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人文学者>> 季羨林 Ji Xianl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11年八月6日2009年七月11日)
學問之道
  本書為作者七十年來治學經驗之集大成者。在作者的這些文章中,不但總結了先師王國維、梁啓超、鬍適、陳寅恪、湯用彤、朱光潛等人的治學精神、態度和方法,而且發前人未發之覆,創立了獨樹一幟的治學新觀點、新方法。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先生時時上進,時時創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站在21世紀的戰略高度,預言世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提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先生在全面闡述學術理論的同時,還具體地介紹了治學方法和必備條件,具有極其普遍的指導意義,使人蒙受其利。
再版前言(1)
  ——我為季羨林先生做責任編輯
  作為一名圖書編輯,能夠出版東方語言文學大師季羨林的著作,為他的書做責任編輯,既是夢寐以求的事,同時也是不敢奢望的事。當這個機會降臨時,我不知是在夢裏還是在現實中。
  2001年8月,我和季老的兩名學生如約去了季老傢,準備嚮他約《 季羨林文叢 》五捲本書稿。季老的傢在北大朗潤園13號公寓,是一套很普通的三室單元房。第一次去見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偉大學者,我有些誠惶誠恐。當真正和他面對面時,我纔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的風趣、隨和、樸素,甚至帶有幾分幽默,就像平日裏我們遇見的某一位和藹、普通的老人,外表沒有一絲“留德十年”的痕跡。季老很清瘦,雖然年過九旬,卻精神矍鑠。我作了自我介紹,並為季老呈上了名片,他認真地看了名片,然後放進上衣兜裏。這時季老幽默地說:我沒有名片,頭銜太多了,名片裝不下。這句話,立刻讓我全無初次相見的拘謹與生疏。季老說話一口山東腔,不過說洋文卻沒有口音。季老的大師風采,在我和他第一次見面時便有所領略。
  當時,我們策劃編纂的這套《 季羨林文叢 》,旨在對季老那些歷經時間考驗、深受學者和讀者歡迎的文章進行一次較為完整的梳理並收錄為册,共包括五捲 ——《 感悟人生 》《 散文精粹 》《 學問之道 》《 耄耋新作》《 修身與治學 》。在與季老共同商榷這套叢書的編輯大綱和選題框架時,他十分認真地聽了我的匯報,並強調了叢書的編選原則:首先,他不贊成出那種這裏選幾篇、那裏選幾篇拼湊而成的集子,因為那樣做,重複總會難免,是對讀者不負責任的表現;第二,要堅持高標準,一定要選錄能夠打動讀者心靈的文章;第三,要有新意,寧缺毋濫;第四,編校質量要高標準。他說,他最反對書中錯字連篇;季老還說,他也經常查字典,並不以此為醜,因為漢字太復雜了。足見這位東方語言文學大師學風之嚴謹。我當即嚮季老承諾,這套叢書的體例會有特點和新意,編校質量一定會按照國傢標準去規範。季老的思路非常清晰,也十分健談,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對我們出版人以及中國出版業的關切與期望。
  匯報完畢,我們提出要和季老合影留念,季老答應了我們的請求。和季老合影時,不知道為什麽,我非常希望和他靠得近些,更近些。我知道,季老那時是孤獨的,他的幾位親人在幾年裏相繼走嚮那陰陽相隔、永不回頭的彼岸;唯一的兒子亦不在身邊。也許是希望更加深切地感受大師的心靈,也許是想把內心的溫暖傳遞給他,也許是兩者都有吧……
再版前言(2)
  在季老傢坐了近兩個小時,我們即將告辭,這時季老說他要送給我兩本近年他出版的書:《 千禧文存 》和《 三真之境 》,我受寵若驚,不失時機地問季老可不可以給我簽名留念,他也答應了這個請求。於是,他的秘書李玉潔老師拿來書和筆。讓我驚奇的是,季老並沒有去重新翻檢我的那張名片核對我的名字,而是直接在兩本書的扉頁上分別寫下了“ 瀋曉輝女士 季羨林 2001. 8. 20 ”。我十分驚訝於季老超凡的記憶力,當時,他畢竟已是年過九旬了!我想,這也許便是大師的超人之處吧。回來後,這兩本書一直珍藏在我的書架裏。季老不幸病逝後,我時常取出這兩本書翻閱,撫摸季老的簽名,心中一片悵然……
  在叢書的編輯加工過程中,季老治學與做人的瑰麗畫捲在眼前徐徐展開,讓人嘆為觀止,我每每為季老博大精深的學術成就和仁愛之心所感染。他是一個感情極為豐富的人,卻很少將內心深處的情感外露,衹有在他的散文中,纔可以看到真情通過文字傾瀉出來,讓我們感動。季老雖為一代宗師,可作品並不艱深晦澀,內容非常親切,語言也很樸素,情思溢於筆端,清澈而純淨。在先生的文字中徜徉,我常常會忘記是在工作,更多的時候,是以一名讀者的身份在閱讀。他那特有的樸素與學養,感動着中國、感動着世界;他的愛母之情、愛國之心會提示人們永葆人間真情摯愛,做一個真正的人。
  後來,因為這套叢書的出版,我又兩次去了季老傢。我嚮他匯報了出版體例,匯報了出版進程等。同時,在編輯加工過程中,我也嚮季老請教過一些問題,比如:某個異形詞的正確使用,一些字的過去和現在的用法,還有梵文的排法等等,季老都引經據典一一確認並作答,並對我們的認真負責態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套《 季羨林文叢 》正式出版後,我們將樣書寄給了季老,李玉潔老師告訴我,看了樣書以後,季老對這套書的編校質量十分滿意,他說,至少目前還沒有發現什麽錯誤。得到了季老的首肯,我們備受鼓舞和鞭策。
  正是通過這次為季老編書,讓我對編輯這一職業充滿敬畏。在以後的編輯生涯中,我不允許自己有半點的懈怠和疏忽,因為責任編輯承載着作者的厚望和讀者的期待。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亦常常會想——難道編輯就不是嗎!
首頁>> 文學>> 人文学者>> 季羨林 Ji Xianl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11年八月6日2009年七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