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闢蹊徑揭秘紅樓
有一陣,每到周六深更半夜,我都等着看中央十套的名傢講壇,劉心武先生談紅樓夢。這個節目播出的時間非常晚,中間又不斷被片花打斷,苦苦等了一個禮拜,衹能聽到一小段有意思的講義,也就十來分鐘。很不過癮。
我十一、二歲就開始讀《紅樓夢》,但是從來沒感過興趣,可能讀得太早了。那些操之過急的父母可以引以為戒。在我們的圈子裏,不懂《紅樓夢》、不懂魯迅,是一種真正的羞恥,沒啥好辯解的,自己找地兒趕緊補習去。去年年底我到一個朋友傢去玩,摸着一本老版的魯迅雜文《二心集》,隨意翻翻,突然就腦力激蕩,迷上了他的筆調。而把書櫃裏其餘的幾本《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外集》等,全翻出來朗讀,勁頭大極了。
朝聞道,夕可死也。這是我當時讀魯迅的感受。回到劉心武以推理小說的方式在電視裏大談《紅樓夢》,引起了我對紅樓夢一書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引發了我許多的文學聯想。
可能有人對劉的解讀法不以為然,太怪,太新,可是“錯”有“錯”着,文學本來就是建立在一連串的誤讀基礎上的一種領悟。以某種,無論是政治觀,還是歷史觀的正確性來要求文學,都有可能失之武斷吧。
另闢蹊徑解讀經典,哪怕是誤讀,有什麽關係?被人視為拙劣,又有什麽要緊?劉心武在他的《談紅樓夢》一書,提到過蘇聯的戲劇傢梅耶荷德,說,你一個作品出來,如果所有人都說你好,那麽你是徹底地失敗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說你壞,那麽你當然也是失敗,不過這說明你總算還有自己的某些特點;如果反響強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歡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那麽,你就是獲得真正的成功了!這是“梅氏定律”。
其實,梅耶荷德還說過一句名言:“拙劣是一種美妙的表達方式”,就讓我們任性地閱讀,在經典中解放我們的思維吧。
千裏搭長棚
——紅樓拾珠
有朋友問我:你的“紅樓拾珠”寫了不少了,為什麽連一些一般讀者覺得挺生僻的“珠語”都拾起來議論一番,卻遲遲不見你寫“千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這顆人們耳熟能詳的“珠子”呢?
其實,我也一直在構思對這顆“珠子”賞析的寫法,衹是覺得說淺了沒啥意思,往深裏說呢,則牽扯的方面頗多,怕一篇短文容不下。不過,現在我還是試一試,看能否長話短說,各層意思都點到為止。
首先要牽扯到的,就是《金瓶梅》。《紅樓夢》是一部與《金瓶梅》區別很大的書。《金瓶梅》文學性很強,在刻畫人物、寫人物對話方面,非常出色,但《金瓶梅》不僅色情描寫過度,而且作者在暴露政治腐敗、社會墮落、人性黑暗的時候,衹有冷靜,沒有任何理想色彩,升華不出精神上的東西。而《紅樓夢》不同,曹雪芹透過描寫,通過人物塑造,有時候更直接在敘述語言裏面,融註批判的鋒芒,提出了尊重以未被污染的青春女性為象徵的社會人生理想,升華出含有哲理內涵的詩意。但是,毋庸諱言,《紅樓夢》與《金瓶梅》又有着明顯的文學上的傳承與突破的關係,像“拼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千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這兩句被一些讀者認為是曹雪芹筆下最精彩的諺語,其實是早在《金瓶梅》裏就有的。
當然,曹雪芹使用“千裏搭長堋,沒有個不散的筵席”,無論在總體構思,還是表達意藴上,都比《金瓶梅》的作者高明、深刻。曹雪芹是在第二十六回裏,讓小紅來說這句話的。書裏交代,榮國府的大管傢林之孝兩口子,權勢很大,卻一個天聾,一個地啞。更古怪的是林之孝傢的年齡比王熙鳳大,卻認她作幹媽,而他們的女兒林紅玉也就是小紅,雖然相貌也還不錯,又伶牙俐齒,他們卻並沒有倚仗自己的權勢,將她安排為頭二等丫頭,衹悄悄地安排到怡紅院裏,當了個澆花喂雀升茶爐子的雜使丫頭,後來還是小紅自己憑藉真本事,纔攀上了高枝,成為鳳姐麾下的一員強將。這兩位大管傢為何如此低調?這就又牽扯到《石頭記》版本問題,在有的古本裏,林之孝原來寫作秦之孝,據我分析,很可能其生活原型,就是秦可卿原型真實傢族的僕人,後來被贈給了曹傢為僕——這在那個時代是常有的事,不足為奇——曹雪芹原來打算在書裏,也點明他們與秦可卿來自同一背景,後來他改了主意,想隱去這一點,纔决心把角色的姓氏,由秦改為了林。姓氏雖然改了,但其原型所具有的某些特點,卻沒有改,依然如實地寫出來。
我的“秦學”研究,揭示出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兩立兩廢的太子胤的一個女兒,胤在書裏化為了“義忠親王老千歲“,他”壞了事“,因此他的女兒秦可卿屬於藏匿性質,他“壞事”前贈予賈傢的僕人,雖然不至於被窮追深究,但畢竟屬於“來歷不潔”,因此,林之孝傢的要認王熙鳳為幹媽,以增加一些安全感,而他們在傢裏竊竊私語,也就能使早熟的小紅比其他同齡人更知道世道的白雲蒼狗。
小紅是在與一個衹出場那麽一次的小丫頭佳蕙對話時,說出這句話來的,還接着說:“誰守誰一輩子呢?不過三年五載,各人幹各人的去了,那時誰還管誰呢?”這話與第十三回秦可卿念出的偈語“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是完全相通的。據佳蕙透露,故事發展到那個階段的時候,賈寶玉等人還根本沒有“盛筵必散”的憬悟,“昨兒寶玉還說,明兒怎麽樣收拾屋子,怎麽樣做衣裳,倒像有幾百年的熬煎。”
“千裏搭長棚”的歇後語,在《紅樓夢》裏與“樹倒猢猻散”,《好了歌》及其甄士隱的解註等,是一以貫通的,裏面有對世事絶不會凝固而一定會有所變化的規律性總結,也含有悲觀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的消極情緒。
2000年7月14日法國國慶那天,我恰好在巴黎,目睹了法國民衆自發組織的“千裏長桌筵”,人們沿着法國中部穿過巴黎市中心的經綫,擺出筵席,大體真的相連,使用同一種圖案的紙桌布,各傢拿出自己準備的酒菜與鄰居同仁們共享,在巴黎盧浮宮庭院和塞納河藝術橋上,據說是那條經綫通過的地方,我看見男女老少或倚桌或席地,邊吃喝邊歡唱,十分熱鬧,又從電視裏,看到那條經綫通過的地方,現場轉播的種種情況,真是非常有趣。到太陽落山時,這個貫穿整個法國的“千裏長桌筵”在歡歌笑語中散場。我覺得法蘭西人的這份浪漫情懷,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其實《紅樓夢》裏就已經寫到不少西洋事物,如金星玻璃鼻煙盒。治頭痛的膏子藥“依弗那”等等,“洋為中用”,咱們從“千裏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句話裏剔除悲觀的情緒,註入法蘭西式的浪漫曠達,那不也就成為一句好話了嗎?
“我的研究屬於探佚學範疇,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從對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紅樓夢》文本背後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權力之爭,並不是我的終極目的,我是把對秦可卿的研究當作一個突破口,好比打開一扇最能看清內部景象的窗戶,邁過一道最能通嚮深處的門檻,掌握一把最能開啓巨鎖的鑰匙,去進入《紅樓夢》這座巍峨的宮殿,去欣賞裏面的壯觀景象,去領悟裏面的無窮奧秘。”
有一陣,每到周六深更半夜,我都等着看中央十套的名傢講壇,劉心武先生談紅樓夢。這個節目播出的時間非常晚,中間又不斷被片花打斷,苦苦等了一個禮拜,衹能聽到一小段有意思的講義,也就十來分鐘。很不過癮。
我十一、二歲就開始讀《紅樓夢》,但是從來沒感過興趣,可能讀得太早了。那些操之過急的父母可以引以為戒。在我們的圈子裏,不懂《紅樓夢》、不懂魯迅,是一種真正的羞恥,沒啥好辯解的,自己找地兒趕緊補習去。去年年底我到一個朋友傢去玩,摸着一本老版的魯迅雜文《二心集》,隨意翻翻,突然就腦力激蕩,迷上了他的筆調。而把書櫃裏其餘的幾本《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外集》等,全翻出來朗讀,勁頭大極了。
朝聞道,夕可死也。這是我當時讀魯迅的感受。回到劉心武以推理小說的方式在電視裏大談《紅樓夢》,引起了我對紅樓夢一書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引發了我許多的文學聯想。
可能有人對劉的解讀法不以為然,太怪,太新,可是“錯”有“錯”着,文學本來就是建立在一連串的誤讀基礎上的一種領悟。以某種,無論是政治觀,還是歷史觀的正確性來要求文學,都有可能失之武斷吧。
另闢蹊徑解讀經典,哪怕是誤讀,有什麽關係?被人視為拙劣,又有什麽要緊?劉心武在他的《談紅樓夢》一書,提到過蘇聯的戲劇傢梅耶荷德,說,你一個作品出來,如果所有人都說你好,那麽你是徹底地失敗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說你壞,那麽你當然也是失敗,不過這說明你總算還有自己的某些特點;如果反響強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歡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那麽,你就是獲得真正的成功了!這是“梅氏定律”。
其實,梅耶荷德還說過一句名言:“拙劣是一種美妙的表達方式”,就讓我們任性地閱讀,在經典中解放我們的思維吧。
千裏搭長棚
——紅樓拾珠
有朋友問我:你的“紅樓拾珠”寫了不少了,為什麽連一些一般讀者覺得挺生僻的“珠語”都拾起來議論一番,卻遲遲不見你寫“千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這顆人們耳熟能詳的“珠子”呢?
其實,我也一直在構思對這顆“珠子”賞析的寫法,衹是覺得說淺了沒啥意思,往深裏說呢,則牽扯的方面頗多,怕一篇短文容不下。不過,現在我還是試一試,看能否長話短說,各層意思都點到為止。
首先要牽扯到的,就是《金瓶梅》。《紅樓夢》是一部與《金瓶梅》區別很大的書。《金瓶梅》文學性很強,在刻畫人物、寫人物對話方面,非常出色,但《金瓶梅》不僅色情描寫過度,而且作者在暴露政治腐敗、社會墮落、人性黑暗的時候,衹有冷靜,沒有任何理想色彩,升華不出精神上的東西。而《紅樓夢》不同,曹雪芹透過描寫,通過人物塑造,有時候更直接在敘述語言裏面,融註批判的鋒芒,提出了尊重以未被污染的青春女性為象徵的社會人生理想,升華出含有哲理內涵的詩意。但是,毋庸諱言,《紅樓夢》與《金瓶梅》又有着明顯的文學上的傳承與突破的關係,像“拼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千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這兩句被一些讀者認為是曹雪芹筆下最精彩的諺語,其實是早在《金瓶梅》裏就有的。
當然,曹雪芹使用“千裏搭長堋,沒有個不散的筵席”,無論在總體構思,還是表達意藴上,都比《金瓶梅》的作者高明、深刻。曹雪芹是在第二十六回裏,讓小紅來說這句話的。書裏交代,榮國府的大管傢林之孝兩口子,權勢很大,卻一個天聾,一個地啞。更古怪的是林之孝傢的年齡比王熙鳳大,卻認她作幹媽,而他們的女兒林紅玉也就是小紅,雖然相貌也還不錯,又伶牙俐齒,他們卻並沒有倚仗自己的權勢,將她安排為頭二等丫頭,衹悄悄地安排到怡紅院裏,當了個澆花喂雀升茶爐子的雜使丫頭,後來還是小紅自己憑藉真本事,纔攀上了高枝,成為鳳姐麾下的一員強將。這兩位大管傢為何如此低調?這就又牽扯到《石頭記》版本問題,在有的古本裏,林之孝原來寫作秦之孝,據我分析,很可能其生活原型,就是秦可卿原型真實傢族的僕人,後來被贈給了曹傢為僕——這在那個時代是常有的事,不足為奇——曹雪芹原來打算在書裏,也點明他們與秦可卿來自同一背景,後來他改了主意,想隱去這一點,纔决心把角色的姓氏,由秦改為了林。姓氏雖然改了,但其原型所具有的某些特點,卻沒有改,依然如實地寫出來。
我的“秦學”研究,揭示出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兩立兩廢的太子胤的一個女兒,胤在書裏化為了“義忠親王老千歲“,他”壞了事“,因此他的女兒秦可卿屬於藏匿性質,他“壞事”前贈予賈傢的僕人,雖然不至於被窮追深究,但畢竟屬於“來歷不潔”,因此,林之孝傢的要認王熙鳳為幹媽,以增加一些安全感,而他們在傢裏竊竊私語,也就能使早熟的小紅比其他同齡人更知道世道的白雲蒼狗。
小紅是在與一個衹出場那麽一次的小丫頭佳蕙對話時,說出這句話來的,還接着說:“誰守誰一輩子呢?不過三年五載,各人幹各人的去了,那時誰還管誰呢?”這話與第十三回秦可卿念出的偈語“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是完全相通的。據佳蕙透露,故事發展到那個階段的時候,賈寶玉等人還根本沒有“盛筵必散”的憬悟,“昨兒寶玉還說,明兒怎麽樣收拾屋子,怎麽樣做衣裳,倒像有幾百年的熬煎。”
“千裏搭長棚”的歇後語,在《紅樓夢》裏與“樹倒猢猻散”,《好了歌》及其甄士隱的解註等,是一以貫通的,裏面有對世事絶不會凝固而一定會有所變化的規律性總結,也含有悲觀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的消極情緒。
2000年7月14日法國國慶那天,我恰好在巴黎,目睹了法國民衆自發組織的“千裏長桌筵”,人們沿着法國中部穿過巴黎市中心的經綫,擺出筵席,大體真的相連,使用同一種圖案的紙桌布,各傢拿出自己準備的酒菜與鄰居同仁們共享,在巴黎盧浮宮庭院和塞納河藝術橋上,據說是那條經綫通過的地方,我看見男女老少或倚桌或席地,邊吃喝邊歡唱,十分熱鬧,又從電視裏,看到那條經綫通過的地方,現場轉播的種種情況,真是非常有趣。到太陽落山時,這個貫穿整個法國的“千裏長桌筵”在歡歌笑語中散場。我覺得法蘭西人的這份浪漫情懷,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其實《紅樓夢》裏就已經寫到不少西洋事物,如金星玻璃鼻煙盒。治頭痛的膏子藥“依弗那”等等,“洋為中用”,咱們從“千裏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句話裏剔除悲觀的情緒,註入法蘭西式的浪漫曠達,那不也就成為一句好話了嗎?
“我的研究屬於探佚學範疇,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從對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紅樓夢》文本背後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權力之爭,並不是我的終極目的,我是把對秦可卿的研究當作一個突破口,好比打開一扇最能看清內部景象的窗戶,邁過一道最能通嚮深處的門檻,掌握一把最能開啓巨鎖的鑰匙,去進入《紅樓夢》這座巍峨的宮殿,去欣賞裏面的壯觀景象,去領悟裏面的無窮奧秘。”
應中央電視臺10頻道(科學·教育頻道)《百傢講壇》欄目邀請,我去錄製了大型係列節目《劉心武揭秘〈紅樓夢〉》。該係列節目從2005年4月2日開播,大體上是每周星期六中午12:45播出一集,到2005年7月2日,已經播出了十三集。
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檔遠非黃金時段——有人調侃說是“鐵錫時間”,甚至說是“睡眠時間”,12:45本來是許多人要開始午睡,重播的時間為0:10,就更是許多人香夢沉酣的時刻了——的講述節目,竟然産生了極強烈的反響。追蹤觀看的人士很是不少,老少都有,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年輕人,包括在校學生。在互聯網上,更是很快就有了非常熱烈的回應,激賞的,歡迎的,鼓勵的,提意見的,提建議的,深表質疑的,大為不滿的,“迎頭痛擊”的,都有。而且,這些反應不同的人士之間,有的還互相爭議,互相辯駁。最可喜的,是有人表示,這個係列節目引發出了自己閱讀《紅樓夢》的興趣,沒讀過的要找來讀,沒通讀過的打算通讀,通讀過的還想再讀。而網上對《紅樓夢》的討論,也變得角度更多,觀點更新,分析更細,揭示更深。我從這些不同的反應裏,真是獲益匪淺。
紅學研究應該是一個公衆共享的學術空間。我在講座裏引用了蔡元培先賢的八個字:“多歧為貴,不取苟同。”誰也不應該聲稱關於《紅樓夢》的闡釋獨他正確,更不能壓製封殺不同的觀點,要允許哪怕是自己覺得最刺耳的不同見解發表出來,要有平等討論的態度、容納分歧爭議的學術襟懷;當然,面對聚訟紛紜的學術爭議,又要堅持獨立思考,不必苟同別人的見解,在爭議中從別人的批評裏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
我在講座裏還引用了袁枚的兩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常用這兩句詩鼓勵自己。我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能夠進入名牌大學,沒有能受到正規的學術訓練,先天不足,弱點自知,但是我從青春挫折期就勉勵自己,要自學成纔,要自強不息。我為自己高興,因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成為了一個作傢,除了能發表小說、隨筆,我還能寫建築評論,能涉足足球文化,並且,經過十多年努力,還在《紅樓夢》研究中創建了秦學分支。我衹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樣開放。我們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勵自己,也把這樣的信念告訴年輕人,特別是有這樣那樣明顯弱點和缺點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要清醒地知道,相對於永恆的宇宙,我們確實非常渺小,應該有謙卑之心;但是跟別的任何生命相比,我們的尊嚴,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就算人傢確實是牡丹玫瑰,自己衹是小小的,角落裏的一朵苔花,也應該燦爛地綻放,把自己漲圓,並且自豪地仰望蒼天,說:“我也能!”
這本書,是我的“揭秘《紅樓夢》”講座第一講至第十八講的演講記錄文本。節目開播以後,一直有紅迷朋友希望能買到我演講的文稿結集,現在這本書應該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當然,我也盼望沒看節目的人士,或者習慣上是不看電視衹讀書的人士,也能翻翻這本書。
大傢知道,電視節目,包括《百傢講壇》這樣形式上似乎比較簡單的節目,都有一個加工製作的過程。節目版塊的時間是固定的,一共四十五分鐘,刨去片頭片尾,以及編導嵌入的必要的解說詞銜接詞等等,電視節目裏大傢聽到我所講的,也不過三十幾分鐘。其實每次在攝像棚裏錄製時,我一講總得有六七十分鐘,編導製作節目當然是盡量取其精華,但限於每集容量,也確實不得不刪掉一些其實是必要的論證、事例和邏輯過渡。現在大傢看到的這本書裏的每一講,跟製作成的電視節目都略有不同,主要就是把一些因節目時間限製而砍掉的內容,恢復了進去。因為看書跟看電視節目不一樣,我相信,這些在書裏增添的內容,可以給閱讀者帶來更豐富的信息,形成更有說服力的邏輯鏈。
在實際演講中,我有口誤,有表述不當,也有錯誤處,把演講製作為節目時,編導們已經盡可能地做了修正,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沒能清除盡的疏漏疵點。電視臺的節目一旦定型,再加修改就很麻煩,這不能不說是種遺憾,但是,在整理這些演講文稿的過程裏,凡是發現到的,我都一一做了更正補救。在此特別要感謝在節目播出過程裏,通過電視臺,通過互聯網,以及設法直接給我來信的諸多人士,有的指正非常寶貴,我已經在這本書裏采納了其正確意見,有的建議非常之好,我也就相應地進行了刪卻增補。因此,現在大傢看到的這本演講記錄,應該比已經播出的節目,比此前從網上找到的記錄文本,更完善,更準確,也更豐富。我衷心希望,各方面的人士繼續不吝賜教,這本書如果還有再印的機會,我會根據批評建議,以及自檢和新悟,將這些文稿再加增訂修正。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有位戲劇傢叫梅耶荷德,他對一位文學藝術傢的成功標準是什麽,提出了一個見解。他認為,你一個作品出來,如果所有人都說你好,那麽你是徹底地失敗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說你壞,那麽你當然也是失敗,不過這說明你總算還有自己的某些特點;如果反響強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歡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那麽,你就是獲得真正的成功了!後來有人誇張地將他的這一觀點稱之為“梅耶荷德定律”。
忽然想起“梅耶荷德定律”,是我覺得按他那說法衡量,自己這回到CCTV-10講《紅樓夢》,算是獲得成功了麽?說真的,我還沒自信到那個份上。但是,“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的滋味,我確實是嘗到了一些,這對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應該是一種鍛煉。在一個文化格局日趨多元化的社會裏,如果“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衹不過是一種言論,並不具有法律宣判效力,也並不是形成了新的政治運動要對你實施“揪出來鬥倒鬥臭”,不影響領取退休金,不打進傢門,那麽,我覺得,就我個人而言,應該能夠承受,而且必須承受。我算何方神聖,有何特權,不許人傢惡攻?不許人傢討厭?不許人傢出言不遜?你到中央電視臺節目裏高談闊論,人傢就有不喜歡,覺得惡心,給你一大哄的天賦人權!有些厭惡我的人,似乎對我的每一講還都犧牲午覺或熬夜地盯着看,我感覺這也不錯,至少對於他們來說,我具有反面的不可忽略的價值;當然,有些人士並不是厭惡我,他們對我心懷善意,衹是把我當成一個辯論的對手,因此每講必看,看過必爭。沒想到我花甲之後,還能被諸多人士賜以如此的關註,我整個的心情,確實必須以欣慰兩個字來概括。
我的秦學研究,有的人誤解了,以為我衹研究《紅樓夢》裏的秦可卿這一個人物,或者我衹把《紅樓夢》當成一部清代康、雍、乾三朝政治權力的隱蔽史料來解讀。不是這樣的,我的研究,屬於探佚學範疇,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從對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紅樓夢》文本背後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權力之爭,並不是我的終極目的。我是把對秦可卿的研究當作一個突破口,好比打開一扇最能看清內部景象的窗戶,邁過一道最能通嚮深處的門檻,掌握一把最能開啓巨鎖的鑰匙,去進入《紅樓夢》這座巍峨的宮殿,去欣賞裏面的壯觀景象,去領悟裏面的無窮奧妙。
我的講座,第一、二講概括地介紹紅學,也是表明我的研究,是在前人奠定的基礎上去進行的;第三講至十三講重點揭秘秦可卿,第十四至十八講揭秘賈元春。這本書就先收錄到第十八講,因為第十九講以後,講妙玉的部分雖然錄製了,但還沒有整理出初步的文案,而之下的部分,就根本還沒有錄製。是否還能順利錄製,何時錄製,何時能製作為節目播出,各方都還舉棋未定,因此,這本書衹能到此為止。如果第十九講到擬定的第三十六講也就是最後一講有幸能夠完成,那麽,接續這本書再出一本,以為合璧,是我的願望,相信也是支持我、鼓勵我的紅迷朋友們樂於見到的。
為了使關註我這一係列講座的人士進一步知道,我確實不是衹研究秦可卿,而是從她出發,去對《紅樓夢》進行較全面的探索,在這裏我把已經錄製的四講和初步擬定的後面的講座題目公佈一下。當然這衹是一個初步的計劃,真正實施時會有所調整,是否一定能完成也還要取决於主客觀各方面的條件。
第十九講:妙玉在金陵十二釵正册中排名第六之謎
第二十講:妙玉身世之謎
第二十一講:妙玉情愛之謎
第二十二講:妙玉結局之謎
第二十三講:玉石之謎
第二十四講:賈寶玉人生理想之謎
第二十五講:寶黛愛情與黛玉死亡之謎
第二十六講:釵黛合一與寶釵結局之謎
第二十七講:史湘雲之謎
第二十八講:探春遠嫁之謎
第二十九講:迎春、惜春結局之謎
第三十講:王熙鳳、巧姐之謎
第三十一講:李紈結局之謎
第三十二講:金陵十二釵副册之謎
第三十三講:金陵十二釵又副册之謎
第三十四講:情榜之謎
第三十五講:曹雪芹寫書之謎
第三十六講:《石頭記》命運之謎
對於我的秦學研究,我有基本自信,因為,一、另闢蹊徑;二、自成體係;三、自圓其說。但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一、千萬不能以為真理就衹在自己手中了;二、千萬要尊重別人的研究成果;三、廣采博取,從善如流,歡迎批評,不斷改進。
謝謝買這本書、讀這本書的各方人士。說到頭,我的秦學究竟是否能夠成立,那並不是一個多麽重要的問題。現在的情況是,我的這個係列講座,引發出了人們對《紅樓夢》的更濃厚的興趣,讀《紅樓夢》的更多了,參與討論它的人更多了,紅學在民間的空間,因此大大拓展了,這纔是最重要的。
一個民族,她那世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在無盡的時空裏體現,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形式,就是體現在其以母語寫出的經典文本中。正如莎士比亞及其戲劇之於英國人,是他們民族魂魄的構成因素一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閱讀《紅樓夢》,討論《紅樓夢》,具有傳承民族魂、提升民族魂的無可估量的意義,而所有民族發展的具體階段中的具體問題,具體癥結,具體的國計民生,無不與此相關聯。我們如果熱愛自己的民族,希望她發展得更好,那麽,解决眼前切近之事,和深遠的魂魄修養,應該都不要偏廢,應該將二者融會貫通在一起,不能將二者割離,更不可將二者對立起來。
這段代替序言的《說在前頭》,其實還是寫出來的。寫和說,是兩種區別很大的表述方式。後面諸君所看到的,是演講的真實記錄,雖然也印成了文字,那感覺應該是另樣的,我自己看的時候也覺得別是一番滋味。這些講演記錄稿雖然經過一定修飭,但仍保留着濃郁的口語風格。我為自己能出這樣一本書而高興,也希望它能給能夠通過眼睛閱讀激起聽覺效應的諸君,起碼能在艱辛的人生跋涉中,在業餘時間裏,多少增添一些有內涵的生活樂趣。
劉心武
2005年7月15日
於溫榆齋中
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檔遠非黃金時段——有人調侃說是“鐵錫時間”,甚至說是“睡眠時間”,12:45本來是許多人要開始午睡,重播的時間為0:10,就更是許多人香夢沉酣的時刻了——的講述節目,竟然産生了極強烈的反響。追蹤觀看的人士很是不少,老少都有,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年輕人,包括在校學生。在互聯網上,更是很快就有了非常熱烈的回應,激賞的,歡迎的,鼓勵的,提意見的,提建議的,深表質疑的,大為不滿的,“迎頭痛擊”的,都有。而且,這些反應不同的人士之間,有的還互相爭議,互相辯駁。最可喜的,是有人表示,這個係列節目引發出了自己閱讀《紅樓夢》的興趣,沒讀過的要找來讀,沒通讀過的打算通讀,通讀過的還想再讀。而網上對《紅樓夢》的討論,也變得角度更多,觀點更新,分析更細,揭示更深。我從這些不同的反應裏,真是獲益匪淺。
紅學研究應該是一個公衆共享的學術空間。我在講座裏引用了蔡元培先賢的八個字:“多歧為貴,不取苟同。”誰也不應該聲稱關於《紅樓夢》的闡釋獨他正確,更不能壓製封殺不同的觀點,要允許哪怕是自己覺得最刺耳的不同見解發表出來,要有平等討論的態度、容納分歧爭議的學術襟懷;當然,面對聚訟紛紜的學術爭議,又要堅持獨立思考,不必苟同別人的見解,在爭議中從別人的批評裏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
我在講座裏還引用了袁枚的兩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常用這兩句詩鼓勵自己。我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能夠進入名牌大學,沒有能受到正規的學術訓練,先天不足,弱點自知,但是我從青春挫折期就勉勵自己,要自學成纔,要自強不息。我為自己高興,因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成為了一個作傢,除了能發表小說、隨筆,我還能寫建築評論,能涉足足球文化,並且,經過十多年努力,還在《紅樓夢》研究中創建了秦學分支。我衹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樣開放。我們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勵自己,也把這樣的信念告訴年輕人,特別是有這樣那樣明顯弱點和缺點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要清醒地知道,相對於永恆的宇宙,我們確實非常渺小,應該有謙卑之心;但是跟別的任何生命相比,我們的尊嚴,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就算人傢確實是牡丹玫瑰,自己衹是小小的,角落裏的一朵苔花,也應該燦爛地綻放,把自己漲圓,並且自豪地仰望蒼天,說:“我也能!”
這本書,是我的“揭秘《紅樓夢》”講座第一講至第十八講的演講記錄文本。節目開播以後,一直有紅迷朋友希望能買到我演講的文稿結集,現在這本書應該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當然,我也盼望沒看節目的人士,或者習慣上是不看電視衹讀書的人士,也能翻翻這本書。
大傢知道,電視節目,包括《百傢講壇》這樣形式上似乎比較簡單的節目,都有一個加工製作的過程。節目版塊的時間是固定的,一共四十五分鐘,刨去片頭片尾,以及編導嵌入的必要的解說詞銜接詞等等,電視節目裏大傢聽到我所講的,也不過三十幾分鐘。其實每次在攝像棚裏錄製時,我一講總得有六七十分鐘,編導製作節目當然是盡量取其精華,但限於每集容量,也確實不得不刪掉一些其實是必要的論證、事例和邏輯過渡。現在大傢看到的這本書裏的每一講,跟製作成的電視節目都略有不同,主要就是把一些因節目時間限製而砍掉的內容,恢復了進去。因為看書跟看電視節目不一樣,我相信,這些在書裏增添的內容,可以給閱讀者帶來更豐富的信息,形成更有說服力的邏輯鏈。
在實際演講中,我有口誤,有表述不當,也有錯誤處,把演講製作為節目時,編導們已經盡可能地做了修正,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沒能清除盡的疏漏疵點。電視臺的節目一旦定型,再加修改就很麻煩,這不能不說是種遺憾,但是,在整理這些演講文稿的過程裏,凡是發現到的,我都一一做了更正補救。在此特別要感謝在節目播出過程裏,通過電視臺,通過互聯網,以及設法直接給我來信的諸多人士,有的指正非常寶貴,我已經在這本書裏采納了其正確意見,有的建議非常之好,我也就相應地進行了刪卻增補。因此,現在大傢看到的這本演講記錄,應該比已經播出的節目,比此前從網上找到的記錄文本,更完善,更準確,也更豐富。我衷心希望,各方面的人士繼續不吝賜教,這本書如果還有再印的機會,我會根據批評建議,以及自檢和新悟,將這些文稿再加增訂修正。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有位戲劇傢叫梅耶荷德,他對一位文學藝術傢的成功標準是什麽,提出了一個見解。他認為,你一個作品出來,如果所有人都說你好,那麽你是徹底地失敗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說你壞,那麽你當然也是失敗,不過這說明你總算還有自己的某些特點;如果反響強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歡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那麽,你就是獲得真正的成功了!後來有人誇張地將他的這一觀點稱之為“梅耶荷德定律”。
忽然想起“梅耶荷德定律”,是我覺得按他那說法衡量,自己這回到CCTV-10講《紅樓夢》,算是獲得成功了麽?說真的,我還沒自信到那個份上。但是,“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的滋味,我確實是嘗到了一些,這對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應該是一種鍛煉。在一個文化格局日趨多元化的社會裏,如果“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衹不過是一種言論,並不具有法律宣判效力,也並不是形成了新的政治運動要對你實施“揪出來鬥倒鬥臭”,不影響領取退休金,不打進傢門,那麽,我覺得,就我個人而言,應該能夠承受,而且必須承受。我算何方神聖,有何特權,不許人傢惡攻?不許人傢討厭?不許人傢出言不遜?你到中央電視臺節目裏高談闊論,人傢就有不喜歡,覺得惡心,給你一大哄的天賦人權!有些厭惡我的人,似乎對我的每一講還都犧牲午覺或熬夜地盯着看,我感覺這也不錯,至少對於他們來說,我具有反面的不可忽略的價值;當然,有些人士並不是厭惡我,他們對我心懷善意,衹是把我當成一個辯論的對手,因此每講必看,看過必爭。沒想到我花甲之後,還能被諸多人士賜以如此的關註,我整個的心情,確實必須以欣慰兩個字來概括。
我的秦學研究,有的人誤解了,以為我衹研究《紅樓夢》裏的秦可卿這一個人物,或者我衹把《紅樓夢》當成一部清代康、雍、乾三朝政治權力的隱蔽史料來解讀。不是這樣的,我的研究,屬於探佚學範疇,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從對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紅樓夢》文本背後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權力之爭,並不是我的終極目的。我是把對秦可卿的研究當作一個突破口,好比打開一扇最能看清內部景象的窗戶,邁過一道最能通嚮深處的門檻,掌握一把最能開啓巨鎖的鑰匙,去進入《紅樓夢》這座巍峨的宮殿,去欣賞裏面的壯觀景象,去領悟裏面的無窮奧妙。
我的講座,第一、二講概括地介紹紅學,也是表明我的研究,是在前人奠定的基礎上去進行的;第三講至十三講重點揭秘秦可卿,第十四至十八講揭秘賈元春。這本書就先收錄到第十八講,因為第十九講以後,講妙玉的部分雖然錄製了,但還沒有整理出初步的文案,而之下的部分,就根本還沒有錄製。是否還能順利錄製,何時錄製,何時能製作為節目播出,各方都還舉棋未定,因此,這本書衹能到此為止。如果第十九講到擬定的第三十六講也就是最後一講有幸能夠完成,那麽,接續這本書再出一本,以為合璧,是我的願望,相信也是支持我、鼓勵我的紅迷朋友們樂於見到的。
為了使關註我這一係列講座的人士進一步知道,我確實不是衹研究秦可卿,而是從她出發,去對《紅樓夢》進行較全面的探索,在這裏我把已經錄製的四講和初步擬定的後面的講座題目公佈一下。當然這衹是一個初步的計劃,真正實施時會有所調整,是否一定能完成也還要取决於主客觀各方面的條件。
第十九講:妙玉在金陵十二釵正册中排名第六之謎
第二十講:妙玉身世之謎
第二十一講:妙玉情愛之謎
第二十二講:妙玉結局之謎
第二十三講:玉石之謎
第二十四講:賈寶玉人生理想之謎
第二十五講:寶黛愛情與黛玉死亡之謎
第二十六講:釵黛合一與寶釵結局之謎
第二十七講:史湘雲之謎
第二十八講:探春遠嫁之謎
第二十九講:迎春、惜春結局之謎
第三十講:王熙鳳、巧姐之謎
第三十一講:李紈結局之謎
第三十二講:金陵十二釵副册之謎
第三十三講:金陵十二釵又副册之謎
第三十四講:情榜之謎
第三十五講:曹雪芹寫書之謎
第三十六講:《石頭記》命運之謎
對於我的秦學研究,我有基本自信,因為,一、另闢蹊徑;二、自成體係;三、自圓其說。但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一、千萬不能以為真理就衹在自己手中了;二、千萬要尊重別人的研究成果;三、廣采博取,從善如流,歡迎批評,不斷改進。
謝謝買這本書、讀這本書的各方人士。說到頭,我的秦學究竟是否能夠成立,那並不是一個多麽重要的問題。現在的情況是,我的這個係列講座,引發出了人們對《紅樓夢》的更濃厚的興趣,讀《紅樓夢》的更多了,參與討論它的人更多了,紅學在民間的空間,因此大大拓展了,這纔是最重要的。
一個民族,她那世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在無盡的時空裏體現,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形式,就是體現在其以母語寫出的經典文本中。正如莎士比亞及其戲劇之於英國人,是他們民族魂魄的構成因素一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閱讀《紅樓夢》,討論《紅樓夢》,具有傳承民族魂、提升民族魂的無可估量的意義,而所有民族發展的具體階段中的具體問題,具體癥結,具體的國計民生,無不與此相關聯。我們如果熱愛自己的民族,希望她發展得更好,那麽,解决眼前切近之事,和深遠的魂魄修養,應該都不要偏廢,應該將二者融會貫通在一起,不能將二者割離,更不可將二者對立起來。
這段代替序言的《說在前頭》,其實還是寫出來的。寫和說,是兩種區別很大的表述方式。後面諸君所看到的,是演講的真實記錄,雖然也印成了文字,那感覺應該是另樣的,我自己看的時候也覺得別是一番滋味。這些講演記錄稿雖然經過一定修飭,但仍保留着濃郁的口語風格。我為自己能出這樣一本書而高興,也希望它能給能夠通過眼睛閱讀激起聽覺效應的諸君,起碼能在艱辛的人生跋涉中,在業餘時間裏,多少增添一些有內涵的生活樂趣。
劉心武
2005年7月15日
於溫榆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