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讓經典成為我們的心靈發動機
香港明報集團主席、《亞洲周刊》社長張曉卿
有幸一睹名傢風采,傾聽名傢教言,乃人生的一件樂事。
我們除了分享名傢的創作經驗和人生閱歷之外,也將從中獲取他們對文化充滿樂觀的信心,並為千萬的讀者開拓心靈的新境界。
在文化的氛圍中,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內在和永恆的價值。
一個社會存在的可貴,不在繁華的外表,而在於創造出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或民族性格。
易中天的《品三國》和於丹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見證了當前中華經典普及化的熱潮。
重新認識經典,其實並不是衹走回從前,而是為了要走嚮未來。
要準確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我們纔可以擁有未來的智慧。
易中天和於丹,都是經典靈感海洋中的探索者,讓我們發現那些被偏見迷霧所掩蓋的文化真貌,發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發現我們在21世紀的新旅程和新方向。
我們感謝於丹和易中天為中華經典的普及化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們激活了全球華人對經典的重新思考。
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為經典做出了更豐富、更多彩多姿的詮釋,提供了更多的"附加值",也刺激了更多的人去擁抱經典。
浩瀚的經典不再受限於"定於一"的一元化詮釋,而是面嚮"百花齊放"的多元格局。
格局决定了結局。
讓這些被重新發現的經典,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心靈發動機,啓動我們的想象力,也啓動我們的創造力。
建構中華民族的美好遠景,並不能單靠經濟力量來支撐,還必須在文化思想的深遠層面上不斷地反思、探索、創造或再創造中尋找更豐盛的養分,以便與經濟前進的列車並駕齊驅。
但願各位學者對中華經典的探索、研究成果以及所引發的思潮,能普及並深入全球華人世界,啓發文化新思維,促生更多的文化創造力。
序二他們點燃文化的火炬《亞洲周刊》
總編輯邱立本
"歷史超男"易中天教授和"國學超女"於丹教授,兩位文化明星同臺出現是空前的,他們是第一次聯手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更是第一次聯手著述。
大傢都期待着這兩位的相遇會有化學作用出現,能夠擦出智慧火花,用他們的智慧和妙語,點燃我們文化的火炬,來照亮我們文化的版圖。
《論語》和"三國",《論語》可以說是廟堂的,是道德理想國;"三國"可以說是很江湖的,是很重視權謀之術的。
但是這兩個經典,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中的,都在我們歷史上有很重要的位置。
兩種不同年代的經典,從江湖到廟堂,都發揮着巨大的影響力。
易中天、於丹和大傢談的並不衹是學問,他們是在用整個生命的溫度去感受千百年以來整個中國經典的溫度。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說:"我講歷史的方式可以總結成四句話: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最後落腳在人性上。
"所以他們的表達方式,在我們過去的學術界,在知識界的談論裏面,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
今天的我們,特別需要這樣在經典裏面尋找一種新的智慧。
回歸經典閱讀,回歸對經典的重新認識,是保持我們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喚醒我們深層歷史記憶的最好方式。
我們目前有很多新的挑戰,也必須要回到從前,才能夠走嚮未來。
易中天和於丹的出現,拉近了我們和傳統文化經典的距離,但我們閱讀的應該是經典,而非學術明星,正如於丹教授所說:"希望大傢現在就忘掉我,回歸到對經典的研讀中。
"
香港明報集團主席、《亞洲周刊》社長張曉卿
有幸一睹名傢風采,傾聽名傢教言,乃人生的一件樂事。
我們除了分享名傢的創作經驗和人生閱歷之外,也將從中獲取他們對文化充滿樂觀的信心,並為千萬的讀者開拓心靈的新境界。
在文化的氛圍中,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內在和永恆的價值。
一個社會存在的可貴,不在繁華的外表,而在於創造出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或民族性格。
易中天的《品三國》和於丹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見證了當前中華經典普及化的熱潮。
重新認識經典,其實並不是衹走回從前,而是為了要走嚮未來。
要準確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我們纔可以擁有未來的智慧。
易中天和於丹,都是經典靈感海洋中的探索者,讓我們發現那些被偏見迷霧所掩蓋的文化真貌,發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發現我們在21世紀的新旅程和新方向。
我們感謝於丹和易中天為中華經典的普及化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們激活了全球華人對經典的重新思考。
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為經典做出了更豐富、更多彩多姿的詮釋,提供了更多的"附加值",也刺激了更多的人去擁抱經典。
浩瀚的經典不再受限於"定於一"的一元化詮釋,而是面嚮"百花齊放"的多元格局。
格局决定了結局。
讓這些被重新發現的經典,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心靈發動機,啓動我們的想象力,也啓動我們的創造力。
建構中華民族的美好遠景,並不能單靠經濟力量來支撐,還必須在文化思想的深遠層面上不斷地反思、探索、創造或再創造中尋找更豐盛的養分,以便與經濟前進的列車並駕齊驅。
但願各位學者對中華經典的探索、研究成果以及所引發的思潮,能普及並深入全球華人世界,啓發文化新思維,促生更多的文化創造力。
序二他們點燃文化的火炬《亞洲周刊》
總編輯邱立本
"歷史超男"易中天教授和"國學超女"於丹教授,兩位文化明星同臺出現是空前的,他們是第一次聯手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更是第一次聯手著述。
大傢都期待着這兩位的相遇會有化學作用出現,能夠擦出智慧火花,用他們的智慧和妙語,點燃我們文化的火炬,來照亮我們文化的版圖。
《論語》和"三國",《論語》可以說是廟堂的,是道德理想國;"三國"可以說是很江湖的,是很重視權謀之術的。
但是這兩個經典,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中的,都在我們歷史上有很重要的位置。
兩種不同年代的經典,從江湖到廟堂,都發揮着巨大的影響力。
易中天、於丹和大傢談的並不衹是學問,他們是在用整個生命的溫度去感受千百年以來整個中國經典的溫度。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說:"我講歷史的方式可以總結成四句話: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最後落腳在人性上。
"所以他們的表達方式,在我們過去的學術界,在知識界的談論裏面,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
今天的我們,特別需要這樣在經典裏面尋找一種新的智慧。
回歸經典閱讀,回歸對經典的重新認識,是保持我們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喚醒我們深層歷史記憶的最好方式。
我們目前有很多新的挑戰,也必須要回到從前,才能夠走嚮未來。
易中天和於丹的出現,拉近了我們和傳統文化經典的距離,但我們閱讀的應該是經典,而非學術明星,正如於丹教授所說:"希望大傢現在就忘掉我,回歸到對經典的研讀中。
"
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
要有能力看見"我"的心於丹《論語》到今天已經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時間了,它對於今天到底還有什麽樣的價值?我想"情懷"二字足以概括。
如果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我們就用不着像歷代書生皓首窮經那樣逐字逐句地去做它的註釋。
那麽,我們今天怎麽去看待《論語》呢?我們不能說它逐字逐句適用於今天的現實。
《論語》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儒術在罷黜百傢之後被推為獨尊之輩,這是政治;曾經作為儒學,歷代那麽多的儒生把自己的一生埋進去,這是學問;也曾作為"儒教",和"道"、"釋"並呈廟堂之高。
我們站在今天,我們生活在當下,這一切我都不去談。
我想說的是,《論語》是一種文化基因,《論語》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隨時從心中被啓動、被喚醒。
我們很小的時候會受到一種教育,講我們要建立生命的覺悟。
那麽,何謂"覺悟"?其實這是一個佛傢語。
我們回到最本初的字義看看,很有意思。
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呢,是竪心加一個"吾"。
所以,覺悟、覺悟,本初的含義就是"見我心",也就是"是不是有能力看見了我的心"。
在這樣一個媒體資訊很發達的時代,在網上,我們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資訊,瞭解這個世界已非難事。
但是,"見我心"的能力,未必會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同步增長。
我們面對自己的時候,發現比過去更迷惑,因為我們的生活更復雜了。
我們比過去更艱難,因為我們在復雜的生活中,可抉擇的東西更繁復。
所以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想,認知心靈,從古聖先賢那裏找到一點簡單真理,以生活為依據,這就是我們今天重讀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過孔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去遵守它嗎?老師告訴他,如果有這個字,這個字就是"恕",寬恕的"恕",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知道自己有真正的強者心態,這個時候自己也天寬地寬了。
不想勉強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還有,當我們要錦上添花多做一步的時候,也許有一個理性的聲音提醒你說"過猶不及",那麽"適可而止"吧。
所有這些話,都耳熟能詳。
其實,今天我們如果行走在中國的農村,遇到那些目不識丁的老奶奶,她一輩子沒念過什麽書,但她仍然知道孔夫子。
也就是說,孔子不是文化人的專利,《論語》也不是高深學問,更不是象牙塔的專屬,它其實就是埋藏在我們心裏的一種基因、一種方式,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用生命、用體溫重新焐熱它、啓動它,讓它給我們一點生活經驗的分享,一點智慧的激蕩,這就足夠了。
所以對我們來講,《論語》不是艱澀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去係統解讀;《論語》也不是遙遠的,我們可以敬而近,而不是敬而遠。
真正的經典永遠是樸素的,所謂"道不遠人"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我想跟大傢分享的《論語》。
易中天其實《論語》它本來就是一個草根的作品,因為孔子這個人本來是一個民間的學者或者說民間思想傢。
他雖然也到官方去推銷他的這個思想,但是他的這個推銷好像是不太成功的,所以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給自己寫的關於《論語》的書就命名為《喪傢狗》,也就是說,當年的那個孔子也不過是條"喪傢犬"而已,至於被供上了廟堂,那是後來的事情;而後來被供上廟堂的那個孔子已非當年那個"喪傢"的孔子了。
《論語》一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它纔被供起來,這個時候孔子就有一個""了,他就開始有了封號,就有了什麽廟啊,有了他的店啊等等,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我個人覺得讀《論語》的人還不太多。
曹操攬申韓之術,諸葛亮喜歡商鞅,這個時候儒術就與"百傢"遭遇了。
遭遇的結果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是儒學相對比較衰敗的時期,到了魏晉,也不是儒學的時代。
實際上曹操也好,劉備、諸葛亮也好,包括孫權,他們要建立的政權,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就是"法傢寒族之政權"。
陳寅恪先生把曹操建立的政權叫"法傢寒族之曹魏政權",所以那個時候我估計是沒人讀《論語》的,即使有人悄悄地讀,也不一定有前途。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
要有能力看見"我"的心於丹《論語》到今天已經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時間了,它對於今天到底還有什麽樣的價值?我想"情懷"二字足以概括。
如果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我們就用不着像歷代書生皓首窮經那樣逐字逐句地去做它的註釋。
那麽,我們今天怎麽去看待《論語》呢?我們不能說它逐字逐句適用於今天的現實。
《論語》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儒術在罷黜百傢之後被推為獨尊之輩,這是政治;曾經作為儒學,歷代那麽多的儒生把自己的一生埋進去,這是學問;也曾作為"儒教",和"道"、"釋"並呈廟堂之高。
我們站在今天,我們生活在當下,這一切我都不去談。
我想說的是,《論語》是一種文化基因,《論語》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隨時從心中被啓動、被喚醒。
我們很小的時候會受到一種教育,講我們要建立生命的覺悟。
那麽,何謂"覺悟"?其實這是一個佛傢語。
我們回到最本初的字義看看,很有意思。
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呢,是竪心加一個"吾"。
所以,覺悟、覺悟,本初的含義就是"見我心",也就是"是不是有能力看見了我的心"。
在這樣一個媒體資訊很發達的時代,在網上,我們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資訊,瞭解這個世界已非難事。
但是,"見我心"的能力,未必會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同步增長。
我們面對自己的時候,發現比過去更迷惑,因為我們的生活更復雜了。
我們比過去更艱難,因為我們在復雜的生活中,可抉擇的東西更繁復。
所以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想,認知心靈,從古聖先賢那裏找到一點簡單真理,以生活為依據,這就是我們今天重讀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過孔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去遵守它嗎?老師告訴他,如果有這個字,這個字就是"恕",寬恕的"恕",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知道自己有真正的強者心態,這個時候自己也天寬地寬了。
不想勉強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還有,當我們要錦上添花多做一步的時候,也許有一個理性的聲音提醒你說"過猶不及",那麽"適可而止"吧。
所有這些話,都耳熟能詳。
其實,今天我們如果行走在中國的農村,遇到那些目不識丁的老奶奶,她一輩子沒念過什麽書,但她仍然知道孔夫子。
也就是說,孔子不是文化人的專利,《論語》也不是高深學問,更不是象牙塔的專屬,它其實就是埋藏在我們心裏的一種基因、一種方式,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用生命、用體溫重新焐熱它、啓動它,讓它給我們一點生活經驗的分享,一點智慧的激蕩,這就足夠了。
所以對我們來講,《論語》不是艱澀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去係統解讀;《論語》也不是遙遠的,我們可以敬而近,而不是敬而遠。
真正的經典永遠是樸素的,所謂"道不遠人"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我想跟大傢分享的《論語》。
易中天其實《論語》它本來就是一個草根的作品,因為孔子這個人本來是一個民間的學者或者說民間思想傢。
他雖然也到官方去推銷他的這個思想,但是他的這個推銷好像是不太成功的,所以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給自己寫的關於《論語》的書就命名為《喪傢狗》,也就是說,當年的那個孔子也不過是條"喪傢犬"而已,至於被供上了廟堂,那是後來的事情;而後來被供上廟堂的那個孔子已非當年那個"喪傢"的孔子了。
《論語》一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它纔被供起來,這個時候孔子就有一個""了,他就開始有了封號,就有了什麽廟啊,有了他的店啊等等,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我個人覺得讀《論語》的人還不太多。
曹操攬申韓之術,諸葛亮喜歡商鞅,這個時候儒術就與"百傢"遭遇了。
遭遇的結果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是儒學相對比較衰敗的時期,到了魏晉,也不是儒學的時代。
實際上曹操也好,劉備、諸葛亮也好,包括孫權,他們要建立的政權,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就是"法傢寒族之政權"。
陳寅恪先生把曹操建立的政權叫"法傢寒族之曹魏政權",所以那個時候我估計是沒人讀《論語》的,即使有人悄悄地讀,也不一定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