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信息科学>> 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1943年12月1日)
数字化生存
  作者:尼葛洛庞帝
  内容简介
  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
  1996年7月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
  本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尼葛洛庞帝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犀利的见解使尼葛洛庞帝成为wried杂志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数字化生存》一书充满这种洞见,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之书。
  
  *****************
  
  
  前 言
  
  
  第一部 比特的时代
  
  
  1.重建世界/信息DNA比特和原子
  2.人类新空间/无限带宽从涓涓细流到浩浩江河
  3、比特电视横空出世/媒介再革命高清晰度电视是个笑话
  4、比特警察/建立新秩序比特放送执照
  5、随心所欲多媒体新瓶袋旧酒
  6、产业大变革/比特市场没有比特,就没有前途
  
  
  第二部 人性化世界
  
  
  1、创造完美的人性世界为什么“数字化生存”如此辛苦?
  2、图形幻界电脑制图“大爆炸”
  3、虚拟现实矛盾修饰与重复修饰
  4、看和感觉让电脑看得见
  5、咱们能不能聊聊弦外之音
  6、少就是多老练的英国管家
  
  
  第三部 数字化生存
  
  
  1、后信息时代我就是我
  2、黄金时段就是我们的时段供出租的比特
  3、便捷的联系仅仅数字化是不够的
  4、从游戏中学习学习的乐趣
  5、无所不在的万事通机器的哀求
  6、新电子表现主义穿过时空隧道的医生和教师
  结语——乐观的年代数字化生存的四大特征
  后记——乐观的年代
前言
  一本书的悖论
  由于诵读困难症的困扰,我从来不喜欢阅读。孩提时代,我常常把时间花在阅读火车时刻表,而不是古典名著上。我也很喜欢把欧洲的一个个偏远小镇,在脑海中完美地联成一张网。因为这种癖好,我对欧洲地理了如指掌。
  30年后,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我发现自己身处全美一场激烈争论的中心,这一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把大学研究出来的技术,转让给外国公司。我很快就应邀参加了两次产业和政府间会议,一次在佛罗里达(Florida),另一次则是在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
  两次会议中,会场的饮料都是一公升玻璃瓶装的爱维养(Avian)矿泉水。和其他与会者不同的是,由于自幼勤读火车时刻表,我非常清楚爱维养的地理位置于法国的爱维养距离大西洋超过500英里。因此这些厚重的玻璃瓶必须穿越1/3的欧洲大陆,再横渡大西洋,才能到达我们手中。而假如开会地点在加州,玻璃瓶还得再跋涉3000英里的路程。
  于是,我们一方面热烈讨论如何保护美国电脑工业和电子科技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却连这种在美国本土举行的会议中,都没有办法供应美国出产的饮用水。
  今天,在我眼里,这个爱维养矿泉水的故事并不代表法、美之间的矿泉水之争,而是说明了原子(atom)与比特(bit)之间的根本差异。
  传统的世界贸易由原子之间的交换组成。以爱维养矿泉水为例,我们用缓慢、辛苦而昂贵的方式,耗费很长时间,把大量笨重而缺乏生气的“质量”(mass)—也就是“原子”—运送到千里之外。经过海关的时候,你需要申报的是原子而不是比特。即使是采用数字录音方式制作的音乐,都以塑料光盘(CD,Compactdisc)的形式发行,无论在包装、运送还是库存上的成本,都相当可观。
  这一切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过去,大部分的信息都经过人的缓慢处理,以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的形式呈现;而这,很快将被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所取代。这种传输将以光速来进行。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曾推动了图书馆概念的发展,主张人民有权免费查阅图书资料。但是这位美国开国元勋绝对料想不到,200年后,2000万人居然可以凭借电子手段进入数字图书馆,免费从那里撷取资料。
  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已是势不可当、无法逆转。
  奔向临界点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在今天?因为变革是呈指数发展的棗昨天的小小差异,可能会导致明日突发的剧变。
  孩提时,你有没有解过这样一道算术题—假设你工作一个月,第一天挣一分钱,此后每天挣的钱都比前一天增加一倍,最后能挣多少钱?假如你从新年的第一大起开始实施这个美妙的挣钱方案,到了1月份的最后一天,你在这一大挣的钱会超过1000万元。算术题的这一部分大多数人都还记得,但大家没有认识到的是,采取这种工资结构以后,假如1月短少了3天(就好像2月的情况),那么到了月底的那一天,你只能挣到130万元。换句话说,你在整个2月的累积收入大约是260万元,远远不如有31天的1月所赚到的2100万元。也就是说,当事物呈指数增长的时候,最后3天的意义非比寻常。
  而在电脑和数字通信的发展上,我们正在逐步接近这最后的3天!电脑正以同样的指数增长形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35%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脑,而且,一半的青少年,家里有个人电脑。据估计,3000万人加入了互联网络(1nternet);1994年全球卖出的新电脑中,65%进入了家庭;今年将要卖出的新电脑中,90%将带有调制解调器或光盘驱动器(CD一ROMdrive)。这些数字还不包括1995年每辆汽车上平均安装的50个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是那些在你的烤箱、恒温器、电话应答系统。激光唱机和问候卡中的微处理器。假如你觉得我说的数字有误,敬请稍安勿躁。
  生存的新定义
  这些数字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一种用来浏览互联网络的电脑程序Mosaic在1993年2月到12月之间,每周的使用增长率都超过11%。使用互联网络的人每月增加10%。如果照这个速度持续发展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到2003年整个互联网络的用户数将超出地球总人口数。
  有些人担心,社会将因此分裂为不同的阵营:信息富裕者和信息匿乏者、富人和穷人,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但真正的文化差距其实会出现在世代之间。当一个成年人说,他最近发现了光盘的新天地时,我可以猜得出他有一个5到10岁的孩子;当一位女士告诉我,她知道了美国联机公司(AmericaOnline)时,也许她家中的孩子正值花季。前者(光盘)是一本电子书,而后者(网络)则是一种社交手段。在今天的孩童眼中,光盘和网络就好像成人眼中的空气一般稀松平常。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庞大的中央计算机—所谓“主机”(mainframe)—几乎在全球各地,都向个人电脑俯首称臣。我们看到计算机离开了装有空调的大房子,挪进了书房,放到了办公桌上,现在又跑到了我们的膝盖上和衣兜里。不过,还没完。
  下一个1000年的初期,你的左右袖扣或耳环将能通过低轨卫星(1ow一orbitingsatellite)互相通信,并比你现在的个人电脑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你的电话将不会再不分青红皂白地胡乱响铃,它会像一位训练有素的英国管家,接收、分拣,甚至回答打来的电话。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学校将会改头换面,变得更像博物馆和游乐场,孩子们在其中集思广益并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相互交流。地球这个数字化的行星在人们的感觉中,会变得仿佛只有针尖般大小。
  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我们将拥有数字化的邻居,在这一交往环境中,物理空间变得无关紧要,而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会迥然不同。20年后,当你从视窗中向外眺望时,你也许可以看到距离5000英里和6个时区以外的景象。你观看的电视节目长达1小时,但把它传送到你家中所需的时间也许不到1秒钟。阅读有关巴塔哥尼亚高原(Patogoda)的材料时,你会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一边欣赏威廉.巴克利(WilliamBuck1ey)的作品,一边可能和作者直接对话。
  出书的悖论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用古板的老办法出书,而且是一本没有一张插图的书呢?为什么克诺夫出版社(AlfredA,Knopf)还要把《数字化生存》作为原子而不是比特来发行呢?和爱维养矿泉水不同的是,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可以轻易地转化为数字形式,而它原本也是从数字化世界中来的。
  我这么做有三个原因。第一,无论是企业管理人员、政治家、家长,或所有需要了解这种数字新文化的人,手中都没有足够的数字媒介。尽管在有些地方,电脑已经无所不在,目前的界面(interface)却仍然原始而笨拙,还没能发展到像你所希望的、即便蟋缩在床上也能使用的地步。
  第二个原因是,我在《连线》月刊上开辟了一个个人专栏,这家杂志迅速而惊人的成功表明,有一大批读者迫切希望了解有关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数字化一族的信息,而不仅仅是有关数字化理论和设备的知识。几年来,我的专栏得到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反馈,我决定重新思考过去发表过的文章的主题,因为即便这些文章间世时间尚短,有许多变化已使它们显得过时。这些变化包括电脑制图(computergraphics)、人类通信(humancommunications)和互动式多媒体(interactivemultimedia)等全新系统的产生。
  第三个原因比较个人化,略带点苦修意味。互动式多媒体留下的想象空间极为有限。像一部好莱坞电影一样,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太过具体,因此越来越难找到想象力挥洒的空间。相反地,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使读者能够从想象和经验中衍生出丰富的意义。阅读小说的时候,是你赋予它声音、颜色和动感。我相信要真正感受和领会“数字化”对你生活的意义,也同样需要个,人经验的延伸。
  我期待各位真正把这本书“读进去”。尽管我本人并不是那么喜欢读书的人。
1.重建世界/信息DNA比特和原子
  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
  虽然我们毫无疑问地生活在信息时代,但大多数信息却是以原子的形式散发的,如报纸、杂志和书籍(像这本书)。
  我们的经济也许正在向信息经济转移,但在衡量贸易规模和记录财政收支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仍然是一大堆原子。
  关贸总协定(GATT,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Trade)是完全围绕原子而展开的。
  最近,我参观了一家公司的总部,这家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制造商之一。
  在前台办理登记的时候,接待员问我有没有随身携带膝上型电脑(laptop)。
  我当然带了一部。
  于是,她问我这部电脑的机型、序号和价值都是怎样的。
  “大约值100万到200万美元吧!”
  我说。
  她回答:“不,先生,那是不可能的。
  你到底在说什么呀?让我瞧瞧。”
  我让她看了我的旧“强力笔记本”(Power-Book)电脑,她估计价值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
  她写下了这个数字,然后才让我进去。
  问题的关键是,原子不会值那么多钱,而比特却几乎是无价之宝。
  不久前,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Vancouver)参加了一次宝丽金公司(Po1yGram)高级经理人员的管理研习会。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促进高级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同时让大家对公司未来一年的计划有一个整体概念,因此展示了许多即将发行的音乐作品、电影、电子游戏和摇滚乐录像带。
  他们委托联邦快递公司(FederaIExpress)把这批封装好、有重:量、占体积的CD盘、录像带(videocassette)和只读光盘(CD)送到会场来。
  不幸的是,部分包裹被海关口了下来。
  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一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如果你制造的是开司米羊毛衫或是中国食品,那么要把产品转换成比特,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像《星际旅行》(StarTrek)的剧中人一般,随时化为光束消逝,虽然令人神往,但恐怕几百年内部不可能实现。
  因此,你还是得靠联邦快递、自行车或步行,把原子从一地送往另一地。
  这并不是说,在以原子为基础的行业中,数字技术在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方面,都将毫无用武之地。
  我只不过是说,这些行业的核心特点不会改变,而且其产品中的原子也不会转换成比特。
  在信息和娱乐业中,比特和原子常常被混为一谈。
  书籍出版商到底属于信息传输业(传送比特),还是制造业(制造原子)呢?过去的答案是两者兼跨,但是当信息装置越来越普遍而易于使用时,这一切将很快得到改变。
  现在信息装置还很难(尽管不是不可能)和一本书的品质竞争。
  书籍不仅印刷清晰,而且重量轻、容易翻阅,价钱也不是太、贵。
  但是,要把书籍送到你的手中,却必须经过运输和储存等种种环节。
  拿教科书来说,成本中的45%是库存、运输和退货的成本。
  更糟的是,印刷的书籍可能会绝版(outofprini)。
  数字化的电子书却永远不会这样,它们始终存在。
  其他媒介面临的风险和机会更是近在眼前。
  第一批被比特取代的娱乐原子将是录像带出租点中的录像带。
  租借录像带有一点很不方便,就是消费者必须归还这些原子,如果你把它们随手一塞忘了归还,还得付罚款(美国录像带出租业120亿美元的营业额中,据说有30亿来自罚款)。
  由于数字化产品本身的方便性、经济上的强制驱动和管制解除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他媒体也会迈向数字化,而且其速度将会很快。
  比特究竟是什么?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
  它就好比人体内的DNA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
  比特是一种存在(being)的状态:开或关,真或伪,上或下,入或出,黑或白。
  出于实用目的,我们把比特想成“1”或“0”。
  1和0的意义要分开来谈。
  在早期的计算中,一串比特通常代表的是数字信息(numer-ica1informadon)。
  假如你数数的时候,跳过所有不含1和0的数字,得出的结果会是:1,10,11,100,101,110,111,等等。
  这些数字在二进制中代表了1,2,3,4,5,6,7等数字。
  比特一向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但在过去25年中,我们极大地扩展了二进制的语汇,使它包含了大量数字以外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信息,如声音和影像,都被数字化了,被简化为同样的1和0。
  把一个信号数字化,意味着从这个信号中取样。
  如果我们把这些样本紧密地排列起来,几乎能让原状完全重现。
  例如,在一张音乐光盘中,声音的取样是每秒44100次,声波的波形(waveform,声压的度数,可以像电压一样衡量)被记录成为不连贯的数字(这些数字被转换为比特)。
  当比特串以每秒44100次的速度重现时,能以连续音重新奏出原本的音乐。
  由于这些分别取样的连续音节之间间隔极短,因此在我们耳中听不出一段段分隔的音阶,而完全是连续的曲调。
  黑白照片的情况也如出一辙。
  你只要把电子照相机的道理想成是在一个影像上打出精密的格子(grid),然后记录每个格子的灰度就可以了。
  假定我们把全黑的值设为1,全白的值设为255,那么任何明暗度的灰色都会介于这两者之间。
  而由8个比特组成的二进制位组(称为一个字节,即byte)就正好有256种排列“1”和“0”的方式,也就是从到11111111。
  用这种严密的格子和细致的明暗度层次,你可以完美地复制出肉眼难辨真伪的图像。
  但是,假如你采用的格子比较粗糙,或是明暗度的层次不够精细,那么你就会看到数字化的斧凿痕迹,也就是依稀可见的轮廓线条和斑驳的颗粒。
  从个别的像素(pixel)中产生连续图像的道理,和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的现象非常类似,只不过其过程更为精细而已。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但是假如你从亚原子(subatomic)的层次来观察经过处理的光滑的金属表面,那么你会看到许多坑洞。
  我们眼中的金属所以光滑而坚实,只不过是因为其组成部分非常微小。
  数字化产物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世界其实是非常“模拟化”(analog)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一点也不数字化,反而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不会骤然开关、由黑而白、或是不经过渡就从一种状态直接跳入另一种状态。
  从微观的角度看也许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和我们相互作用的物体(电线中流动的电子或我们眼中的光子)都是相互分离的单位。
  但是,由于它们的数量太过庞大,因此,感觉上似乎连续不断。
  这本书就差不多包含了1个原子(书籍是一种极其模拟化的媒体)。
  数字化的好处很多。
  最明显的就是数据压缩(datacomparession)和纠正错误(errorcorrection)的功能,如果是在非常昂贵或杂音充斥的信道(channel)上传递信息,这两个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例如,有了这样的功能,电视广播业就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而观众也可以收到高品质的画面和声音。
  但是,我们逐渐发现,数字化所造成的影响远比这些重要得多。
  当我们使用比特来描述声音和影像时,就和节约能源的道理一样,用到的比特数目当然是越少越好。
  但是,每秒或每平方英寸所用到的比特数,会直接影响到音乐或影像的逼真程度(fide1ity)。
  通常,我们都希望在某些应用上,采用高分辨率(reso1ution)的数字技术,而在其他的应用上,只要低分辨率的声音和画面就够了。
  举例来说,我们希望用分辨率很高的数字技术印出彩色图像,但是电脑辅助的版面设计(computer一aidedpagelayout)却不需要太高的分辨率。
  由此可见,比特的经济体系有一部分要受存储和传输比特的媒介所限。
  在特定信道(例如铜线、无线电频谱或光纤)上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就是这个信道的带宽(band-width)。
  可以据此衡量每一管线能够容纳的比特数量。
  这个数量或叫做容量,它必须仔细地与呈现某一特定数据(声音、音乐、影像)所需要的比特数量相匹配:对于传输高品质的声音而言,每秒64000比特已经算是相当大的数量了;每秒传输120万比特对高保真音乐(highfidelitymusic)绰绰有余;但你如果想要传送影像,则带宽就必须达到每秒传输4500万比特,这样才能产生绝佳的效果。
  然而,过去15年来,我们已通过分别或同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检视比特,并去除其固有的累赘重复的部分,掌握了压缩原始声音和画面的数字技术。
  事实上,所有的媒介都得以迅速数字化,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比大多数人所预测的时间更早的时候就发展出了高水平的压缩技术。
  直到1993年,还有些欧洲人辩称,数字影像的梦想要到下一个世纪才能实现。
  5年前,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我们可以把每秒4500万比特的,数字影像信息,压缩到每秒120万比特。
  但是,到了1995年,我们已经可以把如此庞大的数字影像信息依照这个比例压缩(compress)和解压(decompress),编码(encode)和解码(decode),而且成本低廉,品质又好。
  这就好像我们突然掌握了制造意大利卡普契诺咖啡粉的诀窍,这个东西是如此美妙,只要加上热水冲泡,就可以享受到和意大利咖啡馆里的现煮咖啡同样香醇的味道。
  媒体世界改头换面数字化可以让你在传送信号(signal)时,附加上纠正错误(电话杂音、无线电干扰或电视雪花)的信息。
  只要在数字信号中加上几个额外的比特,并且采用日益成熟的、能因噪音和媒体的不同而相应发挥作用的纠错技术,就能去除这些干扰。
  在CD光盘上,1/3的比待是用来纠正错误的。
  同样的技术也可以应用到目前的电视机上,从而使每个家庭都可以接收到有演播室效果的画面,影像比现在清楚许多,以致于你可能把这种电视误以为所谓的“高清晰度电视”(high一definitionTV)。
  纠正错误和压缩数据是发展数字电视(digiialteievision)最明显的两个理由。
  以同样的带宽,过去只能容纳一种充满杂音的模拟电视信号,现在却可以塞入四种高品质的数字电视信号。
  不仅传出去的画面品质更佳,而且利用同一频道,你还可能拥有四倍的观众数目和四倍的广告收入。
  大多数的媒体管理人员在思考和论及数字化的意义时,念念不忘的正是现有的东西能以更好和更有效率的方式传播。
  但如同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一样,这个礼物产生的后果可能令人意想不到。
  由于数字化的缘故,全新的节目内容会大量出现,新的竞争者和新的经济模式也会浮出海面,并且有可能催生出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家庭工业。
  当所有的媒体都数字化以后,由于比特毕竟还是比特,我们会观察到两个基本的然而却是立即可见的结果。
  第一,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
  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mu1timedia),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不过是指混合的比特(commingledbits)罢了。
  第二,一种新形态的比特诞生了棗这种比特会告诉你关于其他比特的事情。
  它通常是一种“信息标题”(header)能说明后面的信息的内容和特征),那些经常要为每篇报道拟定“摘要标题”以表明新闻内容的报社记者最熟悉这个东西了。
  学术论文的作者也很熟悉这类标题,因为学术期刊也常常要求他们为自己的论文总结要点。
  在你的CD上,也可以找到简单的标题,让你能直接从一首歌跳到另一首歌,有时候,还可以从中获取关于音乐的更多的材料。
  这些比特看不见,听不到,但却能够告诉你、你的电脑或上台特别的娱乐设备一些与信号相关的事情。
  这两个现象,混合的比特和关于比特的比特(bits一about一bits),使媒体世界完全改观。
  相较之下,像视频点播(video一on一command)和利用有线电视频道传送电子游戏之类的应用,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它们不过是一座庞大冰山的小小一角。
  想想看,如果电视节目改头换面成为数据,其中还包含了电脑也可以读懂的关于节目的自我描述,这将意味着什么呢?你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录下你想要的内容。
  更进一步,如果这种数字化的描述能够让你在接收端任意选择节目的形式—无论是声音、影像还是文字棗那又会如何呢?如果我们能够这么轻易地移动比特,那么大媒介公司对你我来说,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呢?这些都是数字化可能引发的情况。
  它开创了无穷的可能性,前所未有的节目将从全新的资源组合中脱颖而出。
  智慧在哪里?电视广播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信息传输的起始点。
  它代表着一种类型的媒介。
  信息传播者决定一切,接收者只能接到什么算什么。
  事实上,就每一立方英寸的功用来看,目前电视机可能是你家中最笨的电器(我还没把电视节目包括在内)。
  你的微波炉都可能比电视拥有更多的微处理器。
  与其想象未来的电视会有更高的分辨率,更鲜艳的色彩,或能接收更多的节目,还不如把它看成智慧分布上的一场变迁—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把部分智慧从传播者那端,转移到接收者这端。
  就报纸而言,传输者也同样掌握了所有的智慧。
  但是大报却或多或少地避免了信息单一化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读报。
  我们一页页地例览、翻阅报纸,由不同的标题和照片引导,尽管报社把相同的比特传送给成千上万的读者,但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却大相径庭。
  要探讨数字化的大未来,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看媒体的本质能不能相互转换。
  看电视的体验能不能更接近读报的体验?许多人党得报纸新闻要比电视报道更有深度。
  这是必然的吗?同样地,人们认为看电视比读报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宫体验。
  一定如此吗?答案要看我们能不能开发出能力我们过滤、分拣、排列和管理多媒体的电脑,这种电脑将为人们读报,看电视,而且还能应人们的要求,担任编辑的工作。
  这种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收者两端。
  当智慧藏身于传输者这端时,你就好像自己聘请了一位专门撰稿人—就好比《纽约时报》根据你的兴趣,为你度身订制报纸。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传输者会特别为你筛选出一组比特,经过过滤、处理之后传送给你,你可能会在家中将其打印出来,也可能选择以更加互动的方式在电子屏幕上观看。
  另一种情况则是在接收者一端设置新闻编辑系统,《纽约时报》先发送出大量的比特,可能包括5000篇不同的文章,你的电子装置再根据你的兴趣、习惯或当天的计划,从中撷取你想要的部分。
  在这个例子中,智慧存在于接收者这端,而传输者一视同仁,把所有的比特传送给所有的人。
  未来将不会是二者只择其一,而是二者并存。
首页>> 文学论坛>> 信息科学>> 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194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