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揭秘红楼
有一阵,每到周六深更半夜,我都等着看中央十套的名家讲坛,刘心武先生谈红楼梦。这个节目播出的时间非常晚,中间又不断被片花打断,苦苦等了一个礼拜,只能听到一小段有意思的讲义,也就十来分钟。很不过瘾。
我十一、二岁就开始读《红楼梦》,但是从来没感过兴趣,可能读得太早了。那些操之过急的父母可以引以为戒。在我们的圈子里,不懂《红楼梦》、不懂鲁迅,是一种真正的羞耻,没啥好辩解的,自己找地儿赶紧补习去。去年年底我到一个朋友家去玩,摸着一本老版的鲁迅杂文《二心集》,随意翻翻,突然就脑力激荡,迷上了他的笔调。而把书柜里其余的几本《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外集》等,全翻出来朗读,劲头大极了。
朝闻道,夕可死也。这是我当时读鲁迅的感受。回到刘心武以推理小说的方式在电视里大谈《红楼梦》,引起了我对红楼梦一书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我许多的文学联想。
可能有人对刘的解读法不以为然,太怪,太新,可是“错”有“错”着,文学本来就是建立在一连串的误读基础上的一种领悟。以某种,无论是政治观,还是历史观的正确性来要求文学,都有可能失之武断吧。
另辟蹊径解读经典,哪怕是误读,有什么关系?被人视为拙劣,又有什么要紧?刘心武在他的《谈红楼梦》一书,提到过苏联的戏剧家梅耶荷德,说,你一个作品出来,如果所有人都说你好,那么你是彻底地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你坏,那么你当然也是失败,不过这说明你总算还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是获得真正的成功了!这是“梅氏定律”。
其实,梅耶荷德还说过一句名言:“拙劣是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就让我们任性地阅读,在经典中解放我们的思维吧。
千里搭长棚
——红楼拾珠
有朋友问我:你的“红楼拾珠”写了不少了,为什么连一些一般读者觉得挺生僻的“珠语”都拾起来议论一番,却迟迟不见你写“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这颗人们耳熟能详的“珠子”呢?
其实,我也一直在构思对这颗“珠子”赏析的写法,只是觉得说浅了没啥意思,往深里说呢,则牵扯的方面颇多,怕一篇短文容不下。不过,现在我还是试一试,看能否长话短说,各层意思都点到为止。
首先要牵扯到的,就是《金瓶梅》。《红楼梦》是一部与《金瓶梅》区别很大的书。《金瓶梅》文学性很强,在刻画人物、写人物对话方面,非常出色,但《金瓶梅》不仅色情描写过度,而且作者在暴露政治腐败、社会堕落、人性黑暗的时候,只有冷静,没有任何理想色彩,升华不出精神上的东西。而《红楼梦》不同,曹雪芹透过描写,通过人物塑造,有时候更直接在叙述语言里面,融注批判的锋芒,提出了尊重以未被污染的青春女性为象征的社会人生理想,升华出含有哲理内涵的诗意。但是,毋庸讳言,《红楼梦》与《金瓶梅》又有着明显的文学上的传承与突破的关系,像“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这两句被一些读者认为是曹雪芹笔下最精彩的谚语,其实是早在《金瓶梅》里就有的。
当然,曹雪芹使用“千里搭长堋,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无论在总体构思,还是表达意蕴上,都比《金瓶梅》的作者高明、深刻。曹雪芹是在第二十六回里,让小红来说这句话的。书里交代,荣国府的大管家林之孝两口子,权势很大,却一个天聋,一个地哑。更古怪的是林之孝家的年龄比王熙凤大,却认她作干妈,而他们的女儿林红玉也就是小红,虽然相貌也还不错,又伶牙俐齿,他们却并没有倚仗自己的权势,将她安排为头二等丫头,只悄悄地安排到怡红院里,当了个浇花喂雀升茶炉子的杂使丫头,后来还是小红自己凭借真本事,才攀上了高枝,成为凤姐麾下的一员强将。这两位大管家为何如此低调?这就又牵扯到《石头记》版本问题,在有的古本里,林之孝原来写作秦之孝,据我分析,很可能其生活原型,就是秦可卿原型真实家族的仆人,后来被赠给了曹家为仆——这在那个时代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曹雪芹原来打算在书里,也点明他们与秦可卿来自同一背景,后来他改了主意,想隐去这一点,才决心把角色的姓氏,由秦改为了林。姓氏虽然改了,但其原型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却没有改,依然如实地写出来。
我的“秦学”研究,揭示出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的一个女儿,胤在书里化为了“义忠亲王老千岁“,他”坏了事“,因此他的女儿秦可卿属于藏匿性质,他“坏事”前赠予贾家的仆人,虽然不至于被穷追深究,但毕竟属于“来历不洁”,因此,林之孝家的要认王熙凤为干妈,以增加一些安全感,而他们在家里窃窃私语,也就能使早熟的小红比其他同龄人更知道世道的白云苍狗。
小红是在与一个只出场那么一次的小丫头佳蕙对话时,说出这句话来的,还接着说:“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这话与第十三回秦可卿念出的偈语“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是完全相通的。据佳蕙透露,故事发展到那个阶段的时候,贾宝玉等人还根本没有“盛筵必散”的憬悟,“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样收拾屋子,怎么样做衣裳,倒像有几百年的熬煎。”
“千里搭长棚”的歇后语,在《红楼梦》里与“树倒猢狲散”,《好了歌》及其甄士隐的解注等,是一以贯通的,里面有对世事绝不会凝固而一定会有所变化的规律性总结,也含有悲观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消极情绪。
2000年7月14日法国国庆那天,我恰好在巴黎,目睹了法国民众自发组织的“千里长桌筵”,人们沿着法国中部穿过巴黎市中心的经线,摆出筵席,大体真的相连,使用同一种图案的纸桌布,各家拿出自己准备的酒菜与邻居同仁们共享,在巴黎卢浮宫庭院和塞纳河艺术桥上,据说是那条经线通过的地方,我看见男女老少或倚桌或席地,边吃喝边欢唱,十分热闹,又从电视里,看到那条经线通过的地方,现场转播的种种情况,真是非常有趣。到太阳落山时,这个贯穿整个法国的“千里长桌筵”在欢歌笑语中散场。我觉得法兰西人的这份浪漫情怀,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其实《红楼梦》里就已经写到不少西洋事物,如金星玻璃鼻烟盒。治头痛的膏子药“依弗那”等等,“洋为中用”,咱们从“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句话里剔除悲观的情绪,注入法兰西式的浪漫旷达,那不也就成为一句好话了吗?
“我的研究属于探佚学范畴,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从对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并不是我的终极目的,我是把对秦可卿的研究当作一个突破口,好比打开一扇最能看清内部景象的窗户,迈过一道最能通向深处的门槛,掌握一把最能开启巨锁的钥匙,去进入《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去欣赏里面的壮观景象,去领悟里面的无穷奥秘。”
有一阵,每到周六深更半夜,我都等着看中央十套的名家讲坛,刘心武先生谈红楼梦。这个节目播出的时间非常晚,中间又不断被片花打断,苦苦等了一个礼拜,只能听到一小段有意思的讲义,也就十来分钟。很不过瘾。
我十一、二岁就开始读《红楼梦》,但是从来没感过兴趣,可能读得太早了。那些操之过急的父母可以引以为戒。在我们的圈子里,不懂《红楼梦》、不懂鲁迅,是一种真正的羞耻,没啥好辩解的,自己找地儿赶紧补习去。去年年底我到一个朋友家去玩,摸着一本老版的鲁迅杂文《二心集》,随意翻翻,突然就脑力激荡,迷上了他的笔调。而把书柜里其余的几本《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外集》等,全翻出来朗读,劲头大极了。
朝闻道,夕可死也。这是我当时读鲁迅的感受。回到刘心武以推理小说的方式在电视里大谈《红楼梦》,引起了我对红楼梦一书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我许多的文学联想。
可能有人对刘的解读法不以为然,太怪,太新,可是“错”有“错”着,文学本来就是建立在一连串的误读基础上的一种领悟。以某种,无论是政治观,还是历史观的正确性来要求文学,都有可能失之武断吧。
另辟蹊径解读经典,哪怕是误读,有什么关系?被人视为拙劣,又有什么要紧?刘心武在他的《谈红楼梦》一书,提到过苏联的戏剧家梅耶荷德,说,你一个作品出来,如果所有人都说你好,那么你是彻底地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你坏,那么你当然也是失败,不过这说明你总算还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是获得真正的成功了!这是“梅氏定律”。
其实,梅耶荷德还说过一句名言:“拙劣是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就让我们任性地阅读,在经典中解放我们的思维吧。
千里搭长棚
——红楼拾珠
有朋友问我:你的“红楼拾珠”写了不少了,为什么连一些一般读者觉得挺生僻的“珠语”都拾起来议论一番,却迟迟不见你写“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这颗人们耳熟能详的“珠子”呢?
其实,我也一直在构思对这颗“珠子”赏析的写法,只是觉得说浅了没啥意思,往深里说呢,则牵扯的方面颇多,怕一篇短文容不下。不过,现在我还是试一试,看能否长话短说,各层意思都点到为止。
首先要牵扯到的,就是《金瓶梅》。《红楼梦》是一部与《金瓶梅》区别很大的书。《金瓶梅》文学性很强,在刻画人物、写人物对话方面,非常出色,但《金瓶梅》不仅色情描写过度,而且作者在暴露政治腐败、社会堕落、人性黑暗的时候,只有冷静,没有任何理想色彩,升华不出精神上的东西。而《红楼梦》不同,曹雪芹透过描写,通过人物塑造,有时候更直接在叙述语言里面,融注批判的锋芒,提出了尊重以未被污染的青春女性为象征的社会人生理想,升华出含有哲理内涵的诗意。但是,毋庸讳言,《红楼梦》与《金瓶梅》又有着明显的文学上的传承与突破的关系,像“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这两句被一些读者认为是曹雪芹笔下最精彩的谚语,其实是早在《金瓶梅》里就有的。
当然,曹雪芹使用“千里搭长堋,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无论在总体构思,还是表达意蕴上,都比《金瓶梅》的作者高明、深刻。曹雪芹是在第二十六回里,让小红来说这句话的。书里交代,荣国府的大管家林之孝两口子,权势很大,却一个天聋,一个地哑。更古怪的是林之孝家的年龄比王熙凤大,却认她作干妈,而他们的女儿林红玉也就是小红,虽然相貌也还不错,又伶牙俐齿,他们却并没有倚仗自己的权势,将她安排为头二等丫头,只悄悄地安排到怡红院里,当了个浇花喂雀升茶炉子的杂使丫头,后来还是小红自己凭借真本事,才攀上了高枝,成为凤姐麾下的一员强将。这两位大管家为何如此低调?这就又牵扯到《石头记》版本问题,在有的古本里,林之孝原来写作秦之孝,据我分析,很可能其生活原型,就是秦可卿原型真实家族的仆人,后来被赠给了曹家为仆——这在那个时代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曹雪芹原来打算在书里,也点明他们与秦可卿来自同一背景,后来他改了主意,想隐去这一点,才决心把角色的姓氏,由秦改为了林。姓氏虽然改了,但其原型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却没有改,依然如实地写出来。
我的“秦学”研究,揭示出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的一个女儿,胤在书里化为了“义忠亲王老千岁“,他”坏了事“,因此他的女儿秦可卿属于藏匿性质,他“坏事”前赠予贾家的仆人,虽然不至于被穷追深究,但毕竟属于“来历不洁”,因此,林之孝家的要认王熙凤为干妈,以增加一些安全感,而他们在家里窃窃私语,也就能使早熟的小红比其他同龄人更知道世道的白云苍狗。
小红是在与一个只出场那么一次的小丫头佳蕙对话时,说出这句话来的,还接着说:“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这话与第十三回秦可卿念出的偈语“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是完全相通的。据佳蕙透露,故事发展到那个阶段的时候,贾宝玉等人还根本没有“盛筵必散”的憬悟,“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样收拾屋子,怎么样做衣裳,倒像有几百年的熬煎。”
“千里搭长棚”的歇后语,在《红楼梦》里与“树倒猢狲散”,《好了歌》及其甄士隐的解注等,是一以贯通的,里面有对世事绝不会凝固而一定会有所变化的规律性总结,也含有悲观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消极情绪。
2000年7月14日法国国庆那天,我恰好在巴黎,目睹了法国民众自发组织的“千里长桌筵”,人们沿着法国中部穿过巴黎市中心的经线,摆出筵席,大体真的相连,使用同一种图案的纸桌布,各家拿出自己准备的酒菜与邻居同仁们共享,在巴黎卢浮宫庭院和塞纳河艺术桥上,据说是那条经线通过的地方,我看见男女老少或倚桌或席地,边吃喝边欢唱,十分热闹,又从电视里,看到那条经线通过的地方,现场转播的种种情况,真是非常有趣。到太阳落山时,这个贯穿整个法国的“千里长桌筵”在欢歌笑语中散场。我觉得法兰西人的这份浪漫情怀,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其实《红楼梦》里就已经写到不少西洋事物,如金星玻璃鼻烟盒。治头痛的膏子药“依弗那”等等,“洋为中用”,咱们从“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句话里剔除悲观的情绪,注入法兰西式的浪漫旷达,那不也就成为一句好话了吗?
“我的研究属于探佚学范畴,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从对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并不是我的终极目的,我是把对秦可卿的研究当作一个突破口,好比打开一扇最能看清内部景象的窗户,迈过一道最能通向深处的门槛,掌握一把最能开启巨锁的钥匙,去进入《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去欣赏里面的壮观景象,去领悟里面的无穷奥秘。”
应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我去录制了大型系列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该系列节目从2005年4月2日开播,大体上是每周星期六中午12:45播出一集,到2005年7月2日,已经播出了十三集。
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档远非黄金时段——有人调侃说是“铁锡时间”,甚至说是“睡眠时间”,12:45本来是许多人要开始午睡,重播的时间为0:10,就更是许多人香梦沉酣的时刻了——的讲述节目,竟然产生了极强烈的反响。追踪观看的人士很是不少,老少都有,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包括在校学生。在互联网上,更是很快就有了非常热烈的回应,激赏的,欢迎的,鼓励的,提意见的,提建议的,深表质疑的,大为不满的,“迎头痛击”的,都有。而且,这些反应不同的人士之间,有的还互相争议,互相辩驳。最可喜的,是有人表示,这个系列节目引发出了自己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没读过的要找来读,没通读过的打算通读,通读过的还想再读。而网上对《红楼梦》的讨论,也变得角度更多,观点更新,分析更细,揭示更深。我从这些不同的反应里,真是获益匪浅。
红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我在讲座里引用了蔡元培先贤的八个字:“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谁也不应该声称关于《红楼梦》的阐释独他正确,更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哪怕是自己觉得最刺耳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要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容纳分歧争议的学术襟怀;当然,面对聚讼纷纭的学术争议,又要坚持独立思考,不必苟同别人的见解,在争议中从别人的批评里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我在讲座里还引用了袁枚的两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常用这两句诗鼓励自己。我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没有能受到正规的学术训练,先天不足,弱点自知,但是我从青春挫折期就勉励自己,要自学成才,要自强不息。我为自己高兴,因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成为了一个作家,除了能发表小说、随笔,我还能写建筑评论,能涉足足球文化,并且,经过十多年努力,还在《红楼梦》研究中创建了秦学分支。我只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样开放。我们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励自己,也把这样的信念告诉年轻人,特别是有这样那样明显弱点和缺点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要清醒地知道,相对于永恒的宇宙,我们确实非常渺小,应该有谦卑之心;但是跟别的任何生命相比,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就算人家确实是牡丹玫瑰,自己只是小小的,角落里的一朵苔花,也应该灿烂地绽放,把自己涨圆,并且自豪地仰望苍天,说:“我也能!”
这本书,是我的“揭秘《红楼梦》”讲座第一讲至第十八讲的演讲记录文本。节目开播以后,一直有红迷朋友希望能买到我演讲的文稿结集,现在这本书应该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我也盼望没看节目的人士,或者习惯上是不看电视只读书的人士,也能翻翻这本书。
大家知道,电视节目,包括《百家讲坛》这样形式上似乎比较简单的节目,都有一个加工制作的过程。节目版块的时间是固定的,一共四十五分钟,刨去片头片尾,以及编导嵌入的必要的解说词衔接词等等,电视节目里大家听到我所讲的,也不过三十几分钟。其实每次在摄像棚里录制时,我一讲总得有六七十分钟,编导制作节目当然是尽量取其精华,但限于每集容量,也确实不得不删掉一些其实是必要的论证、事例和逻辑过渡。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书里的每一讲,跟制作成的电视节目都略有不同,主要就是把一些因节目时间限制而砍掉的内容,恢复了进去。因为看书跟看电视节目不一样,我相信,这些在书里增添的内容,可以给阅读者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形成更有说服力的逻辑链。
在实际演讲中,我有口误,有表述不当,也有错误处,把演讲制作为节目时,编导们已经尽可能地做了修正,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没能清除尽的疏漏疵点。电视台的节目一旦定型,再加修改就很麻烦,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但是,在整理这些演讲文稿的过程里,凡是发现到的,我都一一做了更正补救。在此特别要感谢在节目播出过程里,通过电视台,通过互联网,以及设法直接给我来信的诸多人士,有的指正非常宝贵,我已经在这本书里采纳了其正确意见,有的建议非常之好,我也就相应地进行了删却增补。因此,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演讲记录,应该比已经播出的节目,比此前从网上找到的记录文本,更完善,更准确,也更丰富。我衷心希望,各方面的人士继续不吝赐教,这本书如果还有再印的机会,我会根据批评建议,以及自检和新悟,将这些文稿再加增订修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有位戏剧家叫梅耶荷德,他对一位文学艺术家的成功标准是什么,提出了一个见解。他认为,你一个作品出来,如果所有人都说你好,那么你是彻底地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你坏,那么你当然也是失败,不过这说明你总算还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是获得真正的成功了!后来有人夸张地将他的这一观点称之为“梅耶荷德定律”。
忽然想起“梅耶荷德定律”,是我觉得按他那说法衡量,自己这回到CCTV-10讲《红楼梦》,算是获得成功了么?说真的,我还没自信到那个份上。但是,“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的滋味,我确实是尝到了一些,这对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应该是一种锻炼。在一个文化格局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如果“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只不过是一种言论,并不具有法律宣判效力,也并不是形成了新的政治运动要对你实施“揪出来斗倒斗臭”,不影响领取退休金,不打进家门,那么,我觉得,就我个人而言,应该能够承受,而且必须承受。我算何方神圣,有何特权,不许人家恶攻?不许人家讨厌?不许人家出言不逊?你到中央电视台节目里高谈阔论,人家就有不喜欢,觉得恶心,给你一大哄的天赋人权!有些厌恶我的人,似乎对我的每一讲还都牺牲午觉或熬夜地盯着看,我感觉这也不错,至少对于他们来说,我具有反面的不可忽略的价值;当然,有些人士并不是厌恶我,他们对我心怀善意,只是把我当成一个辩论的对手,因此每讲必看,看过必争。没想到我花甲之后,还能被诸多人士赐以如此的关注,我整个的心情,确实必须以欣慰两个字来概括。
我的秦学研究,有的人误解了,以为我只研究《红楼梦》里的秦可卿这一个人物,或者我只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清代康、雍、乾三朝政治权力的隐蔽史料来解读。不是这样的,我的研究,属于探佚学范畴,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从对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并不是我的终极目的。我是把对秦可卿的研究当作一个突破口,好比打开一扇最能看清内部景象的窗户,迈过一道最能通向深处的门槛,掌握一把最能开启巨锁的钥匙,去进入《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去欣赏里面的壮观景象,去领悟里面的无穷奥妙。
我的讲座,第一、二讲概括地介绍红学,也是表明我的研究,是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上去进行的;第三讲至十三讲重点揭秘秦可卿,第十四至十八讲揭秘贾元春。这本书就先收录到第十八讲,因为第十九讲以后,讲妙玉的部分虽然录制了,但还没有整理出初步的文案,而之下的部分,就根本还没有录制。是否还能顺利录制,何时录制,何时能制作为节目播出,各方都还举棋未定,因此,这本书只能到此为止。如果第十九讲到拟定的第三十六讲也就是最后一讲有幸能够完成,那么,接续这本书再出一本,以为合璧,是我的愿望,相信也是支持我、鼓励我的红迷朋友们乐于见到的。
为了使关注我这一系列讲座的人士进一步知道,我确实不是只研究秦可卿,而是从她出发,去对《红楼梦》进行较全面的探索,在这里我把已经录制的四讲和初步拟定的后面的讲座题目公布一下。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计划,真正实施时会有所调整,是否一定能完成也还要取决于主客观各方面的条件。
第十九讲:妙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排名第六之谜
第二十讲:妙玉身世之谜
第二十一讲:妙玉情爱之谜
第二十二讲:妙玉结局之谜
第二十三讲:玉石之谜
第二十四讲:贾宝玉人生理想之谜
第二十五讲:宝黛爱情与黛玉死亡之谜
第二十六讲:钗黛合一与宝钗结局之谜
第二十七讲:史湘云之谜
第二十八讲:探春远嫁之谜
第二十九讲:迎春、惜春结局之谜
第三十讲:王熙凤、巧姐之谜
第三十一讲:李纨结局之谜
第三十二讲: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
第三十三讲: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谜
第三十四讲:情榜之谜
第三十五讲:曹雪芹写书之谜
第三十六讲:《石头记》命运之谜
对于我的秦学研究,我有基本自信,因为,一、另辟蹊径;二、自成体系;三、自圆其说。但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一、千万不能以为真理就只在自己手中了;二、千万要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三、广采博取,从善如流,欢迎批评,不断改进。
谢谢买这本书、读这本书的各方人士。说到头,我的秦学究竟是否能够成立,那并不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我的这个系列讲座,引发出了人们对《红楼梦》的更浓厚的兴趣,读《红楼梦》的更多了,参与讨论它的人更多了,红学在民间的空间,因此大大拓展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民族,她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在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是他们民族魂魄的构成因素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阅读《红楼梦》,讨论《红楼梦》,具有传承民族魂、提升民族魂的无可估量的意义,而所有民族发展的具体阶段中的具体问题,具体症结,具体的国计民生,无不与此相关联。我们如果热爱自己的民族,希望她发展得更好,那么,解决眼前切近之事,和深远的魂魄修养,应该都不要偏废,应该将二者融会贯通在一起,不能将二者割离,更不可将二者对立起来。
这段代替序言的《说在前头》,其实还是写出来的。写和说,是两种区别很大的表述方式。后面诸君所看到的,是演讲的真实记录,虽然也印成了文字,那感觉应该是另样的,我自己看的时候也觉得别是一番滋味。这些讲演记录稿虽然经过一定修饬,但仍保留着浓郁的口语风格。我为自己能出这样一本书而高兴,也希望它能给能够通过眼睛阅读激起听觉效应的诸君,起码能在艰辛的人生跋涉中,在业余时间里,多少增添一些有内涵的生活乐趣。
刘心武
2005年7月15日
于温榆斋中
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档远非黄金时段——有人调侃说是“铁锡时间”,甚至说是“睡眠时间”,12:45本来是许多人要开始午睡,重播的时间为0:10,就更是许多人香梦沉酣的时刻了——的讲述节目,竟然产生了极强烈的反响。追踪观看的人士很是不少,老少都有,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包括在校学生。在互联网上,更是很快就有了非常热烈的回应,激赏的,欢迎的,鼓励的,提意见的,提建议的,深表质疑的,大为不满的,“迎头痛击”的,都有。而且,这些反应不同的人士之间,有的还互相争议,互相辩驳。最可喜的,是有人表示,这个系列节目引发出了自己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没读过的要找来读,没通读过的打算通读,通读过的还想再读。而网上对《红楼梦》的讨论,也变得角度更多,观点更新,分析更细,揭示更深。我从这些不同的反应里,真是获益匪浅。
红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我在讲座里引用了蔡元培先贤的八个字:“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谁也不应该声称关于《红楼梦》的阐释独他正确,更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哪怕是自己觉得最刺耳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要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容纳分歧争议的学术襟怀;当然,面对聚讼纷纭的学术争议,又要坚持独立思考,不必苟同别人的见解,在争议中从别人的批评里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我在讲座里还引用了袁枚的两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常用这两句诗鼓励自己。我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没有能受到正规的学术训练,先天不足,弱点自知,但是我从青春挫折期就勉励自己,要自学成才,要自强不息。我为自己高兴,因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成为了一个作家,除了能发表小说、随笔,我还能写建筑评论,能涉足足球文化,并且,经过十多年努力,还在《红楼梦》研究中创建了秦学分支。我只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样开放。我们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励自己,也把这样的信念告诉年轻人,特别是有这样那样明显弱点和缺点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要清醒地知道,相对于永恒的宇宙,我们确实非常渺小,应该有谦卑之心;但是跟别的任何生命相比,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就算人家确实是牡丹玫瑰,自己只是小小的,角落里的一朵苔花,也应该灿烂地绽放,把自己涨圆,并且自豪地仰望苍天,说:“我也能!”
这本书,是我的“揭秘《红楼梦》”讲座第一讲至第十八讲的演讲记录文本。节目开播以后,一直有红迷朋友希望能买到我演讲的文稿结集,现在这本书应该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我也盼望没看节目的人士,或者习惯上是不看电视只读书的人士,也能翻翻这本书。
大家知道,电视节目,包括《百家讲坛》这样形式上似乎比较简单的节目,都有一个加工制作的过程。节目版块的时间是固定的,一共四十五分钟,刨去片头片尾,以及编导嵌入的必要的解说词衔接词等等,电视节目里大家听到我所讲的,也不过三十几分钟。其实每次在摄像棚里录制时,我一讲总得有六七十分钟,编导制作节目当然是尽量取其精华,但限于每集容量,也确实不得不删掉一些其实是必要的论证、事例和逻辑过渡。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书里的每一讲,跟制作成的电视节目都略有不同,主要就是把一些因节目时间限制而砍掉的内容,恢复了进去。因为看书跟看电视节目不一样,我相信,这些在书里增添的内容,可以给阅读者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形成更有说服力的逻辑链。
在实际演讲中,我有口误,有表述不当,也有错误处,把演讲制作为节目时,编导们已经尽可能地做了修正,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没能清除尽的疏漏疵点。电视台的节目一旦定型,再加修改就很麻烦,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但是,在整理这些演讲文稿的过程里,凡是发现到的,我都一一做了更正补救。在此特别要感谢在节目播出过程里,通过电视台,通过互联网,以及设法直接给我来信的诸多人士,有的指正非常宝贵,我已经在这本书里采纳了其正确意见,有的建议非常之好,我也就相应地进行了删却增补。因此,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演讲记录,应该比已经播出的节目,比此前从网上找到的记录文本,更完善,更准确,也更丰富。我衷心希望,各方面的人士继续不吝赐教,这本书如果还有再印的机会,我会根据批评建议,以及自检和新悟,将这些文稿再加增订修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有位戏剧家叫梅耶荷德,他对一位文学艺术家的成功标准是什么,提出了一个见解。他认为,你一个作品出来,如果所有人都说你好,那么你是彻底地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你坏,那么你当然也是失败,不过这说明你总算还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是获得真正的成功了!后来有人夸张地将他的这一观点称之为“梅耶荷德定律”。
忽然想起“梅耶荷德定律”,是我觉得按他那说法衡量,自己这回到CCTV-10讲《红楼梦》,算是获得成功了么?说真的,我还没自信到那个份上。但是,“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的滋味,我确实是尝到了一些,这对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应该是一种锻炼。在一个文化格局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如果“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只不过是一种言论,并不具有法律宣判效力,也并不是形成了新的政治运动要对你实施“揪出来斗倒斗臭”,不影响领取退休金,不打进家门,那么,我觉得,就我个人而言,应该能够承受,而且必须承受。我算何方神圣,有何特权,不许人家恶攻?不许人家讨厌?不许人家出言不逊?你到中央电视台节目里高谈阔论,人家就有不喜欢,觉得恶心,给你一大哄的天赋人权!有些厌恶我的人,似乎对我的每一讲还都牺牲午觉或熬夜地盯着看,我感觉这也不错,至少对于他们来说,我具有反面的不可忽略的价值;当然,有些人士并不是厌恶我,他们对我心怀善意,只是把我当成一个辩论的对手,因此每讲必看,看过必争。没想到我花甲之后,还能被诸多人士赐以如此的关注,我整个的心情,确实必须以欣慰两个字来概括。
我的秦学研究,有的人误解了,以为我只研究《红楼梦》里的秦可卿这一个人物,或者我只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清代康、雍、乾三朝政治权力的隐蔽史料来解读。不是这样的,我的研究,属于探佚学范畴,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从对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并不是我的终极目的。我是把对秦可卿的研究当作一个突破口,好比打开一扇最能看清内部景象的窗户,迈过一道最能通向深处的门槛,掌握一把最能开启巨锁的钥匙,去进入《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去欣赏里面的壮观景象,去领悟里面的无穷奥妙。
我的讲座,第一、二讲概括地介绍红学,也是表明我的研究,是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上去进行的;第三讲至十三讲重点揭秘秦可卿,第十四至十八讲揭秘贾元春。这本书就先收录到第十八讲,因为第十九讲以后,讲妙玉的部分虽然录制了,但还没有整理出初步的文案,而之下的部分,就根本还没有录制。是否还能顺利录制,何时录制,何时能制作为节目播出,各方都还举棋未定,因此,这本书只能到此为止。如果第十九讲到拟定的第三十六讲也就是最后一讲有幸能够完成,那么,接续这本书再出一本,以为合璧,是我的愿望,相信也是支持我、鼓励我的红迷朋友们乐于见到的。
为了使关注我这一系列讲座的人士进一步知道,我确实不是只研究秦可卿,而是从她出发,去对《红楼梦》进行较全面的探索,在这里我把已经录制的四讲和初步拟定的后面的讲座题目公布一下。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计划,真正实施时会有所调整,是否一定能完成也还要取决于主客观各方面的条件。
第十九讲:妙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排名第六之谜
第二十讲:妙玉身世之谜
第二十一讲:妙玉情爱之谜
第二十二讲:妙玉结局之谜
第二十三讲:玉石之谜
第二十四讲:贾宝玉人生理想之谜
第二十五讲:宝黛爱情与黛玉死亡之谜
第二十六讲:钗黛合一与宝钗结局之谜
第二十七讲:史湘云之谜
第二十八讲:探春远嫁之谜
第二十九讲:迎春、惜春结局之谜
第三十讲:王熙凤、巧姐之谜
第三十一讲:李纨结局之谜
第三十二讲: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
第三十三讲: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谜
第三十四讲:情榜之谜
第三十五讲:曹雪芹写书之谜
第三十六讲:《石头记》命运之谜
对于我的秦学研究,我有基本自信,因为,一、另辟蹊径;二、自成体系;三、自圆其说。但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一、千万不能以为真理就只在自己手中了;二、千万要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三、广采博取,从善如流,欢迎批评,不断改进。
谢谢买这本书、读这本书的各方人士。说到头,我的秦学究竟是否能够成立,那并不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我的这个系列讲座,引发出了人们对《红楼梦》的更浓厚的兴趣,读《红楼梦》的更多了,参与讨论它的人更多了,红学在民间的空间,因此大大拓展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民族,她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在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是他们民族魂魄的构成因素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阅读《红楼梦》,讨论《红楼梦》,具有传承民族魂、提升民族魂的无可估量的意义,而所有民族发展的具体阶段中的具体问题,具体症结,具体的国计民生,无不与此相关联。我们如果热爱自己的民族,希望她发展得更好,那么,解决眼前切近之事,和深远的魂魄修养,应该都不要偏废,应该将二者融会贯通在一起,不能将二者割离,更不可将二者对立起来。
这段代替序言的《说在前头》,其实还是写出来的。写和说,是两种区别很大的表述方式。后面诸君所看到的,是演讲的真实记录,虽然也印成了文字,那感觉应该是另样的,我自己看的时候也觉得别是一番滋味。这些讲演记录稿虽然经过一定修饬,但仍保留着浓郁的口语风格。我为自己能出这样一本书而高兴,也希望它能给能够通过眼睛阅读激起听觉效应的诸君,起码能在艰辛的人生跋涉中,在业余时间里,多少增添一些有内涵的生活乐趣。
刘心武
2005年7月15日
于温榆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