,這是中國古代的桎梏的象形。可能有人會問,帶上手銬人是不幸的,但為什麽恰恰要用它來幹嘛呢,表示幸福的幸,這又是我們先人的智慧,人衹有把腦袋按到水裏頭纔知道空氣多麽的金貴,你衹有被拷起來纔知道自由是多麽的幸福,也是通過哲學的思辨來創造了這個字,這是我們先人的智慧,我們再看這幾個字,這個是默,沉默的“默”,我們都知道沉默就不說話,有一個成語叫什麽呢,“沉默是金,雄辯是銀”。為什麽沉默是金,看這個字,這個字的最早的字形跟現在字差不多,所以我用現在的字形,這是一個狗這是一個黑,黑象徵着什麽,象徵着沉寂象徵着無聲,我們都知道狗是善叫的,狗最會叫,為什麽用狗和黑來象徵無聲呢?這我們就能體會出沉默是金的含量到底在哪兒,假如你是個啞巴沉默對你有意義嗎,沒意義,你衹有能說的情況下,你會說的情況下讓你不說這個沉默纔是金,纔有意義,換句話說,沉默是金在雄辯是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們先人這麽造這個默字多麽的巧。
我們再看裸這個字,一個是衣服,一個是果,這個果是個象形文字,就是象形樹上長的幾個果,它本身就體現着一種裸,那為什麽要加衣呢?這又是我們先人的智慧,動物我們不會說這個豬是赤裸的,不會說因為它是動物,它體現了我們先人感覺到了人跟動物的區別,人得穿衣服,人把衣服脫了,這叫裸,所以得有衣服。這兩個字它都是在衝突當中體現了一種語義,這是我們先人的智慧,這是哲學的智慧,我們再看這四個字形,這個是比,這個是從,這個是北,這個是化,大傢可能發現了它們共同點,共同點都是由什麽人,由人構成,這是人的最早字形,單邊,人的甲骨文字形它體現出了什麽人的直立,這四個字形,它合一塊實際上構成了中國內在的哲學體係,這話怎麽講,如果稍微通點西方哲學的人,恐怕都有這個概念,說,西方哲學講邏輯,東方哲學講直覺,說,西方長於分析,我們東方長於悟,那是你不瞭解中國漢字,如果你瞭解中國漢字的話,你會發現,我們的哲學體係是隱含在漢字這個網絡裏的,漢字的潛網,每一個網扣就是每一個漢字,我們漢字它構築了一個哲學體係。“比”實際上是我們人認識的起點,兩個人,叫比,我們看看我們當反省自己意識的初級階段的時候,是不是去跟另一個人去比,必須是人,如果不是跟人比,你拿動物比,實際上你産生不了這種感覺,衹有跟人比你纔有意識,所以說我認為比應該是中國哲學概念的起點,是一個大範疇,沒有比一切認識別說。比完了之後是什麽呢?這是從,從跟從,怎麽樣,學習,模仿,我們想想,我們的認識是不是這樣,當我們發現了差別,發現了別人的好,我們是不是就要去跟從別人,人有這麽一個階段,比如說崇拜誰,比如說現在的追星族,實際上我們在那個時代,我小的時候也是追星族,不過我們追的星不是今天的歌星,我們追的星有可能是什麽呢,是劉英俊,是金訓華,是雷鋒,是這些英雄人物,歐陽海,所以人都有一個從的階段。那麽,再發展發展,這是北,北是兩個人,背嚮而站背嚮而坐,是指這個人有矛盾了,我們想想我們的意識經歷,從完了以後是不是有一個逆反心理,突然過去特別高大英俊的父親,這個時候跟自己不對付了,看不起他了,産生了逆反心理,要離傢出走,這就是北。再經過一個階段,就是化,化是什麽呢,一個正人一個反人,動態轉化,那麽等你到了一定階段,比過了,從過了,北過了,就進入化的階段,一切都為我而用,這可以轉化,這正是孔子說的什麽呢,“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距”,怎麽做都是自由,為什麽他能化。而且這個字形也特別像我們中國古代的陰陽圖,我們想一下那個圖,陰陽轉化。我們通過“人”這一組字構成的這個係列,就發現原來怎麽樣,原來我們中國是有哲學體係的,不過我們以前沒有發現,我們以前沒有發現,我們卻錯怪了老祖宗,以為我們的祖宗衹會直覺註意直覺是很高級的,註意,直覺的來源是什麽,必須是你胸腹當中有極為嚴密的體係,你才能産生直覺,否則直覺不會出現的,這是對哲學的概括。
那麽,我們經過剛纔這些分析,我們發現漢字它是産生漢字以前,我們遠古人對社會的認識結晶,對自然的認識結晶,科學的認識結晶,還有呢哲學的認識結晶。當然,關於漢字體係,我還能舉出很多比如說我們記得剛纔說的那個“用”,是象形字,是個木桶,用上面加了一個扭,就是甬,甬是象形字,像的是什麽呢,這個聲也像,中間空的,加了一個走之,傳的遠了,叫通,這也是一脈相承的,你看通過這個“用”怎麽樣,又展示出一個體係。也就是說,你抓住一個漢字的字族,民族的族那個“族”,不斷地去演化演化,它就構築了什麽,一支體係,這支體係實際上不就是一個哲學體係嗎。
我們下面再來分析幾個字,剛纔我們說了人是中國哲學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麽還有一個字也是中國哲學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個字“道”,這是中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中國哲學很重要一個幾年,這個道這是最早的字形,這是個金文,它跟這個類似,這是指的面首,頭面,這個指的行,走、行。“道”很多人都說,先秦是哲學家,是思想傢都說“道”。比如,孫子說“道”,孔子說“道”,剛纔我說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般人說這個道遠指的是路途遙遠,那為什麽不說這個路遠或途遠方,實際上這個道也表示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抽象的道,道還很遠,能理解吧,不衹是路。那麽它跟這個面首,跟行是什麽關係呢,我們發現,很多人解道,意思是不一樣的,但是你再不一樣,我們先人通過這漢字,都給你概括了,叫什麽呢?簡單地說,就是面之所嚮,行之所達這叫“道”,這體現的是什麽呢,體現的又是一個行,因為老子說了,“道,可道,非常道”,你說出來就不是我要的那個東西了。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比如說,我們假如把大海象徵為道,有一天四個人面對着大海,表達對“道”的感覺,這四個人是誰呢,我還有個詩人阿堅,還有個印度國歌的作者也是詩人泰戈爾,還有一個就是老子,我當然比較淺薄了,面對着大海,無數的感覺匯成了一句話,“海你真大!”。
當然我分析一下,我是要陳述這個概念海大嗎?實際上在座的如果面對大海有這種感受的話,絶不是它要表達的是你非常非常無限的感覺,你用語言一旦表達出來,記錄下來,趙世民,面對着道或面對着大海,說了海你真大,他不過表現海大這用得着你說嗎?沒有信息量,沒意義,但是如果你體會我的心情你會發現實際上我表達了不是海大,難說!那麽這個詩人阿堅面對着海,吟誦了一首詩,“海男子,引誘她們來獻身,不信你看那出海的紅日,凝聚有多少美麗的心,潮漲到這塊沙灘這片海就歸你,雖然它明天就將退去,但今天足以浸透你這青春的愛。”這詩太美了,表達了他對海的感覺,但是我們細分析一下,你能說這首詩就把他的感覺完全表達出來了嗎?但,儘管這麽表達,他也遠遠沒有把阿堅內心對海的感覺表達出來。那麽剩下泰戈爾了,泰戈爾對着海,我剛纔說了這海象徵着大,他說了這麽一句話,“杯中的水是光輝的,海中的水是黑色的,小理可以用文字來說明,大理卻衹有沉默。”這話說的太棒了,特別地形象,而且又把他對道對海的感覺比較準確的表達出來了。剩下老子,不說了,被逼無奈,你不說給你扔海裏頭,說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我們看老子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講的什麽,我要說出來就是我剛纔說的什麽都不是,可見,“道”這個東西沒法說的,但是你看,我們先人造字說出來了,你面之所嚮,行之所答怎麽樣呢,就是道。這特別符合我們每個人的個性,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在座的如果熟悉莊子的話,莊子在《知北遊》裏面有這麽一段寓言,道在那兒,道在墻壁裏頭,怎麽那麽下呢,在瓦壁裏頭,怎麽那麽下呢,在稻麥裏頭,怎麽那麽下呢,在屎尿裏頭,人會覺得因為這段話特別像一個說相聲,“道”很嚴肅很崇高,他怎麽說出這種東西,但事實上他表達了什麽,你面嚮那“道”就在那兒,剛纔我說了,這四個人,對大海實際上對道的感覺,表達不盡的時候,我們漢字表達出來了,我們先人的智慧表達出來了,而且非常地準確。
在世界流行漢語熱的今天,我們對漢字的瞭解又有多少呢?漢字是如何誕生的?漢字真的藴含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嗎?解讀漢字到底有什麽意義呢?
一 、漢字濃縮着字前史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
如“活”字,最早的字型說明有水有根就活。
如“傢”字,最早的字型房裏有豬,豬繁殖力強,當時,人的生産力是最重要的生産,以生産能力旺盛的豬象徵傢的人丁興旺。
二 、漢字濃縮着字前史中國人的科學精華。
比如“思”字,現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說“心田”是管思想的。有人由此斷定中國人早先不知思維的器官是大腦。這是他沒看“思”的最早字形。“思 ”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頭蓋骨的匯合處,不信你去醫院找一個人頭骨標本,你看頭頂的紋路和“囟”非常相似。那麽,“ 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頭和心的相通。我們祖先的這一認識非常前衛。今天的科學證實,“心”“思”這字形,暨有思維,又稱情感。
三、漢字體現先人哲學的思辨。
比如“默”,表示的是不言語,無聲,按說僅一個“黑”字就足以象徵,為什麽還要加個“犬”呢?誰都知道,狗最愛叫。用善叫的狗去趨近寂靜、無言,更能體現出“默”的充實內容。巧了,從思想上說,“沉默”是由能言善辯的智者提出來,從造字上說,“默”又是由“汪汪”狂叫的狗來象徵。“默”是可以說,能說而不出聲。一個天生的呆癡再不說話,我們也不會以“沉默”刻畫他,如同我們不會說一段木頭失明了一樣。
漢字不僅構築了隱性的中國哲學體係,也塑造着中國人的心理結構。表面上看,漢字不過是一個符號,指稱着對應的事物,但就在這對應背後,還潛伏着中國人的情感、習慣甚至本能。
(全文)
我講的題目是探秘中國漢字,我想在座的都非常熟悉漢字,那麽漢字我們都知道,跟世界其他國的文字相比,尤其和拼音文字相比我們叫象形字,為什麽我們這個漢字叫象形字,它是怎麽産生的?誰發明的?誰創造的?我們也知道,中國古代有個傳說,叫倉頡造字。
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是活,望文生義,水加舌頭,舌頭是很靈活的嘛,口幹舌燥,舌頭又動不了,所以得加水,用舌頭來象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我剛纔說了,我們要想知道漢字,一定要找到它最早的字形,當然是盡可能了,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發掘的甲骨文,出現的單字是四五千個,到現在解釋出來有定論的,不到兩千個,當然,我相信還有地底下埋着很多很多的甲骨,也就是說,可能某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今天找不到的最早的字形以後可能會發現。那麽這個活最早的字形是這樣,這是水,這個呢就我們今天講的氏族的“氏”,這個是口,也有的活沒有口,底下是一個點,它表示什麽呢?表示的是根,那麽我們看看我們先人太了不起了,有根有水,怎麽樣呢,就能活,這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種觀察,通過活這個字,展現了出來。
我們再看,這個字是豬,最早的字形是甲骨文,誰都能看出來,房子裏頭有什麽呢,有豬。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這麽解這個字,房子裏有豬,就是傢,為什麽房子裏有豬就是傢了呢,我們老師沒有解釋,我看了一些前人研究甲骨文的一些人解釋,說什麽呢?說豬在我們遠古是重要的財産,就像有的時候我們現在的山西人出嫁,陪嫁的嫁妝是什麽呢?不是現在,是以前,是看你傢裏有幾缸子醋,你傢裏如果有七缸八缸醋,你傢很富有。那麽過去呢,豬是重要財産,你傢有豬,你傢就富有,但是,我有個疑問,這字我就不寫出來了,同樣是房子,裏面有個牛的話是什麽,牢房的“牢”,所以這在邏輯上叫什麽,叫不周延。還有甲骨文有這樣的字形,底下是羊,也是牢房的牢,難道說我們先人羊跟牛就不是財産了嗎?一樣啊,為什麽擱豬就是傢,擱羊擱就成牢房了?邏輯上說不通。那麽又有學者解釋了,說過去每一傢都有一個臺,祭祖的臺,祭俸祖先的臺,那麽祭俸祖先要把豬殺了,擱在上面,它表示這個,可是我們同樣知道,在我們遠古的時代牛和羊也是犧牲品,所以還是解釋不通。還有一個人這麽解釋,說你看,這個豬有這麽一小道表示什麽呢?表示它的生殖器,這是指的公豬,所以傢裏頭有公豬,房子裏有公豬那就是傢,這個是靠點邊,但是我用同樣的原理還可以反駁它,公牛為什麽就不是,公羊為什麽就不是呢?那麽得怎麽解釋呢?這就涉及對古文字研究的一個方法,還原法,還原到古代的一種動作。那麽如果我們要想知道這個字産生當時的意義是什麽,我們也必須還原把自己還原到那個時代,比如說原始社會那個時代。我們想一想,那個時代我們人傢周圍養了有六種動物,叫六畜,六種動物當中衹有雞是卵生的,雞的繁殖力最強,但是我們中國人有一個概念,胎生的比卵生的高級,所以雞就排除在外,在剩下這五個裏面來算,來算羊狗豬牛馬,誰的繁殖力強呢,是豬。如果你有點養殖經驗的話,你會發現,那麽豬正常情況下,一胎能生十幾個,狗一般不超過十個,羊更少頂多兩個,有的時候超長四個,馬也少,牛也少,所以說,我們先人用房子裏擱豬它首先象徵的是什麽呢,生殖力強,講究的是什麽,人丁興旺。那你會問了,你憑什麽這麽說呀?我們憑我們對歷史的研究和瞭解,我們知道在遠古的時候,人均壽命是多少知道嗎,不超過二十歲,那個時候,人的生産是第一位的,所謂多子多福是那個時候傳下來的,當然現在我們講究計劃生育,一般一傢衹有一個,所以你按照現在的感覺去理解這個“傢”字你找不到,你必須得還原到古代,遠古時代,那麽遠古時代怎麽樣呢,人的生産是第一的,所以用房子裏頭擱一個豬象徵着繁殖力強,象徵着人丁興旺,可見對一個漢字的解釋和研究,光從語文上、從漢字上,是不夠的,必須你還得具備什麽呢,歷史、養殖、農業,等等的知識,剛纔我說的,這是對這個漢字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概括和描摹。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法律的“法”,我有的學生特逗,有一天問我,這個來去的來加個三點水念什麽,我一下蒙了,我知道這裏有玄機,我說不知道,他說還念來,河北淶水縣,接着又問我,來去的“去”加個三點水念什麽,我說念去呀,他就樂了,然後他說你再看一看,我一看一寫出來念法。那麽後來我就研究我就發現,這個法這個字叫“去水”,那“去水”跟法有什麽關係呢,找到最早的字形,這個最早的字形這個是個金文我們看它表示是什麽,這是水,這個是去的意思,這個有人說這個字念jian,加個草子頭就是動物的草料,jian是什麽呢?中國古代的一種神獸,傳說的,長着一個角,叫獨角獸,類似今天的犀牛,但我不知道是不是犀牛,沒有考證過,它的作用是什麽呢,就是當引起訴訟的時候,這個人死不認罪的情況下,這個jian 請來,jian有識別是非的能力,他照着有罪的人就頂過去了,它起這個作用,那我們看,我們先人太了不得了,這幾個要素擱一塊它構成了什麽東西呢,第一這指是刑,懲罰你,懲罰你的目的是什麽呢,是把你的罪惡怎麽去掉,那作為罰得怎麽樣,君子小人在法律面前怎麽樣,平等,所以用水,來表示平等,可見這字一簡化,把這個字去掉光是去水,我們就不知道了,當然繁體字還有這個jian,我們知道這個獸什麽意思,我們就知道了,原來法是這個意思,我們先人是這麽聰明,特別早,那個時候法律思想,就跟現代的法律思想根本上是一樣的,這個字它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對當時社會秩序、法律秩序的一種嚮往,註意,我用的詞是嚮往,沒用現實,因為要真正能形成這樣的法製社會,在遠古時代那種專製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最起碼我們知道我們先人在思想上已經達到了這個高度。
好,我們下面再來分析漢字對科學的凝結。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字是思想的“思”。人們常常說,思想嘛就是心田,而且我們有這麽一種說法,這也是流行的謬語,“思維的器官是心”,而且中國古代就是這麽認為的,舉出了很多字,跟情感跟思想相關的都帶個心字,但是,如果你要找到了思的最早的字形我們一下就會明了,我們的先人在那麽早已經知道了思維的器官,不僅僅是心,註意我沒有說不是心,我說不僅僅是心。看看這個字形,這是思最早的字形,這個現在發現是在古璽上發現的,上面,不是田,下面是心,上面是什麽呢,上面是囟,知道什麽是囟嗎,頭蓋骨匯合出這叫囟,經常人講囟門。比如說我們中老年朋友生過孩子的時候,小孩剛抱到你懷裏的時候,如果你摸摸他的囟,軟乎乎的還沒合好,當我看到這兒以後,我的感覺就是一個霹靂,你們想想,過去人們始終認為,中國的思維落後,一直以為思維的器官是心,但是這個字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思維的器官是大腦跟心相通,為什麽我剛纔說不僅僅是心要包括心呢?因為我們中國過去古代把這個思概括了不僅僅是今天的思維,還包括情感,確實我們的心髒參與着我們的情感,我們每個人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當你特別痛苦的時候,你這兒難受,註意這個難受不是心裏難受,真是産生生理上的心痛,所以我們古人根據這個,把它合起來,今天的感情跟思維加起來都叫思,什麽證據呢,孔子有一句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因為思它不光有思想,還有感情嘛,所以這包括感情在裏頭,所以我們看看,通過思想的“思”我們發現我們的先人他的科學是多麽的發達,多麽的前衛。如果我說這個觀點成立的話,那麽認為思想的器官包括大腦的話,那比西方人要早了很多,絶不像我們現在流行的謬語說中國過去古代認為思維的器官是心,這是對科學的認識。
我記得,我在上節課談“學而時習之”的時候,已經把“時”給解了,現在把字形給大傢看一下。這個是腳步的意思,就之這個是太陽,太陽的腳步,後來加了一個寸,寸是什麽呢?這叫寸,這叫尺,在這裏指的是刻度,那麽連起來,什麽叫時間,就是太陽行走的刻度。我們看一下,我們中國古代計時是不是就是這麽計時,到現在世紀壇有一個什麽,跟避雷針似的那不是,那是日晷,看時間就是看它的刻度,我上節課講了直到今天,時間也是以太陽為參照的,在我們地球上。可見,時間這個時這個我們現在造這個字已經對科學的認識及已經到了這種程度,和我們今天沒有什麽兩樣。
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先人怎麽造死這個字,這是現在字這是古字,這個是死人的殘骨,或者說是屍體,這個是一個人在怎麽樣,在悼念。可見,死這個問題永遠是活着人的事,死了的人不想這事,他不可能想衹有活着的人才想死這個問題,那麽漢字恰好它表示了這種概念,而且我們也知道,人的自我意識成長幾個標志,其中一個標志,就是死亡意識,當你還沒有死亡意識的時候,實際上你對這一生是不會珍惜的。我記得,我在我的班上,做過一次思考題,讓同學們回答,討論思考題是假如你的生命衹剩下了120小時,你怎麽辦,哎呀,討論特別熱烈,這個說要去做善事,那個說要去做惡事,等等,而且把這120個小時,120小時幾天你們知道吧,分配得非常仔細,然後我一句話,揭底了,其實你們說的這120小時如何分配,不可能是你們臨死之前的120小時,是你們現在的心態,他們恍然大悟。這個字的造法體現了我們先人的智慧,他既表示了死這個事實,同時又告訴我們,我們得有這個意識,有了這個意識,這個死纔成立。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字也特別有趣,這是幸福的“幸”,甲骨文的字形,太棒了,如果說我要是帶來一個刑具的話你就知道這表示什麽,這是中國古代的桎梏的象形。可能有人會問,帶上手銬人是不幸的,但為什麽恰恰要用它來幹嘛呢,表示幸福的幸,這又是我們先人的智慧,人衹有把腦袋按到水裏頭纔知道空氣多麽的金貴,你衹有被拷起來纔知道自由是多麽的幸福,也是通過哲學的思辨來創造了這個字,這是我們先人的智慧,我們再看這幾個字,這個是默,沉默的“默”,我們都知道沉默就不說話,有一個成語叫什麽呢,“沉默是金,雄辯是銀”。為什麽沉默是金,看這個字,這個字的最早的字形跟現在字差不多,所以我用現在的字形,這是一個狗這是一個黑,黑象徵着什麽,象徵着沉寂象徵着無聲,我們都知道狗是善叫的,狗最會叫,為什麽用狗和黑來象徵無聲呢?這我們就能體會出沉默是金的含量到底在哪兒,假如你是個啞巴沉默對你有意義嗎,沒意義,你衹有能說的情況下,你會說的情況下讓你不說這個沉默纔是金,纔有意義,換句話說,沉默是金在雄辯是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們先人這麽造這個默字多麽的巧。
我們再看裸這個字,一個是衣服,一個是果,這個果是個象形文字,就是象形樹上長的幾個果,它本身就體現着一種裸,那為什麽要加衣呢?這又是我們先人的智慧,動物我們不會說這個豬是赤裸的,不會說因為它是動物,它體現了我們先人感覺到了人跟動物的區別,人得穿衣服,人把衣服脫了,這叫裸,所以得有衣服。這兩個字它都是在衝突當中體現了一種語義,這是我們先人的智慧,這是哲學的智慧,我們再看這四個字形,這個是比,這個是從,這個是北,這個是化,大傢可能發現了它們共同點,共同點都是由什麽人,由人構成,這是人的最早字形,單邊,人的甲骨文字形它體現出了什麽人的直立,這四個字形,它合一塊實際上構成了中國內在的哲學體係,這話怎麽講,如果稍微通點西方哲學的人,恐怕都有這個概念,說,西方哲學講邏輯,東方哲學講直覺,說,西方長於分析,我們東方長於悟,那是你不瞭解中國漢字,如果你瞭解中國漢字的話,你會發現,我們的哲學體係是隱含在漢字這個網絡裏的,漢字的潛網,每一個網扣就是每一個漢字,我們漢字它構築了一個哲學體係。“比”實際上是我們人認識的起點,兩個人,叫比,我們看看我們當反省自己意識的初級階段的時候,是不是去跟另一個人去比,必須是人,如果不是跟人比,你拿動物比,實際上你産生不了這種感覺,衹有跟人比你纔有意識,所以說我認為比應該是中國哲學概念的起點,是一個大範疇,沒有比一切認識別說。比完了之後是什麽呢?這是從,從跟從,怎麽樣,學習,模仿,我們想想,我們的認識是不是這樣,當我們發現了差別,發現了別人的好,我們是不是就要去跟從別人,人有這麽一個階段,比如說崇拜誰,比如說現在的追星族,實際上我們在那個時代,我小的時候也是追星族,不過我們追的星不是今天的歌星,我們追的星有可能是什麽呢,是劉英俊,是金訓華,是雷鋒,是這些英雄人物,歐陽海,所以人都有一個從的階段。那麽,再發展發展,這是北,北是兩個人,背嚮而站背嚮而坐,是指這個人有矛盾了,我們想想我們的意識經歷,從完了以後是不是有一個逆反心理,突然過去特別高大英俊的父親,這個時候跟自己不對付了,看不起他了,産生了逆反心理,要離傢出走,這就是北。再經過一個階段,就是化,化是什麽呢,一個正人一個反人,動態轉化,那麽等你到了一定階段,比過了,從過了,北過了,就進入化的階段,一切都為我而用,這可以轉化,這正是孔子說的什麽呢,“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距”,怎麽做都是自由,為什麽他能化。而且這個字形也特別像我們中國古代的陰陽圖,我們想一下那個圖,陰陽轉化。我們通過“人”這一組字構成的這個係列,就發現原來怎麽樣,原來我們中國是有哲學體係的,不過我們以前沒有發現,我們以前沒有發現,我們卻錯怪了老祖宗,以為我們的祖宗衹會直覺註意直覺是很高級的,註意,直覺的來源是什麽,必須是你胸腹當中有極為嚴密的體係,你才能産生直覺,否則直覺不會出現的,這是對哲學的概括。
那麽,我們經過剛纔這些分析,我們發現漢字它是産生漢字以前,我們遠古人對社會的認識結晶,對自然的認識結晶,科學的認識結晶,還有呢哲學的認識結晶。當然,關於漢字體係,我還能舉出很多比如說我們記得剛纔說的那個“用”,是象形字,是個木桶,用上面加了一個扭,就是甬,甬是象形字,像的是什麽呢,這個聲也像,中間空的,加了一個走之,傳的遠了,叫通,這也是一脈相承的,你看通過這個“用”怎麽樣,又展示出一個體係。也就是說,你抓住一個漢字的字族,民族的族那個“族”,不斷地去演化演化,它就構築了什麽,一支體係,這支體係實際上不就是一個哲學體係嗎。
我們下面再來分析幾個字,剛纔我們說了人是中國哲學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麽還有一個字也是中國哲學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個字“道”,這是中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中國哲學很重要一個幾年,這個道這是最早的字形,這是個金文,它跟這個類似,這是指的面首,頭面,這個指的行,走、行。“道”很多人都說,先秦是哲學家,是思想傢都說“道”。比如,孫子說“道”,孔子說“道”,剛纔我說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般人說這個道遠指的是路途遙遠,那為什麽不說這個路遠或途遠方,實際上這個道也表示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抽象的道,道還很遠,能理解吧,不衹是路。那麽它跟這個面首,跟行是什麽關係呢,我們發現,很多人解道,意思是不一樣的,但是你再不一樣,我們先人通過這漢字,都給你概括了,叫什麽呢?簡單地說,就是面之所嚮,行之所達這叫“道”,這體現的是什麽呢,體現的又是一個行,因為老子說了,“道,可道,非常道”,你說出來就不是我要的那個東西了。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比如說,我們假如把大海象徵為道,有一天四個人面對着大海,表達對“道”的感覺,這四個人是誰呢,我還有個詩人阿堅,還有個印度國歌的作者也是詩人泰戈爾,還有一個就是老子,我當然比較淺薄了,面對着大海,無數的感覺匯成了一句話,“海你真大!”。
當然我分析一下,我是要陳述這個概念海大嗎?實際上在座的如果面對大海有這種感受的話,絶不是它要表達的是你非常非常無限的感覺,你用語言一旦表達出來,記錄下來,趙世民,面對着道或面對着大海,說了海你真大,他不過表現海大這用得着你說嗎?沒有信息量,沒意義,但是如果你體會我的心情你會發現實際上我表達了不是海大,難說!那麽這個詩人阿堅面對着海,吟誦了一首詩,“海男子,引誘她們來獻身,不信你看那出海的紅日,凝聚有多少美麗的心,潮漲到這塊沙灘這片海就歸你,雖然它明天就將退去,但今天足以浸透你這青春的愛。”這詩太美了,表達了他對海的感覺,但是我們細分析一下,你能說這首詩就把他的感覺完全表達出來了嗎?但,儘管這麽表達,他也遠遠沒有把阿堅內心對海的感覺表達出來。那麽剩下泰戈爾了,泰戈爾對着海,我剛纔說了這海象徵着大,他說了這麽一句話,“杯中的水是光輝的,海中的水是黑色的,小理可以用文字來說明,大理卻衹有沉默。”這話說的太棒了,特別地形象,而且又把他對道對海的感覺比較準確的表達出來了。剩下老子,不說了,被逼無奈,你不說給你扔海裏頭,說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我們看老子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講的什麽,我要說出來就是我剛纔說的什麽都不是,可見,“道”這個東西沒法說的,但是你看,我們先人造字說出來了,你面之所嚮,行之所答怎麽樣呢,就是道。這特別符合我們每個人的個性,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在座的如果熟悉莊子的話,莊子在《知北遊》裏面有這麽一段寓言,道在那兒,道在墻壁裏頭,怎麽那麽下呢,在瓦壁裏頭,怎麽那麽下呢,在稻麥裏頭,怎麽那麽下呢,在屎尿裏頭,人會覺得因為這段話特別像一個說相聲,“道”很嚴肅很崇高,他怎麽說出這種東西,但事實上他表達了什麽,你面嚮那“道”就在那兒,剛纔我說了,這四個人,對大海實際上對道的感覺,表達不盡的時候,我們漢字表達出來了,我們先人的智慧表達出來了,而且非常地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