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杂文>> 李零 Li L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8年6月12日)
花间一壶酒
  本书收入的文章是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作者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第1节:说校园政治
  当年贾谊上《治安策》,开头有一段话,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现在呆在校园里,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为国家计,也为知识分子计,我以为目前的高校,有许多弊政亟待革除,即使不能根治,也应把矛盾缩小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不利于安定团结,也不利于稳定人心。
  这些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当中,有些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过渡的性质而造成,实出无奈,但也有些是人为造成,则属火上浇油。比如工资统配、职称统配,这些都是早已有之,是体现计划经济特点的东西,带有大锅饭和铁饭碗的性质,就还没有医治的良方。
  铁饭碗,国外也有,比如美国大学的"终身职"(tenure),就是吃教书这碗饭人的梦寐以求,只有把它拿到手,屁股才坐得稳。我们这儿穷归穷,但位子多,一水儿都是"终身职",课程满打满算没多少,剩下一大堆时间可以搞科研(当然也可以让某些人睡大觉或干其他什么事儿),我跟外国的同行吹,他们甭提多羡慕。这样的铁饭碗,我看还是有好处,或者至少在眼下有好处。它是保障知识分子生存,防止他们被商海淹死的"救生圈"。说穿了,是一种保险制度。
  大锅饭吃着,铁饭碗端着,有些事,咱们就得忍着。比如"职称",明明就是个"猪肉票",怎么匀也匀不过来,怎么评也评不合理。"二级评审,系为基础",多少人的命攥在几十个评委手中,他们是如今的"文章司命"。这些人要是老板,雇谁开谁,大家没脾气,但非得挂上个"评"字,问题就多了。一堆不同学科搁一块,萝卜白菜怎么比?
  论资破格,双轨并行,往往导致某些人用前者评自己或自己的朋友,用后者评自己的学生或自己朋友的学生,造成"托孤寄后"(而且往往是"祖孙相继"),关系学的影响太大。量化管理,靠刊物分级,靠引用率,靠表格,靠打分,靠统计,表面上很科学,实际是为了堵别人的嘴,叫你有火没处撒。有人"五项全能",科研立项、教学量、获奖、著作、社会工作,样样行,只因没有"大树"(强硬的导师),照样淘汰出局。
  本来就"僧多粥少",还一个劲搞"二桃杀三士",弄得一帮知识分子比范进还范进,老脸一抹,什么都不顾。弄虚作假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者有之,投书诬告他人者有之,提点心匣子到评委家走动苦苦哀求乃至下跪大哭者有之,甚至赌气轻生搁一摞书在路边扬言到轮下讨公道者也有之。汰优存劣,以中国之大,也许只是局部,但埋没人才绝不是少数。
  比如我的同行,考古学家卢连城,古文字学家何琳仪,他们都比我年长,在同辈中成绩很突出,无论横比竖比,论年资,论水平,我都看不出有什么道理,非把他们压在下边。当年,1948年,中央研究院评第一届院士,有些人,如李济先生,对郭沫若看法很坏,但讲学问,还是承认郭的贡献,照样推选郭先生当院士,虽然郭先生自己不接受。
  我们的评委怎么就这么没气量也没眼光?对评职称一事,现在大家都习惯于拿"看开"二字安慰别人或自我解嘲。我不相信,这样的事,拿眼睛"看"就能"看开",也不认为"骂"就能解决问题。因为骂归骂,套摆在那里,谁都得往里钻,只要钻进去就不骂了。但自己的看法也未见其高明,还是两字:没辙。
第2节:给不合理制度"火上浇油"
  给现在不合理的制度"火上浇油",突出问题有三个,我看,这才值得请名医会诊,下良方猛药狠治一下。
  这三个问题,头号问题是"工程热"。知识分子搞科研,有人送钱,甭管国家的钱,死人的钱,外边的钱,谁说不是好事。问题不在钱。钱是"好东西",但一跟权力挂钩,成为控制财力、人力,定人生死祸福,当"学术寡头"的东西,就是一种腐蚀剂。再清高的人也趋之若骛,"人文精神"全都掉钱眼里去了。
  本来文科和理科不同,不一定非得强调集体协作,非得拿"修四库"当学科建设,好像只有资料长编式的大丛书(可配合图书市场)才算成果。在这个领域中,恐怕更应提倡的还是独立研究、创造性的研究,当教授的和当学生的都要有这种精神。
  可是有些人不是这样,越是年纪一大把,劲头不够使,还越是热衷"修长城",非巧立名目,弄一大把钱,拖一大批人,搞"大兵团会战",不但造成金钱浪费,也造成人才浪费。"跨"上一个"世纪",这一堆人就埋在"长城"底下了。
  现在,大家一窝蜂地上大项目(有些项目可以高达上千万),效益如何,值得怀疑。据说全国结项,大部分都完不成。这要搁在经济领域,至少也是渎职罪。大量资产流失且不说,还影响安定团结。
  我的一位参加项目设计的朋友讲,现在是花国家的钱不干事,评这评那,样样占先;不拿钱照样出成果,反倒吃亏倒霉,样样没份。特别是有些人简直贪得无厌,旧项目啃两口丢一边,又冲新项目去了,自己报不成,就打学生的旗号,能霸一个算一个。这样的风气,我看是该杀一杀了。
首页>> 文学论坛>> 杂文>> 李零 Li L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8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