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國建築可以說是逆時代的工作。近年來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嚮西化,社會對於中國固有的建築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雖然對於新輸入之西方工藝的鑒別還沒有標準,對於本國的舊工藝,已懷鄙棄厭惡心理。自“西式樓房”盛行於通商大埠以來,豪富商賈及中産之傢無不深愛新異,以中國原有建築為陳腐。他們雖不是蓄意將中國建築完全毀滅,而在事實上,國內原有很精美的建築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謂西式樓房,或門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蕪雜可哂,充滿非藝術之建築。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餘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
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築(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ar),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之下完全犧牲。近如去年甘肅某縣為擴寬街道,“整頓”市容,本不需拆除無數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門樓,而負責者竟悉數加以摧毀,便是一例。這與在戰爭炮火下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人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三十餘年來已成為習慣也。
市政上的發展,建築物之新陳代謝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戰之前,中國舊有建築荒頓破壞之範圍及速率,亦有甚於正常的趨勢。這現象有三個明顯的原因:一、在經濟力量之凋敝,許多寺觀衙署,已歸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傾圮,無力保護;二、在藝術標準之一時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園館街樓,自西藝浸入後忽被輕視,拆毀劇烈;三、缺乏視建築為文物遺産之認識,官民均少愛護舊建的熱心。
在此時期中,也許沒有力量能及時阻擋這破壞舊建的狂潮。在新建設方面,藝術的進步也還有培養知識及技術的時間問題。一切時代趨勢是歷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産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係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産。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傢民族的决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築的研究。
以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助長保存趨勢,即使破壞不能完全製止,亦可逐漸減殺。這工作即使為逆時代的力量,它卻與在大火之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這是珍護我國可貴文物的一種神聖義務。中國金石書畫素得士大夫之重視。各朝代對它們的愛護欣賞,並不在於文章詩詞之下,實為吾國文化精神悠久不斷之原因。獨是建築,數千年來,完全在技工匠師之手。其藝術表現大多數是不自覺的師承及演變之結果。這個同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建築情形相似。這些無名匠師,雖在實物上為世界留下許多偉大奇跡,在理論上卻未為自己或其創造留下解析或誇耀。因此一個時代過去,另一時代繼起,多因主觀上失掉興趣,便將前代偉創加以摧毀,或同於摧毀之改造。亦因此,我國各代素無客觀鑒賞前人建築的習慣。在隋唐建設之際,沒有對秦漢舊物加以重視或保護。北宋之對唐建,明清之對宋元遺構,亦並未知愛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時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內容,不為古物原來面目着想。寺觀均在名義上,保留其創始時代,其中殿宇實物,則多任意改觀。這傾嚮與書畫仿古之風大不相同,實足註意。自清末以後突來西式建築之風,不但古物壽命更無保障,連整個城市,都受打擊了。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嚮之時,毀損無餘。在歐美,古建實行的保存是比較晚近的進步。十九世紀以前,古代藝術的破壞,也是常事。幸存的多賴偶然的命運或工料之堅固。十九世紀中,藝術考古之風大熾,對任何時代及民族的藝術纔有客觀價值的研討。保存古物之覺悟即由此而生。即如此次大戰,盟國前綫部隊多附有專傢,隨軍擔任保護淪陷區或敵國古建築之責。
我國現時尚在毀棄舊物動態中,自然還未到他們冷靜回顧的階段。保護國內建築及其附藝,如雕刻壁畫均須萌芽於社會人士客觀的鑒賞,所以藝術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今日中國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將來復興建築的創造問題。欣賞鑒別以往的藝術,與發展將來創造之間,關係若何我們尤不宜忽視。西洋各國在文藝復興以後,對於建築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覺的創造階段。他們研究建築歷史及理論,作為建築藝術的基礎。各國創立實地調查學院,他們頒發研究建築的旅行奬金,他們有美術館博物院的設備,又保護歷史性的建築物任人參觀,派專傢負責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築創造,同他們其它藝術,如雕刻,繪畫,音樂,或文學,並無二緻,都是合理解與經驗,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現的。
我國今後新表現的趨勢又若何呢?
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註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着解釋。能發揮新創都是受過傳統薫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根據外來思想的影響,也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於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造成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於豐富的遺産上,今後的中國建築自亦不能例外。
無疑的將來中國將大量采用西洋現代建築材料與技術。如何發揚光大我民族建築技藝之特點,在以往都是無名匠師不自覺的貢獻,今後卻要成近代建築師的責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老樹上發出新技,則真是問題了。
歐美建築以前有“古典”及“派別”的約束,現在因科學結構,又成新的姿態,但它們都是西洋係統的嫡裔。這種種建築同各國多數城市環境毫不抵觸。大量移植到中國來,在舊式城市中本來是過分唐突,今後又是否讓其喧賓奪主,使所有中國城市都不留舊觀?這問題可以設法解决,亦可以逃避。
到現在為止,中國城市多在無知匠人手中改觀。故一嚮的趨勢是不顧歷史及藝術的價值,捨去固有風格及固有建築,成了不中不西乃至於滑稽的局面。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着我們文化衰落,至於消滅的現象。四十年來,幾個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曾不斷的模仿歐美次等商業城市,實在是反映着外國人經濟侵略時期。大部分建設本是屬於租界裏外國人的,中國市民衹隨聲附和而已。這種建築當然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
今後為適應科學動嚮,我們在建築上雖仍同樣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為自覺的建設。由有學識,有專門技術的建築師,擔任指導,則在科學結構上有若幹屬於藝術範圍的處置必有一種特殊的表現。為着中國精神的復興,他們會作美感同智力參合的努力。這種創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戰前燃起,所謂“宮殿式”新建築就是一例。
但因為最近建築工程的進步,在最清醒的建築理論立場上看來,“宮殿式”的結構已不合於近代科學及藝術的理想。“宮殿式”的産生是由於欣賞中國建築的外貌。建築師想保留壯麗的琉璃屋瓦,更以新材料及技術將中國大殿輪廓約略模仿出來。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宮衙,在結構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組織。在細項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屬於西洋係統,大門欄桿又多模仿國粹。它是東西制度勉強的湊合,這兩制度又大都屬於過去的時代。
它最像歐美所曾盛行的“仿古”建築(Period architecture)。因為糜費侈大,它不常適用於中國一般經濟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有一些“宮殿式”的嘗試,在藝術上的失敗可拿文章作比喻。它們犯的是堆砌文字,抄襲章句,整篇結構不出於自然,辭藻也欠雅馴。但這種努力是中國精神的擡頭,實有無窮意義。
世界建築工程對於鋼鐵及化學材料之結構愈有徹底的瞭解,近來應用愈趨簡潔。形式為部署邏輯,部署又為實際問題最美最善的答案,已為建築藝術的抽象理想。今後我們自不能同這理想背道而馳。我們還要進一步重新檢討過去建築結構上的邏輯;如同致力於新文學的人還要明了文言的結構文法一樣。表現中國精神的途徑尚有許多,“宮殿式”衹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煉舊建築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我們需增加對舊建築結構係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構架的縱橫承托或聯絡,常是有機的組織,附帶着纔是輪廓的鈍銳,彩畫雕飾,及門窗細項的分配諸點。這些工程上及美術上措施常表現着中國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們研究。許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園,都是我們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們重新剖視。我們有傳統習慣和趣味:家庭組織,生活程度,工作,遊憩,以及烹飪,縫紉,室內的書畫陳設,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與西人相同。這一切表現的總表現曾是我們的建築。現在我們不必削足就履,將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或張冠李戴,顛倒歐美建築的作用。我們要創造適合於自己的建築。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且那些仿製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於“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效顰,有傷尊嚴。因為一切有傳統的精神,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臘而羅馬而文藝復興延續下來的血統,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的建築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
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感,用此駕馭材料,不論是木材,石塊,化學混合物,或鋼鐵,都同樣的可能創造有特殊富於風格趣味的建築。世界各國在最新法結構原則下造成所謂“國際式”建築;但每個國傢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現。
英,美,蘇,法,荷,比,北歐或日本都曾造成他們本國特殊作風,適宜於他們個別的環境及意趣。以我國藝術背景的豐富,當然有更多可以發展的方面。新中國建築及城市設計不但可能産生,且當有驚人的成績。
在這樣的期待中,我們所應作的準備當然是盡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參考的資料。
以測量繪圖攝影各法將各種典型建築實物作有係統秩序的紀錄是必須速做的。因為古物的命運在危險中,調查同破壞力量正好像在競賽。多多采訪實例,一方面可以作學術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會保護。研究中還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傳統營造技術上的法則。這好比是在欣賞一國的文學之前,先學會那一國的文字及其文法結構一樣需要。所以中國現存僅有的幾部術書,如宋李誡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乃至坊間通行的魯班經等等,都必須有人能明晰的用現代圖解譯釋內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稱,給許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實物的主要目的則是分析及比較冷靜的探討其工程藝術的價值,與歷代作風手法的演變。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已有科學技術的建築師增加了本國的學識及趣味,他們的創造力量自然會在不自覺中雄厚起來。這便是研究中國建築的最大意義。
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築(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ar),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之下完全犧牲。近如去年甘肅某縣為擴寬街道,“整頓”市容,本不需拆除無數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門樓,而負責者竟悉數加以摧毀,便是一例。這與在戰爭炮火下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人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三十餘年來已成為習慣也。
市政上的發展,建築物之新陳代謝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戰之前,中國舊有建築荒頓破壞之範圍及速率,亦有甚於正常的趨勢。這現象有三個明顯的原因:一、在經濟力量之凋敝,許多寺觀衙署,已歸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傾圮,無力保護;二、在藝術標準之一時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園館街樓,自西藝浸入後忽被輕視,拆毀劇烈;三、缺乏視建築為文物遺産之認識,官民均少愛護舊建的熱心。
在此時期中,也許沒有力量能及時阻擋這破壞舊建的狂潮。在新建設方面,藝術的進步也還有培養知識及技術的時間問題。一切時代趨勢是歷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産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係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産。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傢民族的决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築的研究。
以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助長保存趨勢,即使破壞不能完全製止,亦可逐漸減殺。這工作即使為逆時代的力量,它卻與在大火之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這是珍護我國可貴文物的一種神聖義務。中國金石書畫素得士大夫之重視。各朝代對它們的愛護欣賞,並不在於文章詩詞之下,實為吾國文化精神悠久不斷之原因。獨是建築,數千年來,完全在技工匠師之手。其藝術表現大多數是不自覺的師承及演變之結果。這個同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建築情形相似。這些無名匠師,雖在實物上為世界留下許多偉大奇跡,在理論上卻未為自己或其創造留下解析或誇耀。因此一個時代過去,另一時代繼起,多因主觀上失掉興趣,便將前代偉創加以摧毀,或同於摧毀之改造。亦因此,我國各代素無客觀鑒賞前人建築的習慣。在隋唐建設之際,沒有對秦漢舊物加以重視或保護。北宋之對唐建,明清之對宋元遺構,亦並未知愛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時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內容,不為古物原來面目着想。寺觀均在名義上,保留其創始時代,其中殿宇實物,則多任意改觀。這傾嚮與書畫仿古之風大不相同,實足註意。自清末以後突來西式建築之風,不但古物壽命更無保障,連整個城市,都受打擊了。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嚮之時,毀損無餘。在歐美,古建實行的保存是比較晚近的進步。十九世紀以前,古代藝術的破壞,也是常事。幸存的多賴偶然的命運或工料之堅固。十九世紀中,藝術考古之風大熾,對任何時代及民族的藝術纔有客觀價值的研討。保存古物之覺悟即由此而生。即如此次大戰,盟國前綫部隊多附有專傢,隨軍擔任保護淪陷區或敵國古建築之責。
我國現時尚在毀棄舊物動態中,自然還未到他們冷靜回顧的階段。保護國內建築及其附藝,如雕刻壁畫均須萌芽於社會人士客觀的鑒賞,所以藝術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今日中國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將來復興建築的創造問題。欣賞鑒別以往的藝術,與發展將來創造之間,關係若何我們尤不宜忽視。西洋各國在文藝復興以後,對於建築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覺的創造階段。他們研究建築歷史及理論,作為建築藝術的基礎。各國創立實地調查學院,他們頒發研究建築的旅行奬金,他們有美術館博物院的設備,又保護歷史性的建築物任人參觀,派專傢負責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築創造,同他們其它藝術,如雕刻,繪畫,音樂,或文學,並無二緻,都是合理解與經驗,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現的。
我國今後新表現的趨勢又若何呢?
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註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着解釋。能發揮新創都是受過傳統薫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根據外來思想的影響,也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於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造成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於豐富的遺産上,今後的中國建築自亦不能例外。
無疑的將來中國將大量采用西洋現代建築材料與技術。如何發揚光大我民族建築技藝之特點,在以往都是無名匠師不自覺的貢獻,今後卻要成近代建築師的責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老樹上發出新技,則真是問題了。
歐美建築以前有“古典”及“派別”的約束,現在因科學結構,又成新的姿態,但它們都是西洋係統的嫡裔。這種種建築同各國多數城市環境毫不抵觸。大量移植到中國來,在舊式城市中本來是過分唐突,今後又是否讓其喧賓奪主,使所有中國城市都不留舊觀?這問題可以設法解决,亦可以逃避。
到現在為止,中國城市多在無知匠人手中改觀。故一嚮的趨勢是不顧歷史及藝術的價值,捨去固有風格及固有建築,成了不中不西乃至於滑稽的局面。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着我們文化衰落,至於消滅的現象。四十年來,幾個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曾不斷的模仿歐美次等商業城市,實在是反映着外國人經濟侵略時期。大部分建設本是屬於租界裏外國人的,中國市民衹隨聲附和而已。這種建築當然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
今後為適應科學動嚮,我們在建築上雖仍同樣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為自覺的建設。由有學識,有專門技術的建築師,擔任指導,則在科學結構上有若幹屬於藝術範圍的處置必有一種特殊的表現。為着中國精神的復興,他們會作美感同智力參合的努力。這種創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戰前燃起,所謂“宮殿式”新建築就是一例。
但因為最近建築工程的進步,在最清醒的建築理論立場上看來,“宮殿式”的結構已不合於近代科學及藝術的理想。“宮殿式”的産生是由於欣賞中國建築的外貌。建築師想保留壯麗的琉璃屋瓦,更以新材料及技術將中國大殿輪廓約略模仿出來。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宮衙,在結構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組織。在細項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屬於西洋係統,大門欄桿又多模仿國粹。它是東西制度勉強的湊合,這兩制度又大都屬於過去的時代。
它最像歐美所曾盛行的“仿古”建築(Period architecture)。因為糜費侈大,它不常適用於中國一般經濟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有一些“宮殿式”的嘗試,在藝術上的失敗可拿文章作比喻。它們犯的是堆砌文字,抄襲章句,整篇結構不出於自然,辭藻也欠雅馴。但這種努力是中國精神的擡頭,實有無窮意義。
世界建築工程對於鋼鐵及化學材料之結構愈有徹底的瞭解,近來應用愈趨簡潔。形式為部署邏輯,部署又為實際問題最美最善的答案,已為建築藝術的抽象理想。今後我們自不能同這理想背道而馳。我們還要進一步重新檢討過去建築結構上的邏輯;如同致力於新文學的人還要明了文言的結構文法一樣。表現中國精神的途徑尚有許多,“宮殿式”衹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煉舊建築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我們需增加對舊建築結構係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構架的縱橫承托或聯絡,常是有機的組織,附帶着纔是輪廓的鈍銳,彩畫雕飾,及門窗細項的分配諸點。這些工程上及美術上措施常表現着中國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們研究。許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園,都是我們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們重新剖視。我們有傳統習慣和趣味:家庭組織,生活程度,工作,遊憩,以及烹飪,縫紉,室內的書畫陳設,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與西人相同。這一切表現的總表現曾是我們的建築。現在我們不必削足就履,將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或張冠李戴,顛倒歐美建築的作用。我們要創造適合於自己的建築。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且那些仿製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於“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效顰,有傷尊嚴。因為一切有傳統的精神,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臘而羅馬而文藝復興延續下來的血統,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的建築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
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感,用此駕馭材料,不論是木材,石塊,化學混合物,或鋼鐵,都同樣的可能創造有特殊富於風格趣味的建築。世界各國在最新法結構原則下造成所謂“國際式”建築;但每個國傢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現。
英,美,蘇,法,荷,比,北歐或日本都曾造成他們本國特殊作風,適宜於他們個別的環境及意趣。以我國藝術背景的豐富,當然有更多可以發展的方面。新中國建築及城市設計不但可能産生,且當有驚人的成績。
在這樣的期待中,我們所應作的準備當然是盡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參考的資料。
以測量繪圖攝影各法將各種典型建築實物作有係統秩序的紀錄是必須速做的。因為古物的命運在危險中,調查同破壞力量正好像在競賽。多多采訪實例,一方面可以作學術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會保護。研究中還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傳統營造技術上的法則。這好比是在欣賞一國的文學之前,先學會那一國的文字及其文法結構一樣需要。所以中國現存僅有的幾部術書,如宋李誡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乃至坊間通行的魯班經等等,都必須有人能明晰的用現代圖解譯釋內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稱,給許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實物的主要目的則是分析及比較冷靜的探討其工程藝術的價值,與歷代作風手法的演變。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已有科學技術的建築師增加了本國的學識及趣味,他們的創造力量自然會在不自覺中雄厚起來。這便是研究中國建築的最大意義。
建築之始,産生於實際需要,受製於自然物理,非着意創製形式,更無所謂派別。其結構之係統,及形式之派別,乃其材料環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築,如埃及、巴比倫、伊琴、美洲、及中國諸係,莫不各自在其環境中産生,先而胚胎,粗具規模,繼而長成,轉增繁縟。其活動乃賡續的依其時其地之氣候,物産材料之供給;隨其國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經濟之趨嚮;更同其時代之藝文,技巧,知識發明之進退,而不自覺。建築之規模,形體,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築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賴其建築之遺跡或記載以測其文化,其故因此。蓋建築活動與民族文化之動嚮實相牽連,互為因果者也。
中國建築乃一獨立之結構係統,歷史悠長,散布區域遼闊。在軍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國雖常與他族接觸,但建築之基本結構及部署之原則,僅有和緩之變遷,順序之進展,直至最近半世紀,未受其它建築之影響。數千年來無遽變之跡,滲雜之象,一貫以其獨特純粹之木構係統,隨我民族足跡所至,樹立文化表志,都會邊疆,無論其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為我國人民居處之所托,或為我政治、宗教、國防、經濟之所係,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飾、車馬、工藝、器用之細,無不與之息息相關。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
建築顯著特徵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嚮者。對此種種特徵,治建築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亂一係建築自身優劣之準繩,不惑於他時他族建築與我之異同。治中國建築史者對此着意,對中國建築物始能有正確之觀點,不作偏激之毀譽。
今略舉中國建築之主要特徵:
一、屬於結構取法及發展方面之特徵,有以下可註意者四點:
(一)以木料為主要構材凡一座建築物皆因其材料而産生其結構法,更因此結構而産生其形式上之特徵。世界它係建築,多漸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構,故僅於石面浮雕木質構材之形,以為裝飾,其主要造法則依石料壘砌之法,産生其形製。中國始終保持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故其形式為木造結構之直接表現。其在結構方面之努力,則盡木材應用之能事,以臻實際之需要,而同時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體。匠師既重視傳統經驗,又忠於材料之應用,故中國木構因歷代之演變,乃形成遵古之藝術。唐宋少數遺物在結構上造詣之精,實積千餘年之工程經驗,所産生之最高美術風格也。
(二)歷用構架製之結構原則既以木材為主,此結構原則乃為“梁柱式建築”之“構架製”(第1—4圖)。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牽製成為一“間”(前後橫木為枋,左右為梁)。梁可數層重疊稱“梁架”。每層縮短如梯級,逐級增高稱“舉折”,左右兩梁端,每級上承長榑,直至最上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視梁架之層數而定。每兩榑之間,密佈櫛篦並列之椽,構成斜坡屋頂之骨幹;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間之位置稱“間”。通常一座建築物均由若幹“間”組成。此種構架製之特點,在使建築物上部之一切荷載均由構架負擔;承重者為其立柱與其梁枋,不藉力於高墻厚壁之壘砌。建築物中所有墻壁,無論其為磚石或為木板,均為“隔斷墻”(Curtain Wall),非負重之部分。是故門窗之分配毫不受墻壁之限製,而墻壁之設施,亦僅視分隔之需要。歐洲建築中,唯現代之鋼架及鋼筋混凝土之構架在原則上與此木質之構架建築相同。所異者材料及科學程度之不同耳。中國建築之所以能自熱帶以至寒帶;由沙漠以至兩河流域及濱海之地,在極不同之自然環境下始終適用,實有賴於此構架製之絶大伸縮性也。
(三)以鬥拱為結構之關鍵,並為度量單位在木構架之橫梁及立柱間過渡處,施橫材方木相互壘疊,前後伸出作“鬥拱”,與屋頂結構有密切關係,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於下部之立柱上,故為大建築物所必用。後世鬥拱之製日趨標準化,全部建築物之權衡比例遂以橫拱之“材”為度量單位,猶羅馬建築之柱式(Order),以柱徑為度量單位,治建築學者必習焉(第2圖)。一係統之建築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語言之有文法與辭匯,中國建築則以柱額、鬥拱、梁、榑、瓦、檐為其“辭匯”,施用柱額、鬥拱、梁、榑等之法式為其“文法”。雖磚石之建築物,如漢闕佛塔等,率多疊砌雕鑿,仿木架鬥拱形製。鬥拱之組織與比例大小,歷代不同,每可藉其結構演變之序,以鑒定建築物之年代,故對於鬥拱之認識,實為研究中國建築者所必具之基礎知識。
(四)外部輪廓之特異外部特徵明顯,迥異於他係建築,乃造成其自身風格之特素。中國建築之外輪廓予人以優美之印象,且富於吸引力。今分別言之如下:
翼展之屋頂部分屋頂為實際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國建築中,至遲自殷代始,已極受註意,歷代匠師不殫煩難,集中構造之努力於此。依梁架層疊及“舉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飛椽,脊吻等之應用,遂形成屋頂坡面,脊端,及檐邊,轉角各種麯綫,柔和壯麗,為中國建築物之冠冕,而被視為神秘風格之特徵,其功用且收“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之實效。而其最可註意者,尤在屋頂結構之合理與自然。其所形成之麯綫,乃其結構工程之當然結果,非勉強造作而成也。
崇厚階基之襯托中國建築特徵之一為階基之重要;與崇峻屋瓦互為呼應。周秦西漢時尤甚。高臺之風與遊獵騎射並盛,其後日漸衰弛,至近世臺基階陛遂漸趨扁平,僅成文弱之襯托,非若當年之臺榭,居高臨下,作雄視山河之勢。但宋遼以後之“臺隨檐出”及“須彌座”等仍為建築外形顯著之輪廓。
前面玲瓏木質之屋身屋頂與臺基間乃立面主要之中部,無論中國建築物之外表若何魁偉,此段正面之表現仍為並立之木質楹柱與玲瓏之窗戶相間而成,鮮用墻壁。左右兩面如為山墻,則又少有開窗闢門者。厚墻開闢窗洞之法,除箭樓倉廒等特殊建築外,不常見於殿堂,與壘石之建築狀貌大異。
院落之組織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屬建築物,聯絡周繞,如配廂、夾室、廊廡、周屋、山門、前殿、圍墻、角樓之屬,成為庭院之組織,始完成中國建築物之全貌。除佛塔以外,單座之建築物鮮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輪廓,使人得以遠望其形狀者。單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離之庭院中呈現其一部。此與歐洲建築所予人印象,獨立於空曠之周圍中者大異。中國建築物
之完整印象,必須並與其院落合觀之。國畫中之宮殿樓閣,常為登高俯視鳥瞰之圖。其故殆亦為此耶。
彩色之施用彩色之施用於內外構材之表面為中國建築傳統之法。雖遠在春秋之世,藻飾彩畫已甚發達,其有逾矩者,諸侯大夫且引以為戒,唐宋以來,樣式等級,已有規定。至於明清之梁棟彩繪,鮮煥者尚夥。其裝飾之原則有嚴格之規定,分劃結構,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緑與純丹作反襯之用,其結果為異常成功之藝術,非濫用彩色,徒作無度之塗飾者可比也。在建築之外部,彩畫裝飾之處,均約束於檐影下之鬥拱橫額及柱頭部分,猶歐洲石造建築之雕刻部分約束於墻額(Frieze)及柱頂(Capital),而保留素面於其它主要墻壁及柱身上然。蓋木構之髤漆為實際必需,木材表面之純丹純黑猶石料之本色;與之相襯之青緑點金,彩繪花紋,則猶石構之雕飾部分。而屋頂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則,莊嚴殿宇,均限於純色之用。故中國建築物雖名為多色,其大體重在有節制之點綴,氣象莊嚴,雍容華貴,故雖有較繁縟者,亦可免淆雜俚俗之弊焉。
絶對均稱與絶對自由之兩種平面佈局以多座建築合組而成之宮殿、官署、廟宇,乃至於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齊之絶對整齊對稱之佈局。庭院四周,繞以建築物。庭院數目無定。其所最註重者,乃主要中綫之成立。一切組織均根據中綫以發展,其佈置秩序均為左右分立,適於禮儀(Formal)之莊嚴場合;公者如朝會大典,私者如婚喪喜慶之屬。反之如優遊閑處之庭園建築,則常一反對稱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隨意之變化。部署取高低麯折之趣,間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詩畫之境。此兩種傳統之平面部署,在不覺中,含藴中國精神生活之各面,至為深刻。
用石方法之失敗中國建築數千年來,始終以木為主要構材,磚石常居輔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營建者較少。究其原因有二:
(l)匠人對於石質力學缺乏瞭解。蓋石性強於壓力,而張力麯力彈力至弱,與木性相反,我國古來雖不乏善於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濟橋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欄等所見,大多鑿石為卯榫,使其構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壓力而壘砌之,故此類石建築之崩壞者最多。
(2)墊灰之惡劣。中國石匠既未能盡量利用石性之強點而避免其弱點,故對於墊灰問題,數千年來,尚無設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墊灰材料多以石灰為主,然其使用,僅取其粘凝性;以為木作用膠之替代,而不知墊灰之主要功用,乃在於兩石縫間墊以富於粘性而堅固耐壓之墊物,使兩石面完全接觸以避免因支點不勻而發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結晶粗沙粒與石灰混合之原則,在我國則始終未能發明應用。古希臘羅馬對於此方面均早已認識。希臘匠師竟有不惜工力,將石之每面磨成絶對平面,使之全面接觸,以避免支點不勻之弊者;羅馬工師則大刀闊斧,以大量富於粘性而堅固之墊灰墊托,且更進而用為混凝土,以供應其大量之建築事業,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築形製之産生。反之,我國建築之註重木材,不諳石性,亦互為因果而産生現有現象者也。
二、屬於環境思想方面,與其它建築之歷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註意者四:
(一)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此建築係統之壽命,雖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遺實物,其最古者,雖待考之先秦土垣殘基之類,已屬鳳毛麟角,次者如漢唐石闕磚塔,不止年代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為産木之區,中國結構既以木材為主,宮室之壽命固乃限於木質結構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實緣於不着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物體竟久存之實,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毀亦視為災異天譴,非材料工程之過。此種見解習慣之深,乃有以下之結果:1.滿足於木材之沿用,達數千年;順序發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磚石之代替及應用。2.修葺原物之風,遠不及重建之盛;歷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舊址及其創建年代而已。唯墳墓工程,則古來確甚着意於鞏固永保之觀念,然隱於地底之磚券室,與立於地面之木構殿堂,其原則互異,墓室間或以磚石模仿地面結構之若幹部分,地面之殿堂結構,則除少數之例外,並未因磚券應用於墓室之經驗,緻改變中國建築木構主體改用磚石疊砌之製也。
(二)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製裁古代統治階級崇嚮儉德,而其建置,皆徵發民役經營,故以建築為勞民害農之事,壇社宗廟,城闕朝市,雖尊為宗法,儀禮,制度之依歸,而宮館,臺榭,第宅,園林,則抑為君王驕奢,臣民侈僭之徵兆。古史記載或不美其事,或不詳其實,恆因其奢侈逾製始略舉以警後世,示其“非禮”;其記述非為敘述建築形狀方法而作也。此種尚儉德,詘巧麗營建之風,加以階級等第嚴格之規定,遂使建築活動以節約單純為是。崇偉新巧之作,既受限製,匠作之活躍進展,乃受若幹影響。古代建築記載之簡缺亦有此特殊原因;史書各志,有輿服食貨等,建築僅附載而已。
(三)着重佈置之規製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興盛,尤重禮儀。故先秦兩漢傳記所載建築,率重其名稱方位,部署規製,鮮涉殿堂之結構。嗣後建築之見於史籍者,多見於五行志及禮儀志中。記宮苑寺觀亦皆詳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狀及結構。均足以證明政治、宗法、風俗、禮儀、佛道、風水等中國思想精神之寄托於建築平面之??分佈上者,固尤深於其它單位構成之因素也。結構所産生立體形貌之感人處,則多見於文章詩賦之贊頌中。中國詩畫之意境,與建築藝術顯有密切之關係,但此藝術之旨趣,固未嘗如規製部署等第等之為史傢所重也。
(四)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建築在我國素稱匠學,非士大夫之事。蓋建築之術,已臻繁復,非受實際訓練,畢生役其事者,無能為力,非若其它文藝,為士人子弟茶餘酒後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於文字,故賴口授實習,傳其衣鉢,而不重書籍。數千年來古籍中,傳世術書,惟宋清兩朝官刊各一部耳。此類術書編纂之動機,蓋因各傢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無準則,故製為皇室官府營造標準。然術書專偏,士人不解,匠人又睏於文字之難,術語日久失用,造法亦漸不解,其書乃為後世之謎。對於營造之學作藝術或歷史之全盤記述,如畫學之《歷代名畫記》或《宣和畫譜》之作,則未有也。至如歐西、文藝復興後之重視建築工程及藝術,視為地方時代文化之表現而加以研究者,尚屬近二三十年來之嶄新觀點,最初有賴於西方學者先開考察研究之風,繼而社會對建築之態度漸改,愈增其瞭解焉。
本篇之作,乃本中國營造學社十餘年來對於文獻術書及實物遺跡互相參證之研究,將中國歷朝建築之表現,試作簡略之敘述,對其蛻變沿革及時代特徵稍加檢討,試作分析比較,以明此結構係統之源流而已。中國建築歷史之研究尚有待於將來建築考古方面發掘調查種種之努力。
中國建築乃一獨立之結構係統,歷史悠長,散布區域遼闊。在軍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國雖常與他族接觸,但建築之基本結構及部署之原則,僅有和緩之變遷,順序之進展,直至最近半世紀,未受其它建築之影響。數千年來無遽變之跡,滲雜之象,一貫以其獨特純粹之木構係統,隨我民族足跡所至,樹立文化表志,都會邊疆,無論其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為我國人民居處之所托,或為我政治、宗教、國防、經濟之所係,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飾、車馬、工藝、器用之細,無不與之息息相關。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
建築顯著特徵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嚮者。對此種種特徵,治建築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亂一係建築自身優劣之準繩,不惑於他時他族建築與我之異同。治中國建築史者對此着意,對中國建築物始能有正確之觀點,不作偏激之毀譽。
今略舉中國建築之主要特徵:
一、屬於結構取法及發展方面之特徵,有以下可註意者四點:
(一)以木料為主要構材凡一座建築物皆因其材料而産生其結構法,更因此結構而産生其形式上之特徵。世界它係建築,多漸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構,故僅於石面浮雕木質構材之形,以為裝飾,其主要造法則依石料壘砌之法,産生其形製。中國始終保持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故其形式為木造結構之直接表現。其在結構方面之努力,則盡木材應用之能事,以臻實際之需要,而同時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體。匠師既重視傳統經驗,又忠於材料之應用,故中國木構因歷代之演變,乃形成遵古之藝術。唐宋少數遺物在結構上造詣之精,實積千餘年之工程經驗,所産生之最高美術風格也。
(二)歷用構架製之結構原則既以木材為主,此結構原則乃為“梁柱式建築”之“構架製”(第1—4圖)。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牽製成為一“間”(前後橫木為枋,左右為梁)。梁可數層重疊稱“梁架”。每層縮短如梯級,逐級增高稱“舉折”,左右兩梁端,每級上承長榑,直至最上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視梁架之層數而定。每兩榑之間,密佈櫛篦並列之椽,構成斜坡屋頂之骨幹;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間之位置稱“間”。通常一座建築物均由若幹“間”組成。此種構架製之特點,在使建築物上部之一切荷載均由構架負擔;承重者為其立柱與其梁枋,不藉力於高墻厚壁之壘砌。建築物中所有墻壁,無論其為磚石或為木板,均為“隔斷墻”(Curtain Wall),非負重之部分。是故門窗之分配毫不受墻壁之限製,而墻壁之設施,亦僅視分隔之需要。歐洲建築中,唯現代之鋼架及鋼筋混凝土之構架在原則上與此木質之構架建築相同。所異者材料及科學程度之不同耳。中國建築之所以能自熱帶以至寒帶;由沙漠以至兩河流域及濱海之地,在極不同之自然環境下始終適用,實有賴於此構架製之絶大伸縮性也。
(三)以鬥拱為結構之關鍵,並為度量單位在木構架之橫梁及立柱間過渡處,施橫材方木相互壘疊,前後伸出作“鬥拱”,與屋頂結構有密切關係,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於下部之立柱上,故為大建築物所必用。後世鬥拱之製日趨標準化,全部建築物之權衡比例遂以橫拱之“材”為度量單位,猶羅馬建築之柱式(Order),以柱徑為度量單位,治建築學者必習焉(第2圖)。一係統之建築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語言之有文法與辭匯,中國建築則以柱額、鬥拱、梁、榑、瓦、檐為其“辭匯”,施用柱額、鬥拱、梁、榑等之法式為其“文法”。雖磚石之建築物,如漢闕佛塔等,率多疊砌雕鑿,仿木架鬥拱形製。鬥拱之組織與比例大小,歷代不同,每可藉其結構演變之序,以鑒定建築物之年代,故對於鬥拱之認識,實為研究中國建築者所必具之基礎知識。
(四)外部輪廓之特異外部特徵明顯,迥異於他係建築,乃造成其自身風格之特素。中國建築之外輪廓予人以優美之印象,且富於吸引力。今分別言之如下:
翼展之屋頂部分屋頂為實際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國建築中,至遲自殷代始,已極受註意,歷代匠師不殫煩難,集中構造之努力於此。依梁架層疊及“舉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飛椽,脊吻等之應用,遂形成屋頂坡面,脊端,及檐邊,轉角各種麯綫,柔和壯麗,為中國建築物之冠冕,而被視為神秘風格之特徵,其功用且收“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之實效。而其最可註意者,尤在屋頂結構之合理與自然。其所形成之麯綫,乃其結構工程之當然結果,非勉強造作而成也。
崇厚階基之襯托中國建築特徵之一為階基之重要;與崇峻屋瓦互為呼應。周秦西漢時尤甚。高臺之風與遊獵騎射並盛,其後日漸衰弛,至近世臺基階陛遂漸趨扁平,僅成文弱之襯托,非若當年之臺榭,居高臨下,作雄視山河之勢。但宋遼以後之“臺隨檐出”及“須彌座”等仍為建築外形顯著之輪廓。
前面玲瓏木質之屋身屋頂與臺基間乃立面主要之中部,無論中國建築物之外表若何魁偉,此段正面之表現仍為並立之木質楹柱與玲瓏之窗戶相間而成,鮮用墻壁。左右兩面如為山墻,則又少有開窗闢門者。厚墻開闢窗洞之法,除箭樓倉廒等特殊建築外,不常見於殿堂,與壘石之建築狀貌大異。
院落之組織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屬建築物,聯絡周繞,如配廂、夾室、廊廡、周屋、山門、前殿、圍墻、角樓之屬,成為庭院之組織,始完成中國建築物之全貌。除佛塔以外,單座之建築物鮮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輪廓,使人得以遠望其形狀者。單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離之庭院中呈現其一部。此與歐洲建築所予人印象,獨立於空曠之周圍中者大異。中國建築物
之完整印象,必須並與其院落合觀之。國畫中之宮殿樓閣,常為登高俯視鳥瞰之圖。其故殆亦為此耶。
彩色之施用彩色之施用於內外構材之表面為中國建築傳統之法。雖遠在春秋之世,藻飾彩畫已甚發達,其有逾矩者,諸侯大夫且引以為戒,唐宋以來,樣式等級,已有規定。至於明清之梁棟彩繪,鮮煥者尚夥。其裝飾之原則有嚴格之規定,分劃結構,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緑與純丹作反襯之用,其結果為異常成功之藝術,非濫用彩色,徒作無度之塗飾者可比也。在建築之外部,彩畫裝飾之處,均約束於檐影下之鬥拱橫額及柱頭部分,猶歐洲石造建築之雕刻部分約束於墻額(Frieze)及柱頂(Capital),而保留素面於其它主要墻壁及柱身上然。蓋木構之髤漆為實際必需,木材表面之純丹純黑猶石料之本色;與之相襯之青緑點金,彩繪花紋,則猶石構之雕飾部分。而屋頂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則,莊嚴殿宇,均限於純色之用。故中國建築物雖名為多色,其大體重在有節制之點綴,氣象莊嚴,雍容華貴,故雖有較繁縟者,亦可免淆雜俚俗之弊焉。
絶對均稱與絶對自由之兩種平面佈局以多座建築合組而成之宮殿、官署、廟宇,乃至於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齊之絶對整齊對稱之佈局。庭院四周,繞以建築物。庭院數目無定。其所最註重者,乃主要中綫之成立。一切組織均根據中綫以發展,其佈置秩序均為左右分立,適於禮儀(Formal)之莊嚴場合;公者如朝會大典,私者如婚喪喜慶之屬。反之如優遊閑處之庭園建築,則常一反對稱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隨意之變化。部署取高低麯折之趣,間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詩畫之境。此兩種傳統之平面部署,在不覺中,含藴中國精神生活之各面,至為深刻。
用石方法之失敗中國建築數千年來,始終以木為主要構材,磚石常居輔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營建者較少。究其原因有二:
(l)匠人對於石質力學缺乏瞭解。蓋石性強於壓力,而張力麯力彈力至弱,與木性相反,我國古來雖不乏善於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濟橋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欄等所見,大多鑿石為卯榫,使其構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壓力而壘砌之,故此類石建築之崩壞者最多。
(2)墊灰之惡劣。中國石匠既未能盡量利用石性之強點而避免其弱點,故對於墊灰問題,數千年來,尚無設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墊灰材料多以石灰為主,然其使用,僅取其粘凝性;以為木作用膠之替代,而不知墊灰之主要功用,乃在於兩石縫間墊以富於粘性而堅固耐壓之墊物,使兩石面完全接觸以避免因支點不勻而發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結晶粗沙粒與石灰混合之原則,在我國則始終未能發明應用。古希臘羅馬對於此方面均早已認識。希臘匠師竟有不惜工力,將石之每面磨成絶對平面,使之全面接觸,以避免支點不勻之弊者;羅馬工師則大刀闊斧,以大量富於粘性而堅固之墊灰墊托,且更進而用為混凝土,以供應其大量之建築事業,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築形製之産生。反之,我國建築之註重木材,不諳石性,亦互為因果而産生現有現象者也。
二、屬於環境思想方面,與其它建築之歷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註意者四:
(一)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此建築係統之壽命,雖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遺實物,其最古者,雖待考之先秦土垣殘基之類,已屬鳳毛麟角,次者如漢唐石闕磚塔,不止年代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為産木之區,中國結構既以木材為主,宮室之壽命固乃限於木質結構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實緣於不着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物體竟久存之實,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毀亦視為災異天譴,非材料工程之過。此種見解習慣之深,乃有以下之結果:1.滿足於木材之沿用,達數千年;順序發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磚石之代替及應用。2.修葺原物之風,遠不及重建之盛;歷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舊址及其創建年代而已。唯墳墓工程,則古來確甚着意於鞏固永保之觀念,然隱於地底之磚券室,與立於地面之木構殿堂,其原則互異,墓室間或以磚石模仿地面結構之若幹部分,地面之殿堂結構,則除少數之例外,並未因磚券應用於墓室之經驗,緻改變中國建築木構主體改用磚石疊砌之製也。
(二)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製裁古代統治階級崇嚮儉德,而其建置,皆徵發民役經營,故以建築為勞民害農之事,壇社宗廟,城闕朝市,雖尊為宗法,儀禮,制度之依歸,而宮館,臺榭,第宅,園林,則抑為君王驕奢,臣民侈僭之徵兆。古史記載或不美其事,或不詳其實,恆因其奢侈逾製始略舉以警後世,示其“非禮”;其記述非為敘述建築形狀方法而作也。此種尚儉德,詘巧麗營建之風,加以階級等第嚴格之規定,遂使建築活動以節約單純為是。崇偉新巧之作,既受限製,匠作之活躍進展,乃受若幹影響。古代建築記載之簡缺亦有此特殊原因;史書各志,有輿服食貨等,建築僅附載而已。
(三)着重佈置之規製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興盛,尤重禮儀。故先秦兩漢傳記所載建築,率重其名稱方位,部署規製,鮮涉殿堂之結構。嗣後建築之見於史籍者,多見於五行志及禮儀志中。記宮苑寺觀亦皆詳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狀及結構。均足以證明政治、宗法、風俗、禮儀、佛道、風水等中國思想精神之寄托於建築平面之??分佈上者,固尤深於其它單位構成之因素也。結構所産生立體形貌之感人處,則多見於文章詩賦之贊頌中。中國詩畫之意境,與建築藝術顯有密切之關係,但此藝術之旨趣,固未嘗如規製部署等第等之為史傢所重也。
(四)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建築在我國素稱匠學,非士大夫之事。蓋建築之術,已臻繁復,非受實際訓練,畢生役其事者,無能為力,非若其它文藝,為士人子弟茶餘酒後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於文字,故賴口授實習,傳其衣鉢,而不重書籍。數千年來古籍中,傳世術書,惟宋清兩朝官刊各一部耳。此類術書編纂之動機,蓋因各傢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無準則,故製為皇室官府營造標準。然術書專偏,士人不解,匠人又睏於文字之難,術語日久失用,造法亦漸不解,其書乃為後世之謎。對於營造之學作藝術或歷史之全盤記述,如畫學之《歷代名畫記》或《宣和畫譜》之作,則未有也。至如歐西、文藝復興後之重視建築工程及藝術,視為地方時代文化之表現而加以研究者,尚屬近二三十年來之嶄新觀點,最初有賴於西方學者先開考察研究之風,繼而社會對建築之態度漸改,愈增其瞭解焉。
本篇之作,乃本中國營造學社十餘年來對於文獻術書及實物遺跡互相參證之研究,將中國歷朝建築之表現,試作簡略之敘述,對其蛻變沿革及時代特徵稍加檢討,試作分析比較,以明此結構係統之源流而已。中國建築歷史之研究尚有待於將來建築考古方面發掘調查種種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