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Literature>> 小说评论>> Mei Chaorong   China   现代中国  
读《金瓶梅》品明朝社会
  《金瓶梅》问世以来,围绕着它是不是“黄”书的争论,一直是个无法避免的论题。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这种现象虽有些改观,但仍然没有停止过。值得欣慰的是,这已经不是研究《金瓶梅》的主要问题了。大多数人越来越接受《金瓶梅》,关键是书中涉及,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世俗风情、人文地理以及人性、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众生百态的明朝社会风貌。研究《金瓶梅》不仅仅是研究它的文学性,关键是能够从书中找到明朝社会的缩影,这就赋予了它社会性。
杀人不见血的刀(1)
  蔡攸见上面写着“白米五百石”,叫来保近前说道:“蔡老爷亦因言官论列,连日回避。阁中之事并昨日三法司会问,都是右相李爷秉笔。杨老爷的事,昨日内里有消息出来,圣上宽恩,另有处分了。其手下用事有名人犯,待查明问罪。你还到李爷那里去说。”
  ——《金瓶梅》第十八回
  《金瓶梅》一书中字里行间讲的是宋朝时期的事情,其实质则为明朝社会的历史。书中没有提到过宰相这个词,那是因为明朝从朱元璋起就不再设立这一职位了。尽管如此,书里却提到了太师这个字眼,太师的职务在中国古代官职中可以看是宰相的另一个别称。这不是说太师就是宰相,而是说太师与宰相的职务有些类似之处。
  宰相是一种官职,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管理文武百官。这一职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此后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但是把宰相真正作为官称,却是秦国末期的事情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建立一个开天辟地的帝国,对王朝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是这个时候,确立宰相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其正式官名为丞相。以后的朝代虽有变动,不过大体上都延续使用下来。到了元代,以中书省总理政务,统辖六部,以中书令、平章事为宰相。明朝建国初年,接受一部分元朝旧制,其中就有沿袭宰相制度一项。
  在古代,丞相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虽说有主副之分,但是,这种分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到了明初则又以左为尊。
  宰相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汉代宰相陈平曾经很好地诠释过宰相的职责,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也就是说,宰相是皇帝的“超级助理”,对内、对外,甚至对皇帝本人都有干涉的权力。
  既然宰相有如此大的权力,如果交给一个道德与能力稍差的人,那就会很容易成为朝纲上的不稳定分子。可能某一天,他就能带领百官,对抗皇上,成为皇帝执政的阻碍。有如,董卓为专权,封自己为相;曹操为了掌权,也自封为相。事实要是真变成那样,当不当皇帝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朱元璋坐上了皇帝位置后,本来这个人疑心病就重,再加上这么个特殊位置,让他逐渐感到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整天害怕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为了让自己睡个安稳觉,也为了子孙“有口饭吃”,朱元璋开始琢磨着试图调整一下体制,以加强皇权。
  朱元璋当政时,也曾经设立过两个丞相。一个为左丞相,一个是右丞相。左丞相是李善长,右丞相为徐达。因为徐达常年在外领兵打仗,实际权力都掌握在李善长一人手里。
  李善长是朱元璋攻下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还在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便出任右相国,指挥作战,组织供应,事事皆能妥善处理,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之后,他的儿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为驸马,权势显赫,是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
  淮西集团势力在朝廷内权势熏天,日益膨胀。一生多疑的朱元璋对他颇存顾忌。于是找了个理由,说李善长年龄已高,并且有病在身,在洪武四年,让他告老还乡了,当时李善长五十八岁。朱元璋虽然撤了李善长的官职,但是此时并没有彻底撤去宰相职位,因为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来说,过早裁撤如此重要的职位,时机尚未成熟。朱元璋真正撤销宰相制度,是从胡维庸身上下的手。
  朱元璋撤换李善长时,为了选择一个能够接替李善长职务的人,曾经向刘基请教过合适人选。
杀人不见血的刀(2)
  刘基说:“善长为元勋旧臣,能调和诸将,不宜骤换。”朱元璋道:“善长屡言卿短,卿乃替他说情么?(李善长跟刘基不和)朕将令卿为右相。”刘基连忙顿首道:“臣实小材,何能任相?”估计当时,刘基不是不想当宰相,而是他不敢当。可能刘基预料到在淮西集团掌权的情况下,自己即使做了宰相,也必然会受到排挤,故而坚决不肯任相职。
  朱元璋又问:“杨宪何如?”刘基答道:“宪有相材,无相器。”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道:“器量褊浅,比宪不如。”朱元璋又问及胡惟庸,刘基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朱元璋默然无言。但是后来朱元璋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任用了善于钻营的胡惟庸。刘基叹道:“惟庸得志,必为民害。”
  胡惟庸,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在和州投奔朱元璋,被用为元帅府办差。由于他与李善长是同乡,在李善长提携下,青云直上,先后任宣使、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他被召回朝廷,任太常少卿,进太常卿。洪武三年(1370年),又被升为中书省参知政事。
  因李善长的提携,胡惟庸于洪武六年(1373年)进入中书省,与汪广洋同任右丞相,左丞相空缺。胡惟庸入相后,他的精明干练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这期间,胡惟庸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为妻,结成姻亲,使得他与李善长关系更进一步。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加上李善长的旧属们也极力帮助他,胡惟庸可谓如鱼得水。由于他逢迎有术,渐得朱元璋宠信。到洪武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独揽丞相之权。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生杀黜陟,为所欲为。内外诸司所呈现给皇帝的奏章,胡惟庸全部要先拿过来审视,看到有对自己不利的奏折,就隐匿不上报。胡惟庸权倾朝野,许多人都看他脸色行事,敢怒不敢言。
  对于异己者,胡惟庸必定会打击报复。因入相问题,胡惟庸曾与刘基有过节(刘基不同意胡维庸做丞相)。恰恰刘基家乡附近有一片空地,一向为盐枭占据,刘基奏请设巡检司进行管辖,盐枭不服,反而聚众作乱。刘基儿子刘琏将实情上奏,但是没有按照程序先向中书省报告,掌管中书省的胡惟庸认为刘基蔑视他,越加愤怒,于是唆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诬称此地有王气,刘基想据为己有,用来修墓,应严加惩处。朱元璋便撤除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忧愤成疾,没过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对于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朱元璋也略有察觉,对他的擅权更是感到不满。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今天越南中部的一个城市国家,派使臣前来朝贡,朱元璋不知道,等到事情过后,朱元璋问及此事的时候,胡惟庸又与礼部互相推卸责任,朱元璋非常恼火,连下敕书,把宰相跟礼部尚书抓进了监狱。胡惟庸已明显失宠。大概是揣度到朱元璋的心理,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首先告胡惟庸谋反。与此同时,被谪为中书省属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也揭发了胡惟庸的许多隐私。结果,朱元璋顺势就把胡惟庸处死了。
  另外,关于胡惟庸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视为大明的祥瑞,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下令将胡惟庸逮捕,立即命廷臣进行审讯,随即以谋反罪就把胡惟庸处死了。
  胡惟庸猝然被诛,是明代开国以来空前大案。据《明史》记载: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五年后,洪武十八年,李存义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获封绩,善长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发,捕绩下吏,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会善长家奴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陆仲亨家奴首仲亨、费聚等与胡惟庸共谋不轨。帝怒,肃清逆党,胡狱坐死之功臣封侯者二十余人,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不清。
Home>> Literature>> 小说评论>> Mei Chaorong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