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衆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是以,聖人着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製《禮》、《樂》則考六藝祇庸之德,躬南面則授俊逸相之材,皆所以達衆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則並受名譽。是以,堯以剋明俊德為稱,舜以登庸二八為功,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由此論之,聖人興德,孰不勞聰明於求人,獲安逸於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試無所援升,猶序門人以為四科,泛論衆材以辨三等。又嘆中庸以殊聖人之德,尚德以勸庶幾之論。訓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為似之難保。又曰: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詳。
是以敢依聖訓,志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惟博識君子,裁覽其義焉。
是以,聖人着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製《禮》、《樂》則考六藝祇庸之德,躬南面則授俊逸相之材,皆所以達衆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則並受名譽。是以,堯以剋明俊德為稱,舜以登庸二八為功,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由此論之,聖人興德,孰不勞聰明於求人,獲安逸於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試無所援升,猶序門人以為四科,泛論衆材以辨三等。又嘆中庸以殊聖人之德,尚德以勸庶幾之論。訓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為似之難保。又曰: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詳。
是以敢依聖訓,志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惟博識君子,裁覽其義焉。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聖人,莫能兩遂。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機;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睏於速捷。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
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着於厥體矣。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實,各有所濟。是故:
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質也。
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
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决也。
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質恆性,故謂之五常矣。
五常之別,列為五德。是故:
溫直而擾毅,木之德也。
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願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寬慄而柔立,土之德也。
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
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徵,着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决;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卬卬。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夫色見於貌,所謂徵神。徵神見貌,則情發於目。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曄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九質之徵也。
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勢在於筋,彊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决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之德也。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九徵所在)
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一徵,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一至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恆之人也。無恆、依似,皆風人末流;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
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聖人,莫能兩遂。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機;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睏於速捷。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
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着於厥體矣。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實,各有所濟。是故:
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質也。
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
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决也。
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質恆性,故謂之五常矣。
五常之別,列為五德。是故:
溫直而擾毅,木之德也。
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願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寬慄而柔立,土之德也。
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
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徵,着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决;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卬卬。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夫色見於貌,所謂徵神。徵神見貌,則情發於目。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曄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九質之徵也。
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勢在於筋,彊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决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之德也。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九徵所在)
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一徵,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一至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恆之人也。無恆、依似,皆風人末流;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