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甲申年十二月初一,即1885年1月16日,紹興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傢,又一個嬰兒呱呱墜地。
“我的誕生是極平凡的”——1961年,七十六歲老翁周知堂寫他的《回想錄》時,反復強調,“沒有什麽事先的奇瑞,也沒見惡的朕兆。”
然而,伴隨這嬰兒降世的,卻是一個浪漫的傳說。
一位堂房的阿叔,那天出去夜遊,夜半歸來,走進內堂大門,仿佛看見一個白須老人站在那裏,轉瞬卻不見了。——這可能是他醉眼蒙中,把什麽看花,也許根本就是一個幻覺,但他卻相信了。因為,後半夜,周傢門內,真的出生了一個嬰兒,而且是男的。
於是,一個流言悄悄傳開:這男孩是老和尚投胎轉世的——至於什麽時候“白須老人”變成了“老和尚”,那就誰也弄不清楚,誰也不想去弄清楚了。
於是,這嬰兒剛剛出世,手腳都還沒有來得及伸展,就嘰嘰喳喳有了吉、兇、臧、否兩種議論——
“老和尚轉世,不是‘頭世人’。這孩子命中註定,比那些頭次做人什麽也不懂的,要深諳人情世故,有出息!”
“不過,老和尚轉世,總有點‘特別’,特別就不免頑梗,這……”又有人發出擔憂。
不管人們怎麽說,這“老和尚”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周傢興房老二——壽這是周作人外祖父給取的名字。據周作人說,這“”字,“原來乃是一位在旗的京官的姓,碰巧去訪問我的祖父。那天他得到傢信,報告我的誕生,於是就拿來做了我的小名。其後揀一個木旁的同音的字,加上了‘壽’字,那麽連我的‘書名’就有了。但是不湊巧,木部找不着好看的一個字,衹有木旁的一個字,既不好寫,也沒有什麽意思,就被派給我做了名字”。(《知堂回想錄·五三,我的筆名》)的心上了。以至於五十年後,他在寫“自壽詩”時,首聯就寫下了“前世出傢今在傢,不將袍子換袈裟”兩句,由此掀起一場軒然大波——自然,這都是後話。
小壽睜開眼睛,環顧這新奇的世界時,他看見了什麽呢?
……遙遠的、最初的記憶似乎是模糊的,又仿佛格外地清晰。
周作人衹記得兩件事:他和他的妹妹睡在一起,有一回看見她腳上大拇指,圓圓的,短短的,太可愛了,便情不自禁地咬了一口。妹妹大聲哭起來,大人急忙趕來,纔知道是二哥哥的惡作劇。但他有沒有因此而挨打呢?周作人怎麽也記不得了。妹妹叫端姑,1887年生,1888年因天花夭逝,年未滿周歲。
另一個忘不掉的記憶是,從小總是生病,長得十分瘦小,老是吃不夠,也許患的就是“饞癆病”。稍大一些纔知道,這是因為沒有奶吃,雇了一個奶媽,而這奶媽原來也沒有什麽奶水,為騙得小孩不鬧,便在門口買種種東西給他吃,結果自然是消化不良,瘦弱得要死,看見什麽東西又都要吃。為了對癥服藥,大人便什麽都不給吃,衹準吃飯和腌鴨蛋。處於這惡性循環中的小孩一定是很痛苦的。但周作人說:他“已經完全不記得了”。
兒童的最初記憶,人的最初記憶,大抵都離不開本能的欲求。但誰會料到,對“人的本能”的重視,竟會成為周作人以後人生選擇的基礎呢?
現實的問題倒是,這個世界能夠容得下這位有着強烈的本能欲望的、瘦小的兒童嗎?又能給他的成長提供什麽呢?
答案似乎是現成的:衹要翻開歷史教科書,就不難看到,這“小和尚”出世的1885年初,正是光緒甲申鼕季之立春以前。周作人後來回憶說:“甲申這一年在中國史上不是一個好的年頭兒,整三百年前流寇進北京,崇禎皇帝縊死於煤山。六十年前有馬江之役,事情雖然沒有怎麽鬧大,但是前有鹹豐庚申之火燒圓明園,後有光緒庚子之聯軍入京,四十年間四五次的外患,差不多甲申居於中間。”周作人:《立春以前·立春以前》,上海太平書局1945年8月第1版,第173頁。在甲申本年,中法戰爭以中國簽訂屈辱條約為結束。這確實是一個內外交睏的時代。整個國傢、民族正無可避免地走着歷史的下坡路,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處於整體崩潰的前夕。
但能否由此推出一個結論:周作人的童年必然是充滿着危機、苦難呢?
不能,現實生活的邏輯絶沒有純粹思辨的推理這麽簡單:不僅歷史發展趨勢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外患造成的影響波及浙東山區,也還要一段時間。這就是說,儘管時代的大氣候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周作人故鄉的小氣候,卻暫時風平浪靜,維持着封建末世的太平景象。
於是,出現了周作人短暫的金色的童年。
“中國最後一代傳統的知識分子”這一命題就具有了雙重含義:這一代人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沒落與腐朽,又最後一次直接領悟着(以後缺乏係統的傳統教育的幾代人所無法感受的)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
“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儘管已“近黃昏”,“夕陽”的最後一瞥,仍然是撩人情思的。
“我的誕生是極平凡的”——1961年,七十六歲老翁周知堂寫他的《回想錄》時,反復強調,“沒有什麽事先的奇瑞,也沒見惡的朕兆。”
然而,伴隨這嬰兒降世的,卻是一個浪漫的傳說。
一位堂房的阿叔,那天出去夜遊,夜半歸來,走進內堂大門,仿佛看見一個白須老人站在那裏,轉瞬卻不見了。——這可能是他醉眼蒙中,把什麽看花,也許根本就是一個幻覺,但他卻相信了。因為,後半夜,周傢門內,真的出生了一個嬰兒,而且是男的。
於是,一個流言悄悄傳開:這男孩是老和尚投胎轉世的——至於什麽時候“白須老人”變成了“老和尚”,那就誰也弄不清楚,誰也不想去弄清楚了。
於是,這嬰兒剛剛出世,手腳都還沒有來得及伸展,就嘰嘰喳喳有了吉、兇、臧、否兩種議論——
“老和尚轉世,不是‘頭世人’。這孩子命中註定,比那些頭次做人什麽也不懂的,要深諳人情世故,有出息!”
“不過,老和尚轉世,總有點‘特別’,特別就不免頑梗,這……”又有人發出擔憂。
不管人們怎麽說,這“老和尚”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周傢興房老二——壽這是周作人外祖父給取的名字。據周作人說,這“”字,“原來乃是一位在旗的京官的姓,碰巧去訪問我的祖父。那天他得到傢信,報告我的誕生,於是就拿來做了我的小名。其後揀一個木旁的同音的字,加上了‘壽’字,那麽連我的‘書名’就有了。但是不湊巧,木部找不着好看的一個字,衹有木旁的一個字,既不好寫,也沒有什麽意思,就被派給我做了名字”。(《知堂回想錄·五三,我的筆名》)的心上了。以至於五十年後,他在寫“自壽詩”時,首聯就寫下了“前世出傢今在傢,不將袍子換袈裟”兩句,由此掀起一場軒然大波——自然,這都是後話。
小壽睜開眼睛,環顧這新奇的世界時,他看見了什麽呢?
……遙遠的、最初的記憶似乎是模糊的,又仿佛格外地清晰。
周作人衹記得兩件事:他和他的妹妹睡在一起,有一回看見她腳上大拇指,圓圓的,短短的,太可愛了,便情不自禁地咬了一口。妹妹大聲哭起來,大人急忙趕來,纔知道是二哥哥的惡作劇。但他有沒有因此而挨打呢?周作人怎麽也記不得了。妹妹叫端姑,1887年生,1888年因天花夭逝,年未滿周歲。
另一個忘不掉的記憶是,從小總是生病,長得十分瘦小,老是吃不夠,也許患的就是“饞癆病”。稍大一些纔知道,這是因為沒有奶吃,雇了一個奶媽,而這奶媽原來也沒有什麽奶水,為騙得小孩不鬧,便在門口買種種東西給他吃,結果自然是消化不良,瘦弱得要死,看見什麽東西又都要吃。為了對癥服藥,大人便什麽都不給吃,衹準吃飯和腌鴨蛋。處於這惡性循環中的小孩一定是很痛苦的。但周作人說:他“已經完全不記得了”。
兒童的最初記憶,人的最初記憶,大抵都離不開本能的欲求。但誰會料到,對“人的本能”的重視,竟會成為周作人以後人生選擇的基礎呢?
現實的問題倒是,這個世界能夠容得下這位有着強烈的本能欲望的、瘦小的兒童嗎?又能給他的成長提供什麽呢?
答案似乎是現成的:衹要翻開歷史教科書,就不難看到,這“小和尚”出世的1885年初,正是光緒甲申鼕季之立春以前。周作人後來回憶說:“甲申這一年在中國史上不是一個好的年頭兒,整三百年前流寇進北京,崇禎皇帝縊死於煤山。六十年前有馬江之役,事情雖然沒有怎麽鬧大,但是前有鹹豐庚申之火燒圓明園,後有光緒庚子之聯軍入京,四十年間四五次的外患,差不多甲申居於中間。”周作人:《立春以前·立春以前》,上海太平書局1945年8月第1版,第173頁。在甲申本年,中法戰爭以中國簽訂屈辱條約為結束。這確實是一個內外交睏的時代。整個國傢、民族正無可避免地走着歷史的下坡路,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處於整體崩潰的前夕。
但能否由此推出一個結論:周作人的童年必然是充滿着危機、苦難呢?
不能,現實生活的邏輯絶沒有純粹思辨的推理這麽簡單:不僅歷史發展趨勢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外患造成的影響波及浙東山區,也還要一段時間。這就是說,儘管時代的大氣候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周作人故鄉的小氣候,卻暫時風平浪靜,維持着封建末世的太平景象。
於是,出現了周作人短暫的金色的童年。
“中國最後一代傳統的知識分子”這一命題就具有了雙重含義:這一代人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沒落與腐朽,又最後一次直接領悟着(以後缺乏係統的傳統教育的幾代人所無法感受的)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
“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儘管已“近黃昏”,“夕陽”的最後一瞥,仍然是撩人情思的。
……周作人稍稍懂事以後,就註意到,居住在大臺門內的每一個傢族成員,晚上外出都要點上大燈籠,搖晃的燭光把淡黃色燈殼上三個黑色的大字映照得分外醒目:“汝南周”。它所喚起的,是一個古老傢族的充滿溫馨而又略帶凄涼的回憶……
據周作人祖父周福清會試履歷上所說,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國公,學者稱濂溪先生,從祀文廟”。燈籠上的“汝南”指的就是宋代理學大師,以“出淤泥而不染”的《愛蓮說》而名垂史册的周敦頤的爵位。周作人後來寫有《數典詩》,其三即是歌詠這位祖父所說的“始祖”的。詩云:“清逸先生百世師,通書讀過愧無知。年來翻遍濂溪集,衹記篷窗夜雨詩。”並有如下小註:“……著有《濂溪集》七捲,內有《通書》《太極圖說》,後者在說明天地之根源,研究萬物之始終,這是他對於宇宙的看法。《通書》是發揮《太極圖說》的原理,從他的宇宙觀推到人類社會之倫理”。詩載1969年7月《明報》第43期,收《知堂雜詩抄》,嶽麓書社1987年1月第1版,第22頁(所引小註未錄入)。以周敦頤為始祖,周氏傢族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但周作人的三弟周建人對“汝南周”另有自己的理解:“我相信我們原籍是河南省汝南縣”;宋朝“徽、欽二帝被金兵挾持而去,康王趙構在愛國將領宗澤等人的保衛下,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那時稱南京)即位,史稱南宋。可是,趙構仍不想抗戰,反而倉皇南逃,不久,金兵長驅直入,趙構衹得逃到越州(紹興);後來,又逃到明州(寧波)”,“周傢的祖先也有可能為了躲避金兵,從汝南來到紹興落戶……那麽,我們傢族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周建人:《魯迅故傢的敗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13~14頁。
但按傢譜記載,又有另一種說法:始祖周逸齋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定居會稽竹園橋,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周作人在《數典詩》中詠道:“清道橋頭百姓傢,逸齋遺教是桑麻。關門不管周朝事,數典何因學畫蛇。”並自註云:“吾傢始遷祖居越城清道橋(俗稱青黛橋),名已逸,傢譜中追稱之曰逸齋公,時在明正德年間,以前悉不可考。周氏例稱出於周公,吾傢則存疑,雖郡望亦稱汝南,但以逸齋公為第一世,至不佞纔十四世也。”如此,周作人是相信傢譜的說法的。
祖父福清公在1899年(時魯迅十九歲,周作人十五歲)曾在給他的兩個孫子的“恆訓”中,關於傢史說了如下一段話:“予族明萬歷時,傢已小康(述先公祭日,俱萬歷年裏),纍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子七房,合有田萬餘畝,當鋪十餘所,稱大族焉。逮嘉道時,族中多奢侈,遂失其産。”周介孚:《恆訓》,載《魯迅研究資料》9輯,現存魯迅手抄本。福清公這裏所講的周氏傢族由興至衰的歷史大抵是真實的,待到魯迅、周作人這一代出世時,周氏傢族已經像《紅樓夢》裏王熙鳳所說的那樣,外表上“轟轟烈烈”,內裏“不過也是個空架子”了。但劉姥姥說的也對,“瘦死的駱駝比馬還大”,儘管往日的豪華排場已經消盡,但也依然可以不愁吃,不愁穿,過着精神與物質都有餘裕的消閑生活——這種小康局面正是養育周作人的最適宜的土壤。
周作人後來回憶說:“我覺得很是運氣的是,在故鄉過了我的兒童時代……本來已是破落大傢,本傢的景況都不大好,不過故舊的鄉風還是存在,逢時逢節的行事仍舊不少,這給我留下一個很深的印象。”周作人:《立春以前·立春以前》,第173~174頁。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而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節日卻分外的頻繁,並且別有情趣。周作人的家乡紹興過“四時八節”都有一套禮儀。所謂“四時”,即春分、夏至、秋分、鼕至;所謂“八節”,即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陽、立鼕、年節。四時八節的禮儀,據紹興地方志記載,大約可以追溯到春秋末的吳越風俗。因此,過“四時八節”,對終歲勞累的人們來說,自然是一次精神的放鬆與休息,地方與民族的文化傳統也就悄悄地融解在各種半是祭祀、半是娛樂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滋潤、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傳統節日在周作人的童年,存留下如許斑斕、炫目的色彩,直到晚年,周作人還為之心蕩神移,寫下了一首又一首“兒童雜事詩”。儘管這已是落日對於晨曦的追憶,但依然可以讓人們感受到那沒有隨着時光流逝,而永遠積澱下來的傳統文化特具的魅力。
於是,在煙霧繚繞、鞭炮繁響之中,在忙碌而歡樂的人群中間,我們仿佛看見了:周作人和他的小夥伴們在跳着,唱着,叫着,笑着……
上元設供蠟高燒,堂屋光明勝早朝。
買得雞燈無用處,廚房去看煮元宵。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四,上元》,第60頁。
元宵,土話叫“湯圓”。紹興有“上燈湯圓落燈糕”的俗語,紹興的元宵香甜可口,鄰近的寧波湯圓更馳名中外,逗人饞涎。
中元鬼節款精靈,蓮葉蓮華幻作燈。
明日雖扔今日點,滿街望去碧澄澄。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二三,中元》,第64頁。
雖說是“鬼節”,卻無幢幢鬼影;蓮花幻化,街衢一片碧澄,是頗有些詩意的了。
據周作人祖父周福清會試履歷上所說,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國公,學者稱濂溪先生,從祀文廟”。燈籠上的“汝南”指的就是宋代理學大師,以“出淤泥而不染”的《愛蓮說》而名垂史册的周敦頤的爵位。周作人後來寫有《數典詩》,其三即是歌詠這位祖父所說的“始祖”的。詩云:“清逸先生百世師,通書讀過愧無知。年來翻遍濂溪集,衹記篷窗夜雨詩。”並有如下小註:“……著有《濂溪集》七捲,內有《通書》《太極圖說》,後者在說明天地之根源,研究萬物之始終,這是他對於宇宙的看法。《通書》是發揮《太極圖說》的原理,從他的宇宙觀推到人類社會之倫理”。詩載1969年7月《明報》第43期,收《知堂雜詩抄》,嶽麓書社1987年1月第1版,第22頁(所引小註未錄入)。以周敦頤為始祖,周氏傢族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但周作人的三弟周建人對“汝南周”另有自己的理解:“我相信我們原籍是河南省汝南縣”;宋朝“徽、欽二帝被金兵挾持而去,康王趙構在愛國將領宗澤等人的保衛下,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那時稱南京)即位,史稱南宋。可是,趙構仍不想抗戰,反而倉皇南逃,不久,金兵長驅直入,趙構衹得逃到越州(紹興);後來,又逃到明州(寧波)”,“周傢的祖先也有可能為了躲避金兵,從汝南來到紹興落戶……那麽,我們傢族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周建人:《魯迅故傢的敗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13~14頁。
但按傢譜記載,又有另一種說法:始祖周逸齋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定居會稽竹園橋,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周作人在《數典詩》中詠道:“清道橋頭百姓傢,逸齋遺教是桑麻。關門不管周朝事,數典何因學畫蛇。”並自註云:“吾傢始遷祖居越城清道橋(俗稱青黛橋),名已逸,傢譜中追稱之曰逸齋公,時在明正德年間,以前悉不可考。周氏例稱出於周公,吾傢則存疑,雖郡望亦稱汝南,但以逸齋公為第一世,至不佞纔十四世也。”如此,周作人是相信傢譜的說法的。
祖父福清公在1899年(時魯迅十九歲,周作人十五歲)曾在給他的兩個孫子的“恆訓”中,關於傢史說了如下一段話:“予族明萬歷時,傢已小康(述先公祭日,俱萬歷年裏),纍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子七房,合有田萬餘畝,當鋪十餘所,稱大族焉。逮嘉道時,族中多奢侈,遂失其産。”周介孚:《恆訓》,載《魯迅研究資料》9輯,現存魯迅手抄本。福清公這裏所講的周氏傢族由興至衰的歷史大抵是真實的,待到魯迅、周作人這一代出世時,周氏傢族已經像《紅樓夢》裏王熙鳳所說的那樣,外表上“轟轟烈烈”,內裏“不過也是個空架子”了。但劉姥姥說的也對,“瘦死的駱駝比馬還大”,儘管往日的豪華排場已經消盡,但也依然可以不愁吃,不愁穿,過着精神與物質都有餘裕的消閑生活——這種小康局面正是養育周作人的最適宜的土壤。
周作人後來回憶說:“我覺得很是運氣的是,在故鄉過了我的兒童時代……本來已是破落大傢,本傢的景況都不大好,不過故舊的鄉風還是存在,逢時逢節的行事仍舊不少,這給我留下一個很深的印象。”周作人:《立春以前·立春以前》,第173~174頁。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而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節日卻分外的頻繁,並且別有情趣。周作人的家乡紹興過“四時八節”都有一套禮儀。所謂“四時”,即春分、夏至、秋分、鼕至;所謂“八節”,即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陽、立鼕、年節。四時八節的禮儀,據紹興地方志記載,大約可以追溯到春秋末的吳越風俗。因此,過“四時八節”,對終歲勞累的人們來說,自然是一次精神的放鬆與休息,地方與民族的文化傳統也就悄悄地融解在各種半是祭祀、半是娛樂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滋潤、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傳統節日在周作人的童年,存留下如許斑斕、炫目的色彩,直到晚年,周作人還為之心蕩神移,寫下了一首又一首“兒童雜事詩”。儘管這已是落日對於晨曦的追憶,但依然可以讓人們感受到那沒有隨着時光流逝,而永遠積澱下來的傳統文化特具的魅力。
於是,在煙霧繚繞、鞭炮繁響之中,在忙碌而歡樂的人群中間,我們仿佛看見了:周作人和他的小夥伴們在跳着,唱着,叫着,笑着……
上元設供蠟高燒,堂屋光明勝早朝。
買得雞燈無用處,廚房去看煮元宵。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四,上元》,第60頁。
元宵,土話叫“湯圓”。紹興有“上燈湯圓落燈糕”的俗語,紹興的元宵香甜可口,鄰近的寧波湯圓更馳名中外,逗人饞涎。
中元鬼節款精靈,蓮葉蓮華幻作燈。
明日雖扔今日點,滿街望去碧澄澄。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二三,中元》,第64頁。
雖說是“鬼節”,卻無幢幢鬼影;蓮花幻化,街衢一片碧澄,是頗有些詩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