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植物>> 戴凱之 Dai Kaizhi   中國 China   东晋   (?420年)
竹譜
  《竹譜》一捲,舊本題晉戴凱之撰。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雲,凱之字慶預,武昌人。又引李淑《邯鄲圖書志》雲,謂不知何代人。案《隋書·經籍志·譜係類》中有《竹譜》一捲,不著名氏。《舊唐書·經籍志》載入農傢,始題戴凱之之名,然不著時代。左圭《百川學海》題曰晉人,而其字則曰慶豫。預、豫字近,未詳孰是。其曰晉人,亦不知其何所本。然觀其以侖韻年船,以邦韻同功,猶存古讀,註中音訓,皆引三蒼。他所援引如虞豫《會稽典錄》、常寬《蜀志》、徐廣《雜記》、瀋瑩《臨海水土異物志》、郭璞《山海經註》、《爾雅註》,亦皆晉人之書,而《尚書》條簜既敷,猶用鄭玄筱箭竹簜大竹之註。似在孔傳未盛行以前。雖題為晉人別無顯證,而李善註馬融《長笛賦》已引其籠籦一條,段公路北戶錄引其{⺮紂}必六十復亦六年一條,足證為唐以前書。惟《酉陽雜俎》稱《竹譜》竹類三十九,今本乃七十餘種,稍為不符,疑《酉陽雜俎》傳寫誤也。其書以四言韻語記竹之種類,而自為之註,文皆古雅,所引《黃圖》一條,今本無之,與徐廣註《史記》所引《黃圖》均為今本不載者其事相類,亦足證作是書時黃圖舊本猶未改修矣。舊本傳刻頗多訛脫,如蓋竹所生,大抵江東,上密防露,下疏來風,連畝接町,竦散岡潭六句,潭字於韻不協。雖風字據詩衛風有孚金切一讀,於古音可以協潭,而東字則萬無協理,似乎潭岡散竦四字誤倒其文,以竦韻東風,猶劉琨詩之以叟韻璆,潘嶽詩之以荷韻歌也。然諸本並同,難以臆改。凡斯之類,皆姑仍其舊焉。
  
  
  戴凱之與《竹譜》
  作者:南浦漁翁
  
  
  一
  
  中國人自古愛竹。
  
  竹青翠修長、素雅寧靜的豐姿,虛心挺拔、剛直有節的特點,都被人們所喜愛。古人將竹比作“君子”,又譽其為“歲寒三友”之一。《詩經·衛風·淇奧》雲:“瞻彼淇奧,緑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從此,竹與中國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歷代文人墨客,如劉禹錫、蘇軾、文與可、鄭板橋等等,以竹為對象,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畫,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寶。
  
  與此同時,在我國歷史上,還有着許多關於竹子的科學著作,描述了竹子的種類、産地、性狀、用途和栽培,成為中國古代科學史(特別是植物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竹類專著——《竹譜》,則是我們鄂州人(古武昌人)戴凱之的傑作。
  
  二
  
  戴凱之的《竹譜》繼承和發展了前人對竹類研究的成果,首次對我國竹類資源進行了係統的概括總結,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竹譜》問世不久,賈恩勰便從《竹譜》中吸取竹類植物知識,並寫入《齊民要術》。宋代以後,該書流傳極廣。後來問世的有關竹類著作,如宋代贊寧《筍譜》,元代劉美之《續竹譜》、李衎《竹譜詳錄》等,無不深受其影響。
  
  可是,歷史上,《竹譜》的作者戴凱之卻一直默默無聞,甚至連他是哪朝哪代人都沒有定論。《隋書·經籍志》譜係類錄《竹譜》一捲,但沒有載作者姓名;《舊唐書·經籍志》將其收入農傢類,雖題“戴凱之撰”,但沒有說明時代;左圭將《竹譜》收進《百川學海》,並說它的作者是晉代人,但沒有說明根據。其實,戴凱之是南北朝劉宋時人,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晉人。
  
  戴凱之,武昌人,生卒年不詳,一說字慶預(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一說字慶豫(左圭《百川學海》),南朝劉宋明帝時曾為南康相。
  
  《南齊書·本紀第三·武帝》載:“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反”,“子勳遣其將戴凱之為南康相,及軍主張宗之千餘人助之。上引兵嚮郡,擊凱之別軍主程超數百人於南康口,又進擊宗之,破斬之,遂圍郡城。凱之以數千人固守,上親率將士盡日攻之,城陷,凱之奔走,殺偽贛令陶衝之”。《南史·齊本紀》載:“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反”,“上將討戴凱之,大饗士卒”。可見,戴凱之是江州刺史、晉安王劉子勳的部將,曾隨子勳叛亂,守南康郡城,後被蕭賾(即後來的南齊武帝)擊破,“奔走”不知所蹤。在政治軍事史上,戴凱之的確是一個小角色,甚至可以說是個失敗者,所以不為人所註意。這次叛亂發生在宋明帝泰始二年,即公元466年。《資治通鑒》詳細記載了這次叛亂的前後經過,但卻沒有提及戴凱之,可見其人不顯。《南齊書》與《南史》如果不是為了歌頌齊武帝年少時的英勇功績,肯定也不會提到戴凱之。
  
  當然,我們可以質疑《竹譜》的作者戴凱之和劉子勳的部將戴凱之,並非同一個人。但是,從種種跡象分析,我們趨嚮於相信是同一個人。一方面,從《竹譜》的寫作淵源及相互影響來看,它顯然介於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成書於公元304年)和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約成書於公元533-544年)之間;從《竹譜》援引的書籍來看,多為晉人之書,如郭璞《山海經註》、《爾雅註》,虞預《會稽典錄》等。可見,《竹譜》的作者戴凱之,極有可能生活在四或五世紀。這與曾隨劉子勳作亂(466年)的戴凱之,時代吻合。另一方面,從《竹譜》內容看,作者多次提到南康及其周邊郡縣(潯陽、安成、鄱陽、廬陵等)。如在總綱中說,“南康、臨賀、始安三郡通廣州”;在談到桂竹時說,“南康以南所饒也”;在談到另一種竹子時說,“南康所生”等等。可見,《竹譜》的作者戴凱之對南康是熟悉的,與曾作南康相、守南康郡城的戴凱之,極有可能是同一人。
  
  三
  
  《竹譜》一書不過四、五千字,為總分結構。前一部分是緒論,用一段簡短的敘述,將竹的性質、型態、分類、分佈、生育環境、開花生理及壽命作了概括性的介紹。後一部分是分論,詳細記述了各種竹的名稱、形態、生境、産地和用途。這一部分是文章主體。據唐代徐堅《初學記》記載,《竹譜》原書記述了六十一種竹類植物,今本實際衹有三十多種,並且竹類名稱有很多與現代不同,但記述的竹類數量仍然是空前的。
  
  至於《竹譜》的文字風格,《四庫全書·子部·<竹譜>提要》作了精闢的概括:“其書以四言韻話,記竹之種類,而自為之註,文皆古雅。”也就是說,《竹譜》全書以四字韻文為綱,再以散文形式逐條進行瞭解釋。
  
  《竹譜》開頭對竹類植物特點進行概括,指出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肯定竹是植物界裏不同於草、木的一個獨立的大類。“竹是一族之總名,一形之遍稱也。”“植物之中有草、木、竹,猶動品之中有魚、鳥、獸也。”
  
  《竹譜》指出,竹雖然“小異空實”,即莖壁有厚薄之差異;但“大同節目”,莖桿“分節”和“空心”是所有竹的共同特點。《竹譜》還指出竹類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由於氣候原因,“九河鮮育,五嶺實繁”,指出黃河以北竹類很少,南方的竹類卻很茂盛,大致上找到了以淮河、秦嶺作為一條竹類生物分界綫。另外,戴凱之還認識到竹林有六十年開花枯死,而經過六年又自然復新的現象。
  
  《竹譜》一書的主體部分,記述了各種竹的名稱、形態、生境、産地和用途,往往引經據典,詳細而具體。僅以竹的用途為例,《竹譜》中就有單竹“可績以為布,其精者如縠”;射同(竹)可以貯箭;筋竹為矛;簝竹材質“細軟肌薄”,可以束物;白竹可以為簟;篃竹葉“可以作蓬”; “篁竹大者可以行船”等等。
  
  書尾,戴凱之表達了自己實事求是的為學態度:“天地無邊,蒼生無量。人所聞見,因軌躅所及,然後知耳。蓋何足雲?若耳目所不知,便斷以為不然,豈非囿近之徒耶?”
  
  《竹譜》流傳極廣,影響深遠,是我國古代植物學名著,在世界生物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竹譜》寫作目的側重品評、鑒賞,文學色彩濃厚,生産意識淡薄,根本不提栽培技術與方法,實用價值不足。這是《竹譜》的缺點。
竹譜
  ○植類,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
  
  《山海經》《爾雅》皆言:以竹為草,事經聖賢,未有改易。然竟稱草,良有難。安竹形類既自乖殊,且經中文說又自背訛,經云:其草多族。復雲:其竹多篃。又云:雲山有桂竹。若謂竹是草,不應稱竹。今既稱竹,則非草。可知矣。竹是一族之,總名一形之。偏稱也。植物之中有草木竹,猶動品之中有魚鳥獸也。年月久遠,傳寫謬誤,今日之疑或非古賢之過也。而比之學者謂:事經前賢,不敢辨正。何異匈奴惡郅都之名,而畏木偶之質耶。
  
  ○小異空實,大同節目。
  
  夫竹之大體多空中,而時有實,十或一耳。故曰小異,然雖有空實之異,而未有竹之無節者。故曰大同。
  
  ○或茂沙水,或挺岩陸。
  
  桃枝篔簹,多植水渚,篁筱之屬,必生髙燥。
  
  ○條暢紛敷,青翠森肅。質雖鼕蒨,性忌殊寒。九河鮮育,五嶺實繁。
  
  九河卽、徒駭,太史、馬頰、覆釡、鬍蘇、簡、絜、鈎盤、鬲津、禹所導也。在平原郡五嶺之說,互有異同。餘往交州行路所見,兼訪舊老,考諸古志。則今南康、始安、臨賀、為北嶺,臨漳、寧浦、為南嶺,五都界內各有一嶺,以隔南北之水,俱通南越之地,南康、臨賀、始安、三郡通廣州。寧浦、臨漳、二郡在廣州西南,通交州。或趙佗所通,或馬援所並,厥跡在焉。故陸機請伐鼓五嶺,表道九真也。徐廣《雜記》以剡鬆陽建安康樂為五嶺,其謬遠矣。俞益期與韓康伯,以晉興所統南移大營,九岡為五嶺之數,又其謬也。九河鮮育,忌隆寒也。五嶺實繁好,殊溫也。
  
  ○萌筍笣,籜夏多,春鮮根。幹將枯,花■〈?復〉乃縣。
  
  竹生花實,其年便枯死■〈?復〉。竹實也。■〈?復〉(音:福)
  
  ○■〈?紂〉必六十,復亦六年。
  
  竹六十年一易根,易根輒結實,而枯死其實落土,復生六年,遂成町竹。謂死為■〈?紂〉■〈?紂〉。(音:紂)
  
  ○籦竜之美,爰自昆侖。
  
  籦竜,竹名。黃帝使伶倫伐之於昆侖之墟。吹以應律。《聲譜》雲:籦竜,大竹。此言非大小之稱。《笛賦》雲:籦竜非也自一竹之名耳。所生若是大竹,豈中律管與笛。
  
  ○貟丘帝竹,一節為船,巨細已聞。形名未傳。
  
  貟丘帝,俊竹一節為船。郭註云:一節為船,未詳其義,俊卽舜字假藉也。
  
  ○桂實一族,同稱異源。
  
  桂竹,髙四五丈,大者二尺圍,闊節大葉,狀如甘竹而皮赤,南康以南所饒也。《山海經》雲:靈原,桂竹傷人則死,是桂竹有二種。名同實異,其形未詳。
  
  ○■〈?衛〉尤勁薄博,矢之賢。
  
  ■〈?衛〉細竹也。出蜀志。薄肌而勁中,三續射博箭■〈?衛〉。(音:衛。見三倉。)
  
  ○篁任篙。笛體特堅圓/
  
  篁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堅。皮白如霜粉,大者宜行船,細者為笛篁。(音:皇。見三倉。)
  
  ○棘竹,駢深一叢為林。根如推輪,節若束針,亦曰笆竹。城固是任篾。筍既食,鬢發則侵。
  
  棘竹,生交州諸郡。叢生有數十莖。大者二尺圍,肉至厚,實中。土人破以為弓枝,節皆有刺。彼人種以為城,卒不可攻。萬震《異物志》所種為藩落,阻,過層墉者也。或卒,崩根出,大如十石物,縱橫相承,如縿車。一名笆竹,(見三倉)。筍味落人須發。
  
  ○單體虛長,各有所育。
  
  單竹,大者如腓,虛細長爽。嶺南土人取其筍未及竹者灰,煮績以為布。其精者如縠焉。
  
  ○苦,實稱名甘,亦無目。
  
  苦竹,有白有紫而味苦甘。竹似篁而茂葉,下節味甘,合湯用之。此處處亦有。
  
  ○弓竹如藤,其節郄麯生,多臥土,立則依木長,幾百尋,狀若相續。質雖含文,須膏乃縟。
  
  弓竹,出東垂諸山中。長數十丈,毎節輒麯,既長且軟。不能自立。若遇木乃倚。質有文章。然要須膏塗火灼,然後出之。篾,臥竹上出也。
  
  ○厥族之中,蘇麻特竒,修幹平節,大葉繁枝。凌群獨秀,蓊茸紛披。
  
  蘇麻竹,長數丈。大者尺餘圍,概節多枝,叢生四枝,葉大如履。竹中可愛者也。此五嶺左右徧有之。
  
  ○篔簹、射筒、箖箊、桃枝,長爽纎葉,清肌薄皮,千百相亂,洪細有差。
  
  數竹,皮葉相似。篔簹最大,大者中甑,筍亦中。射筒,薄肌而最長,節中貯箭,因以為名。箖箊,葉薄而廣,越女試劍,竹是也。桃枝,是其中最細者。並見《方志賦》桃枝皮赤,編之滑勁,可以為席,顧命篇所謂篾席者也。《爾雅》釋草雲:四寸一節為桃枝。郭註云:竹四寸一節為桃枝。餘之所見桃枝竹,節短者不兼寸,長者或逾尺。豫章徧有之,其驗不遠也。恐《爾雅》所載草族:自別有桃枝,不必是竹。郭註加竹字取之謬也。《山海經》雲:其木有桃枝。劔端又《廣志》層木篇雲:桃枝出朱提郡,曹爽所用者也。詳察其形,寧近於木也,但未詳。《爾雅》所云,復是何桃枝耳。經雅所說二族,决非作席者矣。《廣志》以藻為竹,是誤。後生學者往往有為所誤者爾。
  
  ○相繇既戮,厥土維腥,三堙斯沮,尋竹乃生,物尤世遠,略狀傳名。
  
  禹,殺共工,相繇二臣。膏流為水。其處腥鱢,不植五穀。禹,三堙皆沮,尋竹生焉。在昆侖之北有嶽之山。(見:大荒北經中)。
  
  ○般腸,實中與笆相類。於用寡宜,為筍殊味。
  
  般腸竹,生東郡縁海諸山中。其筍最美。雲與笆竹相似,出閩中。並見《瀋志》其形未詳。
  
  ○筋竹為矛,稱利海表。槿仍其幹刃即其杪,生於日南,別名為篻。
  
  筋竹,長二尺許。圍數寸,至堅利。南土以為矛,其筍未成竹時堪為弩弦。見:徐忠南中奏。劉淵林雲:土人以史葉,竹為矛,餘之所聞即是筋竹,豈非一物而二名者也。
  
  ○百葉參差,生自南垂。傷人則死,醫莫能治。亦曰篣竹。厥毒若斯,彼之同異,餘所未知。
  
  百葉竹,生南垂界,甚有毒,傷人必死。一枝百葉,因以為名。《瀋志》劉淵林雲:篣竹有毒,土人以刺虎豹,中之輒死。或有一物二名,未詳其同異。
  
  ○■〈?畐〉與由衙,厥體俱洪,圍或纍尺。■〈?畐〉實衙空。南越之居梁柱是供。
  
  ■〈?畐〉實,厚肥,孔小,幾於實中,二竹皆大竹也。土人用為梁柱■〈?畐〉竹,安成以南有之。其味苦。俗號■〈?畐〉。由衙竹,交州《廣志》雲:亦有生於永昌郡,為物叢生。《吳郡賦》所謂由衙者篁■〈?畐〉。(音;雹。性柔弱,見三倉)。
  
  ○竹之堪杖,莫尚於笻。磥砢不凡,狀若人功。豈必蜀壤,亦産餘邦。一曰扶老:名實縣同。
  
  笻竹,髙節實中。狀若人刻,為杖之極。《廣志》雲:出南廣卭都縣,然則卭是地名。猶髙梁堇《張騫傳》雲:於大夏見之,出身毒國,始感卭杖,終開越雋。越雋則古身,毒也。張孟陽雲:卭竹出興古盤江縣。《山海經》謂之扶竹,生尋伏山,去洞庭西北一千一百二十裏。黃圖雲:華林園有扶老三株,如此則非一處。賦者不得專為蜀地之生也。《禮記》曰:五十杖於傢,六十杖於鄉者,扶老之器也。此竹實既固杖,又名扶老,故曰。名實縣同也。
  
  ○■〈?聊〉■〈?豊〉二族,亦甚相似。杞發苦竹,促節薄齒,束物體柔,殆同麻枲。
  
  ■〈?聊〉■〈?豊〉二種,至似苦竹,而細,軟肌薄■〈?聊〉。筍亦無味。江漢間謂之苦■〈?聊〉。(見瀋志■〈?聊〉音:聊。■〈?豊〉音:禮。齒有文理也)。
  
  ○蓋竹,所生大抵江東,上密防露,下疏來風。連畝接町,竦散崗潭。
  
  蓋竹,亦大薄,肌白色。生江南深𠔌山中。不聞人傢植之。其族類動有頃畝。典録賀齊傳云:討建安賊洪明於蓋竹,蓋竹以名地。猶酸棗之邑,豫章之名,邦者類是也。
  
  ○雞脛似篁,髙而筍脆,稀葉梢杪,類記黃細。
  
  雞脛,篁竹之類:纎細,大者不過如指。踈葉黃皮強肌,無所堪施,筍美。青班色緑,沿江山岡所饒也。
  
  ○狗竹有毛,出諸東,裔物類衆,詭於何不計。
  
  狗竹,生臨海山中,節間有毛,見《瀋志》。
  
  ○有竹象蘆,因以為名。東甌諸郡縁海所生。肌理勻淨,筠色潤貞。凡今之篪匪茲不鳴。
  
  此竹膚似蘆,出揚州東垂諸郡。浙江以東為甌越,故曰東甌。蘇成公始作篪,似於今篪,故曰凡今之篪。
  
  ○會稽之箭,東南之美。古人嘉之,因以命矢。
  
  箭竹,髙者不過一丈,節間三尺,堅勁中矢。江南諸山皆有之。會稽所生最精好,故《爾雅》雲: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非總言矣。大抵中矢者雖多,此箭為最,古人美之以首。其目見《方言》,是以楚俗。(闕)伯細箭五十,跪加莊王之背,明非矢也。
  
  ○箘簵載籍,貢名荊鄙。
  
  箘簵二竹,亦皆中矢。皆出雲夢之澤。禹貢篇出荊州。書云:底貢厥名言其有美名,故貢之也。大較故是會稽箭類耳,皮特黒澀,以此為異。《呂氏春秋》雲:駱越之箘,然則南越亦産,不但荊也。
  
  ○篃亦箘徒,概節而短,江漢之間,謂之竹■ 。
  
  《山海經》雲:其竹名篃,生非一處。江南山𠔌所饒也。故是箭竹類。一尺數節,葉大如履。可以作篷,亦中作矢。其筍鼕生。《廣志》雲:魏時,漢中太守王圖毎鼕獻筍。俗謂之■笴■苦怪反。
  
  ○根深耐寒,茂彼淇苑。
  
  北土寒冰,至鼕地凍。竹根類淺,故不能植。唯■根深,故能晚生。淇園衛地殷紂竹箭園也。見班彪志《淮南子》曰:烏號之弓,貫淇衛之,箭也。《毛詩》所謂:瞻彼淇澳,緑竹猗猗。是也。
  
  ○篲筱蒼蒼,接町連篁,性不卑植。必也嵓崗,逾矢稱大出,尋為長物。各有用,掃之最良。
  
  篲筱,中掃帚細竹也。特異他筱。見《廣志》至大者不過如箭,長者不出一丈。根杪條等下節生,惟髙陰,動有町畝,廬山所饒也。掃帚之選,尋陽人往往取下都貨焉。
  
  ○又有族類爰挺嶧陽,懸根百仭。竦幹風生,簫笙之選,有聲四方。質清氣亮,衆管莫伉。
  
  魯郡鄒山有筱,形色不殊,質特堅潤,宜為笙管,諸方莫及也。《笙賦》雲:所謂鄒山大竹,嶧陽孤桐,此山竹特能,貞絶也。
  
  ○亦有海筱,生於島岑。節大盈尺。幹不滿尋,形枯若箸,色如黃金,徒為一異■知所任。
  
  海中之山曰島山,有此筱,大者如箸,內實外堅。拔之不麯,生既危埇海又多風,枝葉稀少,狀若枯箸。質雖小異,無所堪施,交州海石林中徧饒是也。
  
  ○赤白二竹,還取其色,白薄而麯,赤厚而直。沅澧所豐,餘邦頗植。
  
  頗少也,俗曰白鹿竹,亦可作簟,潯陽郡人呼為白木竹,燥時皮肉皆赤,武陵溪中是所豐足也。
  
  ○肅肅筨■〈?隋〉,畟畟攅植,擢筍於秋鼕乃成竹,無大無小,千萬修直,■〈?豊〉,幕內皓,綉文外赩。
  
  筨■〈?隋〉竹,大如腳指,堅厚修直。腹中白膜。闌隔狀如濕面生衣,將成竹而筍皮未落,輒有細蟲嚙之。隕籜之後,蟲嚙處往往成赤文,頗似綉畫可愛,南康所生,見《瀋志》也。
  
  ○箛■〈?朵〉誕節,內實外澤,作貢漢陽,以供輅策。
  
  箛■〈?朵〉竹,生於漢陽,時獻以為輅馬策,見《南都賦》
  
  ○浮竹亞節,虛軟厚肉,臨溪覆潦,棲雲蔭木,洪筍滋肥,可為■〈上上日下〉蓄。
  
  浮竹,長者六十尺,肉厚而虛軟,節闊而亞,生水次,彭蠡以南,大嶺以北徧有之。其筍未出時,掘取以甜糟藏之,極甘脆,南人所重■〈上上日下〉蓄,謂草萊。甘美者可蓄藏之以候鼕。詩曰:我有■〈上上日下〉蓄可以禦鼕。
  
  ○厥性異宜,各有所育。篾植於宛■,〈?尒〉生於蜀。
  
  篾竹,見《南都賦》。■〈?爾〉竹,見《蜀都賦》。
  
  ○細筱大簜。
  
  書云:筱簜既敷。鄭玄雲:筱箭,簜。大竹也。
  
  ○竹之通目,玄名統體,譬牛與犢,人之所知,事生軌躅。
  
  車跡曰軌。馬跡曰躅。
  
  ○赤縣之外,焉可詳錄,臆之必之,匪邁伊矚。
  
  鄒子云:今四海謂之瀛海,瀛海之內謂之赤縣。瀛海之外如赤縣者,復有八,故謂之九州。非禹貢所謂九州也。天地無邊,蒼生無量。人所聞見,因軌躅所及,然後知耳。蓋何足雲。若耳目所不知,便斷以為不然,豈非囿近之徒耶。故孔子將聖無,意無必莊生,達邁以人所知,不若所不知,豈非苞鑒無窮,師表群生之謂乎。
首頁>> 文學>> 植物>> 戴凱之 Dai Kaizhi   中國 China   东晋   (?4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