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雪裏的夏天
暴風雪裏的夏天
總序
{{楊牧之}}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迄今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也是科學技術發展演進和
日益顯示巨大威力的歷史:人們生産工具的改進,對自然之謎的破解,生活水平的提
高……無一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特別是在人類社會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高科
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正在成為推動現代生産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極大地改變着世
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深刻地影響着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嚮。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已
經成為决定一個國傢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鄧小平
同志於1988年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黨的十四大以來,以江澤
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又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一個空前規模和意義深遠的科教新高
潮正在到來。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努力加速科技進步和提高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素質。科
學技術普及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嚮國民宣傳和普及科學知識、科學精神、
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破除愚昧和迷信,批駁各種偽科學、反科學的歪理邪說,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施“科教興
國”戰略的同時,中共中央及時頒發了《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幹意見》。新
聞出版署把創作、引進、翻譯和出版優秀科普圖書,作為落實中央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
並在製訂國傢“九五”重點圖書規劃時,專門設立了科普讀物出版的子規劃。《中國科
普佳作精選》係列叢書的出版,就是這一規劃的成果之一,並作為出版工作者嚮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獻上的一份禮物。
我國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傢長期以來在科普園地中辛勤耕耘,傾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
血,創作了許多科普讀物。《中國科普佳作精選》所收入的作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些佳作的共同特點,一是不衹局限於對科學知識的闡述,而是註重弘揚科學精神,宣
傳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二是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做到了科學性、可讀性、趣味性的
統一。作傢們娓娓動聽的敘述,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科學家們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絲
不苟的科學態度,給讀者以深刻的啓示。正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着渴求知識
的廣大讀者的心田。
應該看到,我國的科普圖書出版工作,不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與它所肩
負的重任都還很不適應,任重而道遠。希望《中國科普佳作精選》的出版,能為促進我
國科普讀物的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
1999年8月2日
暴風雪裏的夏天
總序
{{楊牧之}}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迄今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也是科學技術發展演進和
日益顯示巨大威力的歷史:人們生産工具的改進,對自然之謎的破解,生活水平的提
高……無一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特別是在人類社會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高科
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正在成為推動現代生産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極大地改變着世
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深刻地影響着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嚮。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已
經成為决定一個國傢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鄧小平
同志於1988年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黨的十四大以來,以江澤
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又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一個空前規模和意義深遠的科教新高
潮正在到來。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努力加速科技進步和提高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素質。科
學技術普及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嚮國民宣傳和普及科學知識、科學精神、
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破除愚昧和迷信,批駁各種偽科學、反科學的歪理邪說,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施“科教興
國”戰略的同時,中共中央及時頒發了《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幹意見》。新
聞出版署把創作、引進、翻譯和出版優秀科普圖書,作為落實中央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
並在製訂國傢“九五”重點圖書規劃時,專門設立了科普讀物出版的子規劃。《中國科
普佳作精選》係列叢書的出版,就是這一規劃的成果之一,並作為出版工作者嚮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獻上的一份禮物。
我國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傢長期以來在科普園地中辛勤耕耘,傾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
血,創作了許多科普讀物。《中國科普佳作精選》所收入的作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些佳作的共同特點,一是不衹局限於對科學知識的闡述,而是註重弘揚科學精神,宣
傳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二是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做到了科學性、可讀性、趣味性的
統一。作傢們娓娓動聽的敘述,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科學家們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絲
不苟的科學態度,給讀者以深刻的啓示。正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着渴求知識
的廣大讀者的心田。
應該看到,我國的科普圖書出版工作,不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與它所肩
負的重任都還很不適應,任重而道遠。希望《中國科普佳作精選》的出版,能為促進我
國科普讀物的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
1999年8月2日
---暴風雪裏的夏天
暴風雪裏的夏天
到南極去
“到南極去……”
我站在宿舍樓的傳達室外面,手裏握着話筒,幾乎難以相信這會是真的。
電話是我工作的單位——光明日報社的副總編輯打來的,這已是晚上8點多鐘。一
個星期以前,我在武漢采訪一位中年軍醫,回到報社後,一篇近萬字的報告文學送進了
工廠的排字房,這時我感到渾身疲憊之極,我確實太纍了。
但是,電話中分明是副總編輯的聲音:“經過編委會研究,决定派你參加南極考察
的采訪。具體情況,明天上午你來報社面談。”
電話挂斷了,我卻久久忘了放下話筒。
頭上的天空被林立的高樓切成不規則的鋸齒形,10月的秋風已送來陣陣寒意。我仰
望着那高不可及的蒼穹,有幾顆發出微光的星星朝我嘲弄似的眨眼。對面的高樓裏飄出
忽高忽低的音樂,像一股山澗流出的清泉,從我的心頭滾過,流嚮遙遠的平川。
人生的道路常常是難以意料的,仿佛冥冥之中有誰在暗地安排,使人捉摸不透。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個鼕天。寒風凜冽,北京郊外的田野一片單調的土黃色,旋風
不時捲起一陣沙塵,把地上的落葉吹嚮天空,吹嚮行人。
天剛亮,我就早早地騎着一輛自行車,飛快地從西郊海澱奔嚮西直門。我就讀的北
京大學早已放了寒假,同窗好友大多回傢過春節,衹有我們幾個窮學生還待在舉目無親
的北京。那年月,回傢探親的川資對於我們是一筆相當可觀的開銷,儘管千裏之外的慈
親望眼欲穿,我們也不能回去。
出了一身汗,也灌了一肚子風,自行車把我從郊外送到繁華的王府井大街。還要補
充一句,那年月,我們這些住在西郊的窮學生,進一趟城也要掂量掂量。記得在大學待
6年,除了參加國慶遊行,由清華園坐火車到朝陽門,然後步行到東單,幾年裏進城
的次數寥寥無幾。存了車,我便徑直奔往外文書店,目標很明確,我用積攢的零花錢買
了兩幅地圖,俄文的南極和北極地圖。那時候,外文書店還經銷蘇聯的原版地圖,現在
大概很難遇見了。
兩幅原版地圖花了多少錢我已忘了,大約不太貴。還買了一張油畫的印刷品,畫面
是雨後的橡樹林,金色的陽光透過濃密的樹冠,映出雨後的林中水窪,俄羅斯畫傢的作
品。但是我更珍惜那兩幅地圖,它們一直保存在我的身邊,直到十年浩劫,連同我的十
幾年的日記一起燒了。
記不清楚當時為什麽跑到王府井去買這兩幅地圖,也許是青春時代的夢吧,那時候
做過好多天真的夢,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好笑。但是,當時的我卻是挺認真的,當作那
麽一回事。年輕時生吞活剝地胡亂讀了一些書,南北極的探險記,阿蒙森、斯科特徵服
南極的英雄壯舉,尤其是俄羅斯和蘇聯作傢筆下的北極,那廣阔的冰原、奇冷的鼕天、
神奇的白夜、擠成一堆的浮冰,以及駕着狗拉爬犁的愛斯基摩人和北極探險者,都引起
我的無限嚮往。當然我知道,不論是北極和南極對我都是遙遠的,像可望而不可及的月
球,但我仍然幻想着,幻想有一天去遠征那個寒冷的冰雪世界。
青春時代的夢很快就從腦海裏遺忘了,那兩幅地圖的失去也並未引起我多大的惋惜。
時光的流逝使我變得更加現實,不再去作無謂的空想。在祖國960萬平方千米的錦綉江
山裏,我盡可以充分利用作為一名記者的便利,去探索,去漫遊,去發掘生活的寶藏。
我曾經這樣想過。
可是,鬼使神差,南極洲突然闖入我的生活,攪起一陣不小的波瀾。1981年春天,
我跑到北京東郊國傢海洋局一幢簡陋的招待所,纏住了剛從南極歸來的董兆乾,他是一
位年輕的海洋學家。此前不久,1980年的鼕天,他和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地貌學家張青
鬆,作為我國第一批科學工作者應邀到澳大利亞在南極的凱西站訪問。我是從新華社的
消息獲悉此事的。我從直覺出發,感覺此事的深遠意義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說句
冒昧的話,新華社的報道雖然發表在先,但我認為還有深入采訪的必要,儘管這個饃別
人已經啃過,但我還想再嚼它一嚼,也許還有不少令人感興趣的內容。
我在招待所找到董兆乾,這位熱情豪爽的山東漢子,嚮我詳盡無遺地談了他們在南
極度過的難忘的生活。我像一個執著的礦工,抱着不挖盡寶藏决不罷休的“磨”勁,整
整泡了他一天,從早上到深夜。後來,我又找到張青鬆,補充了幾個細節。這樣,幾天
之後,一整版的報告文學《啊,南極洲》,在《光明日報》科學副刊發表了。
這是一個契機,它重新點燃了我心中早已熄滅的對南極洲冰雪世界的熱情。這裏,
也必須提到社會的需要所起的推動。《啊,南極洲》見報後,引起了出版界的興趣,我
所知道的就有4傢出版社把它收入集子裏,這還是其次。在這以後的幾年,還有幾傢出
版社和雜志社約我寫南極的書或者文章,這倒出乎我的意料。我的那幾本小册子就是在
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的,它們微不足道,但是我卻因此比較係統地看一些有關南極的書籍,
積纍了南極的一些資料。我的好朋友李元同志,他是北京天文館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傢,
天文學和地學方面古今中外資料的收藏傢,每次見到我時總是誠懇地對我說:“你應該
到南極去一趟……”
我總是對他報以未置可否的微笑。說心裏話,我對人生絶不會抱什麽幻想。南極需
要人,但需要的是科學家,我去能幹什麽呢?何況,這樣的機遇是無窮小,無論如何是
不會輪到我的頭上的。
1984年10月25日,我早早來到光明日報那幢米黃色辦公樓,不知道約我前來的副總
編輯開什麽重要會議,直到下班前10分鐘,他纔從會議室裏出來。
一切都决定下來了。
“事情就是昨天電話裏講的,”他用手推了推鏡架,又從臺歷上撕下一張日曆,那
上面記着一個電話號碼,“你可以直接跟南極考察委員會辦公室聯繫,喏,就是這個電
話。”
他接着又告訴我,我國首次南極考察的大批人馬即將動身,11月中旬船隊從上海出
發。“你怕是來不及了,”他說,“時間不到一個月,辦護照和各種準備都來不及,乘
船去可能不行……”
“那……怎麽去?”
“‘南極辦’的意思是坐飛機去,到阿根廷和船隊匯合。”他含含糊糊地說。
談話結束了,我的漫長旅行就在這一天决定下來。我將由北京飛往美國,然後由紐
約到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最後抵達火地島的烏斯懷亞港,在那裏登上我國科學考察
船“嚮陽紅10號”,奔赴南極……
對於我來說,衹有一個月的準備時間了。
暴風雪裏的夏天
到南極去
“到南極去……”
我站在宿舍樓的傳達室外面,手裏握着話筒,幾乎難以相信這會是真的。
電話是我工作的單位——光明日報社的副總編輯打來的,這已是晚上8點多鐘。一
個星期以前,我在武漢采訪一位中年軍醫,回到報社後,一篇近萬字的報告文學送進了
工廠的排字房,這時我感到渾身疲憊之極,我確實太纍了。
但是,電話中分明是副總編輯的聲音:“經過編委會研究,决定派你參加南極考察
的采訪。具體情況,明天上午你來報社面談。”
電話挂斷了,我卻久久忘了放下話筒。
頭上的天空被林立的高樓切成不規則的鋸齒形,10月的秋風已送來陣陣寒意。我仰
望着那高不可及的蒼穹,有幾顆發出微光的星星朝我嘲弄似的眨眼。對面的高樓裏飄出
忽高忽低的音樂,像一股山澗流出的清泉,從我的心頭滾過,流嚮遙遠的平川。
人生的道路常常是難以意料的,仿佛冥冥之中有誰在暗地安排,使人捉摸不透。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個鼕天。寒風凜冽,北京郊外的田野一片單調的土黃色,旋風
不時捲起一陣沙塵,把地上的落葉吹嚮天空,吹嚮行人。
天剛亮,我就早早地騎着一輛自行車,飛快地從西郊海澱奔嚮西直門。我就讀的北
京大學早已放了寒假,同窗好友大多回傢過春節,衹有我們幾個窮學生還待在舉目無親
的北京。那年月,回傢探親的川資對於我們是一筆相當可觀的開銷,儘管千裏之外的慈
親望眼欲穿,我們也不能回去。
出了一身汗,也灌了一肚子風,自行車把我從郊外送到繁華的王府井大街。還要補
充一句,那年月,我們這些住在西郊的窮學生,進一趟城也要掂量掂量。記得在大學待
6年,除了參加國慶遊行,由清華園坐火車到朝陽門,然後步行到東單,幾年裏進城
的次數寥寥無幾。存了車,我便徑直奔往外文書店,目標很明確,我用積攢的零花錢買
了兩幅地圖,俄文的南極和北極地圖。那時候,外文書店還經銷蘇聯的原版地圖,現在
大概很難遇見了。
兩幅原版地圖花了多少錢我已忘了,大約不太貴。還買了一張油畫的印刷品,畫面
是雨後的橡樹林,金色的陽光透過濃密的樹冠,映出雨後的林中水窪,俄羅斯畫傢的作
品。但是我更珍惜那兩幅地圖,它們一直保存在我的身邊,直到十年浩劫,連同我的十
幾年的日記一起燒了。
記不清楚當時為什麽跑到王府井去買這兩幅地圖,也許是青春時代的夢吧,那時候
做過好多天真的夢,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好笑。但是,當時的我卻是挺認真的,當作那
麽一回事。年輕時生吞活剝地胡亂讀了一些書,南北極的探險記,阿蒙森、斯科特徵服
南極的英雄壯舉,尤其是俄羅斯和蘇聯作傢筆下的北極,那廣阔的冰原、奇冷的鼕天、
神奇的白夜、擠成一堆的浮冰,以及駕着狗拉爬犁的愛斯基摩人和北極探險者,都引起
我的無限嚮往。當然我知道,不論是北極和南極對我都是遙遠的,像可望而不可及的月
球,但我仍然幻想着,幻想有一天去遠征那個寒冷的冰雪世界。
青春時代的夢很快就從腦海裏遺忘了,那兩幅地圖的失去也並未引起我多大的惋惜。
時光的流逝使我變得更加現實,不再去作無謂的空想。在祖國960萬平方千米的錦綉江
山裏,我盡可以充分利用作為一名記者的便利,去探索,去漫遊,去發掘生活的寶藏。
我曾經這樣想過。
可是,鬼使神差,南極洲突然闖入我的生活,攪起一陣不小的波瀾。1981年春天,
我跑到北京東郊國傢海洋局一幢簡陋的招待所,纏住了剛從南極歸來的董兆乾,他是一
位年輕的海洋學家。此前不久,1980年的鼕天,他和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地貌學家張青
鬆,作為我國第一批科學工作者應邀到澳大利亞在南極的凱西站訪問。我是從新華社的
消息獲悉此事的。我從直覺出發,感覺此事的深遠意義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說句
冒昧的話,新華社的報道雖然發表在先,但我認為還有深入采訪的必要,儘管這個饃別
人已經啃過,但我還想再嚼它一嚼,也許還有不少令人感興趣的內容。
我在招待所找到董兆乾,這位熱情豪爽的山東漢子,嚮我詳盡無遺地談了他們在南
極度過的難忘的生活。我像一個執著的礦工,抱着不挖盡寶藏决不罷休的“磨”勁,整
整泡了他一天,從早上到深夜。後來,我又找到張青鬆,補充了幾個細節。這樣,幾天
之後,一整版的報告文學《啊,南極洲》,在《光明日報》科學副刊發表了。
這是一個契機,它重新點燃了我心中早已熄滅的對南極洲冰雪世界的熱情。這裏,
也必須提到社會的需要所起的推動。《啊,南極洲》見報後,引起了出版界的興趣,我
所知道的就有4傢出版社把它收入集子裏,這還是其次。在這以後的幾年,還有幾傢出
版社和雜志社約我寫南極的書或者文章,這倒出乎我的意料。我的那幾本小册子就是在
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的,它們微不足道,但是我卻因此比較係統地看一些有關南極的書籍,
積纍了南極的一些資料。我的好朋友李元同志,他是北京天文館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傢,
天文學和地學方面古今中外資料的收藏傢,每次見到我時總是誠懇地對我說:“你應該
到南極去一趟……”
我總是對他報以未置可否的微笑。說心裏話,我對人生絶不會抱什麽幻想。南極需
要人,但需要的是科學家,我去能幹什麽呢?何況,這樣的機遇是無窮小,無論如何是
不會輪到我的頭上的。
1984年10月25日,我早早來到光明日報那幢米黃色辦公樓,不知道約我前來的副總
編輯開什麽重要會議,直到下班前10分鐘,他纔從會議室裏出來。
一切都决定下來了。
“事情就是昨天電話裏講的,”他用手推了推鏡架,又從臺歷上撕下一張日曆,那
上面記着一個電話號碼,“你可以直接跟南極考察委員會辦公室聯繫,喏,就是這個電
話。”
他接着又告訴我,我國首次南極考察的大批人馬即將動身,11月中旬船隊從上海出
發。“你怕是來不及了,”他說,“時間不到一個月,辦護照和各種準備都來不及,乘
船去可能不行……”
“那……怎麽去?”
“‘南極辦’的意思是坐飛機去,到阿根廷和船隊匯合。”他含含糊糊地說。
談話結束了,我的漫長旅行就在這一天决定下來。我將由北京飛往美國,然後由紐
約到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最後抵達火地島的烏斯懷亞港,在那裏登上我國科學考察
船“嚮陽紅10號”,奔赴南極……
對於我來說,衹有一個月的準備時間了。