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侍郎兔鶻題詩童子笑
村先生竜蛇染翰美人驚
詞曰:
白麵書生,紅顔女子,灼灼翩翩非不美。若無彩筆附高名,一朝草木隨流水。江夢生花,謝庭絮起,千秋始得垂青史。閑將人品細評論,果然獨有纔難耳。
右調《踏莎行》
話說浙江處州府,有一個青田縣。這縣為何叫做青田?蓋因昔人有一個葉法善仙師,曾棲此學道,道法成時,忽田中生出許多青芝來獻瑞,故一時驚美其事,遂相傳叫做青田。這青田縣,峰巒高峙,十分秀美,內有一個石門洞,更是幽奇,書中稱為玄鶴洞天者,即是此地。洞之西南懸崖上,飛下一道瀑布來,鼕夏不竭,甚為奇觀勝賞。衹因地脈靈異,往往生出高人。在國初,已生過一個劉伯溫先生,做了一番事業,享了一個大名。
衹道山川秀氣泄發無餘,不期天地精華,生生不盡,後又生出一個高人來。這高人姓管名灰,表字春吹,乃宋仁宗時管師復的子孫。這和灰生來天資出類,纔美過人,二十外,便中了明成化年間的進士,歷官中外,大有賢聲。還未及五十,早已做到禮部侍郎。因素志慕漢張子房闢𠔌之高,便棄職而歸隱於林下,每欲飄然遺世而去。衹因夫人早喪,遺下一女一子。若是子女生得尋常,他也不暇顧惜,不期生得這個女兒,美如春花,皎同秋月,慧如嬌鳥,爛比明珠。這還是女子之常,不足為異,即其詩工詠雪,錦織回文,猶其纔之一斑。至於俏心俠膽,奇志明眼,真有古今所不能及者。生到一十六歲,裊裊翩翩,竟是一個女中的懦士。父親愛之如寶,因與他起個名字,叫做彤秀,別字青眉。又不期生得這個兒子,神清骨秀,又自不凡,自小兒便不好嬉戲。到了五、六歲上,便隨着姐姐讀書習字,朝夕不懈。到了七、八歲,延師教訓,果能默默領受。故到了十歲,便知書能文,已宛然是一個成人。父親愛之不減青眉,望其大振傢聲,因替他起個名字,叫做管雷,表字不聞。因有了這等兩個兒女,夫人許氏又早喪了,一時去不暇,故將闢𠔌的念頭衹管耽擱了。卻喜自傢年還不老,尚有可待,故急急要完兒女婚姻之事。衹奈青田僻在山中,哪裏便有可意兒郎,招為門婿。雖然沒有,他卻時時留心訪求。
一日,春光明媚,柳舒花放,他在傢中悶坐不住,因帶了傢人童子,並攜了遊春之具,依舊到石門洞西來看瀑布。原來這看瀑布所在,已有人造了一座小亭子,叫做噴雪亭,緊對着這瀑布,供遊人玩賞。管灰到了,坐在亭子上,賞玩多時,心下甚是快暢,欲到題一詩以寄興。因想起李太白題瀑布詩,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句,精警豪放,一時難與爭衡,故拿着筆在粉壁上將要寫,又歇下了。想一想,忽又提起筆來。及待要寫,卻又沉吟縮手,不敢下手。不半晌,如此者兩、三遍。
正爾思索枯腸,不防背後有人看見,嘻的一聲笑將起來。管灰聽了,心驚道:“甚人笑我?”忙回頭一看,衹認做是甚詩人、韻士,誰知大不相幹,卻是一個八、九歲發還不曾齊眉的小村學生。初看時,半是抱慚,半是含怒。及看明是個村學生,轉笑起來。就問道:“學生,我在此題詩,你笑些甚麽?”
那小村學生卻甚老實,也不避忌,竟說道:“我看見你這等一位齊齊整整的老先生,為何題詩拿着支筆兔起鶻落的這等煩難?故不覺失笑”。管灰道:“我做詩煩難,你笑也罷。衹是你曾看見哪個做詩容易?”小學生道 :“別人我不看見,衹看見我傢先生,年紀還沒有二十歲,在館中哪一日不做詩。凡做詩,提起筆來就寫。要三首便三首,要五首便五首,要律詩便律詩,要絶句便絶句,要長篇古風便長篇古風,從不見他提起放下,象老先生這等吃力。”管灰道:“你這先生姓甚名誰?”小學生道:“先生的學館,就在前面豹吠村裏。”管灰道:“離此多遠?”小學生道:“不上一裏,遠是不遠,衹是彎彎麯麯都是小路,不甚好走,有些難認。”管灰道:“我要到館中去望望你先生,你肯領我去麽?”小學生搖着頭道:“我那先生為人甚是疏冷,衹喜自傢讀書,怕與人往來。我若領你去,妨了他的功夫,他就要打我哩!”說罷,慌忙就走去了。
管灰想道:“鄉下先生題詩,信筆鬍塗亂抹,自無可取。但他說年未二十,肯讀書,不喜交接人,這就不可量矣。我左右閑在此,況路又不遠,何不步去探訪一回。”一面就叫一個傢人先去暗暗訪問,然後叫童子收了筆硯,也不做詩,就隨後緩步而來。路雖麯折,卻花迎柳引,甚有幽逸之致。果不甚遠,即找着了豹吠村。傢人忙復命道:“轉彎竹林裏有個學堂,定然就是了。不知老爺還是自去,還是竟用貼子去拜?”管灰道:“不知是何等之人?不消用名貼,待我且自去看看。”遂單帶了兩個童子,步入竹林中,繞至學堂邊,未見人早聽得書聲琅琅,忽高忽低,悠然而有韻。及走入學堂,衹見一個少年先生,高據師席,端然而坐。細視之,神清骨秀,了無村俗之態。怎見得,但見:
瀟灑風流迥出塵,不衫不履自精神。
漫言錦綉藏胸腹,衹看姿容也玉人。
管灰看得分明,因走近前,將手一拱道:“先生請了。”那長孫無忝,正讀到忘情之處,忽聽得有人叫,忙定神一看,見是一位先達行藏,忙將書掩了,立起身走下位來,相迎施禮道:“鄉村訓蒙之地,為何有貴人到此?想是春遊足倦,不妨小憩。”管灰道:“春遊則然,足倦則非。到此者,特訪無忝兄也。”長孫無忝聽了驚訝道:“小子姓名,何由挂大人之齒,可謂奇矣。”管灰道 :“珠藏溪媚,玉韞山輝,賢兄霧雨滿山,怎勉人之物色。”長孫無忝聽了,大喜道 :“果有此耶。”遂延之上座,命學生入內取茶。
茶罷,長孫無忝因問道:“老先生貴人也,既肯下臨我晚學生,必有所聞,實不知何所聞而來?”管灰道:“他尚未知,惟聞先生詩才敏捷,不減青蓮。因思青田小邑,素不聞有其人,故趨而領教。”因命童子取出一柄金扇,送上道:“欲求一揮,不識可能惠賜一新詠否?”長孫無忝道:“巴人下裏之名,本不當污白雪陽春之目。然道在青氈謀食,又不敢過辭而失職,衹得要呈醜了。”因提起筆來,信手題於扇上道:
題詩衹道野無人,何意門停長者輪。
榮藉閑花如素笑,寵加幽劃也生春。
漫言路近尋來易,猶恐山深認不真。
欲藉文章聯一脈,未知筆墨可如神?
長孫無忝題完,因未曾請問得管灰姓名,故詩尾落款,衹寫個“村塾偶遇先達索書,晚學生長孫肖漫題呈政”,就雙手送與管灰道 :“下學俚言,老先生休曬。”管灰先見其落筆就寫,不假思索,已自驚訝,及接一看,又見其吐詞高爽,落筆風流,字字皆有微意。因不勝嘆息道:“長孫兄之才,大用之才也。為何小隱於此?”長孫肖接名貼看了,故知就是禮部侍郎管灰。因答道:“晚生棲此者,一為自安蹇劣,一為竊薪水以養母耳。”管灰道:“舊年宗師按臨處州,何不假途以取青紫?”長孫肖道:“奈籍不對,故守舊耳”管灰道:“原籍何地?為何居此?”長孫肖道:“原籍滄州,因隨先人宦此。不幸先人見背,宦襄廉薄,貧不能歸,故於此。留將十年,所以母子煢煢也。”管灰道:“這等說來,莫非就是長孫父母的後人麽?”長孫肖道:“正是。”
管灰又嘆息道:“長孫父母廉吏也,未及大用,而即謝世,常怪天道之無知。今見長孫兄青年纔美,定當跨竈,方知屈於前伸於後,天道又未始無知也。”長孫肖道:“無文小子,既貧且賤,方愧不能繼志,而老先生反為此言,豈不令我晚學生羞死乎!”管灰道 :“人生天地,第患無纔耳。眼前貧賤,安得限人。”因又問:“曾娶否?” 長孫肖道:“縱有紅絲,誰牽到此,並不曾定。”
管灰因見長孫肖青年纔美,人物軒昂,言詞爽朗,心甚愛之,不忍就別。因又說道:“才人難遇,春晝甚長,我學生有便攜的樽盒,欲假此與賢兄盤桓片晌,不識可乎?”長孫肖道:“銜春觴而侍高人之座,何幸如之。但以貴下賤,反客為主,似非禮也,無乃不可乎?”管灰笑道 :“古人有言:‘老子於此,興復不淺’。又言:‘禮豈為我輩而設’,安見學生與賢兄獨不如古人?”因命傢人將攜來的酒餚,擺設上來,二人對飲。
飲到半酣,管灰又將經書上的學問來盤駁他。長孫肖皆從從容容,一一對答如流。管灰甚喜,因說道:“兄纔已不啻青錢,自萬選萬中,若慮籍貫,我學生尚可為兄周旋。”長孫肖道:“周旋,固老先生憐纔之盛心,但思功名一途,欲致此身而取重於朝延也,若始進而即涉於欺,恐非朝廷之所重。”管灰聽了,又驚嘆道:“如此說來,則長孫兄不獨纔美過人,存心又君子矣。可敬,可敬。但衹是故鄉二、三千裏,非一蹴可至。而村童之館俸無多,何以為行李之費也。當設處若坐失青年,則非算也。”長孫前進道 :“君子修其在,已無可奈何,衹合聽之。”管灰聽了,愈加敬重。又飲了半晌,傢人以天晚催促,方纔別了回來。
一路上暗想道:“少年人眉目可對,世間或有之,至於才華,則往往未見。若論纔美相兼,又少年,到了長孫無忝,可謂十全矣。我為彤秀擇婚,閱人多矣,實無過此。但可惜他此時尚處寒賤,未必入兒女之眼,且慢說出。”
到了傢中,女兒彤秀與兒子管雷接着,問道:“爹爹春遊,今日為何歸晚,莫非又遇了甚麽好景留連?”管來道 :“倒不是好景留連,衹因閑步到一個村學館中,偶見了一個教書先生,與他談論詩文,甚是有些趣味,故不覺坐到此時。”彤秀道 :“村館教書,無非老學究腐儒常談,有何足聽,而爹爹卻留連忘返?”管灰道:“館便是個村館,先生卻非老學究,轉是一個後生,言論皆出人意外,並無一字涉於迂腐,所以聽之津津不倦。就是所作之詩,亦有別緻可賞。我兒若不信,他有當面寫的扇子在此,你看便知。”因叫童子將詩扇遞與小姐看。
彤秀接在手中,還不甚在心,及看一遍,便肅然起敬。又看一遍,因大驚訝道:“此詩不衫不履,果是才人之筆,且字字俱有微意,開口‘野無人’,何等自負。卻妙在承得不驕不亢,卻又贊譽得不諂不媚。至於後聯‘認不真’,還恐爹爹識他不透,結語精警,直與起句相映,大合詩人之法,為何塵埋村館?爹爹賞鑒不差。且前日縣中送爹爹的錦屏,其題詠皆青田名流,渠公非牙後餘唾,即甑中塵飯,並無一新警之句,何堪寓目。為何村野訓蒙,轉有此奇雋之才,殊令人不解也。”管灰道:“此生若是青田本縣人,或親或友,或者還有吹噓。因他不是青田人,鄉麯生疏,故淪落在野,無人知道。”
彤秀道:“不是青田人,卻是何處人?因何流落在此?”管灰道:“此生乃滄州人,就是前任長孫縣令之子。因奉母隨任在此,後父親死了,宦襄廉薄,不能北還,所以母子遂寄居於此。”彤秀道:“這等說起來,他今雖流落,卻原是宦傢,爹爹既念他青年有纔,何不尋一條門路。提拔他一提拔,也是斯文中美事。”管灰道:“說起來又可笑,這長孫肖,他人物雖甚青俊,為人卻又十分迂腐。”彤秀道:“怎見得他迂腐?”管灰道:“不說起考事來,也說籍不對;我許他周旋,他轉說冒籍涉於欺,不足取重,反若怪我教之不以正,你道好笑?”彤秀道:“以世情論之未免可笑,若在名教中求人,則殊可敬。爹爹不可不婉轉成全,勿使孤寒喪志。”
管灰大喜道:“我兒所言甚得我心。但要成全此生,卻比不得他人,甚是不易。”彤秀道:“有甚不易?”管灰道:“他青年有纔,除非功名。功名,他又不願冒籍,惟有設處路費,使還故鄉。在他人,不過贈之一、二百金便可完事。我看他矜矜自守,如何肯受人無名之贈,所以難耳。”彤秀道:“何不薦他一個豐厚之館?便贈之有名,受之無愧矣。”管灰道:“俗人眼淺,見他未進,如何有豐厚之館?前日,雷兒若不請了冷先生,加厚些束修請了他,倒是一件美事。況少年砥礪,定然不同。”父女們商量了半晌,無可奈何,也衹得罷了。
不期過不得些時,恰恰這冷先生老病死了,又要請先生。故管灰便立定了主意,要請長孫肖。不意謀館的多,不一時就有三封顯達書來,薦了三個先生。一個姓裴名選,一個姓平名鐸,一個姓強名之良,都是青田縣裏的秀纔。倒把個管灰弄得沒了主意,衹得又與女兒商量。彤秀道:“他們既求了薦書來,若竟一個葫蘆辭謝了,不獨本人緻怨,就連薦主也未免要芥蒂於心。女孩兒倒有一算,可使本人心服,又可使薦者無辭,又不費回覆之詞,又不露但絶之形,不知爹爹以為何如?”管灰道:“若從如此,可知可吐。但不知是何美計?試說與我聽。”衹因這一說,有分教:
青氈吐氣,絳帳生輝。
不知說出甚麽計來?且聽下回分解。
村先生竜蛇染翰美人驚
詞曰:
白麵書生,紅顔女子,灼灼翩翩非不美。若無彩筆附高名,一朝草木隨流水。江夢生花,謝庭絮起,千秋始得垂青史。閑將人品細評論,果然獨有纔難耳。
右調《踏莎行》
話說浙江處州府,有一個青田縣。這縣為何叫做青田?蓋因昔人有一個葉法善仙師,曾棲此學道,道法成時,忽田中生出許多青芝來獻瑞,故一時驚美其事,遂相傳叫做青田。這青田縣,峰巒高峙,十分秀美,內有一個石門洞,更是幽奇,書中稱為玄鶴洞天者,即是此地。洞之西南懸崖上,飛下一道瀑布來,鼕夏不竭,甚為奇觀勝賞。衹因地脈靈異,往往生出高人。在國初,已生過一個劉伯溫先生,做了一番事業,享了一個大名。
衹道山川秀氣泄發無餘,不期天地精華,生生不盡,後又生出一個高人來。這高人姓管名灰,表字春吹,乃宋仁宗時管師復的子孫。這和灰生來天資出類,纔美過人,二十外,便中了明成化年間的進士,歷官中外,大有賢聲。還未及五十,早已做到禮部侍郎。因素志慕漢張子房闢𠔌之高,便棄職而歸隱於林下,每欲飄然遺世而去。衹因夫人早喪,遺下一女一子。若是子女生得尋常,他也不暇顧惜,不期生得這個女兒,美如春花,皎同秋月,慧如嬌鳥,爛比明珠。這還是女子之常,不足為異,即其詩工詠雪,錦織回文,猶其纔之一斑。至於俏心俠膽,奇志明眼,真有古今所不能及者。生到一十六歲,裊裊翩翩,竟是一個女中的懦士。父親愛之如寶,因與他起個名字,叫做彤秀,別字青眉。又不期生得這個兒子,神清骨秀,又自不凡,自小兒便不好嬉戲。到了五、六歲上,便隨着姐姐讀書習字,朝夕不懈。到了七、八歲,延師教訓,果能默默領受。故到了十歲,便知書能文,已宛然是一個成人。父親愛之不減青眉,望其大振傢聲,因替他起個名字,叫做管雷,表字不聞。因有了這等兩個兒女,夫人許氏又早喪了,一時去不暇,故將闢𠔌的念頭衹管耽擱了。卻喜自傢年還不老,尚有可待,故急急要完兒女婚姻之事。衹奈青田僻在山中,哪裏便有可意兒郎,招為門婿。雖然沒有,他卻時時留心訪求。
一日,春光明媚,柳舒花放,他在傢中悶坐不住,因帶了傢人童子,並攜了遊春之具,依舊到石門洞西來看瀑布。原來這看瀑布所在,已有人造了一座小亭子,叫做噴雪亭,緊對着這瀑布,供遊人玩賞。管灰到了,坐在亭子上,賞玩多時,心下甚是快暢,欲到題一詩以寄興。因想起李太白題瀑布詩,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句,精警豪放,一時難與爭衡,故拿着筆在粉壁上將要寫,又歇下了。想一想,忽又提起筆來。及待要寫,卻又沉吟縮手,不敢下手。不半晌,如此者兩、三遍。
正爾思索枯腸,不防背後有人看見,嘻的一聲笑將起來。管灰聽了,心驚道:“甚人笑我?”忙回頭一看,衹認做是甚詩人、韻士,誰知大不相幹,卻是一個八、九歲發還不曾齊眉的小村學生。初看時,半是抱慚,半是含怒。及看明是個村學生,轉笑起來。就問道:“學生,我在此題詩,你笑些甚麽?”
那小村學生卻甚老實,也不避忌,竟說道:“我看見你這等一位齊齊整整的老先生,為何題詩拿着支筆兔起鶻落的這等煩難?故不覺失笑”。管灰道:“我做詩煩難,你笑也罷。衹是你曾看見哪個做詩容易?”小學生道 :“別人我不看見,衹看見我傢先生,年紀還沒有二十歲,在館中哪一日不做詩。凡做詩,提起筆來就寫。要三首便三首,要五首便五首,要律詩便律詩,要絶句便絶句,要長篇古風便長篇古風,從不見他提起放下,象老先生這等吃力。”管灰道:“你這先生姓甚名誰?”小學生道:“先生的學館,就在前面豹吠村裏。”管灰道:“離此多遠?”小學生道:“不上一裏,遠是不遠,衹是彎彎麯麯都是小路,不甚好走,有些難認。”管灰道:“我要到館中去望望你先生,你肯領我去麽?”小學生搖着頭道:“我那先生為人甚是疏冷,衹喜自傢讀書,怕與人往來。我若領你去,妨了他的功夫,他就要打我哩!”說罷,慌忙就走去了。
管灰想道:“鄉下先生題詩,信筆鬍塗亂抹,自無可取。但他說年未二十,肯讀書,不喜交接人,這就不可量矣。我左右閑在此,況路又不遠,何不步去探訪一回。”一面就叫一個傢人先去暗暗訪問,然後叫童子收了筆硯,也不做詩,就隨後緩步而來。路雖麯折,卻花迎柳引,甚有幽逸之致。果不甚遠,即找着了豹吠村。傢人忙復命道:“轉彎竹林裏有個學堂,定然就是了。不知老爺還是自去,還是竟用貼子去拜?”管灰道:“不知是何等之人?不消用名貼,待我且自去看看。”遂單帶了兩個童子,步入竹林中,繞至學堂邊,未見人早聽得書聲琅琅,忽高忽低,悠然而有韻。及走入學堂,衹見一個少年先生,高據師席,端然而坐。細視之,神清骨秀,了無村俗之態。怎見得,但見:
瀟灑風流迥出塵,不衫不履自精神。
漫言錦綉藏胸腹,衹看姿容也玉人。
管灰看得分明,因走近前,將手一拱道:“先生請了。”那長孫無忝,正讀到忘情之處,忽聽得有人叫,忙定神一看,見是一位先達行藏,忙將書掩了,立起身走下位來,相迎施禮道:“鄉村訓蒙之地,為何有貴人到此?想是春遊足倦,不妨小憩。”管灰道:“春遊則然,足倦則非。到此者,特訪無忝兄也。”長孫無忝聽了驚訝道:“小子姓名,何由挂大人之齒,可謂奇矣。”管灰道 :“珠藏溪媚,玉韞山輝,賢兄霧雨滿山,怎勉人之物色。”長孫無忝聽了,大喜道 :“果有此耶。”遂延之上座,命學生入內取茶。
茶罷,長孫無忝因問道:“老先生貴人也,既肯下臨我晚學生,必有所聞,實不知何所聞而來?”管灰道:“他尚未知,惟聞先生詩才敏捷,不減青蓮。因思青田小邑,素不聞有其人,故趨而領教。”因命童子取出一柄金扇,送上道:“欲求一揮,不識可能惠賜一新詠否?”長孫無忝道:“巴人下裏之名,本不當污白雪陽春之目。然道在青氈謀食,又不敢過辭而失職,衹得要呈醜了。”因提起筆來,信手題於扇上道:
題詩衹道野無人,何意門停長者輪。
榮藉閑花如素笑,寵加幽劃也生春。
漫言路近尋來易,猶恐山深認不真。
欲藉文章聯一脈,未知筆墨可如神?
長孫無忝題完,因未曾請問得管灰姓名,故詩尾落款,衹寫個“村塾偶遇先達索書,晚學生長孫肖漫題呈政”,就雙手送與管灰道 :“下學俚言,老先生休曬。”管灰先見其落筆就寫,不假思索,已自驚訝,及接一看,又見其吐詞高爽,落筆風流,字字皆有微意。因不勝嘆息道:“長孫兄之才,大用之才也。為何小隱於此?”長孫肖接名貼看了,故知就是禮部侍郎管灰。因答道:“晚生棲此者,一為自安蹇劣,一為竊薪水以養母耳。”管灰道:“舊年宗師按臨處州,何不假途以取青紫?”長孫肖道:“奈籍不對,故守舊耳”管灰道:“原籍何地?為何居此?”長孫肖道:“原籍滄州,因隨先人宦此。不幸先人見背,宦襄廉薄,貧不能歸,故於此。留將十年,所以母子煢煢也。”管灰道:“這等說來,莫非就是長孫父母的後人麽?”長孫肖道:“正是。”
管灰又嘆息道:“長孫父母廉吏也,未及大用,而即謝世,常怪天道之無知。今見長孫兄青年纔美,定當跨竈,方知屈於前伸於後,天道又未始無知也。”長孫肖道:“無文小子,既貧且賤,方愧不能繼志,而老先生反為此言,豈不令我晚學生羞死乎!”管灰道 :“人生天地,第患無纔耳。眼前貧賤,安得限人。”因又問:“曾娶否?” 長孫肖道:“縱有紅絲,誰牽到此,並不曾定。”
管灰因見長孫肖青年纔美,人物軒昂,言詞爽朗,心甚愛之,不忍就別。因又說道:“才人難遇,春晝甚長,我學生有便攜的樽盒,欲假此與賢兄盤桓片晌,不識可乎?”長孫肖道:“銜春觴而侍高人之座,何幸如之。但以貴下賤,反客為主,似非禮也,無乃不可乎?”管灰笑道 :“古人有言:‘老子於此,興復不淺’。又言:‘禮豈為我輩而設’,安見學生與賢兄獨不如古人?”因命傢人將攜來的酒餚,擺設上來,二人對飲。
飲到半酣,管灰又將經書上的學問來盤駁他。長孫肖皆從從容容,一一對答如流。管灰甚喜,因說道:“兄纔已不啻青錢,自萬選萬中,若慮籍貫,我學生尚可為兄周旋。”長孫肖道:“周旋,固老先生憐纔之盛心,但思功名一途,欲致此身而取重於朝延也,若始進而即涉於欺,恐非朝廷之所重。”管灰聽了,又驚嘆道:“如此說來,則長孫兄不獨纔美過人,存心又君子矣。可敬,可敬。但衹是故鄉二、三千裏,非一蹴可至。而村童之館俸無多,何以為行李之費也。當設處若坐失青年,則非算也。”長孫前進道 :“君子修其在,已無可奈何,衹合聽之。”管灰聽了,愈加敬重。又飲了半晌,傢人以天晚催促,方纔別了回來。
一路上暗想道:“少年人眉目可對,世間或有之,至於才華,則往往未見。若論纔美相兼,又少年,到了長孫無忝,可謂十全矣。我為彤秀擇婚,閱人多矣,實無過此。但可惜他此時尚處寒賤,未必入兒女之眼,且慢說出。”
到了傢中,女兒彤秀與兒子管雷接着,問道:“爹爹春遊,今日為何歸晚,莫非又遇了甚麽好景留連?”管來道 :“倒不是好景留連,衹因閑步到一個村學館中,偶見了一個教書先生,與他談論詩文,甚是有些趣味,故不覺坐到此時。”彤秀道 :“村館教書,無非老學究腐儒常談,有何足聽,而爹爹卻留連忘返?”管灰道:“館便是個村館,先生卻非老學究,轉是一個後生,言論皆出人意外,並無一字涉於迂腐,所以聽之津津不倦。就是所作之詩,亦有別緻可賞。我兒若不信,他有當面寫的扇子在此,你看便知。”因叫童子將詩扇遞與小姐看。
彤秀接在手中,還不甚在心,及看一遍,便肅然起敬。又看一遍,因大驚訝道:“此詩不衫不履,果是才人之筆,且字字俱有微意,開口‘野無人’,何等自負。卻妙在承得不驕不亢,卻又贊譽得不諂不媚。至於後聯‘認不真’,還恐爹爹識他不透,結語精警,直與起句相映,大合詩人之法,為何塵埋村館?爹爹賞鑒不差。且前日縣中送爹爹的錦屏,其題詠皆青田名流,渠公非牙後餘唾,即甑中塵飯,並無一新警之句,何堪寓目。為何村野訓蒙,轉有此奇雋之才,殊令人不解也。”管灰道:“此生若是青田本縣人,或親或友,或者還有吹噓。因他不是青田人,鄉麯生疏,故淪落在野,無人知道。”
彤秀道:“不是青田人,卻是何處人?因何流落在此?”管灰道:“此生乃滄州人,就是前任長孫縣令之子。因奉母隨任在此,後父親死了,宦襄廉薄,不能北還,所以母子遂寄居於此。”彤秀道:“這等說起來,他今雖流落,卻原是宦傢,爹爹既念他青年有纔,何不尋一條門路。提拔他一提拔,也是斯文中美事。”管灰道:“說起來又可笑,這長孫肖,他人物雖甚青俊,為人卻又十分迂腐。”彤秀道:“怎見得他迂腐?”管灰道:“不說起考事來,也說籍不對;我許他周旋,他轉說冒籍涉於欺,不足取重,反若怪我教之不以正,你道好笑?”彤秀道:“以世情論之未免可笑,若在名教中求人,則殊可敬。爹爹不可不婉轉成全,勿使孤寒喪志。”
管灰大喜道:“我兒所言甚得我心。但要成全此生,卻比不得他人,甚是不易。”彤秀道:“有甚不易?”管灰道:“他青年有纔,除非功名。功名,他又不願冒籍,惟有設處路費,使還故鄉。在他人,不過贈之一、二百金便可完事。我看他矜矜自守,如何肯受人無名之贈,所以難耳。”彤秀道:“何不薦他一個豐厚之館?便贈之有名,受之無愧矣。”管灰道:“俗人眼淺,見他未進,如何有豐厚之館?前日,雷兒若不請了冷先生,加厚些束修請了他,倒是一件美事。況少年砥礪,定然不同。”父女們商量了半晌,無可奈何,也衹得罷了。
不期過不得些時,恰恰這冷先生老病死了,又要請先生。故管灰便立定了主意,要請長孫肖。不意謀館的多,不一時就有三封顯達書來,薦了三個先生。一個姓裴名選,一個姓平名鐸,一個姓強名之良,都是青田縣裏的秀纔。倒把個管灰弄得沒了主意,衹得又與女兒商量。彤秀道:“他們既求了薦書來,若竟一個葫蘆辭謝了,不獨本人緻怨,就連薦主也未免要芥蒂於心。女孩兒倒有一算,可使本人心服,又可使薦者無辭,又不費回覆之詞,又不露但絶之形,不知爹爹以為何如?”管灰道:“若從如此,可知可吐。但不知是何美計?試說與我聽。”衹因這一說,有分教:
青氈吐氣,絳帳生輝。
不知說出甚麽計來?且聽下回分解。
欲坦東床先引良人開絳帳
要爭西席旁牽野蔓係紅絲
詞曰:
鵲喚天暗,鳩呼雨落,情何隔別心何錯。於中總就我殊勞,從旁戳破他偏樂。花想藏嬌,柳思隱弱,何嘗肯以春相托。到頭花發柳絲垂,許多妙算都無着。
右調《踏莎行》
話說管彤秀小姐見父親問他辭薦館之計,因說道:“請先生一事,是瞞人不得的。若直直辭去了裴、平、強三秀纔,單留下長孫一人,不獨爹爹開口無詞,衹恐那三人纏纏擾擾未肯便去。依孩兒算來,莫若擇一個日,治下四席酒,請他四人同來,就明說四位俱係大纔,皆願領教。但恨絳帳中止一座,不能並屈諸賢,又不敢妄為去取,今萬不得已,謹選擇一詩題在此,求四位大筆一揮。詩成者,謹當拜從;詩不成者,求其相諒。如此行法,彼做詩不出者,自無顔而去,不便再爭矣。”
管灰聽了大喜道:“吾兒之計甚妙,不拒而自絶,使彼此無怨。”果擇了一個日子,備了四席酒果,用名貼將裴選、平鐸、強之良與長孫肖四人俱請將來。
大傢見請,衹認做單請他一人,館事妥當,不勝之喜。不期到了管傢,堂上四人俱在,未免各自沉吟,不知是個甚緣故。相見畢,管灰就開口說道:“小犬頑劣,一嚮蒙冷老師教海。今不幸冷老師謝世;小兒荒廢,急欲就正明師,卻苦於無門訪求。今幸蒙敝親友指點,方纔得識四位老師。識便識了,又奈學生老邁,一時不辨誰濂誰洛,孰朱孰程,不敢妄揣私度。謹選一詩題在此,求四位老師大筆一揮,若肯慨然捉筆,麯賜一篇佳章,便是不鄙愚蒙了,即當執贄拜從。若吝人玉,便不敢相強。不知四位老師以為何如?”
四人聽了,倒有三人不開口。惟長孫肖深深打一恭道:“老先生臺命,敢不敬從。”裴、平、強等三人,見長孫肖慨應,怎可默然,衹得也假說道:“領教,領教。”就問詩題。管灰道:“且容少展薄敬,再當上請。”就命擺上酒來大傢敘齒,坐了同飲。
飲到換席,方命人將殘度撤去,換上文房四寶並花箋寫的一個詩題,外又一個禮盒,盛着三封程儀,每封三面。又是一張百金的關書,並贄儀十兩。詩成者,請受關書贄禮。詩不成者,各送程儀一封,以為往來之費。四人看了驚驚喜喜。因是衆人之事,不可一人推辭,衹得同將詩題展開一看,卻是:
“賦得風流懦雅是吾師。”一句限韻,即以題語作。
大傢看見詩題煩難,俱各沉吟不語。惟裴選年長,又為人忠厚。看完了就先說道:“我學生一嚮但留心章句,詩詞一道實非所長,請諸兄高才留題,我學生是不能領教矣。”平鐸見裴選辭了,也就乘機說道:“裴老師既不做,我學生菲纔,就勉強為之,恐亦無驚人之句,也不敢領教了。”
管灰見四人早二人辭了,因叫人將筆硯移到強之良與長孫肖面前,說道:“裴、平二老師已不肖賜教了,萬望二先生慨然一揮,庶不負我學生仰望一番。”強之良明明做不出,卻賣弄說道:“老先生臺命,自願呈醜。但愧我晚生纔遲,不能應教於七步中,莫若請長孫兄高才題了罷。倘長孫兄亦巡逡謙讓,則我晚生請題回去,明辰即當獻上如何?”
管灰原屬意長孫肖,衹礙着三人情面。今見三人俱辭謝了,滿心歡喜,纔對長孫肖說道:“今日禮雖未設,然文會也。四先生居師席之尊,又皆文人也。若相聚一堂,有題而無詩,無論詩書削色,即我學生酬酢一番,並覺無顔,還求長孫兄破格賜我為感。”長孫肖道:“裴、平、強三老師之珠玉,既深藴而不欲輕吐。我晚學生鄙俚三句,反浪獻尊前,豈不可笑。然老先生諄諄諭及,又不敢違,卻將奈何?”
強之良衹認長孫肖也做不出,說乖話支吾,便栽他一句道:“夫子說,‘當仁不讓’。兄有高才,不妨揮灑,以盡主人之興。且使我輩得以觀其勝。”長孫肖正不好遽然捉筆,藉此一言,便說道:“既強先生也這等說,我晚學生衹得呈醜了。”展開錦箋,提起筆來,從從容容先寫出題目。後隨題一首道:
天青雲白想襟期,秋月春風問所宜。
樂在浴沂非蕩蕩,道存立雪亦怡怡。
相如詞賦聊文俗,賈董文章恰入時。
莫嘆簞瓢無趣味,風流儒雅是吾師。
長孫肖題完,即送與管灰道:“俚言辱命,惶愧,惶愧。”管灰接在手,細細的吟詠了兩、三遍,不禁欣喜稱贊道:“道學題,而筆墨無一痕道學氣,卻字字明道學之理。化腐為奇,淘庸入雅,真不愧風流儒雅,允兄稱小兒之師矣。”因復送與裴、平、強三人道:“求三老師賞覽,以為何如?”
三人同看了,強之良還打帳譏嘲兩句。當不得裴選為人直樸,看完詩,就信口說道:“凡做詩寫風景易,論道理難。今觀長孫兄佳作,寫道學直如風景,真妙筆也。”平鐸亦贊道:“好詩,好詩。讀來衹覺儒傢風味,窺見一斑。”
強之良見二人交贊,雖不開口,卻也不便譏嘲,但默默不言。管灰見三人有二人稱贊,便欣然立起身來,將盒中的關書並贄禮取出,送與長孫肖道:“小兒頑劣,敢求教誨。”隨喚過管雷來拜見。長孫肖忙辭謝道:“鄙俚之句,不過塞責。況有裴、平、強三位老師在上,我長孫肖晚學後進,怎敢授此妄為人師,老先生還須斟酌。”管灰道:“有言在前,若苦苦推辭,豈不反使我得罪。”因鋪下紅氈,先自對拜了。然後叫管雷也拜了四拜。拜畢,就送上關書贄禮。又將三封程儀,送與三位。然後換席重飲,飲不多時,裴、平、強三人便先別去。
管灰又留長孫肖到書房中去,復飲道:“長孫兄高才,我學生所知。今日延師正禮,本不當復以題詩褻瀆,但非此無以謝絶三人,故不得已耳。”長孫肖道:“以老先生入座延師,豈無尊貴的人,而必欲下求於寒賤。即晚生鄉村蒙席,少資薪水足矣,何敢望纍纍厚聘。此皆老先生過於憐纔,厚為培植,豈我長孫肖所能祈禱而請者也。但不知我長孫肖,荷此高厚,可能有一日僥幸,以附老先生之知遇,深自惶惶耳。”
管灰聽見長孫肖將他肺腑之情,俱明明道破,知長孫肖不獨有纔,而又有識,愈加歡喜,因約到館之期。長孫肖道:“到館早晚可也。但念老母獨居,未免放心不下。”管灰道:“這個容易。我明日即撥一僕一婦去具汲爨何如?”長孫肖道:“得能如此,則更感不盡。”言罷,遂謝別而去。
到了次日,管灰果叫人送了兩挑米,幾擔柴,並食用之資,件件俱全。又是一房老傢人媳婦,服侍老夫人。長孫肖見了,不勝感激。因與母親祖氏說明,分撥停當,竟自到館。到得館中,因感管侍郎情禮款待之厚,遂盡心竭力與管雷講論詩書,習學文藝。朝夕同讀同做,僅及半年,而管雷學業大進。
管灰與彤秀見了,喜之不勝,愈加敬重。又妙在長孫肖一無外好,讀書之暇,惟有吃兩杯酒,做兩首詩,便是他的樂事了。又不出外閑遊一步,又不交接朋友。故題的詩,東一首,西一首,有如春花一般。今日桃,明日李,後日杏,開個不了。卻又妙在彤秀小姐酷愛詩文,故凡長孫肖所題,盡教兄弟暗暗抄了,傳與她看,見其詞語雋秀,無不稱贊。賞便賞,卻是賞其纔,實與情意無關。忽一日,偶見他一首感知詩道:
君親恩義有根枝,無故而深是感知。
纔嚮饑寒消世態,又隨冷暖入詩脾。
花開花落春常好,雲去雲來天不移。
垂盼沒誇青眼厚,□□□盼到青眉。
彤秀見詩中有青眉二字,不勝驚訝。暗想道:“青眉二字,乃我之小字。除父親與兄弟之外,知者尚少。為何先生題詩,忽然道及,大有可疑。莫非他訪知我字,故以此相戲?”因細細盤問兄弟,管雷答道:“先生甚是老實,我傢中事情,一毫也不問不管。就是館中暇時,衹做詩,除正事之外,並不與我說一句閑話,那裏知道姐姐的小字。此不過偶然撞着,出於無心。”彤秀聽了,雖然不疑,卻別自躊躇。因題一絶,以志感道:
縱然高列卻無知,便是低垂也不私。
耳目未曾消受得,如何感激到青眉?
彤秀小姐在閨中忖度,且按下不題。
卻說那個謀館不成的先生強之良,自從做不出詩,被管灰辭出,心下衹是不服,道:“我一個青田秀纔,謀青田鄉紳之館,反被外來的野童生奪去,卻怎生氣得他過。”因又想道:“他奪館,衹為做了風流儒雅的一首詩,然坐館是要教學生讀書做文字,沒個終日做詩之理。不知他到館之後,有坐性沒坐性,教法如何?師弟可能相安?須悄悄去打聽他一番。若少年人不老成,若聽出他些破綻來,便好毀謗他一場,是非使他立腳不牢,那時再討薦書去奪他的,也不為遲。”
自動了這個念頭,便朝夕到管侍郎傢來訪問。不期大大小小都說道:“好個先生,年紀雖後生,為人卻十分老成,終日在館中與學生不是讀書,便是講書;不是看文字,便是做文字,從無片刻之閑。且師生們彼此愛敬,甚是相得。就到閑暇之時,也不過吃兩杯酒以娛情,題兩首詩以寄興,從不見他出門去閑遊一步,果然好個先生。”
強之良聽見人人稱贊,沒處入頭,心裏一發妒忌。後又尋着一個相熟的老傢人,挑他道:“後學從師貴乎老成。你傢公子,纔十餘歲,應該請個老成先生教訓他,纔師嚴道尊,有些指望。怎麽請一個少年書生為師?連他自傢衹怕還要請先生教哩,你公子怎生望得成人?”老傢人道:“強相公你衹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傢老爺,名色雖請的是先生教學,卻另有一段心腸,人不知道。”強之良道:“你老爺還有甚麽心腸,我實實就不知道了,求你略見教一二。”老傢人道:“我老爺有一位彤秀小姐,今年纔一十六歲,不但人物生得十全,又能詩能文,千中也不能選一。我傢老爺愛之過於異寶,一嚮要選擇個有纔的女婿配他,卻奈這青田縣地方小,再選不出。前日遊春,忽遇這個長孫相公,愛他人物清俊,年齡相當。又考他有些才學,選婿之言,一時說不出口,又捨不得放了他去,故請他來處館,且羈住了他的身子,便可再為後計。這是我小人揣度老爺之意,我老爺卻從不曾吐一字。強相公衹好放在肚裏,卻對人說不得。”強之良道:“關我甚事,我去說他。”就別了。
口雖如此說,心下卻愈加不喜。因又暗想道:“這老奴之言,雖說是揣度,卻甚是得情。我衹空去奪他之館,尚且煩難,若再有選婚之意,便一發搖撼他不動了。”因又暗算道:“他處館既為選婚,若要奪他之館,除非先打破他的婚姻。”因又想道:“管老之選長孫,雖說愛他有纔,也衹為兒立一時無人知道,不曾有人來求,故作此不得已之想。倘有顯達子弟來求,或者又作他論,也不可知。若果一眼認真長孫,便當竟選入甥館,何必又藉師席行權,便見此中無定了。為今之計,衹消四下宣揚他女兒纔美,使人來求,則花去而蜂蝶自散矣。”
也是合當有事,剛剛走了回來,恰撞見一個人傢的傢人叫他道:“強相公哪裏來?”強之良忙看時,方認得是鄰縣卜尚書傢的傢人,叫做王壽。因答道:“王阿哥,你到此何幹。”王壽道:“大相公着我到青田縣見大爺。”強之良問道:“見大爺做甚麽?”王壽道:“我傢大相公,一嚮定下的王都堂小姐,正打帳做親,不期忽得病死了。老爺又在京,大相公急急要尋一頭親事,本縣又高低不對,一時沒有。因寫書與李大爺,求他在青田訪訪,所以到此。”
強之良聽了,正合着機會,滿心歡喜。因說道:“你不必去見李大爺,我有一頭絶美的親事在此,總承了你大相公罷,衹要重重謝我。”王壽道:“果是真麽?”強之良道:“怎麽不真”。王壽道:“若果是真,我傢大相公便快活不過了。事成重謝是不消說的。但衹是就要請強相公去說個明白方妙。”強之良道:“雖說隔縣,路卻不遠,就同你去何妨。”遂一徑同王壽來到縉雲縣,王壽忙報知大相公。
原來,這大相公叫做卜成仁,年紀雖纔二十餘歲,為人卻具兩種性情。到了讀書做文字,卻愚蠢不過,一竅不通;及至待人接物,要做那些姦騙邪淫之事,便又聰明伶俐異常。又靠着父親是吏部尚書,又倚着自傢是獨養嫡生的兒子,故橫行直撞無所不為。自小兒就定了王都堂的女兒為妻,衹因女兒年幼,故直等到如今。剛剛打點做親,不料又死了。氣苦不過,因急急四下訪求。今見王壽報知強之良之言,不勝歡喜,忙出來迎接進去,殷勤款待,就問他:“是誰傢女子。”強之良道:“這女子,若門戶不敵,小弟也不敢奉聞,是管侍郎之女,纔十六歲。不獨容貌如仙子臨凡,衹言其纔,若朝廷開女科,會狀兩元是不消說了。”卜成仁道:“這個是了。但管侍郎有如此纔美女兒,為何不早早擇婿,直到如今?”強之良道:“管侍郎怎麽不擇,衹是一時擇不出府上這般門第,與仁兄這般人品,故遲遲耳。”
卜成仁聽說是真,滿心歡喜。遂留到書房,加意款待,就要請他為媒。強之良道:“小弟奉兄之命,自當效勞。但恐仁兄卿貳門楣,小弟書生不足取重。須煩青田李父母去執斧柯,方成事體,且使管侍郎免生疑惑之心,决不有變。”
不知此去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要爭西席旁牽野蔓係紅絲
詞曰:
鵲喚天暗,鳩呼雨落,情何隔別心何錯。於中總就我殊勞,從旁戳破他偏樂。花想藏嬌,柳思隱弱,何嘗肯以春相托。到頭花發柳絲垂,許多妙算都無着。
右調《踏莎行》
話說管彤秀小姐見父親問他辭薦館之計,因說道:“請先生一事,是瞞人不得的。若直直辭去了裴、平、強三秀纔,單留下長孫一人,不獨爹爹開口無詞,衹恐那三人纏纏擾擾未肯便去。依孩兒算來,莫若擇一個日,治下四席酒,請他四人同來,就明說四位俱係大纔,皆願領教。但恨絳帳中止一座,不能並屈諸賢,又不敢妄為去取,今萬不得已,謹選擇一詩題在此,求四位大筆一揮。詩成者,謹當拜從;詩不成者,求其相諒。如此行法,彼做詩不出者,自無顔而去,不便再爭矣。”
管灰聽了大喜道:“吾兒之計甚妙,不拒而自絶,使彼此無怨。”果擇了一個日子,備了四席酒果,用名貼將裴選、平鐸、強之良與長孫肖四人俱請將來。
大傢見請,衹認做單請他一人,館事妥當,不勝之喜。不期到了管傢,堂上四人俱在,未免各自沉吟,不知是個甚緣故。相見畢,管灰就開口說道:“小犬頑劣,一嚮蒙冷老師教海。今不幸冷老師謝世;小兒荒廢,急欲就正明師,卻苦於無門訪求。今幸蒙敝親友指點,方纔得識四位老師。識便識了,又奈學生老邁,一時不辨誰濂誰洛,孰朱孰程,不敢妄揣私度。謹選一詩題在此,求四位老師大筆一揮,若肯慨然捉筆,麯賜一篇佳章,便是不鄙愚蒙了,即當執贄拜從。若吝人玉,便不敢相強。不知四位老師以為何如?”
四人聽了,倒有三人不開口。惟長孫肖深深打一恭道:“老先生臺命,敢不敬從。”裴、平、強等三人,見長孫肖慨應,怎可默然,衹得也假說道:“領教,領教。”就問詩題。管灰道:“且容少展薄敬,再當上請。”就命擺上酒來大傢敘齒,坐了同飲。
飲到換席,方命人將殘度撤去,換上文房四寶並花箋寫的一個詩題,外又一個禮盒,盛着三封程儀,每封三面。又是一張百金的關書,並贄儀十兩。詩成者,請受關書贄禮。詩不成者,各送程儀一封,以為往來之費。四人看了驚驚喜喜。因是衆人之事,不可一人推辭,衹得同將詩題展開一看,卻是:
“賦得風流懦雅是吾師。”一句限韻,即以題語作。
大傢看見詩題煩難,俱各沉吟不語。惟裴選年長,又為人忠厚。看完了就先說道:“我學生一嚮但留心章句,詩詞一道實非所長,請諸兄高才留題,我學生是不能領教矣。”平鐸見裴選辭了,也就乘機說道:“裴老師既不做,我學生菲纔,就勉強為之,恐亦無驚人之句,也不敢領教了。”
管灰見四人早二人辭了,因叫人將筆硯移到強之良與長孫肖面前,說道:“裴、平二老師已不肖賜教了,萬望二先生慨然一揮,庶不負我學生仰望一番。”強之良明明做不出,卻賣弄說道:“老先生臺命,自願呈醜。但愧我晚生纔遲,不能應教於七步中,莫若請長孫兄高才題了罷。倘長孫兄亦巡逡謙讓,則我晚生請題回去,明辰即當獻上如何?”
管灰原屬意長孫肖,衹礙着三人情面。今見三人俱辭謝了,滿心歡喜,纔對長孫肖說道:“今日禮雖未設,然文會也。四先生居師席之尊,又皆文人也。若相聚一堂,有題而無詩,無論詩書削色,即我學生酬酢一番,並覺無顔,還求長孫兄破格賜我為感。”長孫肖道:“裴、平、強三老師之珠玉,既深藴而不欲輕吐。我晚學生鄙俚三句,反浪獻尊前,豈不可笑。然老先生諄諄諭及,又不敢違,卻將奈何?”
強之良衹認長孫肖也做不出,說乖話支吾,便栽他一句道:“夫子說,‘當仁不讓’。兄有高才,不妨揮灑,以盡主人之興。且使我輩得以觀其勝。”長孫肖正不好遽然捉筆,藉此一言,便說道:“既強先生也這等說,我晚學生衹得呈醜了。”展開錦箋,提起筆來,從從容容先寫出題目。後隨題一首道:
天青雲白想襟期,秋月春風問所宜。
樂在浴沂非蕩蕩,道存立雪亦怡怡。
相如詞賦聊文俗,賈董文章恰入時。
莫嘆簞瓢無趣味,風流儒雅是吾師。
長孫肖題完,即送與管灰道:“俚言辱命,惶愧,惶愧。”管灰接在手,細細的吟詠了兩、三遍,不禁欣喜稱贊道:“道學題,而筆墨無一痕道學氣,卻字字明道學之理。化腐為奇,淘庸入雅,真不愧風流儒雅,允兄稱小兒之師矣。”因復送與裴、平、強三人道:“求三老師賞覽,以為何如?”
三人同看了,強之良還打帳譏嘲兩句。當不得裴選為人直樸,看完詩,就信口說道:“凡做詩寫風景易,論道理難。今觀長孫兄佳作,寫道學直如風景,真妙筆也。”平鐸亦贊道:“好詩,好詩。讀來衹覺儒傢風味,窺見一斑。”
強之良見二人交贊,雖不開口,卻也不便譏嘲,但默默不言。管灰見三人有二人稱贊,便欣然立起身來,將盒中的關書並贄禮取出,送與長孫肖道:“小兒頑劣,敢求教誨。”隨喚過管雷來拜見。長孫肖忙辭謝道:“鄙俚之句,不過塞責。況有裴、平、強三位老師在上,我長孫肖晚學後進,怎敢授此妄為人師,老先生還須斟酌。”管灰道:“有言在前,若苦苦推辭,豈不反使我得罪。”因鋪下紅氈,先自對拜了。然後叫管雷也拜了四拜。拜畢,就送上關書贄禮。又將三封程儀,送與三位。然後換席重飲,飲不多時,裴、平、強三人便先別去。
管灰又留長孫肖到書房中去,復飲道:“長孫兄高才,我學生所知。今日延師正禮,本不當復以題詩褻瀆,但非此無以謝絶三人,故不得已耳。”長孫肖道:“以老先生入座延師,豈無尊貴的人,而必欲下求於寒賤。即晚生鄉村蒙席,少資薪水足矣,何敢望纍纍厚聘。此皆老先生過於憐纔,厚為培植,豈我長孫肖所能祈禱而請者也。但不知我長孫肖,荷此高厚,可能有一日僥幸,以附老先生之知遇,深自惶惶耳。”
管灰聽見長孫肖將他肺腑之情,俱明明道破,知長孫肖不獨有纔,而又有識,愈加歡喜,因約到館之期。長孫肖道:“到館早晚可也。但念老母獨居,未免放心不下。”管灰道:“這個容易。我明日即撥一僕一婦去具汲爨何如?”長孫肖道:“得能如此,則更感不盡。”言罷,遂謝別而去。
到了次日,管灰果叫人送了兩挑米,幾擔柴,並食用之資,件件俱全。又是一房老傢人媳婦,服侍老夫人。長孫肖見了,不勝感激。因與母親祖氏說明,分撥停當,竟自到館。到得館中,因感管侍郎情禮款待之厚,遂盡心竭力與管雷講論詩書,習學文藝。朝夕同讀同做,僅及半年,而管雷學業大進。
管灰與彤秀見了,喜之不勝,愈加敬重。又妙在長孫肖一無外好,讀書之暇,惟有吃兩杯酒,做兩首詩,便是他的樂事了。又不出外閑遊一步,又不交接朋友。故題的詩,東一首,西一首,有如春花一般。今日桃,明日李,後日杏,開個不了。卻又妙在彤秀小姐酷愛詩文,故凡長孫肖所題,盡教兄弟暗暗抄了,傳與她看,見其詞語雋秀,無不稱贊。賞便賞,卻是賞其纔,實與情意無關。忽一日,偶見他一首感知詩道:
君親恩義有根枝,無故而深是感知。
纔嚮饑寒消世態,又隨冷暖入詩脾。
花開花落春常好,雲去雲來天不移。
垂盼沒誇青眼厚,□□□盼到青眉。
彤秀見詩中有青眉二字,不勝驚訝。暗想道:“青眉二字,乃我之小字。除父親與兄弟之外,知者尚少。為何先生題詩,忽然道及,大有可疑。莫非他訪知我字,故以此相戲?”因細細盤問兄弟,管雷答道:“先生甚是老實,我傢中事情,一毫也不問不管。就是館中暇時,衹做詩,除正事之外,並不與我說一句閑話,那裏知道姐姐的小字。此不過偶然撞着,出於無心。”彤秀聽了,雖然不疑,卻別自躊躇。因題一絶,以志感道:
縱然高列卻無知,便是低垂也不私。
耳目未曾消受得,如何感激到青眉?
彤秀小姐在閨中忖度,且按下不題。
卻說那個謀館不成的先生強之良,自從做不出詩,被管灰辭出,心下衹是不服,道:“我一個青田秀纔,謀青田鄉紳之館,反被外來的野童生奪去,卻怎生氣得他過。”因又想道:“他奪館,衹為做了風流儒雅的一首詩,然坐館是要教學生讀書做文字,沒個終日做詩之理。不知他到館之後,有坐性沒坐性,教法如何?師弟可能相安?須悄悄去打聽他一番。若少年人不老成,若聽出他些破綻來,便好毀謗他一場,是非使他立腳不牢,那時再討薦書去奪他的,也不為遲。”
自動了這個念頭,便朝夕到管侍郎傢來訪問。不期大大小小都說道:“好個先生,年紀雖後生,為人卻十分老成,終日在館中與學生不是讀書,便是講書;不是看文字,便是做文字,從無片刻之閑。且師生們彼此愛敬,甚是相得。就到閑暇之時,也不過吃兩杯酒以娛情,題兩首詩以寄興,從不見他出門去閑遊一步,果然好個先生。”
強之良聽見人人稱贊,沒處入頭,心裏一發妒忌。後又尋着一個相熟的老傢人,挑他道:“後學從師貴乎老成。你傢公子,纔十餘歲,應該請個老成先生教訓他,纔師嚴道尊,有些指望。怎麽請一個少年書生為師?連他自傢衹怕還要請先生教哩,你公子怎生望得成人?”老傢人道:“強相公你衹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傢老爺,名色雖請的是先生教學,卻另有一段心腸,人不知道。”強之良道:“你老爺還有甚麽心腸,我實實就不知道了,求你略見教一二。”老傢人道:“我老爺有一位彤秀小姐,今年纔一十六歲,不但人物生得十全,又能詩能文,千中也不能選一。我傢老爺愛之過於異寶,一嚮要選擇個有纔的女婿配他,卻奈這青田縣地方小,再選不出。前日遊春,忽遇這個長孫相公,愛他人物清俊,年齡相當。又考他有些才學,選婿之言,一時說不出口,又捨不得放了他去,故請他來處館,且羈住了他的身子,便可再為後計。這是我小人揣度老爺之意,我老爺卻從不曾吐一字。強相公衹好放在肚裏,卻對人說不得。”強之良道:“關我甚事,我去說他。”就別了。
口雖如此說,心下卻愈加不喜。因又暗想道:“這老奴之言,雖說是揣度,卻甚是得情。我衹空去奪他之館,尚且煩難,若再有選婚之意,便一發搖撼他不動了。”因又暗算道:“他處館既為選婚,若要奪他之館,除非先打破他的婚姻。”因又想道:“管老之選長孫,雖說愛他有纔,也衹為兒立一時無人知道,不曾有人來求,故作此不得已之想。倘有顯達子弟來求,或者又作他論,也不可知。若果一眼認真長孫,便當竟選入甥館,何必又藉師席行權,便見此中無定了。為今之計,衹消四下宣揚他女兒纔美,使人來求,則花去而蜂蝶自散矣。”
也是合當有事,剛剛走了回來,恰撞見一個人傢的傢人叫他道:“強相公哪裏來?”強之良忙看時,方認得是鄰縣卜尚書傢的傢人,叫做王壽。因答道:“王阿哥,你到此何幹。”王壽道:“大相公着我到青田縣見大爺。”強之良問道:“見大爺做甚麽?”王壽道:“我傢大相公,一嚮定下的王都堂小姐,正打帳做親,不期忽得病死了。老爺又在京,大相公急急要尋一頭親事,本縣又高低不對,一時沒有。因寫書與李大爺,求他在青田訪訪,所以到此。”
強之良聽了,正合着機會,滿心歡喜。因說道:“你不必去見李大爺,我有一頭絶美的親事在此,總承了你大相公罷,衹要重重謝我。”王壽道:“果是真麽?”強之良道:“怎麽不真”。王壽道:“若果是真,我傢大相公便快活不過了。事成重謝是不消說的。但衹是就要請強相公去說個明白方妙。”強之良道:“雖說隔縣,路卻不遠,就同你去何妨。”遂一徑同王壽來到縉雲縣,王壽忙報知大相公。
原來,這大相公叫做卜成仁,年紀雖纔二十餘歲,為人卻具兩種性情。到了讀書做文字,卻愚蠢不過,一竅不通;及至待人接物,要做那些姦騙邪淫之事,便又聰明伶俐異常。又靠着父親是吏部尚書,又倚着自傢是獨養嫡生的兒子,故橫行直撞無所不為。自小兒就定了王都堂的女兒為妻,衹因女兒年幼,故直等到如今。剛剛打點做親,不料又死了。氣苦不過,因急急四下訪求。今見王壽報知強之良之言,不勝歡喜,忙出來迎接進去,殷勤款待,就問他:“是誰傢女子。”強之良道:“這女子,若門戶不敵,小弟也不敢奉聞,是管侍郎之女,纔十六歲。不獨容貌如仙子臨凡,衹言其纔,若朝廷開女科,會狀兩元是不消說了。”卜成仁道:“這個是了。但管侍郎有如此纔美女兒,為何不早早擇婿,直到如今?”強之良道:“管侍郎怎麽不擇,衹是一時擇不出府上這般門第,與仁兄這般人品,故遲遲耳。”
卜成仁聽說是真,滿心歡喜。遂留到書房,加意款待,就要請他為媒。強之良道:“小弟奉兄之命,自當效勞。但恐仁兄卿貳門楣,小弟書生不足取重。須煩青田李父母去執斧柯,方成事體,且使管侍郎免生疑惑之心,决不有變。”
不知此去何如?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