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宗教小说>> 許地山 Xu Dishan   中國 China   近代中國   (1893年二月14日1941年八月4日)
玉官
  許地山早年受過佛教思想的影響,早期的短篇小說,多以南洋生活為背景,有異域情調,故事麯折離奇,充滿浪漫氣息。1939年發表的小說《玉官》,描繪了面對欲施暴的軍士挺身而出的玉官,宣揚基督愛的教義的救世精神。
第一節
  想起來直像是昨天的事情,可是前前後後已經相隔幾十年。
  那時正鬧着中東戰爭,國人與兵士多半是鴉片抽得不像人形,也不像鬼樣。就是那不抽煙的,也麻木得像土俑一般。槍炮軍艦都如明器,中看不中用。雖然打敗仗,許多人並沒有把它當做一件大事,也沒感到何等困苦。不過有許多人是直接受了損害的,玉官的丈夫便是其中的一個。他在一艘戰艦上當水兵,開火不到一點鐘的時間便陣亡了。玉官那時在閩南本籍的一個縣城,身邊並沒有積蓄,丈夫留給她的,衹是一間比街頭土地廟稍微大一點的房子和一個不滿兩歲的男孩。她不過是二十一歲,如果願意再醮,還可以來得及。但是她想:帶油瓶諸多不便,倒不如依老習慣撫孤成人,將來若是孩子得到一官半職,給她請個封誥,表個貞節,也就不在活了一生。
  自從立定了主意以後,玉官的傢門是常常關着。她每日衹在屋裏做一些荷包煙袋之類,送到蘇杭鋪去換點錢。親戚朋友本來就很少,要從他們得着什麽資助是絶不可能的,她所得的工資衹夠衣食之費,想送孩子到學塾去,不說書籍、紙筆費沒着落,連最重要的老師束修,一年一千文製錢,都沒法應付。房子是不能賣的,就使能賣,最多也不過十幾二十兩銀子。她丈夫有個叔伯弟弟,年紀比她大,時常來看她。他很殷勤,每一來到,便要求把哥哥的靈柩從威海衛運回來。其實,他哥哥有沒有屍身還成問題,他的要求衹是逼嫂嫂把房子或侄兒賣掉的一種手段。他更大的野心,便是勸嫂嫂嫁了,他更可以沾着許多利益。玉官已覺得叔叔是欺負她,不過面子上不能說穿了,每次來,衹得敷衍他。
  叔叔的名字在城裏是沒人註意的,他雖然進過兩年鄉塾,有名有字,但因為功課不好,被逐出學,所以認得他的人還是叫他的小名“糞掃”。他見玉官屢次都是推諉,心還不死。一天,在見面的時候,他竟然對嫂嫂說,你這麽年輕,孩子命又脆,若過幾年有什麽山高水低,把你的青春耽誤了,豈不要後悔一輩子?他又說沒錢讀書,怎能有機會得到功名?縱使有學費,也未必能夠入學中舉。縱然入學中舉,他不一定能得一官半職,也不一定能夠享到他的福。種種說話,無非是勸她服從目前的命運,萬般計劃,無非是勸她自己找個吃飯的地方。這在玉官方面,當然是叔叔給她的咒詛,每一說到,就不免駡了幾聲“黑心肚的路旁屍”,可是也沒奈他何。
  因為糞掃來騷擾,玉官待要到縣裏去存個案底,又想到她自己,一個年輕寡婦,在衙門口出頭露面,總是不很妥當。況且糞掃所要求運樞的事也不見得完全是沒理由,她想丈夫停靈在外本不合適,本得想法子,可是她十指纖纖,能辦得什麽事?房子不能賣出,兒子不能給人,自己不願改嫁。她並不去問丈夫的靈柩到底有沒有,她想就是剩下衣冠也得運回來安葬。她恨不得把她的兒子,她的唯一的希望,快快地長大成人,來替她做這些事情。為避免叔叔的麻煩,她有時也想離開本鄉,把兒子帶到天涯無藤葛處,但這不過也是空想。第一,她沒有資財,轉動不了;第二,她不認識字,自己不能做兒子的導師;第三,離鄉別井,到一個人地俱疏的地方,也不免會受人欺負;第四,……還有說不盡的理由縈迴在她心裏。到底還是關起大門,過着蠃介式生活,人不惹她時,不妨開門探頭;人惹她時,立刻關門退步,這樣是再安全不過的了。她為運靈的事,常常關在屋裏痛哭,有時點起香燭在廳上丈夫的靈位前祈禱,許願。
  雖然關着門,糞掃仍是常常來,這教玉官的蠃介政策不能實施。他一來到,不開門是不行的,但寡婦的傢豈能容男子常來探訪!縱然兩方是清白的親屬關係,在這容易發惡酵的社會裏,無論如何,總免不掉街頭坊尾的瑣語煩言。玉官早已想到這一層,《周禮》她雖然沒考究過,但從姑婆、舅公一輩的人物的傢教傳下來“男女授受不親”、“叔嫂不通問”一類的法寶,有時也可以祭起來。不過這些法寶是不很靈的,因為她所處的不是士大夫的環境,不但如此,糞掃知道她害怕,越發天天來麻煩她。人們也真個把他們當做話柄,到處都可以聽見關於他們的事情的街談巷議。
  同街住着一個“拜上帝”的女人名叫金杏,人傢稱她做杏官。她丈夫姓陳,幾個月前,因為把妻傢的人打傷了,官府要拿人,便不知去嚮。事情的起因,是杏官被她的侄兒引領入教,回到傢裏,不由分說把傢裏的神像、神主破個幹淨。丈夫氣不過,便到妻傢理論,千不該把內侄打個半死。這事由教會洋牧師出頭,非要知縣拿人來嚴辦一下不可。因為人逃了,這案至終在懸着。
  杏官在街坊上很有點洋勢力,誰也不敢惹她。但知道她的都不很看得起她,背地裏都管她叫連累丈夫的“吃教婆”。她侄兒原先在教會的醫院當藥劑師,人們沒有一個不當他是個配迷魂藥、引人破神主、毀神像的老手。杏官自從被他引領入了教,便成為一個很熱心的信徒,到處對人宣講。但她並不是職業的傳教士,她的生活是靠着在一個通商口岸的一傢西藥房的股息來維持,一年可以支三百塊錢左右。她原來住在別的地方,新近纔搬到玉官隔鄰幾傢來住。一傢衹有三口,她和兩個女兒雅麗、雅言。雅麗是兩歲多,雅言纔幾個月。玉官在她搬來的時候便認識她,不過沒有什麽來往。近來因為受不了叔叔的壓迫,常常倒扣上傢門,攜着一天的糧食和小兒到杏官傢去躲避,杏官也很寂寞,所以很歡迎她來做伴。
  杏官傢裏的陳設雖然不多,卻是十分幹淨。房子是一廳兩房的結構,中廳懸着一幅“天路歷程圖”,桌上放着一本很厚的金邊黑羊皮《新舊約全書》,金邊多已變成紅褐色,書皮的光澤也沒有了,書角的殘摺紋和書裏夾的紙片,都指示着主人沒一天不把它翻閱幾次。廳邊放着一張小風琴,她每天也短不了按幾次,和着她口裏唱的贊美詩歌。這些生活,都是玉官以前沒曾見過的。她自從蠃介式生活變為早出晚歸的飛鳥式生活以來,心境比較舒坦得多。在陳傢寄托,使她理會吃教的人也和常人一樣和藹可親,甚且能夠安慰人,她免不了問杏官所信的都是什麽。她心裏總不明白杏官告訴她凡人都有罪,都當懺悔和重生的道理;自認為罪人,可笑;無代價地要一個非親非故來替死,可笑;人和萬物都是上帝的手捏出來的,也可笑;處女單獨懷孕,誰見過?更可笑。她笑是心裏笑,可不敢露在臉上,因為她不能與杏官辯論,也想不出什麽理由來說她不對,杏官不在跟前的時候,她偷偷地掀開那本經書看看,可惜都是洋字,一點也看不懂。她心裏想,杏官平時沒聽她說過洋話,怎麽能念洋書?這不由得她不問。杏官告訴她那是“白話字”,三天包會讀,七天準能寫,十天什麽意思都能表達出來。她很鼓勵玉官學習。玉官便“愛,卑,西,——”念咒般學了好幾天。果然靈得很!七天以後,她居然能把那厚本書念得像流水一般快。
  洋姑娘常到杏官傢裏,玉官往時沒曾在五尺以內見過外國人,偶爾在街上遇見,自己總是遠遠地站開,正眼也不敢看他們一下。無論多麽鎮定,她一見洋人,心裏總有七分害怕。她怕洋人鉸人頭髮去做符咒;怕洋人挖人眼睛去做藥材;怕洋人把迷魂藥彈在她身上,使她額頭上印上十字,做出褻瀆神明、侮慢祖宗的事。她正在廳上做活,洋姑娘忽然敲門進來,連忙退到屋裏。杏官和洋姑娘互道了“平安”,便談些教裏的話,她雖然不很懂那位姑娘的話,從杏官的回答,知道是關於她有股份的那間藥房的事情。她聽見洋姑娘說藥房賣嗎啡,給別的教友攻擊,那經理在聚集禮拜的時候,當衆懺悔,願意獻出一筆款子來,在鄉間修蓋一所福音堂;因為杏官是股東,所以她來說說。杏官對於商務本不明白,聽了姑娘一番話,衹是感謝上帝,沒說別的。洋姑娘臨出門的時候又托杏官替她找一個“阿媽”,每月工錢六百文,管住不管吃。
  杏官心血來潮,回到屋裏,一味攛掇玉官去混這份事情。玉官想一個月六百文,吃用去四百,還剩二百;管住,她的房子便可以賃出去,一個月至少可以得一二百文,為孩子將來的學費,當然比手磨破了做針鑿,一天得不了一二十文好得多。最要緊的是,糞掃再也不敢嚮她搗亂。她點了頭,卻要杏官保證那洋姑娘不會給她迷魂湯喝,也不會在她睡覺時挖掉她兒子的眼睛,或鉸掉她的頭髮。上工的日子已經約定,她心裏仍是七上八下,怕語言不通,怕洋人脾氣不好,怕這,怕那。
  洋姑娘許玉官把孩子帶在身邊,給她一間很小的臥房,就在福音堂後面。她主人的住處不過隔着幾棵竜眼樹,相離約距五丈遠。她自己的房子賃不出去,因為教堂距離也很近,她本來想早出晚歸,又怕糞掃來攪擾,孩子放在傢裏又沒人照顧,不如把門窗關嚴,在禮拜天悄悄地回來看看。每月初一、十五,她破曉以前回傢打掃一遍,在神位和祖先神主前插一炷香,有時還默禱片時,這舊房簡直就像她的傢祠,雖然沒得賃出去,她倒也很安心。
  糞掃知道了嫂嫂混了洋事,惹不起,許久沒見面了。趕巧在一個禮拜天早晨,玉官回傢的時候,他已在門口等着。他是從杏官打聽出她每在那時候回傢的。一進門,他還是舊話重提,賣房子運靈,接着就是借錢。玉官說了他幾句,叫他以後莫來麻煩她,不然她便告教堂到衙門去告他一狀。正在分會不開的時候,杏官進來了。她也幫着玉官說了糞掃幾句,把他說得垂頭喪氣,踱出嫂嫂傢門。她們也隨着出來,把門倒鎖着,到教堂去了。糞掃一面走,一面想,看她們走遠了,回頭到嫂嫂傢門口,見鎖得牢牢地,四圍的墻壁又很高,沒法子進去。越起越把怨恨移在杏官身上。他以為杏官不該引他嫂嫂到教堂去工作,因而動意要到她傢去看有什麽可拿的沒有,藉此泄泄憤氣。不想到了杏官傢,門也是關得嚴嚴地,沿着墻走到後門,望望四圍都是曠地,沒有人往來,他從土堆裏找出一根粗鉛絲,輕輕把門閂撥動,一會工夫就把門打開了。進到屋裏,看見兩個小女孩正在床上熟睡,箱籠雖有幾個,可都上了鎖。桌上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便去動那箱的鎖。開鎖的聲音,幾乎把孩子驚醒了,手一停住,計便上心,他到床邊,輕輕地把雅麗抱在懷裏,用一張小毯蒙着她。在拿小毯的時候,發見了兩錠壓床褥的紋銀,他喜出望外,連忙撿起掖在身邊,從原路出去,一溜煙似地跑了。
第二節
  糞掃一跑出城外,抱着孩子,心裏在盤算着。那時當地有些人傢很喜歡買不滿三歲的女嬰來養,大了當丫頭使喚;尤其是有女兒的中等家庭,買了一個小丫頭,將來大了可以用來做小姐的陪嫁婢。他立定主意要賣雅麗,不過不能在本城或近鄉幹,總得走遠一點。在路邊歇着的時候,他把銀錠取出來放在手裏掂一掂,覺得有十來兩重,自己裂着嘴笑了一會。正要把銀子放回口袋裏,忽然看見遠處來了人,走得非常地快。他疑心是來追他的,站起來,抱着孩子,撒開腿便跑。轉了幾個彎,來到渡頭,胡亂地跳上一隻正要啓旋的船,坐在艙底,他的心頭還是怔忡地跳躍着。
  他受了無數的虛驚,纔輾轉地到了廈門,手裏抱着孩子,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他沒理會沒有媒婆,買賣人口是不容易得着門道,自己又不能抱出去滿街嚷嚷。住了好些日子,沒把孩子賣出去,又改了主意。他想,不如到南洋去,省得住久了給人看出破綻來。
  在一個朦朧的早晨,他隨着店裏一幫番客來到碼頭。因為是一個初出口岸的人,沒理會港口有多少航綫,也不曉怎樣搭夥上大船去。他胡亂上了圍着渡頭的一隻小艇,因為那上頭也滿載着客人,便想着是同一道的。誰知不湊巧,艇夫把他送上上海船去了!他上了船,也沒問個明白,衹顧深密躲藏起來。一直到船開出港口以後,纔從旁人的話知道自己上錯了船,無可奈何,衹得忍耐着,自己再盤算一下。
  一天兩天在平靜的海面進行着,那時正在三伏期間,艙裏熱得不可耐,雅麗直嚷要媽媽。他衹得對同艙的人說,他是她的叔叔,因為哥哥在南洋去世,他把嫂嫂同孩子接回家乡,不料嫂嫂在路上又得了病,相繼死掉了。他是要回鄉去,不幸上錯了船。一番有情有理的話,把聽的人都說得感動起來。有人還對他說上海的泉、漳人也很多,船到時可以到會館去求些盤纏,或找些事情,都不很難。他見人們不懷疑他,纔把心意放寬了,此後時常抱着孩子在甲板上走來走去。
  在船到上海的前一天,一個老媽走到糞掃身邊說,她的太太要把孩子抱去看看。糞掃還沒問他什麽意思,她已隨着說出來。他說她的太太在半個月以前剛丟了一位小姐,昨天在艙裏偶然聽見他的孩子,不覺太太地傷心起來,淚漣漣地哭着她那位小姐。方纔想起又哭,一定要把孩子抱去給她看看。她說她的太太很仁慈,看過了一定會有賞錢給的,問了一番彼此的關係,糞掃便把雅麗交給那女傭抱到官艙裏去。
  大半天工夫,傭人還沒把孩子抱回來,急得糞掃一頭冷汗。他上到甲板,在官船門口探望,好容易盼得那傭人出來。她說,太太一看他的孩子,便覺得眼也像她的小姐,鼻也像她的小姐,甚至頭髮也像得一毫不差。那女孩子,真有造化,教太太看中了。
  糞掃卻有一點小聰明,他把女傭揪到甲板邊一個稍微僻靜的地方,問她太太是個什麽人。
  從女傭口裏,他知道那太太是欽差大臣李爵相幕府裏熟悉洋務一位頂紅的黃道臺的太太,女傭啓發他多要一點錢。他卻想藉着機緣求一個長遠的差使,在船上不便講價,相約上岸以後再談。
  黃太太自從見過雅麗以後,心地開朗多了。她一時也離不開那孩子,船一到,便教人把糞掃送到一間好一點的客棧去。她回公館以後,把事情略為交待,便趕到客棧裏來。她的心比糞掃還急,糞掃知道這買賣勢在必成,便故意地裝出很不捨得的情態。這把那黃太太憋得越急了,糞掃不願意賣斷,衹求太太賞他一碗飯吃,太太以為這在將來恐怕拖着一條很長的尾巴,兩造磋商了一半天,終於用一百兩銀子附帶着一個小差使,把雅麗換去了。
  糞掃認識的字不多,黃太太衹好把他薦到蘇鬆太兵備道衙門裏當個親兵什長,他的名字也改了。在衙門裏做事倒還安分,道臺漸漸提拔他,不到一年工夫又把他薦到遊擊衙門當哨官去。他有了一個小功名,更是奮發,將餘間的工夫用在書籍上,居然在短期內把文理弄順了。有時他也到上海黃公館的門房去,因為他很感激恩主黃太太的栽培,同時也想看看雅麗的生活。
  雅麗居然是一位嬌滴滴的小姐,有一個娘姨伺候着她。小屋裏,什麽洋玩意兒都有,單說洋娃娃也有二三十個。天天同媽媽坐在一輛維多利亞馬車出去散步,吃的喝的,不用提,都是很精美的。她越長越好看,誰見了都十分贊羨,說孩子有造化,不過黃太太絶對不許人說小姐是抱來的。她愛雅麗就和親生的一樣,她屢次小産,最後生的那個,養了一年多又死了。在抱雅麗的時候,她到城隍廟去問了個卦,城隍老爺與“小半仙”都說得抱一個回來養,將來可以招個弟弟。自從抱了雅麗以後,她的身體也是一天好似一天,菩薩說她的運氣轉好了,使她越發把女兒當做活寶。黃觀察並不常回傢,爵相在什麽地方,他便隨着到什麽地方去,所以傢裏除掉太太小姐以外,其餘都是當差的。
  門房的人都知道糞掃是小姐的叔父,他一來到,當然是格外客氣。那時候,他當然不叫“糞掃”了,而官名卻不能隨便叫出來的,所以大傢都稱他做李總爺或李哨官。過年過節,李總爺都來叩見太太,大太叮嚀他不得說出小姐與他彼此的關係,也不敢怠慢他。
首頁>> 文學>> 宗教小说>> 許地山 Xu Dishan   中國 China   近代中國   (1893年二月14日1941年八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