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少林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所熟悉的一个名称了,一个名词。那么这些年来,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来,由于我们少林寺自己所做出的大量的努力,使得少林稳步的走向世界,全世界人都在关注着少林,都把少林看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代表。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讲,在近些年来,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少林热”,这个“少林热”不只是演练少林功夫,不只是通过影视的手段,通过文学作品的手段,表现了很多与少林有关系的故事,甚至有很多神话,很多传说。那么不只是这样,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动态,那就是少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
首先,要讲它的历史。其次,少林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整体,它不只是一拳一棒,不只是有几个兵器,有点功夫,它有比这个更多的内容,从而它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文化整体,那么这是第二。第三,当然少林有自己的文化亮点。那么它的文化亮点,一个是佛教的禅宗,少林之所以受大家的敬仰,大家都知道,因为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它的发生地;其次少林功夫,那么我们把这两者合起来,把它叫做“禅武”,就在禅宗思想所指导下的少林功夫,这成为它的第三个方面。这三个东西构成了少林这样一个文化的三个基石。这三者我个人认为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是个瘸腿凳子,就是一个瘸腿椅子,可以说有这么三块基石支撑着少林。
关于历史我想比较简单的给大家讲一下,因为说来话长,说来话多,内容太多了。我们都知道,少林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算到今年已经整整的1509年,它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一千多年来,少林寺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相同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那么几件事是少林寺历史上的亮点,是它最重要的一些历史事件我要大略给大家说一下。少林寺建立以后,大约过了三十多年,有一位印度著名的僧人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达摩他由海路到了中国的南方,到南方以后,他先到了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那么那个时候的南方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南北朝的南朝,南朝的梁朝时期,梁朝的统治者姓萧,于是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萧梁。到了南朝以后,达摩想推行他的佛教的主张,而没有得到重视,于是达摩北上,以一苇而过长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显示了自己的神力,踩着一个芦苇像船一样的过了长江,然后到了淮北,然后再过,然后再到北方。北方当时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所占领的,鲜卑族所创立的一个国家北魏占领着。达摩就到了洛阳,在洛阳呆了若干年之后,他开始主要在洛阳与龙门之间在这样游方,后来选择了嵩山的五乳峰,也就是少林寺所在的西北部,在一个山洞里,在那里修行,这一修就是九年,大家都知道,他在那个山洞里面壁九年,纹丝不动,表现了极为超常的禅宗的定立功夫,于是乎引动了很多人的注意,禅是讲悟性的,我们用简单的话给大家讲,就是讲你的悟性,我们现在讲你这个人觉悟高不高,“觉悟”这个词就是从禅宗这里借用过来的,你一个人对认识一个问题时脑子清楚不清楚,你的认识的选择方向清楚不清楚,那么禅宗我们用最简单的话给大家讲,就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也就是接受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部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一部分儒家的思想,它使得佛教能够为中国人所接受,我们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来说,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那么它变成一个中国化的佛教,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变化,禅宗后来就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中国大多数佛教徒到了宋元以后主要信仰禅宗的,这样少林寺就成为禅宗的祖庭。
当然达摩是一个很有神秘感的人物,因为达摩后来就死在少林寺,也有一个说法死在龙门附近。说达摩死了,达摩圆寂了,但是在达摩死的同时,当时北魏派到印度去的一位使者叫宋云,宋云从帕米尔高原回来的时候,在山顶上碰到了达摩,达摩手里拿着一只鞋,匆匆走去,宋云就问他,说你要到哪儿去?他说我要回西天去,那么宋云从葱岭,也就是从中国到印度的中间所经过的非常艰难的道路。宋云回来后在洛阳,听说达摩已经死了,但是宋云说我看到他了,我在他去葱岭的路上见到他了。大家不信,于是就打开达摩的坟墓来验证,验证的结果,这个坟墓里没有达摩的尸体,只有一只鞋。在佛教史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达摩显圣的故事,所以我们现在到少林寺去大家都经常能看到刻着达摩的像,总是手里拿着一只鞋,那么由此达摩就成为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人物。
那么到了隋朝,少林寺发生第二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大家通过《少林寺》那个电影所知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隋代末年,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当时对天下的寺院打击的很厉害,可以说河南河北山东境内的很多寺院都遭受农民军的攻击,农民军到寺院去抢掠东西。这时候的少林寺也曾经遭到隋末所谓“山贼”对它的进攻,打了少林寺,少林寺也没有能够防护得了,整个寺院遭受破坏。在这个情况下,少林寺僧人团聚起来,形成力量,而且迅速在政治走向上找到自己的出路,那么和当时已经建立了唐朝的李唐王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发生了联系,而李世民在攻打洛阳,洛阳有另外一个小小的国家,叫“郑”。它的皇帝就是隋朝一个大将叫王世充,他占了洛阳,企图抢夺天下,群雄并起,要争抢天下。这个时候少林寺的僧人帮着大唐王朝把王世充一个侄子,就驻守在登封的一个侄子叫什么,大家都知道吧,我想大家看了电影都知道,就是那个著名武术运动员于承惠演的那个人,叫什么?叫王仁则。少林寺僧人就把这个王仁则抓住了,抓住以后就送给了唐太宗,这是一个重要的战役,那么以此来表示少林寺对大唐王朝的支持。唐太宗非常高兴,立即就给了少林寺封赏,亲自签名,写了碑文,这个碑现在在少林寺还在,而且“世民”两个字是太宗皇帝亲自签名的。那么由于这件战功,李世民就把少林寺的僧人一共有十多位僧人,封他们做官,但是大部分僧人不愿意做官,愿意继续做远离尘世的这样的一个僧人生活,其中只有一位叫昙宗的,被授为“大将军僧”,虽然是和尚,但是军衔很高,是个大将军,那么少林寺有武功的名声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就所谓后来演绎成为“十三棍僧救唐王”。这当然是故事了,大家不必当真,因为唐王不是几个和尚救得了的,李世民是武艺超群,李世民是当时天下无敌的神箭手,他有个大将叫尉迟敬德,尉迟恭,马上的枪法是天下第一,而他和尉迟敬德两个人经常去冲战,不知有多少次,每次都是他们俩出来挑战,一个凭着射箭,一个凭着马上的马术,当时叫马槊,马上长枪,那是天下无敌的,而且唐太宗身带几十万大军,绝对不会出现某一个危险,靠几个人去救,那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可能出现的事情。这是故事,但这个故事的历史根据是真实的,就是少林寺的和尚把王仁则逮住以后送给了大唐王朝。
经过了唐宋两代少林寺的正常发展,到了北宋时,也就是我们现在讲学的嵩阳书院最为发达的那个时期,而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文化很盛,武功很弱,和周围的这些少数民族国家打仗,经常是打败仗。后来北方的女真族就是大家在故事里经常看到的金兀术,带着大军来攻打北宋,北宋是没有抗拒力的,整个北宋就灭亡了,然后跑去南宋建立另外一个王朝,南宋王朝。而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什么时候,延续到北方建立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王朝,就是金朝,而金朝接续下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由蒙古族所建立的大元王朝,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王朝。在这个过程中,少林寺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不能想像,一个远在嵩山山里面的少林寺怎么能会对当时的政治发生那么大的影响呢?简单地说,那时候少林寺出了几位高僧,出了几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和尚,他们的代表人物:虚明教亨,还有一位叫东林志隆,还有一位叫性英粹中,这批和尚看到了天下这个状态,就是蒙古军队打进来以后,女真人所治理的金朝衰败了,战争非常残酷,同学们,战争残酷到我们没办法想像,蒙古大军主要的手段就是杀掠,那么如果你这个城市胆敢抵抗,它先通知你,你要投降,如果不投降就得屠城,那就是屠城。所以金朝它的首都原来在什么地方?在中都,就是现在我们的北京,在北京守不住了,它迁,迁到开封,在开封又守不住了,继续南迁,迁到了蔡,就是现在河南的上蔡县了。它这个国土越来越小了,而所有退缩的过程中,大量的人民被蒙古铁骑所杀,真是杀的数量非常的大,汴梁就是开封城最后被围的时候,城内的人口可能达到150万到300万人左右,四方的难民都拥挤到城里,被蒙古军队所包围,那么当时如果这个城破了的话,那这个城里的百姓,那可以说是没有哪一个能幸免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几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起了作用,来保护大家,其中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耶律楚才,你们都听说过吧?他是成吉思汗的大臣,成吉思汗很多事情都向他商量,他本人不是汉人,他是契丹人,但是耶律楚才是一位禅宗的信仰者,他不是和尚,他是个居士,他的号叫湛然,湛然居士。他的老师,是个大名鼎鼎的和尚,叫万松秀行。这位和尚关注天下人的生命,就不断的劝说蒙古人少杀,少杀,而他又通过耶律楚才又来劝成吉思汗,不要杀,所以汴梁城最后被攻破的时候,并没有实行大规模的屠杀。而这个过程中,而少林寺的几位高僧他们都是这位万松的弟子,这些和尚日夜奔走的到处去劝说这些蒙古人,希望他们能够改变政策,改变一种宽容的政策,不要把老百姓全杀了,说你把老百姓全杀了,谁来养你?你去哪儿去收税?起了很大作用。
在这个时间里,少林寺有一位著名的和尚他叫福裕,他的号叫雪庭,我们把它尊称为雪庭福裕。现在少林寺的塔林里,最大的一个塔就是他的塔,他是万松的弟子,他受命来做少林寺的长老,那么这时候少林寺几乎起了稳定天下的作用。可惜我们过去讲少林寺的历史的时候,没完没了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岂不知“福裕雪庭救天下”,救了多少生灵啊。所以少林寺名气这么大,从那个时候开始,少林寺为天下所瞩目,是这批德性很高的大德高僧,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下人的命运连接起来,那是普度众生啊。这时候的雪庭福裕,他已经是天下的总僧统了,他管天下的和尚,所有寺院都归他管,少林寺下面有二十多个下院,也叫做护持寺,就归他指使,归他管,河南周围一带的和尚,寺庙都是归少林寺管,这是少林寺历史上非常辉煌的一段。
到了明代,少林寺武功的名声开始大起了,尽管少林寺的武功有一个历史源流,在明代以前就有少林寺僧习武的这样一个传统,但是真正少林寺武功的名声大起来是明朝。为什么?明朝把天下三个寺院五台山,伏牛山,伏牛山也在河南吧,和嵩山少林寺这三个寺院的武僧,正式编列为国家的“乡兵”,那时候叫乡兵,用现在一个不恰当的词语来比,就是预备役,要接受国家的征调,所以少林武僧在明朝多次接受国家的征调去参加打仗,战争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保护大明王朝的政权,有些地方发生了动乱,有些地方发生了所谓起义,少林僧人带领军队去参加作战,那么这时候少林寺出来一个大名鼎鼎的和尚叫三奇周友,我们每一个少林武僧都应该首先记住他,是他的赫赫战功,才使少林寺的武功天下闻名。他先后四次出征,最多的时候带三五百和尚去打仗,在河北省打过刘六、刘七,在山东打过王堂,他一直远征到什么地方,远征到云南,云南的一部分苗族发生了动乱,他带军队去打。那么这位周友受到皇帝的特别的赏赐。周友的武功历史上有明确记载,而且他教了很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大弟子叫洪转,这位洪转,我们现在算一下的话,他的年龄应该活了八十多,在现在少林寺碑刻的文字里我们能找到他的名字;在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的历史著作中,我们能找到他。他的棍法当时天下第一,他的枪法也是当时天下最好的,他的影响很大。他有一位师弟叫洪纪,也是武艺非常的高,明代末年河南发生了李自成的起义,历史很复杂,我们过去总是受一种教育,听到起义就是英雄,真实的历史同学们不是这样的,有很多起义者是盲目的,是社会的破坏者,比如和李自成同时起义的张献忠,在四川,那就杀人很多,那几乎把四川杀绝是个杀人狂,他们提不出什么新的政治制度,也没有更新的经济主张,到处都是破坏。所以很多地方老百姓就得组织起来保护自己,所以这位洪转的师弟叫洪纪的后来脱下僧衣,换了戎装,参加了明朝的军队,奋勇抗击,最后战死。因为我们过去的历史受一些左的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很多人受了这个影响,把这样一个是非界限一刀切,凡是支持农民起义的就是好的,我们的电影小说里都是这样,凡是站在过去的封建国家的立场上的都是坏的,事情不是这样,所以明朝少林寺的历史非常重要,也是少林寺的武功兴旺发达的时期。
那么这时候大家要注意,少林寺的武功代表是什么呢?我也问过一些僧人,问过一些少林僧人,大概不大说得清楚,真正少林寺的武功是少林棍,而少林棍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棍。为什么少林以棍为它的标志呢?第一在佛教上棍是“法器”,我们去看敦煌,古代佛教的经典故事,释迦牟尼的转生故事,佛教徒从印度开始他主要武器就是棍。古代的少林棍是棍中有枪,枪中有棍的。我现在看了一下咱们少林表演的棍我只能表示欣赏,因为跳来跳去,舞的呼呼作响,实际上毫无古意了,就是没有大概搞得清楚这个真正的中国棍是怎么回事,那么少林寺之所以重视棍这是第一个原因,它是佛门的法器,佛门把它叫做“杖”,这个杖就是棍,从古代的绘画上看得清清楚楚,而现在搞得禅杖那是戏曲上表演的,古代没有那个东西,一头一个铲子,一头一个月牙,那是道具,不会有人拿那样的武器去打仗,那搞不好把自己伤了,前面一铲后面回来把自己捣了,稍微有点战斗知识的人,我宁肯拿一个最简单的矛,我也不会拿那玩意,因为它不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武器。少林的棍实际上是棍中有枪,枪中有棍,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风格。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古代是禁止兵器的,古代不允许任何人带着兵器在大街上乱走,任何人家里有兵器都要登记的。我们看了电影以为侠客们每天拿着剑在酒馆里出出进进,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人家里私藏甲胄,私藏弓箭,那是要杀头的,除了边防地带,特别是边境地带国家特许你拥有什么样的兵器,数量要登记,质量要检查,每一个时间要上报官府,然后除此以外,有了特许的证件以外,任何人随便带兵器都是犯罪的,古代的法律比现在只严不宽。它是有法律的,而我们的小说家们通常不大读历史,他们信口胡编,只要赚钱就行,所以大家都认为古人比我们现在还自在,几个人随便拿一把刀,拿一把剑动不动就打起来,动不动就在那里打抱不平一番,随便杀一个人便扬长而去,哪有这样的社会?那还叫文明社会吗?那和我们自己的历史的真实相差太远了,那是完全是一个伪造的杜撰的历史。于是和尚和普通老百姓出门走路,走远路,能够允许带的东西,就是棍,不在国家管制范围以内。
因为明代使少林寺的武术一下子张扬起来,少林寺它比较特殊是因为国家把它编列成了乡兵系列,于是国家就特许它拥有一定的武装,但这个武装是肯定要受严格的管理的,它不会是你人人少林寺和尚人人都拿一条棒到大街上乱转悠,那还能行?那是什么和尚?流氓和尚,要把你抓起来的。它是有一个很严格的规范的,何况那和禅宗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少林寺在明代的武艺高涨起来时,它的标志、它的代表都是棍。
入了清代以后,少林开始逐步衰落,这个衰落是因为佛教入清以后,总的形势就衰落,因为清朝时,它的主要宗教取向是喇嘛教,就是藏传佛教,以密宗为主,而禅宗在整个清代开始衰落。并没有发生过所谓清朝火烧少林寺这些事情,这都是小说家们编造出来的,既没有发生过清代初年火烧嵩山少林寺这样的事情,更没有发生过火烧南少林的事情,我是一个历史工作者,我负责任的说,没有这样的事情。任何一个文化的起落,都有它自身的原因,总得原因是整个佛教有些衰落,衰落下来了。再加上到了晚清国家经济情况不好。清代初期经济情况很好,国家很强盛,所以乾隆皇帝多次来少林寺,而且给少林寺题了匾额,他的爸爸雍正皇帝亲自过问少林寺的修建。少林寺入清以后,被明末农民战争搞了个一片瓦砾,康熙年间就恢复修建,康熙年间就用了很大的工夫来修建,那么到了乾隆年间,它的主要几个大的建筑,它的大雄宝殿,那么它的天王堂,几个大的建筑的牌匾都是乾隆皇帝亲自题写的,就说明清政府对少林寺是很重视的。我们的小说我们的港台的那些小朋友们爱看的那些低俗的武打片里,动不动少林寺反了,清朝派人杀来了,完全是胡说八道,毫无历史根据。我想,少林寺的和尚们也没有愚蠢到以一个寺院的力量来对抗国家,要和强盛的大清王朝来对抗,那是可能的吗?那怎么可能呢?若干个和尚会练几下子武术,有一条棒使的呜呜作响,就敢和大军对抗,那是怎么可能的?是小说的误导。所以清代没有发生过大清王朝对少林寺的残破,也没有发生过大清王朝对所谓南少林的火烧,没有这样的事情,而中期以后随着我们国家多灾多难,整个国家经济残破,经济状况不好,那么少林寺也自然的衰弱下来,当然真正衰落时是在民国年间。
河南是北洋政府时期天下遭受涂炭最严重的省,居天下之中嘛,大小的军阀过来过去要过河南,有个叫张敬尧,大家都知道吧,他做河南督军,那简直是,他后来做湖南督军,毛泽东同志最早参加革命活动开始就是“驱张”运动,带领湖南的学生把张敬尧赶跑了嘛,而这位张敬尧在河南做督军的时候,那简直是把地皮都刮干了,天高三尺,是因为把地刮低了三尺,那老百姓是受了大罪,加上水灾,旱灾,蝗灾,把张敬尧叫做“张灾”,总之是河南的四大灾害,导致了经济破坏,经济衰落。那么于是寺院养不住了,寺院要靠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昌明,大家来供奉着寺院。1927年,也就是民国16年,冯玉祥将军参加北伐战争,他从北边打北洋军阀,那么南方的革命军从南方打,而冯玉祥的主战场就在河南,主要在豫西了,但是河南地方的一些地方军阀这个樊钟秀,他们都是支持北洋军阀的,那么这个军阀它占了少林寺,以少林寺作为它的司令部,然后把当地的一些人,河南籍的一些人,不明政治动向,煽动起来武装起来,以保护河南为理由,实际上是抗拒北伐,发生了战争。而冯玉祥手下有一个人叫石友三,这是冯玉祥一批将领里比较糟糕的一个,以反复无常而驰名,最后日本人来了他又跟着日本人转,冯玉祥手下另外一个大将叫高树勋,解放后做河北省省长的高树勋,就把石友三骗去,拿绳子勒死,这个勒死的非常好,因为什么,就是这个石友三在打了樊钟秀以后,把少林寺放了一把火,这是一场历史上最大的火。
我算了一下,少林寺历史上被破坏再修复,被破坏又修复,我现在能算得出来的,大约19次左右,反反复复,甚至有时候烧成一片瓦砾,然后又出来一位长老又很能干,功德很高,又来动员,又把少林寺恢复,1509年里,少林寺起起落落大概有19次,我现在知道的19次,可能还有比这个数字多。但是石友三这把火烧得最残,基本上把少林寺的主体建筑,18个主要建筑全烧了,最关键是少林寺所收藏的历代的很多重要的文件,佛经,保存的大藏经,还有历代皇帝给予它的赐封,古代叫赐谍,也就是少林寺作为天下的大寺,它的方丈,就是它的长老我们通常叫住持了,住持必须是皇家任命的,皇家任命的正式的谍和普通僧人拿的那个谍那是不同的,那是正式由国家的礼部正式授予的,有皇帝的批文的,规格很高。而各个寺院经常把这些主持僧,长老的赐谍都保存起来的,石友三一把火烧得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次损失是很严重的。
实际上大家都不大了解,到三十年代我们一些武术家,武术史家来采访少林寺的时候,少林寺已经很残破了,僧人的数量很少。再加上大家知道,解放以后有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政策偏左,我们的宗教,尽管党的政策是很明确的,但是在具体操作执行中出现了偏离,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当然不用我讲了,大家很清楚,我听说当时少林寺只剩了几个僧人了吧,而且都很贫困,连基本生活都保不住。
关于少林寺的历史,我想大概就讲这么几个主要的要点,就不再那么多讲了,那么这里只强调一点,我们看少林寺的历史时要注意到,北魏太和19年,公元 495年少林寺创建,少林寺不是民间修建的寺院,而是个什么寺院?国家修建的,国家修建的寺院,于是乎少林寺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一个传统,它和国家的关系很密切,几乎每个王朝都是这样,少林寺自身的起落以及它的主要住持人的任命都是由国家负责的,它的规格很高。而少林寺也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和国家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国家昌盛则少林寺昌盛,国家衰败国家问题多难多灾,少林寺也多灾多难,它的命运紧紧地和我们的国家,跟我们的民族连接在一起,这也就形成了少林寺僧人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什么传统?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的传统。因为什么?它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连接在一起,于是它对国家要有一种义务感,它是少林寺所有传统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包括它的武艺,在少林寺的历史上它总是把自己的武艺的专长用之于国家,为国家效力。当然我们现在的武艺和古代的武艺是两个概念了,我们不可能现在拿着刀枪剑棒对付人家导弹、原子弹、火箭的,但是我们可以拿它来健身,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提高我们整个人的气质,造就我们新一代中华民族年轻人的这样一种气概,它同样是有价值的。
首先,要讲它的历史。其次,少林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整体,它不只是一拳一棒,不只是有几个兵器,有点功夫,它有比这个更多的内容,从而它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文化整体,那么这是第二。第三,当然少林有自己的文化亮点。那么它的文化亮点,一个是佛教的禅宗,少林之所以受大家的敬仰,大家都知道,因为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它的发生地;其次少林功夫,那么我们把这两者合起来,把它叫做“禅武”,就在禅宗思想所指导下的少林功夫,这成为它的第三个方面。这三个东西构成了少林这样一个文化的三个基石。这三者我个人认为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是个瘸腿凳子,就是一个瘸腿椅子,可以说有这么三块基石支撑着少林。
关于历史我想比较简单的给大家讲一下,因为说来话长,说来话多,内容太多了。我们都知道,少林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算到今年已经整整的1509年,它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一千多年来,少林寺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相同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那么几件事是少林寺历史上的亮点,是它最重要的一些历史事件我要大略给大家说一下。少林寺建立以后,大约过了三十多年,有一位印度著名的僧人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达摩他由海路到了中国的南方,到南方以后,他先到了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那么那个时候的南方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南北朝的南朝,南朝的梁朝时期,梁朝的统治者姓萧,于是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萧梁。到了南朝以后,达摩想推行他的佛教的主张,而没有得到重视,于是达摩北上,以一苇而过长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显示了自己的神力,踩着一个芦苇像船一样的过了长江,然后到了淮北,然后再过,然后再到北方。北方当时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所占领的,鲜卑族所创立的一个国家北魏占领着。达摩就到了洛阳,在洛阳呆了若干年之后,他开始主要在洛阳与龙门之间在这样游方,后来选择了嵩山的五乳峰,也就是少林寺所在的西北部,在一个山洞里,在那里修行,这一修就是九年,大家都知道,他在那个山洞里面壁九年,纹丝不动,表现了极为超常的禅宗的定立功夫,于是乎引动了很多人的注意,禅是讲悟性的,我们用简单的话给大家讲,就是讲你的悟性,我们现在讲你这个人觉悟高不高,“觉悟”这个词就是从禅宗这里借用过来的,你一个人对认识一个问题时脑子清楚不清楚,你的认识的选择方向清楚不清楚,那么禅宗我们用最简单的话给大家讲,就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也就是接受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部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一部分儒家的思想,它使得佛教能够为中国人所接受,我们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来说,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那么它变成一个中国化的佛教,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变化,禅宗后来就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中国大多数佛教徒到了宋元以后主要信仰禅宗的,这样少林寺就成为禅宗的祖庭。
当然达摩是一个很有神秘感的人物,因为达摩后来就死在少林寺,也有一个说法死在龙门附近。说达摩死了,达摩圆寂了,但是在达摩死的同时,当时北魏派到印度去的一位使者叫宋云,宋云从帕米尔高原回来的时候,在山顶上碰到了达摩,达摩手里拿着一只鞋,匆匆走去,宋云就问他,说你要到哪儿去?他说我要回西天去,那么宋云从葱岭,也就是从中国到印度的中间所经过的非常艰难的道路。宋云回来后在洛阳,听说达摩已经死了,但是宋云说我看到他了,我在他去葱岭的路上见到他了。大家不信,于是就打开达摩的坟墓来验证,验证的结果,这个坟墓里没有达摩的尸体,只有一只鞋。在佛教史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达摩显圣的故事,所以我们现在到少林寺去大家都经常能看到刻着达摩的像,总是手里拿着一只鞋,那么由此达摩就成为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人物。
那么到了隋朝,少林寺发生第二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大家通过《少林寺》那个电影所知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隋代末年,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当时对天下的寺院打击的很厉害,可以说河南河北山东境内的很多寺院都遭受农民军的攻击,农民军到寺院去抢掠东西。这时候的少林寺也曾经遭到隋末所谓“山贼”对它的进攻,打了少林寺,少林寺也没有能够防护得了,整个寺院遭受破坏。在这个情况下,少林寺僧人团聚起来,形成力量,而且迅速在政治走向上找到自己的出路,那么和当时已经建立了唐朝的李唐王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发生了联系,而李世民在攻打洛阳,洛阳有另外一个小小的国家,叫“郑”。它的皇帝就是隋朝一个大将叫王世充,他占了洛阳,企图抢夺天下,群雄并起,要争抢天下。这个时候少林寺的僧人帮着大唐王朝把王世充一个侄子,就驻守在登封的一个侄子叫什么,大家都知道吧,我想大家看了电影都知道,就是那个著名武术运动员于承惠演的那个人,叫什么?叫王仁则。少林寺僧人就把这个王仁则抓住了,抓住以后就送给了唐太宗,这是一个重要的战役,那么以此来表示少林寺对大唐王朝的支持。唐太宗非常高兴,立即就给了少林寺封赏,亲自签名,写了碑文,这个碑现在在少林寺还在,而且“世民”两个字是太宗皇帝亲自签名的。那么由于这件战功,李世民就把少林寺的僧人一共有十多位僧人,封他们做官,但是大部分僧人不愿意做官,愿意继续做远离尘世的这样的一个僧人生活,其中只有一位叫昙宗的,被授为“大将军僧”,虽然是和尚,但是军衔很高,是个大将军,那么少林寺有武功的名声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就所谓后来演绎成为“十三棍僧救唐王”。这当然是故事了,大家不必当真,因为唐王不是几个和尚救得了的,李世民是武艺超群,李世民是当时天下无敌的神箭手,他有个大将叫尉迟敬德,尉迟恭,马上的枪法是天下第一,而他和尉迟敬德两个人经常去冲战,不知有多少次,每次都是他们俩出来挑战,一个凭着射箭,一个凭着马上的马术,当时叫马槊,马上长枪,那是天下无敌的,而且唐太宗身带几十万大军,绝对不会出现某一个危险,靠几个人去救,那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可能出现的事情。这是故事,但这个故事的历史根据是真实的,就是少林寺的和尚把王仁则逮住以后送给了大唐王朝。
经过了唐宋两代少林寺的正常发展,到了北宋时,也就是我们现在讲学的嵩阳书院最为发达的那个时期,而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文化很盛,武功很弱,和周围的这些少数民族国家打仗,经常是打败仗。后来北方的女真族就是大家在故事里经常看到的金兀术,带着大军来攻打北宋,北宋是没有抗拒力的,整个北宋就灭亡了,然后跑去南宋建立另外一个王朝,南宋王朝。而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什么时候,延续到北方建立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王朝,就是金朝,而金朝接续下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由蒙古族所建立的大元王朝,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王朝。在这个过程中,少林寺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不能想像,一个远在嵩山山里面的少林寺怎么能会对当时的政治发生那么大的影响呢?简单地说,那时候少林寺出了几位高僧,出了几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和尚,他们的代表人物:虚明教亨,还有一位叫东林志隆,还有一位叫性英粹中,这批和尚看到了天下这个状态,就是蒙古军队打进来以后,女真人所治理的金朝衰败了,战争非常残酷,同学们,战争残酷到我们没办法想像,蒙古大军主要的手段就是杀掠,那么如果你这个城市胆敢抵抗,它先通知你,你要投降,如果不投降就得屠城,那就是屠城。所以金朝它的首都原来在什么地方?在中都,就是现在我们的北京,在北京守不住了,它迁,迁到开封,在开封又守不住了,继续南迁,迁到了蔡,就是现在河南的上蔡县了。它这个国土越来越小了,而所有退缩的过程中,大量的人民被蒙古铁骑所杀,真是杀的数量非常的大,汴梁就是开封城最后被围的时候,城内的人口可能达到150万到300万人左右,四方的难民都拥挤到城里,被蒙古军队所包围,那么当时如果这个城破了的话,那这个城里的百姓,那可以说是没有哪一个能幸免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几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起了作用,来保护大家,其中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耶律楚才,你们都听说过吧?他是成吉思汗的大臣,成吉思汗很多事情都向他商量,他本人不是汉人,他是契丹人,但是耶律楚才是一位禅宗的信仰者,他不是和尚,他是个居士,他的号叫湛然,湛然居士。他的老师,是个大名鼎鼎的和尚,叫万松秀行。这位和尚关注天下人的生命,就不断的劝说蒙古人少杀,少杀,而他又通过耶律楚才又来劝成吉思汗,不要杀,所以汴梁城最后被攻破的时候,并没有实行大规模的屠杀。而这个过程中,而少林寺的几位高僧他们都是这位万松的弟子,这些和尚日夜奔走的到处去劝说这些蒙古人,希望他们能够改变政策,改变一种宽容的政策,不要把老百姓全杀了,说你把老百姓全杀了,谁来养你?你去哪儿去收税?起了很大作用。
在这个时间里,少林寺有一位著名的和尚他叫福裕,他的号叫雪庭,我们把它尊称为雪庭福裕。现在少林寺的塔林里,最大的一个塔就是他的塔,他是万松的弟子,他受命来做少林寺的长老,那么这时候少林寺几乎起了稳定天下的作用。可惜我们过去讲少林寺的历史的时候,没完没了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岂不知“福裕雪庭救天下”,救了多少生灵啊。所以少林寺名气这么大,从那个时候开始,少林寺为天下所瞩目,是这批德性很高的大德高僧,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下人的命运连接起来,那是普度众生啊。这时候的雪庭福裕,他已经是天下的总僧统了,他管天下的和尚,所有寺院都归他管,少林寺下面有二十多个下院,也叫做护持寺,就归他指使,归他管,河南周围一带的和尚,寺庙都是归少林寺管,这是少林寺历史上非常辉煌的一段。
到了明代,少林寺武功的名声开始大起了,尽管少林寺的武功有一个历史源流,在明代以前就有少林寺僧习武的这样一个传统,但是真正少林寺武功的名声大起来是明朝。为什么?明朝把天下三个寺院五台山,伏牛山,伏牛山也在河南吧,和嵩山少林寺这三个寺院的武僧,正式编列为国家的“乡兵”,那时候叫乡兵,用现在一个不恰当的词语来比,就是预备役,要接受国家的征调,所以少林武僧在明朝多次接受国家的征调去参加打仗,战争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保护大明王朝的政权,有些地方发生了动乱,有些地方发生了所谓起义,少林僧人带领军队去参加作战,那么这时候少林寺出来一个大名鼎鼎的和尚叫三奇周友,我们每一个少林武僧都应该首先记住他,是他的赫赫战功,才使少林寺的武功天下闻名。他先后四次出征,最多的时候带三五百和尚去打仗,在河北省打过刘六、刘七,在山东打过王堂,他一直远征到什么地方,远征到云南,云南的一部分苗族发生了动乱,他带军队去打。那么这位周友受到皇帝的特别的赏赐。周友的武功历史上有明确记载,而且他教了很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大弟子叫洪转,这位洪转,我们现在算一下的话,他的年龄应该活了八十多,在现在少林寺碑刻的文字里我们能找到他的名字;在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的历史著作中,我们能找到他。他的棍法当时天下第一,他的枪法也是当时天下最好的,他的影响很大。他有一位师弟叫洪纪,也是武艺非常的高,明代末年河南发生了李自成的起义,历史很复杂,我们过去总是受一种教育,听到起义就是英雄,真实的历史同学们不是这样的,有很多起义者是盲目的,是社会的破坏者,比如和李自成同时起义的张献忠,在四川,那就杀人很多,那几乎把四川杀绝是个杀人狂,他们提不出什么新的政治制度,也没有更新的经济主张,到处都是破坏。所以很多地方老百姓就得组织起来保护自己,所以这位洪转的师弟叫洪纪的后来脱下僧衣,换了戎装,参加了明朝的军队,奋勇抗击,最后战死。因为我们过去的历史受一些左的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很多人受了这个影响,把这样一个是非界限一刀切,凡是支持农民起义的就是好的,我们的电影小说里都是这样,凡是站在过去的封建国家的立场上的都是坏的,事情不是这样,所以明朝少林寺的历史非常重要,也是少林寺的武功兴旺发达的时期。
那么这时候大家要注意,少林寺的武功代表是什么呢?我也问过一些僧人,问过一些少林僧人,大概不大说得清楚,真正少林寺的武功是少林棍,而少林棍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棍。为什么少林以棍为它的标志呢?第一在佛教上棍是“法器”,我们去看敦煌,古代佛教的经典故事,释迦牟尼的转生故事,佛教徒从印度开始他主要武器就是棍。古代的少林棍是棍中有枪,枪中有棍的。我现在看了一下咱们少林表演的棍我只能表示欣赏,因为跳来跳去,舞的呼呼作响,实际上毫无古意了,就是没有大概搞得清楚这个真正的中国棍是怎么回事,那么少林寺之所以重视棍这是第一个原因,它是佛门的法器,佛门把它叫做“杖”,这个杖就是棍,从古代的绘画上看得清清楚楚,而现在搞得禅杖那是戏曲上表演的,古代没有那个东西,一头一个铲子,一头一个月牙,那是道具,不会有人拿那样的武器去打仗,那搞不好把自己伤了,前面一铲后面回来把自己捣了,稍微有点战斗知识的人,我宁肯拿一个最简单的矛,我也不会拿那玩意,因为它不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武器。少林的棍实际上是棍中有枪,枪中有棍,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风格。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古代是禁止兵器的,古代不允许任何人带着兵器在大街上乱走,任何人家里有兵器都要登记的。我们看了电影以为侠客们每天拿着剑在酒馆里出出进进,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人家里私藏甲胄,私藏弓箭,那是要杀头的,除了边防地带,特别是边境地带国家特许你拥有什么样的兵器,数量要登记,质量要检查,每一个时间要上报官府,然后除此以外,有了特许的证件以外,任何人随便带兵器都是犯罪的,古代的法律比现在只严不宽。它是有法律的,而我们的小说家们通常不大读历史,他们信口胡编,只要赚钱就行,所以大家都认为古人比我们现在还自在,几个人随便拿一把刀,拿一把剑动不动就打起来,动不动就在那里打抱不平一番,随便杀一个人便扬长而去,哪有这样的社会?那还叫文明社会吗?那和我们自己的历史的真实相差太远了,那是完全是一个伪造的杜撰的历史。于是和尚和普通老百姓出门走路,走远路,能够允许带的东西,就是棍,不在国家管制范围以内。
因为明代使少林寺的武术一下子张扬起来,少林寺它比较特殊是因为国家把它编列成了乡兵系列,于是国家就特许它拥有一定的武装,但这个武装是肯定要受严格的管理的,它不会是你人人少林寺和尚人人都拿一条棒到大街上乱转悠,那还能行?那是什么和尚?流氓和尚,要把你抓起来的。它是有一个很严格的规范的,何况那和禅宗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少林寺在明代的武艺高涨起来时,它的标志、它的代表都是棍。
入了清代以后,少林开始逐步衰落,这个衰落是因为佛教入清以后,总的形势就衰落,因为清朝时,它的主要宗教取向是喇嘛教,就是藏传佛教,以密宗为主,而禅宗在整个清代开始衰落。并没有发生过所谓清朝火烧少林寺这些事情,这都是小说家们编造出来的,既没有发生过清代初年火烧嵩山少林寺这样的事情,更没有发生过火烧南少林的事情,我是一个历史工作者,我负责任的说,没有这样的事情。任何一个文化的起落,都有它自身的原因,总得原因是整个佛教有些衰落,衰落下来了。再加上到了晚清国家经济情况不好。清代初期经济情况很好,国家很强盛,所以乾隆皇帝多次来少林寺,而且给少林寺题了匾额,他的爸爸雍正皇帝亲自过问少林寺的修建。少林寺入清以后,被明末农民战争搞了个一片瓦砾,康熙年间就恢复修建,康熙年间就用了很大的工夫来修建,那么到了乾隆年间,它的主要几个大的建筑,它的大雄宝殿,那么它的天王堂,几个大的建筑的牌匾都是乾隆皇帝亲自题写的,就说明清政府对少林寺是很重视的。我们的小说我们的港台的那些小朋友们爱看的那些低俗的武打片里,动不动少林寺反了,清朝派人杀来了,完全是胡说八道,毫无历史根据。我想,少林寺的和尚们也没有愚蠢到以一个寺院的力量来对抗国家,要和强盛的大清王朝来对抗,那是可能的吗?那怎么可能呢?若干个和尚会练几下子武术,有一条棒使的呜呜作响,就敢和大军对抗,那是怎么可能的?是小说的误导。所以清代没有发生过大清王朝对少林寺的残破,也没有发生过大清王朝对所谓南少林的火烧,没有这样的事情,而中期以后随着我们国家多灾多难,整个国家经济残破,经济状况不好,那么少林寺也自然的衰弱下来,当然真正衰落时是在民国年间。
河南是北洋政府时期天下遭受涂炭最严重的省,居天下之中嘛,大小的军阀过来过去要过河南,有个叫张敬尧,大家都知道吧,他做河南督军,那简直是,他后来做湖南督军,毛泽东同志最早参加革命活动开始就是“驱张”运动,带领湖南的学生把张敬尧赶跑了嘛,而这位张敬尧在河南做督军的时候,那简直是把地皮都刮干了,天高三尺,是因为把地刮低了三尺,那老百姓是受了大罪,加上水灾,旱灾,蝗灾,把张敬尧叫做“张灾”,总之是河南的四大灾害,导致了经济破坏,经济衰落。那么于是寺院养不住了,寺院要靠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昌明,大家来供奉着寺院。1927年,也就是民国16年,冯玉祥将军参加北伐战争,他从北边打北洋军阀,那么南方的革命军从南方打,而冯玉祥的主战场就在河南,主要在豫西了,但是河南地方的一些地方军阀这个樊钟秀,他们都是支持北洋军阀的,那么这个军阀它占了少林寺,以少林寺作为它的司令部,然后把当地的一些人,河南籍的一些人,不明政治动向,煽动起来武装起来,以保护河南为理由,实际上是抗拒北伐,发生了战争。而冯玉祥手下有一个人叫石友三,这是冯玉祥一批将领里比较糟糕的一个,以反复无常而驰名,最后日本人来了他又跟着日本人转,冯玉祥手下另外一个大将叫高树勋,解放后做河北省省长的高树勋,就把石友三骗去,拿绳子勒死,这个勒死的非常好,因为什么,就是这个石友三在打了樊钟秀以后,把少林寺放了一把火,这是一场历史上最大的火。
我算了一下,少林寺历史上被破坏再修复,被破坏又修复,我现在能算得出来的,大约19次左右,反反复复,甚至有时候烧成一片瓦砾,然后又出来一位长老又很能干,功德很高,又来动员,又把少林寺恢复,1509年里,少林寺起起落落大概有19次,我现在知道的19次,可能还有比这个数字多。但是石友三这把火烧得最残,基本上把少林寺的主体建筑,18个主要建筑全烧了,最关键是少林寺所收藏的历代的很多重要的文件,佛经,保存的大藏经,还有历代皇帝给予它的赐封,古代叫赐谍,也就是少林寺作为天下的大寺,它的方丈,就是它的长老我们通常叫住持了,住持必须是皇家任命的,皇家任命的正式的谍和普通僧人拿的那个谍那是不同的,那是正式由国家的礼部正式授予的,有皇帝的批文的,规格很高。而各个寺院经常把这些主持僧,长老的赐谍都保存起来的,石友三一把火烧得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次损失是很严重的。
实际上大家都不大了解,到三十年代我们一些武术家,武术史家来采访少林寺的时候,少林寺已经很残破了,僧人的数量很少。再加上大家知道,解放以后有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政策偏左,我们的宗教,尽管党的政策是很明确的,但是在具体操作执行中出现了偏离,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当然不用我讲了,大家很清楚,我听说当时少林寺只剩了几个僧人了吧,而且都很贫困,连基本生活都保不住。
关于少林寺的历史,我想大概就讲这么几个主要的要点,就不再那么多讲了,那么这里只强调一点,我们看少林寺的历史时要注意到,北魏太和19年,公元 495年少林寺创建,少林寺不是民间修建的寺院,而是个什么寺院?国家修建的,国家修建的寺院,于是乎少林寺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一个传统,它和国家的关系很密切,几乎每个王朝都是这样,少林寺自身的起落以及它的主要住持人的任命都是由国家负责的,它的规格很高。而少林寺也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和国家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国家昌盛则少林寺昌盛,国家衰败国家问题多难多灾,少林寺也多灾多难,它的命运紧紧地和我们的国家,跟我们的民族连接在一起,这也就形成了少林寺僧人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什么传统?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的传统。因为什么?它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连接在一起,于是它对国家要有一种义务感,它是少林寺所有传统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包括它的武艺,在少林寺的历史上它总是把自己的武艺的专长用之于国家,为国家效力。当然我们现在的武艺和古代的武艺是两个概念了,我们不可能现在拿着刀枪剑棒对付人家导弹、原子弹、火箭的,但是我们可以拿它来健身,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提高我们整个人的气质,造就我们新一代中华民族年轻人的这样一种气概,它同样是有价值的。
一部影片《少林寺》使少林武功名扬天下,嵩山少林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少林寺自公元495年创建以来,它历经风雨,几度兴衰,少林寺的命运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相同步。据史料记载,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有一位名字叫跋陀的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教,当时孝文帝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市少室山脚下,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为他建起了一座寺庙,少林寺因此而得名。在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法,在这里,达摩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禅宗和少林功夫,少林寺也从此也名震天下。
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隋唐时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术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元明时期,少林寺已拥有憎众二千余人,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
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明达做客《百家讲坛》,引领我们走进千年少林,从少林寺的风雨历程中,揭示最为真实的嵩山少林。
(全文)
我们要真正认识少林的话,少林功夫是一个切入点,是一个方面,但你真正进入少林寺,你所感受到的,你应该去认识的东西恐怕不只是少林功夫,还有很多东西。
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少林这样一个很复杂的这样一个文化结构呢?我个人有几点认识,首先少林的禅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立的,这位印度僧人我们就应该把他看做是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时的一个文化使者,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中国传播佛教,传播一种新的文化。而三十年后,菩提达摩到了少林,在这里面壁九年,把禅宗确立在这里。他是一位印度僧人,他不是中国人,所以当时少林寺的禅师,以及少林后来作为禅宗祖庭对禅宗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所有的过程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是什么?文化交流的过程。少林寺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交流。我举一个例子,唐代著名的僧人义净,他是跟玄奘相同的,以十几年的时间去印度取经,影响很大。当然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唐三藏了,玄奘大师,有一部小说,有一部《西游记》这就使得玄奘的名气很大,义净和玄奘并列的一位大师,义净取经回来后就来了少林寺,在少林寺开戒坛,就把他从印度带来的新的佛教经典带到少林寺来。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讲,那么在整个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禅宗是北方的禅宗,那么元代从福裕雪庭以后,把南方的禅宗——南禅六祖慧能的嫡系曹洞宗引入少林,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少林寺一直是雪庭福裕的直脉,一字不差,雪庭定了70多个字辈,一直传到现在。这是一种引进,显示了少林文化的胸怀,很宽广。以武术而言,以少林的功夫而言,少林居嵩山,嵩山是位于天下之中,号称为中岳,四通八达,所以少林寺的位置就必然成为天下南来北往所有武术家们要走一走的地方,它实际上给天下练武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所以有些人对少林武功的理解是有点问题的,他认为少林寺自己会有一个什么不传之秘呀,如果是那样它就衰退了,少林寺在于它在交流方面保持了它的活力,保持了它的活力,它不断地从天下武艺中吸取好的东西。
我举一个例子,在金代末年和元代初年,当蒙古人从北方打进来,而金朝的这样一个已经败落的政权,不是它的对手,首先受罪的是普通老百姓,大部分老百姓流离失所,特别是中原各地可以说哀鸿遍野。在这个时候少林寺曾经做了一件事情,当时少林寺的主持僧就是东林志隆,东林志隆在少林寺修建了一个药局,叫做少林药局,东林志隆以后,东林志隆的继承者少林寺的主持僧叫性英粹中,性英粹中就请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一个碑,对这个药局怎么样创建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做了记载,这个药局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少林寺这样成立了一个用现在的话,一个药品的免费供应站,他把人们由于疾患,大量的人们需要药品,但是得不到药品,而他把自己把嵩山周围的经常采集到的药品,按照古代的方脉,方子,配制成为一百多种成药,选了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都是德行很高,很负责任的人,来主持这个药局,向四方求药的人来施舍药物。那么这里至少有一个前提呀,你施舍药物,少林药局的主持人,你应该懂药,应该你自己是深明医理的人,如果你不明医理,不懂药物,那你乱配药,那是治病的,还是要命的,那不就很复杂了吗?于是乎它就形成了少林文化中的医药部分,所以后来少林寺练武功,少林寺的僧人向天下传播武功,传播的同时也经常要传播一些医药方法,从武功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什么?一些跌打损伤的药,中医把它叫做什么?伤科。那么这个部分也应该是我们少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给方丈有一次聊起来说,在将来有条件时,应该恢复少林药局,把少林历史上曾经以医药而救济众生的这样一种善行,在这个科学的时代里把它继承下来,这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抗国将领,俞大猷,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当时抗倭两位名将了,名声最大,一位是福建的俞大猷,一位是山东的后来定居在安徽定远的戚继光,这两个人都和少林寺有关系。俞大猷亲自到了少林寺来看,看了少林寺后,俞大猷带了两个少林僧人,亲自把他带走,带到军队里,给他们吃,给他们喝,养着他们,俞大猷把自己南方的棍法,俞大猷练的完全是南棍,和我们北方的棍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交给这两个僧人,这两个僧人又回到少林寺。教其他僧人练,过了若干年,其中一个死了,有一个感念俞大猷,千里迢迢又跑到很远,跑到南方去看俞大猷,俞大猷很感叹,留下两首诗。
所以这就表现为少林寺有勇气来吸收新的东西,吸收我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见识,这是一种胸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水平,不能吸收,保守固闭,我的最好,我这儿的东西那他就没有前进,没有生命力了,所以今天少林寺能够大踏步的走出国门,向世界各地发展,也不断吸引其他的人来少林寺,在我看来这仍然是少林寺交流传统的一个继续发展,非常好。
从武功这个角度来讲,大家最关心,少林它的武的文化,我们应该从这么两点来看,因为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他吸收了很多中国的东西,有一段时间少林的禅宗就叫孔孟禅,它就是把孔子的很多东西吸收进来,实际是禅中有儒,儒中有禅,所以少林寺有几位名僧,历史上把他们叫做“素衣学士”。他和很高层的文化人物来来往往,诗歌唱答,一点都不显低水平,他的文化素养是很高的。如果把我们少林的和尚们,高僧大德们,个个理解成为一下跳到房上了。他应该首先有很高深的学养的,他有很好的文化的学养的,什么叫功夫?什么叫功夫?功夫就是学养。我们不能把所有喜欢练少林拳的人个个都教成一条好汉,他未来的职业就是当一个保镖,站在人家后面当一个保安,那就是少林文化很低俗。少林应该出像历史上那样一些高僧大德,他们能写,有很多僧人书法是第一流的。我们不能把少林僧人理解为个个一脸的金刚怒目,腰大三围,拿起来棒来舞得嗡嗡作响,头上撞石头一下就撞断了,如果都是那样的话,恐怕有失少林真意呀,有失少林真正的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的武僧,它表达一种精神,但是我们武僧必须是文人型的武僧,文而能武。为什么?因为禅宗他得吸收中国儒家文化时,他非常有眼力,我们儒家文化到宋元以后出了一个怪的文化现象,叫做重文轻武,瞧不起练武的,孔子本人是文武双全的,大家知道孔子是大力士了,孔子的射箭是非常好的,他的驾驶战车的能力也很强,他跟人说君子无所争,真正的君子是不应该有什么争议的,“必也射乎”,说真正要比赛一下的话,我们俩比比射箭。孔子给大家表演射箭,观者如堵墙,他是百发百中的。有人说他非常能干,说他什么都会,孔子很谦虚,他说我会什么呢,他想了半天,他说“予射乎,予驭乎?”他说我所有的能力里最有把握的是射箭,驾车,古代的战车是不好驾的,不是自行车,不是电单车,那是很难驾驭的,他说我只是射箭呢,他说“予驭乎!”我驾车更好一点。所以孔子是能文能武的,中国古代的文化是有文武两个方面构成的,所以我们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他们都是文武兼长的,中国人搞成文人武不了,武人文不了,这是出现了文化偏差,这是我们的儒家文化走形了,我们的文化走形了。
我们历史上很多杰出的人物,你比如说诸葛亮,他深通军事,但他是个文人,他是我国第一流的军事家,当然他懂文。而禅宗在吸收儒家文化时,恰好吸收了被儒家所轻视的武文化,这是少林寺对我们的一大贡献。所以我们有很多东西历史上无记载,武的东西受人家瞧不起,所以少林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就是把儒家文化中间的受到轻视的武文化搬过来,吸收到了禅文化之中,用禅的思想来解释武。因此在全社会都轻视武的时候,少林寺以它的力量来保留武文化的传统,这也是当代少林僧人应该积极发扬的。当然我们的发扬我们的发展,我还是那句话,要平衡,要文武并取。有人说文有多高,武有多高,我们最第一流的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站出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像戚继光,像俞大猷他们都是文武皆通的,戚继光的诗在明代的诗人中应该说是写得最好的人之一,那么他的字也是,戚继光留下的字不多,现在留下的字拿来我们看,我们肃然起敬,至于他对武艺的理论,他的一部《纪效新书》,几乎成为我们武术界的经典,他的《拳经》一共四百多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拳经》,那是字字珠玑。他高尚的理解,加上自己对武功的具体实践,使得他成为一个很高的理解者,不是一条好汉,好汉多得是,用一句开玩笑的话,二十年后又一条好汉。那多得是,我们需要学人型的英雄,这是少林精神的本质。
少林寺的功夫的构成也是值得注意的,也很有特点,那么也很有特点。首先它立足与养生。我们要注意我们中国人的养生观念,这个养生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它叫“颐养”。人你作为一个自然体有自己很恰当的去养它,就相当于你养一盆花,你养一个宠物,你都要经心的,你要对自己的身体要随时随地的注意,一种恰当的科学的理念的养的办法,有时候不要去强求。而养生的核心是什么?四个字,顺其自然,有些人锻炼很好,通过锻炼强大了身体,有些人不大适宜那样强锻炼,你过分强锻炼,肯定还给你带来了麻烦,虽然你多吃了半碗面是事实,但是你练得过猛可能还带来后患。所以我们很多专业运动员,我是专业运动员出生,我就留下后患,因为什么我的左腿的髌骨摔伤,半月板就拉伤,到现在我是一条腿的好汉,我用右腿支撑,左腿踢人,略有把握;我要用左腿支撑,右腿踢人,我就自己倒下了。就是你过分地练往往会带来一些麻烦,因为你有个体能的消耗问题,你太透支,太支出,过分反而不好,所以要把它摆在“颐养天年”的理念上。所以从明代开始,少林寺流传到社会上的一些东西,一些养生术,它叫卫生术。就是我们现在国家卫生部,卫生那两个词是中国古代的,我们现在把卫生理解为干净,古代的卫生不是,古代的卫生是什么?是适乎天时的生活,就符合天时,符合自然法则的生活。该做什么时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不做什么,这个很重要。而少林的这个养生又和禅宗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比如禅定的修炼,把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程度,把新陈代谢降下来,使内心处于一种超常的一种静的状态。而这个状态里,有用于的力量来积存的力量,到适当的时候又把它发挥出来,那么由养生发展到套路演练。很多人很轻视套路,不能轻视套路,套路是中国人特有的东西,练套路就是一种文化享受。通过恰当好的套路的结构,再通过你把它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就是一种修炼,当然套路必须是高水平的,不能胡编乱造,现在胡编乱造的套路满天皆是,尤其是我们的竞技武术,公开允许运动员自己叫“自选套路”,把“编”合理合法了,那就乱套了。就同样是作曲家,有的人作的曲子就好听,有的人作的曲子不要听,太恶心了,要人的命,多听就会脑子出问题的,就这个道理。不是每个人编出来的套路都好,必须得大家来编。那么养生套路演练加上功力的求定,加上功夫的追求,而它的制高点,制高点是应用性的兵器。
在少林寺古代的主要的兵器,少林寺的代表就是棍,那就是棍,那么我们非常幸运的明代有人,有一个叫程冲斗的安徽人,安徽徽州休宁汊口人,他的名字叫程宗猷,号冲斗。他来了少林寺向洪转求学,学了他的大小夜叉棍,然后他把它带回安徽。他教了他的子弟,他的侄子程子颐一帮人,他最后把它写了书,写了书,于是乎我们就能了解到明代那个少林的棍法究竟怎么回事,而且他套棍在民间一些特高层位的武术家族里保留下来,当然不多了。我花了大概近乎三十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他这个东西,我一趟一趟的跑,查阅所有的材料我就来研究他这个东西,我自己也练这个,一般的棍,我很坦率地说,我看都不要看,我一看它就是瞎编的,根本不是学有本源的,所以他很难得的保留下来,它确实是中华民族武艺的精华。
我们都知道少林有武僧,但是大家都知道少林寺不是兵营,它不可能国家允许你少林寺像个军营似的。少林寺的武僧们练习武术毕竟是一种民间活动。我们经常从电影上看到少林寺的僧人们练武在大殿上,脚都打出坑坑来了,很感动人。但那不是精华,那不是精华,那不是真正代表武术,如果武术家都那样,每天打,那没有用的,自己给自己找感觉呢,那只是一种显示力量。真正的武术的力量那戚继光讲得非常透彻,它需要活动的步伐,“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要活动开来。没有那个人蹲在那儿让人家打,蹲的时间太久关节还不好。所以少林武术古代的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天下人,大家都敬仰,到了明清两代,好多人一谈武术就是少林寺,少林必有真才实学,有非常好的东西,只是我们还需要再研究,再去努力发现它。所以这是少林文化中武文化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那句话,它通过交流不断的吸收天下的好的东西,也不断的少林的僧人游方走天下,也有很多人本不是少林,而走到其他地方冒充少林,也有,明代有很多这样的和尚,因为他们的字,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法号和少林寺的字辈套不起来。但是这个不奇怪,因为你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品牌了,用你这个品牌来表达自己他觉得值,他觉得值,再一个还是有很多很高的僧人。
明代中期嘉靖年间,浙江有一位做官的,为了抗击倭寇,招来了不少的英雄好汉练武术。来了一位僧人,自称少林僧人,来和这些给大家讲,讲完以后,讲没有用的,拿起棒来试一试,总要做做演试嘛,结果拿棍一演示,这位长官所请来的教师个个倒地。用棒来进行比试,往往就是一下两下,第三下都不要了,你们看打的没完没了了,打了又起来,起来又倒了,那是香港电影。没有那样的人,往往一下就解决问题,一下就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下解决人的能力时,他的武艺是不高明的。所以这位少林僧人当时比试时有和他比试一下就倒了,这位少林僧人说了八个字,我经常给大家讲,是经典语言要记住,他叫“花拳入门,误了一生。” 你练的这是花拳,表演性的拳,误了一生,耽误了你一生,我相信这是个少林僧人,因为这个话很有禅义,这个话很有禅义,一个人一生中开始入门,入错了,耽误一辈子,误了一生,你看你下的功夫很大,你练得很厉害,天天练,把地弄了很多坑,但是耽误了你,所以也有很多名僧比如一个叫月空的,参加了抗倭战争,打得非常好,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好,非常好明代的倭寇打到我们东南地区各省的时候,老百姓受了大罪。经常十几个倭寇遇县破县,遇州破州,遇府破府,一个府有那么多军队来几十个倭寇就打进来了。所以当时以月空为首的十几个僧人,拿铁棒去对战,他们很壮烈,大都牺牲了,但是至少可以勇敢地去抗击他们。
因为这个原因,戚继光创建了鸳鸯阵,鸳鸯阵七个人,有的九个人,有的十一个人。中间一个是拿着叫狼筅,狼筅就是南方砍下来的大竹子,中间这个人身高马大,拿一个茅竹,两边两个人,两个长枪手,长枪手两个人的两边,两个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我们的伟大民族英雄戚继光动了脑子,花了巨大的精力吸取民间武艺,终于把倭寇打败了。
那么我讲这些,我给大家举这些例子,我们的武功不是大家看到的这些花花绿绿,千万不可以把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同于武术,因为你武功毕竟是受人最基本条件制约的,你的速度,力量,灵敏,反应,最基本的这些条件摆在哪里,你需要一定的力量,那么所有的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最核心的条件是什么?作为一个武术运动员,一个练武者,你最根本的素质是什么?胆气。戚继光《拳经》第一势叫“懒札衣”,他就说了两句话,经典,“临阵无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要有足够的勇气,充分地发挥你的能力,你练了半天,一见先被吓唬住,先把自己吓住了,该出手时你不出手,不出手时,你乱出手,那你还有什么武功可言。所以为什么我很欣赏有禅定的方式来培养我们武功锻炼者的心理状态,它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使得我们临大事而有静气,使得面对任何的动乱时,我心净如水,我可以极为冷静的态度来观察。鲁莽是没有用的,匹夫之勇,拔剑而起,控拳而斗,然后是扑然倒地,表现得很勇敢。初生牛犊不怕虎,早晚就被虎吃掉,就是这样。再勇敢没有用,那是一种盲目。所以作为少林文化它把禅文化引入到武功里了,引入到功夫里来。你要作为一个真正的武功表达者,心理素质是第一的。不具备这个心理素质的人,最好不干这个,天下之大,什么都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来做这个呢?受这个罪呢,每一次比赛紧张的心跳,比赛完了,不到三十岁心脏病严重了。所以在少林文化特别是少林的武文化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少林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于是乎少林文化也在承担一个责任,向全世界表达一个真正的中国文化,这个责任就落在少林的身上,能不能借少林寺的法缘和禅机,能够振兴中华民族的武文化!谢谢大家。
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隋唐时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术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元明时期,少林寺已拥有憎众二千余人,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
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明达做客《百家讲坛》,引领我们走进千年少林,从少林寺的风雨历程中,揭示最为真实的嵩山少林。
(全文)
我们要真正认识少林的话,少林功夫是一个切入点,是一个方面,但你真正进入少林寺,你所感受到的,你应该去认识的东西恐怕不只是少林功夫,还有很多东西。
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少林这样一个很复杂的这样一个文化结构呢?我个人有几点认识,首先少林的禅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立的,这位印度僧人我们就应该把他看做是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时的一个文化使者,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中国传播佛教,传播一种新的文化。而三十年后,菩提达摩到了少林,在这里面壁九年,把禅宗确立在这里。他是一位印度僧人,他不是中国人,所以当时少林寺的禅师,以及少林后来作为禅宗祖庭对禅宗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所有的过程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是什么?文化交流的过程。少林寺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交流。我举一个例子,唐代著名的僧人义净,他是跟玄奘相同的,以十几年的时间去印度取经,影响很大。当然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唐三藏了,玄奘大师,有一部小说,有一部《西游记》这就使得玄奘的名气很大,义净和玄奘并列的一位大师,义净取经回来后就来了少林寺,在少林寺开戒坛,就把他从印度带来的新的佛教经典带到少林寺来。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讲,那么在整个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禅宗是北方的禅宗,那么元代从福裕雪庭以后,把南方的禅宗——南禅六祖慧能的嫡系曹洞宗引入少林,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少林寺一直是雪庭福裕的直脉,一字不差,雪庭定了70多个字辈,一直传到现在。这是一种引进,显示了少林文化的胸怀,很宽广。以武术而言,以少林的功夫而言,少林居嵩山,嵩山是位于天下之中,号称为中岳,四通八达,所以少林寺的位置就必然成为天下南来北往所有武术家们要走一走的地方,它实际上给天下练武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所以有些人对少林武功的理解是有点问题的,他认为少林寺自己会有一个什么不传之秘呀,如果是那样它就衰退了,少林寺在于它在交流方面保持了它的活力,保持了它的活力,它不断地从天下武艺中吸取好的东西。
我举一个例子,在金代末年和元代初年,当蒙古人从北方打进来,而金朝的这样一个已经败落的政权,不是它的对手,首先受罪的是普通老百姓,大部分老百姓流离失所,特别是中原各地可以说哀鸿遍野。在这个时候少林寺曾经做了一件事情,当时少林寺的主持僧就是东林志隆,东林志隆在少林寺修建了一个药局,叫做少林药局,东林志隆以后,东林志隆的继承者少林寺的主持僧叫性英粹中,性英粹中就请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一个碑,对这个药局怎么样创建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做了记载,这个药局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少林寺这样成立了一个用现在的话,一个药品的免费供应站,他把人们由于疾患,大量的人们需要药品,但是得不到药品,而他把自己把嵩山周围的经常采集到的药品,按照古代的方脉,方子,配制成为一百多种成药,选了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都是德行很高,很负责任的人,来主持这个药局,向四方求药的人来施舍药物。那么这里至少有一个前提呀,你施舍药物,少林药局的主持人,你应该懂药,应该你自己是深明医理的人,如果你不明医理,不懂药物,那你乱配药,那是治病的,还是要命的,那不就很复杂了吗?于是乎它就形成了少林文化中的医药部分,所以后来少林寺练武功,少林寺的僧人向天下传播武功,传播的同时也经常要传播一些医药方法,从武功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什么?一些跌打损伤的药,中医把它叫做什么?伤科。那么这个部分也应该是我们少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给方丈有一次聊起来说,在将来有条件时,应该恢复少林药局,把少林历史上曾经以医药而救济众生的这样一种善行,在这个科学的时代里把它继承下来,这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抗国将领,俞大猷,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当时抗倭两位名将了,名声最大,一位是福建的俞大猷,一位是山东的后来定居在安徽定远的戚继光,这两个人都和少林寺有关系。俞大猷亲自到了少林寺来看,看了少林寺后,俞大猷带了两个少林僧人,亲自把他带走,带到军队里,给他们吃,给他们喝,养着他们,俞大猷把自己南方的棍法,俞大猷练的完全是南棍,和我们北方的棍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交给这两个僧人,这两个僧人又回到少林寺。教其他僧人练,过了若干年,其中一个死了,有一个感念俞大猷,千里迢迢又跑到很远,跑到南方去看俞大猷,俞大猷很感叹,留下两首诗。
所以这就表现为少林寺有勇气来吸收新的东西,吸收我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见识,这是一种胸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水平,不能吸收,保守固闭,我的最好,我这儿的东西那他就没有前进,没有生命力了,所以今天少林寺能够大踏步的走出国门,向世界各地发展,也不断吸引其他的人来少林寺,在我看来这仍然是少林寺交流传统的一个继续发展,非常好。
从武功这个角度来讲,大家最关心,少林它的武的文化,我们应该从这么两点来看,因为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他吸收了很多中国的东西,有一段时间少林的禅宗就叫孔孟禅,它就是把孔子的很多东西吸收进来,实际是禅中有儒,儒中有禅,所以少林寺有几位名僧,历史上把他们叫做“素衣学士”。他和很高层的文化人物来来往往,诗歌唱答,一点都不显低水平,他的文化素养是很高的。如果把我们少林的和尚们,高僧大德们,个个理解成为一下跳到房上了。他应该首先有很高深的学养的,他有很好的文化的学养的,什么叫功夫?什么叫功夫?功夫就是学养。我们不能把所有喜欢练少林拳的人个个都教成一条好汉,他未来的职业就是当一个保镖,站在人家后面当一个保安,那就是少林文化很低俗。少林应该出像历史上那样一些高僧大德,他们能写,有很多僧人书法是第一流的。我们不能把少林僧人理解为个个一脸的金刚怒目,腰大三围,拿起来棒来舞得嗡嗡作响,头上撞石头一下就撞断了,如果都是那样的话,恐怕有失少林真意呀,有失少林真正的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的武僧,它表达一种精神,但是我们武僧必须是文人型的武僧,文而能武。为什么?因为禅宗他得吸收中国儒家文化时,他非常有眼力,我们儒家文化到宋元以后出了一个怪的文化现象,叫做重文轻武,瞧不起练武的,孔子本人是文武双全的,大家知道孔子是大力士了,孔子的射箭是非常好的,他的驾驶战车的能力也很强,他跟人说君子无所争,真正的君子是不应该有什么争议的,“必也射乎”,说真正要比赛一下的话,我们俩比比射箭。孔子给大家表演射箭,观者如堵墙,他是百发百中的。有人说他非常能干,说他什么都会,孔子很谦虚,他说我会什么呢,他想了半天,他说“予射乎,予驭乎?”他说我所有的能力里最有把握的是射箭,驾车,古代的战车是不好驾的,不是自行车,不是电单车,那是很难驾驭的,他说我只是射箭呢,他说“予驭乎!”我驾车更好一点。所以孔子是能文能武的,中国古代的文化是有文武两个方面构成的,所以我们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他们都是文武兼长的,中国人搞成文人武不了,武人文不了,这是出现了文化偏差,这是我们的儒家文化走形了,我们的文化走形了。
我们历史上很多杰出的人物,你比如说诸葛亮,他深通军事,但他是个文人,他是我国第一流的军事家,当然他懂文。而禅宗在吸收儒家文化时,恰好吸收了被儒家所轻视的武文化,这是少林寺对我们的一大贡献。所以我们有很多东西历史上无记载,武的东西受人家瞧不起,所以少林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就是把儒家文化中间的受到轻视的武文化搬过来,吸收到了禅文化之中,用禅的思想来解释武。因此在全社会都轻视武的时候,少林寺以它的力量来保留武文化的传统,这也是当代少林僧人应该积极发扬的。当然我们的发扬我们的发展,我还是那句话,要平衡,要文武并取。有人说文有多高,武有多高,我们最第一流的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站出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像戚继光,像俞大猷他们都是文武皆通的,戚继光的诗在明代的诗人中应该说是写得最好的人之一,那么他的字也是,戚继光留下的字不多,现在留下的字拿来我们看,我们肃然起敬,至于他对武艺的理论,他的一部《纪效新书》,几乎成为我们武术界的经典,他的《拳经》一共四百多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拳经》,那是字字珠玑。他高尚的理解,加上自己对武功的具体实践,使得他成为一个很高的理解者,不是一条好汉,好汉多得是,用一句开玩笑的话,二十年后又一条好汉。那多得是,我们需要学人型的英雄,这是少林精神的本质。
少林寺的功夫的构成也是值得注意的,也很有特点,那么也很有特点。首先它立足与养生。我们要注意我们中国人的养生观念,这个养生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它叫“颐养”。人你作为一个自然体有自己很恰当的去养它,就相当于你养一盆花,你养一个宠物,你都要经心的,你要对自己的身体要随时随地的注意,一种恰当的科学的理念的养的办法,有时候不要去强求。而养生的核心是什么?四个字,顺其自然,有些人锻炼很好,通过锻炼强大了身体,有些人不大适宜那样强锻炼,你过分强锻炼,肯定还给你带来了麻烦,虽然你多吃了半碗面是事实,但是你练得过猛可能还带来后患。所以我们很多专业运动员,我是专业运动员出生,我就留下后患,因为什么我的左腿的髌骨摔伤,半月板就拉伤,到现在我是一条腿的好汉,我用右腿支撑,左腿踢人,略有把握;我要用左腿支撑,右腿踢人,我就自己倒下了。就是你过分地练往往会带来一些麻烦,因为你有个体能的消耗问题,你太透支,太支出,过分反而不好,所以要把它摆在“颐养天年”的理念上。所以从明代开始,少林寺流传到社会上的一些东西,一些养生术,它叫卫生术。就是我们现在国家卫生部,卫生那两个词是中国古代的,我们现在把卫生理解为干净,古代的卫生不是,古代的卫生是什么?是适乎天时的生活,就符合天时,符合自然法则的生活。该做什么时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不做什么,这个很重要。而少林的这个养生又和禅宗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比如禅定的修炼,把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程度,把新陈代谢降下来,使内心处于一种超常的一种静的状态。而这个状态里,有用于的力量来积存的力量,到适当的时候又把它发挥出来,那么由养生发展到套路演练。很多人很轻视套路,不能轻视套路,套路是中国人特有的东西,练套路就是一种文化享受。通过恰当好的套路的结构,再通过你把它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就是一种修炼,当然套路必须是高水平的,不能胡编乱造,现在胡编乱造的套路满天皆是,尤其是我们的竞技武术,公开允许运动员自己叫“自选套路”,把“编”合理合法了,那就乱套了。就同样是作曲家,有的人作的曲子就好听,有的人作的曲子不要听,太恶心了,要人的命,多听就会脑子出问题的,就这个道理。不是每个人编出来的套路都好,必须得大家来编。那么养生套路演练加上功力的求定,加上功夫的追求,而它的制高点,制高点是应用性的兵器。
在少林寺古代的主要的兵器,少林寺的代表就是棍,那就是棍,那么我们非常幸运的明代有人,有一个叫程冲斗的安徽人,安徽徽州休宁汊口人,他的名字叫程宗猷,号冲斗。他来了少林寺向洪转求学,学了他的大小夜叉棍,然后他把它带回安徽。他教了他的子弟,他的侄子程子颐一帮人,他最后把它写了书,写了书,于是乎我们就能了解到明代那个少林的棍法究竟怎么回事,而且他套棍在民间一些特高层位的武术家族里保留下来,当然不多了。我花了大概近乎三十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他这个东西,我一趟一趟的跑,查阅所有的材料我就来研究他这个东西,我自己也练这个,一般的棍,我很坦率地说,我看都不要看,我一看它就是瞎编的,根本不是学有本源的,所以他很难得的保留下来,它确实是中华民族武艺的精华。
我们都知道少林有武僧,但是大家都知道少林寺不是兵营,它不可能国家允许你少林寺像个军营似的。少林寺的武僧们练习武术毕竟是一种民间活动。我们经常从电影上看到少林寺的僧人们练武在大殿上,脚都打出坑坑来了,很感动人。但那不是精华,那不是精华,那不是真正代表武术,如果武术家都那样,每天打,那没有用的,自己给自己找感觉呢,那只是一种显示力量。真正的武术的力量那戚继光讲得非常透彻,它需要活动的步伐,“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要活动开来。没有那个人蹲在那儿让人家打,蹲的时间太久关节还不好。所以少林武术古代的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天下人,大家都敬仰,到了明清两代,好多人一谈武术就是少林寺,少林必有真才实学,有非常好的东西,只是我们还需要再研究,再去努力发现它。所以这是少林文化中武文化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那句话,它通过交流不断的吸收天下的好的东西,也不断的少林的僧人游方走天下,也有很多人本不是少林,而走到其他地方冒充少林,也有,明代有很多这样的和尚,因为他们的字,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法号和少林寺的字辈套不起来。但是这个不奇怪,因为你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品牌了,用你这个品牌来表达自己他觉得值,他觉得值,再一个还是有很多很高的僧人。
明代中期嘉靖年间,浙江有一位做官的,为了抗击倭寇,招来了不少的英雄好汉练武术。来了一位僧人,自称少林僧人,来和这些给大家讲,讲完以后,讲没有用的,拿起棒来试一试,总要做做演试嘛,结果拿棍一演示,这位长官所请来的教师个个倒地。用棒来进行比试,往往就是一下两下,第三下都不要了,你们看打的没完没了了,打了又起来,起来又倒了,那是香港电影。没有那样的人,往往一下就解决问题,一下就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下解决人的能力时,他的武艺是不高明的。所以这位少林僧人当时比试时有和他比试一下就倒了,这位少林僧人说了八个字,我经常给大家讲,是经典语言要记住,他叫“花拳入门,误了一生。” 你练的这是花拳,表演性的拳,误了一生,耽误了你一生,我相信这是个少林僧人,因为这个话很有禅义,这个话很有禅义,一个人一生中开始入门,入错了,耽误一辈子,误了一生,你看你下的功夫很大,你练得很厉害,天天练,把地弄了很多坑,但是耽误了你,所以也有很多名僧比如一个叫月空的,参加了抗倭战争,打得非常好,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好,非常好明代的倭寇打到我们东南地区各省的时候,老百姓受了大罪。经常十几个倭寇遇县破县,遇州破州,遇府破府,一个府有那么多军队来几十个倭寇就打进来了。所以当时以月空为首的十几个僧人,拿铁棒去对战,他们很壮烈,大都牺牲了,但是至少可以勇敢地去抗击他们。
因为这个原因,戚继光创建了鸳鸯阵,鸳鸯阵七个人,有的九个人,有的十一个人。中间一个是拿着叫狼筅,狼筅就是南方砍下来的大竹子,中间这个人身高马大,拿一个茅竹,两边两个人,两个长枪手,长枪手两个人的两边,两个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我们的伟大民族英雄戚继光动了脑子,花了巨大的精力吸取民间武艺,终于把倭寇打败了。
那么我讲这些,我给大家举这些例子,我们的武功不是大家看到的这些花花绿绿,千万不可以把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同于武术,因为你武功毕竟是受人最基本条件制约的,你的速度,力量,灵敏,反应,最基本的这些条件摆在哪里,你需要一定的力量,那么所有的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最核心的条件是什么?作为一个武术运动员,一个练武者,你最根本的素质是什么?胆气。戚继光《拳经》第一势叫“懒札衣”,他就说了两句话,经典,“临阵无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要有足够的勇气,充分地发挥你的能力,你练了半天,一见先被吓唬住,先把自己吓住了,该出手时你不出手,不出手时,你乱出手,那你还有什么武功可言。所以为什么我很欣赏有禅定的方式来培养我们武功锻炼者的心理状态,它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使得我们临大事而有静气,使得面对任何的动乱时,我心净如水,我可以极为冷静的态度来观察。鲁莽是没有用的,匹夫之勇,拔剑而起,控拳而斗,然后是扑然倒地,表现得很勇敢。初生牛犊不怕虎,早晚就被虎吃掉,就是这样。再勇敢没有用,那是一种盲目。所以作为少林文化它把禅文化引入到武功里了,引入到功夫里来。你要作为一个真正的武功表达者,心理素质是第一的。不具备这个心理素质的人,最好不干这个,天下之大,什么都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来做这个呢?受这个罪呢,每一次比赛紧张的心跳,比赛完了,不到三十岁心脏病严重了。所以在少林文化特别是少林的武文化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少林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于是乎少林文化也在承担一个责任,向全世界表达一个真正的中国文化,这个责任就落在少林的身上,能不能借少林寺的法缘和禅机,能够振兴中华民族的武文化!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