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信息科学>> 李河 Li He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得樂園?失樂園
  網絡與文明的傳說
  作者:李河
  上篇:最短的詩與最長的路
  1.網絡的象徵
  網
  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你不必再步行!
  互聯網:沒有腳印的道路
  窗與視窗
  網絡三要素:手眼通天
  2.比特就是比特
  比特之門
  腦外信息貯存和印刷術革命
  比特革命:信息載體的大聯合
  計算機語言的三個維度
  比特世界中的巴別城
  誰同化誰?
  3.比特世界有中心嗎?
  尋找網絡的中心
  國王死了?
  聖人時代的結束
  無所不在的眼睛
  對策型社會
  4.信息剋隆的世界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一把磨不完的寶刀
  尋找就是一切!
  信息交換兩法則
  信息剋隆人
  思想不等於信息量
  5.網絡世界上的我、你、他
  認識你自己
  我的名字是一串數據
  我是終端,他人是X
  不必面對面
  邊緣人創造的世界
  網上的自我宣泄
  我是一個白蘑菇
  下篇:得樂園?失樂園?
  6.虛擬世界與虛擬人生
  虛擬世界與虛擬人生
  不許有任何現實!
  虛擬化的創世力量
  代用品和代理者
  浮士德與梅菲斯特的契約
  從它變成他
  7.怎樣預測就怎樣生活
  未來學與未來意識
  未來學中的千年情結
  從2000年發來的E-mail
  未來與將來
  導演將來
  前喻社會和後喻社會
  誰是愚人節中的愚人?
  8.加速發展的文明
  傑剋遜將軍大喊:快!
  加速升級的文明
  進步的比較級法則
  進步的最高級法則
  9.科學離神話並不遙遠
  半部聖經治天下
  “能做”與“可做”的衝突
  卡贊斯基甩出的炸彈
  聖杯與潘多拉的盒子
  10.故鄉在遠方
  漂泊與還鄉
  嚮心的生活或離心的生活
  後記
  70年代末,我正在大學讀書。那時現代詩正像流感一樣在校園裏流行,許多人變成像電腦迷一樣的發燒友,誰燒得最厲害就有希望成為校園詩人,也就是一些青春小說傢筆下常見的那類才子。在一次賽詩會上,各類高矮胖瘦的才子都拿出看傢本領,在臺上朗讀用中文寫作、但聽起來不像中文的詩。事後看了詩社印出的詩集,我纔知道這些詩有朦朧的,有表現主義的,有現代民謠體,當然還有一些自創體。其中有一首詩令我印象最深。記得當時詩作者帶着一臉神秘上臺運足氣衹大聲念了一個字:網。正是這一字詩,竟然得了奬,並被當做詩集的標題。
  據評論者說,該詩雖衹有一個字,但底藴深遠:
  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一張網,
  地上縱橫的道路是一張網,
  愛情和家庭是一張網,
  人情和權力是一張網,
  新聞和輿論是一張網,
  法律和道德是一張網,
  總而言之,文明世界就是一張網。最短的詩需用最長的文字來解釋!我當時對此很不以為然。後來又發現,該詩的首創權似乎是北島,於是更覺得這是一個拙劣的玩笑。但無論如何,這詩讓我模糊地感到,網這個東西的確厲害。儘管這樣,我卻完全沒料到,十多年前這首最短的詩竟歪打正着地預示着今天世界上出現的最長的路--計算機互聯網。
  上面詩評提到的各種網,衹有新聞和輿論與現在所說的互聯網比較相近。所謂互聯網,就是全球成千上萬電腦網絡的相互連接。每個擁有一定級別電腦的私人用戶,衹要在電腦上裝上一個與電綫相接的內置或外置調製解調器,再到某一網絡服務公司交納入網費,登記一個名字(真假名都無所謂)和密碼,就可以在被授予的權限內用電腦發送電子郵件,在用戶之間互相傳輸文件,到世界各地的數據庫或圖書館查閱資料,甚至可以在BBS中或利用Usenet進行專題討論和交流。
  在這裏,網主要是一種媒體,一種信息共享和交流工具,所謂信息高速公路的可見物理形態,則是以雙絞電話綫、電纜或光纜為載體的綫路以及衛星發射的微波訊號。儘管互聯網在現階段主要還被當做一種信息傳播工具,但從遠景上看,它决不僅僅是一種比電話、電傳、電視和報刊更方便的通訊手段。90年代初,美國剋林頓政府上臺伊始就提出了一個國傢信息基礎設施規劃(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副總統阿爾·戈爾親自主持該規劃的施行,他提出要在本世紀末讓所有學校和圖書館實現計算機聯網,到下世紀初,讓光纖電纜把美國的企業、商店、家庭、教育部門和研究機構以及政府部門連成一體。值得一提的是,所謂Infrastructure在英語中專指那些國傢和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設施,如道路、運輸和通訊係統、學校、醫院以及發電廠等能源部門。換句話說,基礎設施就是我們生活世界的基本硬件,它直接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方式。互聯網不僅是我們可用可不用的信息媒體,它就是我們未來的生存世界。
  在不久的將來,每個家庭中的各種電器將以多媒體方式與電腦連接起來;當我們出門旅行時,便攜式電腦將讓我們與親戚朋友、銀行、旅館和商店保持密切的聯繫;至於學校教育、企業管理和科學研究,不用說更離不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即使出傢人也會利用電腦網絡來研究宗教典籍、舉行布道儀式或者給上帝發個E-mail!70年前,德國思想傢海德格爾斷言:人在世界中。如今的科技專傢毫不猶豫地把它改寫為:人在網絡中。
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互聯網,既是工具又是世界。
  有趣的是,無論漢語還是英語,網這個詞本身都包含着工具和世界這兩重含義。在互聯網的各種英文名稱中,網這個詞多用net來表示,如Internet 、Use-net、Tel-net或Win-net等。此外,如果我們在多媒體方式下瀏覽Internet 各個節點的信息,大都要藉助於所謂World Wild Web,即環球網。這裏的Web也是網的意思。net和Web雖然都指網,但在詞源上略有不同:net 原指捕魚捉鳥時所用的網,大體相當於漢語中的羅網,因此,這種網具有明顯的工具含義。相比之下,Web最初指的是蜘蛛或其它昆蟲用以捕食獵物所織的網,因此,我們似乎可以說,它是蜘蛛的工具。然而,由於這種網衹是蜘蛛類昆蟲的唯一生存天地,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網就是蜘蛛的世界。無獨有偶,漢語中的網在甲骨文中寫作,這顯然是一張用於捕捉飛禽的粘網。戰國時有一民謠:南山有鳥,北山張羅。在古漢語中,作為捕獸工具的網與羅字一嚮是相通的。所以在《淮南子·時則訓》中,網也寫作,它泛指各種捕獸羅網。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周南·兔》中有肅肅兔,施於中林的描寫,這裏的是專門捕兔的網;此外還有罘,那是專門捕麋鹿的網,等等。當然,網在漢語中也指蛛網,這或許提示着一個事實,人們最初製造各種網原本就是受蜘蛛的啓發。作為工具,網的功能就是捕獲。
  巧得很,如果把漢語中的網絡一詞顛倒過來念,正好就是落網!在素稱中國文化第一經的《易經》八卦中,有兩個相反相成的卦名都與落網有關,即坎與離。
  《易經》專傢考證認定:坎字通陷與井,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陷阱,它與圈套一詞同義,其含義顯然來源於落網。正因為這樣,坎有時也指人們在地面上設置的捕獸網,如《坎·上六》中有係用徽墨,置於叢棘的描寫,所謂徽墨就是繩索,而叢棘就是地面上的草地樹叢,這就是為野獸設置的圈套。相形之下,離原本是用於捕捉飛禽的空中之網。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它的上面顯然是一隻落網的飛鳥,而下部則是一張網具。毫無疑問,落網應當是網字的第三種含義。
  計算機互聯網生動地體現了網的這三種含義:當一個人準備上網時,他最初可能覺得網絡僅僅是一種尋找和交流信息的現代工具;一旦人們在網上盡情漫遊,用它來接受教育、經營企業、購買商品、存取電子貨幣,它就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我們的生活世界。然而,不管你把網絡當做工具還是世界,首先都必須得上網。有意思的是,任何觸網的人--無論老年人還是兒童--都有一種切身體會:衹要上網就會上癮--上網就是落網。用網絡詞典中的用語來說,這就叫一爪落網,全身被擒!網絡的歷史就是人們落網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衹要你覺得網絡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網絡遊戲給你帶來了難以抗拒的誘惑力,甚至衹要你模模糊糊地感到網絡代表着全新的未來,你就已經吞下它的誘餌了--你已經落網!互聯網變成我們看世界、看未來的視網膜,蜘蛛就是我們時代的圖騰。
  前不久,我看到一傢公司的名字就叫金蜘蛛,更有意思的是,WWW 網上有一個查閱環球網各類地址的數據庫,它有一個可愛的中文名字:環球小爬蟲。如今每個月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光顧它的地址:http://www.cs.colorado.edu/home/mcbryan/WWWW.html。《史記·殷本紀》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商代開國君主湯一次在野外張網四面捕捉飛禽,他最初禱告說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當他看到網中捕到了不少禽獸,驚喜地叫道:嘻,盡之矣!繼而又動了仁慈惻隱之心,將三面的網打開,讓那些健壯的禽獸逃去。如今的計算機互聯網正像一張四面張開的大網嚮這個世界覆蓋過來。所有的網絡專傢和信息中介商都在重複着湯最初所念的咒語: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並滿懷期待地等待整個世界盡入彀中。用尼葛洛龐蒂的說法就是:一網打盡全世界
首頁>> 文學>>>> 信息科学>> 李河 Li He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