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我最喜愛的書
推薦十種書
我的書齋
我和書
我和北大圖書館
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
如何搜集資料
如何利用時間
纔、學、識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
把學術還給人民大衆
關於考證
我的考證
再談考證
關於義理、文章與考證
必須中西兼通,中外結合,地上文獻與地下文獻考古資料相結合
“模糊”、“分析”與“綜合”
談翻譯
研究、創作與翻譯並舉
漢語與外語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
學術良心和學術道德
滿招損,謙受益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
我學術研究的特點和範圍
學術研究發展的軌跡——由考證兼顧義理
我的義理
一些具體的想法
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治學經驗之談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鬍適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
朱光潛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湯用彤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後記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我最喜愛的書
推薦十種書
我的書齋
我和書
我和北大圖書館
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
如何搜集資料
如何利用時間
纔、學、識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
把學術還給人民大衆
關於考證
我的考證
再談考證
關於義理、文章與考證
必須中西兼通,中外結合,地上文獻與地下文獻考古資料相結合
“模糊”、“分析”與“綜合”
談翻譯
研究、創作與翻譯並舉
漢語與外語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
學術良心和學術道德
滿招損,謙受益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
我學術研究的特點和範圍
學術研究發展的軌跡——由考證兼顧義理
我的義理
一些具體的想法
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治學經驗之談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鬍適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
朱光潛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湯用彤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後記
古今中外贊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天下”而又“第一”,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
為什麽讀書是一件“好事”呢?
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於問:“為什麽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麽”,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閑視之。現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麽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常總說“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後,就開始積纍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沒有發現有這種本領,一隻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麽智慧。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不知這種技術發展伊於鬍底。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嚮何處躲藏。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裏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嚮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嚮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麽呢?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分子,古代通稱之為“秀纔”,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麽“秀纔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纔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請註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衹有慨嘆“可惜劉項不讀書”。“秀纔”最多也衹有成為這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閑”,幫不上的,就衹好慨嘆“儒冠多誤身”了。
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纔”?答案皎如天日。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衹給後代留下了什麽陵之類,供今天搞旅遊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傢竟無貢獻可言。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1997年4月8日
為什麽讀書是一件“好事”呢?
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於問:“為什麽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麽”,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閑視之。現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麽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常總說“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後,就開始積纍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沒有發現有這種本領,一隻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麽智慧。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不知這種技術發展伊於鬍底。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嚮何處躲藏。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裏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嚮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嚮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麽呢?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分子,古代通稱之為“秀纔”,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麽“秀纔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纔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請註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衹有慨嘆“可惜劉項不讀書”。“秀纔”最多也衹有成為這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閑”,幫不上的,就衹好慨嘆“儒冠多誤身”了。
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纔”?答案皎如天日。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衹給後代留下了什麽陵之類,供今天搞旅遊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傢竟無貢獻可言。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1997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