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1997年,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史上必会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因为我们国家在这9年里完成了第二代领导向第三代领导的转变,且在理论的和实际的进程中经历了颇多曲折和颇多进展。与20世纪80年代之局面相比照,可以视为中国改革的第二次浪潮,其首尾相连,沉浮相系,乃是一个完整阶段,而又能够顾后瞻前。
《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凌志军对它最为珍惜。它容纳了凌志军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和信念。它出版前后的命运最为坎坷。
《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凌志军对它最为珍惜。它容纳了凌志军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和信念。它出版前后的命运最为坎坷。
序
《历史不再徘徊》、《沉浮》和《变化》都已有过多种版本。现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希望把它们合为《改革史系列》再行出版,因为这三本书的内容在时间上前后相续,大致覆盖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们国家的改革历程。这理由似乎可以成立,但并不意味真的可以把这几本书当作“史”来读。实则就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来说,我的记录仍有不少空白,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几年就很少涉及。即使我所描述过的那些年,也只是一些片断,不是全部。更何况作者的写作只是出于一己之眼光、胸怀和成见,无论怎样豁达通透,也不能做到周全无误。所以,把这些文字看作这段历史的一个补充或者参考,可能更符合实际。我一直把自己当作记者,没有治史的理想,其中缘由,我在过去几次的序言中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此外还有几句话,需向读者交待。
《历史不再徘徊》这本书此前已由人民出版社发行过几种版本。这次新版增加了一段文字,也即“序幕”,此外全部如旧。这篇“序幕”是原稿的一部分,并非后来的补充。当时是作为全书点睛之笔的,所以尽力言无不尽。可惜这种“言无不尽”在当时情势里有可能成为公开出版的一个障碍,乃至编者不得不把整篇“序幕”全部舍弃。这种大胆而又不能无畏、百转千回才能到达目标的情形,正是那种历史环境中文人论政的写照。现在这个新版终于把“序幕”依原作收录,这在我和原版编者都是弥补了一桩遗憾。
《沉浮》曾在1998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现在这一本是根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重排的,内容没有增删。它从来都不是一本影响很广的书,但我却对它最为珍惜。它容纳了我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和信念,所以,从“基因”上来说,它最像是我的“儿子”。它出版前后的命运最为坎坷,甚至连累它的编者也改变了命运。多年以来我在内心深处对他们,以及所有为了出版我的书而承担压力的编者和出版者,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歉意。我想,他们如果能够看到这几本书的新版,一定也会发出同样的感叹。历史毕竟是前行了--无论它要经历多少坎坷多少曲折多少磨难。
《变化》不像《历史不再徘徊》那样命运多舛,也不像《沉浮》那样否极泰来,它基本上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尽管它的编辑过程也是如履薄冰、出版前后也有一些“不得不”的情节,其实也不过是有惊无险。一度盛行的它已遭“封杀”的传言,不是事实。而我所以能够在那一年的媒体评选中获得“年度人物”奖项,好像也和这本书有关。尤其让我意外的是,台湾读书界同时给予这本书高度评价,越过海峡的屏障为它颁发“开卷好书奖”。在经历了无数磨砺之后,这些都超过了我的期待。我曾经表示,《变化》这本书代表了我在写作上的追求。这是指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记者这个行当的约束,所以思想更舒展,立场更从容,感情更真切,下笔更自由。我后来的写作,也是沿着这条路走的。老实说,如果上帝给我更多时间,我可能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再长一些。
作 者
2011年3月
《历史不再徘徊》、《沉浮》和《变化》都已有过多种版本。现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希望把它们合为《改革史系列》再行出版,因为这三本书的内容在时间上前后相续,大致覆盖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们国家的改革历程。这理由似乎可以成立,但并不意味真的可以把这几本书当作“史”来读。实则就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来说,我的记录仍有不少空白,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几年就很少涉及。即使我所描述过的那些年,也只是一些片断,不是全部。更何况作者的写作只是出于一己之眼光、胸怀和成见,无论怎样豁达通透,也不能做到周全无误。所以,把这些文字看作这段历史的一个补充或者参考,可能更符合实际。我一直把自己当作记者,没有治史的理想,其中缘由,我在过去几次的序言中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此外还有几句话,需向读者交待。
《历史不再徘徊》这本书此前已由人民出版社发行过几种版本。这次新版增加了一段文字,也即“序幕”,此外全部如旧。这篇“序幕”是原稿的一部分,并非后来的补充。当时是作为全书点睛之笔的,所以尽力言无不尽。可惜这种“言无不尽”在当时情势里有可能成为公开出版的一个障碍,乃至编者不得不把整篇“序幕”全部舍弃。这种大胆而又不能无畏、百转千回才能到达目标的情形,正是那种历史环境中文人论政的写照。现在这个新版终于把“序幕”依原作收录,这在我和原版编者都是弥补了一桩遗憾。
《沉浮》曾在1998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现在这一本是根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重排的,内容没有增删。它从来都不是一本影响很广的书,但我却对它最为珍惜。它容纳了我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和信念,所以,从“基因”上来说,它最像是我的“儿子”。它出版前后的命运最为坎坷,甚至连累它的编者也改变了命运。多年以来我在内心深处对他们,以及所有为了出版我的书而承担压力的编者和出版者,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歉意。我想,他们如果能够看到这几本书的新版,一定也会发出同样的感叹。历史毕竟是前行了--无论它要经历多少坎坷多少曲折多少磨难。
《变化》不像《历史不再徘徊》那样命运多舛,也不像《沉浮》那样否极泰来,它基本上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尽管它的编辑过程也是如履薄冰、出版前后也有一些“不得不”的情节,其实也不过是有惊无险。一度盛行的它已遭“封杀”的传言,不是事实。而我所以能够在那一年的媒体评选中获得“年度人物”奖项,好像也和这本书有关。尤其让我意外的是,台湾读书界同时给予这本书高度评价,越过海峡的屏障为它颁发“开卷好书奖”。在经历了无数磨砺之后,这些都超过了我的期待。我曾经表示,《变化》这本书代表了我在写作上的追求。这是指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记者这个行当的约束,所以思想更舒展,立场更从容,感情更真切,下笔更自由。我后来的写作,也是沿着这条路走的。老实说,如果上帝给我更多时间,我可能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再长一些。
作 者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