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我不是旅行家,几十年来到过的地方却不少。每到一地,工作之余,对当地的一些
人情、习俗、山川、风物,以至特殊的传说故事,都颇感兴趣。在谈论或介绍本地的特
产时,当地人往往绘声绘色而且充满着喜悦与自豪,连带讲到的一些掌故与传奇,我也
感觉兴味盎然。因为其中有些内容,活泼生动,不仅使我扩大了见闻,觉得新鲜有趣,
还能增进我对这些地方历史、社会的理解,这是家居独处,仅凭间接读些文字材料不能
具体领会到的。
流传在各地的种种传说故事,多属民间文学范畴,大致是人民群众长期有沿有变地
集体积累而生的,虽然只是口耳相传,却实际反映和表现了不同时代平民百姓的愿望、
趣向、感情乔答摩(Gautama)即足目(Aksapāda)。古代印度正理,变化中有其相对
稳定的合理因素存在。甚至在看似细小的一名一物上,都可看到与人民的思想感情联系
着。如杭州的“宋嫂鱼羹”,反映当时人民对汉奸、卖国贼的痛恨与对民族英雄、忠良
的敬重;上海的“雷允上六神丸”,蕴含着救死扶伤、拯贫济弱的精神;洛阳牡丹名品
“姚黄与魏紫”,中间表现了坚贞的爱情与对邪恶的抨击;西湖的“白堤”“苏堤”,
揄扬了能为百姓办好事的文人、学士,等等。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抒发了人民大
众对世事人生的关切,体现着他们的精神寄托,而且又表现得如此特具风采,别有情趣,
为大家喜闻乐见。
这种作品,地方色彩浓郁,因此一个故事就能使这个地方著名于世。如一提到“叫
化鸡”,就知道常熟市;一说起龙井,就立刻想起杭州。这种作品少量带有神话色彩识)
和绝对精神(绝对意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哲,大都有较强的纪实性,与
真人真事有关系,或还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东坡肉”即与苏轼的开朗性格、热爱生
活有关。人们世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受到壮丽山河、丰富物产、悠久文化的哺育熏陶,
出于感谢和创新的喜悦。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讴歌各地山水风物之美的故事。
这方面的丰富积累,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人生活了一辈
子,到头来可能许多事情都已忘怀,但幼年时代故乡的民情习俗却仍历历在心,温馨满
怀,使他终老都忘不了故乡的亲情。这是当初在外历尽艰苦几辈子已在国外开了花的华
侨们都深有体会的。这种故事能使我们不忘过去,也瞻望未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非常珍视自己存在的这种文化。
我们曾经这样设想,如能把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搜集起来,采编成书,既可为广大青
少年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加生活情趣意识流又译“意识之流”。美国哲学
家詹姆士最先使用这,对潜移默化地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也
一定是有帮助的。经过同志们通力合作,得到东方出版中心的支持,现在《中国山水风
物故事丛书》终于编成出版了。我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我读后也深感兴味,希望也
能受到青少年读者大众的喜爱。
这套丛书共分五册,书名及主要内容、特点如下:
(一)《中国名山大川故事》。大致分山、水两大部分。着重有一定方圆、流域面
积的自然界中的山、水。山既合独立的山体,也含相关的山脉、山峰、山谷等。水含湖
泊、江河、瀑布、溪涧等。
(二)《中国名胜古迹故事》。大致分名胜、古迹两大部分。名胜,在此主要指与
历史人物有关联的风景胜地、景点。古迹,在此主要指古墓葬、古文化点、古桥、古塔、
古寺庙等。
(三)《中国名花异草故事》。大致分名花、异草两大部分。两者皆具一定的观赏
性或实用性(入药、日用、食用等),但水果不在此列。名花,如牡丹、菊花、金银花、
水仙花之类。异草,如含羞草、人参、何首乌等等。
(四)《中国名物特产故事》。大致分名物、特产两大类。名物,在此主要指有名
的方物,多是当地自然产生的,一般不需人为,如云南大理石、哈密瓜、广西沙田柚、
太湖碧螺春茶叶之类。特产,一般指当地特有的经过人加工制作的产品,如壮锦、宣纸、
湖笔、张小泉剪刀、云南白药、金华火腿、无锡泥人大阿福之类。
(五)《中国名菜佳点故事》。大致分名菜、佳点两大类。名菜,主要指经过烹调
而成的著名菜肴,如贵妃鸡、东坡肉、过桥米线、涮羊肉、松鼠桂鱼之类。佳点,主要
指各地有名的小吃及点心。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博望“锅馈”、杭州“油炸响铃”、
贵阳“恋爱豆腐果”之类。
中国的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奇花异草,各种特产无比丰富,而且长期以来已形成
民族文化总体下的诸如饮食、旅游、览古、行业经营等各种分支性的文化现象,都值得
研究。本丛书草创之始,只能先重在介绍其中著名的,较具代表性的,当逐渐求其完备,
深入。真诚希望并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丛书的内容和写法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今后进
行修订、补正。谢谢!
徐中玉
1995年7月28日于上海
我不是旅行家,几十年来到过的地方却不少。每到一地,工作之余,对当地的一些
人情、习俗、山川、风物,以至特殊的传说故事,都颇感兴趣。在谈论或介绍本地的特
产时,当地人往往绘声绘色而且充满着喜悦与自豪,连带讲到的一些掌故与传奇,我也
感觉兴味盎然。因为其中有些内容,活泼生动,不仅使我扩大了见闻,觉得新鲜有趣,
还能增进我对这些地方历史、社会的理解,这是家居独处,仅凭间接读些文字材料不能
具体领会到的。
流传在各地的种种传说故事,多属民间文学范畴,大致是人民群众长期有沿有变地
集体积累而生的,虽然只是口耳相传,却实际反映和表现了不同时代平民百姓的愿望、
趣向、感情乔答摩(Gautama)即足目(Aksapāda)。古代印度正理,变化中有其相对
稳定的合理因素存在。甚至在看似细小的一名一物上,都可看到与人民的思想感情联系
着。如杭州的“宋嫂鱼羹”,反映当时人民对汉奸、卖国贼的痛恨与对民族英雄、忠良
的敬重;上海的“雷允上六神丸”,蕴含着救死扶伤、拯贫济弱的精神;洛阳牡丹名品
“姚黄与魏紫”,中间表现了坚贞的爱情与对邪恶的抨击;西湖的“白堤”“苏堤”,
揄扬了能为百姓办好事的文人、学士,等等。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抒发了人民大
众对世事人生的关切,体现着他们的精神寄托,而且又表现得如此特具风采,别有情趣,
为大家喜闻乐见。
这种作品,地方色彩浓郁,因此一个故事就能使这个地方著名于世。如一提到“叫
化鸡”,就知道常熟市;一说起龙井,就立刻想起杭州。这种作品少量带有神话色彩识)
和绝对精神(绝对意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哲,大都有较强的纪实性,与
真人真事有关系,或还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东坡肉”即与苏轼的开朗性格、热爱生
活有关。人们世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受到壮丽山河、丰富物产、悠久文化的哺育熏陶,
出于感谢和创新的喜悦。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讴歌各地山水风物之美的故事。
这方面的丰富积累,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人生活了一辈
子,到头来可能许多事情都已忘怀,但幼年时代故乡的民情习俗却仍历历在心,温馨满
怀,使他终老都忘不了故乡的亲情。这是当初在外历尽艰苦几辈子已在国外开了花的华
侨们都深有体会的。这种故事能使我们不忘过去,也瞻望未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非常珍视自己存在的这种文化。
我们曾经这样设想,如能把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搜集起来,采编成书,既可为广大青
少年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加生活情趣意识流又译“意识之流”。美国哲学
家詹姆士最先使用这,对潜移默化地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也
一定是有帮助的。经过同志们通力合作,得到东方出版中心的支持,现在《中国山水风
物故事丛书》终于编成出版了。我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我读后也深感兴味,希望也
能受到青少年读者大众的喜爱。
这套丛书共分五册,书名及主要内容、特点如下:
(一)《中国名山大川故事》。大致分山、水两大部分。着重有一定方圆、流域面
积的自然界中的山、水。山既合独立的山体,也含相关的山脉、山峰、山谷等。水含湖
泊、江河、瀑布、溪涧等。
(二)《中国名胜古迹故事》。大致分名胜、古迹两大部分。名胜,在此主要指与
历史人物有关联的风景胜地、景点。古迹,在此主要指古墓葬、古文化点、古桥、古塔、
古寺庙等。
(三)《中国名花异草故事》。大致分名花、异草两大部分。两者皆具一定的观赏
性或实用性(入药、日用、食用等),但水果不在此列。名花,如牡丹、菊花、金银花、
水仙花之类。异草,如含羞草、人参、何首乌等等。
(四)《中国名物特产故事》。大致分名物、特产两大类。名物,在此主要指有名
的方物,多是当地自然产生的,一般不需人为,如云南大理石、哈密瓜、广西沙田柚、
太湖碧螺春茶叶之类。特产,一般指当地特有的经过人加工制作的产品,如壮锦、宣纸、
湖笔、张小泉剪刀、云南白药、金华火腿、无锡泥人大阿福之类。
(五)《中国名菜佳点故事》。大致分名菜、佳点两大类。名菜,主要指经过烹调
而成的著名菜肴,如贵妃鸡、东坡肉、过桥米线、涮羊肉、松鼠桂鱼之类。佳点,主要
指各地有名的小吃及点心。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博望“锅馈”、杭州“油炸响铃”、
贵阳“恋爱豆腐果”之类。
中国的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奇花异草,各种特产无比丰富,而且长期以来已形成
民族文化总体下的诸如饮食、旅游、览古、行业经营等各种分支性的文化现象,都值得
研究。本丛书草创之始,只能先重在介绍其中著名的,较具代表性的,当逐渐求其完备,
深入。真诚希望并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丛书的内容和写法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今后进
行修订、补正。谢谢!
徐中玉
1995年7月28日于上海
第一章 风雨送春话梅花
春落梅枝头。每逢春寒料峭,瑞雪纷飞的残冬,梅花盛开了。清香馥郁、芬芳扑鼻。
梅园里红梅、白梅、绿梅、墨梅,竞相开放。红的似片片朝霞,白的粉妆玉琢,绿的清
翠欲滴,黑的庄重脱俗,使人目不暇接。那洁白素净的玉蝶梅,萼如翡翠的绿萼梅,胭
脂点珠的朱砂梅,红颜淡妆的宫粉梅,浓艳如墨的墨梅,萼红瓣白的红梅,木蕊发红的
骨里红,铁骨虬枝的龙游梅,枝若垂柳的垂枝梅,枝干和花蕊都向下,宛若探身弄影的
照水梅……千姿百态、争丽斗妍,灿烂芬芳。随风飘动,像五彩云霞装扮着大地;风送
幽香,点缀着残冬,使人间生出盎然春意。“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
出。”随着梅香的飘拂,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转瞬就要到了。
梅先天下春,这是梅最可贵之处。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
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梅花的这种
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元代诗人杨
维帧咏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梅花,是一种蔷薇科樱桃属植物,落叶乔木。别名又叫梅、春梅、干枝梅、獠。梅
花分五瓣,花色有白、红、淡绿、淡红等。以白色和淡红色为主。花先于叶子开放,果
实可分青梅(绿色)、白梅(青白色)、花梅(带红色)三种,除供鲜食外,还可制蜜
饯和果酱。未熟的果经过加工就是乌梅。
梅原产我国,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我国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
里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
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很盛,人们已从采
梅果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
祀的礼品,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
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
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
《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
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春”而且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传为佳话。
到南北朝,有关梅花的诗文、轶事也多了。《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
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
效之。”这可能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
据史料记载: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见梅花仙子,故事美丽动人。说明当时人们也
爱梅成风。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时已闻名于世。诗人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写了一首《忆杭州
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祖庙边繁似
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唐代名臣宋环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有感,遂作
《梅花赋》,诗中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谅不移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
语。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诸多名家均有咏梅诗篇。曾一度为唐明皇李隆基大见宠幸的
江来苹,性喜梅花。据《梅妃传》记:“所居栏槛、悉植数枝……梅开赋赏,至夜分尚
顾恋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
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他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
品种12个,并在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1191年冬,
词人、音乐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园中,正值梅花盛开。他自度新曲,填了两首咏梅
词,名曰:《暗香》、《疏影》,音节谐婉,极受范的赞赏。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
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
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
清气满乾坤。’王冕还写过一篇《梅华传》,把《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
写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军曹操行军迷路,军士渴甚,愿见梅氏。梅聚族谋曰:
“老瞒(笔者注: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不韪(不韪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
勿与语。竟匿不出。”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的精神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咏梅的词《卜算子》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咏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也
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毛泽东伺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咏梅》,指出: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
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另一首七律《冬云》中也赞扬了
“梅花欢喜漫天雪”的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众多的诗词吟咏梅花之外,我国绘画史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宋代著名画
家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他为了画梅,种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开放,他从早到晚
地在梅树下细致观察,并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
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图稿,定名《梅花谱》。后人为了赞誉
他梅花画得“喜神”,称他的百梅图为《梅花喜神谱》。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有
诗说他“家传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仅在我国是珍贵花卉,在国外也很受人喜爱,但国外仍以东方栽培较多。日
本的梅是我国传去的,朝鲜也有。日本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出版发行专门刊物
《梅》。到19世纪传人欧洲,本世纪初传入美国,现在世界各国均有栽培,但不及东方
国家之盛。
梅花相传到现在,已是花繁品茂。据1962年调查,已有230多个品种。主要
分果梅和花梅两大系统。果梅可分青梅、白梅、花梅、乌梅等。花梅以观赏为目的,按
其生长姿态分,有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龙游梅类;按花型花色分,有宫粉型、
红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其中宫粉型梅最为普遍,品种最多。玉
蝶型别有风韵,绿萼型香味最浓,尤以成都的“金钱绿萼”为好。
梅的故乡在鄂西、川东。据《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梅实生
汉中山谷”,而“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花镜》上说:“古梅多著名于吴下、
吴兴、西湖、会稽、四明等处,每多百年老干。”《花镜》在梅的注解中说:四川大渡
河上游的丹巴县内,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带,雅砻江流域会理县的海拔
1900米的山间,都有野梅生长。广西兴安县山区、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古代
都是盛产梅的地方。广东增城县的罗浮山,历来以产梅花著称于世,“罗浮”后来就成
了梅花的别名。
我国是梅的故乡,赏梅胜地很多,江南胜地很多,江南一带尤盛。而天下梅花之盛,
莫过于苏州邓尉山和杭州西湖了。
苏州邓尉山及其附近山坞,遍植梅树,以梅著称。相传邓尉山因东汉太守邓尉隐居
于此而得名。宋代淳祐年间,有高士查某在山坞大种梅树,后来山民就以种梅为业,越
种越多,以致遍地是梅。据《光福志》载:“邓尉山里植梅为业者,十中有七。”清代
诗人张诚有“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的诗。邓尉山附近的玄墓山、弹山、青芝山、
铜井山等,也是千树万树的梅花连成一片。花盛开怒放时,满山盈谷,香气四溢,势若
雪海,以至于清代巡抚宋荦即寓意在司徒庙西的山崖上,写下了“香雪海”三个斗大字,
从此名著吴下。相传乾降皇帝曾先后六次到邓尉山探梅赏景,并六赋《邓尉香雪海歌》
的长诗。在万树梅花掩映的半山腰,有座“闻梅馆”,又称“闻梅轩”。不远处一巨大
岩石上有一“梅花亭”,二者均为赏梅佳处。亭作五角形,铜鹤结顶,屋檐、石柱、石
槛、瓦片均作五出梅花状。整座亭子借喻宋代隐士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典故。与周围
梅花融成一体。亭旁,有乾隆皇帝于1751年来邓尉山赏梅时的手书碑刻一块。下得山来,
山下倪巷村昔有清代潘遵祁的“香雪草堂”别墅。内有四梅阁,以宋代杨补之《四梅花
巷》而得名。
梅开时节,满山皆白,像坠入云海,分不清哪是云哪是花,闪闪银波,在山间流光
溢彩,奇丽无比。移目远眺,山上山下,银海荡漾,红绿相间,弥漫无际。真有“入山
无处不春枝,远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觉。“邓尉梅花甲天下”,邓尉探梅,已成为吴地
春游的主要胜地。
杭州的孤山、灵峰、西泠并称“西湖三大赏梅风景区”。孤山在杭州西湖的里湖与
外湖之间,因四面碧波萦绕、孤峙湖中,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也称“梅屿”。
这里在宋代建有西太乙宫,清代康熙、乾隆时曾建有行宫,辛亥革命后改建公园,即今
天的中山公园。孤山北麓有放鹤亭,是赏梅胜地,有诗云:“人们蓬岛是孤山,高阁清
虚类广寒。里外湖光明似镜,有梅花处好凭栏。”灵峰位于杭州西湖西北,晋开运年间,
吴越王在此建鹫峰禅院,北宋治平二年赐名“灵峰,寺后山颠有来鹤亭,与孤山放鹤亭
遥相呼应,也是过去妙高台的旧址。宋苏东坡曾题诗壁上:“灵峰山下宝陀寺,白发东
坡又来到;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寺院附近有古梅近百株,较别处早开
晚谢。故有“灵峰寻梅”之景。
要说赏梅还数杭州超山味儿最浓。超山自唐代以来,广植梅林,有“十里梅花香雪
海”之称。更有古梅两株,一唐一宋,闻名江南。每当超山梅开,香雪成海,蔚为壮观,
香风十里,醉入心田,素有“超山之梅天下奇”的美名。如今超山的“唐梅”和“宋
梅”,仍苍劲古朴,姿态奇特。如大明堂内的唐梅,虽是千余年老树,但其冠仍如伞,
老枝扶疏,蓓蕾满枝,似有无限青春活力。在梅林上空,云烟飘渺,远处钱塘江水苍茫,
山水梅林相互辉映。无怪乎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先生与超山梅林结下不解之缘,并作
画题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直至84岁高龄,他仍偕子吴东迈、门生王个移等人,手持木杖到超山赏梅。逝世后,
其亲属遵其遗愿,在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筑陵安葬,以永居梅林。
此外,南京的梅园新村和梅花山,无锡的梅园,上海淀山湖畔的大观园、莘庄公园
等,也都以梅花闻名。
梅树的寿命都很长,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沧桑,至今犹能保存
下来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两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当推湖北黄
梅县的“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了。它饱经风霜,树干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开
花,花开满树,整个开花期达冬春两季。还有浙江天台山“国清古寺”的一株“隋梅”,
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凯大师亲手植的。这株隋
梅虽数度枯萎,但如今经人们精心培育,已返老还童,枯木逢春。主干苍老挺拔,四周
嫩枝丛生,几年前树上还结了数千个梅子。清人梁绍王在其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中
也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其云:“真州城东十余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
并出,相传为宋时物。康熙中,树忽死,垂四十年复活,枝干益繁,花时光照一院。”
清嘉道年间名士阮元题其名曰:返魂梅。梅长寿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
所以梅有个特点是,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意盎然。历来有“老梅花、少牡丹”
之说。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
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
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
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
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
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
春落梅枝头。每逢春寒料峭,瑞雪纷飞的残冬,梅花盛开了。清香馥郁、芬芳扑鼻。
梅园里红梅、白梅、绿梅、墨梅,竞相开放。红的似片片朝霞,白的粉妆玉琢,绿的清
翠欲滴,黑的庄重脱俗,使人目不暇接。那洁白素净的玉蝶梅,萼如翡翠的绿萼梅,胭
脂点珠的朱砂梅,红颜淡妆的宫粉梅,浓艳如墨的墨梅,萼红瓣白的红梅,木蕊发红的
骨里红,铁骨虬枝的龙游梅,枝若垂柳的垂枝梅,枝干和花蕊都向下,宛若探身弄影的
照水梅……千姿百态、争丽斗妍,灿烂芬芳。随风飘动,像五彩云霞装扮着大地;风送
幽香,点缀着残冬,使人间生出盎然春意。“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
出。”随着梅香的飘拂,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转瞬就要到了。
梅先天下春,这是梅最可贵之处。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
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梅花的这种
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元代诗人杨
维帧咏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梅花,是一种蔷薇科樱桃属植物,落叶乔木。别名又叫梅、春梅、干枝梅、獠。梅
花分五瓣,花色有白、红、淡绿、淡红等。以白色和淡红色为主。花先于叶子开放,果
实可分青梅(绿色)、白梅(青白色)、花梅(带红色)三种,除供鲜食外,还可制蜜
饯和果酱。未熟的果经过加工就是乌梅。
梅原产我国,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我国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
里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
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很盛,人们已从采
梅果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
祀的礼品,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
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
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
《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
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春”而且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传为佳话。
到南北朝,有关梅花的诗文、轶事也多了。《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
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
效之。”这可能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
据史料记载: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见梅花仙子,故事美丽动人。说明当时人们也
爱梅成风。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时已闻名于世。诗人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写了一首《忆杭州
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祖庙边繁似
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唐代名臣宋环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有感,遂作
《梅花赋》,诗中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谅不移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
语。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诸多名家均有咏梅诗篇。曾一度为唐明皇李隆基大见宠幸的
江来苹,性喜梅花。据《梅妃传》记:“所居栏槛、悉植数枝……梅开赋赏,至夜分尚
顾恋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
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他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
品种12个,并在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1191年冬,
词人、音乐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园中,正值梅花盛开。他自度新曲,填了两首咏梅
词,名曰:《暗香》、《疏影》,音节谐婉,极受范的赞赏。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
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
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
清气满乾坤。’王冕还写过一篇《梅华传》,把《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
写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军曹操行军迷路,军士渴甚,愿见梅氏。梅聚族谋曰:
“老瞒(笔者注: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不韪(不韪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
勿与语。竟匿不出。”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的精神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咏梅的词《卜算子》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咏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也
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毛泽东伺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咏梅》,指出: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
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另一首七律《冬云》中也赞扬了
“梅花欢喜漫天雪”的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众多的诗词吟咏梅花之外,我国绘画史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宋代著名画
家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他为了画梅,种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开放,他从早到晚
地在梅树下细致观察,并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
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图稿,定名《梅花谱》。后人为了赞誉
他梅花画得“喜神”,称他的百梅图为《梅花喜神谱》。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有
诗说他“家传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仅在我国是珍贵花卉,在国外也很受人喜爱,但国外仍以东方栽培较多。日
本的梅是我国传去的,朝鲜也有。日本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出版发行专门刊物
《梅》。到19世纪传人欧洲,本世纪初传入美国,现在世界各国均有栽培,但不及东方
国家之盛。
梅花相传到现在,已是花繁品茂。据1962年调查,已有230多个品种。主要
分果梅和花梅两大系统。果梅可分青梅、白梅、花梅、乌梅等。花梅以观赏为目的,按
其生长姿态分,有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龙游梅类;按花型花色分,有宫粉型、
红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其中宫粉型梅最为普遍,品种最多。玉
蝶型别有风韵,绿萼型香味最浓,尤以成都的“金钱绿萼”为好。
梅的故乡在鄂西、川东。据《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梅实生
汉中山谷”,而“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花镜》上说:“古梅多著名于吴下、
吴兴、西湖、会稽、四明等处,每多百年老干。”《花镜》在梅的注解中说:四川大渡
河上游的丹巴县内,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带,雅砻江流域会理县的海拔
1900米的山间,都有野梅生长。广西兴安县山区、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古代
都是盛产梅的地方。广东增城县的罗浮山,历来以产梅花著称于世,“罗浮”后来就成
了梅花的别名。
我国是梅的故乡,赏梅胜地很多,江南胜地很多,江南一带尤盛。而天下梅花之盛,
莫过于苏州邓尉山和杭州西湖了。
苏州邓尉山及其附近山坞,遍植梅树,以梅著称。相传邓尉山因东汉太守邓尉隐居
于此而得名。宋代淳祐年间,有高士查某在山坞大种梅树,后来山民就以种梅为业,越
种越多,以致遍地是梅。据《光福志》载:“邓尉山里植梅为业者,十中有七。”清代
诗人张诚有“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的诗。邓尉山附近的玄墓山、弹山、青芝山、
铜井山等,也是千树万树的梅花连成一片。花盛开怒放时,满山盈谷,香气四溢,势若
雪海,以至于清代巡抚宋荦即寓意在司徒庙西的山崖上,写下了“香雪海”三个斗大字,
从此名著吴下。相传乾降皇帝曾先后六次到邓尉山探梅赏景,并六赋《邓尉香雪海歌》
的长诗。在万树梅花掩映的半山腰,有座“闻梅馆”,又称“闻梅轩”。不远处一巨大
岩石上有一“梅花亭”,二者均为赏梅佳处。亭作五角形,铜鹤结顶,屋檐、石柱、石
槛、瓦片均作五出梅花状。整座亭子借喻宋代隐士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典故。与周围
梅花融成一体。亭旁,有乾隆皇帝于1751年来邓尉山赏梅时的手书碑刻一块。下得山来,
山下倪巷村昔有清代潘遵祁的“香雪草堂”别墅。内有四梅阁,以宋代杨补之《四梅花
巷》而得名。
梅开时节,满山皆白,像坠入云海,分不清哪是云哪是花,闪闪银波,在山间流光
溢彩,奇丽无比。移目远眺,山上山下,银海荡漾,红绿相间,弥漫无际。真有“入山
无处不春枝,远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觉。“邓尉梅花甲天下”,邓尉探梅,已成为吴地
春游的主要胜地。
杭州的孤山、灵峰、西泠并称“西湖三大赏梅风景区”。孤山在杭州西湖的里湖与
外湖之间,因四面碧波萦绕、孤峙湖中,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也称“梅屿”。
这里在宋代建有西太乙宫,清代康熙、乾隆时曾建有行宫,辛亥革命后改建公园,即今
天的中山公园。孤山北麓有放鹤亭,是赏梅胜地,有诗云:“人们蓬岛是孤山,高阁清
虚类广寒。里外湖光明似镜,有梅花处好凭栏。”灵峰位于杭州西湖西北,晋开运年间,
吴越王在此建鹫峰禅院,北宋治平二年赐名“灵峰,寺后山颠有来鹤亭,与孤山放鹤亭
遥相呼应,也是过去妙高台的旧址。宋苏东坡曾题诗壁上:“灵峰山下宝陀寺,白发东
坡又来到;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寺院附近有古梅近百株,较别处早开
晚谢。故有“灵峰寻梅”之景。
要说赏梅还数杭州超山味儿最浓。超山自唐代以来,广植梅林,有“十里梅花香雪
海”之称。更有古梅两株,一唐一宋,闻名江南。每当超山梅开,香雪成海,蔚为壮观,
香风十里,醉入心田,素有“超山之梅天下奇”的美名。如今超山的“唐梅”和“宋
梅”,仍苍劲古朴,姿态奇特。如大明堂内的唐梅,虽是千余年老树,但其冠仍如伞,
老枝扶疏,蓓蕾满枝,似有无限青春活力。在梅林上空,云烟飘渺,远处钱塘江水苍茫,
山水梅林相互辉映。无怪乎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先生与超山梅林结下不解之缘,并作
画题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直至84岁高龄,他仍偕子吴东迈、门生王个移等人,手持木杖到超山赏梅。逝世后,
其亲属遵其遗愿,在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筑陵安葬,以永居梅林。
此外,南京的梅园新村和梅花山,无锡的梅园,上海淀山湖畔的大观园、莘庄公园
等,也都以梅花闻名。
梅树的寿命都很长,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沧桑,至今犹能保存
下来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两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当推湖北黄
梅县的“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了。它饱经风霜,树干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开
花,花开满树,整个开花期达冬春两季。还有浙江天台山“国清古寺”的一株“隋梅”,
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凯大师亲手植的。这株隋
梅虽数度枯萎,但如今经人们精心培育,已返老还童,枯木逢春。主干苍老挺拔,四周
嫩枝丛生,几年前树上还结了数千个梅子。清人梁绍王在其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中
也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其云:“真州城东十余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
并出,相传为宋时物。康熙中,树忽死,垂四十年复活,枝干益繁,花时光照一院。”
清嘉道年间名士阮元题其名曰:返魂梅。梅长寿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
所以梅有个特点是,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意盎然。历来有“老梅花、少牡丹”
之说。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
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
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
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
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
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