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扇為門,單扇為戶,甲骨文字畫下兩個象形符號。
關於這門這戶,詩也曾雲,子也曾曰——《詩經·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論語·雍也》:“誰能出不由戶”?別說那首陳國的民歌衹是安貧樂賤的小俚麯,別說孔老夫子的設問不過講了句大實話。
這便是門。從《詩經》的“衡門棲遲”,到《晉書》的“抗志柴門”。古代的清貧者明志自慰。橫木為門的街門,簡陋嗎?然而,卻發展出富麗的一支。它不僅衍生了琉璃的、豔彩的牌坊,還演變出帝王門前的連闕。因此,嶽飛壯懷激烈的《滿江紅》纔吟“朝天闕”。若問連闕的極緻,請看明清故宮的午門。
這便是戶。民以食為天,以居為安。居的要素少不了門戶,還是那句話,“誰能出不由戶”?道理越是簡單越可能包藴豐富。不信請讀《易經》所言:“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不折不扣,已然是哲學的命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將許許多多事物熏陶得紋彩絢爛,折映着自己的博大精深。有關門的文化即是如此。
門,既是房屋的外檐裝修,又是獨立的建築-一民居的滾脊門樓、裏巷的閶闔、寺廟的山門、都邑的城門樓子。獨特的中國建築。化,因“門”而益發獨特。宮門上巨大的門釘,橫九縱九,九九八十一枚,如凸立的文字,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篇大文章。宅門上門神威武,雙雙把門,將遠古先民關於神話世界的暢想,經過漫長時光的千四百繪,定稿為身披甲胄的模樣。門前石獅,何謂“十三太保”?“泰山石敢當”,何得“以捍民居”的功能;俗言道“豬入門,百福臻”,天增歲月人增壽的節日裏,馱聚寶盆的肥豬拱門剪紙,貼上了屋門。闢邪呀,祈福呀,驅惡呀,迎祥呀,門又做了古風今俗的展臺。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於是,歷史的風風雨雨,門總要首當其衝。唐初的李世民,不是導演過一出殺兄逼父的玄武門之變嗎?“天子五門”,所鋪張的,絶不衹是帝王的排場。老百姓則盼“夜不閉戶”,清平世界。與此形成反差,是官府的封條在門扇上打叉叉。涉及北京古城的語匯,正陽門人稱前門,相對於“前”,該有個後門。有的,地安門。矛盾的對立統一,構成了杜會。前、後門,公、私門,高尚與正直,低卑與猥陋,藉助“門”,亮了相。
中國的門,也派生出“芝麻開門”的故事。中國的門,更創造出離鑿竜門鯉魚跳的傳說。前者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需求,後者表現了超越自我的渴望。中國的門,還編排出鬼門關的迷信,嚇唬愚昧的膽小的人。
門總是引人註日的。門占盡了出入口的“區位”優勢。門文化也是一個出入口。讀過了這篇引言的對話者,就請接着嚮“門”漫步行走,繼續我們關於中華文化的對話吧。
1996年12月8日
丙子年十月廿八日記
關於這門這戶,詩也曾雲,子也曾曰——《詩經·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論語·雍也》:“誰能出不由戶”?別說那首陳國的民歌衹是安貧樂賤的小俚麯,別說孔老夫子的設問不過講了句大實話。
這便是門。從《詩經》的“衡門棲遲”,到《晉書》的“抗志柴門”。古代的清貧者明志自慰。橫木為門的街門,簡陋嗎?然而,卻發展出富麗的一支。它不僅衍生了琉璃的、豔彩的牌坊,還演變出帝王門前的連闕。因此,嶽飛壯懷激烈的《滿江紅》纔吟“朝天闕”。若問連闕的極緻,請看明清故宮的午門。
這便是戶。民以食為天,以居為安。居的要素少不了門戶,還是那句話,“誰能出不由戶”?道理越是簡單越可能包藴豐富。不信請讀《易經》所言:“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不折不扣,已然是哲學的命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將許許多多事物熏陶得紋彩絢爛,折映着自己的博大精深。有關門的文化即是如此。
門,既是房屋的外檐裝修,又是獨立的建築-一民居的滾脊門樓、裏巷的閶闔、寺廟的山門、都邑的城門樓子。獨特的中國建築。化,因“門”而益發獨特。宮門上巨大的門釘,橫九縱九,九九八十一枚,如凸立的文字,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篇大文章。宅門上門神威武,雙雙把門,將遠古先民關於神話世界的暢想,經過漫長時光的千四百繪,定稿為身披甲胄的模樣。門前石獅,何謂“十三太保”?“泰山石敢當”,何得“以捍民居”的功能;俗言道“豬入門,百福臻”,天增歲月人增壽的節日裏,馱聚寶盆的肥豬拱門剪紙,貼上了屋門。闢邪呀,祈福呀,驅惡呀,迎祥呀,門又做了古風今俗的展臺。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於是,歷史的風風雨雨,門總要首當其衝。唐初的李世民,不是導演過一出殺兄逼父的玄武門之變嗎?“天子五門”,所鋪張的,絶不衹是帝王的排場。老百姓則盼“夜不閉戶”,清平世界。與此形成反差,是官府的封條在門扇上打叉叉。涉及北京古城的語匯,正陽門人稱前門,相對於“前”,該有個後門。有的,地安門。矛盾的對立統一,構成了杜會。前、後門,公、私門,高尚與正直,低卑與猥陋,藉助“門”,亮了相。
中國的門,也派生出“芝麻開門”的故事。中國的門,更創造出離鑿竜門鯉魚跳的傳說。前者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需求,後者表現了超越自我的渴望。中國的門,還編排出鬼門關的迷信,嚇唬愚昧的膽小的人。
門總是引人註日的。門占盡了出入口的“區位”優勢。門文化也是一個出入口。讀過了這篇引言的對話者,就請接着嚮“門”漫步行走,繼續我們關於中華文化的對話吧。
1996年12月8日
丙子年十月廿八日記
第一節 門和戶
門臉,門臉,門是建築物的臉面。就說門框,上橫框叫門額,額頭的“額”;左右立框叫門頰,臉頰的“頰”;門額要美化,還可以裝門簪。這額這頰這簪,給門之“臉”一個形象化。
門之“臉”,不施粉黛,還是濃妝、淡抹——白板扉,抑或朱漆門、黑漆門?
門之“臉”,徹上瓦檐高翹的門罩,像是一頂漂亮的帽子。一對鋪首好似它的眼睛,兩個福字即是它的笑靨酒窩兒,一副對聯像發辮,大紅燈籠高挂起,如同戴上大紅花。要半遮面,就築一道影壁,猶抱琵琶。
門的“臉形”多樣,東北地區有別於西南省份,京城四合院不同於陝北窯洞。
門,可以板着臉孔,臺階高高以顯高傲,石獅把門帶幾分威嚴;門,也不妨僅僅開關而已,仿佛面含平和的微笑……
於是,中國的建築文化有了這一頁色彩紛呈的篇章。
1.有莫氏之前之後
誰是最先步入華夏建築文化之門的第一人?上古神話的回答是:有巢氏。
他叫有巢氏——請註意這“有”字。《韓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大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有巢氏。”賜經·係辭》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或言為避禽獸,或言以待風雨,總之,自從天下出了個有巢氏,思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不能,由無到有——有巢,實現了人類居住史的一次偉大變革。
關於有巢氏神話的詮釋,如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所論,架木巢居,得免穴居之苦。有巢氏之巢,不必在樹上;壘土石,上架以木,簡陋有類於巢,實近似於房屋。西安半坡遺址,顯示的正是這種形製的“有巢”遺跡。
有巢氏之前,大約是沒有獨立的門意識的。穴居雖必有出入口,但那太必然了,試想沒有洞口,何來穴洞?因此可以說,穴居尚不需要獨立的對於門的思考。
構巢築屋是門意識的真正的開始。這時,為解决棲身問題,先民們要做的事情是,人為地造成一個相對隔絶的空間,在封閉這個空間時,須設想留出缺口,以備出入。這個出入口,在漫長的歲月間派生出絢麗多彩的門文化。
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以豐富的信息遺存,讓今人推想6000多年前四五十座房屋聚集的村落。憑藉柱洞及其它遺存,考古學繪出一幅幅建築復原圖。這些房子以木柱木檁為構架,墻壁和屋頂用木棍枝條排紮,上鋪敷泥和草。房子出入口的設置,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些方形房子,房內下凹於地面,其出入口修一段門道,門道的斜階連接着室內地面。門道設有防雨篷架,既可遮擋雨雪,又可起到掩蔽居寢的作用。
圓形房子室內地面一般高於室外,其人口,門限高若檻墻。這種高門檻,能防雨水的灌入,也能減少地面塵上的吹入。門內兩側建短墻,可以限製和引導氣流,有助於鼕日室內保暖。同時,門內兩側的隔墻具有類似屏風的作用,在室內造成兩個退隱空間。對此,研究者給以高度評價,楊鴻勳《仰韶文化居住建築發展問題的探討》認為:“隔墻背後的隱奧,實際上初步具備了臥室的功能……居住建築所必備的隱奧的出現,標志原始建築空間組織觀念的啓蒙。”這是建築文化的啓蒙時代。半坡人為自己上啓蒙課,包括思忖琢磨房子的進出口——門。
半坡遺址房屋復原圖顯示,不少房屋出入口的上:方設有窗口,門和窗開在同一個屋面(圖1)。在陝西戶縣採集到的仰韶文化陶製房屋模型,與之相同。門上開窗的實用性在於採光,在於門窗對流,以通風排煙。門與富的組合,還給樸素無華的初期建築帶來裝飾美,使單調的外觀獲得了一種靈氣。整體輪廓面,以及迭加其上的門面積、窗面積,這三者構成建築正面視覺效果的三個基本要素。後世不斷發展的建築樣式,可以說都是在此基礎上的增繁。
門與窗的視覺效果,先民們一定感受得很強烈,所以,當半坡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演進為甲骨文字時,“宮”字形即源於對房屋正面三組輪廓綫的勾畫。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宮,室也。”甲骨文“宮”字寫做“ ”“ ”像房屋邊際綫,“呂”,上“口”像窗,下“口”像門。今人用九筆寫出一個“宮”字,不妨說是在畫一幅房屋簡圖。九筆之中,三個組字元件各為三畫。三三見九。這三個三畫的巧合,雖不能說就包含着神秘的數字意味;然而,門在整個建築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卻被“宮”字結構的三分模式道出來氏
2.門,“從二戶,象形”
1993年,江西安福縣翠竹寺遺址出上一口清代康熙年間的鑄鐵大鐘。鐘上所鑄銘文裏,“門”字為簡體字,與如今我國法定通用的規範簡化字相同。簡體“門”字,甚至出現在甘肅居延出士的漢代簡續上。
然而,探究“門”的字義,還是要看它的繁體。
“門”是象形造字的範例。所像之形,可從二裏頭村文化遺址尋到某些蹤影。
河南偃師縣二裏頭村遺址為近方形夯土臺,年代由夏代延續至商代,有人認為它就是夏墟。一萬餘平方米面積內,遺存着許多廊廡、大門和殿堂的柱洞。遺址周邊,起因圍作用的廊廡設有大門。遺址大門處,九個柱洞一綫排開,說明大門采取八間所衡門形式,樣子如同沒有瓦頂的牌坊。甲骨文“門”字,作“門”,作“門”,也寫作“囗”。其中後者,形若兩個門扇之上加一橫木,或許正是二裏頭村遺址大門的寫照。
東漢《說文解字》釋:“門,……從二戶,象形”。戶,甲骨文寫為“囗”,是單扇門的象形字。一扇為戶,兩扇相並就是門。“門戶”一詞,按照造字之初的寫法,畫三個門扇面已。登堂入室的進口,是一座建築物的構成部分,規模較小,雖未必衹有單扇門扉,但稱以“戶”;作為一組建築的總出入口,規模較大,有時其本身即是一座建築物,比如門房、門樓,故而雙倍其“戶”,稱以“門”。方塊漢字的橫竪撇捺筆畫之間,包容着圖景、故事和思想,“門”“戶”是例。
“扇”本來也是名同,以它充當門的量詞,是語占發展的結果。《禮記·月令》:“耕者少捨,乃修闔、扇”。鄭玄註:“用木曰闔,用竹葦曰扇。”講到了門扇的不同材料。闔,《爾雅·釋宮》:“闔謂之扉。”扉也是門扇的名稱。
開門關門的門軸,稱為樞。先秦典籍《呂氏春秋》有句名言:“流水不腐,戶樞不橐”,門軸不會被蛀蝕,因其經常轉動。搖梗,門軸的另一名稱。固定於下檻,承托門軸的是門臼,也叫門枕,用單字稱之,叫“(木畏)”。固定於上檻者,則稱門檻。在一些地方,有祀門臼姑風俗。清代道光二十三年《武進陽湖合志》:正月十五,婦女“插簪箕上懸空,令(木豕)地以卜,雲祀門臼姑,大率紫姑遺意。”民俗信仰中的“門臼姑娘”,反映了人們對門戶的崇拜。
房屋墻壁砌嵌門框,以裝門扇,門框又名門闌。門框為四邊形,上橫木叫楣,門檻則有閾、(木失)等別名。
古老的漢字是個藴含豐富的信息庫。用於名物的漢字,有關門者戶者很多,從總體結構到具體構件,稱謂種種,細緻入微,反映了古人對於建築物之門的重視。這裏不再逐一檢索。
3.板門和隔扇
房門屋門的實用意義,甲乙丙丁戊,人人都能列出若幹條。門的價值,首先在於它的實用性。它作為出入口,又給居住者帶來溫暖、安全以及諸多的方便。這實用價值中間,積澱着造門者的智慧。
僅說保溫。東北鼕季天寒風冷,1934年《吉林新志》記,民居房門有內外兩層,外層俗稱“風門子”,嚮外開,內層俗稱“板門”,嚮內開。關門時,雙層門有助幹保暖,出入時,雙門可有效地減少冷空氣的進入。
鬍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錄吉林奇異風俗,談到“吉地房屋,室門嚮外開,比戶皆然。考諸志册,謂昔多虎患,時夜入民傢,攫人而去。故門嚮外開,藉檻之抵抗力,足以禦虎衝撞。唯昔之外開為虎患,今之外開乃習慣”。這是着眼於安全功用。
自古以來,作為房屋外檐裝修的門,更是建築形式美的註目所在。門形美之中展示着造門者的智慧,也反映各個時代的審美情趣、理想追求,那裝飾多樣的隔扇門還是衆多文化符號的承載體。
先秦建築的實物今已無存。一尊西周時代的方鬲(圖2),以不朽的青銅凝鑄為極可珍貴的模型。鬲,形狀如鼎的炊具,足部中空。這尊方鬲,中空的下部被巧妙地鑄成屋形,三面鑄出十字欞格窗,正面鑄門。門為雙扇,這已超出房子的出入口衹裝單扇門、稱為“戶”的形製。門為板門之形,上下分為兩格,增加了美感。兩扇門上設有插閂的裝置,反映了對於門戶安全功能的開發。門的兩側各有臥欞欄桿,說明那時已講究建築物門前的裝飾。
木板門為古今所常見。院落大門用板門,通常有實榻門、棋盤門兩種。前者門心板與大邊一樣厚,後者在框架上裝木板,加以穿帶,方格略似棋盤。
隔扇門,又稱格扇門、格子門、(木鬲)扇門,姚承祖《營造法原》稱為長窗。延安民間稱木製花格為“軟”,隔扇為“軟門”‘軟窗”;流傳於洛川的一首婚嫁“喜歌”,誇新郎傢的建築,及至隔扇門:“嚮下看,大四椽,軟門軟窗實好看。”
隔扇門,唐代建築已采用,多為直欞、方格,唐時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畫門,直欞樣式。直欞和方格的質樸,至宋代開始起變化。宋代的《雪霽江行圖》(圖3)上景物,屋門格心已非直木條的組合,門的裙板部分,還飾以如意雲頭圖案。山西侯馬金代墓葬的磚刻裝飾,仿刻建築的正面的六扇格子門。其中兩扇,格心為幾何圖形與花卉,裙板上有人物和動物圖形,顯示了當時格扇門的華麗風格。
格扇門主要分為兩部分,上為格心,下為裙板,格心與裙板之間隔以滌環板。滌環板又叫中夾堂板。與中夾堂板相對而言,格心之上、裙板之下若加裝飾,則分別稱為上夾堂板。下夾堂板(圖4)。
格心可用木板浮雕、透雕,鑲嵌在門的框架中。雲南麗江納西族傳民居,多層次的透雕格心,底層往往雕萬字穿花圖案,面層雕飾則選吉祥圖形,如四季花卉、鳥禽動物、琴棋書畫、博古器皿等,雕技精細,堪稱藝術品。雲南白族民居的格子門,還雕飾漁樵耕讀、西廂故事、八仙過海等圖案,其雕工精巧,甚至為五層透雕,各層分別雕出人物、雲霞、飛鳥、花卉及襯底的幾何圖形。
由欞條組成的格心,糊紙或鑲玻璃,圖案在光綫下形成剪紙般鏤透光影,屋外看,室內觀,效果皆佳。圖案也多,且多含妙趣美意。表現吉祥數字,有四喜八方、八方穿紋、十字套方、萬字錦格。講文雅,錦框套方、筆隔臥蠶、金筆管、書架格、拐紋博古。步步高升,欞條簡潔,幾麯幾折,便給出八條階梯形麯綫的祝願,令人叫絶。蝙蝠襯角,稱為四福齊至,祝福。龜背錦圖樣、長壽托方圖樣,祝壽。另有吉祥草托方、金錢如意、如意凌花,也是拜年話上了格扇門。植物入圖,有四時梅、荷、菊、牡丹花,有竹子,以及葵花、海棠、西番蓮等。
裙板的雕飾,如意圖形比較普遍。還有:福(蝠)慶(磐)有餘(魚)、歲寒三友、五福捧壽、大降福壽等。
格扇門這一外檐裝修形式,它的出現,它由簡單嚮華麗的發展,典型地反映了對於門裝置的美學追求。
如今,伴隨城市化進程,城市人口增加,擁擠的城市嚮天空發展,樓房正逐漸取代平房。這些現代新民居,大多外型方正,狀如火柴盒,樓道裏各個住房單元的出入口也基本無外檐裝修可言。單元內寬敞舒適,很多講究,單元門通常卻為無裝飾的單詞板門,僅此而已。建築在嚮高層發展的同時,門的樣式似乎在走“返璞歸真”的路,這該算是一種捨魚而取熊掌的付出吧。因為,畢竟住宅樓不同於四合院或“一顆印”,單元房不同於院落裏的正房或廂房,並排裝六個或八個格扇門自不可能;將單元門換為格扇,恐怕也要為形式所纍,給住戶平添心理上的負擔。並且,那是居住者所不樂於承受的。
有趣的是,單元板門外的防盜安全門——這本該嚴肅有餘的“鋼鐵門衛”,卻並不呆板,格扇般的花樣,直欞式,長圓漏眼式,仿歐式,等等。對於單調的板門,仿佛是調劑和補充。格扇的失落,並非因為它缺少美;也正因此,它纔會被另一種形式拾起來。
4.大門臨街
像是風情畫,又如建築圖,漢代人以鳥瞰般的視角,將一座院落勾畫於青磚。此畫像磚在成都出土。看那院落,院門是柵欄門,開在院墻的一側,門不取中,有如北方四合院院門的位置。其面積寬綽,居室寬大,院內有水井、廚房,還建有供儲物和瞭望的高樓,居室裏二人相對而坐,庭院中兩鶴相對起舞。這當是富足之傢,以柵欄門臨街。
烏頭門,一種源遠流長的大門樣式。它與古代兩柱一橫木的衡門屬於同一係統,甲骨文“囗”字正是為其寫照。宋代李誡《營造法式》載有烏頭門圖樣(圖5)。古代宮苑壇廟的欞星門即取此樣式。烏頭門還是世宦顯貴的標志,本書將在“門第門閥”一節講到。
出土於四川德陽的漢代畫像磚(圖6),提供了另一種風格的大門圖形。正門高大,雙扇板門;正門旁還設較小的偏門。江蘇睢寧出土的漢畫像石(圖7),大門之上起一層樓,說明這是屋門型大門,而非墻門型。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講,書法傢鐘繇之子鐘會善書,以模仿筆體的方法,騙取荀勖的劍;當時鐘會剛剛建成一座新宅院,還沒搬入,善畫的荀勖要報復,便潛入門堂,在門堂壁上畫鐘繇像,衣冠狀貌同生前一模一樣,鐘會一進門就感傷悲慟,新宅因此空廢。這宅院的大門,叫門堂,也非墻門。
古人言“宅以門戶為冠帶”,道出大門具有顯示形象的作用。午門是皇宮的大門,形象如何,不言而喻。蒙古王府走馬板式大門,兩扇門上對稱描竜,也不一般。
通常說來,屋門型比墻門型顯得氣派。張馭寰《北京住宅的大門和影壁》歸納,屋宇型大門分為柱廊式、空廊式、封閉式。柱廊式面闊三間或五間,門扇嚮裏退讓,門前立柱,形成前廊並吊藻井,多為王府大宅的正門。空廊式面闊衹羊問,有廊無柱,規模遜於往廊式。封閉式屋門,門扇裝在門屋前端,門扇好像也是門屋的門。至於墻門型大門,不建門屋,開門處砌磚垛以裝門扇,門上覆瓦頂。這是平民住宅常用的院門。
八字門。元雜劇《湘雨》,尋夫的張翠鸞問:何處是崔甸士的私宅?答:“前面那個八字墻門便是。”此時的崔甸士是秦川縣令,點明“八字墻門”並非浪費筆墨,八字大門代表着主人的身分。
大門的形製,繁簡懸殊,《吉林民居》的材料可供對比。鄉間住宅的“光棍大門”,沒有門扇,兩根圓木立柱,架着兩根橫木立在那裏,就有了門裏門外的區別,也就表示着領域感。這種“光棍門”,其實即是上古時代的衡門式樣。這式樣,裝上門扇,仍叫“光棍大門”。再增構件,兩橫木之間裝木板,大門上加木板脊頂,是為“板門摟”(圖8),其脊頭常以木雕裝飾。與此造型類似,磚瓦代替木柱木板,為墻柱式大門(圖9)。以上均為墻門型大門。至於屋宇型,講究更多。四腳落地式,前後四根明柱立於礎石之上,進門兩側的斜墻形成八字影壁,可壯觀瞻。有種平頂屋宇式大門(圖10),不起脊。為了美觀,建成很小的坡頂如鬥底形,前後用女墻圍擋,人們給它取了個響亮的名字:“金滿鬥大門”。
《民俗研究》1991年1期載《鄄城民間房捨》,列舉了三種規格的宅門樣式:其一,起脊門樓,磚墻瓦頂,透花脊,脊上中央插鋼叉旗,兩端置陶獸頭,間置脊魚、海馬、鴿子等陶製品,大門兩扇,下置問板,上懸金字匾額。這當是富殷之傢的大門。其二,雞架門樓,兩個磚墩,架以橫木,上擺青磚三行,狀若雞架。雙扇簡易木板門,用鍋底灰染成黑色。這當是一般人傢的宅門。其三,墻豁口門,上墻圍院,開個豁口就是門,編枝成扉。所謂荊門茅捨,是貧寒之傢因陋就簡的院門。
南方的住宅大門,門罩的裝飾,或飛檐高翹,或雕摟精巧,往往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如《雲南民居》所示,那裏的有廈式門樓(圖11),檐角翼然翹起,檐下鬥拱彩繪,給人以華美富貴之感。即便衹是依墻開門,無門廈,門罩仍可做出精美的雕飾。
將軍門(圖12),舊時南方官宦大戶的宅門,則表現為另一種風格。它嚴肅有餘,於近乎呆板的對襯之中,透露出帶着威嚴的凝重。姚承祖《營造法原》載,將軍門的門檻,又叫門檔、高門限,因為比普通門檻要高。
近代以來,中國建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上海的石庫門即是中西合壁的産物。我國發行《中國民居》普通郵票,其中《上海民居》一枚,圖案為石庫門,可見它是具有代表性的。有研究者指出,石庫門式裏弄住宅,實際上是取用蘇州住宅的最後一進兩屋樓的上房形製,並將其中分為兩戶,形成密度較高的住宅。這種住宅的大門,門框以花崗石或寧波紅石為材料,橫框砌成三角形或人字形、圓弧形,上面刻有圖案花紋。配上兩扇黑漆大門,形如倉庫之門,所以稱為石庫門。
北京的四合院,中國的傳統建築樣式,但其門頭的裝飾,融入西洋建築的某些特點,這樣的實例也是容易找到的。大理民居的門頭裝飾,也反映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5.角門、耳門和地穴
院落的出入口,除設大門外,有的還闢角門。清代方氵睿師《蕉軒隨錄》:“外官衙署正門左右各有門一,謂之東角門、西角門,屬官參謁,均由角門入也。”角門的設置,使大門可以平日關閉,視時視事而開,也就有了儀禮方面的意義。
北京的四合院,大門以內建有二門,此門通常為垂花門。河北張傢口一帶稱為“閃門”,舊時《陽原縣志》:“東西屋與南屋中隔一門,謂之間門,即北平之垂花門”。閃門之稱,很可能是着眼於“閃”字字形,二門起着屏蔽內宅的作用,就像“門”擋住了外“人”的視綫。
院落裏又設耳門。清代《揚州畫肪錄》:“今之園亭,皆有大門,門仿古製。至園內房攏、廂個、巷廄、藩溷,皆有耳門,不免間作奇巧,如圓圭、六角、八角、如意、萬勝、一封書之類,是皆古之所謂戶也。”古代的私傢園林將住宅與花園融為一體,門的樣式也追求多樣。
墻垣上闢有門宕而不裝門,通常稱為墻門,建築學著作裏也稱為地穴。墻門的式樣,圓圓的,叫月洞門;模仿植物的,有海棠花形、蓮花瓣形、牡丹瓣形、葫蘆形、秋葉形;仿照器物的,如漢瓶形、雲頭執圭形;此外,有采取橢圓、八角等幾何形狀。此外,王樹村《中國民間畫訣》所列舉的樣式還有:劍環式、方壺式、花觚式、蓍草瓶式、唐罐式、鶴子(長圓)式等。《禮記·儒行》“篳門圭箭”,鄭註:“圭窬,門旁窬也,穿墻為之如圭矣。”這墻門上銳下方,形若圭。《左傳·襄公十年》“革門圭竇”,杜預註:“圭竇,小戶,穿壁為戶,上銳下方,狀如圭也。”這些本是小戶人傢的出入門戶,後來成為具有裝飾趣味的形式。
月洞門的範例,要推南朝陳後主為貴妃張麗華所造“月宮”。《古今圖書集成》引《南部煙花記》說,其“圓門如月,障以水晶”,門內“庭中空洞無他物,惟植一桂樹。樹下置藥杵臼,使麗華恆馴一白兔”。月亮門裏簡直是座廣寒宮了。
6.門的材料
事物的進步總是由簡單走嚮紛繁的。建築物門戶也是如此。
做門取用的材料,最初取諸自然存在物。《禮記·月令》,仲春之月“耕者少捨,乃修闔、扇”。鄭玄註:因耕事少閑而治門戶,用木曰闔,用竹曰扇。以竹材和木材做門扇。
編篾做門,如宋代《雞肋編》記:“廣州波斯婦,繞耳皆穿穴帶環,有二十餘枚者。傢傢以篾為門,人食檳榔,唾地如血。北人嘲之曰:‘人人皆吐血,傢傢盡篾門。’”篾門曾是普遍的景觀。
城門鐵扉。《晉書·石季竜載記》,後趙大興勞役:
季竜於是使尚書張群發近郡男女十六萬,車十萬乘,運土築華林苑及長墻於鄴北,廣長數十裏。……起三觀、四門,三門通漳水,皆為鐵扉。
鐵門又見於《大唐西域記》,其記鐵門之關,不僅因為峭壁色如鐵,還因“既沒門扉,又以鐵錮,多有鐵鈴,懸諸門扇,因其險固,遂以為名”。鐵門倒未必是鑄鐵為門,大約是在木板門[加鐵皮,以求堅固。《利瑪竇中國札記》描述明萬歷時南京城,“它有十二座門,門包以鐵皮,門內有大炮守衛”。這城門也就是鐵門了。
古人竟能琢磨出用磁石做門,以防鐵器潛入的點子。這同如今車站機場出入口的安全檢查,可謂是同一思路。據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渭水》,阿房宮前有磁石門闕,“悉以磁石為,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刃入門而脅之以示神。故亦曰卻鬍門也。”《二輔黃圖》也載,秦始皇修阿房宮,以磁石為北闕門。這磁門名稱冠以“卻鬍”,同秦修長城的着眼點一致。而對秦皇的威脅尚有其他,可以設想,若秦始皇在磁門之內接見來自易水畔的荊柯,大概也就不會出現“圖窮而匕首見”的驚險一幕了。
體現了不勞而獲者的一種奢侈,古籍裏記有水晶門。《古今圖書集成》引《南部煙花記》“圓門如月,障以水晶”,南朝陳後主造水晶之門,為追求廣寒宮般的效果,前文已述及。
的確,門的材料同門的形製一樣,可以表現貧富尊卑。敦煌遺書所存變文《下女[夫]詞》,是一份珍貴的民風民俗資料。其中,藉描繪門戶來形容富貴,大門:“柏是南山柏,將來作門額。”中門:“團金作門扇,磨工作門環,掣卻金鈎鎖,拔卻紫檀關。”堂門:“堂門策四方,裏有四合床,屏風十二扇,錦被畫文章。”大門二門一重重,門的富麗不僅在於團金磨玉金鈎鎖的裝飾,也在於用材南山柏,配有紫檀門閂。
紫檀誠然華貴,慄木門閂也有講究。《古今圖書集成》引《雲仙雜記》:“凡門以慄木為關者,可以遠盜。”
如今用合金型材做門成為時尚。在以往,木門多。舊時民間對於木材的選用,忌槐木,因為“槐”字一旁為“鬼”。山東民諺說,“槐木不宜做門窗”。用槐術做門,門帶“鬼氣”,那還了得?民俗信仰就是如此,一方面,“三槐堂”匾被王氏住戶所沿用,三槐寓意出大官;另一方面,又怕“鬼”而忌用槐木。“槐”好還是不好,全憑“說法”,看人們的取捨。
門臉,門臉,門是建築物的臉面。就說門框,上橫框叫門額,額頭的“額”;左右立框叫門頰,臉頰的“頰”;門額要美化,還可以裝門簪。這額這頰這簪,給門之“臉”一個形象化。
門之“臉”,不施粉黛,還是濃妝、淡抹——白板扉,抑或朱漆門、黑漆門?
門之“臉”,徹上瓦檐高翹的門罩,像是一頂漂亮的帽子。一對鋪首好似它的眼睛,兩個福字即是它的笑靨酒窩兒,一副對聯像發辮,大紅燈籠高挂起,如同戴上大紅花。要半遮面,就築一道影壁,猶抱琵琶。
門的“臉形”多樣,東北地區有別於西南省份,京城四合院不同於陝北窯洞。
門,可以板着臉孔,臺階高高以顯高傲,石獅把門帶幾分威嚴;門,也不妨僅僅開關而已,仿佛面含平和的微笑……
於是,中國的建築文化有了這一頁色彩紛呈的篇章。
1.有莫氏之前之後
誰是最先步入華夏建築文化之門的第一人?上古神話的回答是:有巢氏。
他叫有巢氏——請註意這“有”字。《韓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大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有巢氏。”賜經·係辭》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或言為避禽獸,或言以待風雨,總之,自從天下出了個有巢氏,思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不能,由無到有——有巢,實現了人類居住史的一次偉大變革。
關於有巢氏神話的詮釋,如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所論,架木巢居,得免穴居之苦。有巢氏之巢,不必在樹上;壘土石,上架以木,簡陋有類於巢,實近似於房屋。西安半坡遺址,顯示的正是這種形製的“有巢”遺跡。
有巢氏之前,大約是沒有獨立的門意識的。穴居雖必有出入口,但那太必然了,試想沒有洞口,何來穴洞?因此可以說,穴居尚不需要獨立的對於門的思考。
構巢築屋是門意識的真正的開始。這時,為解决棲身問題,先民們要做的事情是,人為地造成一個相對隔絶的空間,在封閉這個空間時,須設想留出缺口,以備出入。這個出入口,在漫長的歲月間派生出絢麗多彩的門文化。
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以豐富的信息遺存,讓今人推想6000多年前四五十座房屋聚集的村落。憑藉柱洞及其它遺存,考古學繪出一幅幅建築復原圖。這些房子以木柱木檁為構架,墻壁和屋頂用木棍枝條排紮,上鋪敷泥和草。房子出入口的設置,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些方形房子,房內下凹於地面,其出入口修一段門道,門道的斜階連接着室內地面。門道設有防雨篷架,既可遮擋雨雪,又可起到掩蔽居寢的作用。
圓形房子室內地面一般高於室外,其人口,門限高若檻墻。這種高門檻,能防雨水的灌入,也能減少地面塵上的吹入。門內兩側建短墻,可以限製和引導氣流,有助於鼕日室內保暖。同時,門內兩側的隔墻具有類似屏風的作用,在室內造成兩個退隱空間。對此,研究者給以高度評價,楊鴻勳《仰韶文化居住建築發展問題的探討》認為:“隔墻背後的隱奧,實際上初步具備了臥室的功能……居住建築所必備的隱奧的出現,標志原始建築空間組織觀念的啓蒙。”這是建築文化的啓蒙時代。半坡人為自己上啓蒙課,包括思忖琢磨房子的進出口——門。
半坡遺址房屋復原圖顯示,不少房屋出入口的上:方設有窗口,門和窗開在同一個屋面(圖1)。在陝西戶縣採集到的仰韶文化陶製房屋模型,與之相同。門上開窗的實用性在於採光,在於門窗對流,以通風排煙。門與富的組合,還給樸素無華的初期建築帶來裝飾美,使單調的外觀獲得了一種靈氣。整體輪廓面,以及迭加其上的門面積、窗面積,這三者構成建築正面視覺效果的三個基本要素。後世不斷發展的建築樣式,可以說都是在此基礎上的增繁。
門與窗的視覺效果,先民們一定感受得很強烈,所以,當半坡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演進為甲骨文字時,“宮”字形即源於對房屋正面三組輪廓綫的勾畫。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宮,室也。”甲骨文“宮”字寫做“ ”“ ”像房屋邊際綫,“呂”,上“口”像窗,下“口”像門。今人用九筆寫出一個“宮”字,不妨說是在畫一幅房屋簡圖。九筆之中,三個組字元件各為三畫。三三見九。這三個三畫的巧合,雖不能說就包含着神秘的數字意味;然而,門在整個建築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卻被“宮”字結構的三分模式道出來氏
2.門,“從二戶,象形”
1993年,江西安福縣翠竹寺遺址出上一口清代康熙年間的鑄鐵大鐘。鐘上所鑄銘文裏,“門”字為簡體字,與如今我國法定通用的規範簡化字相同。簡體“門”字,甚至出現在甘肅居延出士的漢代簡續上。
然而,探究“門”的字義,還是要看它的繁體。
“門”是象形造字的範例。所像之形,可從二裏頭村文化遺址尋到某些蹤影。
河南偃師縣二裏頭村遺址為近方形夯土臺,年代由夏代延續至商代,有人認為它就是夏墟。一萬餘平方米面積內,遺存着許多廊廡、大門和殿堂的柱洞。遺址周邊,起因圍作用的廊廡設有大門。遺址大門處,九個柱洞一綫排開,說明大門采取八間所衡門形式,樣子如同沒有瓦頂的牌坊。甲骨文“門”字,作“門”,作“門”,也寫作“囗”。其中後者,形若兩個門扇之上加一橫木,或許正是二裏頭村遺址大門的寫照。
東漢《說文解字》釋:“門,……從二戶,象形”。戶,甲骨文寫為“囗”,是單扇門的象形字。一扇為戶,兩扇相並就是門。“門戶”一詞,按照造字之初的寫法,畫三個門扇面已。登堂入室的進口,是一座建築物的構成部分,規模較小,雖未必衹有單扇門扉,但稱以“戶”;作為一組建築的總出入口,規模較大,有時其本身即是一座建築物,比如門房、門樓,故而雙倍其“戶”,稱以“門”。方塊漢字的橫竪撇捺筆畫之間,包容着圖景、故事和思想,“門”“戶”是例。
“扇”本來也是名同,以它充當門的量詞,是語占發展的結果。《禮記·月令》:“耕者少捨,乃修闔、扇”。鄭玄註:“用木曰闔,用竹葦曰扇。”講到了門扇的不同材料。闔,《爾雅·釋宮》:“闔謂之扉。”扉也是門扇的名稱。
開門關門的門軸,稱為樞。先秦典籍《呂氏春秋》有句名言:“流水不腐,戶樞不橐”,門軸不會被蛀蝕,因其經常轉動。搖梗,門軸的另一名稱。固定於下檻,承托門軸的是門臼,也叫門枕,用單字稱之,叫“(木畏)”。固定於上檻者,則稱門檻。在一些地方,有祀門臼姑風俗。清代道光二十三年《武進陽湖合志》:正月十五,婦女“插簪箕上懸空,令(木豕)地以卜,雲祀門臼姑,大率紫姑遺意。”民俗信仰中的“門臼姑娘”,反映了人們對門戶的崇拜。
房屋墻壁砌嵌門框,以裝門扇,門框又名門闌。門框為四邊形,上橫木叫楣,門檻則有閾、(木失)等別名。
古老的漢字是個藴含豐富的信息庫。用於名物的漢字,有關門者戶者很多,從總體結構到具體構件,稱謂種種,細緻入微,反映了古人對於建築物之門的重視。這裏不再逐一檢索。
3.板門和隔扇
房門屋門的實用意義,甲乙丙丁戊,人人都能列出若幹條。門的價值,首先在於它的實用性。它作為出入口,又給居住者帶來溫暖、安全以及諸多的方便。這實用價值中間,積澱着造門者的智慧。
僅說保溫。東北鼕季天寒風冷,1934年《吉林新志》記,民居房門有內外兩層,外層俗稱“風門子”,嚮外開,內層俗稱“板門”,嚮內開。關門時,雙層門有助幹保暖,出入時,雙門可有效地減少冷空氣的進入。
鬍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錄吉林奇異風俗,談到“吉地房屋,室門嚮外開,比戶皆然。考諸志册,謂昔多虎患,時夜入民傢,攫人而去。故門嚮外開,藉檻之抵抗力,足以禦虎衝撞。唯昔之外開為虎患,今之外開乃習慣”。這是着眼於安全功用。
自古以來,作為房屋外檐裝修的門,更是建築形式美的註目所在。門形美之中展示着造門者的智慧,也反映各個時代的審美情趣、理想追求,那裝飾多樣的隔扇門還是衆多文化符號的承載體。
先秦建築的實物今已無存。一尊西周時代的方鬲(圖2),以不朽的青銅凝鑄為極可珍貴的模型。鬲,形狀如鼎的炊具,足部中空。這尊方鬲,中空的下部被巧妙地鑄成屋形,三面鑄出十字欞格窗,正面鑄門。門為雙扇,這已超出房子的出入口衹裝單扇門、稱為“戶”的形製。門為板門之形,上下分為兩格,增加了美感。兩扇門上設有插閂的裝置,反映了對於門戶安全功能的開發。門的兩側各有臥欞欄桿,說明那時已講究建築物門前的裝飾。
木板門為古今所常見。院落大門用板門,通常有實榻門、棋盤門兩種。前者門心板與大邊一樣厚,後者在框架上裝木板,加以穿帶,方格略似棋盤。
隔扇門,又稱格扇門、格子門、(木鬲)扇門,姚承祖《營造法原》稱為長窗。延安民間稱木製花格為“軟”,隔扇為“軟門”‘軟窗”;流傳於洛川的一首婚嫁“喜歌”,誇新郎傢的建築,及至隔扇門:“嚮下看,大四椽,軟門軟窗實好看。”
隔扇門,唐代建築已采用,多為直欞、方格,唐時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畫門,直欞樣式。直欞和方格的質樸,至宋代開始起變化。宋代的《雪霽江行圖》(圖3)上景物,屋門格心已非直木條的組合,門的裙板部分,還飾以如意雲頭圖案。山西侯馬金代墓葬的磚刻裝飾,仿刻建築的正面的六扇格子門。其中兩扇,格心為幾何圖形與花卉,裙板上有人物和動物圖形,顯示了當時格扇門的華麗風格。
格扇門主要分為兩部分,上為格心,下為裙板,格心與裙板之間隔以滌環板。滌環板又叫中夾堂板。與中夾堂板相對而言,格心之上、裙板之下若加裝飾,則分別稱為上夾堂板。下夾堂板(圖4)。
格心可用木板浮雕、透雕,鑲嵌在門的框架中。雲南麗江納西族傳民居,多層次的透雕格心,底層往往雕萬字穿花圖案,面層雕飾則選吉祥圖形,如四季花卉、鳥禽動物、琴棋書畫、博古器皿等,雕技精細,堪稱藝術品。雲南白族民居的格子門,還雕飾漁樵耕讀、西廂故事、八仙過海等圖案,其雕工精巧,甚至為五層透雕,各層分別雕出人物、雲霞、飛鳥、花卉及襯底的幾何圖形。
由欞條組成的格心,糊紙或鑲玻璃,圖案在光綫下形成剪紙般鏤透光影,屋外看,室內觀,效果皆佳。圖案也多,且多含妙趣美意。表現吉祥數字,有四喜八方、八方穿紋、十字套方、萬字錦格。講文雅,錦框套方、筆隔臥蠶、金筆管、書架格、拐紋博古。步步高升,欞條簡潔,幾麯幾折,便給出八條階梯形麯綫的祝願,令人叫絶。蝙蝠襯角,稱為四福齊至,祝福。龜背錦圖樣、長壽托方圖樣,祝壽。另有吉祥草托方、金錢如意、如意凌花,也是拜年話上了格扇門。植物入圖,有四時梅、荷、菊、牡丹花,有竹子,以及葵花、海棠、西番蓮等。
裙板的雕飾,如意圖形比較普遍。還有:福(蝠)慶(磐)有餘(魚)、歲寒三友、五福捧壽、大降福壽等。
格扇門這一外檐裝修形式,它的出現,它由簡單嚮華麗的發展,典型地反映了對於門裝置的美學追求。
如今,伴隨城市化進程,城市人口增加,擁擠的城市嚮天空發展,樓房正逐漸取代平房。這些現代新民居,大多外型方正,狀如火柴盒,樓道裏各個住房單元的出入口也基本無外檐裝修可言。單元內寬敞舒適,很多講究,單元門通常卻為無裝飾的單詞板門,僅此而已。建築在嚮高層發展的同時,門的樣式似乎在走“返璞歸真”的路,這該算是一種捨魚而取熊掌的付出吧。因為,畢竟住宅樓不同於四合院或“一顆印”,單元房不同於院落裏的正房或廂房,並排裝六個或八個格扇門自不可能;將單元門換為格扇,恐怕也要為形式所纍,給住戶平添心理上的負擔。並且,那是居住者所不樂於承受的。
有趣的是,單元板門外的防盜安全門——這本該嚴肅有餘的“鋼鐵門衛”,卻並不呆板,格扇般的花樣,直欞式,長圓漏眼式,仿歐式,等等。對於單調的板門,仿佛是調劑和補充。格扇的失落,並非因為它缺少美;也正因此,它纔會被另一種形式拾起來。
4.大門臨街
像是風情畫,又如建築圖,漢代人以鳥瞰般的視角,將一座院落勾畫於青磚。此畫像磚在成都出土。看那院落,院門是柵欄門,開在院墻的一側,門不取中,有如北方四合院院門的位置。其面積寬綽,居室寬大,院內有水井、廚房,還建有供儲物和瞭望的高樓,居室裏二人相對而坐,庭院中兩鶴相對起舞。這當是富足之傢,以柵欄門臨街。
烏頭門,一種源遠流長的大門樣式。它與古代兩柱一橫木的衡門屬於同一係統,甲骨文“囗”字正是為其寫照。宋代李誡《營造法式》載有烏頭門圖樣(圖5)。古代宮苑壇廟的欞星門即取此樣式。烏頭門還是世宦顯貴的標志,本書將在“門第門閥”一節講到。
出土於四川德陽的漢代畫像磚(圖6),提供了另一種風格的大門圖形。正門高大,雙扇板門;正門旁還設較小的偏門。江蘇睢寧出土的漢畫像石(圖7),大門之上起一層樓,說明這是屋門型大門,而非墻門型。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講,書法傢鐘繇之子鐘會善書,以模仿筆體的方法,騙取荀勖的劍;當時鐘會剛剛建成一座新宅院,還沒搬入,善畫的荀勖要報復,便潛入門堂,在門堂壁上畫鐘繇像,衣冠狀貌同生前一模一樣,鐘會一進門就感傷悲慟,新宅因此空廢。這宅院的大門,叫門堂,也非墻門。
古人言“宅以門戶為冠帶”,道出大門具有顯示形象的作用。午門是皇宮的大門,形象如何,不言而喻。蒙古王府走馬板式大門,兩扇門上對稱描竜,也不一般。
通常說來,屋門型比墻門型顯得氣派。張馭寰《北京住宅的大門和影壁》歸納,屋宇型大門分為柱廊式、空廊式、封閉式。柱廊式面闊三間或五間,門扇嚮裏退讓,門前立柱,形成前廊並吊藻井,多為王府大宅的正門。空廊式面闊衹羊問,有廊無柱,規模遜於往廊式。封閉式屋門,門扇裝在門屋前端,門扇好像也是門屋的門。至於墻門型大門,不建門屋,開門處砌磚垛以裝門扇,門上覆瓦頂。這是平民住宅常用的院門。
八字門。元雜劇《湘雨》,尋夫的張翠鸞問:何處是崔甸士的私宅?答:“前面那個八字墻門便是。”此時的崔甸士是秦川縣令,點明“八字墻門”並非浪費筆墨,八字大門代表着主人的身分。
大門的形製,繁簡懸殊,《吉林民居》的材料可供對比。鄉間住宅的“光棍大門”,沒有門扇,兩根圓木立柱,架着兩根橫木立在那裏,就有了門裏門外的區別,也就表示着領域感。這種“光棍門”,其實即是上古時代的衡門式樣。這式樣,裝上門扇,仍叫“光棍大門”。再增構件,兩橫木之間裝木板,大門上加木板脊頂,是為“板門摟”(圖8),其脊頭常以木雕裝飾。與此造型類似,磚瓦代替木柱木板,為墻柱式大門(圖9)。以上均為墻門型大門。至於屋宇型,講究更多。四腳落地式,前後四根明柱立於礎石之上,進門兩側的斜墻形成八字影壁,可壯觀瞻。有種平頂屋宇式大門(圖10),不起脊。為了美觀,建成很小的坡頂如鬥底形,前後用女墻圍擋,人們給它取了個響亮的名字:“金滿鬥大門”。
《民俗研究》1991年1期載《鄄城民間房捨》,列舉了三種規格的宅門樣式:其一,起脊門樓,磚墻瓦頂,透花脊,脊上中央插鋼叉旗,兩端置陶獸頭,間置脊魚、海馬、鴿子等陶製品,大門兩扇,下置問板,上懸金字匾額。這當是富殷之傢的大門。其二,雞架門樓,兩個磚墩,架以橫木,上擺青磚三行,狀若雞架。雙扇簡易木板門,用鍋底灰染成黑色。這當是一般人傢的宅門。其三,墻豁口門,上墻圍院,開個豁口就是門,編枝成扉。所謂荊門茅捨,是貧寒之傢因陋就簡的院門。
南方的住宅大門,門罩的裝飾,或飛檐高翹,或雕摟精巧,往往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如《雲南民居》所示,那裏的有廈式門樓(圖11),檐角翼然翹起,檐下鬥拱彩繪,給人以華美富貴之感。即便衹是依墻開門,無門廈,門罩仍可做出精美的雕飾。
將軍門(圖12),舊時南方官宦大戶的宅門,則表現為另一種風格。它嚴肅有餘,於近乎呆板的對襯之中,透露出帶着威嚴的凝重。姚承祖《營造法原》載,將軍門的門檻,又叫門檔、高門限,因為比普通門檻要高。
近代以來,中國建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上海的石庫門即是中西合壁的産物。我國發行《中國民居》普通郵票,其中《上海民居》一枚,圖案為石庫門,可見它是具有代表性的。有研究者指出,石庫門式裏弄住宅,實際上是取用蘇州住宅的最後一進兩屋樓的上房形製,並將其中分為兩戶,形成密度較高的住宅。這種住宅的大門,門框以花崗石或寧波紅石為材料,橫框砌成三角形或人字形、圓弧形,上面刻有圖案花紋。配上兩扇黑漆大門,形如倉庫之門,所以稱為石庫門。
北京的四合院,中國的傳統建築樣式,但其門頭的裝飾,融入西洋建築的某些特點,這樣的實例也是容易找到的。大理民居的門頭裝飾,也反映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5.角門、耳門和地穴
院落的出入口,除設大門外,有的還闢角門。清代方氵睿師《蕉軒隨錄》:“外官衙署正門左右各有門一,謂之東角門、西角門,屬官參謁,均由角門入也。”角門的設置,使大門可以平日關閉,視時視事而開,也就有了儀禮方面的意義。
北京的四合院,大門以內建有二門,此門通常為垂花門。河北張傢口一帶稱為“閃門”,舊時《陽原縣志》:“東西屋與南屋中隔一門,謂之間門,即北平之垂花門”。閃門之稱,很可能是着眼於“閃”字字形,二門起着屏蔽內宅的作用,就像“門”擋住了外“人”的視綫。
院落裏又設耳門。清代《揚州畫肪錄》:“今之園亭,皆有大門,門仿古製。至園內房攏、廂個、巷廄、藩溷,皆有耳門,不免間作奇巧,如圓圭、六角、八角、如意、萬勝、一封書之類,是皆古之所謂戶也。”古代的私傢園林將住宅與花園融為一體,門的樣式也追求多樣。
墻垣上闢有門宕而不裝門,通常稱為墻門,建築學著作裏也稱為地穴。墻門的式樣,圓圓的,叫月洞門;模仿植物的,有海棠花形、蓮花瓣形、牡丹瓣形、葫蘆形、秋葉形;仿照器物的,如漢瓶形、雲頭執圭形;此外,有采取橢圓、八角等幾何形狀。此外,王樹村《中國民間畫訣》所列舉的樣式還有:劍環式、方壺式、花觚式、蓍草瓶式、唐罐式、鶴子(長圓)式等。《禮記·儒行》“篳門圭箭”,鄭註:“圭窬,門旁窬也,穿墻為之如圭矣。”這墻門上銳下方,形若圭。《左傳·襄公十年》“革門圭竇”,杜預註:“圭竇,小戶,穿壁為戶,上銳下方,狀如圭也。”這些本是小戶人傢的出入門戶,後來成為具有裝飾趣味的形式。
月洞門的範例,要推南朝陳後主為貴妃張麗華所造“月宮”。《古今圖書集成》引《南部煙花記》說,其“圓門如月,障以水晶”,門內“庭中空洞無他物,惟植一桂樹。樹下置藥杵臼,使麗華恆馴一白兔”。月亮門裏簡直是座廣寒宮了。
6.門的材料
事物的進步總是由簡單走嚮紛繁的。建築物門戶也是如此。
做門取用的材料,最初取諸自然存在物。《禮記·月令》,仲春之月“耕者少捨,乃修闔、扇”。鄭玄註:因耕事少閑而治門戶,用木曰闔,用竹曰扇。以竹材和木材做門扇。
編篾做門,如宋代《雞肋編》記:“廣州波斯婦,繞耳皆穿穴帶環,有二十餘枚者。傢傢以篾為門,人食檳榔,唾地如血。北人嘲之曰:‘人人皆吐血,傢傢盡篾門。’”篾門曾是普遍的景觀。
城門鐵扉。《晉書·石季竜載記》,後趙大興勞役:
季竜於是使尚書張群發近郡男女十六萬,車十萬乘,運土築華林苑及長墻於鄴北,廣長數十裏。……起三觀、四門,三門通漳水,皆為鐵扉。
鐵門又見於《大唐西域記》,其記鐵門之關,不僅因為峭壁色如鐵,還因“既沒門扉,又以鐵錮,多有鐵鈴,懸諸門扇,因其險固,遂以為名”。鐵門倒未必是鑄鐵為門,大約是在木板門[加鐵皮,以求堅固。《利瑪竇中國札記》描述明萬歷時南京城,“它有十二座門,門包以鐵皮,門內有大炮守衛”。這城門也就是鐵門了。
古人竟能琢磨出用磁石做門,以防鐵器潛入的點子。這同如今車站機場出入口的安全檢查,可謂是同一思路。據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渭水》,阿房宮前有磁石門闕,“悉以磁石為,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刃入門而脅之以示神。故亦曰卻鬍門也。”《二輔黃圖》也載,秦始皇修阿房宮,以磁石為北闕門。這磁門名稱冠以“卻鬍”,同秦修長城的着眼點一致。而對秦皇的威脅尚有其他,可以設想,若秦始皇在磁門之內接見來自易水畔的荊柯,大概也就不會出現“圖窮而匕首見”的驚險一幕了。
體現了不勞而獲者的一種奢侈,古籍裏記有水晶門。《古今圖書集成》引《南部煙花記》“圓門如月,障以水晶”,南朝陳後主造水晶之門,為追求廣寒宮般的效果,前文已述及。
的確,門的材料同門的形製一樣,可以表現貧富尊卑。敦煌遺書所存變文《下女[夫]詞》,是一份珍貴的民風民俗資料。其中,藉描繪門戶來形容富貴,大門:“柏是南山柏,將來作門額。”中門:“團金作門扇,磨工作門環,掣卻金鈎鎖,拔卻紫檀關。”堂門:“堂門策四方,裏有四合床,屏風十二扇,錦被畫文章。”大門二門一重重,門的富麗不僅在於團金磨玉金鈎鎖的裝飾,也在於用材南山柏,配有紫檀門閂。
紫檀誠然華貴,慄木門閂也有講究。《古今圖書集成》引《雲仙雜記》:“凡門以慄木為關者,可以遠盜。”
如今用合金型材做門成為時尚。在以往,木門多。舊時民間對於木材的選用,忌槐木,因為“槐”字一旁為“鬼”。山東民諺說,“槐木不宜做門窗”。用槐術做門,門帶“鬼氣”,那還了得?民俗信仰就是如此,一方面,“三槐堂”匾被王氏住戶所沿用,三槐寓意出大官;另一方面,又怕“鬼”而忌用槐木。“槐”好還是不好,全憑“說法”,看人們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