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攸見上面寫着“白米五百石”,叫來保近前說道:“蔡老爺亦因言官論列,連日回避。閣中之事並昨日三法司會問,都是右相李爺秉筆。楊老爺的事,昨日內裏有消息出來,聖上寬恩,另有處分了。其手下用事有名人犯,待查明問罪。你還到李爺那裏去說。”
——《金瓶梅》第十八回
《金瓶梅》一書中字裏行間講的是宋朝時期的事情,其實質則為明朝社會的歷史。書中沒有提到過宰相這個詞,那是因為明朝從朱元璋起就不再設立這一職位了。儘管如此,書裏卻提到了太師這個字眼,太師的職務在中國古代官職中可以看是宰相的另一個別稱。這不是說太師就是宰相,而是說太師與宰相的職務有些類似之處。
宰相是一種官職,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體係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管理文武百官。這一職位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秦國,此後在諸侯國內普遍設置。但是把宰相真正作為官稱,卻是秦國末期的事情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建立一個開天闢地的帝國,對王朝的政治體製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正是這個時候,確立宰相的職責是“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使之成為正式官製,其正式官名為丞相。以後的朝代雖有變動,不過大體上都延續使用下來。到了元代,以中書省總理政務,統轄六部,以中書令、平章事為宰相。明朝建國初年,接受一部分元朝舊製,其中就有沿襲宰相制度一項。
在古代,丞相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稱主相;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稱副相。雖說有主副之分,但是,這種分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秦時左相大,漢朝右相大,到了明初則又以左為尊。
宰相的權力是相當大的,地位僅次於皇帝,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漢代宰相陳平曾經很好地詮釋過宰相的職責,是:“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撫萬民、明庶物;外鎮四夷諸侯,內使卿大夫各盡職務。”也就是說,宰相是皇帝的“超級助理”,對內、對外,甚至對皇帝本人都有干涉的權力。
既然宰相有如此大的權力,如果交給一個道德與能力稍差的人,那就會很容易成為朝綱上的不穩定分子。可能某一天,他就能帶領百官,對抗皇上,成為皇帝執政的阻礙。有如,董卓為專權,封自己為相;曹操為了掌權,也自封為相。事實要是真變成那樣,當不當皇帝也就沒什麽意思了。
朱元璋坐上了皇帝位置後,本來這個人疑心病就重,再加上這麽個特殊位置,讓他逐漸感到皇權與相權的衝突,整天害怕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為了讓自己睡個安穩覺,也為了子孫“有口飯吃”,朱元璋開始琢磨着試圖調整一下體製,以加強皇權。
朱元璋當政時,也曾經設立過兩個丞相。一個為左丞相,一個是右丞相。左丞相是李善長,右丞相為徐達。因為徐達常年在外領兵打仗,實際權力都掌握在李善長一人手裏。
李善長是朱元璋攻下滁陽後,接納下來的謀士。還在朱元璋稱吳王時,李善長便出任右相國,指揮作戰,組織供應,事事皆能妥善處理,充分展現他裁决如流的才幹。之後,他的兒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為駙馬,權勢顯赫,是朝廷中掌握實權的淮西集團首領。
淮西集團勢力在朝廷內權勢熏天,日益膨脹。一生多疑的朱元璋對他頗存顧忌。於是找了個理由,說李善長年齡已高,並且有病在身,在洪武四年,讓他告老還鄉了,當時李善長五十八歲。朱元璋雖然撤了李善長的官職,但是此時並沒有徹底撤去宰相職位,因為對於一個剛剛建立的王朝來說,過早裁撤如此重要的職位,時機尚未成熟。朱元璋真正撤銷宰相制度,是從鬍維庸身上下的手。
朱元璋撤換李善長時,為了選擇一個能夠接替李善長職務的人,曾經嚮劉基請教過合適人選。
——《金瓶梅》第十八回
《金瓶梅》一書中字裏行間講的是宋朝時期的事情,其實質則為明朝社會的歷史。書中沒有提到過宰相這個詞,那是因為明朝從朱元璋起就不再設立這一職位了。儘管如此,書裏卻提到了太師這個字眼,太師的職務在中國古代官職中可以看是宰相的另一個別稱。這不是說太師就是宰相,而是說太師與宰相的職務有些類似之處。
宰相是一種官職,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體係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管理文武百官。這一職位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秦國,此後在諸侯國內普遍設置。但是把宰相真正作為官稱,卻是秦國末期的事情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建立一個開天闢地的帝國,對王朝的政治體製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正是這個時候,確立宰相的職責是“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使之成為正式官製,其正式官名為丞相。以後的朝代雖有變動,不過大體上都延續使用下來。到了元代,以中書省總理政務,統轄六部,以中書令、平章事為宰相。明朝建國初年,接受一部分元朝舊製,其中就有沿襲宰相制度一項。
在古代,丞相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稱主相;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稱副相。雖說有主副之分,但是,這種分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秦時左相大,漢朝右相大,到了明初則又以左為尊。
宰相的權力是相當大的,地位僅次於皇帝,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漢代宰相陳平曾經很好地詮釋過宰相的職責,是:“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撫萬民、明庶物;外鎮四夷諸侯,內使卿大夫各盡職務。”也就是說,宰相是皇帝的“超級助理”,對內、對外,甚至對皇帝本人都有干涉的權力。
既然宰相有如此大的權力,如果交給一個道德與能力稍差的人,那就會很容易成為朝綱上的不穩定分子。可能某一天,他就能帶領百官,對抗皇上,成為皇帝執政的阻礙。有如,董卓為專權,封自己為相;曹操為了掌權,也自封為相。事實要是真變成那樣,當不當皇帝也就沒什麽意思了。
朱元璋坐上了皇帝位置後,本來這個人疑心病就重,再加上這麽個特殊位置,讓他逐漸感到皇權與相權的衝突,整天害怕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為了讓自己睡個安穩覺,也為了子孫“有口飯吃”,朱元璋開始琢磨着試圖調整一下體製,以加強皇權。
朱元璋當政時,也曾經設立過兩個丞相。一個為左丞相,一個是右丞相。左丞相是李善長,右丞相為徐達。因為徐達常年在外領兵打仗,實際權力都掌握在李善長一人手裏。
李善長是朱元璋攻下滁陽後,接納下來的謀士。還在朱元璋稱吳王時,李善長便出任右相國,指揮作戰,組織供應,事事皆能妥善處理,充分展現他裁决如流的才幹。之後,他的兒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為駙馬,權勢顯赫,是朝廷中掌握實權的淮西集團首領。
淮西集團勢力在朝廷內權勢熏天,日益膨脹。一生多疑的朱元璋對他頗存顧忌。於是找了個理由,說李善長年齡已高,並且有病在身,在洪武四年,讓他告老還鄉了,當時李善長五十八歲。朱元璋雖然撤了李善長的官職,但是此時並沒有徹底撤去宰相職位,因為對於一個剛剛建立的王朝來說,過早裁撤如此重要的職位,時機尚未成熟。朱元璋真正撤銷宰相制度,是從鬍維庸身上下的手。
朱元璋撤換李善長時,為了選擇一個能夠接替李善長職務的人,曾經嚮劉基請教過合適人選。
劉基說:“善長為元勳舊臣,能調和諸將,不宜驟換。”朱元璋道:“善長屢言卿短,卿乃替他說情麽?(李善長跟劉基不和)朕將令卿為右相。”劉基連忙頓首道:“臣實小材,何能任相?”估計當時,劉基不是不想當宰相,而是他不敢當。可能劉基預料到在淮西集團掌權的情況下,自己即使做了宰相,也必然會受到排擠,故而堅决不肯任相職。
朱元璋又問:“楊憲何如?”劉基答道:“憲有相材,無相器。”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道:“器量褊淺,比憲不如。”朱元璋又問及鬍惟庸,劉基連連搖頭道:“不可不可,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僨轅破犁,禍且不淺了。”朱元璋默然無言。但是後來朱元璋還是根據李善長的推薦,任用了善於鑽營的鬍惟庸。劉基嘆道:“惟庸得志,必為民害。”
鬍惟庸,鳳陽府定遠(今屬安徽)人。在和州投奔朱元璋,被用為元帥府辦差。由於他與李善長是同鄉,在李善長提攜下,青雲直上,先後任宣使、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公元1367年,朱元璋稱吳王,他被召回朝廷,任太常少卿,進太常卿。洪武三年(1370年),又被升為中書省參知政事。
因李善長的提攜,鬍惟庸於洪武六年(1373年)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同任右丞相,左丞相空缺。鬍惟庸入相後,他的精明幹練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賞識。這期間,鬍惟庸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為妻,結成姻親,使得他與李善長關係更進一步。有這樣的元老重臣為後盾,鬍惟庸更加膽大妄為。加上李善長的舊屬們也極力幫助他,鬍惟庸可謂如魚得水。由於他逢迎有術,漸得朱元璋寵信。到洪武十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獨攬丞相之權。
隨着權勢的不斷增大,鬍惟庸日益驕橫跋扈,生殺黜陟,為所欲為。內外諸司所呈現給皇帝的奏章,鬍惟庸全部要先拿過來審視,看到有對自己不利的奏摺,就隱匿不上報。鬍惟庸權傾朝野,許多人都看他臉色行事,敢怒不敢言。
對於異己者,鬍惟庸必定會打擊報復。因入相問題,鬍惟庸曾與劉基有過節(劉基不同意鬍維庸做丞相)。恰恰劉基家乡附近有一片空地,一嚮為????梟占據,劉基奏請設巡檢司進行管轄,????梟不服,反而聚衆作亂。劉基兒子劉璉將實情上奏,但是沒有按照程序先嚮中書省報告,掌管中書省的鬍惟庸認為劉基蔑視他,越加憤怒,於是唆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基,誣稱此地有王氣,劉基想據為己有,用來修墓,應嚴加懲處。朱元璋便撤除了劉基的俸祿。劉基憂憤成疾,沒過多長時間就去世了。
對於鬍惟庸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也略有察覺,對他的擅權更是感到不滿。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國——今天越南中部的一個城市國傢,派使臣前來朝貢,朱元璋不知道,等到事情過後,朱元璋問及此事的時候,鬍惟庸又與禮部互相推卸責任,朱元璋非常惱火,連下敕書,把宰相跟禮部尚書抓進了監獄。鬍惟庸已明顯失寵。大概是揣度到朱元璋的心理,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塗節首先告鬍惟庸謀反。與此同時,被謫為中書省屬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也揭發了鬍惟庸的許多隱私。結果,朱元璋順勢就把鬍惟庸處死了。
另外,關於鬍惟庸的死還有一種說法:洪武十三年正月,鬍惟庸稱他傢的舊宅井裏涌出了醴泉,視為大明的祥瑞,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繮繩,急得說不出話來。衛士們立即將他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鬍惟庸傢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這纔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鬍惟庸傢墻道裏都藏着士兵,刀槍林立。於是下令將鬍惟庸逮捕,立即命廷臣進行審訊,隨即以謀反罪就把鬍惟庸處死了。
鬍惟庸猝然被誅,是明代開國以來空前大案。據《明史》記載: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五年後,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二十一年,藍玉徵沙漠,獲封績,善長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發,捕績下吏,訊得其狀,逆謀益大著。會善長傢奴盧仲謙首善長與惟庸往來狀,陸仲亨傢奴首仲亨、費聚等與鬍惟庸共謀不軌。帝怒,肅清逆黨,鬍獄坐死之功臣封侯者二十餘人,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乃為《昭示姦黨錄》佈告天下。株連蔓引,迄數年不清。
朱元璋又問:“楊憲何如?”劉基答道:“憲有相材,無相器。”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道:“器量褊淺,比憲不如。”朱元璋又問及鬍惟庸,劉基連連搖頭道:“不可不可,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僨轅破犁,禍且不淺了。”朱元璋默然無言。但是後來朱元璋還是根據李善長的推薦,任用了善於鑽營的鬍惟庸。劉基嘆道:“惟庸得志,必為民害。”
鬍惟庸,鳳陽府定遠(今屬安徽)人。在和州投奔朱元璋,被用為元帥府辦差。由於他與李善長是同鄉,在李善長提攜下,青雲直上,先後任宣使、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公元1367年,朱元璋稱吳王,他被召回朝廷,任太常少卿,進太常卿。洪武三年(1370年),又被升為中書省參知政事。
因李善長的提攜,鬍惟庸於洪武六年(1373年)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同任右丞相,左丞相空缺。鬍惟庸入相後,他的精明幹練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賞識。這期間,鬍惟庸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為妻,結成姻親,使得他與李善長關係更進一步。有這樣的元老重臣為後盾,鬍惟庸更加膽大妄為。加上李善長的舊屬們也極力幫助他,鬍惟庸可謂如魚得水。由於他逢迎有術,漸得朱元璋寵信。到洪武十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獨攬丞相之權。
隨着權勢的不斷增大,鬍惟庸日益驕橫跋扈,生殺黜陟,為所欲為。內外諸司所呈現給皇帝的奏章,鬍惟庸全部要先拿過來審視,看到有對自己不利的奏摺,就隱匿不上報。鬍惟庸權傾朝野,許多人都看他臉色行事,敢怒不敢言。
對於異己者,鬍惟庸必定會打擊報復。因入相問題,鬍惟庸曾與劉基有過節(劉基不同意鬍維庸做丞相)。恰恰劉基家乡附近有一片空地,一嚮為????梟占據,劉基奏請設巡檢司進行管轄,????梟不服,反而聚衆作亂。劉基兒子劉璉將實情上奏,但是沒有按照程序先嚮中書省報告,掌管中書省的鬍惟庸認為劉基蔑視他,越加憤怒,於是唆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基,誣稱此地有王氣,劉基想據為己有,用來修墓,應嚴加懲處。朱元璋便撤除了劉基的俸祿。劉基憂憤成疾,沒過多長時間就去世了。
對於鬍惟庸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也略有察覺,對他的擅權更是感到不滿。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國——今天越南中部的一個城市國傢,派使臣前來朝貢,朱元璋不知道,等到事情過後,朱元璋問及此事的時候,鬍惟庸又與禮部互相推卸責任,朱元璋非常惱火,連下敕書,把宰相跟禮部尚書抓進了監獄。鬍惟庸已明顯失寵。大概是揣度到朱元璋的心理,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塗節首先告鬍惟庸謀反。與此同時,被謫為中書省屬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也揭發了鬍惟庸的許多隱私。結果,朱元璋順勢就把鬍惟庸處死了。
另外,關於鬍惟庸的死還有一種說法:洪武十三年正月,鬍惟庸稱他傢的舊宅井裏涌出了醴泉,視為大明的祥瑞,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繮繩,急得說不出話來。衛士們立即將他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鬍惟庸傢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這纔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鬍惟庸傢墻道裏都藏着士兵,刀槍林立。於是下令將鬍惟庸逮捕,立即命廷臣進行審訊,隨即以謀反罪就把鬍惟庸處死了。
鬍惟庸猝然被誅,是明代開國以來空前大案。據《明史》記載: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五年後,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二十一年,藍玉徵沙漠,獲封績,善長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發,捕績下吏,訊得其狀,逆謀益大著。會善長傢奴盧仲謙首善長與惟庸往來狀,陸仲亨傢奴首仲亨、費聚等與鬍惟庸共謀不軌。帝怒,肅清逆黨,鬍獄坐死之功臣封侯者二十餘人,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乃為《昭示姦黨錄》佈告天下。株連蔓引,迄數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