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百科全书>> 王欽若 Wang Qinre   中國 China   北宋   (962年1025年), 楊億 Yang Yi   中國 China   北宋   (974年1020年十二月17日)
册府元龜
  北宋四大部書之一,史學類書。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趙恆命王欽若、楊億、孫■等十八人一同編修歷代君臣事跡。采摭銓擇了經、史、《國語》、《管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和歷代類書、《修文殿御覽》,分類編纂。用編年體和列傳體相結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指歸。分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臺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製。歷八年成書,總計有一千捲,詔題名《册府元龜》。“册府”是帝王藏書的地方,“元龜”是大龜,古代用以占卜國傢大事。意即作為後世帝王治國理政的藉鑒。由於該書徵引繁富,也成為後世文人學士,運用典故,引據考證的一部重要參考資料。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龜》的精華所在,不少史料為該書所僅見,即使與正史重複者,亦有校勘價值。
  
  《册府元龜》北宋本已無前帙,南宋本僅存八捲,明鈔本舛錯頗多,至不能句讀。
  
  陸心源藏有北宋殘本四百八十三捲,與崇禎本校勘,將宋本多出頁數、條數撰成《<册府元龜>題跋》,後其書流入日本靜嘉堂。張元濟東渡訪書,嚮靜嘉堂藉照四百四十四捲,又嚮國內藏書傢藉照一百零六捲,共五百五十捲。傅增湘據照相毛樣校於崇禎本上,該書藏於北京圖書館。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崇禎本,據陸心源跋所載,將宋本多出的頁數、條數、校於每捲之後,即今通行本。
  
  《册府元龜》
  1000捲,(宋)王欽若、楊億等編。有中華書局1960年、1985年影印本。
  
   該書特點在於:取材一正史為主,間及經書、子書,小說、雜書一律不收;類目以人物、事類為中心,不及其餘;專收上古——五代的君臣事跡,尤重唐、五代。
  
   全書分帝王、將帥、學校、刑法等31部,每部下又分門,共1104門。每部前有“總序”、門前有“小序”,屬概述性質,對於瞭解有關內容有所幫助。
  
  參考書目
  
  陳垣:《影印明本册府元龜序》,《册府元龜》,中華書局,北京,1960。
  
  (鬍文楷)
《册府元龜》簡介
  北宋四大部書之一﹐史學類書。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趙恆命王欽若﹑楊億﹑孫奭等十八人一同編修歷代君臣事跡。采摭銓釋了經﹑史﹑《國語》﹑《管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和歷代類書﹑《修文殿御覽》﹐分類編纂。用編年體和列傳體相結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旨歸。分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臺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製。歷八年成書﹐總計有一千捲﹐詔題名《册府元龜》。“册府”是帝王藏書的地方﹐“元龜”是大龜﹐古代用以占卜國傢大事。意即作為後世帝王治國理政的藉鑒。由於該書徵引繁富﹐也成為後世文人學士﹐運用典故﹐引據考證的一部重要參考數據。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龜》的精華所在﹐不少史料為該書所僅見﹐即使與正史重複者﹐亦有校勘價值。
  《册府元龜》目錄
  《册府元龜》北宋本已無前帙﹐南宋本僅存八捲﹐明鈔本舛錯頗多﹐至不能句讀。陸心源藏有北宋殘本四百八十三捲﹐與崇禎本校勘﹐將宋本多出頁數﹑條數撰成《〈册府元龜〉題跋》﹐後其書流入日本靜嘉堂。張元濟東渡訪書﹐嚮靜嘉堂藉照四百四十四捲﹐又嚮國內藏書傢藉照一百零六捲﹐共五百五十捲。傅增湘據照相毛樣校於崇禎本上﹐該書藏於北京圖書館。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崇禎本﹐據陸心源跋所載﹐將宋本多出的頁數﹑條數﹐校於每捲之後﹐即今通行本。
  ◎作者介紹
  ○楊億
  楊億(974~1020) 北宋文學家,西□體詩歌主要作傢。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楊億博覽強記,尤長於典章制度。曾參預修《太宗實錄》,主修《册府元龜》。他在史館修書時,曾與錢惟演、劉筠等人唱和。他將唱和詩編為《西□酬唱集》。集內詩歌重雕琢用典,鋪陳詞藻,講究聲律,被稱為西□,在宋初詩壇上影響頗大。在西□詩人中,楊億是比較突出的一個,朱熹評之為巧中猶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來不覺(《朱子語類》捲一百三十九)。如《因人話建溪舊居》聽話吾廬憶翠微,石層懸瀑濺岩扉。風和林籟披襟久,月射溪光擊浪歸。露畹荒涼迷草帶,雨墻陰濕長苔衣。終年已結南枝戀,更羨高鴻避弋飛。就與朱熹的評價符合。他又以駢文名世。
  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20,有《浦城遺書》本,《□藻堂四庫全書萃要》本。又有《楊文公談苑》15捲,記述平生見聞,原書已佚。《宋朝事實類苑》及《說郛》等書中尚存100多條;《類說》也引60多條,但有刪節。《談苑》涉及文人軼事、民情風俗、裏巷瑣事,有文學史料價值。
  ○王欽若
  王欽若(962-1025),字定國。北宋新喻人(今新餘東門王傢人)。官歷三朝,曾前後三次為宰相(包括一次為副宰相),脖子一長有一肉瘤,時人目為“癭相”。他從小很聰明,會讀書作文。他十八歲那年,宋太宗率軍進兵太原,他作《平晉賦論》進獻皇上。後為開封某門客作有一屏聯曰:“竜帶晚煙歸洞府,雁拖和色過衡陽。”受到人們的稱譽。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中了進士。據說,當時在殿試中還考了第一名,中了狀元;衹因他與同中一甲的袁州窗友許載兩人太高興了,縱情喝酒,襢腹失禮,太宗怒,下旨再試,丟了狀元。因王若欽聰明,“智數過人”,在他為官的三十多年中,好使鬼把戲,在好些事情上表現“姦邪險偽”,時人稱他為“五鬼”之一。“姦邪險偽”鬼把戲王欽若的“姦邪險偽”表現在那裏?現主要根據《宋史.王欽若傳》舉幾個例子。
  一曰投機取巧,邀他人之功為已功。
  二曰迎合帝意,大搞荒誕無稽的迷信活動。
  三曰挑撥離間,讒語傷人打擊政敵。
  四曰金蟬脫殼,嫁禍於人。
  五曰有功搶為自己,有罰歸咎他人。
  王欽若諸於上述的“姦邪險偽”,大中祥符七年馬知節與王一起大樞密院任事時,馬普當着真宗的面進行揭露醜詆,普使王一度罷了宰相;但因王能委麯、巧合帝意,賣力為真宗上玉皇尊號、建祥源觀等等,而王本身從年幼起就崇信道教,(年青時,在宜春的湖崗寺和奉新林書院讀過書,這兩地都是當時有名的道教所在地,可能深厚影響),特別是當了大官後,更“好神仙之事”(著有《天書儀製》、《五嶽廣聞記》等書,校刊道書數百捲),“情人眼裏出西施”,因此真宗對他有種特殊感情,罷相後不久,又官復原職,重登相位,他的齷齪行徑不能得到徹底揭露。真宗死,仁宗即位,欽若又獻《遷敘圖》,論述“平時百官敘進,皆有常法”,得到仁皇欣賞,加上太後從中賜以青睞,欽若仍得為宰相,並封為冀國公,恩寵日隆。欽若最後染疾歸傢,“帝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既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錄親屬、親信二十餘人入官。“國朝以來宰相澩恩,未有欽若比者”。在此情況之下,欽若的齷齪得徑更得不到揭露。衹是到了以後,仁宗的頭腦冷靜下來宰相可能聽到各方的反映,他自己也有所覺察、體驗,纔對輔臣曰:“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姦邪也。”皇帝老子開了口,當時色正不邪的宰相王曾纔對仁宗曰:“欽若與丁謂、林特、東彭年、劉承(土加圭),時謂之‘王鬼’。姦邪險偽,誠如聖諭。”
  王欽若雖為“五鬼之一”,但也做過一些好事。他與楊億等主持修纂的《册府元龜》大部頭類書,對宋前史籍的輯佚和校勘工作便很有價值。他中進士後為亳州判官、監會亭倉時,一年天久雨,𠔌難幹,倉司以老百姓送來的𠔌不幹拒絶收納。好些人遠道送來因候收糧盤纏完了,真是發急。欽若瞭解到這情況,令倉司全部收下。為使這筆𠔌不致黴爛變質,在另放一處的同時,又奏請凡來倉要糧者,不分先後,一列先支濕𠔌。真宗見疏大喜,說他有相纔,改判三司。......
  ◎古代著名的類書和叢書
  所謂類書,就是采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類書按其內容和編排方式不同,有義係、形係、音係三類。義係類書就是按材料的義類分部編排,如天文、地理、人事類。每係中又分若幹小類,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時等;時又分春、夏、秋、鼕等。古代類書大多屬此類。其中以取材範圍分,有綜合性和專科性兩種。音係類書是從古書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語,按末一字的韻編入某韻,主要供編纂字、詞典找資料出處所用。如元代的《韻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韻府》。形係類書是字形編類,即將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按其上一字歸入同一字的類中,而舉出包含這個詞語的詩文篇目,如清代的《駢字類編》。其作用與音形類書略同。
  我國古代類書之祖,當首推魏時之《皇覽》。就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叢,凡千餘篇”。此書早已散佚,後世雖有一些輯佚本,但所存不多,難以窺其全貌。六朝時期也有很多類書,如北齊後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覽》,捲佚很多,為唐、宋類書所取,今已佚。另如齊、梁間的《古今同姓名錄》、梁朝的《華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類書有三部,即歐陽洵等奉敕撰《藝文類聚》,許敬宗等奉敕撰《文館詞林》,徐堅奉敕撰《初學記》。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書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藝文類聚》,唐高祖時編,100捲。該書從1400多種古籍中分類摘錄,分歲時、政治、産業等48部,事實居前,詩文列後,內容豐富。其中徵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為我們保存了不少珍貴材料。
  《文館詞林》,唐高宗時編。1000捲。分類編纂自先秦到唐代各體詩文。原書北宋時已散佚。流傳在日本的殘本約有數十捲,其中大部分已重新傳入我國。各殘捲分別有《佚存叢書》《粵雅堂叢書二編》《古逸叢書》《適園叢書》等刻本。
  《北堂書鈔》,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書朗時編輯。160捲。該書從當時各類書籍中摘錄名言佳句,凡852類,供當時作文采摭詞藻之用。
  宋代類書編纂規模空前,産生了許多大型類書。較為著名的有:
  《太平御覽》,1000捲。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下詔命李昉等人編修,歷時八年而成。初名《太平總類》,太宗令人日進三捲閱覽。“此書千捲,朕欲一年讀遍”,故改題今名。又簡稱“御覽”。是書分55門,各門之下又分若幹類,有些類下又有子目,大小類目共計約5474類。《御覽》徵引古書1690餘種。可見其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綜合性資料工具書,而且是保存古代佚書最為豐富的類書之一。
  《册府元龜》,1000捲。宋真宗命令王欽若、楊億等輯。始於景德二年(1005年),歷時八年於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分31門,1104門。將歷代事跡,自上古至五代,分門順序排列。所采以史籍為主,間取經、子引文多整章整節,對宋以前史輯的校勘工作有較高價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書考索》,212捲。南宋章如愚私撰。共分46門,所引經史百傢之書,都附有輯書人的斷語。
  《玉海》,200捲。南宋王應麟私撰。分天文、地理、官製、食貨等21門。該書對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實錄》和《國史日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捲末還附有《辭學指南》四捲,並有輯者所作《詩考》及《詩地理考》等13種。
  明清兩代官修和私輯的類書更是汗牛充棟。這裏衹介紹兩部最富代表性的類書──《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集成》。
  《永樂大典》,22937捲,11095册,字數三億七千萬左右。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詔令大臣解縉編纂《文獻大成》,次年竣工。永樂三年,再令重修,永樂六年修成,命名為《永樂大典》。該書集中圖書八千餘種,依洪武正韻將有關資料整編。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即以洪武正韻為綱,按韻分列單字。每一單字下詳註音韻訓釋,錄有篆隸楷草各種字體,字下將有關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詩詞歌賦、號令文章,隨字所含之類收載。《永樂大典》篇幅浩繁,內容十分豐富,保留了不少古籍。可惜正本毀於明末,副本也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洗劫,現僅存七百餘捲。
  《古今圖書集成》。清康熙時陳夢雷等編。康熙四十五年書成,賜名《古今圖書集成》。雍正時復命蔣廷錫等重新增刪潤色。原書分六編,三十四志,修訂後的該書改為三十二典,6109部仍舊,共一萬卷。全書體例以六匯編為總綱(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各編下分典,計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凡六千餘。部下又分別列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造句、紀事、雜錄、外篇等細目。所引圖書資料,一律註明出處。《古今圖書集成》捲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稱贊:“貫穿古今,匯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見。
  叢書或稱“叢刻”、“叢列”、“匯刻書”。即合群書為一書或一套書而冠以總名。叢書按書的性質分類,不變動原書的內容。一般有綜合性的叢書(如明代編輯的《漢魏叢書》、清代的《四庫全書》)和性質相近的叢書。(如按四部分類編輯的經部、史部、子部的叢書《十三經註疏》《史學叢書》等)。略細加分類,則可分為以版本為主的叢書如《四部叢刊》《百衲木二十四史》;按內容編輯的叢書如清人編輯的經學叢書《古經解匯函》《皇清經解》《小學匯函》《正誼堂全書》;按地域編輯的叢書如上述的《漢魏叢書》;收錄專人的叢書類似選集、全集如《章氏遺書》(章學誠)《章氏叢書》(章炳麟)等等。
  關於叢書起源於何時,學術界歷來存在分歧。清代乾嘉學者以為始於宋鹹淳年間左圭收錄唐宋人野史雜說的《百川學海》;光緒時,繆荃孫認為宋嘉泰中俞鼎孫、俞經編輯的《儒學警語》為叢書之始。《四庫全書總目》則說“《地學》252捲,是叢書之祖。”更有人認為《尚書》《禮記》是“叢書的起源”。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開設四庫全書館,開始編纂《四庫全書》,任命皇室郡王及大學士為總裁,六部尚書,侍郎任副總裁。實際上主要的較纂者是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和總校官陸費墀,而以紀昀出力最多。在擔任纂修職務的三百六十人中,聚集了不少當時著名學者如戴震、邵晉涵、姚鼐、朱筠、王念孫、任大椿、翁方綱等。
  《四庫全書》的定名,本於唐玄宗在兩部分四庫以貯經、史、子、集四部書。它根據的書本包括敕撰本(約二百餘種)、內府本(即朝廷藏書,約三萬多種)、《永樂大典》本(約五百多種)、各省保進本(即由各地徵集的遺書,計一萬多種)、私人進獻本(各地藏書傢進獻之書),以及通行本(坊市流行書籍)等六種。從乾隆三十八年起開始編纂到乾隆四十六年全書完成一份(共製七份),前後約費時十年之久,總計所收著錄之書3470種,79016捲,36078册。存目6766部,93556捲。分經、史、子集著錄、收藏。全書共抄成正本七份(另有底本一份,分別藏於北京文淵閣、圓明園文淵閣、熱河行宮文津閣,奉天陪都文溯閣(以上總稱內廷四閣)、杭州西湖行宮文瀾閣、鎮江金山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以上即所謂江浙三閣)。這七部書有四部已毀(文宗、文匯毀於太平天國戰爭、文源閣毀於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文瀾原本散佚,現存的是後人抄補本)。
  《四庫全書》將清代以前的典籍加以收集、整理和抄寫,對於保存古代文化遺産有着很大的功績。但是,應該強調,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對於存“抵觸本朝之語”的書籍或銷毀,或刪剜,或篡改,也有摧殘文化的一面。據《禁書總目統計》載,全毀書2453部,抽毀402部,剜改書1918部。全毀書的約占《四庫全書》存書、存目書總數的五分之一。對古代文化的摧殘的程度絲毫不亞於秦始皇焚書。
  古代叢書是祖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一筆蔚為大觀的珍貴遺産,據上海中華局1958年──1962年出版的《中國叢書綜錄》統計,全國四十一所圖書館收藏的叢書有4797年,子目七萬餘條,其中古籍有三萬八千多種。真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  
捲一◎帝王部·總序·帝係
  ◎帝王部·總序
  昔雒出書九章,聖人則之,以為世大法。其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帝王之起,必承其王氣。大古之世,鴻荒樸略,不可得而詳焉。庖犧氏之王天下也,繼天之統為百王先,實承木德,以建大號。三墳所紀,允居其首。蓋五精之運,以相生為德。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乘時迭王,以昭統緒。故創業受命之主,必推本乎歷數,參考乎徵應,稽其行次。上承天統,春秋之大居正,貴其體元而建極也。前志之論閏位,謂其非次而不當也。共工氏任智,刑以禦九域,霸而不王,雖承太昊之後,而不齒五德之序。神農氏以火承木,故為炎帝;軒轅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少昊以金德王,故號曰金天氏;顓頊以水德王,號曰高陽氏;帝嚳以木德王,號曰高辛氏。帝堯以火德王,號曰陶唐氏。帝舜以土德王,號曰有虞氏。繇虞氏以上,皆承運更起,應期正位。參列五辰之次,而剋當統紀。至於正朔、服色之改度,戎祀朝會之所尚,記籍斯逸,罕得而述焉,夏後氏受有虞之禪,是謂金德,正用建寅,其色尚黑;商湯代夏以水德王,正用建醜,其色尚白;周武以木德王,正用建子,其色尚赤。三代之際,各居一統,錯綜其數,以通其變。順三微之序,極三纔之致,鹹享祚長久,蓋得夫天歷之正也。三季之衰,秦兼天下,獨推五勝不當。正統漢祖以斷蛇之符,上係成周,是為火德,起自沛中,旗幟皆赤。至文帝時,魯人公孫臣推終始之傳,謂漢承秦,當用土德,土德之應,黃竜當見,宜改正朔,服色尚黃。時丞相張蒼引河决金是,以為漢當水德,以十月為正,其色外黑內赤,遂罷公孫臣之議。明年黃竜見,成紀乃用土行,改歷服色,而賈誼亦以為然。孝武正歷,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數用五,蓋以秦為水德,據漢土而剋之,從所不勝,遂順黃德。劉嚮父子以為帝出乎震,故庖犧氏姓受木德,以母傳子,終而復始。自農軒歷唐虞三代,漢得火行,上合天統,當時雖建,厥議未剋,遵行世祖,中興乃用其說。魏氏始基,有黃星之應。又太史丞許芝言,戊寅黃竜見,此受命之符最著明者也。又《易運期讖》有“黃氣授真人出”之言。又太微中,黃帝坐嘗明,赤帝坐嘗不見,以為黃傢興而赤傢衰亡之漸。又熒惑失色,十有餘年,蘇林董巴等,又言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於行運合,於堯舜授受之次。既而受漢禪,改元黃初。議更正朔,易服色,殊徽號,同律度量,以乘土行,以夏數為得天,即用夏正,而服色尚黃。然尚循漢正朔,弗之改也。明帝在東宮,著論以為五帝三王,雖同氣共祖,祖不相襲,正朔自宜改變,以明受命之運。即位久之,從高堂隆之議,乃推三統之次,以魏得地統,遂用建醜之月為正月,服色尚青,犧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大赤之,朝會建大白之。齊王嗣位,以夏正得天,改用建寅為正月。晉武泰始二年,有司舉唐堯舜禹,不易祚改製,至於湯武,始推行數。今晉繼三皇舜禹之跡,應天受禪,宜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故事。而史臣之記,晉為金行,服色尚赤。後魏道武天興初,始詔有司,議定行次。有司曰:國傢繼黃帝之後,宜為土德,有土畜之瑞,及黃星之符。遂從土德。服色尚黃,數用五,犧牲用白,行夏之正。孝文太和中下詔,以丘澤初製,配尚宜定,五德相襲,論有異常。帝令百闢集議,高閭以為漢用火德,徵斬蛇之符,上繼於周,棄秦之暴,越惡承善,不以世次為正。自時厥後,乃以為常。魏承漢火生土,故魏為土德;晉承魏土生金,故晉為金德;趙承晉金生水,故趙為水德;燕承趙水生木,故燕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故秦為火德。今魏宜承秦為土德。李彪、崔光等,以為宜紹晉金德,不當次於僭偽。建議各殊,稱年不定。既而穆亮等大臣共議,宜上承晉世,定為水德。孝文下詔,特從其說。後周革命,有赤雀之祥,群臣奏議,請更正朔,定為木行,以承水德,服色尚烏。隋文受禪,次用火德,以有赤光之瑞,車服旌旗,悉皆尚赤。而帝服戎服,悉皆以黃。唐氏承統,盛德在土。至開元中,有請改為金德者,終報罷之。天寶中,令諸衛緋色幡,改為赤黃色,以應土德。朱梁建國,如秦之暴,雖宅中夏,不當正位。同光纘服,再承絶緒。晉承唐後,是為金德,漢氏承晉,實當水行。周祖即位之初,有司定為木德。自伏羲氏以木王,終始之傳,循環五周,至於皇朝。以炎靈受命,赤精應讖,乘火德而王。混一區夏,宅土中而臨萬國,得天統之正序矣。凡帝王部一百二十八門。
  ○帝王部·帝係
  夫結繩之初,樸略茫昧莫獲,而詳書契之。後辨姓授氏,可得而記。太昊之前,譜牒蓋闕,帝鴻之後,世緒具存。司馬遷著之《史記》,以存係表。明乎受天命,膺帝期者,蓋以祖宗實有茂德,所以後世承乎發祥。若乃後稷播植周室,於是隆興。唐堯文思,漢緒繇其增盛。蓋瓜瓞之相屬,故蘿圖而有融。魏晉以還,方册可考,罔不緬藉先烈,誕啓丕圖。若乃纍積之懿傳繼之盛蓋繇德有厚薄源有淺深憑舊烈者蕃衍無世資者衰替今並考舊史披帝詳究初終率用論次俾有條而不紊庶百世而可知矣。
  太昊庖犧氏風姓,母曰華胥,作網罟以畋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庖犧氏(一云:取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氏。是為犧皇後世。音謬,謂之伏犧,或謂之宓犧),一號皇雄氏,繼天而王。故曰帝太昊。庖犧氏沒,女媧氏立,為女皇(一云女帝),亦風姓,承庖犧制度。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
  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任己,有喬氏女,為少典妃生。帝以火承木,故為炎帝(一云南方生夏)。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一云農皇,或云帝炎)。本起烈山氏,或稱之。一號魁隗氏,納奔水氏女,曰聽談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次帝裏,次帝榆罔。自炎帝至榆罔,凡八世。
  黃帝軒轅氏,少典之子(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一云姬姓),母曰附寶,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一云有軒冕之服,故天下號曰軒轅氏),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一號帝鴻氏(亦曰歸藏氏),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或云壽三百歲)。
  少昊金天氏,黃帝之子。黃帝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一作俎),為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降居江水,即少昊也。邑於窮桑,以登帝位,故謂之窮桑帝。以金承土,故天下號曰金天氏(金主西方秋,故曰少昊),在位百年(一云八十四年)。
  顓頊高陽氏,姬姓,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謂之女樞),生帝,以水承金,天下號曰高陽氏。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歲。
  帝嚳高辛氏,姬姓,黃帝之曾孫,父曰喬極,喬極父曰玄囂。帝於顓頊為族子(其母不見),以水承木,天下號曰高辛氏。在位七十五年,年百五歲(一云:生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帝位)。
  帝堯陶唐氏,伊祁姓,帝嚳之子。帝嚳娶陳鋒氏,生放勳,娵訾氏生摯(一云帝嚳納四妃,有臺氏女曰薑原,生後稷;次有氏女曰簡狄,生契;次陳鋒氏女曰慶都,生放勳;次娵訾氏女生摯),摯於兄弟最長,即位封放勳為唐侯,摯在位一年而放勳立,是為堯帝。以火承木,天下號曰陶唐氏,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
  帝舜有虞氏,姚姓,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堯禪舜以天下,以土承火天下,號曰有虞氏。始,舜生三十徵庸(言其始見試用),三十在位(歷試二年攝政二十八年),五十載陟方,乃死(方,道也。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狩,死於蒼梧之野,而葬焉。)年百一十二歲,(通服堯喪三年也。一云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稱行天子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三十九年,年百歲)。
  禹夏後氏,姒姓,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舜禪禹以天下,以金承土,天下號曰夏後氏。禹年八十六,攝行天子事五年,年九十餘。舜喪明,年即真年,百歲禹娶塗山氏之女,生啓,在位九年。啓生太康,在位二十九年。太康弟仲康,在位十三年,仲康生相(一名相安),在位二十八年,相遺腹子母,有仍氏之女生少康,在位二十一年,少康生寧(一作杼,又作季杼,或曰鬆曼),在位十七年。寧生槐(一作莽,一作魁,或曰祖武),在位二十六年,槐生芒(一云荒和,或曰帝荒),在位十八年,芒生泄(一云泄宗),在位十六年。泄生不降(或曰江戍),在位五十九年。不降弟扃(一作扃,又作丙,或曰高陽),在位二十一年。扃生廑(一作<廠墨>,或曰廑江),在位二十年。不降生孔甲,在位三十一年。孔甲生臯(一名臯苗),在位十一年,臯生發(一名後敬,或曰發惠),在位十一年。發生履癸,是為桀(謚法,賊人多殺曰桀)在位五十三年,為湯所滅(禹自戊戌歲建國,盡己酉十五代十七王,通羿浞四百三十二年)。
  殷湯子姓其先契,母曰簡狄,有氏之女(有在不周之北)。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為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封於商(商今在雒商是也),賜姓子氏(祖以玄鳥生子也)。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就契封於商,一云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相土生昌若(一云景若),昌若生曹圉(一云根圉),曹圉生{宀具},({宀具}為司空,勤其官事,死於水中,殷人郊之){宀具}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丁,報丁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之妃曰扶都,生天乙(以乙曰主),是為成湯。自契至湯十四世。湯踐天子位十三年,年百歲。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在位三年,外丙弟仲壬在位四年,仲壬兄太丁之子太甲,在位十四年,年百歲。太甲生沃丁,在位三十年(一云二十九年),沃丁生太庚,在位二十五年,太庚生小甲(一云弟),在位十七年(一云三十年),小甲弟雍巳,在位十二年。雍巳弟太戊,在位七十五年。太戊生仲丁,在位十一年(一云十二年),仲丁弟外壬,在位十五年。外壬弟河甲,在位九年。河甲生祖乙,在位十九年。祖乙生祖辛,在位十六年。祖辛弟沃甲(一云開甲),在位二十五年。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在位三十二年。祖丁弟沃甲之子南庚,在位二十九年。祖丁之子陽甲,在位七年。陽甲弟盤庚,在位二十八年。盤庚弟小辛,在位二十一年。小辛弟小乙,在位二十年(一云二十一年)。小乙生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年百歲。武丁生祖庚,在位七年。祖庚弟祖甲,在位三十三年,祖甲生廩辛(一云馮辛),在位六年。廩辛弟庚丁,在位二十一年。庚丁生武乙,在位四年。武乙生太丁(一名文丁),在位三年。太丁生帝乙,在位三十七年。帝乙生受辛,天下謂之紂(謚法,殘義損善曰紂),在位三十二年。(湯自乙未歲建國,盡戊寅,子孫十七代,三十王,共六百四十五年)。
  周文王姬姓其先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薑原(姜姓原字,或曰:謚號)薑原為帝嚳元妃薑原出野見巨人跡心欣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薑原以為神遂收養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忄乞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艹麻}菽麥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一云:祖饑祖始也。)爾後稷播時百封棄於邰(今鄉在扶風)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後稷生不不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而不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不生鞠鞠生公劉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財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慶節立國於豳(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慶節生皇僕皇僕生薑弗薑弗生毀俞(一作體俞)毀俞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能率稷者也。周人報之)高圉生亞圉亞圉生公叔祖類公叔祖類生古公父復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獯鬻戎狄攻之欲得財物與之已復攻之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渡漆沮(水在杜陽岐山杜陽縣在扶風)逾梁山止於岐下(山在扶風美陽西北其南有周原始改國曰:周)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分別而為邑落也。)作五官有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衆,此殷時製也。)民皆歌樂之頌,其德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曰虞仲,太薑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太薑有邰氏之女太任摯任氏之中女)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嘗在水中故斷其文其身以象竜子故不見傷害)以讓季歷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始自岐下徙都豐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虞在河東太陽縣芮在馮翊臨晉縣)在位五十年太子發立是為武王在位七年武王生成王在位三十七年成王生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康王生昭王在位五十一年昭王生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年百四歲穆王生恭王在位十二年恭王生懿王在位二十五年恭王弟孝王在位十五年懿王太子夷王在位十六年夷王生厲王在位三十七年厲王生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生幽王在位十一年幽王生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平王生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是為桓王在位二十三年桓王生莊王在位十五年莊王生王在位五年王生惠王在位二十五年惠王生襄王在位三十三年襄王生頃王在位六年頃王生匡王在位六年匡王弟定王在位二十一年定王生簡王在位十四年簡王生靈王在位二十七年靈王生景王在位二十五年景王生悼王在位一年悼王弟敬王在位四十四年敬王生元王在位七年元王生貞定王在位二十八年貞定王生哀王在位九十日哀王弟思王在位百五十日思王弟考王(一云考哲王)在位十五年考王生威烈王在位二十四年威烈王生安王(一作元安。又作原安)在位二十六年安王生烈王(一作夷烈)在位七年烈王弟顯王(一作顯聖)在位四十八年顯王生慎靚王(一作順靖)在位六年慎靚王生赧王在位五十年(周自武王己邜歲建國至赧王三十一代三十七王共八百六十七年)漢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氏母媼(史失其姓)其先劉纍學擾竜事孔甲范氏其後也。晉大夫範宣子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竜氏(即劉纍也。)在商為豕韋氏(國名在東郡白馬縣東南)在周為唐杜氏(二國名唐太原晉陽縣杜京兆杜縣)晉主夏盟為范氏范氏為晉士師(言晉為霸王范氏為晉卿)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劉嚮雲:戰國時劉氏自秦奔於魏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故周氏說雍齒曰:豐故梁地也。高祖本係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筮世祠天地綴之以祀(綴言不絶也。)高祖初封漢王五年平項籍即皇帝位在位通為王十二年年六十二太子立是為惠帝帝呂後之子在位七年高祖中子文帝立母曰:薄太後在位二十三年年四十七太子立是為景帝母曰:竇皇后在位十六年年四十八中子武帝立母曰:王美人在位五十四年年六十九少子昭帝立母曰:趙妤在位十三年年二十六無子立武帝孫昌邑王賀父曰:昌邑哀王在位二十七日立武帝衛太子之孫史皇孫之子是為宣帝母曰:王翁須在位二十五年年四十三太子立是為元帝母曰:恭哀許皇后在位十六年年四十三太子立是為成帝母曰:王皇后在位二十六年年四十六無子立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是為哀帝母曰:丁姬在位六年年二十六無子立元帝庶孫中山孝王子是為平帝母曰:衛姬在位五年年四十無子王莽立宣帝玄孫孺子即位始生二歲孺子父題祖勳皆為廣戚侯曾祖楚孝王囂宣帝子也。在位四年為王莽所滅莽死平陵方望復立孺子為帝數月遇害年二十二(漢自高祖乙未歲建國至孺子己巳凡十代十五帝二百一十一年)。
  後漢光武南陽蔡陽縣人(南陽郡今鄧州縣也。蔡陽縣故城在隨州棗陽縣西南)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長沙縣今潭州縣)發生舂陵節侯買(舂陵鄉名本屬零陵元帝特徙南陽仍號舂陵故城今在隨州棘陽縣柬)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鉅鹿郡在邢州縣也。都尉本郡尉秦官也。掌)回生南頓令欽(南頓縣屬汝南郡故城在今陳州頓城縣西)欽生光武母曰:聞都南陽樊重之女王莽末與更始舉義兵興復長安更始為赤眉所破光武即皇帝位平赤眉在位三十三年年六十二太子立是為明帝母曰:陰皇后在位十八年年四十八太子立是為章帝母曰:賈貴人在位十三年年三十一第四子立是為和帝母曰:梁貴人在位十七年年三十二少子立是為殤帝母曰:鄧皇后立百七十日年二歲章帝孫清河孝王子立是為安帝母曰:左姬在位一十九年年三十二章帝孫濟北王子北鄉侯立二百七十日安帝廢太子濟陰王立是為順帝母曰:李氏在位十九年年三十太子立是為衝帝母曰:虞貴人在位一年年三歲章帝玄孫千乘貞王曾孫樂安夷王孫渤海孝王子立是為質長沙縣今潭州縣舂陵鄉名本屬零陵元帝特徙南陽仍號舂陵故城今在隨州棗陽縣東鉅鹿郡在邢州縣也。都尉本郡尉秦官也。掌佐守典武職秩比二千石景帝更名都尉南頓縣屬汝南郡故城在今陳州頓城縣西帝母曰:陳夫人在位一年年九歲章帝曾孫河間孝王孫蠡吾侯子立是為桓帝母曰:氏在位二十一年年三十六章帝玄孫河間孝王曾孫解瀆亭侯孫立是為靈帝母曰:董夫人在位二十二年年三十四子弘農王立在位百三十八日王弟陳留王立是為獻帝母曰:王美人在位三十一年年四十禪於魏魏文帝封為山陽公明帝青竜二年薨年五十四(後漢自光武乙酉歲至獻帝庚子凡八代十四帝共一百九十六年)。
  魏太祖姓曹氏漢相參之後其先出於黃帝當高陽世陸終之子曰:安是為曹姓周武王剋殷存先世之後封曹快於邾春秋之世與於盟會逮至戰國為楚所滅子孫分流或傢於沛漢祖之起曹參以功封平陽侯世襲爵土絶而復紹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一云:嵩夏侯氏之子之叔父太祖於為從父兄弟)嵩生太祖仕漢為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薨年六十六太子嗣丞相位魏王其年受漢禪是為文帝母曰:卞皇后在位七年年四十太子立是為明帝母曰:文昭甄皇后在位十四年年三十六無子養子齊王為太子在位十五年為司馬景王所廢年二十三文帝孫東海定王子高貴鄉公立在位七年年二十太祖孫燕王字子嘗道鄉公立在位七年年二十禪於晉武帝封為陳留王薨年五十六(魏自文帝庫子歲至陳雷王乙酉歲凡四代五帝四十六年)。
  晉宣帝河內溫縣孝敬裏人姓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邛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傢焉自邛八世生徵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州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雋字元異雋生京兆尹防字達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仕魏為太傅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加相國封安平郡公固讓嘉平三年薨年七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繇來者魏自文帝庚子歲至陳留王乙酉歲凡四代五帝四十六年十三追謚宣帝世子以撫軍大將軍輔政母曰:宣穆張皇后明年遷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纍加相國固辭正元二年薨年四十八追謚景帝母弟繼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纍加相國封晉王鹹熙二年薨年五十五追謚文帝世子嗣相國晉王位母曰:文明皇后其年受魏禪是為武帝在位二十六年年五十五太子立是為惠帝母曰:武元楊皇后在位十六年年四十八皇太弟武帝第二十五子立是為懷帝母曰:王太妃在位七年年三十武帝孫吳孝王《晏子》出繼秦王立是為愍帝在位五年年十八為劉聰所害宣帝曾孫琅琊恭王覲之子立為晉王明年即皇帝位是為東晉元帝母曰:夏侯太妃在位五年年四十七太子立是為明帝母曰:豫章郡君荀氏在位三年年二十七太子立是為成帝母曰:明穆庾皇后在位十七年年二十二母弟琅琊王立是為康帝在位二年年二十三太子立是為穆帝母曰:康獻褚皇后在位十七年年十九成帝長子琅琊王立是為哀帝母曰:章太妃在位四年年二十五母弟琅琊王立在位六年大司馬桓溫廢為海西縣公大元十一年薨年四十五元帝少子琅琊王立是為簡文帝母曰:簡文宣鄭太後在位二年年五十三太子立是為孝武帝母曰:孝武李太後在位二十四年年三十五太子立是為安帝母曰:安德陳太後在位二十二年年三十七母弟大司馬琅琊王立是為恭帝在位二年禪於宋其年遇害年三十六(晉自武帝乙酉歲至恭帝庚申凡七世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
  後魏道武姓拓跋氏其先出自黃帝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一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歷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纍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積六十七世至成皇帝屯立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其後有節帝貸莊帝觀明帝樓安帝越宣帝推寅,於是南遷大澤方千餘裏厥土冥洳沮。又有景帝利元帝侯和帝肆定帝機僖帝蓋威帝儈獻帝鄰時有神人言於國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復徙居獻帝年時衰老乃以位授子聖武帝詰汾獻帝命令南移山𠔌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其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時人並號曰:推寅蓋俗雲:鑽研之義初聖武帝嘗率數萬騎田於山澤見輜自天而下既至見美婦人侍衛甚盛帝異而問之對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寢宿旦請還曰:明年周時復處此處言終而別去如風雨及期帝至先所田處果復相見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養視之子孫相承當世為帝王語訖而去子即始祖神元力微也。故時人諺雲:詰汾皇帝無婦傢力微皇帝無舅傢神元生而英睿元年歲在庚子先是西部內侵國民離散依於沒鹿回部大人竇賓始祖有雄傑之度時人莫測後與賓攻西部賓軍敗失馬步走始祖使人以所乘駿馬給之賓歸令其部內求與馬之人當加重賞始祖隱而不言久之賓乃知大驚將分國之半以奉始祖始祖不受乃進其愛女賓猶思報恩故問所欲始祖請率所部北居長川賓乃敬從積十數歲德威大洽諸舊部民鹹來歸服二十九年賓臨終戒其二子使謹奉始祖其子不從乃陰謀為逆始祖召殺之盡並其衆諸部大人悉皆款服控弘上馬二十餘萬三十九年遷於定襄之盛樂四月祭天諸部君長皆來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於是徵而戮之遠近肅然莫不震懾始祖乃告諸大人曰:我歷觀前世匈奴蹋頓之徒苟貪財利抄掠邊民雖有所得而其死傷不足相補更招寇讎百姓涂炭非長計也,於是與魏相親神元饗國五十八年年百四歲子章帝悉鹿立諸部離叛國內紛擾饗國九年弟平帝綽立雄武有謀略威德復舉饗國七年神元孫(太子追謚文帝沙漠之子)惠帝弗立聰哲大度為諸父兄所重政崇寬簡百姓懷服饗國一年神元子昭帝祿官立分國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在上𠔌北濡源之西東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長子桓帝猗統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以桓帝弟穆帝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自始祖以來與晉和好百姓安財畜富實控弦騎士四十餘萬昭帝統部十三年穆帝天資英特勇略過人遂總攝三部為一統三年白部大人叛入西河鐵木劉虎舉衆於雁門應之攻晉新興雁門三郡並州刺史劉琨來乞師帝使弟子平文皇帝率騎二萬助琨擊之大破白部次攻劉虎屠其營落虎收其餘燼西走渡河竄居朔方晉懷帝進帝大單於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國懸遠民不相接乃從琨求句註陘北之地琨自以附聞之大喜乃徙馬邑陰館樓煩繁崞五縣之民於陘南更立城邑盡獻其地東接代郡西連西河朔方方數百裏帝乃徙十萬傢以充之八年晉愍帝為代王置官屬食代恆山二郡帝饗國九年子晉根立月餘而薨晉根子始生恆帝後立之其鼕晉根子。又薨思帝子平文帝鬱律立姿質雄壯甚有威略元年歲在丁醜二年劉虎據朔方來侵西部帝逆擊大破之虎單騎遁走其從弟路孤率部落內附帝以女妻之西兼烏孫故地東吞勿吉以西控弘上馬將有百萬饗國五年桓帝中子惠帝賀亻辱立以五年為元年政事太後臨朝四年帝始臨朝以諸部人情未悉款順乃築城於東木狼山徙都之饗國五年弟易帝紇那立五年出居於宇文部賀蘭及諸部大人共立平文帝長子翳槐是為烈帝三年石虎遣將李穆率騎五千納烈帝於大甯國人六千餘落叛易帝易帝出居於慕容部烈帝復位以三年為後元年城新盛樂城在城東南十裏是年平文帝次子昭成帝什翼犍立帝生而奇偉寬仁大度喜怒不形於色身長八尺隆準竜顔立委地臥則乳垂至席烈帝顧命使弟彌自詣鄴奉迎即位於繁之北時年十九稱建國元年二年春始置百官分掌衆職三年春移都於中之盛樂宮饗國二十九年為苻堅所破國衆離散堅使劉庫仁劉衛辰攝國事七年堅敗於淮南慕容文等殺庫仁庫仁弟眷攝國事九年庫仁子顯殺眷而代之明年昭成嫡孫即位於牛川建元登國凡九年。又改皇始凡二年。又改天興是年即皇帝位改國號魏遷都平城是為道武皇帝父曰:獻明皇帝母曰:獻明賀皇后並追尊成帝已下及後號謚道武在位十四年年三十九長子相國大將軍齊王立是為明元帝母曰:劉貴人在位十五年年三十二長子太平王監國是為大武帝母曰:密杜皇后在位二十九年年四十五嫡孫立是為文成帝父曰:景穆皇帝母曰:宮閭皇后在位十四年年二十六太子立是為獻文帝母曰:李貴人在位六年傳國於太子是為孝文帝年二十二孝文母曰:李夫人在位二十九年改國姓曰:元氏年三十三太子立是為宣武帝母曰:高夫人在位十六年年三十三太子立是為孝明帝母曰:鬍充華在位十三年年十九孝文曾孫京兆王愉孫洮王寶暉子劉立為幼帝在位六十日為爾朱榮所害獻文孫彭城王勰第三子立是為孝莊帝母曰:李妃在位三年年二十四為爾朱兆所害爾朱世隆立太武玄孫長平王曄在位六十日廢之。又立獻文之孫廣陵王羽之子是為前廢帝母曰:王氏在位一年年二十五為高歡所害立章武王馳第三子是為後廢帝母曰:程氏在位二年年二十遜位於孝文之孫廣平王懷第三子是為出帝母曰:李氏遷都長安為宇文泰所在位五年年二十五泰立孝文孫京兆王愉之子是為西魏文帝母曰:楊氏在位十七年年四十五長子立是為廢帝母曰:乙弗後在位三年弟立是為恭帝在位三年禪於後周(後魏自丙申歲道武建國至恭帝丙子歲凡七代十八帝共一百六十一年)。
  後周太祖文帝姓宇文氏代郡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其後普回因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回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曰:宇因號宇文國並以為氏焉普回子莫那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是曰:獻侯為魏舅生之國九世至侯豆歸為慕容晃所滅其子陵仕燕拜附馬都尉封玄菟公魏道武將攻中山陵從慕容寶禦之寶敗率甲騎五百歸魏拜都牧主賜爵安定侯天興初徙豪傑於大都陵隨例遷武川焉陵生係係生韜並以武略稱韜生肱任俠有氣正光末沃野鎮人破六汗披陵作亂遠近多應之其偽署王衛可孤徒黨最盛肱乃糾合鄉裏斬可孤其衆乃散後避地中山遂舀於鮮於禮禮令肱還統其部衆後為定州軍所破沒於陣武成初追尊曰:德皇帝太祖德皇帝之子仕西魏為太師大塚宰大將軍封安定公恭帝三年薨世子嗣大將軍位其年受魏禪即天王位是為孝閔帝追尊太祖為文王武成初追尊文皇帝孝閔母曰:文皇后在位二百七十日為宇文訁所廢太祖長子大將軍寧都郡公立是為明帝母曰:姚夫人即天王位四年年二十七太祖第四子大將軍魯國公立是為武帝母曰:叱奴太後即皇帝位十八年年三十六太子立是為宣帝母曰:李太後在位二年傳位於太子是為靜帝宣帝自稱太上皇年二十二靜帝母曰:朱皇后在位二年禪於隋(後周自閔帝丁醜歲建國至靜帝辛醜凡三代五帝二十五年)。
  隋高祖文帝姓楊氏弦農華陰人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傢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惠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大司空隋國公忠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開皇初追謚武元皇帝忠生高祖受周禪即皇帝位復姓楊氏母曰:呂皇后在位二十四年年六十四太子立是為易帝母曰:獨孤皇后在位十四年唐高祖立帝之孫元德太子昭之子是為恭帝母曰:韋妃在位二年禪於唐封為雋阝國公明年薨年十五(隋自高帝己酉建國至恭帝戊寅凡三代三帝三十八年)。
  唐高祖神堯帝姓李氏隴西狄道人其先出自顓頊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其子孫綿歷虞夏代為理官遂為理氏殷末有理徵者直道不容獲罪於紂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李實得全。又改理為李氏周時有李氏處者生子曰:重耳字伯陽周柱下史道傢稱老君秦將李信即其後也。信曾孫廣為漢前將軍自此後代為牧守廣十六葉孫李是為涼武昭王薨子歆嗣位為沮渠蒙遜所滅歆子重耳奔於江南仕宋為汝南郡守復歸於魏拜弘農太守贈豫州刺史生熙起傢金門鎮將後以良傢子鎮於武川都督軍戎百姓之務終於位因遂傢焉生天錫仕魏為幢主大統時追贈司空公生太祖景皇帝虎少倜儻有大志好讀書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輕財重義雅尚名節深為太保賀拔嶽所重元顥之入雒也。從嶽擊平之以功封晉壽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拜寧朔將軍屯騎校尉復與嶽破萬俟鬼奴留鎮隴西纍遷東雍州刺史尋轉衛將軍賀拔嶽既鎮隴右以太祖為左相大都督委以內外軍事嶽尋為侯莫陳悅所害太祖哭之甚慟陰懷復讎之志時嶽兄勝在荊州太祖星夜赴告勸勝入關收嶽之衆勝不能從俄而周文帝起兵圖悅太祖聞之自荊州還至閿鄉為高歡將所獲送詣雒陽魏武帝將收關右見太祖甚喜拜為衛將軍賜以金帛鎮關中因與周文帝平侯莫陳悅遇高歡入雒太祖帥師迎魏武帝於潼關以功拜驍騎將軍加儀同三司遇靈州刺史曹泥擁兵作亂太祖率兵擊之時有破野頭賊屯聚塞下太祖遣使諭之皆來降服遂徵其衆並力攻泥四旬而剋靈州平會阿至羅部落別道斷其歸路太祖親率驍銳襲擊大破之悉虜其衆進封長安縣侯食邑五百戶太祖不受讓於兄子康生周文帝許之後從文帝破高歡於沙苑斬級居多有賊帥梁企定據河州作亂太祖以本官兼尚書左僕射為隴右行臺總兵以擊之部將烏軍長命潛與企定相連陰圖不軌太祖斬之以令三軍賊聞而大懼不敢戰遁走河北太祖將濟師於河企定率衆降獲男女數萬口以實三輔進位開府儀同三司餘如故南岐州兵楊盆生馬僧等聚衆反與梁漢中相影響太祖以還師便道擊之軍大散遣人諭以禍福盆生遣使偽降太祖察知其懷詐因令軍曰:賊既降可休士放馬以俟還期遣其使反盆生大喜遂不為備放兵於外營求糧食太祖因而趨之天將曉圍城已合外兵不得還城中大擾因令壯士排闥而入無敢動者軍令嚴肅秋毫不犯,於是安輯其衆留別人鎮守俘盆生以歸周文帝嘉嘆之遣使勞問尋授岐州刺史遇莫折後熾寇秦州太祖。又討之軍臨賊境後熾懼而降歸收其精卒數千人會丁母憂哀毀過禮及葬特給輼京車太祖因廬於墓側負土成墳優詔起令視事嘗與周文帝閱武於北山下時有人為豹所噬無敢救者太祖不暇持杖趨往捉豹殺之周文帝大悅曰:公之名虎信不虛也。後徙封趙郡公歷渭秦二州刺史復擊叛鬍平之徙封隴西公進拜太尉遷右軍大都督柱國大將軍少師周受魏禪錄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國公生世祖元皇帝丙世祖性至孝沉深有識量少為周文帝所禮在位十七年封汝陽縣伯食邑五百戶尋拜撫軍大將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俄轉車騎大將軍襲封隴西公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隋受禪襲封唐國公拜禦中正大夫歷州刺史安州總管為政簡靜甚獲當時之譽尋遷柱國大將軍贈少保同華等八州刺史高祖即元皇帝之世子母曰:元貞皇后七歲襲封唐國公義寧二年受隋禪即皇帝位在位九年傳位於皇太子是為太宗年七十太宗母曰:竇皇后在位二十三年年五十七太子立是為高宗母曰:文德長孫皇后在位三十四年年五十六太子立三十六日母武太後廢為廬陵王立次子相王六年。又降為皇嗣賜姓武氏太後遂革命稱周凡十五年復以廬陵王為太子尋即皇帝位是為中宗在位六年年五十五太子立是為少帝母韋庶人臨朝凡十七日相王第三子臨淄王隆基平韋氏亂奉相王,即皇帝位,是為睿宗,在位三年,年五十九太子立,是為玄宗母,曰昭成竇皇后,在位四十四年,傳位於太子,是為肅宗。玄宗稱太上皇,年七十八。肅宗母曰元獻楊皇后,在位七年,年五十二太子立,是為代宗。母曰章敬吳皇后,在位十七年,年五十四太子立,是為德宗,母曰睿貞瀋太後,在位二十六年,年六十四太子立,是為順宗。母曰昭德王皇后,在位百八十日,傳位於太子,是為憲宗。順宗稱太上皇,年四十六。憲宗母曰莊憲王太後,在位十五年,年四十三太子立,是為穆宗,母曰懿安郭太皇后,在位四年,年三十太子立,是為敬宗。母曰恭僖王太後,在位二年,年十八,弟穆宗第二子江王立,是為文宗。母曰貞獻蕭皇后,在位十四年,年三十二弟穆宗第五子潁王立,是為武宗。母曰宣懿韋皇后,在位四年年三十二憲宗第十三子皇太叔立是為宣宗母曰:孝明鄭皇后在位十三年年五十太子立是為懿宗母曰:元昭晁太後在位十四年年四十一太子立是為僖宗母曰:惠安王皇后在位十五年年二十七母弟立是為昭宗在位十六年年三十八第九子輝王立是為哀帝母曰:積善何太後在位四年禪於梁梁封為濟陰王明年薨年十七(唐自高祖戊寅歲建國至哀帝丁卯凡十五代二十帝通武後革命共二百九十年)。
  後唐太祖武帝本姓朱耶氏其先隴右金城人也。始祖拔野唐貞觀中為墨離軍使從太宗討高麗薛延陀有功為金方道副都訁因傢於瓜州太宗平薛延陀諸部於安西北庭置都訁以屬之分同羅僕骨之人置沙陀都督府蓋北庭有磧曰:沙陀故因以為名焉永徽中以拔野為都督其後子孫五世相承曾祖盡忠貞元中繼為沙陀府都督既而為吐蕃所陷乃舉其族七千帳徙於甘州盡忠尋率部衆三萬東奔俄而吐蕃追兵大至盡忠戰沒祖執宜即盡忠之長子也。收合餘衆至於靈州德宗命為陰山府都督元和初入為金吾將軍遷蔚州刺史代北行營招撫使莊宗即位追謚為昭烈皇帝廟號懿祖烈考國昌本名赤心仕唐朔州刺史鹹通中討龐勳有功入為金吾上將軍賜姓李氏名國昌仍係鄭王一房出為振武節度使尋為吐蕃所襲退保於神武川及武皇鎮太原表為代北軍節度使中和三年薨莊宗即位追謚為文皇帝廟號獻祖太祖即獻祖之第三子也。母曰:秦氏仕唐為河東節度使纍封晉王天四年唐哀帝已禪於梁改元開平而太祖猶稱天至五年薨年五十三長子嗣晉王位是為莊宗同光初追謚為武皇帝廟號太祖莊宗母曰:貞簡曹皇后天二十年即皇帝位於鄴都其年平梁在位四年年四十三蕃漢馬步總管李嗣源為三軍所立百寮勸進是為明宗明宗北代人生於應州之金城縣世事太祖及其賜姓也。遂編入屬籍四代祖聿贈麟州刺史天成初追尊為孝恭皇帝廟號惠祖曾祖敖贈朔州刺史追尊為孝質皇帝廟號毅祖祖琰贈蔚州刺史追尊為孝靖皇帝廟號烈祖考霓贈汾州刺史追尊為孝成皇帝初孝成事獻祖為愛將獻祖之失振武為吐渾所攻部下離散孝成獨奮忠義解蔚州之圍明宗即孝成之元子母曰:劉氏追尊孝成懿皇后在位八年年六十七第三子宋王立是為愍帝母曰:昭懿皇后在位百五十日出奔於衛州太後令降為鄂王薨年二十一明宗養子潞王立是為末帝姓王氏鎮州人母曰:宣憲魏皇后在位三年年五十三晉高祖入雒自焚(後唐自莊宗癸未歲建國至末帝丙申凡三代四主十四年)。
  晉高祖姓石氏北京晉陽人也。本衛大夫昔之後至漢奮自河內徙傢長安與子慶等德位俱盛時號萬石君漢衰關輔亂子孫流徙西裔有居甘州者四代祖以唐元和中與沙陀軍都督朱耶氏靈武入附憲宗嘉之隸為河東陰山府校以邊功纍官至朔州刺史天福二年追尊孝安皇帝廟號靖祖三代祖郴早薨贈右散騎常侍追尊孝簡皇帝廟號肅祖祖昱任振武防御使贈尚書右僕射追尊孝平皇帝廟號睿祖考紹雍蕃字曰:臬捩雞善騎射有經遠大略始從後唐太祖平定巢賊及事莊宗拒梁人戰上黨柏仁討薊門劉守光有功功與周德威相亞德威鎮薊莊宗承製授平州刺史行事多抗於德威德威憚其名嘗以禮下之俄改州刺史薨於任贈太傅追尊孝元皇帝廟號憲祖高祖即憲祖第二子也。母曰:何氏追謚孝元懿皇后高祖事後唐尚明宗女永寧公主為河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封趙國公清泰三年契丹酋長耶律氏至太原册立為大晉皇帝是年入雒在位七年年五十一從子齊王立是為少帝父曰:敬儒為莊宗騎將早薨母曰:安太妃在位五年為耶律氏所陷(晉自高祖丙申歲建國至少帝丙午凡二代二主十一年)。
  漢高祖姓劉氏其先本沙陀部人也。四代祖湍追尊為明元皇帝廟號文祖曾祖昂贈太保追尊為恭僖皇帝廟號德祖祖僎贈太傅追尊為昭獻皇帝廟號翼祖考典事後唐武皇為列校贈太師追尊為章聖皇帝廟號顯祖高祖即顯祖之子母曰:安氏追謚章懿皇后高祖仕晉為河東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封北平王開運四年正月晉少主為耶律氏所陷二月高祖即皇帝位於太原稱天福十二年五月至東京在位二年年五十四第二子周王立是為隱帝母曰:李太後在位三年禪於周(漢自高祖丁未歲建國至庚戌凡二代二主共四年)周太祖姓郭氏邢州堯山人。或云本常氏子,幼隨母郭氏故冒其姓高祖廣順初追尊為睿和皇帝廟號信祖曾祖諶贈太保追尊為明憲皇帝廟號僖祖祖藴贈太傅追尊為翼順皇帝廟號義祖考簡贈太師追尊為章肅皇帝廟號慶祖初唐鹹通中代北徐方用兵伐叛信祖僖祖從戎師接戰以勇敢知名義祖事後唐武皇為帳中親信乾寧中從徵澤潞邢雒纍授河內馬步軍都虞候武皇平安敬思再定邢雒移授邢之軍職因卜居堯山縣武皇經啓霸圖觀兵大鹵劉仁恭陸梁燕薊窺伺中原梁氏蠶食兩河尋戈不息慶祖為武皇內牙愛將專掌親軍指麾所行無不景從攻城野戰勇爵崇高天復中武皇兵出居庸山北剋捷以慶祖為順州刺史太祖即慶祖之子母曰:王氏追謚章德皇后太祖仕漢為樞密使兼侍中乾四年受漢禪在位四年年五十一養子開封尹晉王立是為世宗本姓柴氏蓋太祖聖穆皇后之侄在位六年年三十九子梁王立是為恭帝在位一年禪於大宋。(周自太祖辛亥歲建國至恭帝庚申凡三代三主共十年)。  
首頁>> 文學>> 百科全书>> 王欽若 Wang Qinre   中國 China   北宋   (962年1025年), 楊億 Yang Yi   中國 China   北宋   (974年1020年十二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