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上)于去年7月22日出版后,受到读者热情欢迎,连续五个月高居各大排行榜前列,销量突破200万册。下册与上册一样,首批刚印刷55万册,即被预订180万册的数字所突破,立即翻倍加印,仍然不够应付雪片似的订单。
《品三国》(下)的第三部“三国鼎立”12集,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讲述了魏、蜀、吴三大集团在赤壁之战后,又经历了几次战争,谁也吃不掉谁,刘备入蜀,曹操势力再无法扩张到南方,孙权独霸江南,三大集团这才各自称帝,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四部“重归一统”12集,是“百家讲坛”尚未播出的内容。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用武力建立了“非士族政权”后,与士族阶级的矛盾、冲突、斗争越演越烈。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这是历史宿命,因为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代表了这一特殊历史的前进方向。
有幸先睹的好几位专家、编辑都说,《品三国》的上册很好看,下册更精彩,到底不愧是易中天!
《品三国》(下)的第三部“三国鼎立”12集,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讲述了魏、蜀、吴三大集团在赤壁之战后,又经历了几次战争,谁也吃不掉谁,刘备入蜀,曹操势力再无法扩张到南方,孙权独霸江南,三大集团这才各自称帝,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四部“重归一统”12集,是“百家讲坛”尚未播出的内容。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用武力建立了“非士族政权”后,与士族阶级的矛盾、冲突、斗争越演越烈。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这是历史宿命,因为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代表了这一特殊历史的前进方向。
有幸先睹的好几位专家、编辑都说,《品三国》的上册很好看,下册更精彩,到底不愧是易中天!
刘备病逝于永安后,继位的刘禅只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把所有的军政要务都交给了诸葛亮,蜀汉政权从此进入“诸葛亮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刘禅和诸葛亮也是一对非常君臣。那么,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又有什么历史的隐秘呢?
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临终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的。因为刘备的托孤,托出去的不仅是他的儿子,也是整个蜀汉政权。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他可以开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面对诸多难题。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关系。或者说,就是处理好各种关系。诸葛亮要处理的关系至少有四种,即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盟友关系和敌对关系。这些关系都很重要,但按照帝国制度,首当其冲的还是他和刘禅的君臣关系。
这里面显然有诸多问题。因为刘备的托孤太特别,既有“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交代,又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安排,确实非同一般。因此我们就有了第一个问题:刘禅执行了刘备的遗嘱吗?
答案是肯定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显然,刘禅不但执行了刘备的遗嘱,还有加码。我们不妨一项一项来做个解释。
一,封武乡侯。武乡,前人解释为南郑的武乡谷,缪钺先生说是错的,应该是琅琊郡的武乡县。因为诸葛亮是琅琊郡人,所以就把琅琊郡的武乡县封给他;正如张飞是涿郡人,就封张飞为西乡侯。西乡和武乡都是县。西乡县在今北京市房山西南,武乡县西汉时属琅琊郡,后来撤销,所以张飞和诸葛亮都是县侯,不是乡侯。有人说,琅琊郡武乡县并非蜀土,怎么能封?这其实也是当时的一种制度,叫做“遥领”。比如刘备的儿子刘永封鲁王,刘理封梁王,都是。后来孙权也用这样的方式封建诸王。这样封,有两个意义。一是抬高受封者的地位,二是表明自己是天下之主。对于蜀汉政权,则还有一个意义,即表明自己是正统。
二,开府治事。开府,就是建立府署,自辟僚属,也就是建立属于官员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办事机构和官僚体系。西汉初年,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都是开府的。后来的大将军,也开府。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且自任丞相,是开府的;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却不开府。这里面差别很大。开府,就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不开府就没有。所以这件事情的意义最为重大,后面还要再说。
三,领益州牧。我们知道,所谓“蜀汉”,其实就是益州。蜀汉丞相管的地方,和益州牧管的地方,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丞相而兼益州牧,岂非多此一举?当然不是。尽管从地理范围看,蜀汉就是益州;但从国家体制看,蜀汉是蜀汉,益州是益州。区别在哪里呢?蜀汉是王朝,益州是郡县;蜀汉丞相是中枢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员。前者拥有的是中央行政权,后者拥有的是地方行政权。这两个职务的权限是不一样的,任务也是不一样的。州牧是“牧民”的官,丞相是“牧官”的官。当然,州牧也“牧官”(管理太守、县令),但丞相却不“牧民”。因此从制度上讲,是两个不同的职务。
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临终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的。因为刘备的托孤,托出去的不仅是他的儿子,也是整个蜀汉政权。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他可以开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面对诸多难题。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关系。或者说,就是处理好各种关系。诸葛亮要处理的关系至少有四种,即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盟友关系和敌对关系。这些关系都很重要,但按照帝国制度,首当其冲的还是他和刘禅的君臣关系。
这里面显然有诸多问题。因为刘备的托孤太特别,既有“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交代,又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安排,确实非同一般。因此我们就有了第一个问题:刘禅执行了刘备的遗嘱吗?
答案是肯定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显然,刘禅不但执行了刘备的遗嘱,还有加码。我们不妨一项一项来做个解释。
一,封武乡侯。武乡,前人解释为南郑的武乡谷,缪钺先生说是错的,应该是琅琊郡的武乡县。因为诸葛亮是琅琊郡人,所以就把琅琊郡的武乡县封给他;正如张飞是涿郡人,就封张飞为西乡侯。西乡和武乡都是县。西乡县在今北京市房山西南,武乡县西汉时属琅琊郡,后来撤销,所以张飞和诸葛亮都是县侯,不是乡侯。有人说,琅琊郡武乡县并非蜀土,怎么能封?这其实也是当时的一种制度,叫做“遥领”。比如刘备的儿子刘永封鲁王,刘理封梁王,都是。后来孙权也用这样的方式封建诸王。这样封,有两个意义。一是抬高受封者的地位,二是表明自己是天下之主。对于蜀汉政权,则还有一个意义,即表明自己是正统。
二,开府治事。开府,就是建立府署,自辟僚属,也就是建立属于官员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办事机构和官僚体系。西汉初年,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都是开府的。后来的大将军,也开府。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且自任丞相,是开府的;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却不开府。这里面差别很大。开府,就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不开府就没有。所以这件事情的意义最为重大,后面还要再说。
三,领益州牧。我们知道,所谓“蜀汉”,其实就是益州。蜀汉丞相管的地方,和益州牧管的地方,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丞相而兼益州牧,岂非多此一举?当然不是。尽管从地理范围看,蜀汉就是益州;但从国家体制看,蜀汉是蜀汉,益州是益州。区别在哪里呢?蜀汉是王朝,益州是郡县;蜀汉丞相是中枢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员。前者拥有的是中央行政权,后者拥有的是地方行政权。这两个职务的权限是不一样的,任务也是不一样的。州牧是“牧民”的官,丞相是“牧官”的官。当然,州牧也“牧官”(管理太守、县令),但丞相却不“牧民”。因此从制度上讲,是两个不同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